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形化疗

2024-10-12

适形化疗(共7篇)

适形化疗 篇1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多数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 失去了手术治疗时机。同步放化疗是目前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 对于无法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不彻底的中晚期恶性肿瘤, 均可以采用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其中多学科协同的综合治疗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1]。三维适形放疗是通过应用准确定位、准确复位、精心计划、准确治疗技术, 采用多个非共面照射野来照射病灶, 在不增加周围组织照射剂量的基础上增加对病灶的照射剂量, 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2]。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科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56例肺癌病人, 同时加强护理, 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科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病人56例, 男43例, 女13例;年龄40岁~78岁, 平均59岁;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鳞癌42例, 腺癌14例;根据TNM分期标准:Ⅱ期9例, Ⅲa期11例, Ⅲb期21例, Ⅳ期15例;生活质量评分 (PS) 为60分~85分。

1.2 治疗方法

病人均采用放疗+化疗, 用常规剂量化疗, 化疗药物有顺铂、多西他赛、5-氟尿嘧啶、足叶乙甙、紫杉醇等, 放疗采用单纯外照射法, 6MV-X线放疗, 照射每次2 Gy, 每周5次, 总量60 Gy。

2 结果

56例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 其中15例出现Ⅲ度~Ⅳ度白细胞下降, 5例因白细胞下降导致发热, 给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治疗及对症治疗;9例出现血小板下降, 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针升血小板治疗;12例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21例出现急性放射性咽食管炎;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照射野皮肤颜色变黑、色素加深, 未发生Ⅲ 度~Ⅳ度放射性皮炎。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给其更多的情感支持[3]。大多数病人对放疗和化疗缺乏了解和认识, 担心治疗效果、个人前途及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表现出焦虑、恐惧、无助等情绪。医护人员应自动关心病人, 根据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向病人介绍治疗情况及预后, 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护士应耐心解释放疗和化疗的必要性, 给予病人更多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放射野皮肤的护理

照射前向病人说明保护好放射野皮肤的重要性。病人应穿全棉柔软的内衣, 不穿过硬的衣服, 以防摩擦皮肤。皮肤瘙痒时勿搔抓, 未经医生许可不可使用任何软膏、碘酒、乙醇等刺激性药物涂抹放射野皮肤, 不宜使用肥皂擦洗;外出时避免阳光直接暴晒;保护好放射野标志的清晰, 不可私自涂改。

3.3 胃肠道反应护理

病人化疗前后按医嘱使用止呕剂, 以减轻胃肠道反应。化疗间期病人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反应, 告知其这是药物的不良反应, 病人呕吐后及时给予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在化疗间歇期, 指导病人少量多餐, 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的饮食, 根据病人的口味为其准备色、香、味俱全的饮食。

3.4 骨髓抑制护理

骨髓抑制是放化疗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病人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人抵抗力下降, 容易发生各种感染, 护理时应着重向病人及家属做好预防感染、预防出血、饮食指导等方面健康宣教。可常规配合口服升白细胞药物, 如利血升、鲨肝醇等。本组15例病人出现Ⅲ度~Ⅳ度骨髓抑制, 9例出现血小板下降, 及时按医嘱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针, 必要时输注成分血或血小板, 嘱病人注意休息, 避免外出以减少活动量, 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场所, 并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及时复查血常规, 若外周血白细胞低于1×109/L, 暂停放疗, 做好保护性隔离, 病人住单间病房, 每日紫外线消毒病房2次, 保持病人的被褥、衣服清洁, 有条件者住层流病房。

3.5 放射性食管炎护理

本组21例病人出现Ⅰ期~Ⅱ期放射性食管炎, 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伴疼痛。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出现在放疗后2周左右并逐渐加重, 4周后逐渐减轻。每日3餐前嘱病人含服1%普鲁卡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10 mL, 减轻咽喉灼痛, 使病人能顺利进食。指导其餐后饮温开水冲洗食管, 忌食粗糙、干硬食物, 加强口腔卫生, 保持口腔清洁。

3.6 放射性肺炎护理

放射性肺炎是放疗过程中放射野内正常肺组织受到照射损伤而出现的肺部炎症反应[4], 一般发生在放疗后1个月~2个月, 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咳嗽, 活动时气促、胸闷等, 部分病人伴有发热。本组12例病人出现放射性肺炎, 嘱病人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保持病室温度18 ℃~22 ℃, 相对湿度50%~60%。鼓励病人多饮水, 促进痰液排出。气促明显及时吸氧。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使用大量抗生素、激素、支气管扩张药物, 促进排痰, 预防肺内感染, 改善呼吸道症状。由于采取积极有效治疗护理措施, 本组病人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能顺利完成治疗。

3.7 肾毒性的预防

顺铂化疗的病人容易发生肾毒性, 在化疗前1 d按医嘱进行水化治疗。静脉输注顺铂前保证静脉输液量1 000 mL以上, 使用顺铂前后快速输注20%甘露醇125 mL, 以加速顺铂代谢产物的排泄, 减轻对肾脏的损害, 鼓励病人多饮水, 每日饮水量在2 000 mL以上, 准确记录24 h尿量, 保持每日尿量在2 500 mL以上, 定期监测肝功能、肾功能。

4 讨论

三维适形放疗是放射治疗的发展方向, 精确定位、精确照射使靶区接受剂量最大, 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最小, 增加肿瘤控制率, 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 改善病人生存质量。本组病例在放疗前选择较敏感的化疗方案再对癌灶进行精确的立体定位放疗, 两者结合除了发挥各自的抗癌作用外, 化疗对放疗还具有增敏的作用, 可以明显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放化疗结合可有效控制全身转移灶, 提高疗效, 延长生存期[5]。治疗过程中护士应耐心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严密观察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针对性地给予对症治疗及护理, 给予病人更多的心理支持, 使其积极地配合治疗, 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参考文献

[1]吴一龙.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3.

[2]张焕云.三维适形放疗和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2例护理[J].包头医学, 2006, 30 (2) :45-46.

[3]黄燕, 罗健.肿瘤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77:175.

[4]张心中, 温明春, 滕琳.实用肺科诊疗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82.

[5]何少忠, 孙新臣.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7, 20 (11) :1206-1210.

适形化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食管癌患者中,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5岁。鳞癌44例,腺癌3例,腺鳞癌1例。卡氏评分>70分。17例病变直径≤5 cm, 31例5~8 cm。上、中、下胸段分别为9、22、17例。根据CT判断外侵4例。均能进半流质饮食,无穿孔征象,无出血。临床检查无锁骨上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0×109/L,血红蛋白≥80 g/L。

1.2 放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双手抱头体位,用立体定位框架及真空负压垫固定,体表标记,增强CT扫描。为了使病灶显示更清楚,在扫描前口服稀释的泛影葡胺约50 ml,整个纵隔3 mm层厚连续扫描。CT图像输入治疗计划系统 (TPS) 。同时参照食管钡片及食管镜检查记录,由医师、物理师及CT室医师共同勾画大体肿瘤体积 (GTV) ,临床靶体积 (CTV) ,计划靶体积 (PTV) 及危及器官 (OAR) 。GTV包括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CTV为GTV上下扩3 cm、左右扩1 cm, PTV为CTV周围扩0.5~1.0 cm。设计5~6个共面或非共面适形野,用90%等剂量线包括PTV并以此剂量线作为处方剂量;PTV内部剂量差异≤±7%,脊髓受量在50%剂量以下,肺受照20 GY体积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 (V20) ≤25%。放疗6 MVX直线加速器照射,2 Gy/次,5次/周,总剂量60~70Gy, 6~7周完成。其中5例外侵病例照射40~50 Gy, 4~5周时,重新定位,重新计划缩野照射。

1.3 化疗方法

放疗开始后,每周一用紫杉醇60 mg静脉滴注3 h,连用6周,紫杉醇前12 h及3 h分别口服地塞米松20mg及10 mg。1 h前静脉推注盐酸苯海拉明40 mg和西米替丁300 mg预处理。同时加用恩丹西酮等止吐处理。

1.4 疗效评定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计划,近期疗效在结束后3个月,依照WHO (1981) 客观实体瘤疗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作如下划分:完全缓解 (CR) :所有可见病变完全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肿瘤病灶的最大径及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维持4周以上。好转 (MR) :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缩小25%以上,但<50%无新病灶出现。稳定 (SD) :肿瘤病灶两径乘积缩小<25%,或增大<25%,无新病灶出现。总缓解率: (CR+PR) 率 (好转及稳定病例不得计入) 。正常组织急性反应按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评价,晚反应按RTOG/EORTG晚期放射损伤分级方案客观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Kapian-Meier法生存率计算。

2 结果

2.1 随访

全部病例随访至2010年8月,随访时间24~36个月,失访2例,随访率95.8%。

2.2 近期疗效

完全缓解32例,部分缓解13例,稳定3例。有效45例。

2.3 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1、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1%和49%,1、3年生存率分别为75%和45%。

2.4 副反应

急性食管反应1级40例。2级8例;急性放射性肺炎1级5例;经对症处理缓解。晚起反应中1级食管狭窄2例,无放射性脊髓炎和肺纤维化。

2.5 死亡原因

死亡26例,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其中18例复发,5例远处转移,3例复发并转移。

3 讨论

放射治疗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未控,复发和远处转移。几十年来,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一直在2%~20%,因此,临床工作者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食管癌化疗与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大多认为放疗联合化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增加远期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全身化疗加放疗优于单纯放疗,单纯放疗只能治疗肿瘤局部及周围浸润,无法控制远处转移,而单纯化疗缓解期短,药物在食管局部浓度不能达到治疗量,对肿瘤局部控制不理想。放化疗相结合较单纯放疗不仅治疗原发灶使肿瘤缩小,而且全身的隐匿病灶亦可得到早期治疗。因此,有效的化疗联合放疗进一步增加局部病灶的控制,减少复发和转移,不仅改善近期疗效而且能提高远期生存率。紫杉醇是一种周期特异性的广谱抗癌药,主要通过与微管亚单位β可逆或不可逆的结合,产生异常多倍体细胞,致细胞凋亡,并有抗血管生成作用,临床前期相关研究表明其放射治疗增敏机制复杂,并非单一的G2+M期阻滞机制,还可通过诱导凋亡,促进乏氧细胞再氧合,抑制肿瘤细胞再增殖[1,2]。一般认为紫杉醇放射增敏浓度为10~100 nmol/L,紫杉醇与肿瘤细胞作用12~24h后,延迟放射治疗的增敏比较大,因此,延长低浓度紫杉醇的持续作用时间,同样能达到治疗目的而减少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目前食管癌常规用模拟机定位,而食管钡餐造影无法显示食管腔外肿瘤大小、最大浸润深度、浸润方向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肖泽芬报道,CT显示82%以上患者肿瘤偏心生长,且食管照射野宽度多数情况下为5~6 cm,如以食管钡餐显示的管腔中心设野,将有部分肿瘤漏照或低剂量区。3DCR是通过CT定位能直观准确将肿瘤情况并配合食管钡餐片及食管镜检查情况,可在治疗计划上相对准确地勾画靶区,同时通过计划优化进行照射,既做到精确照射肿瘤又可显示脊髓、肺等重要器官受量,保证其在安全范围以减少损伤。另外,3DCR在没有增加正常组织受量情况下可对食管肿瘤靶区提高5~10 Gy剂量,因此,有希望增加肿瘤局部控制率15%~25%[3,4]。笔者研究结果显示,3DCRT同步静滴紫杉醇有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且副反应轻,但采用3DCRT治疗食管癌用什么分割方式、分割剂量、治疗时间并且同化疗药物如何配合以及长期疗效、副反应等问题,还需要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

[1]肖泽芬, 殷蔚伯, 谷铣之, 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3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598-620.

[2]乔学英, 周道安, 乔田奎, 等.中晚期食管癌放射配合卡铂的远期疗效[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1997, 6 (2) :118-119.

[3]杨宗贻, 申文江, 徐国镇.现代放射治疗学进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69-77.

适形化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病理学或细胞学和影像学确诊初次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年龄25~75岁,临床分期为Ⅱ~Ⅲ,KPS评分60分以上,血像白细胞正常,既往无其他肿瘤病史,医学原因不能手术或在技术上手术不能切除者及患者放弃手术治疗者。对我院2008年6月~2010年1月符合上述条件的36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分组治疗。鳞状细胞癌22例,腺癌10例,腺鳞癌4例;KPS评分60~90分;按1997年UICC分期标准,Ⅱ期14例,Ⅲ期22例。A组采用常规放疗加化疗,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5~75岁,中位年龄61岁;B组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加化疗,共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1~72岁,中位年龄59岁。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PKS评分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

1.2.1 化疗

两组病人均在放疗前一星期用顺铂联合诺维苯方案(DDP 100mg/m2,第1天,诺维苯25mg/m2,第1、8天。21d一周期)。全身化疗1周期,放疗结束后再化疗3~5周期。化疗期间常规给予水化、利尿、保护胃肠道功能、保护骨髓及保护肝肾功能等治疗。

1.2.2 常规放疗

放疗靶区包括肺部原发灶、同侧肺门、纵隔淋巴引流区,采用常规分割方式,总剂量60~66Gy。

1.2.3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

通过计划系统制定治疗计划,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横断面等剂量线图选择最佳的治疗计划。95%等剂量线包括PTV,靶区几何中心为剂量归一点;处方剂量2Gy/次,常规分割,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总剂量为70~76Gy。

1.3 疗效和毒性评价

放疗结束及放疗结束后,每2~3个月应用胸部增强CT扫描进行胸部病灶疗效评价,随访时间3~22个月。疗效评价采用Recist标准。放射毒性反应参照RTOG急性放射反应评价标准和RTOG/EORTC后期放射反应评价标准。化疗药物毒性反应参照WHO制定的分度标准分为0~Ⅳ度。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A组有效率(CR+PR)43.3%,B组有效率83.3%。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组比较,χ2=5.54,P=0.0186。

2.2 一年生存率

A组1年生存率38.9%(7/18),B组为88.89%(16/1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毒性反应

两组的骨髓抑制等基本相同。

放射性食管炎:A组1+2级50%,3级6.6%;B组1+2级16.7%,没有3级。以上的放射性食道炎,经统计学处理,χ2=3.71,P=0.16。

急性放射性肺炎:A组有8例为1级,6例为2级,4例为3级;B组有1例为1级,1例为2级,无3级以上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组比较,t=2.21,P=0.031。

3 讨论

肺癌是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早期多因无症状而难以察觉,就诊时多为中晚期,其治疗以放化疗综合治疗为主。多数研究认为,同步放化疗在提高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方面更好。放疗剂量不足与局部治疗失败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放疗剂量可以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并为减少远处转移和提高生存创造条件[2]。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通过共面、非共面多野照射,使它们与常规放疗相比具有明显剂量学优势,主要表现在高剂量分布与肿瘤靶区形状一致,使肿瘤靶区受到最大剂量照射的同时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少受或不受照射,从而为肺癌放疗提高靶区剂量、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提供了物理学基础。研究证实,IMRT对于靶区体积较大、有纵隔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靶区贴近食管的晚期病例能够体现剂量学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3]。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放疗剂量增加疗效增高,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组有效率比常规放疗组高,三维适形调强组1年生存率比常规放疗高,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而放射性食管炎并没有增加,急性放射性肺炎调强组反而下降。因此,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可适当增加剂量,而不增加放疗副作用[4]。

在进行放疗与化疗综合治疗时,应注意化疗药物增加肺及心脏的放射损伤。本研究化疗采用NP方案,结果显示疗效与文献报道相似,采用适形、调强放疗技术时,可以增加放疗剂量而放疗反应却没有增加,从而提高疗效,是一个比较好的综合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蒋晓东,宋大安,张为明,等.调强放疗联合NP方案同步与序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8):582-584.

[2]吴开良,蒋国良,廖源,等.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临床Ⅰ和Ⅱ期剂量递增试验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杂志,2003,12(2):10.

[3]Uu HH,Wang X,Dong L,et al.Feasibility of sparing lung and other thoracicstructures with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4,58(4):1268.

适形化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均为首诊且有病例证实为食管鳞癌, 所有患者均为中晚期, 不宜进行手术, 年龄在70岁以下, 卡式评分70分以上, 病变范围不足10cm, 未发现活动性出血及食管穿孔, 未发现远处转移, 实验室各项指标显示无放化疗禁忌症, 所有患者不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8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成步放化疗组 (A组) 和单纯放疗组 (B组) 各40例。A组40例患者, 男33例, 女7例;年龄23-67岁, 平均年龄61.5岁;病变部位:上段食管11例, 中段23例, 下段6例。B组40例患者, 男34例, 女6例;年龄22-68岁, 平均年龄62.1岁;病变部位:上段10例, 中段24例, 下段6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在年龄、性别及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化疗按照DF方案进行:PDD 20mg/m2 dl-5, 5-Fu500mg/m2 dl-5, 28d为一个周期, 总计4个周期, 化疗与放疗同步开始, 放疗期间完成化疗的前2个周期, 放疗结束后再进行后2个周期的化疗。放疗采取三维适形放疗, CT下模拟定位, 层厚选择0.5cm, 根据相应影像学资料 (胃镜、钡餐造影、CT) 确定靶区, GTV (大体靶体积) 须包含有转移的淋巴结区域, PTV (计划靶体积) 为GTV均匀外放0.5cm。同时勾画出食管附近组织结构 (肺、脊髓、气管、心脏等) , TPS计划选取最佳方案。放疗应用西门子6MV直线加速器进行, 加量 (2.2-2.5Gy) 照射DT44-50Gy时缩野, 病变上下长度各缩小2cm, 宽度保持不变, 照射DT66-75Gy, 于6周内分30次完成。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A组有效率 (CR+PR) 87.5%, B组有效率62.5%, A组明显好于B组 (P<0.05) 。

2.2 生存率

A组1、2、3年生存率依次为77.5%、55.0%、37.5%;B组1、2、3年生存率依次为62.5%、40.0%、30.0%;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A组高于B组

2.3 毒副反应

A组患者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B组, 但是均在患者耐受范围内, 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并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3 讨论

我省是食管癌的高发区域, 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病情已进展到中晚期, 不适宜手术。三维适形放疗解决了放疗的精确度问题, 大大减轻放疗的毒副反应, 但无法解决远处转移的难题。有人报道食管癌70%有淋巴结转移, 超过50%有远处转移[2]。而食管癌标准化疗方案为DF方案, 后者能够明显抑制肿瘤远处转移[3]。目前序贯放化疗已被证实不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而同步放化疗则可大大降低局部复发率, 提高生存率。三维适形放疗毒副反应小, 为化疗创造有效条件[4], 而DF化疗的进行则能有效解决肿瘤远处转移的问题。二者联合应用、同步进行, 可相辅相成, 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本文中A组患者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B组, 这也提示我们放化疗同步进行时应考虑选取合适的剂量。

总之, DF方案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疗效明显,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抑制远处转移并提高远期生存率, 虽然增加了毒副反应, 但多可耐受,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肖泽芬.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609.

[2]郭恒照.顺铂加氟脲嘧啶化疗同步放射治疗98例食管癌临床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9, 30 (7) :496-499.

[3]李云英, 林祥松, 余志廉.晚期食管癌根治术前的放射治疗和同步化疗[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0, 6 (2) :136.

适形化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3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 与观察组 (n=45) 。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1例;年龄43~73岁, 平均年龄 (62.4±3.7) 岁;病理分型:鳞癌31例, 腺癌15例, 大细胞癌2例。观察组中男23例, 女22例;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 (63.1±4.1) 岁;病理分型:鳞癌28例, 腺癌14例, 大细胞癌3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标准

(1)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2) 病理组织学明确为非小细胞肺癌, 无明确远处转移灶; (3) 体力状况 (ZPS) 评分≤2,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70分; (4) 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

1.3 排除标准

(1) 合并其他类型恶性肿瘤; (2) 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 (3) 精神障碍, 治疗及随访依从性差; (4) 混杂其他介入治疗; (5) 有相关治疗药物过敏史。

1.4 方法其中对照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 观察组联合使用三维适形放疗及化疗。

1.4.1 三维适形放疗

采用64排螺旋CT将肺部肿瘤病灶精确定位, 标定瘤体边界。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划分放射治疗靶向区, 并对靶向区重要器官进行明确, 外放3~4mm。制定放疗计划, 适当调整靶向区以及心脏、脊髓等组织或器官的最终剂量分布, 注意危险器官照射量的控制, 脊髓剂量≤45Gy, 心脏平均受照量≤20Gy。按照照射靶向区的具体形状制订不同的模块。

1.4.2 化疗

采用TP方案:泰素135~175mg/m2, 卡铂AUC5-6;3~4周为1个周期。化疗于放疗第1天开始进行, 并在放疗期间予2个周期化疗, 并在放疗后巩固化疗2个周期。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及血象, 常规应用集落刺激因子。

1.5 疗效评定

完全缓解 (CR) :肿瘤病灶完全消失, 至少持续4周未见新病灶;部分缓解 (PR) :病灶体积消≥50%, 至少持续4周未见新病灶;无变化 (NC) :病灶体积消退<50%, 或增大<25%;进展 (PD) :病灶体积增大≥25%, 或出现新病灶[2,3]。总有效=CR+PR。

1.6 观察项目于治疗后2个月评估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随访2年, 记录比较患者生存率。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 记录整理相关数据,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9.280 7, P=0.002 3。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在治疗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主要为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以及放射性食管炎, 但均为Ⅰ、Ⅱ级损伤, 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好转。其中观察组发生率为53.3%, 对照组为45.8%,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0.522 6, P=0.469 7。

2.3 随访

2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 随访时间24~32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 (26.4±3.2) 个月。观察组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 (30/45) 、40.0% (18/45) ;而对照组则分别为45.8% (22/48) 、20.8% (10/48) 。经比较, 观察组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χ2=3.288 0、3.195 0, P=0.069 8、0.073 9) 。

3 讨论

非小细胞型肺癌在肺癌中所占比例较大, 主要包括鳞癌、腺癌以及大细胞癌。该类型肺癌其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远处转移时间较晚[3], 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患者预后不佳, 5年生存率较低。

综合应用手术、放疗以及化疗等手段治疗恶性肿瘤的价值已得到广泛共识。但对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 此时已失去最佳手术时机, 只得采取放疗和 (或) 化疗方案[4,5]。三维适形放疗是当前放疗的重要手段, 属于高精度放疗技术。其在CT三维影像辅助下, 精确定位病灶位置和形状, 计算照射剂量, 并在前后、左右以及上下三维方向确保高剂量区与靶区形状一致, 有效避免或减轻了传统放疗所引起的周围组织和器官损伤。三维适形放疗在肺癌、头颈部以及腹部肿瘤方面应用较为广泛, 并取得了较为可靠的临床效果。在放疗期间给予化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本文结果显示, 与单纯采取三维适形放疗相比较, 联合使用放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后2个月, 联合治疗的患者获得CR和PR的比例具有显著优势。而在随访中发现, 相对于单纯适形放疗患者, 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在放疗同时给予化疗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 对周围组织血供进行改善, 进而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二者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有效控制局部病灶, 杀灭恶性细胞, 进而防止其局部或远处转移,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此外, 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以及放射性食管炎, 但程度均较轻, 对症处理后消失或缓解。在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同步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方案可获得较为明显的近期治疗效果, 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同步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3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 与观察组 (n=45) 。其中对照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观察组联合使用三维适形放疗及化疗。于治疗后2个月评估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随访2年, 记录比较患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 (CR+PR) 率为88.9%,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80 7, P=0.002 3) 。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22 6, P=0.469 7) 。观察组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χ2=3.288 0, 3.195 0, P=0.069 8, 0.073 9) 。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同步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方案可获得较为明显的近期治疗效果, 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化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维, 罗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7) :1033-1036.

[2]刘国昌.探讨CT诊断肺癌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 (1) :97-98.

[3]杨丹芬.顺铂化疗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肺癌胸水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 (28) :3937-3938.

[4]邓小龙, 吉王琦.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 (3) :46-48, 55.

适形化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年2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共收治的10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 其中男62例, 女38例, 年龄30~73岁, 平均 (52.5±4.3) 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会阴部疼痛, 肛门粘血便。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 其中管状腺癌27例, 粘液腺癌13例, 乳头状腺癌6例, 印戒细胞癌5例。均为Ⅳ期患者, 治疗前均排除远处转移, 卡氏评分>70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患者, 给予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对照组49例患者, 仅给予三维适形放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病期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别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三维适形放疗

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仪。患者仰卧于CT模拟机上, 体罩固定, 行螺旋CT增强扫描, 影像数据经光盘刻录到TPS工作间, 再行三维重建, 根据病灶形状、淋巴结转移与否及转移情况设计三维治疗计划, 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和优化放射治疗计划, 最后制作适形挡铅, 进行适形放疗, 2Gy/ (d·次) , 5次/周, DT45~50Gy后缩野, 局部加量15~21Gy, 3Gy/ (d·次) , 3次/周, 计划照射剂量为60~70Gy。

1.2.2 化疗方法

采用L-OHP+FT207/CF方案:奥沙利铂 (L-OHP) 135mg/m2 d1, 静脉推注2h, 亚叶酸钙 (CF) 100mg/m2 d1~5, 静脉推注, 替加氟 (FT207) 1000mg/m2 d1~5, 4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按照WHO制定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2]分为:完全缓解 (CR) :肿瘤完全消失, 至少维持4周以上, 无新病灶出现;部分缓解 (PR) :肿瘤消退超过50%, 至少维持4周且无新病灶出现;稳定 (SD) :肿瘤消退不足50%, 或增大不足25%;进展 (PD) :肿瘤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的病灶。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 无失访病例。观察组患者CR 10例, PR 36例, SD 5例, PD 0例, 总有效率为91.2% (46/51) ;对照组患者CR 4例, PR 31例, SD 12例, PD 2例, 总有效率为74.3% (35/49)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935, P<0.05) , 见表1。

2.2 生存率比较

观察组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80.4%和58.8%, 对照组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61.2%和32.6%,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χ2=4.459, P<0.05;χ2=6.890, P<0.05) ,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近期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腹泻、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周围神经炎、局部皮肤放射反应等。但大部分毒性反应可耐受, 经对症处理不影响治疗的进行。

3 讨论

目前, 三维适形放疗被广泛地应用于全身各类肿瘤的治疗, 与常规普通放疗配合使用, 其治疗疗效和放疗副反应均优于单纯常规普通放疗, 已经成为目前临床肿瘤放射治疗领域最主要的技术手段[3]。

在直肠癌领域中, 5-Fu仍然是主导地位, 5-Fu为时间依赖性药物, 延长5-Fu一定血药浓度时间, 可使全身毒性减少, 肿瘤组织受更大杀伤[4]。FT207是5-FU的同类药, 为替加氟与尿嘧啶的复合制剂, 在体内经肝脏转化为5-FU而发挥抗癌作用, 尿嘧啶可阻抑替加氟的降解, 提高肿瘤组织中氟尿嘧啶及其活性代谢物质的浓度[5], 疗效高、毒性低且使用方便。

FT207与L-OHP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及肝功能损害的副作用, 骨髓抑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 两者合用似乎增加骨髓毒性, Ⅲ~Ⅳ级达23.5% (12/51) , 予G-CSF可以纠正白细胞下降或缩短白细胞恢复时间。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L-OHP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外周感觉神经毒性, 具有可逆性, 主要表现为肢端感觉迟钝和 (或) 感觉异常遇冷诱发或加重, 偶见喉头痉挛[6]。

本组采用3DCRT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总有效率91.2%, 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80.4%和58.8%。它提高了肿瘤的照射剂量, 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肿瘤局控率高, 提高生存率, 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此方法安全可行,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 (3DCRT) 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收集至我科就诊的100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51例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 对照组49例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按照WHO肿瘤疗效标准评价疗效, 并观察毒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51例患者中, CR10例, PR36例, 总有效率为91.7%, 对照组CR 4例, PR 31例, 总有效率为74.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1年及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大部分患者均可耐受, 经对症处理后均得以缓解。结论 3DCRT同步化疗治局部晚期直肠癌有协同作用, 能提高肿瘤的局控率, 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关键词:局部晚期直肠癌,三维适形放疗,化学疗法, 辅助,预后

参考文献

[1]胡逸民, 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99-101.

[2]蒋国梁.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3:712-714.

[3]王宝军.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希罗达同步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36) :48.

[4]张家铨.常用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32.

[5]周际昌.抗癌药物的临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199.

适形化疗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局限期SCLC患者130例, 均行胸部X线或肺CT, 并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临床分期采用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分期标准 (1989年修改) [2]。年龄18~70岁;Karnofsky评分≥60;除外恶性胸腔积液者;无严重的可能影响治疗计划按期完成的内科疾病;既往无肿瘤病史。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6例。2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化疗治疗, 治疗组采用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治疗。

1.2.1 放射疗法:

放射源为6MVX射线。原发灶以化疗后的肿瘤体积 (GTV) 为临床靶区 (CTV) , CTV=GTV+8mm, 计划靶区 (PTV) =CTV+内靶区 (ITV) +6mm, 淋巴结以化疗前的受侵区域范围来定位 (将肿瘤和受累的淋巴结作为放疗靶区给予较高的剂量, 进行累及野照射) 。放疗总剂量DT 54~60Gy, 每次2Gy, 每天1次, 疗程27~30d;如果化疗达到完全缓解 (CR) 的患者, 则放疗总剂量DT 50Gy, 每次2Gy, 每天1次, 疗程25d。

1.2.2 化学治疗:

采用EP化疗方案:足叶乙甙 (VP-16) 100mg/m2, 每天1次, 连用5d;顺铂 (DDP) 30mg/m2, 连用4d。共行6个周期化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WHO (1981年) 制定的标准: (1) CR:肿块完全消失, 持续≥4周; (2) 部分缓解 (PR) :肿块2个最大垂直径乘积比治疗前缩小>50%, 持续≥4周; (3) 无变化 (NC) :肿块2个最大径乘积缩小<50%, 增大≤25%, 持续≤4周; (4) 进展 (PD) :肿块最大径乘积增大≥25%或新病灶出现。以CR和PR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高于对照组8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为主。

3讨论

SCLC的特点是生长迅速、转移快、恶性度高, 但对放疗和化疗最敏感。单纯的化疗虽能有效地使肿瘤缩小, 并能改善症状, 延长生存期, 但随着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 耐药性成为临床肿瘤化疗失败最常见和最难克服的问题之一。SCLC在化疗开始时有效, 久用则产生耐药, 出现获得性耐药性。不同的细胞群体乃至单个群体中的不同细胞对药物的固有敏感性可能有明显的差异。耐药细胞亚群即使比例很小, 经过药物治疗后, 很快可发展成优势群体[3], 使肿瘤难以完全消失。局部与全身治疗的作用机制不同, 按不同分期进行局部与全身治疗最优化的组合, 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互补性。SCLC第1阶段治疗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去除肿瘤[4]。SCLC是肺癌各病理类型中对放疗最敏感的, 而且, 耐药的SCLC并不完全对放疗交叉抵抗, 因此, 放疗能最大限度地消灭原发病灶中对化疗耐药而残留的细胞, 达到有效改善局限期SCLC的治疗效果[5]。然而常规放疗不能很好的躲避敏感组织, 因此难以提高治疗剂量。三维适形放疗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根治性治疗剂量, 甚至明显高于根治放射剂量。从放射生物学的角度考虑, 相同剂量治疗时间越短放射生物学效应越大[6], 对肿瘤控制的越好, 因此应用三维适形放疗比常规放疗能取得更好的肿瘤控制率。笔者采用EP方案配合三维适形放疗能最大限度发挥同步治疗方案的优越性, 而又尽可能减少其缺点。既兼顾了亚临床病灶和转移灶, 而且对原发病灶也能很好的控制, 研究发现这一方案既能通过给予化疗与放疗之间的短暂间隔而减少毒性, 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每种治疗耐受肿瘤细胞聚集的产生, 并对微小转移灶提供早期化疗[5]。本研究方案放疗安排在第1个疗程化疗后1周开始, 即尽早使用了放疗, 其原因可能是:原发病灶肿瘤的异质性最大, 因此是产生化疗耐药的最主要部位, 在反复化疗后, 生存下来的肿瘤细胞亚群具有抗化疗性, 并可能加速再增殖 (特别是倍增时间短的SCLC) 和远地转移, 因此尽早放疗可在出现远地转移前予以杀灭耐药肿瘤细胞。

同步放化疗在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 不良反应也有所增加, 但大多数报道认为不良反应可以被大多数患者耐受。本研究中2组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为主。通过同步放化疗, 在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 使CR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并且缩短了治疗的时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限期SCL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 (SCLC) 的疗效。方法 1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6例, 治疗组给予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对照组仅给予化疗方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高于对照组8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为主。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限期SCL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 局限期,三维适形放疗,疗效

参考文献

[1]陈桂园, 王丽娟, 蒋国梁, 等.加速超分割放疗和化疗综合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J].中国癌症杂志, 2000, 10 (5) :399.401.

[2]董志伟, 谷铣之.临床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02.726.

[3]廖美林.肺癌现代治疗[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62.63.

[4]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61.163.

[5]陈桂园, 王丽娟, 蒋国良, 等.化放疗综合治疗95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肺癌杂志, 2000, 3 (5) :340.343.

【适形化疗】推荐阅读:

胃癌化疗07-19

化疗疗效10-20

介入化疗05-10

化疗督导05-17

化疗灌注05-27

胸腔化疗06-04

传统化疗07-28

化疗安全07-29

化疗防护08-13

早期化疗08-18

上一篇:航空公司信息管理下一篇:文化价值理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