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前牙缺失(通用6篇)
下前牙缺失 篇1
摘要:目的:观察改进型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青春期下前牙先天缺失安氏Ⅱ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青春期下前牙先天缺失安氏Ⅱ类错患者26例,均采用改进型Twin-block矫治器进行连续矫治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患者治疗前后除SNA、MP-FH、Y轴角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26例患者治疗后下颌体平均增长2.51 mm,下颌升支平均增长3.15 mm,下颌骨前移,上下颌骨矢状不调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治疗后侧貌均明显改善,覆覆盖均有所减少。结论:改进型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青春期下前牙先天缺失安氏Ⅱ类错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安氏Ⅱ类错,下前牙先天缺失,青春期,改进型Twin-block矫治器
研究表明,下前牙先天缺失可致前牙覆覆盖加深,下牙弓前段较正常短,使上下牙弓关系不调,是产生安氏Ⅱ类错的重要原因之一[1]。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现有Twin-block矫治器的改进使其在调整颌骨前后向关系的同时,也能开展下牙间隙,增加并维持下牙弓,尤其是下牙弓前段正常的生理宽度和长度,为接着的固定矫治打下良好的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青春期下前牙先天缺失安氏Ⅱ类错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1~15岁,平均12.3岁;所有患者均有下切牙先天缺失1~2颗,磨牙呈远中关系,下颌后缩,面下1/3短,上颌呈现轻微前突表现。排除先天性骨骼异常、面部偏斜、经过正畸治疗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1.2.1矫治器组成及改良方法[2]
Twin-block矫治器由上、下颌活动矫治器组成。包括上下垫、固位装置、唇弓、螺旋扩大器等。上垫覆盖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面,在第二前磨牙近中边缘脊处形成与平面呈45°角向近中的斜面。下垫覆盖前磨牙区,在第二前磨牙的远中边缘脊处形成与平面呈45°角向远中的斜面。上颌基托常规加螺旋扩大器。下颌基托从中央离断增加扩弓装置和分裂簧或螺旋扩大器,使其具有扩弓作用。
注:以上指标为上下颌的常用测量角度,S-蝶鞍中心,N-鼻根,A-上齿巢坐点,B-下齿槽座点,P-颏前点,N-鼻根点,P-耳点,M-颏下点,LI-下切牙点,Go-下颌角点,Gn-颏顶点,UI-上中切牙点,Y轴-蝶鞍中心与颏顶点之连线,FH-眼耳平面;SNA-蝶鞍中心鼻根连线与鼻根上齿巢坐点连线夹角,SNB-蝶鞍中心鼻根连线与鼻根下齿槽座点连线夹角,ANB-上齿巢坐点鼻根连线与鼻根下齿槽座点连线夹角,NP-FH-上颌平面与眼耳平面夹角,MP-FH-下颌平面与眼耳平面夹角,Go-Gn-下颌角点与颏顶点间连线,Go-Cn-下颌角点与下颌颏顶点间的连线,UI-SN-上中切牙点与前颅底平面夹角,LI-MP-下切牙点与下颌平面夹角,Overjet-上下前牙间的覆盖关系
1.2.2咬合重建
取标准模型上合架,下颌前移5~7 mm使磨牙关系改变为中性甚至偏近中为准。下颌垂直打开在磨牙区分开约5 mm左右,同时要考虑中线保持一致。
1.2.3矫治方法[3]
嘱患者24 h戴用矫治器,下颌分裂簧2周加力1次,1.5个月左右开始分次磨低上合垫,但要保证上合垫斜面完整。上合垫全部磨除,上下磨牙建合后再分2~3次磨除下合垫。上基托扩大器视下牙弓具体情况适当加力,以使上下牙弓相互匹配协调。嘱患者每2周进行复诊,矫治结束后,上颌戴用附有斜面导板的哈氏保持器。下前牙开辟出的间隙做修复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正中颌位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拍摄,进行头影测量,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测量项目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除SNA、MP-FH、Y轴角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6例患者治疗后下颌体平均增长2.51 mm,下颌升支平均增长3.15 mm,下颌骨明显前移,上下颌骨矢状不调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治疗后侧貌均有明显改善,覆覆盖均有所减少。见表1。
3讨论
功能性矫治器是一种通过改变面颌部肌肉环境,促进发育和颅面骨骼生长,达到矫治形成中的错畸形的一类矫正器[4]。功能矫治器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和儿童,它不同于一般活动或固定矫治器,其矫治作用是通过改变颌面部肌肉的功能,充分利用肌力、咬合力及生长力,促进的发育和颅面骨骼生长而完成的。功能性矫治器常具有以下要点[5]:①利用口颌面部肌肉力影响牙齿和骨骼;②上、下牙列分开,达到咬合分离;③促进下颌移至新位置;④吞咽时上、下唇紧密闭合;⑤选择性改变牙齿的萌出道。Twin-block矫治器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功能性矫治器,最初的设计是类似于将activator分裂成上下两部分的双板结构,1982年以来由苏格兰学者Clark对其进行设计改进而成[6],该矫治器由上、下颌两个带垫的活动矫治器组成,分别戴用。垫上设计有类似于上、下自然牙列牙尖斜面的咬合斜面,上、下矫治器垫的斜面相遇时,使上、下颌相互锁结,引导并保持下颌至前伸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功能性下颌前伸后所引起的生长变化,有效利用包括咀嚼力在内的所有功能力量于牙列上,由此产生的力将刺激最大的生长反应来矫正骨骼关系[7]。
安氏Ⅱ类错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错畸形,在我国恒牙期青年中约占23%,对牙、颌、面形态影响较为严重。目前对安氏Ⅱ类错的矫治,多数学者提倡双期治疗,即Ⅰ期在患者处于青春期快速生长发育期阶段,先行功能性矫治,调整颌骨的矢状及垂直关系。Ⅱ期在此基础上再应用高效能的固定矫治器进行精细调整。但对因下前牙先天缺失所致下牙弓前段变短变窄的Ⅱ类错治疗,在增加并维持下牙弓的长度和宽度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方法。目前相当多的病例,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上颌拔牙的掩饰治疗来达到上下关系的协调,但治疗后患者的面形改善不佳,颏唇沟依然明显,达不到完美矫治。
笔者对常规Twin-block矫治器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其在调整矢状及垂直关系的同时,也能够调整水平方向的关系,在通过上、下颌矫正器咬合斜面颌间锁结产生下颌功能性前移的同时,也能够开展下牙间隙,增加并维持下牙弓,尤其是下牙弓前段正常的生理宽度和长度,使上下颌骨关系在三维方向上达到协调,并能够有效调整水平方向的关系,改善覆覆盖关系,尤其是维持面高下1/3的正常高度,使矫治后的软组织侧面观及面形更加协调美观。
参考文献
[1]袁方,关晓航.伴有下颌个别前牙先天缺失的错()畸形的矫正治疗[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12(8):124-125.
[2]傅民魁,林久祥.口腔正畸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19.
[3]徐芸,白玉兴,宋一平.口腔正畸功能矫形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6-239.
[4]杨建玲,王好星.功能性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前牙反[]的对比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21(3):237-238.
[5]艾虹,卢红飞,蔡斌,等.Twin-block矫治器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5,26(5):566-568.
[6]武广增,沈真祥.实用口腔正畸矫治方法与技巧[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24(2):326-328.
[7]张雷英,孙冬梅,沈刚.改良上颌斜面导板与Twin-block矫治器在前导下颌中的作用比较[J].上海口腔医学,2008,19(1):1-5.
下前牙唇侧导板治疗深覆合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深覆合患者32例, 其中男14例, 女18例, 年龄10~38岁, 平均18岁。其中水平生长型错牙合低面角病例12例, 纵牙合曲线过陡 (下前牙过长型) 8例, 牙合平面前倾型伴纵牙合曲线过陡9例, 牙合平面后倾型伴纵牙合曲线过陡3例, 覆合均大于Ⅱ°牙性错牙合。
1.2 治疗方法
固定矫治器排齐上、下前牙使深覆盖矫治后, 口内法于下前牙托槽上方制作联冠, 于唇侧形成水平导板或斜面导板, 在未完全凝固前反复取下修正边缘, 试戴, 完全凝固后按颈缘标志打磨、抛光, 形成的唇侧导板宽约3~5 mm。导板粘结固定于下颌前牙,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后牙咬合, 用自凝塑料随时加高下颌前牙唇侧导板, 使导板位置高低以后牙脱离合接触2~4 mm为宜, 直到深覆合完全解除或矫治, 去除导板, 继续固定矫治器精细调整治疗。
1.3 观察指标
牙颌硬组织X线投影测量值[1], 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2 结果
2.1 矫治前后牙颌硬组织X线投影测量分析结果见表1。
根据矫治前后牙颌面硬组织X线投影侧貌分析可以看出, 面高治疗前后及FH-MP下颌平面角矫治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OP-FH牙合平面角变化, 其中上颌牙合平面的斜度角变小, 上颌固定矫治器配合使用摇椅弓上颌前牙压低比较明显, 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N-Me颌骨的垂直向高度矫治前后未受到影响, 矫治前后不是通过后牙升高解除深覆合, 而主要是上、下前牙压低, 深覆牙合得到矫治。平均矫治时间 (8.6±2.1) 个月, 打开咬合时间2~4个月, 平均打开咬合时间为2.5个月, 这可能是通过分别压低患者上、下颌前牙来实现打开深覆合;本组32例经治疗后均疗效满意, 前牙深覆合解除, 覆合覆盖正常, 磨牙为中性关系, 上下前牙无松动, 观察2年无复发;矫治前后颞颌关节无疼痛、弹响及运动障碍等明显不适。
注:OP (解剖牙合平面) ;*P<0.05, △P<0.01, 与矫治前比较
2.2 典型病例
2.2.1 患者, 女, 38岁, 下颌2-2牙缺失, 深覆合3度, 超过龈缘2 mm, 水平生长型, 伴合平面前倾。固定矫治器上下颌摇椅弓配合下前牙唇侧导板治疗2个月咬合打开, 精细调整, 保持器保持1年, 治疗结束, 2年随访无复发。
2.2.2 患者, 男, 14岁, 曲面断层显示, 全口牙根短小, 深覆合, 深覆盖, 低面角伴上合平面前倾, 拔出4-4, 3个月关闭间隙, 查前牙深覆合3度, 使用摇椅弓打深覆合10个月无效, 上颌两侧双尖牙3度松动, 第一磨牙2度松动, 后改用下前牙联冠导板, 2个月深覆合完全打开, 保持半年, 6年后随访未复发。
3 讨论
深覆合病例临床上多采用固定矫治器联合上颌活动矫治器平面导板以压低下前牙联合治疗深覆合, 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合伴低面角 (水平生长型) 患者, 在打开深覆合上难度较大, 特别是上颌前牙低于牙合平面, 或牙根过短病例, 仅仅使用固定矫治器打开咬合是难以做到的。传统活动矫治器平面导板以压低下前牙为主, 对于上颌牙合平面前倾的病例, 笔者设计的下前牙唇面导板配合固定矫治器不仅能压低下前牙, 能同时使上颌前牙压低, 从而达到快速打开深覆合目的。由于唇侧导板矫治过程中高度可随时调整, 始终使后牙脱离合接触2~4 mm, 矫治前后颞颌关节无疼痛、弹响及运动障碍等明显不适。
在导板合接触时, 接触点受到合力, 在力矩的作用下, 上切牙舌侧倾斜移动, 下切牙唇侧倾斜移动, 深覆盖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的调整矫治。由于平导与固定正畸打开咬合的机制是通过牙移动完成[2], 面高矫治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笔者所选择的病例大多患者生长发育高峰期已过有关, 后牙伸长与否不受导板的影响, 面下1/3的高度矫治前后不受影响。
下颌前牙唇侧导板和传统Frankel活动矫治器面导板相比, 上合平面导板治疗深覆合仅适用于下颌纵合曲线过陡的患者, 而不适用对于上合和平面前倾患者。同时该方法具有制作简单、体积小、不适感小、痛苦小, 而且矫治效能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之, 本文采用下前牙塑料唇面导板, 配合固定矫治器摇椅弓不仅能迅速解除前牙的深覆合, 而且还能配合上、下颌摇椅弓调整合平面斜度, 同时对前牙内倾深覆合合平面斜度较大伴水平生长型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该方法不足之处是自凝树脂材料强度在治疗过程中有咬合材料折断现象, 需进一步改进增加材料强度。
摘要:目的 介绍一种下颌前牙唇侧联冠导板辅助治疗各类深覆合错畸形的一种简易方法。方法 采用自凝树脂口内制作的方法, 于下前牙区制作联冠, 并与唇侧形成导板, 导板的高度以使上颌切牙咬在唇侧形成的导板上后牙脱离接触2~4mm为宜。结果 临床矫治32例, 平均打开咬合时间2~4个月, 不仅可以压低下颌前牙, 同时也可以压低上颌前牙, 矫治效能高, 无颞颌关节不适。结论 该治疗方法效果可靠, 可以作为低面角患者打开咬合的一种临床常规治疗方法。
关键词:深覆合,下颌唇侧导板,合平面
参考文献
[1]赵高峰.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8-40.
下前牙缺失 篇3
1资料与方法
1. 1病例资料
2006-03 ~ 2011-03收集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下前牙区种植修复病例85例( 男52名,女33名) ,患者平均年龄41. 2岁( 21 ~ 65岁) 。患者均为下前牙单颗或多颗牙缺失,根据缺牙数量和空间采取种植单冠、 联冠和种植固定桥设计,共132枚种植体,受植区及邻牙软组织无感染,全身健康状况良好。
1.2材料器械
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系统( 韩国) ,2. 5 mm × 13 mm和3. 0 mm × 13 mm 2种规格种植体; 常规手术器械。
1.3手术过程
局部浸润麻醉,切龈翻瓣,按Osstem MS种植体系统外科步骤常规制备种植窝,植入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戴临时帽,并做必要修改,或进一步预成树脂椅旁制作临时冠,Fuji玻璃离子粘固,调整咬合,确保在任何咬合关系时都与对颌牙无接触。术后X线检查。待种植术后3个月种植体骨整合形成后,完成烤瓷冠修复( 图1) 。
1.4检测方法及观察指标
A: 术前; B: 术中翻瓣; C ~ D: 植入种植体; E: 即刻临时修复; F: 永久烤瓷修复A: Pre-operation; B: Flap surgery in operation; C - D: Implantation; E: Immediate temperary restoration; F: Permanent porcelain restoration
1. 4. 1存留率采用Wheeler等存留标准评估种植体存留率[6]。
1. 4. 2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变化种植体植入当天、功能负载12个月和功能负载24个月3个时间点采用平行投照方法对患者拍摄X线片,进行测量。如图2以种植体平台的近远中两点连成一直线作为基准线d, 从种植体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向基准线作垂线h,记录数值时以冠向为正、根向为负,以种植体测量长度I和实际长度进行校准实际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高度变化H = h1( 植入当天) - h2( 功能负载后) 。
1. 4. 3软组织状况记录软组织的健康状况,包括牙龈颜色、探诊出血( bleeding on probing,BOP) 和牙龈乳头指数( papilla index,PI) ,PI评价标准为: 0: 无龈乳头形态; 1: 小于正常高度的一半; 2: 超过正常高度的一半,但未充满外展隙; 3: 充满外展隙; 4: 龈乳头增生。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 0统计分析软件,利用析因设计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 α = 0. 05,P < 0. 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5例一段式种植体132枚。其中2. 5 mm直径和3. 0 mm直径种植体各66枚,存留率为100% ,患者均比较满意。
按照不同直径种植体分2组,功能负载12个月和24个月后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如表1所示; 3. 0 mm直径种植体相对2. 5 mm直径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吸收程度较小( P < 0. 05) ,同一直径种植体植入后12个月和24个月边缘骨高度变化不明显( P > 0. 05) 。
2种直径种植体周软组织均健康,与邻牙区软组织和谐,BOP检测均阴性,未见无牙龈乳头形态病例, 未见与种植体有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并发症。
( mm)
3讨论
3.1下前牙小间隙缺牙种植修复术前评估
对于下前牙小间隙的种植修复,笔者认为术前X线及CT检查是必需的,从二维和三维( 骨水平、软组织水平、近远中距离、冠的空间高度等) 的水平上获得更具体、准确和可靠的数据信息,从而有利于判断患者是否适合种植手术,并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种植区牙槽骨的高度、宽度以及所需种植体的长度和直径,同时还可以检查缺牙区及周围骨组织内有无埋伏牙、囊肿、骨小梁的密度和骨质疏松情况。此外,还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下颌舌孔舌管,以免术中引起舌侧骨板穿通或折裂损伤其内侧重要的血管从而引发口底出血,后期可出现口底血肿,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甚至死亡[7,8,9]。
Zarb等[10]认为骨的质量是种植方案选择的重要因素。骨的高度、宽度、形状等在种植体的选择和初期稳定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前牙区由于牙周病、 拔牙时骨丢失、拔牙后长期的骨吸收以及外伤等原因, 常导致缺牙区骨量尤其是唇颊向骨宽度不足。另外, 应该考虑到种植体植入后的水平向骨吸收,尤其是骨水平种植体[11]。大部分学者认为潜入式种植体在后期修复后都会发生种植体周围1. 3 ~ 1. 4 mm的水平向吸收,并证明种植体植入时唇颊侧和舌腭侧至少需要1 mm的牙槽骨存在,从而可以代偿骨重建过程中产生的骨丧失,否则在骨改建过程中会造成唇颊侧骨板部分或全部丧失,从而引起软组织的退缩。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原因很多,目前研究主要包括吸烟、感染、机械负荷和基因多态性等[12]。此外,下前牙区骨质情况也应当考虑到。下前牙区通常为Ⅰ、Ⅱ类骨质, 骨质密度较硬,因此血运情况较差,特别是在自体骨块移植时需要注意,以免引起游离移植骨块不成活。
种植体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先决条件是种植体与天然牙以及种植体之间要有充足的距离。下前牙缺失后因解剖或邻牙倾斜的原因等往往造成缺牙区近远中距离不足的问题。据研究,下前切牙单牙缺失时近远中距离平均为6 mm[5],而传统的植体修复单牙缺失一般最少需要近远中距离7 mm的空间[13,14],本文中病例近远中距离仅为4. 3 mm( 图1A) ,因此,下前牙的解剖特点使传统常用直径的种植体的选择大大受到限制。另外考虑到下前牙区美学的要求,要想实现种植修复体从软组织中“长出来”的感觉,种植手术过程中准确的种植体三维植入位点非常重要。要建立以修复体为导向的种植体植入,基于种植治疗的最终目标即达到最佳的模拟天然牙牙冠的位置,满足人体的生理适用过程。另外,合适的种植体与天然牙以及种植体之间的距离有助于获得良好的软组织附着和种植体骨整合,因此,下前牙缺失时应根据缺牙间隙近远中距离选择合适直径的种植体,特别是在修复下前牙区连续牙缺失时,要实现牙龈乳头解剖学上的再现是种植医生面临的重大的美学上的挑战,所以要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的治疗方案。
3.2种植体直径的选择
下前牙缺失时种植体直径的选择应视缺牙区颌骨的质量和解剖情况具体而定。
临床上一般将直径小于3. 0 mm的种植体称为小直径种植体或mini直径种植体[1,11]。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种植体植入后周围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认为种植体唇颊侧骨板最少要有1 mm[15],种植体与相邻天然牙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 5 mm,两种植体之间理想距离为3 mm[1,16,17]。鉴于下前牙区牙齿的牙根相对较细,牙周膜面积及所承受的力较小,同时考虑美学修复的需要,因此小直径或mini直径种植体在下前牙区小间隙种植修复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种植体周围也有很好的骨形成,与传统种植体相比骨整合及骨接触率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水平[18,19]。最近的研究同时也证明,下前牙区缺牙时小直径种植体的种植修复不仅可以达到功能上的恢复,而且可以实现很好的美学效果[20,21,22]。本实验采用2种直径种植体在功能负载1年和2年后种植体边缘骨水平良好,无明显骨吸收现象,牙龈组织健康。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种植体的直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种植体的长度,并且相对于增加种植体长度来说,增加种植体直径可以更好的减小种植体颈部应力,从而避免颈部骨吸收现象[23,24]。本实验中3. 0 mm直径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程度较小。Shatkin等[25]在回顾性研究中对5 640颗mini种植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利用mini种植体无论是固定还是活动义齿的修复12年的存留率可以达到92. 1% 。另外,种植义齿修复时,不仅要求种植体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还要求其设计遵循一定的力学原则。小直径或mini种植体如果采用传统的种植体基台两段式设计,基台螺丝和种植体的内部轴壁势必会太薄弱而不能承受功能性负载。相反,种植体基台一段式的设计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一段式种植体包括三部分: 骨下部分、穿龈部分和修复基台部分。尽管对一段式种植体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但是其成功率以及自身的优势得到广泛口腔医生的认可,如手术创伤小; 种植体带有自攻性,使其初期稳定性好可以即刻临时修复; 后期修复简单; 更重要的是因为种植体与基台间没有微间隙和微动现象使得颈部骨吸收程度非常小。尽管小直径或mini种植体在骨整合水平可以达到要求,但存在一个重要的缺点就是抗咬合负重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因为本身是一段式种植体,所以后期修复时基台的角度基本不可以改变, 因此手术时种植体的三维植入位点精度要求更高,可以尝试利用导板植入来避免经验不足产生的问题[1]。
3.3下前牙小间隙种植后修复设计的考虑
下前牙尤其是下前中切牙的缺失往往因为较小的修复空间的限制,修复体不仅要达到功能上的要求,而且要实现美学上的修复。材料的空间要求必须考虑, 瓷层要达到一定的厚度才能符合美学的要求,这与固位方式的选择有关。螺丝固位选择情况下,最大的瓷层空间为0. 9 mm,粘接固位情况下,其中0. 3 mm的空间要留给冠顶部的材料,所以只剩下0. 6 mm的瓷层厚度[4]。因下前牙区解剖特别是美学上的要求,无论是选择两段式窄种植体还是一段式细种植体,一般均采用粘接固位的方式。此外,两段式窄种植体和一段式细种植体对于下前牙种植后的修复方式上也各有自己的优势。相对于一段式种植体,两段式种植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后期修复时可以利用基台来改变角度, 特别是在种植体长轴与上部修复体长轴角度较大的病例,通过角度基台可以弥补种植体植入时造成的一些角度上的偏差。而一段式种植体则减少了后期修复时基台的可选择性,使修复过程简单化,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种植体与基台之间发生微动而造成种植体颈部骨吸收现象[1]。本实验中用的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直径为2. 5 mm和3. 0 mm,其颈部有2. 5 mm高度的缩窄部位,种植体植入时要求颈部缩窄部位进入牙槽嵴顶以下0. 5 ~ 1. 0 mm。一方面,对于下前牙5 ~ 6 mm的缺牙间隙,最小的骨间距离通常在釉牙骨质界2. 0 mm,Osstem MS一段式种植体颈部缩窄部位进入牙槽嵴顶以下0. 5 ~ 1. 0mm可以避免植入时损伤邻牙; 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后期修复穿龈深度和粘接剂存留问题。下前牙缺失后种植修复设计不仅关系到功能上的恢复,而且要实现美学和力学的要求。一般在单牙缺失情况下,种植支持单冠的修复是比较理想的; 如果下前牙连续缺失3个或4个单位,可以选择2个小直径种植体来实现缺牙间隙的固定修复; 下前牙连续2个单位的牙缺失面临的挑战会更大,很多情况下只能植入1枚植体,上部的修复可以考虑有2种修复方案,一是植入1颗窄颈种植体后上部行悬臂设计来恢复2个单位的牙缺失,另一种是在缺损中间处植入种植体,上部修复为分成两部分的基台支持式的2个牙冠,但后一种方法不太美观[4],在缺牙位点唇颊侧骨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
4结论
下前牙缺失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2月于口腔科就诊的骨性安氏Ⅲ类错 (牙合) 患者30例, 其中15例恒牙期患者, 平均年龄为19.2岁, 替牙期患者15例, 平均年龄为7.8岁。入选标准: (1) 完全近中磨牙关系; (2) 前牙反 (牙合) , 下颌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 (3) 明显的Ⅲ类骨面型 (ANB<-4°) ; (4) 临床检查软组织侧貌呈Ⅲ类凹面型, 伴前牙开 (牙合) ; (5) 患者与家属拒绝手术治疗; (6) 患者及家属对本项研究知情同意。30例患者均接受差动牙移动正畸矫正技术矫治。
1.2 研究方法
在矫治开始和矫治结束后拍摄头影测量片, 测定骨性参数SNA、SNB和ANB的数值, 应用螺旋CT对应的分析程序分析, 测定下前牙区间隔的根尖部、牙槽嵴和牙槽间隔中段的骨密度值, 共3次, 计算其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 对30例患者矫治前后的骨密度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矫治效果
30例患者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及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 前牙反 (牙合) 解除, 达到正常的覆盖关系。所有患者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的改善, 由Ⅲ类凹面型转变为I类面型。患者和家属对矫治效果满意。
2.2 骨密度变化
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 (牙合) 及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 (牙合) 和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替牙期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更明显。结果见表1。
2.3 骨性参数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 SNA角的增大及SNB角的减小程度分别没有显著性, 但是无论是再恒牙期还是在替牙期, ANB角均大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研究表明[3]正畸治疗应顺应牙颌系统的发育规律, 尽量去除对牙 (牙合) 生理性调整的干扰因素, 让牙齿在治疗重构过程中自主寻找合适的颌骨关系。而差动牙移动矫正技术则是在持续微力作用下, 可使牙齿作倾斜移动, 待牙齿到位后再正轴, 达到间接整体移动, 从而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正畸矫正治疗后, 无论是恒牙期还是替牙期, 上下牙排列整齐, 咬合关系被精确调整, 磨牙达到中性关系, 建立正常覆 (牙合) 覆盖关系。
LIOU等[4]发现, 尖牙快速移动后牙槽骨的骨密度会发生变化, 并且是影响后期种植牙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 对于正畸治疗前后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 (牙合) 下前牙区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有数据研究, 然而对于恒牙期和替牙期患者则没有相关的准确数据。因此, 对于正畸治疗前后下前牙区骨密度的研究, 一方面, 骨吸收发生在牙移动初期, 而骨形成发生在较晚的阶段, 且新生骨矿化少, 密度明显低于成熟骨[5], 这与临床上观察到牙松动度增加一致, 因此可以对治疗过程中牙齿移动的牵引力大小和牙齿移动的速度做出评估, 另一方面, 骨密度的变化与骨性参数在校正前后都发生了相关的改变[6], 但是骨密度的变化更为明显, 有助于评估治疗过程中骨骼的重建过程,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对恒牙期和替牙期牙槽骨骨密度值使用螺旋CT进行测量, 治疗前后牙槽的骨密度发生明显的变化, 并且替牙期的骨密度变化较明显, 这与临床上对于此类患者治疗早期效果相一致。提示可以通过测定牙槽骨密度的变化对患者的治疗进行评估, 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Toffol LD, Pavoni C, Baccetti T, et al.Orthopedic treatment outcomes in Class III malocclusion.A systematic review[J].Angle Orthod, 2008, 78 (3) :561-573.
[2]Topkara A, Karaman AI, Kau CH.Apical root resorption caused by orthodontic forces:A brief review and a long-term observation[J].Eur J Dent, 2012, 6 (4) :445-453.
[3]Tseng YC, Pan CY, Chou ST, et al.Treatment of adult Class III malocclusions with orthodontic therapy or orthognathic surgery: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1, 139 (5) :e485-493.
[4]Liou EJ, Huang CS.Rapid canine retraction through distraction of the periodontal ligamen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8, 114 (4) :372-382.
[5]季骏, 骆小平, 陆苇, 等.前牙断根轴向快速牵引后根尖区牙槽骨骨密度变化初探[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7, 42 (10) :601-604.
前牙缺失的美容性修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3月-2009年11月我院共修复前牙缺失患者1368例。其中, 男548例, 女820例。
1.2 修复方法
主要方法为烤瓷冠桥、塑胶活动托牙、铸造活动支架活动托牙、种植义齿、附着体义齿、太极扣义齿及其他。
2 结 果
1368例患者中, 烤瓷冠桥701例占51.2%, 塑胶活动托牙291例占21.3%, 铸造活动支架活动托牙187例占13.7%, 种植义齿42例占3.1%, 附着体义齿6例占0.4%, 太极扣义齿3例占0.2%, 其他138例占10.1%。烤瓷冠桥患者反映较好, 复诊率低, 患者易接受。而种植义齿、精密附着体义齿等, 因受经济因素影响, 修复较少, 不能广泛普及。前牙缺失修复的主要功能是美观, 咀嚼功能次之。患者因美观原因而修复者1 231例占90.0%。金属冠桥因与自然牙不协调而淘汰, 患者无1例要求制作。
3 讨 论
正常牙具有自己特有的美, 这种美属于医学美范畴, 前牙正常牙应有以下特征: (1) 牙齿大小、形态、轴倾度正常, 排列整齐; (2) 上、下牙弓为中性 (牙合) 关系; (3) 上、下牙弓中线一致, 与面部中线协调一致; (4) 前牙覆 (牙合) 覆盖正常。在烤瓷修复时应充分考虑前牙的以上特征, 不能单纯追求感性美而破坏正常的 (牙合) 关系, 应特别注意有无早接触, 如果不及时调改, 可能产生正中 (牙合) 障碍或下颌运动障碍, 成为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潜在因素。活动托牙是利用口内余留的天然牙、牙槽嵴和黏膜做支持, 依靠义齿的固位体和基托获得固位和稳定, 用以修复缺损的牙列及相邻的软硬组织, 并能维护口腔组织健康、美观、舒适, 患者能自由取戴的一种修复体。它不仅能修复已经缺失的天然牙, 更重要的是保护口腔内尚存留的天然牙及其支持义齿的牙槽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如何提高咀嚼效率、改善发音和满足或提高美学方面的要求。种植义齿是采用人工种植入颌骨获取固位支持的修复体, 它与常规修复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口腔医师要负责协调颌骨内空间和人工牙修复空间的关系, 它能更好的恢复改善口腔功能及美观。
金属烤瓷牙修复牙齿缺损缺失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与传统的修复材料相比, 优点如下: (1) 具有天然牙的半透明性, 吸光性, 折光性和颜色。因此, 自然逼真, 从美学角度评价, 迄今尚无能与其媲美者。 (2) 物理化学性能稳定, 组织反映良好, 工艺过程简单, 修复边缘准确。 (3) 材料表面光滑致密, 因而具有良好的抗菌斑附着能力。 (4) 调改方便。其缺点: (1) 强度不如金属冠; (2) 牙体预备严格; (3) 磨除基牙组织多。
金属熔合烤瓷冠桥虽然具有很多优点, 但是如果在修复过成中运营不当, 也会影响修复效果。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和谐, 把美学的这一原理运用于临床中,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形态的和谐。上颌切牙、侧切牙、尖牙近远中径与切龈径的比值接近0.618∶1, 这一“黄金分割”比例蕴含了其内在的和谐美。前牙的修复, 不仅要尽量按这一“黄金分割”比例恢复前牙的形态, 更要从容貌的整体考虑自然和谐。男性患者选用较为丰满的牙, 近中切角修成锐角;女性患者则选用较纤细的牙, 切面宜修圆钝表面平坦;年轻患者尽量恢复牙齿正常的形态, 对于老年患者可在切缘上作出人为的磨损状态, 给人以真实感和协调感;青年人下唇内曲线弯曲程度大, 而老年人则渐趋平直, 排切牙时应特别注意侧切牙与中切牙在平面上相差的距离应符合特征。在修复过程中, 还可运用视错觉原理及视觉平衡原理, 例如对于缺隙过大的前牙, 就可以缩小正面受光面积, 使唇面中部的亮面减小, 近远中暗面增加, 并使纵形发育沟适当加深, 这样可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2) 色泽的和谐。烤瓷牙色选择恰当与否, 也可影响修复效果。在用比色板进行比色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牙体色泽年轻人较浅, 随着年龄的增加色泽逐渐加深;②牙颈部色泽较切缘及牙体的色泽稍深, 特别是老龄患者颈部色泽较牙体应深, 并注意颈部与牙体不要形成明显的色泽界限;③注意与邻牙色泽一致或接近, 并请患者认可, 应当注意的是, 多数患者选择的色泽较自己的正常牙偏白偏浅, 医师应耐心解释清楚。 (3) 功能的和谐。前牙主要功能是在咀嚼中切断食物, 保持容貌、发音。应该说如金属烤瓷牙达到了咬牙合的和谐, 也就达到了功能和谐。 (4) 与牙周支持组织的和谐牙周组织包围和支持着牙齿组织, 牙周组织健康与否, 对金属烤瓷牙修复成功与否有着重要影响。在进行牙体预备时, 必须做到: (1) 牙体预备充分, 唇面应磨除1.5mm, 邻面应磨除倒凹, 将最大周径降至龄嵴缘下, 近远中轴壁向切方聚合5°~10°。不能因为担心磨除牙体组织过多而预备不充分, 影响烤瓷冠的就位。 (2) 必须形成肩台式凹面。由于金属烤瓷冠颜色可以从龈缘透出, 因此牙体预备时应深入龈下0.5~1.5mm, 并形成肩台式凹面, 使牙龈完全遮盖烤瓷牙的冠颈缘。另外在烤瓷中加工过程中, 颈缘瓷应把金属内冠的冠颈缘完全覆盖, 这样金属内冠的边缘才不会外露, 影响修复的效果。若金属烤瓷冠龈区与牙体出现间隙时可引起嵌塞而导致牙龈炎。有学者研究了4种冠修复材料对牙龈下优势菌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金属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而陶瓷最弱, 肩台式凹面的预备好坏和金属烤瓷冠边缘与肩台的密合程度都将对牙周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金属烤瓷牙与牙周组织支持程度, 将影响修复的效果。
金属烤瓷牙必须达到以上4个方面的和谐, 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加强医学美容的研究和探索, 使自身有较强的美容审美能力, 从而达到较高的创造美的能力。
下前牙缺失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0年2月~2012年3月门诊收集采用隐形义齿修复前牙缺失患者71例, 其中, 男39例, 女32例, 年龄22~43岁。上颌缺失前牙54例, 下颌缺失前牙17例;缺失单个前牙37例, 连续缺失2~3个前牙34例。患者咬合正常, 基牙状况良好, 符合病例选择要求, 取模前均做局部或全口龈上洁治术。
1.2 设备材料
隐性树脂材料以及YX-Ⅲ型隐形义齿机。
1.3 适应证
咬合相对正常;缺牙的间隙, 牙与牙间距不宜过小;单个或连续几个前牙都缺失, 对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基牙及牙体, 牙周基本达到健康, 稳固或松动有适宜固位形或倒凹较大经调磨可改善的患者。
1.4 设计注意事项
(1) 在基牙数目正常情况下, 连续单个或多个前牙缺失的患者选择邻近缺隙的2~3个邻牙为基牙设计隐形义齿的固定点。 (2) 设计隐形义齿的卡环实际上是基托于基牙侧面和分别向侧面延伸进入基牙牙槽和基牙表面产生环抱力, 使义齿和基牙固位并牢固, 多数临床工作者在实践中采用取围卡的方法, 即卡环围绕基牙颊和舌侧颈部, 围卡唇侧距离龈上1mm处, 使前端进入邻近间隙, 同时向牙槽嵴间伸展至龈颊沟。则可提高固为力度强, 且颈缘相对自然, 而外观比更调美观。 (3) 在设计时应注意腭侧基托制作尽量稍小, 后缘需隐于第一腭皱的凹陷处。
1.5 注意事项
初次佩戴前, 应在温度较高的热水中浸泡1~2min后, 冷却至患者可接受的温度时再戴入口内。在戴取时要注意要用净水浸泡后使用, 使用时注意卫生, 洗手做好消毒, 防止细菌感染。养成定期清洗, 并到医院复查的习惯。
2 结果
经过1~3年的随访, 71例患者中成功68例, 患者非常满意, 失败3例, 是由于适应能力差而中途放弃。
3 讨论
3.1 隐形义齿具有良好的弹性及韧性, 改变了沿用半个多世纪的传统义齿基托材料[2]。隐形义齿克服了传统义齿的金属卡环显露, 使外观美观, 形象逼真, 颜色和肤色较符合。隐形义齿由于卡环与基托对基牙与牙槽嵴部牙龈之间封闭性能良好, 在唾液中介的作用下, 具有“隐形”效果。本研究68例成功患者中无1例出现损坏磨损现象。其采用聚碳酸尼龙或聚硫胺类聚合物制作成超薄的义齿基托与卡环, 具备高强度及半透明与超韧性等。隐形义齿非常实用, 封闭性能好, 与传统义齿相比隐形义齿有利于保护牙龈和牙齿清洁, 使患者的生活和精神得到改善[3]。
3.2 隐形义齿具的局限性以几种情况不适合使用隐形义齿, 即上颌缺牙区域, 牙槽嵴丰满者;基牙牙冠较短者。其原因: (1) 唇侧基托的隐形使上唇过于丰满, 使隐形等美观效果差, 影响美观也不舒服。 (2) 基托材料需覆盖基牙唇侧牙冠的部分颈缘, 牙冠过短, 使隐形义齿和颈缘产生不协调, 而影响效果[4]。隐形义齿不能满足每例患者。
3.3 隐形义齿制作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发生铸压不全、产生气泡的原因: (1) 由于铸造工艺繁琐加上温度达不到材料的沸点, 材料不能完全融化, 而造成质量不合格, 固定性差。使用过程中易造成人工牙脱落。 (2) 在铸造过程中, 操作过急导致注塑加压过快, 易产生气泡, 气泡多位于与主注道相连的基托部位。为防止气泡, 在主注道末端加设两条直径为5cm的圆注道。
3.4 应用隐形义齿要注意的问题 (1) 对牙列稀疏的患者使用隐形义齿时应量身定做。 (2) 隐形义齿日常要做好取戴、保洁工作, 操作不当易导致变形, 通常要用60℃左右水浸泡后, 双手捏紧后带上, 浸泡后可矫正已经变形的部分。变形后不知如何恢复的患者一定要到医院咨询或矫正后再次使用。 (3) 使用隐形义齿满1年后, 基托会发生变化和变色, 失去原有的半透明性, 表面变得不光滑, 患者需到医院做进一步处理。
综上所述, 隐形义齿给患者带来了方便, 使其牙齿变得更美观, 由本文对71例患者的随访可知, 隐形义齿显然是一种良好的美容修复体,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轩祥.口腔修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13.
[2]李清, 邓益辉, 吴新华.隐形义齿100例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7, 18 (4) :364.
[3]郑化军, 陈书杰, 郭瑞虎.隐形义齿灌注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 (2) :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