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教材

2024-10-21

课标教材(精选12篇)

课标教材 篇1

摘要:初中英语新课标的内容宽泛、题材新颖、涉及面广, 要求教师有较好的选择、挖掘和处理能力, 让学生学得轻松、深入、愉快。因此艺术化地处理教材, 通过使用教材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以全面地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新课标,题材,背景

一、初中英语新课标及教材解读

教材, 是教学信息的来源, 也是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初中英语新课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初中英语新课标说明) , Go for it全书采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模式, 融入各种情境话题、采纳适当的语言结构, 形成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教师在教学中安排的任务或者活动可能由学习者个体来完成, 还有一些教学活动会由学生共同来完成, 既有我们本国的语言材料交流, 也有大量跨文化的语言交流, 新教科书的编排注重了学习者的自由、团队合作、个人选择等, 通过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发展个性, 体现人的价值, 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合作进取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畅游在英语的海洋中, 在学中得到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

二、“新课标教材处理”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 实施新课标英语教学的关键是改变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学法和老师传统意义上的教法。英语教材具有工具性, 即教师要既通过教材这一载体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 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 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但是, 教材不再“神圣不可侵犯”, 老师在精心分析和处理教材后要对学生进行知识输入, 提炼教材精华, 增强知识可理解性, 真正做到同课异构。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科学而高效地使用教材, 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 真正做到“一标多本”,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就会在老师设置的教学内容中循序渐进, 既不会终日对着程式化的课本感到乏味, 又不会由于课本的内容生疏而感到畏惧。同时英语教材又具有人文性,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拓宽视野, 丰富生活, 逐步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 不断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创新的思维方式, 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新课标教材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学生的需求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 就算是在同省份、地区、学校、或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都较大, 他们的基础、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 故他们在接受传授的知识, 各有偏好, 从心理及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如果用统一的教材, 实施“一刀切”是不科学的。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说明, 人的内在需要一旦得到满足, 他的成长就越充分, 所以对学生根据情况设置和改编适合他们的个性化的教材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

2.学生成长经历和接受文化的差异

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决定并造成了学生在个性上的差异, 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方面有很多差异, 使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以及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兴趣, 形成语言意识和语言发展方面的差异以及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3.教材本身的局限性

正是因为学生各方面差异的存在才导致任何单一的教材都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体现了单一教材的局限性, 此外教材本身也不可能无懈可击、面面俱到, 如英语教材新目标 (Go for it!) 图文并茂, 新颖活泼, 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需要, 但同时教材本身对学生而言存在一个缺陷, 那就是在初中时需要大量语言输入的阶段, 相对显得语言材料较少, 这显然要求教师有更多的空间去发掘材料,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组织材料来完善教材。

四、教材处理的途径和方式

1.教学内容的处理

在初中的教学内容中, 教师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律性总结, 使所学内容简单化、条理化、趣味化。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 选择性地对过于繁杂, 话题不够真实, 教材编写安排对于本班学生不适合的内容进行删减处理, 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反之, 过于简单且不能对知识点进行深入阐释的内容要对教材进行增加和补充, 以让学生既不失去兴趣, 又能深入学习。此外, 替换与舍弃等方式在初中英语教学时处理教材也能让教材耳目一新, 要知道教材的更新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 我们可以以一些时尚的、现代的内容来替代陈旧的、老套的内容, 对于一些晦涩的、陌生的内容干脆舍弃。

2.形式的处理

课本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媒介, 但并不是全部, 因此拓展教学内容也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成长和加大知识面的主要途径。英语教学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知识点, 我们不妨采用拓展延伸与升华的方式, 就原有的知识点进行延伸, 不断挖掘其内涵并由英语到中文进行对比, 而对于另外一类知识, 我们不妨运用稀释与简化的方式, 让它们来得更直接、更通俗易懂。在部分教材中, 教学活动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太难, 我们就可以扩展和增加活动的步骤, 尤其是为了让学生好理解, 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 这样就可以降低活动难度。

3.顺序的处理

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顺序是按基本语言内容, Section A (Listening, Grammar Foc us, pairwork) , 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语言运用, Section B (Listening, pairwork) , Selfcheck的顺序进行的, 如果都按照这种顺序授课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老师也不妨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律性的总结, 可以将所教授的课程根据需要提前与推后。笔者曾多次将Grammar Focus的内容提前讲解, 让学生在知道语法结构和原理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Listening和pairwork部分完全可以在讲解其他内容时插入进行。

五、教材处理的注意事项

1.保持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标准

初中英语新课标是经过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严格论证、审定后提出、推行、使用的, 它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语言的角度都有相当的目标性以及权威性, 它规定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时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达到什么目标。我们在选择和改编教材时不能降低其培养标准, 这和我们教育初衷——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保持教材的适应性和完整性

同样, 新课标在制订和推行时也在学生的适应性方面做了大量考究, 包括内容的深浅, 语言材料的匹配, 语言输入范围大小及量的多少等方面, 以确保能从工具性, 人文性等方面对学生培养, 也能从他们创造性、发展个性、体现人的价值, 促进自我实现和合作进取等方面完善, 使学生真正做到既适应他们, 又能保持所学东西的完整性, 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3.保持教材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新课标英语明确指出:教材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思考基点, 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 从学生的兴趣, 能力和需要出发,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因此, 科学性、合理地使用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 开发和利用科学性、合理性文教材有助于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英语新课标 (Go for it) “是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 (课本说明) , 它是我们初中教学的一件工具, 如何运用好这套程序、这件工具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发掘的, 只有不脱离学生实际、不脱离大纲培养要求的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常教常新, 才能教出实效、教出特色。

参考文献

罗晓杰.中学英语新课导入方法.教育探索杂志, 2002.

课标教材 篇2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 相互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弹力

摩擦力

力的合成 5 力的分解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

力学单位制

牛顿第三定律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一)7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二)学生实验 课题研究

课外读物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 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

2.平抛运动

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4.圆周运动

5.向心加速度

6.向心力

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1.行星的运动

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万有引力定律

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宇宙航行

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1.追寻守恒量——能量

2.功

3.功率

4.重力势能

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动能和动能定理

8.机械能守恒定律

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课题研究 课外读物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1

第一章 电场 电流

一、电荷 库仑定律

二、电场

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电容器

五、电流和电源

六、电流和热效应 第二章 磁场

一、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二、电流的磁场

三、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五、磁性材料 第三章 电磁感应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交变电流

四、变压器

五、高压输电

六、自感现象 涡流

七、课题研究:电在我家中 第四章 电磁波及其应用

一、电磁波的发现

二、电磁波谱

三、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四、信息化社会

五、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 附录 课外读物推荐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1-2

致同学们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内能

一、分子及其热运动

二、物体的内能

三、固体和液体

四、气体

第二章 能量的守恒与耗散

一、能量守恒定律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热机的工作原理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五、有序、无序和熵

六、课题研究:家庭中的热机 第三章 核能

一、放射性的发现

二、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三、放射性衰变

四、裂变和聚变

五、核能的利用 第四章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热机的发展与应用

二、电力和电信的发展与应用

三、新能源的开发

四、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五、课题研究: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研究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1

第一章 电场 直流电路

第1节 电 场

第2节 电 源

第3节 多用电表

第4节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第5节 电容器 第2章 磁 场

第1节 磁场 磁性材料

第2节 安培力与磁电式仪表

第3节 洛伦兹力和显像管 第3章 电磁感应

第1节 电磁感应现象

第2节 感应电动势

第3节 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 第4章 交变电流 电机

第1节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

第2节 变压器

第3节 三相交变电流 第5章 电磁波 通信技术

第1节 电磁场 电磁波

第2节 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传播

第3节 电视 移动电话

第4节 电磁波谱 第6章 集成电路 传感器

第1节 晶体管

第2节 集成电路

第3节 电子计算机

第4节 传感器 课题研究 课外读物及网站推荐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2

第1章 物体的平衡

第1节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第2节平动和转动

第3节 力矩和力偶

第4节 力矩的平衡条件

第5节 刚体平衡的条件

第6节 物体平衡的稳定性 第2章 材料与结构

第1节 物体的形变

第2节 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

第3节 常见承重结构 第3章 机械与传动装置

第1节 常见的传动装置

第2节 能自锁的传动装置

第3节 液压传动

第4节 常用机构

第5节 机械 第4章 热 机

第1节 热机原理 热机效率

第2节 活塞式内燃机

第3节 蒸汽轮机 燃气轮机

第4节 喷气发动机 第5章 制冷机

第1节 制冷机的原理

第2节 电冰箱

第3节 空调器 课题研究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2-3

第一章 光的折射

第1节 光的折射 折射率

第2节 全反射 光导纤维

第3节 棱镜和透镜

第4节 透镜成像规律

第5节 透镜成像公式 第2章 常用光学仪器

第1节 眼睛

第2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3节 照相机

第3章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第1节 机械波的衍射和干涉

第2节 光的干涉

第3节 光的衍射

第4节 光的偏振 第4章 光源与激光

第1节 光源

第2节 常用照明光源

第3节 激光

第4节 激光的应用 第5章 放射性与原子核

第1节 天然放射现象 原子结构

第2节 原子核衰变

第3节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第4节 射线的探测和防护 第6章 核能与反应堆技术

第1节 核反应和核能

第2节 核裂变和裂变反应堆

第3节 核聚变和受控热核反应 课题研究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1

第一章 静电场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电场强度

电势能和电势

电势差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静电现象的应用

电容器的电容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二章 恒定电流电源和电流

电动势

欧姆定律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焦耳定律

导体的电阻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多用电表的原理 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简单的逻辑电路 第三章 磁场 磁现象和磁场

磁感应强度

几种常见的磁场 通电导线和磁场中受到的力

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课题研究

附录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课外读物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2

第四章 电磁感应划时代的发现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楞次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

互感和自感 涡轮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第五章 交变电流交变电流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变压器

电能的输送 第六章 传感器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应用

实验:传感器的应用

附录 一些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要点 课题研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选修3-3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 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间的作用力

温度和温标

内能 第八章 气体 气体的等温变化 气体的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 第九章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固体

液体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第十章 热力学定律功和内能

热和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选修3-4

第十一章 机械振动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描述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单摆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第十二章 机械波波的形成和传播

波的图象 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的衍射和干涉

多普勒效应

惠更斯原理 第十三章 光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全反射

光的干涉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光的衍射

光的偏振

光的颜色 色散

激光 第十四章 电磁波电磁波的发现

电磁振荡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

电磁波谱 第十五章 相对论简介相对论的诞生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广义相对论简介 课题研究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5

第十六章 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动量和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碰撞 反冲运动 火箭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能量量子化

光的粒子性

粒子的波动性

概率波

不确定性关系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电子的发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氢原子光谱

玻尔的原子模型 第十九章 原子核原子核的组成 2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探测射线的方法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核力与结合能

重核的裂变

核聚变

根在课标 活用教材 篇3

一、认识到位——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物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为基础教育树立了一个基本的统一的标杆和尺度。物理教材的编写不仅要呈现物理学科知识,还要考虑到如何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所以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物理科学的发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物理教学内容。物理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在“课标”指导下,由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教师等精心编制,经专业人员审定通过后再使用的学术性著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它不仅提供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础线索和方法,是教学很好的载体。因此,教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一般不要轻易改动和更换。

另一方面,影响教材实施的因素很多,从教学内部考虑,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和教学设施情况,我国无论从城乡分布还是从经济发展,几乎每个学校均有不同。全国使用同样一种教材远远满足不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就出现把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性文件,允许多个版本的教材出现和使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组合。同时又必须认识到物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物理教材只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自主开发物理教材。另外,实验中的教材肯定会有不妥之处,也需要教师去发现和完善,所以要鼓励教师从“教教材” 向“用教材教”扩展,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二、“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

教师要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学主线。新物理教材栏目比老物理教材丰富,彩页印刷,图文并茂,强调了基础知识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这些变化都是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角度去考虑,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为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弹性空间。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新教材栏目大体分为4类:学习活动性栏目(实验探究、评估交流、问题分析等),一般说这些栏目都属于基本范畴,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资料性栏目(STS、科学世界等),这些内容一般不作要求,非刚性要求学生掌握;方法性栏目(工具栏等),一般用来承载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反馈性栏目(动手动脑学物理等)一般用来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巩固与提高。教师可以根据栏目功能和具体正文内容,把握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设计教学步骤和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要认真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充分认识新教材各栏目功能、内容体系和设计意图,研究了解、认识、知道层次的相关衔接点。研究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衔接,更要注重能力与思维方式的衔接。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集中起来,整体研读、全面理解教材体系。细心体会它们的共同点和细微的不同之处;细心体会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中详略不同的原因;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分析教材中的知识,教师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纯粹物理知识上,更要重视物理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物理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三、回归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途径

物理教材只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之一,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对物理教材进行消化、整理、处理使之适应教师,适合学生,还要适应物理学科特点及科学性本身。激活教材资源,改变物理教材呈现方式,把静止抽象的“结果”变为动态的情境,才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于教材中一些抽象的概念、物质的微观结构等,可通过图表、模型、电视录像以及多媒体等多种媒介呈现教学内容,从而使抽象变具体、微观变直观,让静止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使用教材,要教学生使用教材。利用教材找出重点、难点,并在教材上划出重点、难点。要充分利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加强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在各种形式的试题中,不仅基础题源于物理教材,能力题也是源于物理教材的。中考所涉及物理知识都是物理教材中的,考试时只不过是将这些内容置于新情景中,能力题考查的只是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在使用教材时,要求学生从教材中明确概念、规律的内容,了解概念、规律的得出过程,理解概念、规律的表达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会用概念和规律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并进一步思考每个概念、规律与其他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体会、领悟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中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要理解教材中的各种插图和图表。例如:实验器材的结构图,描述形成概念规律的过程图,有助于理解概念规律而设置的情景图,学习中要注意对这些插图立意的理解。

教材中提到的任何一个实验都要引起重视,对于演示实验或教材上介绍过的实验,学生应把握住每个实验的现象,通过这个实验要说明的问题,得出的概念、规律及在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对于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学生实验),要注意明确实验目的或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及选取原因、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故障排查,实验中要观察或记录的要点,实验数据的收集及处理,实验结果的表述及讨论分析,实验以后的评估与交流。

四、合理重組——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键

物理教材内容不等于物理教学内容,教师要想把教材内容转化教学内容,必须树立开放的、动态的教材观,针对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和学生实际,合理开发重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有的内容编排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过高地估计了学生水平,物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的。我们在教学中可对教材内容适当“手术”重新“洗牌”,以利于教学。在物理教材使用过程必须结合教学的实际,不要机械地把课本的“节”与教学中的课时一一对应,教师应该适时的把“节”打开或结合。有些内容在有些版本涉及,而有些版本可能不涉及,但结合学生的情况可能要增加,凡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教学内容必须讲。当然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可对同一教材不同单元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

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不应该是一路畅通,而应该是障碍重重、矛盾迭起。要抱着思考和批判的精神把教材上不确切的地方指出来,并加以完善和补充。使学生能看得更广一些,想得更多一些,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

解读新课标感悟新教材 篇4

一、新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由六个部分组成,其特点是:

1、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教材从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远处不在的光现象。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物理知识。

2、物理知识改变环境。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有趣的声、色彩斑斓的光、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功勋卓著的电与磁、古老而现代的力学,到无处不在的能量,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3、设计丰富多彩的栏目、精彩纷呈的习题。

令人赏心悦目的栏目,如“科学世界”、“STS”、“小资料”、“想想做做”、“想想议议”等,这些栏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在习题设计方面,注重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面引导,使习题内容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另外,还适当增加“小实验”、“小制作”等实践类习题,这种习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能亲身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科学探究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它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常用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计——交流与合作。

人教版教材从序言“科学之旅”开始,通过几个小实验和自然现象让学生接触有趣的物理现象,继而在“想想做做”栏目中设置了几个不完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个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人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教材中科学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在教材的前部分一般只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等环节。例如八年级教材 (上) 册探究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如八年级教材 (上) 册到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科学探究才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倡导学科渗透观念,改变学科本位思想

新教材改变了以前教材的学科独立性,提倡各门学科互相渗透。同时教材中使用很多彩色照片和图片,以视觉新形象向学生传送更多信息,使人感到生动活泼。

人教版教材每章都有相关知识内容的章首图,并配有散文体的文字说明,激励学生荡起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过课标教材关工作计划 篇5

提升教师素能实施方案(课标教材关)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关于深化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教育局教研室2013年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新课程里念的学习实践为核心,以教师自主学习、实践、反思、提升为主体,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究,使教师掌握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具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1、在期初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各学科新版《课程标准》,使教师熟知新课标要求,力争过课标关。

2、通过校本教研或集中学习的方式,掌握各学段教材的知识体系、各章节教学内容,更有力的驾驭课堂,提质增效。

3、每位任课教师三年内同步参加各自所任学科学段的毕业考试,达到卷面分值的90%以上为合格,总校统一组织安排考试、评卷。教师过教材关为100%。

4、教师坚持日常自学制度。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新课标、教材,撰写学习体会。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1、组织教师参加各学科新课标培训,记好学习笔记。

2、组织教师听专家录音讲座,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综合实践理论。

3、学科教研组积极组织课程理论探讨会,并进行教学反思,交流。

4、参加总校组织的新课标考试。

5、教师报名参加学科考试。附:

1、“课标教材”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张剑

副组长:张生

成员:丁小凤、王丽萍、张琢、张淑琴、王翠荣、王亚民

2、“课标教材”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肖松 副组长:张剑

深挖课标精神 详解教材变化 篇6

【总体变化】

新教材共9个单元,单元总量与实验教材保持一致,其中变化的是:原第七单元“统计”删除,添加现在的“认识时间”(原一下内容),实践活动由2个减至现在的1个。

新教材在编排上更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实验教材难度大、争议大的内容进行了精简和调整,比如:原“观察物体”中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的内容删除了;原“统计”单元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只在每个年级下册安排;原“倍的认识”移到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乘除法以后集中编排。

除“数学广角”和“总复习”外,其他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

【单元变化】

一、3个计算单元变化不大,新增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与实验教材基本一致,但在例题的编排和选择上进行了调整。加法中的例1由两位数加整十数改为两位数加一位数,突出对位的要求。将原实验教材中“加减法的估算”删去,改为连续两问的问题,需要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第二个问题的条件。学生还不习惯于连贯地思考,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突出连贯思考的分析过程。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2~6的乘法口诀教学中,修订教材增加了趣味性、生活化的素材,这些素材让口诀更清晰、明了。另外,还增加点子图,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在6-9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中,教材不再给出而是让学生编制6-9的乘法口诀,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新增的是“解决问题”: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它是用文字表达的,呈现方式很抽象,更能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例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有多余条件、稍复杂的、用乘法的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是实验教材一下的内容。由于教师们普遍反映,没有学习5的乘法口诀,学生不易认识“分”,因此安排在5的乘法口诀熟悉后学习准确认识时间,特别注重学以致用。例1设计了“数一数,填一填”和“拨一拨”两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直观认识时间单位“分”,以及“时”和“分”这两个时间单位间的关系“1时=60分”,强调学生的认知实践。

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主题图和例题的编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内容更加注重从生活中抽象,加深表象,注重方法的指导,利于学生更好操作,感知、体验概念。

1.关注学生的测量活动经验。例1结合日常测量习惯,运用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采用原始人的图片,渗透数学文化,为学生展示长度单位的形成和统一的必要性。

2.重视学生对长度单位等概念的把握。例2新增对单位厘米的教学。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数学模型,先在尺上认识1厘米,了解厘米的符号,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的物体,最后总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新教材的例4来自实验教材的“做一做”,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这一例题引入较大长度单位“米”。

例5教学“1米=100厘米”,新教材以米尺替代绳子,直观地呈现米和厘米两个抽象的长度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可以在米尺上直接建立1厘米和1米两个单位的联系,更省时有效。

例6新增认识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新教材从具体到抽象,分为4个层次进行编排。首先以拉紧的线引出线段,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直”的特点。然后联系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线段实例。接着给出几条线段图,说明线段的特点: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3.增强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基础的数据分析的能力。新增的例8提问旗杆长度,详细呈现解决问题的三大步骤,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新教材特别突出了估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1厘米、身高、铅笔长度等)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

三、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加法,对角的认识更全面,操作性更强。

1.深入了解角的特征。例1在做角、折角、比角的数学活动中,新教材更深入,学生需要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越大。

2.借用直角来加强学生对角的认知。例3介绍三角尺上的直角。为画直角、学习锐角和钝角作好铺垫。例5新增借助直角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让学生知道三种角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认识三角尺。为了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钝角的阐释没有深入,比直角大的有钝角,但不一定全是钝角这一点没有指出来。

3.在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知。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两种情况:①以随意拼接的方式去尝试。②根据钝角与直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两种方式都将有效鼓励学生的思维,也都可以通过与直角比较的方式对拼出的角进行检验。

四、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这次的修订把观察物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充,我们有必要了解整个小学阶段相关教学内容的安排。

二上: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积木)。

四下:从3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不同。

从3个位置观察3个不同的几何体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在某一个位置可能看到3个物体的形状会一样,为以后学习逆向思考作铺垫。

五下:根据给定的观察到的一个面的形状拼搭立体图形,不能唯一确定。

给出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让学生摆出所观察的图形,使学生感受到从三面观察才能确定立体的形状。

由此看来:二上、四下是顺向观察,低年级二上是观察实物和积木,中年级四下观察的是几何组合体,到高年级五下就发展到逆向地想象了。具体看这个单元:

例1熊猫的位置、方向固定不动,学生要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并对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形成表象;图中分别标出了4名学生的名字,表明用学生所在的位置代替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方位词,如,“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可以说成“小明看到的图形是……”,变抽象为具体,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例2是新增的内容,观察的内容由实物变成了立体图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几何图形,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例3在根据所观察到的一个面的形状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推理想象。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总体来看,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读性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新课标精神,如运用得当,必收春风得意之效。

新课标、新教材与任务型教学 篇7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学习语言的方法。它的核心就是“用语言做事情”, 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把它描述为: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 以完成任务为动力, 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使学生通过听、读、说、写等活动, 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笔者认为, 要想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两个转变

1. 转变思想观念。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 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所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就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标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开展任务型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教师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变“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为“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变“教学生学会”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生会学”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2. 转变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 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线的精讲 (知识) 多练 (句型) 式的学习方法一直控制着教师的思维。只要教师能把精心准备的语言知识按照精讲多练的方式单方面传授给学生, 这位教师就是出色的教师, 他所上的课就是示范课。而任务型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提倡实践、体验、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型教学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找出规律从而达到使用语言、掌握语言的目的。

二、做到两个拓宽

1. 拓宽自身知识宽度。

多年来, 由于考试制度的影响, 很多教师把自己禁锢在自己所教的教科书和练习册里面, 很少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除了自己所教的课本、所做的练习外, 别的东西几乎什么都不懂, 更谈不上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正像有的中学生所评介的那样, “我们某某老师只会他教的那几本书, 别的一无所知。”要知道任务型教学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和许多的爱好。每一科知识、每一个爱好都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都会对任务的完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 教师不仅应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 还应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博览群书, 广泛涉猎, 经常学习前沿知识, 充实自己的头脑,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拓宽自身的知识宽度, 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合格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能够得到学生的普遍敬佩, 有利于师生沟通, 更重要的是能设计出灵活多样的“任务”,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地投身到任务型学习中, 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2. 拓宽教学资源渠道。

新课标指出:“在英语教学中,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 还应积极地利用其他课外资源。”众所周知, 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科书和教师用书。教师们一直认为, 教科书和教师用书是教师备课、讲课的根据, 谁都不敢跨越雷池一步。教师讲完课本内容后, 加入大量的应考练习题。长此以往,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被大量的练习题搞得焦头烂额, 对学习英语感到非常厌倦和吃力, 考试成绩提高缓慢。但是, 因为英语是一门主课, 尽管不感兴趣, 还是硬着头皮去学, 所以许多学生叫苦连天。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科书中的信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课堂中随时随地地加入一些最新的、热点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活动,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活动当中, 在活动当中获得学习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杂志, 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这样做不仅拓宽了教学资源渠道, 使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扩大了阅读量,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用新课标的眼光看新教材 篇8

一、新在内容呈现方式上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无意识注意占主导, 观察能力有限。只是对书中色彩艳丽的插图感兴趣。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材版面设计活泼, 色彩丰富, 图文并茂, 用大量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这样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枯燥的、脱离实际的学习内容, 转变为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一年级刚入学时, 有一节让学生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的内容的课就是设置了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比绳子的长短, 比个子的高矮等, 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就学会了“比”。知道“比”是相对的, 你比我高, 我就一定比你矮。“比”要在同一条件下比才是公平, 这些很重要的数学观点体现了新课标中重要的理念, 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新在内容编排形式上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突破了以往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 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 设立了“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等栏目, 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探究、讨论和交流的活动中, 学到新知识。旧版教材对一个新知识通常是采用先定义再深入的方式。如在以前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时, 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后, 便定义出什么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最后推出周长公式, 让学生背会。有一年的一次考试中出了一道考试题, 张爷爷靠墙用栅栏围了一块长30米, 宽20米的菜地, 求需要多少米栅栏?当时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用 (30+20) ×2=100米, 我很吃惊也很纳闷, 怎么错了这么多?在事后的反思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强化了公式, 对周长的理解也像课本所安排的只局限在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的思维很死, 只会死套公式, 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在新教材第五册中我又教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 发现教材是先安排了让学生描一描树叶的边线, 游泳池的边线, 多边形的边线, 用一根线围一围、量一量, 这些数学活动。对周长的概念有了一个很直观的理解, 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总和。让学生真正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 接下来再安排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内容时, 学生在充分的感知基础上, 凭着已有的经验, 学生很容易就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说出了多种解法, 让学生通过对比, 交流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最适合实际情况的解法, 没有公式这一说法。这时, 我又在堂课上出示了“张爷爷靠墙围菜地”这一题, 班里有90%多的学生做对了。使我看到新教材的先进之处: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安排教学内容,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充分地观察、讨论、验证、归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坡度更加舒缓, 运用起来也更加游刃有余。

三、新在练习设计上

不像旧教材中的练习题都是围绕着例题展开的, 都是对当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旧教材中, 学生在做完练习题后, 很喜欢自作主张地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 但往往只是肤浅而机械地套用例题, 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新教材强调习题的探究性。在进行了一个类型的知识的学习后, 在练习题中根据教学实际, 开发和设计出有创造性的开放性题目。如在第五册中, 我们刚学了有余数的除法, 课后教材安排了一道开放式的题。有42名同学去公园划船, 大船每条限乘4人, 小船每条限乘3人, 每条大船租金6元, 每条小船租金5元, 你准备怎样租船?我出示情景图, 请同学们帮帮老师。马上就有同学说42÷4=10 (条) ……2 (人) , 就租11条大船。他的话音还没落地, 就有学生说:“你的船有空位, 浪费。”又有的同学说:“你光考虑要租多少条船, 你还没有考虑租金呢?”这时我就叫小组讨论, 该如何入手呢?最后他们统一意见, 先安排好船, 再计算租金, 这时大家各式各样的方案都出台了。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说出了一两个方案。我让每一小组把他们认为最省钱、最合理的方案写在黑板上, 使我真正看到了学生活跃思维的风采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增强了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使我很受启发。

在使用这套教材中我也有些许困惑。如在一本书中知识点多, 例题所讲得知识简单、单一, 而练习中有些题却需要学生较多的知识储备。要将这些知识给学生一一讲透, 感到任务较重。如四年级 (上) 除法单元中有一道练习题观察20÷5=40÷10=……你发现了什么?这是商不变性质, 这一道题含盖的内容就深了, 要占用不少时间。教材安排的课时不够用。我想我们只有钻透教材, 读懂教材, 才能正确灵活地使用教材。这点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应“减量降难”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建议,减负

一、高中地理课时少, 进度紧张

多年来, 笔者所在地区的学校, 高一每周安排两节地理课, 每次均上新课, 未能有一节巩固知识的复习课, 课时非常紧张。即使这样, 期末考试前也无法完成教学进度, 无奈只得在最后让学生画出书本上的重难点, 一节课上完两三节的内容。结果只能是:不可能因材施教, 不可能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笔者从事一线地理教学已有23年, 认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的数量和内容比以前增多、难度不降, 这是造成目前高中学生学习地理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建议精减其数量 (“减量”) 和降低难度 (“降难”) , 为教材“瘦身”。

二、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存在“三多”, 应当“减量”

“一多”:教材数量明显增多

对于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而言, 过去有两册, 高一两学期即可学完;但现行课标教材有三册, 学生三学期才能学完。对两册选修教材而言, 江苏高考过去极少涉及, 而如今必然考到, 实际比过去加大了学生学习选修教材的压力。

“二多”:新增内容多

高中地理课标必修教材不仅囊括了旧教材几乎所有的内容, 且又新增了许多新的内容, 如大量案例、交通运输对商业和聚落的影响、区域概念和特点、区域发展阶段、产业转移等都是新内容, 课时量随之大大增加。

“三多”:多余的内容多

现以高中地理鲁教版课标必修教材为例。其必修本三册共有12个单元技能篇, 但其中9个不是课标明确要求掌握的内容。第二册中又增加了课标不要求掌握的两节内容:旅游业与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此外, 第一册中“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一节不必独立成节, 完全可作为案例附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里。按每周两课时计算, 上述教学内容多用十几个课时, 即多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国家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编入教材, 明显在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鉴于此, 笔者认为, 首先应去除必修本第三册教材。高中地理课标必修本第一册为自然地理、第二册为人文地理、第三册为区域地理案例。三册内容编排在理论上是合理的, 但割裂了三者的关系, 学生在高三全学年基础知识复习的精力都在整合这三册内容。

建议案例分析不要独立成节。把第三册每节大案例精减为中小实例, 安插进第一、二册联系紧密的相关专题中, 每个专题配一个区域案例即可。如此可将三册教材减为两册。第三册各案例与前两册对应的专题详见表1。

其次要精减课时。必修本第一册“自然灾害与人类”不必独立成节, 可分解至联系紧密的相应章节中, 方便学生理解。如冷锋、气旋、地质构造内容, 可分别举寒潮、台风、地震等灾害作为实例。

对于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 可删去必修本第二册中“旅游业与地理环境”一节和除“3S”技术外的其他单元的技能专题, 将单元技能专题精减后作为探究活动或补充性“阅读材料”渗透进正文相关章节中。

上述方法可精减十几个课时以上, 为学生减轻大量学习负担。

三、难度没有降低, 能力要求增高, 应当“降难”

1.内容难度与以前相当

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中, 过去的重难点基本上仍被保留, 即难度没有比以前降低多少。如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密度流、地质时代名称、恒星日和太阳日概念、背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等, 仍被写进某些版本的高中地理课标教材。

2.学习能力要求提高, 学生学习压力加大

过去学生只需“背书 + 理解”足以应付考试, 而现在学法则是“背书 + 理解 + 应用”, 增加了“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压力明显增大。

3.学生自学困难

过去高中地理教材重视把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详细叙述出来, 前后逻辑严密, 系统性强, 有些图示隐含的内容也在课文中罗列出来, 学生自学就能看懂, 不需老师指导也能理解, 所以有些聪明学生自学即能成才。

但如今的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强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所以教材上叙述的内容比较粗略。比如:文字减少, 只叙述最基本的知识;不讲究知识的系统性;重要的文字内容以图示代替, 需要学生读出图示内容, 可是真正靠自学能力能直接读懂图示的学生并不多;设计的问题较多。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上看, 学生全靠自学阅读不可能全部学会, 必须在老师指导、讲解和训练下才有可能掌握。这使得老师的作用比原来更重要, 学生更加依赖老师, 摆脱老师自学成才有一定难度。

4.图示类型单一, 立体感不强

高中地理课标教材第一单元是最难学的内容,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对第一单元的学习。阅读立体图可以提高此项能力。但第一单元立体图太少, 如教材只有公转图、太阳结构图、昼弧和夜弧图为立体图, 其他图示都是单一的平面图。

5.教材知识抽象难懂

必修第一册教材的自然地理晦涩难懂, 仅凭学生预习根本读不透, 这与教材很少列举生活上的实例和联系学生经验有关。此外, 前置性 (即“铺垫性”) 知识太少或根本没有, 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 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比如, 学生感觉“热力环流”一节非常难学的原因, 笔者据教学经验认为, 教材直接呈现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 而与原理密切相关的“气压”概念、“气压与空气密度的关系”、“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以及“等压面”概念和特点等, 教材没有介绍, 导致学生读后一脸茫然。

学生认为高一地理第一册教材比数学和物理难学。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该册涉及了许多学生未学过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如该册第一单元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实际就是物理上的概念, 第一单元中的天体系统概念和第二单元有关风的成因, 分别与物理上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密切相关;黄道平面、赤道平面、黄赤交角等概念, 与立体几何有关内容有密切关系。这些跨学科的概念和原理, 其他学科还未讲到, 比如立体几何课要到高二才开设, 而地理教材并未对其解释。这是造成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较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的主要原因。

因此, 笔者建议:

第一, 删除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比如可以将热力环流图中的等压面图示删除, 将大大减轻教与学的负担。因为平时涉及此节教学时, 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讲清“等压面及其判读”这一难点上, 而这对后来学习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与后边内容也没什么非常重要的联系。

第二, 多呈现三维示意图和多样化图示。借鉴美国地理教材图示特点, 大大增加三维图示或透视图和呈现多样化的图示。比如地球晨昏线图, 应该呈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侧视图、俯视图、斜视图, 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如, 各版本教材中的岩石图基本上都是孤立的标本图。每一种岩石形成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因此岩石图应当是岩石所在的实地自然景观图。

下面再举两例说明。

①黄赤交角图。各版本教材都在地球上画出这两个平面, 只是让学生知道它的概念, 但是对于它产生哪些地理意义, 学生从这幅图上无法得到一些信息去理解。如图1。

修正方法:如图2所示, 把黄道平面画在地球公转图中, 空间感更强, 学生不仅能较透彻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 还能形象和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的过程和所带来的实际地理意义。

现行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各版本上画的黄赤交角图

将黄赤交角画在地球公转图中, 能形象显示其概念和地理意义

②气压带风带图。如图3, 各版本教材只是画出平面图, 没有海陆分布, 没有动态感和立体感, 只是一个模式图, 无法准确理解风带形成过程。

现行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各版本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平面图

修正方法A:将三圈环流的过程以立体图显示, 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形成原因。如图4。

将三圈环流图画成立体图

修正方法B:在地球面上显示海陆分布, 可以更准确地表示气压带和风带在海陆上的分布。此图更接近实际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如图5。

在原图中加入陆地, 可表示气压带

第三, 大幅增加生活实例。教材在叙述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时, 应当从学生经验引入, 并紧密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详细阐释。

第四, 超前学习的内容应解释。地理教材编写者应该熟知跨学科的概念和内容在其他学科教材中的位置和教学时间, 对超前学习的跨学科概念和规律, 地理教材应作简要解释, 以利于学生自学。

与地理科同等地位的高中六科文化必修教材, 过去一般只需两学期结束新课, 但现在需从高一全学年到高二上学期 (甚至到高二下学期) 才能学完。高中各科教材多、内容多, 平时的课时安排已相当紧张。以笔者所在地区的农村寄宿制高中为例, 每天安排七、八节课用于各科教学, 学生一旦请假错过一天, 就等于错过七、八个学科的学习, 以后很难补上。所以减轻学生负担应该从精减各科教材数量和课时数量开始。

课标教材 篇10

一、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在七年级第一章就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打开课本, 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 时刻学生都能从教材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点正是中学数学学习所必须的,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二、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教师要求新、求活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以想一想, 做一做, 议一议等形式让学生在带有启发法和趣味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 从中去获取数学知识要点。对此, 我的具体做法是:

注重情境创设, 精编问题。让他们在活动中深入领会知识的内涵, 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信其教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践, 注重数学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 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互动互爱, 设计合理的板书, 针对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 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 还自行制作一些教具。请学生做我的助手, 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安排大量的实践性内容, 希望能通过多种形式达到“亲其师”的效果, 从而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数学。

三、教材内容, 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 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通过创设情境, 促进问题的解决。学会倾听, 教师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化解矛盾, 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 巧妙地提出问题, 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 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开放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用猜想、探索、尝试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 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现在的新教材更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思维,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 听不懂时, 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合作的课堂教学;真正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通过组织协作学习, 本身只作为一个知识建构的参与者;这样, 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 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尊重他人, 做总结性发言。能根据他人的观点, 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 学生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学会质疑, 对别人的发言给出评价, 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四、教材体现双向性的数学, 教师做好指导者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套教材留给教师自主的空间大, 针对这点, 使学生学活知识, 把学生的议论和练习与教师的引导和讲评融为一体, 希望有不同看法的老师互相交流, 平时在课堂上对学生多提一些具有启发性。侧重地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习惯、讨论习惯、观察习惯和阶段性小结等良好学习行为的指导,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掌握基本学习技能, 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在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中, 如不等式 (组) 、方程式 (组) 与函数, 三角形与四边形, 整式与分式, 数与式之间有着许多纵向联系, 形成一张知识的网络。其中许多基本概念、运算法则、定理、性质就如“节点”, 联系彼此.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 可以实施探究教学, 使探究数学更好地完成提高学生一般能力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任务。

新课程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初中数学内容分为四个大的板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初中数学课程新设置的数学学习领域, 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明志.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丹东师专学报, 1999年04期.

[2]李树臣.新一代社会公民的数学素养与培养[J].数学教师, 1997年03期.

[3]王方汉.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杨辉三角[J].数学通讯, 2000年12期.

新课标教材教法之点滴体会 篇11

一、注重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中求“获”,教师就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安排好每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灵活地掌握教材,变换角度,引导学生入境。利用挂图、简笔画等进行生動形象的直观教学。或以讲故事、小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我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文,设置悬念:“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第一轮输了,第二轮比赛的地点、参赛的选手和参赛的马都没有变,但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教《太阳的香气》一文时,孩子们在反复阅读之后,对课文的新鲜感已经降低,这样,接下来学习生字肯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于是我设计了发放礼物的形式教学生字。课前我做了很多苹果图片,把生字写在背面,挂在黑板上的苹果树上,在学生阅读完后,我说:“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它藏在了甜甜的苹果里,你们想不想闻闻,闻过之后要告诉大家里面的秘密哦!”。这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来摘苹果,并且兴奋地念出了后面的字。

二、注重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提问,启发引导学生,点拨思路,创设学生质疑问难的情景。例如《小乌鸦和妈妈》一课,主要写了小乌鸦关心很老的妈妈。我向学生质疑:“小乌鸦是怎样对待妈妈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有的学生说“因为小乌鸦小的时候妈妈喂它虫子吃”。有的学生说“小乌鸦生病的时候乌鸦妈妈整天照顾它”。还有的学生说“乌鸦妈妈把小乌鸦生出来再把它喂养大很不容易”等等。学生们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思路大开,思想活跃起来,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注重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要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不断的积累。所以,教师不能把知识生硬地、死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把教学的内容全部移植给学生,强行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学生不但没有积极自学的主观性和独立性,甚至连自读课文的机会都被老师占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自主性,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各方面得以发挥。比如,要给学生讲解课文内容,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通过自读课文,直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不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认真读书,从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认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首先让学生将“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相结合自学课文,接着又给学生提出一个自学目标,把要求提供给学生,自己不必多讲解,只是巡视指导。这样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四、采用多种形式,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和其快慢直接影响着读写的发展。除了在课本上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巩固汉字外,我还采取了其他形式。如:让学生自我介绍、让学生当小老师把课外认识的字写在黑板上教大家等。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猜字”游戏,找三名学生,一人写字,一人表演,一人猜字。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生字。

新课标必修教材几个注释的商榷 篇12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的“微”释为“没有”。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微” (7) 如果不是, 如果没有。《论语·宪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又〉非。《诗经·邶风·柏舟》:“~我无酒, 以敖以游。”〈又〉无。萧统《文选序》:“积水曾~增冰之凛。”可见, “没有”和“假如没有” (或“如果没有”) 当属不同义项, 据文意此处应释为“假如没有”。正如教材所翻译的“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 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鸿门宴》中“项伯亦拔剑起舞, 常以身翼蔽沛公, 庄不得击”句的“翼蔽”释为“掩护。翼, 像翅膀一样。”显然, 翻译时忽略了名词作状语的“翼”,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译能力, 毕竟高考翻译占10分呢!莫如保留原教材的说法“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

“必修二”《荷塘月色》中“妖童媛女”句“媛”的注音yuán。此句出自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yuán (1) [婵媛]见37页“婵”字 (2) yuàn (院) 。美女。《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 邦之~也。”《辞源》、《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也均明确:yuàn[媛女]美女。后两者更是直接举《采莲赋》中“于是妖童媛女, 荡舟心许”例为书证。可见, 此处“媛”应注音为yuàn。

《氓》中“匪来贸丝”句“匪, 通‘非’, 不是。”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fěi (1) 非, 不是。《诗经·邶风·柏舟》:“我心~石, 不可转也。”[匪人]不是自己亲近的人。《周易·比》:“比之~~, 不亦伤乎?”实际上, “匪”当“非, 不是”讲, 就应读成第三声, 成语“获益匪浅”“匪夷所思”可为佐证。“必修三”《蜀道难》中“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句的“匪”的解释与此同理。

《短歌行》中“契阔谈讌”句“契”的注音qi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契”有两个读音。 (1) qì (1) 用刀刻。 (2) 券, 符券, 契约。[契阔]1.离合。《诗经·邶风·击鼓》:“死生~~。”2.久别。曹操《短歌行》:“~~谈宴。”3.辛苦。《后汉书·傅毅传》::“~~夙夜, 庶不懈忒。” (夙夜:早晚。庶:表示期望。忒:差错。) (2) xiè。人名, 传说中商的始祖。《现代汉语词典》也只收qì和xiè两个读音。以上两本辞书是中学语文教师最常用的, 加上以前版本标注的就是qì, 所以许多教师就断定“契阔”之“契”当读qì。但《辞源》《辞海》《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皆据《广韵》注音qiè。由于长期而复杂的演变, 有些语音未必是非此即彼的, 此处的“契阔”能否两音并存呢?

“必修四”《苏武传》中“虽蒙斧钺汤镬”句译成“即使被杀”。注释的解释是“斧钺, 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斧钺、汤镬, 这里泛指刑戮。”显然这里没有直译, 莫如译成“即使遭受斧钺汤镬之类的酷刑”。

“必修五”中《逍遥游》“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句译成“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其实, 上文“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句注释翻译为“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并且解释到“九, 表虚数, 不是实指”。难道此九万里非彼九万里?

上一篇:国内外服装区域品牌下一篇:化学教学中的愉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