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训练

2024-10-25

功能训练(精选12篇)

功能训练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犯罪分子作案手法更加多样,对抗强度更加激烈,警察面临的危险性增加。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和谐,需要公安干警的尽力维护。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体能基础过硬的警察队伍,需要充分发挥体能训练的作用。对于警察来说,体能训练是重要的基础性训练科目,功能训练在体能训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功能训练在警察体能训练中的应用做了探讨,为警察体能训练提供参考与借鉴。(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文献研究法等。其中,文献研究法中,查阅了警察学院图书馆、所在市图书馆,以及相关网络资源库,包括万方、知网等平台,爱信誉、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并通过美国网络文献检索系统,查找欧美国家关于警察体能训练方面的文献资料,翻译成中文资料,获得更加全面的文献资料。(2)

1.2 实验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XX警察学院2015级新生,30名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新生和30名治安专业新生,均为男生。其中,警务战术与指挥专业30名学生为实验组,治安专业学生30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年龄、训练年限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学生在速度、力量和平衡等指标上也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具体见表1。

本研究所纳入的新生,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与每一位新生都签订了参与实验的知情同意书。

1.3 实验器材

小瑜伽球、平衡板、瑞士球、弹力橡胶带、哑铃、杠铃、铅球等力量训练器。

1.4 实验时间

2015年9月~2015年12月

1.5 训练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训练内容上存在差异,给予对照组学生传统训练,而实验组学生主要采用不稳定训练。为了提高学生人体核心部位在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给予学生不稳定性训练,采用平衡板、瑞士球、悬垂绳和软踏等训练。(3)功能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区别,主要在于此。

第1~4周为第一阶段,属于基础训练阶段,主要是在核心稳定条件下实现肢体的可控运动,训练的内容主要为静力徒手练习,训练方法为侧卧肘撑顶髋、异侧腿臂支撑卧桥、“X”形肘撑和垫上练习等。

第5~8周为第二阶段,此阶段乃训练的巩固阶段,这一阶段以非稳定条件下静力保持与单一器械训练为主要内容,在训练过程中,警察可借助单一器械动力和静力练习,瑞士球侧卧撑、仰卧单脚踩瑞士球顶髋、仰卧双腿夹实心球手脚接力等方法,有效巩固前一阶段训练成果。

第9~12周为第三阶段,属于提高阶段,训练主要内容是非稳定条件下动态组合练习与借助综合器械动静力练习,通过借助综合器械的动力、静力练习,提高训练的效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垫上练习、手持哑铃平衡盘单腿支撑练习、瑞士球坐姿控腿练习、手持哑铃平衡软榻上蹲起练习等内容。(4)

1.6 测试内容

测试内容包括力量测试、FMS测试与运动员损伤筛查三部分。其中,力量测试是铅球男生5kg标准比赛铅球场地原地投掷,3次投掷取最远。FMS测试与运动员损伤问卷调查,用于比较两组功能训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1.7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5.0软件包处理,其中,数据处理结果计数资料用(%)形式进行表示,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平衡能力比较

经过训练,对照组静态平衡能力明显提高,表现在闭眼时,髓部伸屈、外展肌扭力和大脑维持静态平衡能力显著提高。实验组闭眼时,动态平衡能力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经过训练,警察学院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显著提高,前庭步测试横步距离明显减少,提示训练后学生的下肢肌能力显著提高,且步态发生变化,步态蹒跚程度显著下降。总而言之,通过功能训练,警察学院的身体平衡能力显著提高,且学生的前庭、躯体感觉、抗外部干扰和协调能力均明显提升,学员的平衡能力大幅度提高。

本研究另外还证实,不稳定性训练对于提升新生身体感觉与反应能力也大有裨益,学生的核心力量与稳定性也得以大幅提升。新生通过杠铃、哑铃和组合器械的组合训练,难以提升学生保持动态姿势稳定性,并且还可导致人体部分维度上稳定能力明显下降。

2.2 两组新生力量素质情况比较

我们知道,铅球是投掷项目其中的一种,主要用来训练学员肌肉力量,训练学生爆发力,根据铅球项目与功能训练特点,可提高学生的体能训练效果。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训练前后,实验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功能训练对于提高新生投掷运动成绩效果明显,与传统力量训练效果相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还证实,对于肩关节、髋关节来说,功能训练对于提高了两个部位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大有裨益,对于改善学生本体感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正确的肌肉训练模式,提高了实验组动作姿态的正确性,对于提高学生核心不问髋关节、肩带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给予传统力量训练的对照组,训练后对照组学生的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是能力提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对于提升警察体能训练效果,功能训练有重要的意义。

两组运动损伤情况的比较训练过程中,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较多,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根据运动损伤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本研究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动作错误和疲劳训练,分别占40%和37.8%,所以训练中需要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根据对警察学生损伤的统计结果,显示运动损伤的部位集中于躯干及以下部位,其中躯干约占15.98%、下肢约占4.86%、关节约占28.0%,各类运动损伤多是由于负重训练时不正确的身体姿势所导致的。实验组功能训练后,测试结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提示功能训练后实验组学生关节灵活性、肌肉协调性和髋部稳定性明显增加,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3 讨论

对于警察来说,体能训练是基础训练项目,由于警察执行的任务均比较危险,所以需要加强警察的体能训练,核心力量的提高与核心不稳的稳定,可加强对脊柱的保护,并通过核心部位枢纽协调作用可为下肢建立稳定的支点。(5)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更好提高神经肌肉控制力和稳定性,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功能训练均可起到明显的作用,并在预防运动损伤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

与传统体能训练相比,功能训练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更强,在运动中以中心肌群为核心的运动链条,从而起到稳定和支持警察身体姿势、运动技能的作用。(6)通过功能训练,可提高警察的塑造专项能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按照迁移理论,可更好训练出力量,为警察提供更好的体能保障。根据警察的特点,在训练中应用功能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警察体能训练的效果。

4 结语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警察面临着更多的危险任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需要体能作为支撑。为此,这需要警察拥有足够的体能储备,也需要科学对警察进行体能训练。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警察进行功能训练可提高警察体能训练的效果,提升髋关节、肩关节和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注释

11张银满.功能训练在警察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0:23-25.

22 刘丽娜,王媛媛.功能训练在警察院校专项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3:56-57+59.

33 闫子龙.功能训练在美军体能训练中的应用及对我军体能训练的启示[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2:78-80.

44 刘智鑫.心率检测在警察体能训练中的应用分析[J].内江科技,2011.6:32-35.

55 马洪明.拓展训练理念在警察学院体能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9:28+30.

66 闫琪,王明波,裴怡然等.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备战第30届夏季奥运会过程中体能训练的实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73-78+132.

功能训练 篇2

1.脊髓休克期的膀胱功能训练

在留置导尿第二天可训练膀胱功能,采取定时开放,定时夹闭方法,避免膀胱过度充盈输液患者每2小时放尿一次,未输液患者每私枭时放尿一次。放尿前瞩患者及家属抚触腹部,了解膀胱充盈状态,放尿时指导患者有意识的进行排尿动作,保持每次放尿300~500毫升,以逐步建立膀胱容量进行放尿的机制。

2.建立自律性膀胱的训练

留置尿管2~3周后试行拔管,拔管前夹闭尿管3~4小时,瞩患者饮水1000~1500毫升,使膀胱充盈后再拔除尿管。此后可采取间歇导管,每4~6小时时导尿一次,2次导尿之间帮助患者排尿,定时使用便器。起初每一到两小时一次,以后间隔时间逐渐延长,使用便器时用手按压膀胱,协助排尿,同时行盆底肌肉锻炼,患者取坐或卧位,试做排尿动作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锻炼,再缓缓放松,每次十秒连续十遍,每日数次以不觉疲乏为宜,经过间歇导尿膀胱训练残余量小于300毫升者每天导尿2次,小于100毫升者每天导尿1次,小于50毫升者可以停止导尿。停止导尿后膀胱逼尿肌收缩仍不强,应用手法辅助排尿,在膀胱充盈膀胱抵达脐下2指时,将一手掌触摸涨大的膀胱,由底部向体部环形按摩,动作要均匀,由轻到重,待膀胱缩成球状,用手托住膀胱底部向会阴部挤压,挤压使瞩患者使用腹压,直接排除尿液。

3.留置导尿期间注意点

严格导尿术和定期更换尿管,注意尿道口的清洁消毒。正确进行膀胱冲洗,鼓励患者多饮水。日间饮水大于3000毫升包括饮食含水量以利于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细菌进入的机会,维持每4小时理想尿量350~400毫升,达到刺激膀胱壁逼尿肌的反射性收缩,若尿量小于300毫升不易诱导自解,亦无法充分稀释膀胱内的细菌与沉錠物,发现导尿周围有尿液流出,说明膀胱以建立反射排尿机制,可予拔管。本组12例留置尿管2~3周拔除,采取间歇导尿,两次导尿之间帮助患者自行排尿;8例不能自行排尿患者继续留置尿管,每1~2周更换1次导尿管,80d内均可拔除尿管。

4.建立自利性膀胱训练注意点

“视特佳”视功能优化训练 篇3

现代社会,近视在发展中国家已十分突出,亚洲国家近视发生率在70%~90%左右。美国和欧洲近视发生率在30%~40%,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人群都存在近视,但因未能在青少年时代给予及时矫正,后期再周而复始长时间上网,频繁近距离查阅手机信息,不正确的阅读学习,让视力更进一步退化,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据调查,现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生率为90%,总人数为2亿六千万,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每年都将新增3000万近视。我国弱视发生率为4%,弱视人数超过2000万。调查显示每人在近视方面花销不低于3000元,而且效果不明显。

其实视力矫正方法有很多,可以从改正不良的用眼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也可以使用一些非医疗方法或手段,当然最迅速的还是手术疗法,但因手术后会有疼痛、屈光回退等并发症,让部分患者望而却步。于是,视特佳青少年近视弱视矫正中心倡导出了一种新型的“视功能优化训练”理念,特别研发了视特佳视觉功能优化训练系统。该系统无需手术,无需药物、无痛苦,只需进行短短3个月左右的视功能优化训练,即可获得完善的视觉状况,甚至达到裸眼视力1.0以上,让整个治疗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快捷,这在治疗近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视特佳视功能优化系统在2007年第四届国际(上海)视光学会议发表,视特佳的“视功能优化训练”得到了国内外一大批著名眼科视光学专家的关注和肯定。我们通过千例患者的应用和研究发现,视特佳视功能优化训练对青少年近视及弱视儿童效果尤为显著。相比传统训练方法,缩短了治疗周期,对所有非病理性屈光不正的孩子均有理想效果。

日前,“FDS中国资本”董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许经营学院院长、中国特许经营专家刘文献,携“FDS中国资本”牵手“视特佳”共同打造“视特佳视光学服务国际连锁机构”,将其发展到全国各地1000家门店。其理念宗旨为:看到世界不如看清世界,看清世界更要看远世界!关注每个家庭,关注每个孩子,让我们一起看得更远!

视特佳视光学服务国际连锁机构加盟优势: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探究 篇4

关键词:功能训练,动作模式,动作筛查

为了备战伦敦奥运会,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与美国体能训练公司AP (Athletes Performance) 合作, 成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 标志着身体功能训练被引入中国。身体功能训练团队服务于20多支国家队, 包括乒乓球、体操、跳水、游泳、击剑等项目。身体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我国大部分运动员伤病多、动作模式不正确、动作代偿等问题。伦敦奥运会我国取得了境外奖牌数量第一的优异成绩, 该团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功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开始在我国开始传播, 但是目前很多人对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区别还不是很清楚, 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也有失偏颇, 如认为核心训练等同于功能训练, 因此, 有必要对身体功能训练进行相关理论研究。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功能训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Gary cook[1]认为功能性训练是设计功能性的动作来发展身体的一种训练方法, 并提出运用功能训练方法来锻炼上下肢的观点, 并且具体示范了相关功能训练动作。

美国运动委员会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指出功能性训练是包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

Gambetta[1]等认为与一般体能训练相比, 功能性训练具有更多的训练形式, 训练目标基于动作, 能够更有效地训练到专项运动力量, 提高动态稳定性和加强全身协调性, 功能性训练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 也会结合脊柱恢复、瑜伽、普拉提、体操以及其他任何可以发挥作用的训练方式, 最终使练习者提高核心稳定性、理解并提高运动技巧、增强专项运动能力、提高能量代谢系统的能力等。

Thomas kurz[1]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整体的训练方式, 而不限针对局部肌肉的训练, 是通过训练运动模式是人体运动达到稳定和高效。他认为功能性训练还可以理解为利用功能解剖学的相关性的知识来选择训练手段, 以防止受伤并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张英波[2]认为, 身体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身体运动能力, 通过加强核心柱功能和动力连效能, 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 它包括了多方向动作衔接的加速度、稳定性及减速等练在内的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的整体性训练内容。

闫琪认为功能训练是从功能的视角审视和思考体能训练, 因此他将功能训练称之为功能性体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备战团队在美国培训期间, 袁守龙、刘爱杰、张英波、尹军等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 将功能训练界定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由是, 康复领域的功能训练是为了使病人恢复到能够独立生活。而体育领域的功能训练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运动能力, 为了突出运动的特点, 因此将其界定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首都体育学院被批准的博士项目是“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培养项目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工作站”。因此,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目前国内官方比较认可的一个定义。

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2.1 动力链理论

为了深入了解功能训练的内涵,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于动作新范式的理解。这个新范式是1990年由Gary提出来的, Gary认为肌肉的功能不是基于所谓的肌肉的屈、伸、内收、外展, 而是应该基于整个动力链的协调运动。Mike Boyle[3]指出功能性训练归根结底是功能解剖学在训练中的应用。功能解剖学的最大特点是基于人体的实际运动来分析肌肉的工作情况。也就是说功能解剖学是基于活体的肌肉分析。而基础解剖学是基于尸体的、单个关节的肌肉分析。因此, 它并不能解释在真实的运动情景中肌肉是如何工作的。相反, 动力链将人体看做一系列彼此相关的链条。运动链是在中枢和运动神经支配下的按某专项特定动作顺序的多关节、多肌肉参与的联合运动过程中的动力传递。

2.2 动作发展理论

人类动作的发展与年龄有关, 但并非由年龄决定。这种发展是一种质变, 具有序列性 (即一些动作形式必然先于其他动作出现) ;是不断积累的,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同时还是个性化的。为了更好地阐述人类动作发展的过程, 美国学者提出了“动作发展山峰”的模型, 并按照动作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分期。

Clark (1994) 将动作发展划分六个时期:反射时期 (Reflexive Period) ——出生后到出生后两周;预先适应时期 (Preadapted Period) 出生后2周到1岁;基本动作技能时期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Period) :1岁到7岁, 主要基本动作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时期儿童的动作行为对今后动作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 具有基础性。这一时期儿童应充分掌握多种基本动作, 如果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不佳, 将会导致形成熟练动作过程中的障碍。专项动作技能时期 (Context-Specific Motor Skills Period) : (情景特定化期) :约7岁至11岁。能表现和完成组合动作, 动作的发展取决于与情景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受到家庭、同伴、文化传统等情境因素的影响, 并表现出个性化。技能熟练时期 (Skillful Period) :11岁以后。开始能够主动表现出较为熟练的动作技能, 并不断提高, 通过发展可具备多种熟练的动作技能。这一阶段仍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代偿时期 (Compensation Period) :由于受伤或衰老等原因, 使得动作技能水平下降。

动作发展理论一方面阐述了动作技能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阐述了反射性动作和基础性动作对专项动作技能的基础性作用。身体功能训练重视“基本动作模式”, 正是因为基本动作技能在整个人类动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基本动作模式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 Cook认为造成基本动作模式功能不良的原因主要包括:发育性、创伤性、习得性。锻炼人群和职业运动员主要因为意外损伤、不良动作习惯、早期专项化训练产生动作模式问题。功能测试筛查 (FMS) 和功能矫正手段都是基于人类动作发展的进阶序列而设计的。

3 动作模式的概念与评估手段

3.1 动作模式的概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要关注的是“基本动作模式”, 因此有必要对动作模式的概念进行相关分析。

张英波认为动作模式是由遗传、神经生理特性和功能解剖结构等先天因素所决定的, 为满足生存需要和完成动作任务而采用的最符合人体自然条件、省力和安全的最优化的动作实现方式。

程翀认为动作模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 肌肉、筋膜及关节等系统同对预先储存在大脑中相应动作程序执行的过程, 这种执行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的。神经肌肉系统和动力链、核心柱是形成正确动作模式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动作模式可使训练效益最大化地迁移至专项技术, 有效预防损伤, 提高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动作模式不仅仅关注关节、肌肉、骨骼等动作的执行系统, 而且关注动作控制的软件系统———动作程序。二者通过神经系统的指令、本体感觉的反馈系统得到沟通。我们传统的训练重点关注于动作的执行系统, 对动作的控制系统和动作反馈系统重视不够。动作模式的确认是重要的, 因为人的大脑使用这些模式, 而不是孤立的肌肉和关节活动, 来产生对于动作的实际感觉和行为。

3.2 动作模式的评估手段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评估手段是功能动作筛查 (FMS) , 功能动作筛查主要针对健康人群, 出现疼痛的则用选择性功能动作筛查 (SFMS) 。我们这里重点介绍功能动作筛查 (FMS) 。功能动作筛查主要包括:深蹲、过栏架、前后分腿蹲、肩部灵活性测试、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转动稳定性测试。国内已有的研究对FMS筛查的内容、步骤、得分情况研究表多, 基本停留在介绍的水平。对FMS筛查内容之间的关系, 筛查目标体系, 受伤风险预测标准研究不够。

功能动作筛查的前三项测试, 下蹲、过栏架和前后分腿蹲是首要的, 因为这些测试体现出人体每天经历的, 在三种基本姿势下的身体核心部位稳定性。然而, 功能动作观察中的其他四项测试, 将能够系统地提炼信息, 筛查的七项测试是相互作用的, 用来帮助我们确认最薄弱的环节。

筛查的目标的层次结构:疼痛、受限的动作模式、不对称的动作模式、重复关节部位筛查。筛查的第一道过滤器是疼痛。筛查中疼痛出现, 筛查积分就不具备任何意义, 因为此时我们不能明确疼痛和动作二者之间是如何影响的。筛查的第二道过滤器是观察受限的动作模式, 在使用积分标准对七个个动作模式进行排序, 排序的目标是确定最为受限的动作模式。筛查的第三道过滤器是动作的不对称性, 在七项测试中有五项测试需要单独进行左侧和右侧的动作评价。第四道过滤器是重复关节部位筛查, 在七项测试中, 涉及伸髋的5项、屈髋的4项、伸肩的3项、屈肩的4项、伸膝的3项、屈膝的4项、伸肘3项、屈肘3项、踝背屈3项、伸腕2项。通过重复关节部位的筛查, 观察受限和不对称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 确保筛查的准确性和指向性。

Kieseletal通过对职业足球运动员的FMS得分与受伤风险进行研究, 确认FMS≤14分受伤风险大增, 这项研究成为FMS受伤风险预测临界值的金标准。但是由于该项研究的样本较小, 受试者主要是职业足球运动员, Schneiders et al因此建议增加样本的含量和样本的多样性, 以期客观确定FMS的风险预测临界值。随后的一些研究, 针对不同人群的分别得出不同FMS临界值15.7, 16.5, 15.5等。国内还未见到对于该标准的研究, 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样本的多样性以确定统一标准, 另一方面可尝试以年龄或不同群体为标准, 已确立不同年龄或不同群体的风险预测标准。

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

4.1 从各学科的发展历程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各个学科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 总会出现不同的理论流派。比如社会学先后出现了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女权主义等。心理学出现了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流派。教育学出现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等流派。一种流派在某一时期盛行,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刻, 这一流派的一些问题开始暴漏, 于是矫枉过正的出现另一流派。但是, 这种非此即彼的钟摆现象并不能科学合理的解释所有问题。因为影响一个学科的因素是多方面, 仅仅顾及一个方面是片面的, 因此出现了各种理论相互融合的想象。影响运动能力发展的因素同样是方面的,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动作模式训练, 传统体能训练强调运动素质训练, 两者各有侧重, 偏重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辩证统一地看待有关两者的关系问题, 才能避免使我们走向极端。

4.2 从“冰山模型”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Deydre Teyhen[4]描述了运动能力发展的“冰山模型” (见图1) , 描述了冰山下的功能性动作包括:关节的灵活性、稳定性、动作的质量和动作效率。冰山上的运动表现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动作表现。阐明了功能动作是运动表现的基础。缺乏灵活性与稳定性的体能训练, 将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建立在动作限制、动作代偿的体能训练将增加运动损伤, 运动寿命缩短。

通过这个模型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到功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 功能训练是基础, 传统体能训练是提高。没有基础的提高是运动表现短暂的, 我们很多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过短就是因为基础的动作模式有问题。只有基础没有提高是出不了运动成绩的。有研究表明运动表现与FMS的高得分不相关, 运动表现与1RM高相关, 这充分说明了传统体能的作用。因此, 将两者割裂或偏重一方都是不科学的。

5 结论

功能训练被引入后, 业内人士对此出现了很多争论, 根本原因在于对功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不是很清楚。本研究认为, 身体功能训练是以动力链、动作发展为理论基础, 以动作模式训练为核心的新型体能训练体系。它是传统体能训练的基础。传统体能训练是在此基础上的提高, 是取得运动成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Cook G, Burton L, Hoogenboom B.Pre-Participation Screening: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part 2[J].N Amer J Sports Phys Ther.2006, 1 (3) :132-139.

[2]张英波, 梁林, 赵洪波.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1.

[3]Michael Boyle,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M]Human Kinetics.

会议的训练与共识功能 篇5

01 / 29 / 2004

作者/杜書伍(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

在傳統的觀念中,開會是為了討論事務。在此定義下,一般人往往認為開會非得針對特定事項進行討論不可,卻忽略了會議更重要的功能,亦即訓練與共識。

會議大致可分為兩類:定期會議與專案會議。其中,專案會議主要針對特定主題討論,而真正要花時間討論的事項,則不應該排入定期會議的議程中。針對定期會議,則可分為兩種狀況來探討,屬於較為基層的定期會議,與會成員的同質性較高;而越往組織的高層,由於橫跨的部門較多,與會成員的同質性也隨之降低。

就與會者同質性高的定期會議而言,會議內容著重在訊息交換,以及工作上陎臨問題的討論與解決。無論是數日一次的晨會,或是每週、每月一次的週會、月會,與會成員各自談論所遭遇的事件,與其他成員分享,其效果在於增加所有成員的閱歷,同樣的經驗,無須每位成員均親身經歷才能獲取,甚至犯同樣的錯誤來換取教訓。這便是會議的訓練功能,此一過程比解決問題來得重要。

要強化會議的訓練功能,主管應該針對部屬提出的報告內容,加入本身的看法。主管的閱歷比部屬豐富,但平常不見得能一一提出與部屬分享,唯有透過討論,經由互動的過程來誘發主管相關的思考,而給予部屬更高頻率的機會教育。因此,在會議過程中,主管應不斷拿出其經驗來,並且擴大闡述,使部屬的認知範圍加大,提升其學習效果。

另一方陎,主管更應適時拉高討論的層級,將範圍延伸到其他型態的事件上,增廣應用陎,達到讓部屬舉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業務單位提出因地震導致部分地區的市場買氣不振時,主管便可將其引導到哪些天然災害會造成類似情形?該如何因應?其效果是在事件尚未發生之前,相關人員已可預先思考因應對策,讓心中先有個譜。

會議的另一功能是共識的形成與強化。由於組織中每個成員的狀況不一,使得主管在運作方式與習慣的要求上,必須持續地督促部屬,讓所有成員步上軌道並達到較一致的運作標準,而定期性的會議便是最佳的機會。

在會議的訓練與共識功能下,主管針對會議外已經與個別成員討論過,並已解決的事項,如果具有重要性,仍應在會議中主動提出來談論。此外,所有成員也都應該不忌諱談論失敗的案例,要有大家都在學習、都難免會犯錯的心理建設。錯誤的案例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固然成功的方法具有參考價值,但減少犯錯卻可讓損耗降至最

低,要達到此一目的,主管須注意技巧問題。

在與會成員為跨部會、同質性低的會議方陎,可能出現的問題更多。由於與會者來自不同部門,不僅對彼此間的運作較為陌生,甚至認為事不關己,這使得會議往往陷入各自輪流唱獨腳戲的窘境。

事實上,跨部門的學習對組織成員而言,是更為重要的訓練。雖然在組織當中,成員可以透過職務的輪調而學習到不同部門的運作知識,但畢竟不可能走遍所有部門,因此,會議便成為學習其他部門之「異業知識」的絕佳機會。一個部門的主管,如果不能瞭解其他部門的運作,則其決策將因無法充分考量周邊配套而品質低落。

以會議進行跨部門學習,高階主管須扮演「轉譯者」的重要角色,幫助不同部門間互相瞭解對方談論的內容,且當某部門提出一項問題時,主管應告訴旗下其他部門的成員,此一事件對其有何影響。此外,由於不同部門之間,在權責歸屬上常存有灰色地帶,高階主管間的會議也可減少此一情形,提高整體運作的協調性。掌握上述開會的關鍵,可大幅增進部門內與部門間的共識,避免形成多頭馬車而導致效率低落。

定期會議之外,則是專案會議,其特性是針對特定的主題、與會者的意見多、會議時間長,且不見得可以立即得到結論,這是團隊共事必然的情形。然而,專案會議最常陷入的狀況是,各部門與會代表的思考陎向不一致,且除了主導單位有較詳盡的會前準備之外,其他成員只是形式與會,在各自處於不同狀態的情形下,會議過程往往很難聚焦,甚至在彼此互相遷就下,得出荒謬可笑的結論。

有鑑於此,專案會議的主持者應開宗明義地將會議主題的背景、目的說明清楚,確定基本的原則與精神,藉此將所有與會者拉向相同的基調與頻率。此外,會議須依不同部門關連性的高低,視每次會議內容的定位,彈性調整每次的與會部門,避免勞師動眾。

許多人認為開會沒有必要,其理由是同一部門的成員平日直接溝通即能解決問題,但如此卻無法達到成員之間互相汲取對方經驗的效果,且易因成員們主動程度的不同,而與主管產生不同的互動頻率,造成整個部門成員得到的訊息不一致,降低了共識程度。

不開會的另一個理由是「沒時間」,然而,忙得沒時間的原因很可能就出在未能善用會議的訓練與共識功能,而必須花更多時間重複處理同樣問題,導向惡性循環。就此而言,定期會議一定要定期召開,讓每位成員排開其他行程,否則,出席狀況零零落落,最後便無疾而終,無法產生任何效果。

功能训练 篇6

受益部位:心肺功能

跑步会使腿部的肌肉变得结实,腿部会变得粗些。这是不是意味着,跑步会让你的腿变得越来越胖?其实,如果你每次都能坚持慢跑半个小时以上,一样有燃脂效果,并且如果技巧得当,也能有效地避免小腿变粗。

让你更瘦的技巧

1燃烧脂肪的时间: 减肥专家提示,真正燃烧脂肪的时间是在持续运动30分钟之后才开始,所以跑步运动需要坚持半小时以上。

2落地技巧: 这是跑步减肥最重要的技巧。很多人跑步会用前脚掌落地,跑起来轻松不费劲,但是对于小腿粗壮的人就不适宜了。正确避免小腿变粗的方法是用脚跟落地,然后由脚跟滚动到脚掌,接着全脚掌触地慢跑。

3不伤膝盖、不长肌肉: 不要以为运动越剧烈,减肥的效果越好,仅仅关注每次运动所消耗的热量是错误的。一般慢跑控制在6-8千米/小时就十分合适,强度一旦加大加快,消耗的热量的确增多了,但是会对小腿以及膝盖造成过大的负担,肌肉会加速增长。

4掌握步骤和姿势: 别以为人人都会跑,跑步的技巧很讲究,掌握好了,才能让效果事半功倍。

上身直立,抬头挺胸,肩部放松,先原地跑1~2分钟。让身体先热起来。

跑的时候身体微向前倾。

双臂成90度挥摆,這样消耗的能量最大。

前脚先全脚掌落地后再起后脚,这样腿部消耗较大。

跑完后做下拉腿的伸展运动,腿才会变得更细哦。

效果不打折

1切勿一下子跑得太快,一旦令乳酸积聚,肌肉便会突然变得酸痛,难以持续。

2跑步时也应注意步速,不要时快时慢,最好能循序渐进,先有5至10分钟慢跑作热身,然后因应个人能力而加快及持续跑一段时间,最后便是慢跑5分钟作缓和。

3跑步时最好先作热身以慢跑缓和。

4不要仰头、低头跑,会伤害颈椎;不要握实拳,会导致颈部紧张,加剧颈部肌肉的劳损。

单车·跑步·登山食物补充法

1、前1小时: 跑步、踏单车、登山对糖原有一定的消耗量,必须在运动前储备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但要注意运动前1小时切忌吃得过饱及避免吃一顿正餐,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2、超过45分钟: 如要运动45分钟以上,就须注意运动期间水分及电解质的补充,因为当身体缺乏水分,就会容易造成体内平衡失调,导致疲累。

功能训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的71例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本组患者均排除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意识障碍、食道及咽喉部病变、缺血性真性球麻痹、鼻咽癌术后球麻痹、进行性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障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6例)与对照组(35例)。试验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50~77岁,平均(63.24±13.36)岁,病程2~60 d,平均(28.36±18.26)d,其中有32例为脑梗死,4例脑出血;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9~78岁,平均(64.07±13.45)岁,病程3~60 d,平均(28.72±18.63)d,其中有30例为脑梗死,5例脑出血。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单纯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血塞通针,每次剂量0.4 g,1次/d,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0.75 g/次,1次/d,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治疗过程中注意调节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水平。

1.2.2 试验组

(1)常规药物疗法同对照组。(2)针刺,选穴:风池(双侧)、丰隆(双侧)、太溪(双侧)、廉泉。针刺方法:常规对针刺穴位区域进行消毒,风池穴进针后,将针尖向鼻尖刺1~1.5寸,太溪穴则垂直刺入约1寸,反复提插、捻转行针30 s后留针,每5 min行针1次,丰隆穴垂直刺入1~2寸,上述穴诸均留针30 min。廉泉穴进针后,向舌根方向斜刺1~1.5寸,快速捻转行针15 s后出针,不留针。每日针刺1次,持续针刺10 d为1个疗程,每2个疗程间休息1 d,持续治疗两个疗程。(3)吞咽功能训练:是指针对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训练,包括基础性训练和治疗性进食训练。基础性训练有:口唇、颊肌、喉部、舌部运动训练及冰刺激、空咽训练等,每日4次左右,并逐渐增加次数和延长时间;治疗性进食训练利用体位与补偿技术,让患者保持头颈前屈坐位,并进食较为黏稠的食物,逐步增加进食量,持续训练3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4)吞咽电刺激治疗仪,每日1~2次。

1.3 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结果为1级;有效:患者的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结果为2级;无效:无以上改善者[3]。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是影响患者恢复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该并发症主要是由于中风导致脑实质出血或缺血、缺氧、水肿和充血,并进一步降低了双侧运动神经元病损功能,最终引发中枢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困难、发音障碍、饮水呛咳等等[4,5]。中医将中风后吞咽障碍归为“中风”“喉痹”“喑痱”的范畴。我国传统医学著作《素问·脉解》记录:“所谓入中为喑者,阳气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6]。”中医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肾虚为本虚,风痰上壅为标实,引起舌脉失养,窍络气血不畅,最终造成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表现,因此在治疗上应按照祛风化痰,补肾开窍的原则。

针刺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本组患者选择太溪、廉泉、风池、丰隆为针刺穴位。其中,太溪穴属于肾经原穴,针刺该穴位可产生良好的健脑补肾,安神益智作用,能有效促使患者咽窍得养,机窍灵活,最终促进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针刺该穴位可获得良好的平肝熄风、豁痰利咽功效,廉泉则属于任脉经穴,针刺该穴位的作用主要是通利咽喉、舒舌理气,丰隆属于足阳明胃经穴,针刺该穴位可或获得良好的健脾化痰功效[7,8]。联合针刺以上穴并能发挥较强的补肾开窍、通咽利喉、祛风化痰效果。

同时,在针刺过程中,笔者对患者进行了吞咽功能训练,主要是让患者保持头颈前屈坐位,该体位能更好的打开咽腔,方便于食团向舌根运送,并能够降低鼻腔反流、误吸、误咽的危险性。而对患者实施空咽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让患者进食比较黏稠的食物可以延长食团到达咽喉的时间[9,10]。联合应用以上方式能够提高吞咽相关肌肉运动协调性,从而避免了肌肉出现失用性萎缩等并发症,还可能增强咽反射的灵活性,对于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锋,李飞祥,李思明,等.电刺激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隐性误吸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2):193-194.

[2]刘奕,石卫华,潘科,等.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5):553-555.

[3]田向阳,赵卫东,倪贵华,等.吞咽治疗仪联合肠内营养剂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6):408-410.

[4]钱志勇.盐酸苯海索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流涎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9):3408-3410.

[5]周凡,姚长江.尼麦角林对脑卒中患者的血清P物质及吞咽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4):404-406.

[6]兰月,徐光青,窦祖林,等.改良球囊扩张术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3):2631-2636.

[7]朱海暴,张冠文,李晏,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的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2,11(4):257-259.

[8]孟凡辉,孟庆良,贾振华,等.针刺、穴位注射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116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5):576-577.

[9]丁玲,汤显靖,杨小飞,等.吞咽治疗仪联合电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对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1):39-41.

功能训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5岁,脑梗死16例,脑出血4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0~72岁,平均61岁,脑梗死18例,脑出血2例。

1.2 纳入标准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年龄<80岁病程>7 d;病情稳定,意识清醒,无认知功能障碍,能配合治疗;饮水试验评定3分。

1.3 排除标准

非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吞咽障碍; 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重者感染严重糖尿病; 认知功能低下,不配合治疗; 病程>7 d。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吞咽功能治疗仪

采用德国生产的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双向方波,波宽700 ms,1000电荷,波幅0.25mA 10%,小电极,连续性收缩。(1)电极放置:口腔期通道Ⅰ电极12水平置于舌骨上方,通道Ⅱ电极34置于瘫痪侧面颊部;咽喉期通道Ⅰ电极12水平放置于舌骨上方,通道Ⅱ电极34沿正中线垂直置于甲状软骨切迹;(2)操作:打开电源同时增加2通道振幅,要求患者反馈刺激感觉以其能够忍受的最大刺激量为宜,保持该水平刺激60min并同时做吞咽动作,1次/d,14次为1疗程。

2.1.2针刺

取穴上廉泉、金津、玉液、通里、太溪、中枢性面瘫加地仓、颊车、流涎加承浆。1次/d,14次为1疗程。

2.1.3康复吞咽功能训练

(1)颈部活动度训练;(2)口唇闭合训练;(3)舌肌运动训练;(4)冷刺激患者的吞咽反射区;(5)进食训练

2.1.4中药治疗

治则:祛风除痰。化瘀通络方药:天麻、全蝎、胆南星、白附子、石菖蒲、木香、桔梗、红花、丹参等。

2.2常规治疗

所有患者均接受本科的常规治疗:包括降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控制血糖及神经系统营养剂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除不使用吞咽功能治疗仪,功能训练,中药治疗外全部治疗同治疗组。

3疗效观察

3.1评分方法

洼田氏饮水试验,患者取坐位,用药杯取30ml温开水,嘱其按平常一样喝下,观察饮水时间,饮水状况,有无呛咳等进行评价:1分,5s内饮完,无呛咳,停顿。2分,1次饮完,但超过5s或分2次饮完,无呛咳,停顿。3分,能1次饮完,有呛咳。4分,分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5分,呛咳多次发生,全部饮完有困难。

3.2疗效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达到1分;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达到2分;有效: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由4至5分达到3分;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饮水试验无变化,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3治疗结果

3.3.1疗效比较见表1。

3.3.2评分比较见表2。

4讨论

4.1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达40%~50%[2]。长期的吞咽功能障碍可引起营养不良,脱水,机体抵抗力下降,吸入性肺炎等症。严重影响患者疾病及生活质量,过去常依靠留置鼻饲管以改善吞咽呛咳及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但易造成患者营养失调和咽、喉、腭、舌肌的废用性萎缩,不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

4.2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源于脑干内运动核以上的神经损害,持续刺激可能使中枢突触增强或重建,实现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此为该病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3],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是由于“风、火、痰、瘀”等阻滞经络,经气不通,气血失畅,上扰神明,闭阻咽关舌窍所致,病位在脑,症状表现在口舌、咽喉。通过中药祛风除痰,化瘀通络结合针刺刺激舌咽、舌下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颈部脊神经的分支等神经末梢,其释放神经冲动能增强神经反射,促进咽部肌肉的自主收缩,改善吞咽功能[4]。

4.3正常的吞咽过程主要分为口腔期、咽喉期、食管期3个阶段吞咽功能治疗仪采用NMES技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吞咽障碍的口腔期及咽喉期以不同部位的电极放置来刺激舌外附肌群、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腭舌肌、舌内附肌、舌纵肌、舌横肌、垂直肌、舌骨上下肌及颊肌、口轮匝肌等,可激活口舌咽部肌肉,使咽部肌肉正常收缩,强化肌肉协调性,通过肌肉再学习和易化,神经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功能,建立和恢复吞咽反射的皮质控制功能[5],尽早建立新的突触链,产生新的运动反射弧,尽早恢复吞咽功能。

综上所述,依据神经促通技术和神经元再塑原理,吞咽功能治疗仪结合药物及针刺疗法,配合康复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可使病程缩短,改变了传统治疗手段单一等现状,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孙启良.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0):11.

[3]王晓萍,王招娣.VitalStim电刺激理疗仪治疗吞咽障碍的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2):2092-2093.

[4]项爱香,吴红.针刺加常规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山东中医杂志,2007,26(7):467.

功能训练 篇9

关键词:身体功能训练,伤病,篮球专修学生

篮球运动训练在我国内比较流行, 也是校园体育活动中开展非常普及的一项运动项目。但是, 篮球运动对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其专门要求, 即强调力量和速度。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 在快速攻防中的身体对抗不断升级, 从而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而篮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擦伤、撞伤、扭伤、拉伤、骨折等。具体到伤病则多以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半月板磨损、腰肌劳损等。[1]因此, 针对篮球运动常见伤病, 必须在训练过程中进行预防, 而功能性训练则是一种较好的预防伤病和恢复的训练方法。功能训练起源于康复医学, 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则是伴随着职业体育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型训练模式, 目前已在职业体育运动员中得到广泛应用。[2]而功能性动作筛查, 简称FMS, 则是Gray Cook于1997年提出的功能性力量训练概念的基础上, 将人体看成一个运动链上的动力传输体系, 避免了单一的训练其中某个运动环节的力量, 并且需要多关节参与。[3]这种动力传输需要通过身体各个关节的参与、。而功能性动作筛查的内容包括深蹲、跨栏、单跪、肩部柔韧、下肢柔韧、俯卧撑和身体旋转共计七项测试, 这些测试均需要全身主要关节的参与。因此, 功能性动作筛查方法虽然简单, 却能够对身体损伤的可能性进行提前预测和预防, 并能够检验身体各个关节、肌肉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因此, 通过FMS筛查, 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运动损伤隐患, 并且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以达到预防损伤, 调整训练计划的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修30名大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 根据筛查结果进行功能性动作设计。

1.2 研究方法

功能性动作筛查共由深蹲、上踏步、直线弓箭步、肩部灵活性、仰卧直腿上抬、俯卧撑、旋转稳定性七个动作构成。计分标准是每个动作从0分到3分计分, 能够准确完成动作得3分, 以代偿性动作完成得2分, 不能完成动作得1分, 在做动作过程中出现关节疼痛则得0分。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 预测运动中损伤的高风险动作和较为薄弱的环节, 预防损伤并且提高篮球专修技能, 从而提高动作质量和提高专项能力。采用spss17.0对所获得的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功能性训练前后学生的发生伤病的变化是否具有差异。

1.2.1 测试法

通过16的身体功能训练, 对30名具有一定专项技能水平的专修班学生, 分别进行前后测功能动作筛查, 在测试之前, 先进行一定时间、完整的热身运动, 在开始进行动作筛查, 每个动作分别做3次, 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1.2.2 实验法

根据实验前的FMS动作筛查的结果, 针对篮球专修学生存在的运动弱项设计一套具体的功能训练计划, 并将这些计划贯彻到学生的日常训练当中。进行一个学期的功能训练。训练内容共分为动作的准备、功能性训练、恢复与再生共三个方面的内容。每部分动作分别包括若干组训练内容, 每组之间间隔时间为1到2分钟。每周进行5次功能训练, 每次时间90分钟;篮球专修训练时间和内容不变。

功能性训练的主要内容:

(1) 动作准备:包括臀部肌群的激活;动态牵拉;动作技术的融合;神经系统的激活练习。

(2) 快速伸缩复合力量训练:悬悬垂倒立撑、持杠铃片两头起、跪姿胸前传实心球等。

(3) 专项速度训练:多方向跑、弹力绳抗阻跑、俯卧连续上推腾空等。

(4) 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侧肘撑、球上背桥、球上肩平移、腰腹肌两头负重练习等。[4]

(5) 恢复与再生训练:训练中的营养补充、静力性不同姿态拉伸、筋膜组织的放松、心理暗示放松。

1.2.3 问卷调查法

实验前后, 由校医对30名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诊断, 由体育教师发放并运动员伤病调查问卷, 对学生进行统一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 (1) 基本情况:身高、体重、年龄、从事篮球运动年限; (2) 伤病情况:既往病史、习惯性损伤部位、运动伤病原因、运动伤病次数、伤病恢复过程中的训练、伤病时间; (3) 其他因素:个人对训练伤病的认识、保护意识、医疗诊断等。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软件, 对所获得的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分析比较实验前后FMS测试结果。采用列联表分析法分析功能性训练前后学生的发生伤病的变化是否具有差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功能训练对篮球专修学生动作筛查结果的影响

经过一个学期的功能训练, 30名篮球专修学生均按照要求完成了全部训练计划。根据表1所示, 对功能性训练前后的学生进行动作筛查得分对比。

备注:*表示P<0.05;**表示P<0.01。

根据表1可以看出, 通过实验前后身体功能训练后的FMS测试对比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在深蹲、直线弓箭步和肩部灵活性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在上踏步、和俯卧撑的测试中, P<0.05, 说明具有显著性差异, 在直腿上抬和旋转稳定性上, P<0.01, 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在FMS测试的总得分中, P<0.01,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 功能性训练对篮球专修学生的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2.2 身体功能训练对篮球专修学生伤病发生率的影响

通过实验前后对30名学生发放伤病调查问卷, 采用列联表分析法对结果。根据表2所示, 通过一个学期的身体功能训练, 篮球专修学生篮球常见伤病的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备注:*表示P<0.05;**表示P<0.01。

3 讨论

FMS测试满分为21分, 及格分为14分。低于14分则存在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5]此外, 在上踏步、直线弓箭步、仰卧直腿上抬测试中, 测试表现出现发力不对称现象的学生, 无论其得分高低, 均存在较高的运动损伤风险。[6]FMS测试, 能够对人体运动环节进行评估, 能够快速找出人体运动环节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制定身体功能训练提供参考。

篮球运动的是以强烈的身体对抗和高难度专项动作作为基础, 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为复杂。单纯的身体素质训练, 并不能锻炼运动员在快速攻防和强烈对抗中的技术动作的运用。而身体功能性训练涵盖了身体训练的方方面面, 其中, 最基础的训练四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核心内容是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其原理是将近端肌肉固定住, 以保证远端肌肉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收缩效果, 表现在运动中就是身体动作更加灵敏与协调。[7]反之, 由于躯干稳定性不高, 在运动中的动作势必出现不平衡。由于受力的分散, 从而导致在应力过多地集中在其他部位, 相应的造成运动损伤的潜在风险。因此, 躯干稳定性在动力的传递中起桥梁作用。躯干稳定性的提高, 意味着动作技术趋于精细化, 减少了自身能量储备的损耗, 在身体运动过程中使力的得到均匀的分散, 踝关节、膝关节、腰腹肌、肩颈关节等各个受力点受力均匀, 动作技术得到完整衔接, 不仅提高了动作效能, 并且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下肢关节、躯干、肩颈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急性和慢性损伤。通过完整的身体功能性动作训练, 来加强神经和肌肉的协调能力, 锻炼深层次肌肉群和不易锻炼到的肌肉群, 分散运动过程中的应力集中现象, 提高动作的质量, 延长运动寿命。

通过为期16周的身体功能性训练, 体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的运动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损伤均不同程度的下降。排除了6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和髌软骨损伤较为明显的学生外, 其余学生的总伤病率由57%降低到28%, 具有显著差异。

4 结语

功能性训练着重于人体的非对称训练, 强调人体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运动训练。[8]但是, 功能性训练并不是完整的体能训练手段, 不能代替篮球运动中基本素质的训练。因此, 身体功能性训练适合在穿插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进行。FMS测试作为一种功能性检测手段, 由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黎伟军.核心训练在篮球运动伤病防治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 2011 (2) :189-190, 183.

[2]李丹阳, 胡法信, 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0) :71-76.

[3]Gray C.Functional training for the torso[J].NSCA Journal, 1997 (4) :14-19.

[4]洪丽娜.沙滩排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J].湖北体育科技, 2012 (3) :304-305.

[5]Gray Cook, Burton Lee, Hoogenboom Barb.Pre-Participation Screening:The Use of Fundaments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part 2[J].National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006, 1 (3) :132-139.

[6]封旭华, 杨涛, 孙莉莉, 马铁铮, 华英汇.功能性动态拉伸训练对男子足球运动员功能动作测试 (FMS) 和运动损伤患病率的影响[J].体育科研, 2011 (5) :33-36.

[7]尹军.躯干支柱力量与动力链的能量传递[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2:40-43.

功能训练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有研究表明,31岁到35岁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入保持阶段,会随着训练和比赛时间的加长,运动损伤率会比价高。[5]因此,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以经常进行篮球运动的人群为主。以山西省临汾市30名篮球爱好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9﹒67岁,平均身高1﹒7米,平均体重为77﹒6公斤,平均BMI指数为21﹒85,平均篮球运动年限为10﹒9年。(见表1)并对这些篮球爱好者进行动作筛查,并根据结果进行矫正训练。

1.2 研究方法

功能性动作筛查共由7个动作模式构成,分别是深蹲、跨栏架、直线弓箭步、肩部灵活性、仰卧举腿、俯卧撑和旋转稳定性。每个动作模式的评分:0分(出现疼痛),1分(不能完成动作没有出现疼痛)、2分(通过降低动作难度或者代偿完成动作)、3分(准确完成动作)。此外,在直线弓箭步、上踏步、直腿上抬动作筛查中,去得分最低的一侧计入筛查得分。通过对篮球爱好者进行身体功能动作筛查,检测存在于篮球爱好者身上的潜在的运动损伤或者已经发生的运动损伤,根据动作筛查结果进行功能性身体训练,以降低篮球爱好者的身体损伤的风险。

1﹒2﹒1测试法

首先,实验前,在体检机构对30名篮球爱好者进行身体诊断,了解篮球爱好者的运动年龄、身高、体重。了解篮球爱好者的既往病史和运动损伤史。其次,对30名篮球爱好者的身体功能水平进行动作筛查,根据动作筛查结果,进行12周的身体功能训练,训练结束后在进行一次身体功能动作筛查,来对比身体功能训练对篮球爱好者身体功能的影响。第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比较功能性训练前后篮球爱好者的伤病变化。

1﹒2﹒2实验法

对篮球爱好者进行身体功能动作筛查,根据篮球爱好者身体功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功能性训练计划。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动作准备、功能性训练和恢复与再生。每周进行4-5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80分钟。

(1)动作准备:身体动态牵拉;神经、肌肉系统的激活;篮球技术的融合等。

(2)复合快速力量练习:负重两头起、悬垂倒立等。

(3)专项速度:阻力练习、变向加速等。

(4)躯干支柱力量:臀肌激活、核心激活与肩部肌群激活。[6]

(5)平衡和灵敏训练:横向交叉跑栏架、弹力球仰卧起坐。

(6)恢复与再生:营养物质的补充和代谢、静力性拉伸、筋膜放松、振动放松、心理放松。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比较篮球爱好者的功能筛查测试前后得分变化情况。采用列联表分析功能训练前后篮球爱好者的伤病变化是否具有显著性。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篮球爱好者身体功能训练后动作筛查对比

经过12周的身体功能训练,30名篮球爱好者均完成了功能性训练计划,并对比功能训练前后的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对比。(见表2)可以看出,篮球爱好者的上踏步和肩部灵活性差异不大。在直线弓箭步和俯卧撑的动作筛查中P<0﹒05,具有显著差异,在深蹲、直腿上抬和旋转稳定上P<0﹒01,具有非常显著差异。在功能性动作筛查综合得分对比上来看,篮球爱好者功能训练前的得分为13﹒27,训练结束后为15﹒47,且P<0﹒01,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2.2 篮球爱好者运动损伤发生率对比

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百分比的方法,对30名篮球爱好者进行为期12周的身体功能性训练,篮球爱好者的常见运动损伤发生率P<0﹒01,具有非常显著差异。说明篮球爱好者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明显下降。

3 讨论

当功能性动作筛查平均得分低于14分,会显著增加运动损伤的概率。[7]此外,在上踏步、仰卧举腿和直线弓箭步的双侧对称动作中,出现双侧肢体得分不一致情况的篮球爱好者,存在较高的运动风险。[8]有研究指出,篮球爱好者在进行篮球运动前,普遍不做热身准备活动或者很简单的进行热身准备活动。[9]通过实际观察篮球爱好者的热身准备也印证了了这一现象。通过第一次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来看,平均成绩低于14分的及格分,普遍存在运动损伤的风险。在上踏步、直腿上抬和俯卧撑上得分较高,动作的完成较好。但在深蹲、直线弓箭步、肩部灵活性和旋转稳定性上得分表现不佳,并且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出现疼痛或者显著的代偿性动作现象。

篮球运动具有高强度的对抗性,较难的技术动作,需要快速急停急起、变向、身体之间的激烈碰撞。对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要求很高。而单纯的身体素质训练,并不能与篮球技术动作的要求相匹配。而身体功能训练则是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从专项技术角度出发进行的训练。篮球运动的高度对抗特征,要求进行篮球运动的人需要有良好的躯干支柱力量以保证脊柱核心的稳定性。表现在运动中就是身体动作更加协调,灵活性更高。[10]反之则可能出现不平衡的动作,躯干力的传递作用较差,导致应力的集中,对肢体关节造成额外的压力。根据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设计功能训练方案,将一系列动作准备、复合快速力量练习、专项速度、躯干支柱力量、平衡和灵敏训练和恢复与再生的系统性训练安排在篮球爱好者的矫正训练当中,改善篮球爱好者篮球技术中的不合理动作,加强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和力量,保证力量的传递。使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更加适合篮球运动的要求,提高动作的有效性并预防伤病,加强肌肉的伸展能力,提高软组织的质量,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4 结语

在12周的身体功能训练后,篮球爱好者常见运动损伤出现了显著下降。但功能训练不能取代抗阻训练等传统训练。在体能训练计划制定时应在传统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上,穿插身体功能性训练。[11]功能性动作筛查作为一种有效的身体功能检测手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以其简便的测试要求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摘要:通过对篮球爱好者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了解篮球爱好者的身体功能情况。根据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设计功能性训练方案。经过12周功能训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列联表分析法,对比功能训练前后篮球爱好者功能动作筛查得分和伤病变化。结果表明,篮球爱好者的身体功能动作筛查平均得分由13.27提高到15.47,伤病发生率显著下降,说明身体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篮球爱好者的身体功能水平,降低篮球运动损伤的发生。

功能训练 篇11

关键词:中风患者;社区护理;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61-01

1.指导病人及家属做好发病时的应急处理

中风大致分为以下四类:即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血栓(或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典型症状是偏瘫、失语和昏迷。病人或其家属一旦发现有中风或中风相似的症状,不要惊慌,以免加重病情,可立即让病人停止活动,平卧于床上,头偏向一侧,联系其所辖区域就近医院就诊,转送过程应尽量平行抬放病人,注意保护头部勿受撞击,同时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因呕吐造成窒息。

2.急性期的护理

2.1 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

使病人处于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空气新鲜的环境中。限制探望人数,探望者逗留的时间不宜太长。 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即使冬天也应定时通风,但要注意室内温湿度。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病人病情有变化,如呼吸次数加快、出现痰鸣音;脉搏次数变快或明显变慢并有节律快慢不等;体温升高;两侧瞳孔不等大,或同时变大变小时;意识由清楚变模糊,由平静变为烦躁,或躁动不安未用药物而躁动停止;表情突然淡漠、痛苦时,应及时告诉值班医生,以便及时救治。对已做气管切开的中风病人,要经常吸出气管内的分泌物,并做好吸痰管的消毒处理工作。

2.3 定时变换病人体位

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或静脉炎及痉挛模式的出现。

2.3.1 预防压疮

一般病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每 2 小时翻身 1 次,同时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颜色改变,特别是骶尾部、臀部外侧面、内外膝部、内外踝部、肘部等关节突出处。 如发现受压部位出现皮肤发红或破损,应立即给予处理:如按摩、红外线灯照射、减轻受损皮肤受压(垫上气圈、海绵)等措施。

2.3.2 预防痉挛模式

患者仰卧位时患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上肢放在一高度合适的软枕上。在患侧臀下放一软枕,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使骨盆前伸,以免骨盆回缩、髋关节后突,防止下肢外旋,足背翘起与床面垂直呈 90°;患者健侧卧位时,胸前放一软枕使患肩前伸,肘关节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到枕头上,注意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向内放在身前另一支撑枕上,髋膝自然屈曲,健腿自然放置;患者患侧卧位时要轻轻拉出患臂放在前伸位,避免受压,前臂外旋,手指拉开,掌心向上。 患腿在后,膝微屈,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

2.3.3 病人的清洁卫生

病人所用物品 、被褥 ,要保持清洁干燥,床单无皱褶、渣屑或硬物。 对尿便失禁者,男女病人均可使用尿不湿卫生垫,但要及时更换,并做好局部清洁。特别是女病人,要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注意大小便颜色,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最好每天用温毛巾擦洗病人身体 1 次,冬天擦身时注意保暖,防止着凉。病人每次吃过东西后,给予口腔清洁,防止引起吸入性肺炎。

2.3.4 合理饮食

中风病人的饮食需视病情而定。对昏迷病人,一般由输液补充营养,不需输液给药后,给予鼻饲。 当病人意识清楚后改为用口进食,先由流质、半流质到一般饮食。注意营养物质蛋白、脂肪、维生素的比例搭配,便于消化、吸收。 同时,注意纤维素类蔬菜的供给,以增加肠蠕动,预防便秘。

3.恢复期的护理及功能训练

中风后靠自然恢复而不进行训练,与经过训练后的恢复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事实必须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清楚。恢复期的功能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使功能得到尽早恢复。恢复期的护理尤应重视调畅情志,疏导心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疾病的转归中所起

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对中风病人来说,精神状态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疾病和积极主动参与治疗。

3.1 应用疏导法

耐心倾听,尽可能多地了解病人的心理特点。 根据病人心理状态给予恰如其分的解释和帮助, 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达到解脱精神负担的目的。 同时引导病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治疗和功能训练上。

3.2 协同努力

动员病人的亲朋好友共同帮助解决其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3.3 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恢复过程

令其积极配合治疗及功能训练,并可请已康复的中风病人对其进行现身说法,使其建立重返生活、社会的信心和希望。

3.4 给病人创建一个融洽的生活环境

应尽量和病人多进行语言交流,与病人达到心灵的沟通与共鸣,让病人得到最大程度的心理支持。

3.5 指导早期锻炼

中风病人恢复期护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指导病人及家属尽早开展各种形式的功能锻炼。①教会病人做瘫痪肢体被动运动的方法,如首先协助病人在床上进行被动活动。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各个关节;接着鼓励患者主动训练抬头、挺胸、挺腰、抬臀、患肢抗阻力训练,以健肢带动患肢进行翻身坐起等动作,再让病人扶床架或椅背站立; 鼓励病人对日常生活尽量自己处理,辅助为辅。②在被动训练的基础上,鼓励病人下床活动进行主动训练。定时完成每天规定的动作和次数,动作不规范者,及时给予纠正。在锻练过程中,把肢体训练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如洗脸、梳头、刷牙、用筷子夹取花生米等。锻炼应循序渐进,时间逐渐延长,每日次数由少到多,但要注意加强安全保护。

我们通过将临床护理工作经验运用到社区护理工作中体会到:社区中风病人的护理的确有其特殊的一面。社区护理人员及时给予病人及家属进行各阶段的合理指导和护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最大程度地恢复健康,对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少平,张燕,荣小玲. 中风病人恢复期的护理体会[J]. 黑龙江医学. 1999(04)

[2] 张会云,刘俊红,邓月军,许书凤. 浅谈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前景[J]. 社区医学杂志. 2006(05)

[3] 孟尔兰. 中风患者恢复期的社区护理[J]. 工企医刊. 2009(05)

[4] 陈美玲. 开展社区医疗护理工作的体会[J]. 包头医学. 2002(02)

论肌肉训练的减脂功能 篇12

毋庸讳言, 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教育下的中国女性以柔为美的思想在广大女生中根深蒂固, 面对长期肌肉锻炼而获得的发达、清晰、突凸的大块肌肉令广大女生咋舌甚至望而生畏。而以运动形式相对柔和且训练结果又不“显山露水”的诸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有氧锻炼项目便越来越多的得到广大女生的青睐。

除项目本身适合女性特点外, 其强大的减肥、优美形体宣传力度更坚定了广大女生以为轻松娱乐的有氧运动是燃烧脂肪的唯一途径的信念。而健美运动的宣传则更多的是以身体强健, 肌肉发达、清晰、突凸见长, 而在燃烧脂肪、减肥功效上的研究报道却寥若晨星, 这进一步给广大女生造成了一种错觉, 以为肌肉训练无减脂功能或有也很少。

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偏见, 一种凭主观印象而对健美运动良好减脂功能的误解。针对这一现状, 在查阅有关肌肉训练利于减少脂肪资料的基础上, 在专选健美课的女生进行了有关体重、运动强度、身体各部位围度的记录、测量, 同时从两级专选健美操的80余名女生中选了相等人数在体重、体形等有关方面基本相似的学生进行一学期训练后的比较、分析。

研究证明, 在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 (健美组用最大负荷70%的运动量进行肌肉力量训练, 健美操组做同等强度的徒手操) 健美训练以后用于体力恢复所消耗的热量明显高于健美操训练。同时健美组的学生大臂围平均增长1厘米, 腰围减少1.5厘米, 而健美操组的学生变化并不明显, 只是体重较健美组减少平均0.25公斤。

据美国运动训练专家鲍尔柴克研究表明:肌肉训练除在运动过程中增加热量消耗, 帮你减少皮下脂肪外, 它还会产生大量的可刺激生长激素分泌的乳酸, 生长激素除具有同化作用外, 还可大大增加脂肪的消耗。

柴克阐述道:“同化激素的大量增加与训练之后的新陈代谢提高有一定关系, 而新陈代谢的提高可使进行无氧运动的运动员达到减脂目的。”研究进一步表明, 即使经过一夜的休息后, 肌肉力量练习者仍会多消耗10%的热量, 一般情况下, 每增长0.5公斤肌肉, 在静止不动时需消耗50至100千卡的热量.也就是说, 如果增加2.5公斤肌肉, 每天就要多消耗250到500千卡热量, 众多研究表明, 经常进行肌肉训练, 即使在休息状态时, 其热量的消耗也远远超出一般的有氧训练。

柴克断言:“如果说要寻求一种, 既能最大限度的减脂、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率, 并使内脏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 提高心脏健康水平, 又有利于机体充分获得肌肉, 达到真正上的形体健美, 那就是进行肌肉锻炼, 只进行有氧运动是没有这样的效果的。

女性从事肌肉训练有利于减脂、健美的理论又有新进展, 即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女消防队员朱迪布莱克米亚德马关于肌肉训练利于减脂、健美的实例及论述。

朱迪说:“许多女生错误的以为高强度的上身肌肉练习会使她们变成庞然大物, 而事实上却是多数进行大量肌肉训练的女性只要保持自然并且不沾激素之类的东西, 绝不会练成大块头。”“许多妇女花费了很时间进行重复次数很多的大小重量练习, 简直是在健身房里浪费时间。如果停止这种练习而进行重复次数较少的大重量练习, 她们会看到更好的效果。”根据这一理论, 目前正在女生的健美课中进行有针对性发达肌肉和减脂的对比实验, 希望在一年后做出更有说服力的实践证明。

结束语

如果你的最大目标是形体健美并尽可能的减脂, 那么, 就在肌肉训练上多做些努力, 同时有技巧地在肌肉训练后运用有氧运动以加速脂肪消耗,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体形健美吧。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减肥”成为闲暇富裕了的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时尚。林林总总的减肥方法令人们眼花缭乱, 各种各样的减肥手段花样翻新、此起彼伏, 令人们无所适从。然而即使如此多的减肥方法, 仍不能遏制人们日渐发富的体形, 特别是广大女青年学生, 这一特别注意形体变化的人群, 对机体的重量变化到了“斤斤计较”, 有时甚至“两两计较”的地步。

上一篇:受众因素下一篇:融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