逐层提高

2024-12-05

逐层提高(共10篇)

逐层提高 篇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重道远, 教师应努力创设相关机制,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大课题, 也是个难题,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 谈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能力的基本层次

我们通常把语文学习分为“读、写、听、说”四个方面, 而语文阅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阅读能力, 对一个学生来说,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高效的阅读能力, 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当今语文教学极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 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阅读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和心智活动, 它的内涵有哪些?当代诸多阅读学著作中对其分类和使用的概念并不一致。刘国正认为:“为着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 需要培养下述各项阅读能力:概知、理解、记忆、贮存、效率、运用。”我认为, 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主要包含认读、理解、评判三个基本层次。

1.认读。

“用眼睛辨识文字, 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语言意义叫认读”。作者从客观事物中获得认识, 再用文字符号编码, 其过程是:物——意——文;读者则要解读文字编码, 获取意义, 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其过程是:文——意——物。学生在阅读中首先要在认读中弄懂生疏的字、词、句, 扫除文字障碍, 获得信息, 继而把握文章大意, 为理解和评判打下基础。

2.理解。

主要指了解读物的主旨, 了解读物的语言运用等情况。理解的类型主要有: (1) 完整理解和局部理解; (2) 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 (3) 语言理解和思想内容理解。主要体现在阅读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上,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 结合作者, 结合自身的实践, 把握文章的主旨。

3.评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 要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人们阅读文字作品、观看电影、电视, 或者欣赏艺术品, 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观点去审视作品, 表现出肯定或否定、赞赏或厌弃、接受或排斥等不同的态度。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评判的过程。学生阅读课文, 如果仅懂得文章里写了些什么是不够的, 只有用正确的观点去评判它说得对不对, 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 从而有选择地吸收健康有益的东西, 自觉排斥和抵制其中错误的、不健康的东西, 这样才达到了学习文章的目的, 完成了学习的一个过程。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1.认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中, 学生遇到的生字、新词、难句越多, 信息接受的有效性也就越低。为了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中应把识字放在重要地位。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好字义和词义的解释;对难理解的句子, 则要注意从意义上和语法上做好句子的讲解和分析。同时, 要让学生养成使用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法的教学上。要让学生掌握每个词在句中的确切含义, 并了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常见文言句法的特点。

2.理解能力的培养

(1) 要注意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春》等文章之前, 带领学生去实地或类似地带考察, 使其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深刻的感受。这时再让他们去学习课文, 原先所积淀的强烈感受自然会被诱发出来与作者的感受相融合, 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去认真体会。

如于漪老师讲《茶花赋》, 为了让学生体会画家所说的“画点零山碎水, 一人一物, 都不行”, 她让学生背诵苏轼《题西林壁》、李白《望庐山瀑布》等诗篇, 借助间接经验体会祖国风光的美好, 这样理解自然也就深透了。

(3) 要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去领会更深层的含义。

如读到《背影》中“他触目伤怀, 自然情不能自已”这句话, 就会感到话中有话, 联系上下文, 读了“唉, 我现在想想,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感受到的是朱自清对父亲的理解, 以及对以前误解父亲的愧疚。

培养理解能力、领悟文章思想内容是阅读的要点。摸清作者思路是理解思想内容的好方法。行文中场面的转换, 情节的起伏, 论证角度的转换等地方都反映出作者思路的曲折变化。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注意这些曲折变化, 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 抓住文章的内容。

理解了文章内容后, 还要培育他们对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要达此目的就要及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概括方法, 如通过题目把握文章中心。有些议论文和记叙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此外, 通过段落划分和段意归纳, 把各段意思综合起来, 便能明确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培养理解能力要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生阅读时从语言文字的感知, 句、段、篇的逐步理解到中心思想的归纳, 这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学生理解了思想内容,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而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 剪裁布局, 分段谋篇, 以及怎样根据表达需要, 准确地遣词造句, 修饰文字等。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环节, 引导学生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并从中获得对思想内容的深切体会。

三、评判能力的培养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人的立场、观点不同, 对问题所持的态度也必然不同。因此, 培养学生评判性的理解能力, 首要的是进行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客观的审美标准, 养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

2.学会辩证地分析, 养成思维的独创性。

首先要教会学生就所评判的问题考虑到相关的各种因素, 并尽量地收集有关材料, 结合作品对各种因素进行辩证的分析, 抓住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从中选取最佳角度, 使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不但如此, 还要教会学生能够对自己所持的观点做出证明。在证明中, 既要有正确的理论依据, 又要符合作品内容的实际。

3.学会借鉴运用。

中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借鉴运用。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观察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 认识事物的方法, 谋篇布局的思路, 表情达意的技巧, 从中学习运用语言的门径。

综上所述, 搞好语文阅读教学, 悉心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读开阔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视野, 以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以读带动听、说、写等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逐层提高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馈;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08-02

一、注重基础,提高能力,扎实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高效的数学课堂并不难做到,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握好重点、打好基础是关键。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正是孩子们数学思维能力、算数能力等等能力培养的初期,也是为孩子们打开数学大门,培养孩子们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更应该看到基础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以实用为主,步步为营,为学生们打下牢固的数学基础。当然,这就需要从算数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等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启迪。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课本知识,重视算数的训练,然而,教师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讲述知识点,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在孩子们没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无法得到能力的提高。

知识是不变的,但教学方法是灵活的,针对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心理,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来说,打好基础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让学生将知识内化,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知识点,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观察和探讨能力,再学生记牢知识点后,教师要让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运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们思考,也能够将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上来,通过提问,发现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讲解,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就能够起到再提高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探讨思考,注重提高

在“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中,也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分组学习,从小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将问题升华,最终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充当着导师的角色,在必要的时候对小组成员进行指点、启迪,让学生们自己找答案,这样探讨、合作的过程,也是巩固、提高的过程。

另外,分组的有效性将会直接决定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对此,教师要深入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的考虑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对应于数学的喜爱程度,以及学生平时的数学成绩。合理的安排小组,再根据教学需求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这样,就能够充分的发挥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力量,也能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在具体的小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明确分工,将任务分配到每一个人。同时,选择小组内最有能力和领导思维的学生作为小组长,领导组员进行讨论学习,确保整个课堂进程有序进行。记录员的任务是记录小组谈论的内容和结果,发言代表就是代表小组成员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合理的设置小组成员的角色。

三、贴近实际,专题训练

对于小学生而言,接受数学知识尤其困难。数学成为小学生普遍的难题,同时数学的教育也成为家长的最头疼的事。在多年的教学示例中,我发现将数学案例,数学题目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容易,学习效率特别高。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案例,有个学生对数学特别不感兴趣,让他计算20-8=?他理直气壮地对我说:“算这个有什么意义,得多少和我有什么关系。”第二天我让他带了20元钱,带着他到学校门口的超市买了8元的学习工具,让他把钱给超市人员,我事先和超市人员讲好,让他故意少找我们钱,在接过找的钱,我问那个学生对吗?他说:“我一共给了20元钱,花了8元,应该找回的钱为20-8=12(元)。”看看手里的钱他说:“叔叔,你少找我钱了。”这件事以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将数学教学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特别容易接受。从那以后,我的数学课上多了很多教学工具,这样的课堂,不仅增加了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特别容易接受。贴近实际的数学教学方法是“步步反馈,逐层提高”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对于小学生而言,刚开始起步,数学就是十进制之间的换算。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一时难以接受。为了能让学生快速的接受这方面的换算,我制定了专题训练,让他们通过大量的联系,掌握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我对学生的这一训练进行统计,刚开始学生只掌握百分之十,随着不断训练,学生掌握的越来越多,直到几乎都能百分之百掌握。专项练习,可以化难为易。专项训练的数学教学方法也是“步步反馈,逐层提高”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四、找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和局限性缺陷,综合提高

小学的数学学习进程都是有联系的,知识内部结构也是循循渐进的。对于老师而言,掌握小学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局限性,能够有针对性的备课,可以将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知识链,在日常的教学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于知识的局限性缺陷,想办法弥补,不断完善。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问题比教师传授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教师能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生难点和重点,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要对学生负责,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对学生未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解决学生疑惑,提高学生能力。老师还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研究各個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和有效讲解方法。及时更新学生的数学题库,不断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见识,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失误,根据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多少,改变教学进程,步步反馈,逐层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改进,重视孩子的教育成为每个家长的首先关注的事情。当前,国家所培养的不是应试教育下所谓的高分“人才”,而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的学习能力,成为每个教师的教学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希望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数学教学中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能够越来越成熟,为学生带来的福利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夏乃康.小学数学总复习中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J].考试周刊, 2010.

[2] 董春晶.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3] 陈祥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4] 张 明.初中数学课实验活动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主线控制逐层总结提高能力 篇3

在解析几何中, 课本上总结出来的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是:

(1)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用 (x, y) 表示曲线上任一点M的坐标;

(2) 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

(3) 用坐标表示条件P (M) , 列出方程f (x, y) =0;

(4) 化方程f (x, y) =0为最简形式;

(5) 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根据情况可以省略步骤 (5) , 根据情况也可以省略步骤 (2) .在课本所列的这些步骤中, 条件“P”太抽象, 可具体化为约束条件.在论证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时, 使用集合形式便于表达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求曲线方程式时, 主要由约束条件坐标化写出方程.所以, 可以把 (2) (3) 两步合并成:把约束条件坐标化, 写出方程f (x, y) =0.于是可把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概括为:

(1)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设曲线上任一点M的坐标为 (x, y) ;

(2) 把约束条件坐标化, 写出方程f (x, y) =0;

(3) 化简方程f (x, y) =0.

这三个步骤是简约而具体的, 但是, 没有经过实践, 学生无法理解每个步骤所示内容的深刻性.因此, 本人结合作业有意识地给出以下三个类型的习题:

(1) 点M到点A (4, 0) 和点B (-4, 0) 的距离之和为12, 求点M的轨迹方程.

(2) 两条直线分别绕着定点A和B (AB=2a) 在平面上转动, 并且转动时, 两条直线保持相互垂直, 求两条直线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 (提示:以点A为原点, 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坐标系;以点B为原点, 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坐标系;以线段AB的中点为原点, 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坐标系.)

(3) 两个定点的距离为6, 点M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26, 求点M的轨迹方程.

大部分学生对 (1) 、 (2) 题完成较好, 而解决 (3) 题时出现的问题较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情况:A没有建立坐标系而解题.B以其中一定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C以线段AB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

建立坐标系的过程, 实际上是选择坐标系的过程.这是通过所给的三类题目的实践得到的心得, 故可把“建立”一词理解为:为了解决问题, 我们主动地去选择坐标系, 强调我们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为了很好地 (以最简单的形式) 解决问题, 需要选取适当的坐标系.“适当”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方程简单, 所以“适当”的原则就是充分利用对称性.这样的说法旨在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从心理上减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压力, 提高他们实践的主动性.

同时还有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 即同一图形在不同的坐标系下, 有不同的方程.既然图形相同, 为什么方程不同? (有意引导, 主线控制) .显然, 这里所说的图形相同是指图形的形状相同, 但在不同的坐标系中, 它们相应的位置是不同的, 所以方程不同.可见方程除反映图形的形状之外, 还反应了图形的位置.可见几何特征 (图形的形状、位置) 一定反应在代数特征上 (方程的形式与系数) , 反之亦然.第二次总结出求曲线方程的三个必要步骤:

(1) 选择适当的坐标系, 设曲线上任一点M的坐标为 (x, y) ;

(2) 把约束条件坐标化, 写出方程f (x, y) =0;

(3) 把方程f (x, y) =0化简, 整理成最简形式或标准形式.

这个步骤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所列出的步骤, 经过第二次总结后, 又经历了具体实践, 逐句逐词推敲并总结心得, 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总结、深化主题、完善表达的能力.并且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什么是标准形式?暂时告诉学生曲线的一般形式就是标准形式.在学习了圆的标准方程后, 总结出标准形式的意义:

(1) 标准形式能具体判定曲线的形状与位置 (代数到几何的过程) ;

(2) 标准形式中的各系数都有一定的几何意义 (不变量) ;

(3) 满足相应约束条件 (图形的形状与位置) 的轨迹就一定是这种形式 (几何到代数的过程) .

再反过来解释化成标准形式的必要性:为确定曲线的形状与位置.一定的形状和位置的曲线都有相应结构的方程.为此, 可在一定条件下进一步简化求曲线方程的步骤:用待定系数法求曲线方程, 必须强调的是:可用待定系数法求曲线方程的前提是已知曲线的形状和位置, 特别对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更要强调曲线的位置的重要性, 即对称轴必须与坐标轴平行或重合.这样又体现了选择适当坐标系的原则———充分利用曲线的对称性, 于是总结出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方法一:题设给出的约束条件难以判定曲线的形状, 可按上述三个必要步骤求出曲线方程.方法二:题设给出的约束条件可以判定曲线的形状, 可用待定系数法求曲线方程, 但要注意曲线的位置.

以“利”为饵 逐层推进 篇4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这是第一层。烛之武在谈话一开始,就欲扬先抑,似乎把自己置身事外,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说话。这不光是为了打消秦穆公的戒备之心,还因为话中隐隐含有拍马之意,容易取得秦穆公的好感,为下面进一步打动秦穆公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第二层一开始,烛之武不光继续露出谦卑的姿态,以加深秦穆公对自己的好感,还以“有益”直指“利”字,暗示秦穆公:与晋国联军攻打郑国之事,应把“对秦是否有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为下文引出从正反两方面对围郑与弃郑利弊的分析做好准备。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先分析围郑的弊端:一个“难”字,先讲众所周知的事实,再用反问句指出“亡郑”的结果只不过是“陪邻”而已。言下之意是告诉秦穆公,围郑对秦并无好处。然后进一步从“厚”、“薄”的角度分析,这“厚”和“薄”的关系实际就是个“利”的问题。鉴于秦晋是同盟关系,烛之武并不急于指出该同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出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迫使秦穆公认真考虑“厚”、“薄”的问题,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此时,烛之武知道不能再讲秦、晋关系,否则容易引起秦穆公的疑心。于是,他变换角度,讲问题的另一方面:保存郑国对秦国的好处。言语之中,烛之武直接以“利”引诱,用“无所害”委婉暗示,以达到使秦军放弃攻打郑国的目的。以上为第二层,围绕“有利”、“无利”替秦穆公分析“围郑”与“弃郑”的利弊,從根本上动摇了秦穆公与晋联合围郑的思想基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此为第三层。烛之武在分析围攻郑国的利弊之后,再揭历史伤疤,以过去事实挑出秦穆公心中对晋国所存的芥蒂,以达到扩大秦晋矛盾、瓦解秦晋联军的目的。这一招实在太厉害了,秦穆公此时的脸色应当难看极了,他与晋联合围郑的思想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逐层提高 篇5

多支撑(锚杆)挡土桩墙是目前桩墙式支护结构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形式,计算方法繁多,一般有等值梁法,二分之一分担法,弹性法,有限元计算法,逐层开挖支撑支承力不变法等。多层支护的施工是先施工挡土墙或挡土桩,然后开挖第一层土,挖到第一层支撑或锚杆点以下若干距离,进行第一层支撑或锚杆的施工。然后再第二次挖第二层土,挖到第二层支撑(锚杆)支点下若干距离,进行第二层支撑或锚杆施工。如此循环作业,直至挖到坑底为止[2]。逐层开挖支承力不变计算方法是根据实际施工,按每层支撑受力后不因下阶段支撑及开挖而影响数值的原理进行的,计算时假定板桩在相邻两支撑间为简支梁,然后根据分层挖土深度与每层支撑设置的施工情况分层计算,并假定下层挖土不影响上层支点的计算水平力,由此计算出板桩的弯矩和支撑作用力。对于深基坑支护设计软件的开发,近年来我国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基于不同的分析模型及计算机开发环境,已有多种深基坑工程设计软件,很多都已走进市场,并得到一定范围的推广[4]。目前还没有软件能通用于各地的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所以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文献[2]以VB6.0为平台编写算法,通用性强,计算出的数据可以适用于基坑支护设计人员参考。

1 逐层开挖支撑支承力不变计算方法

1.1 计算假设

1)上一层支撑后,下一层开挖时认为上一层支撑变形甚小或认为其不再变化,受力也不改变。

2)上一层支撑阶段,挖土深度需满足下一层支撑施工的需要,一般假定上一层锚杆支撑阶段,挖土深度需达到下一层锚杆位置下的0.5 m,满足支撑或锚杆的施工距离。

3)逐层开挖支撑时皆需考虑坑下零弯点距离y,即近似的为土压力为零点距离。

4)每层支撑后其支点计算时可按简支考虑。

1.2 计算方法

基于上述假定:

首先找出C点下零点距离y,如图1b)所示,可以计算如下:

要考虑桩与土的摩擦力,即考虑摩擦角δ,一般取余志成,施文华等推荐使用31,对于y值他们也推荐使用经验资料查表得出。

或者y值由经验资料查表得出:

然后由y求出O点以上土压力EA(包括主动土压力、水压力和地面荷载):

对于RC,同样考虑第三阶段挖土在D点尚未支撑时的各种水平力,求出D点坑下的零点距离,用此方法可以求出RD,同样可以适用于更多支撑情况,可以求出n个支承力。

2 编程开发

2.1 程序说明

面向对象新的编程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计算机程序开发方法的一种变革,是利用计算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使程序设计更加贴近现实。

桩墙式多层支撑逐层开挖支承力不变计算法的程序设计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将工程设计中的问题抽象,是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利用Visual Basic的常用控件,设计出一个简明可视化的操作平台,通过计算前定义各类参数,结合理论公式,利用程序代码编写出。

2.2 软件的主要功能组织

根据文献[2][5]中桩墙式多层支撑逐层开挖支承力不变计算方法及可视化界面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该软件的主要功能组织及计算界面如图2所示。

3 工程应用

北京京城大厦超高层建筑[2],地上52层,地下4层,建筑面积110 270 m2,地面以上高183.53 m,基础深23.76 m,采用进口488 mm×300 mm H型钢桩挡土,中间距1.1 m,3层锚杆拉结。各层土的平均重度为19 kN/m2,土的内摩擦角平均为30°,地面荷载按10 kN/m2,设计锚杆3层,第1层悬挑5 m,第2层7 m,第3层距地面18 m。

由以上所给的资料,各方法计算得出比较表(见表1)。

kN

RB较其他方法普遍大30%~50%,等值梁法没有考虑这部分土压力,二分之一分担法只考虑了一半。二分之一法只是近似方法,而连续梁法荷载复杂,与实际有一定差距。逐层开挖支撑支承力不变法是比较合适的计算方法。

以例题层支撑为例计算界面见图3

4 结语

1)以逐层支撑(锚杆)支承力不变计算多层挡土墙方法算法既简便,又符合实际施工状况,是比较合适的计算方法,可以方便简洁的计算出各开挖阶段支撑的弯矩零点距离,各层支撑轴力,弯矩等,可以对支承力轴力进行实时分析和调整。

2)在此计算方法上,通过编程实现由繁到简的变化,主要内容包括零点弯矩距离计算、主动土压力计算、各支撑的支承力和弯矩计算等,比起手算来说显得更加合理,可以实现对同一问题的多种处理。利用程序极好地解决了计算量、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重复劳动,算得结果适用于基坑支挡的各种类型参数取值,方便工程人员进行参考。

3)此类挡土结构设计计算含有循环迭代,重复调用,参数繁多,计算量庞大等特点,特别适用于计算机编程求解,条理清楚、简单易实现且能够保证速度和准确性

摘要:对目前使用的桩墙式多支撑逐层开挖支承力不变法从受力原理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可视化语言Visual Basic6.0编制了计算程序,最后指出该方法适用于深基坑支护中多层支撑的支挡结构。

关键词:多层支撑,逐层开挖,支承力,计算程序

参考文献

[1]张修明,张振栓.某高层建筑深基坑护壁结构倒塌概况及原因分析[A].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委员会第六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

[2]余志成,施文华.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秦惠民,叶政青.深基坑施工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赵志缙,赵帆.深基坑工程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建筑技术,2003,34(2):88-93.

[5]胡彧,闫宏印.VB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逐层提高 篇6

通过带相反电荷聚电解质的交替沉积构筑逐层组装多层膜的聚电解质逐层自组装技术[5],具有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条件温和、成膜物质结构和种类丰富、膜层厚度纳米可控、膜内部结构有序可调等优点,在从光电材料制备到生物材料修饰改性的众多领域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应用价值[6]。本课题组利用聚电解质逐层组装技术在氨基硅胶表面构筑聚烯丙基胺盐酸盐/聚(乙烯-alt-马来酸)衍生物多层膜,制备性能稳定的新型SPE吸附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检测多层膜吸附材料对水体中苝的分离富集效率,研究其对水中苝的萃取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CBM-10A vp plus色谱工作站;SPD-10A vp plus紫外检测器;LC-10AT vp plus高压泵,日本岛津公司;7725i手动进样阀(定量环20μL),美国RHEODYNE公司;3 m L固相萃取管和筛板,上海德里安仪器有限公司;BT100-2J蠕动泵,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DF-101D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

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Mw=15000),西格玛公司;聚(乙烯-alt-马来酸)的α-苯乙胺衍生物,通过聚(乙烯-alt-马来酸酐)与α-苯乙胺的酰胺化反应制备[7]。氨基键合硅胶(平均粒度:40~60μm,平均孔径:60,比表面积:480 m2·g-1),上海博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苝(纯度>97%),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甲醇,乙腈,丙酮,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异丙醇,正己烷,氯仿均为色谱纯。

1.2 在氨基键合硅胶上构筑PAH/PEMAPEA多层膜

取4.0 g氨基键合硅胶,用超纯水润湿,静置一段时间,倒去上清液。将润湿后的氨基键合硅胶浸入到50 m L 5 mmol·L-1的PEMAPEA溶液中磁力搅拌30 min,离心,超纯水洗涤;再将其浸入到50 m L 5 mmol·L-1的PAH溶液中磁力搅拌30 min,离心、超纯水洗涤,在氨基硅胶表面形成一个聚电解质双层;如此反复,制得含5个双层的聚电解质PEMAPEA/PAH多层膜,最后用超纯水、甲醇洗涤,抽滤,50~60℃真空干燥1 h得到吸附剂。

1.3 色谱条件

色谱柱: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i.d.:5μm);流动相:甲醇∶水=90∶10(体积比),流动相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20μL。

1.4 固相萃取

取0.15 g吸附剂倒入到3 m L底部装好筛板的固相萃取柱中,震荡使柱子表面平整,装入筛板,制得固相萃取柱。5 m L甲醇活化固相萃取柱,200 m L浓度为100μg·L-1的苝的水溶液,以10 m L·min-1的流速通过活化后的小柱,用3 m L超纯水淋洗柱子,真空抽干小柱,2 m L丙酮洗脱,最后取20μL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PEMAPEA/PAH)5多层膜制备

通过LBL逐层组装技术在氨基键合硅胶表面构筑PEMAPEA/PAH多层膜,每完成一个组装循环,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组装前后PEMAPEA溶液的吸收曲线。(PEMAPEA/PAH)5多层膜构筑过程的紫外跟踪曲线(图1)显示,聚电解质PEMAPEA在210 nm有一个肩峰,可以用来定量分析PEMAPEA在基材表面的组装量。依据组装前后PEMAPEA在210 nm处吸光度的变化,计算得到(PEMAPEA/PAH)5多层膜修饰的氨基键合硅胶表面PEMAPEA的组装量为28.84 mg·g-1。通过FLASH2000元素分析仪测定,组装前后氨基硅胶表面碳百分含量增加5.89。紫外跟踪和元素分析的结果均表明,PEMAPEA/PAH多层膜成功构筑在氨基键合硅胶表面。

2.2(PEMAPEA/PAH)5多层膜对苝的固相萃取性能

PEMAPEA/PAH多层膜组装过程中,聚阴离子PEMAPEA中的负电荷基团与聚阳离子PAH中的正电荷基团,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被沉积在氨基硅胶表面,形成多层膜。在此过程中,PEMAPEA中的苯基被保留在膜中,由PEMAPEA/PAH多层膜修饰的氨基硅胶填装的固相萃取柱,可以通过疏水作用吸附极性溶剂中的弱极性或非极性组分。本文以非极性的多环芳烃苝为吸附对象,考察固相萃取条件对多层膜吸附剂固相萃取性能的影响,研究多层膜固相萃取填料使用性能。

2.2.1柱填料量对多层膜固相萃取性能的影响

SPE过程中,柱填料的质量是影响萃取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为了获得较高的萃取回收率,对0.1 g、0.15 g、0.2 g、0.25 g、0.3 g吸附填料时的吸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见图2)显示,在所考察的填料量区间,固相萃取剂对苝的萃取回收率的影响较小。随着填料量的增加,萃取回收率呈先增大而后减小的趋势,在0.15 g时达到最大。当填料量较小时,目标分析物不能被完全吸附,萃取回收率较低;当填料量过大时,目标分析物苝不能从SPE柱上完全洗脱下来,萃取回收率也相对较低。

2.2.2样品量对多层膜固相萃取性能的影响

水体中苝的溶解度较低,为了从水中富集低浓度的苝,测试了样品量对苝的萃取回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在50~450 m L的样品量区间内,多层膜固相萃取剂对苝的萃取回收率随着样品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200 m L时最大。当样品量较小时,流经固相萃取柱的苝能很好的被吸附,随着样品量的增加,萃取柱上吸附的苝的量也随之增多,萃取回收率增大;当样品量过大时,样品中的苝不能被全部吸附在多层膜吸附剂上,导致随样品量的增大萃取回收率反而减小;样品量为适中的200 m L时,萃取回收率最高。

2.2.3上样速度对多层膜固相萃取性能的影响

上样速度对于固相萃取来说是一个关键因素。上样速度较大时,分析时间较短,但目标分析物易流失;上样速度较小时,目标分析物被完全吸附,但拉长了分析时间。因此,为了得到较高的回收率和较短的分析时间,选择一个适当的速度是必要的。当上样速度在5 m L·min-1到25 m L·min-1之间变化时,上样速度对萃取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见图4)显示,随着上样流速的增大,苝的回收率逐渐下降。综合考虑分析时间和萃取回收率,较佳的上样速度为10 m L·min-1。

2.2.4洗脱溶剂对多层膜固相萃取性能的影响

洗脱溶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苝是一种非极性污染物,为了能使苝尽可能的洗脱下来,应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选择极性较弱的洗脱溶剂,从而获得最佳的萃取回收率。甲醇、乙腈、丙酮、四氢呋喃、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氯仿和正己烷等8种为洗脱溶剂时的萃取回收结果(见图5)表明,甲醇、乙腈、丙酮的洗脱效果较好,萃取回收率均达80%以上,其中丙酮的洗脱效果最好,回收率达91%;其他几种溶剂的洗脱效果相对较差,尤以正己烷最差,萃取回收率小于40%。因此,应选择丙酮作为洗脱溶剂。

洗脱溶剂的用量对萃取回收率也产生明显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体积不仅能有效地减少洗脱溶剂的用量,而且能够达到较高的萃取回收率和富集倍数。当洗脱体积较小时,目标分析物不能被完全洗脱而回收率很小;洗脱体积过大时,目标物的萃取回收率虽然较高,但由于洗脱溶剂的稀释效应,固相萃取的富集倍数反而减小。实验结果表明洗脱体积为2 m L时,萃取效果最佳。

3 结论

利用聚电解质逐层自组装技术在氨基硅胶表面构筑PEMAPEA/PAH多层膜,PEMAPEA/PAH多层膜作为SPE吸附材料对水体中的苝进行分离富集,在优化的萃取条件下,回收率达90%以上,表明聚电解质多层膜可以作为固相萃取材料,用于水中弱极性污染物的分离富集,进而拓宽聚电解质逐层组装技术的应用领域。

摘要:利用聚电解质逐层自组装技术在氨基硅胶表面构筑聚(乙烯-alt-马来酸)的苯乙胺衍生物(PEMAPEA)/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多层膜,制备性能稳定的新型固相萃取吸附材料。利用HPLC-UV/Vis检测,研究其对水体中苝的萃取性能,考察柱填料量、样品量、上样流速、洗脱溶剂等对多层膜萃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150 mg固相萃取填料的3 mL萃取小柱,以10 mL·min-1的流速萃取200 mL苝的水溶液,用丙酮作洗脱剂,萃取回收率达到90%以上。

逐层提高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逐层深入,实施途径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也明确提出,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方法,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高职院校人才现行的培养模式。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要求, 成为各高职院校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际情况, 就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工学结合实施途径的改革和创新做以下探讨。

一、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必要性与内涵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 院校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工学结合”, 目的在“工”。这时候, 高职院校并不是被服务对象, 不能等着企业主动上门服务。而是要转变观念和角色, 从企业需求着手,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 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通过用人单位的满意赢得良好的口碑。从而才可能转变角色, 从服务对象变成企业争相邀请的被服务对象。其实, 在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是在创建自己的教育品牌。

2.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 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需要坚持, 同时强调职业的明确性。在教学方式与过程上, 要求学生能在学校学习时完成某个岗位的岗位能力训练, 具备某一岗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符合岗位要求。

综上所述, 通过工学结合实施途径研究,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使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学校真正学到企业的生产制作技术; 技能水平能被用人单位认可, 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实施内容与步骤

1. 由企业实际制作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一线制作人员为主编, 编写工学结合教材、项目实训习题库

高职课程内容的主要特性是针对岗位、注重实践。结合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 笔者在制作公司从业十年, 有大量的实际制作经验。在制作公司工作期间也主持过企业内部培训, 在对新员工的培训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 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多数学生来说, 基础知识的掌握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但是与公司制作工艺和流程的结合并不让人满意。比如, 为了实现某一效果, 有两种方法: A和B。其中, 经过实际项目检验, B能够更好的满足制作效果和效率的需要。但是,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包括了A和B。这两种方法从内容评价, 学校教的都准确。但是从实际应用来看, A是用不到的。那么对于学生,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是不是把学习A的时间省出来再学习其他跟制作相关的知识更有效率呢? 并且,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 我认为应该是专业老师对于企业生产了解不够, 导致教学与企业应用脱节。所以, 在课程设计上必须由具有企业生产经验的人员把控。

我校以国家教育部和软件生产商指定教材为教师参考用书; 使用校企合作开发的教程作为学生学习教材, 并用实际案例构建习题库, 真正与生产结合、与项目结合。

2. 制作一线的“教师”与模拟工作状态的课堂是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虽然在校园里, 但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从某种意义来说, 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身份转化。这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改变, 不可能是纯粹的理论学习, 而是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在工作中成长。这个时候, 对于学生的身份, 我认为不妨叫做“准职业人”。“职业人”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完全是企业产品生产用到的制作流程和制作技术, 从职业技能层面讲可以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加一个“准”字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过大量的实际项目的锻炼, 导致制作效率和技术的稳定性方面与“职业人”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经过实习期, 通过大量项目的锻炼是可以达到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的标准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有教师的指导, 这里所指的教师当然不是指高校中没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型教师。指导者都是纯理论型的专家, 如何能教出有实践经验的学生? 所以这里指的教师而应该是本身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实战型”教师。最理想情况是有企业生产一线的制作人员指导实践环节。比如, 开辟特色课堂, 把企业的工作状态引入学校, 让学生对工作过程有切身感受。只有通过这一系列改革, 才能使“学习”与“工作”尽快融合, “学生”与“职业人”尽快转化 ( 具体过程在“实施步骤”中介绍) 。

3. 实施步骤

广泛了解市场和行业需求, 以行业中一个企业作为试点。 ( 1) 市场调研、走访企业, 了解市场情况和企业人才需求。 ( 2) 企业经理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评估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提出改进方案。 ( 3) 选拔优秀学生假期进入企业学习。 ( 4) 经过企业学习的学生, 在新学期继续深入学习企业产品制作流程、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制作、服务企业。 ( 5) 学生到企业实习, 优秀学生企业录用成为正式员工。

笔者依据多年行业经验, 结合本地区行业特征以及我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 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工学结合实施的内容和步骤做了一下分析和假设。是否行之有效、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应该继续改进和完善的内容, 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希望各位同行能够分享经验, 希望企业的朋友献计献策, 共同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的实施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必由之路.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郭劲丹.“双师型”人才建设: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代教育论坛, 2008, (05) .

逐层提高 篇8

关键词:逐层浸润麻醉,甲状腺良性肿瘤,可行性,分析

甲状腺良性肿瘤是现代临床中极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其临床治疗常以手术方式为主。对于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的麻醉方式有多种, 而为了探讨更为有效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 该院以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4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进一步分析逐层浸润麻醉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的可行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4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9例, 女25例, 年龄34~68岁之间, 平均年龄46.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2例。

1.2 麻醉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 其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进行常规手术前用药, 在其进入到手术室之后为其建立静脉通道, 并给予其芬太尼4 g/kg, 异丙酚2 mg/kg以及万可松0.1 mg/kg进行常规的静脉诱导, 在为患者加压给氧之后插入气管导管, 并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 调节患者的潮气量8~10 mL/kg, 具体的频率10~12次/min, 并根据患者在手术中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运用微量泵对患者进行异丙酚6~10mg/ (kg·h) 以及瑞芬太尼0.2 g/ (kg·min) 的注入来维持麻醉效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间断地追加万可松来维持其肌松。

治疗组患者所运用的麻醉方式为逐层浸润麻醉, 其具体的麻醉方式如下:患者先进行较为详细的术前检查, 并做好相应的手术准备。常规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以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护, 取患者颈部后伸体位,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 操作者取1%普鲁卡因30~60 mL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之后, 沿着术口区皮下进行逐层浸润, 再切开患者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颈阔肌等, 接着游离其上下皮瓣, 之后悬挂其皮瓣, 在患者的切缘两边加注普鲁卡因, 并沿着患者的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不断地加注麻药。之后, 切开患者的颈白线, 游离其颈前肌群, 将甲状腺暴露出来, 对其进行详细探查之后进行甲状腺侧叶或甲状腺肿瘤切除。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两组患者均顺利地完成手术治疗, 术中平均失血量为50 mL, 且无患者死亡。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喉返神经损伤1例, 术后出血患者为1例, 共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为2例。而对照组患者中, 喉返神经损伤患者为2例, 喉上神经损伤患者为1例, 术后出血患者为2例, 共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为5例。治疗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的比较。治疗组患者没有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以及头痛等不适症状, 而对照组患者中, 有9例出现了腹胀、恶心、呕吐以及头痛等不适症状。治疗组患者术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是现代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之一, 其临床治疗方式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过去对于甲状腺的手术麻醉方式多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局麻加强化麻醉以及全麻等麻醉方式, 虽然这些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较好, 但是麻醉的危险性较大, 且其在临床中对患者造成的副损伤也不易发现, 故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1]。甲状腺病理具有特殊的变化, 这种变化极易导致患者血运的丰富[2]。此外, 甲状腺临近人体的气管, 故而, 在为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 为了避免对患者的喉返神经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需要患者保持清醒以积极地与操作者进行合作[3]。所以, 在现代的临床中对于一般无呼吸道压迫、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 均采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方式。然而,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所需要的麻醉药剂量较大, 容易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而全身麻醉又容易导致患者产生舌后坠、咽喉部积存分泌物、喉痉挛以及患者的心率加快、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的出现。所以, 探求出一种有效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麻醉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

普鲁卡因是一种安全性极高的常用局部麻药, 其脂溶性和血浆蛋白结合率都较低, 且该药物的粘膜穿透力较差, 尤其适用于局部浸润麻醉中, 故而, 本项研究对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所运用的麻醉方式为普鲁卡因逐层浸润麻醉, 临床疗效显著[5]。

该研究结果显示, 运用普鲁卡因逐层浸润麻醉的方式来对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进行麻醉不仅十分安全和可靠, 且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麻醉效果十分显著,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的推广。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逐层浸润麻醉虽然在临床中有许多优点, 然而, 它并不能够完全取代全身麻醉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 在临床中, 医护人员还是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 并为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选择最为适合的麻醉方式, 以有效地保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促进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钟飞, 赖北平, 郭震宇.逐层浸润麻醉在甲状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31 (6) :792.

[2]贺建业, 伍冀湘, 李华志, 等.局部麻醉下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7) :616-619.

[3]田立民, 陈巍, 李万林, 等.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11, 40 (7) :913-914.

[4]胡三元.甲状腺肿瘤的腔镜手术[J].临床外科杂志, 2008, 16 (10) :650-651.

逐层提高 篇9

1分层,实例探究

例1(2015年全国卷Ⅰ理科21)

已知函数f(x)=x3+ax+14,g(x)=-ln x.

(1)当a为何值时,x轴为曲线y=f(x)的切线;

(2)用min{m,n}表示m,n中的最小值,设函数h(x)=min{f(x),g(x)}(x>0),讨论h(x)零点的个数.

分析第二问由于x>1时,g(x)<0,函数h(x)没有零点,因此,只要分析区间(0,1]上h(x)的零点,而(0,1)上g(x)没有零点,实际上只要分析f(x)在(0,1]上的零点即可.分析f(x)的零点应该从分析其图像开始,用导数分析,必然要对参数a进行讨论,那么,如何确定参数讨论的界点呢?

第一层次:由a决定的函数单调性不同进行分类,因为f′(x)=3x2+a,显然,a≥0时,函数f(x)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a<0时,f(x)在定义域(0,+∞)上有增有减,因此,0是对参数a讨论的最先确定的界点.由f(x)、g(x)的图像可知,a≥0时,函数h(x)只有一个零点;而a<0时,函数f(x)在定义域(0,+∞)上有增有减,但在区间(0,1]上单调性如何呢,讨论进入下一层次.

第二层次:a<0时,f(x)在0,-a3上单减,-a3,+∞上单增,必然要讨论1与-a3的大小关系,以便确定f(x)在区间(0,1]上的单调性,此时,要将a分为a≤-3和-3

第三层次:(1)a≤-3时,函数f(x)在(0,1]上单减,函数最小值为f(1)=a+54,考虑其正负,对a的范围再细分为-54

(2)-3

鉴于以上分析,分别考虑a≥0、-54

综上,当a>-34或a<-54时,h(x)有一个零点;当a=-34或a=-54时,h(x)有两个零点;当-54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参数讨论的区间划分(范围确定)不是一步到位的,要层层递进,逐步分析.当然,讨论参数时层次的划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能死板教条.但在思考时一定要有层次性,通过各层次的分析使思路清晰,这样思维才有条理,解决问题才有章法.

例2 (2014年全国卷Ⅰ文科21)

设函数f(x)=aln x+1-a2x2-bx(a≠1),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斜率为0.

(1)求b;

(2)若存在x0≥1,使得f(x0)

分析第二问存在x0≥1,使得f(x0)

由于f′(x)=1-ax(x-a1-a)x-1,讨论参数a涉及两个层次,一是f′(x)=0的两个根1与a1-a的大小比较,另一个是系数1-a的正负,但这两个层次可以一次融合在一起考虑,最终分a≤12、121三种情况,具体解答略.

在确定参数讨论的界点时分层考虑,能够使得思考的线路清晰,如果每个层次比较单一,可以把几个层次综合起来,一并考虑.例题2就是在思考时先分层分析,确定参数分类讨论范围时融合在一起.

例3(2015年山东卷理科21)

设函数f(x)=ln(x+1)+a(x2-x),其中a∈R.

(1)讨论函数f(x)极值点的个数,并说明理由;

(2)若x>0,f(x)≥0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求出导数

f′(x)=2ax2+ax+1-ax+1x>-1.

(1)分三个层次考虑,一是二次项系数,分a>0、a=0、a<0三种情况;二是在a>0、a<0两种情况下讨论Δ>0、Δ=0和Δ<0,具体结论是:在 a>0前提下,① a>89时Δ>0,②a=89时Δ=0,③00;三是在Δ>0情况下考虑导数为零的两个根x1,x2(x189时,两根均比-1大(其中x1<0),a<0时, x1<-1,x2>-1.综合三个层次得出讨论a的范围和对图象的分析,可得极值点个数为:a>89时两个极值点;0≤a≤89时无极值点;a<0时一个极值点.

(2)由(1)讨论的情况可知,a<0时,若 x→+∞,f(x)→-∞,不合题意;0≤a≤89时, f(x)在0,+∞上单调递增,且f(0)=0,符合题意;a>89时,要继续考虑下一个层次,导数为零的两根与0的大小关系(只要考虑大的那个根与0的大小),得出891时,f(x)在0,+∞上先减后增,必存在x0∈0,+∞,使得f(x0)<0,不合题意.综上,a的取值范围是0,1.

例4(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22)

已知a∈R,函数f(x)=x3-3x2+3ax-3a+3.

(1)求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

(2)当x∈0,2时,求f(x)的最大值.

分析(2)先求导,用图象分析.

f′(x)=3x2-6x+3a,显然,要通过f′(x)的正负分析f(x)在0,2上的单调区间,结合极值、最值、零点、端点函数值得出函数f(x)的图象,再得到f(x)的图象,f(x)的图象可由f(x)的图象“去下,下翻上”,因此,要分析极值、最值、端点函数值的正负,最终得到f(x)的最大值.

基于以上分析,可大致确定参数讨论要分三个层次:①决定导数正负情况层次;②决定极值、最值、端点函数值的正负层次;③决定极值、最值、端点函数值的大小层次.具体分析如下.

由于f′(x)是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1的抛物线,当a≥1时,f′(x)≥0,f(x)在0,2上单调递增,f(0)≤0,f(2)>0,f(x)的最大值为max{f(2),-f(0)}=f(2)=3a-1;当a≤0时,f′(x)≤0,f(x)在[0,2]上单调递减,f(0)>0,f(2)<0,f(x)的最大值为max{-f(2),f(0)}=f(0)=3-3a;当0

当00,f(x1)+f(x2)>0,当13≤a<1时,f(2)≥0, f(x)的最大值为max{f(2),f(0),f(x1)}(*),当0

综合上述三个层次讨论的结果,得

f(x)max=3-3a,a≤0,

1+2(1-a)1-a,0

3a-1,a≥34.

对参数的分层讨论要视情而定,尤其要结合导数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5(2016年全国卷Ⅰ理科21)

已知函数f(x)=(x-2)ex+ax-12有两个零点.

(1)求a的取值范围;

(2)设x1,x2是f(x)的两个零点,证明:x1+x2<2.

分析这里只分析第一问.

显然要通过求导来分析函数的图象,f′(x)=x-1ex+2a.

第一层次,要对导数f′(x)的零点个数进行讨论,分a=0,a>0,a<0三种情况.

a=0时,f(x)=(x-2)ex,函数只有一个零点,不合题意.

a>0时,f(x)在(-∞,1)上单减,在(1,+∞)上单增,由于f(1)=-e<0,f(2)=a>0,取b满足b<0且ba2b-2+a(b-1)2=ab2-32b>0,故f(x)存在两个零点.所以a>0符合题意.

a<0时,由f′(x)=0得x=1或x=ln(-2a),这时需要比较1与ln(-2a)大小,然后通过分析导数正负划分函数的单调区间,这样,对a的讨论进入了第二层次.

注意到在a<0时,当x≤1时,f(x)<0,即x≤1时函数f(x)没有零点.因此只要讨论f(x)在1,+∞上的零点.

当a≥-e2时,ln-2a≤1,故当x∈1,+∞时,f′(x)>0,所以f(x)在1,+∞上单调递增.所以f(x)不存在两个零点.

当a<-e2时,ln-2a>1,故当x∈1,ln-2a时,f′(x)<0;当x∈ln-2a,+∞时,f′(x)>0.所以f(x)在1,ln-2a上单调递减,在ln-2a,+∞上单调递增,且f(1)=-e<0,所以f(x)不存在两个零点.

综上,a的取值范围是(0,+∞).

2分层,“层”从何来

分层逐步确定参数讨论的范围可以使我们有方向、有目标地解决问题,那么,怎样确定讨论的层次呢?用导数解决函数问题的关键是函数单调区间的确定,而函数单调区间的确定取决于对导数正负的分析,因此要围绕能够确定导数正负的条件进行分层(一般需要考虑导数恒非负、恒非正、有正有负几种情况),在解导数不等式时先对导数中最高项的系数进行讨论,再对导数有无零点和导数零点个数进行讨论,然后对导数零点与定义域区间端点的关系进行讨论,分析函数图象时还要讨论区间内极值最值情况等等,这些都是分层的依据.

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讨论的层次(如例题3)一般是先讨论二次项系数a,再讨论根的判别式Δ,再讨论根的大小,最后讨论根与区间端点的关系.

逐层确定参数讨论范围时,讨论的层次由大到小,如例1,最先讨论的是决定函数整体单调性不同的a的范围,再讨论各不同单调性情况下,定义域区间的单调性,最后讨论定义域区间上的最小值;例3也是一样,先讨论a,识别是不是“二次”的问题,再讨论Δ,是“二次”条件下有无实根的问题,最后讨论的是有二不等实根以后根的大小以及根与定义域区间端点的关系.

对参数讨论层次的把握既要事先构思,又要在讨论过程中灵活掌握,并不是每一种情况都需要分层到底. 讨论参数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展开分析,也可以按照一条线路走下去,一线多层,也可以层层分析以后,综合取值,统筹考虑.

逐层提高 篇10

1. 用设疑的方式提出问题

(1)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它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2) 作者共写了几次黄鹂, 是在什么时间、地点, 什么环境、条件下见到的, 每次又是怎样描写黄鹂的, 对表现文章主题起到什么作用?

课文共四次写到黄鹂, 以黄鹂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命状态来说明动物的生命力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极致。一切人和事的生命力要发挥极致, 都需要最佳的环境。这个结论是通过作者四次观察黄鹂之后提出来的。

第一次, 抗日战争时期见到了色彩艳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的黄鹂, 但一闪而过。由此衬托“我”对黄鹂的迷恋, 对黄鹂在战场上飒爽英姿的赞美之情。这是正面写;第二次, 前几年在海滨深密幽静的树林里见到的黄鹂, 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 但“史同志”试枪法, 把黄鹂吓跑了。写法是一正一反;第三次, 写逛鸟市所见到的黄鹂, 被羁绊着、玩弄着, 令人惨不忍睹。此为反面写。以上三处, 先是从正面, 再从正反两方面, 最后从反面为表现主题做铺垫;第四次, 在江南太湖边, 黄鹂又一次出现, 它伴着春雨宿露啼叫, 伴着朝霞彩虹飞翔, 这才让人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作者正是看到了美到极致的黄鹂, 才悟出了“在一定环境里, 才能发挥极致”的道理。所以说, 这才是表现主题的依托和根据。再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 感叹不仅是黄鹂, 世界上所有事物美的极致, 都只有在美的环境里才能发挥, 从而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迪。

2. 请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意图及所表达的哲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 (即外部语境) 。本文写于1926年, 当时受“左”的错误倾向的影响, 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服务”。这就束缚了作家的思想, 使文艺不能百花齐放, 且有凋零的危险 (文中海鸥被枪杀即象征于此) , 也大大挫伤了作家的创作欲望, 影响了文艺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作者表面上写黄鹂, 实际上是说文艺, 并呼吁为作家、艺术家、人才和一切人的发展创设安定、平和、自由的环境。

3. 请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使用的是象征手法, 好处在于它富于文学性、形象生动、具有美感。比如我们学过的《过万重山漫想》这篇文章, 随着作者思维的展开, 三峡已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 而是未知领域的一个象征。第一个征服三峡的人, 成为了敢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精神的化身。象征这种手法, 可以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生动化, 从而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从叙事到说理水到渠成, 说理又恰到好处, 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总之, 《黄鹂》全篇由两大块组成:一是叙事块, 叙述“我”与“黄鹂”有关的经历和故事;二是议论块, 表达我从“黄鹂”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启迪, 寄托“我”对于社会、自然、生命乃至文学艺术诸方面的思考、思想情感等。从整体构思讲, 文章的前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实际是“点”的描述, 是感性的材料铺叙;后面部分则是文章的主脑, 是面的拓展升华, 是理性的点染提炼。由点及面,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从黄鹂的生存方式、黄鹂与环境的关系联系到社会生活、人的生存发展等诸多问题, 正是本文构思要点之所在: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 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读课文后四段, 让学生学习其语言表达技巧。孙犁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在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排比或对句可使语言整齐。作者勾勒太湖环境, 一连说了三个“这里”:“这里的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此外, 作者赞美黄鹂与太湖景物融为一体, 上下两句对得整齐:

它们的啼叫, 是要伴着春雨、宿露,

它们的飞翔, 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上一篇:全光纤互感器下一篇:公民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