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凝血四项分析

2024-08-02

新生儿凝血四项分析(精选8篇)

新生儿凝血四项分析 篇1

由于新生儿的凝血系统发育尚未发育完善,储备能力有限,以致新生儿出血成为新生儿时期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国内外学者对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如新生儿出血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症等等,已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我院新生儿的凝血四项进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刚出生的新生儿及早产儿和一月的新生儿对照。

1.2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用含有109mmol/L枸橼酸钠0.2ml的真空采血管,抽新生儿血1.8ml后,充分混匀,以3000r/min恒温离心10min再分离血浆检测。所有检测在2h内完成。

1.3 检测仪器的原理血凝仪为IL公司ACL 8000系统是全自动、操作简便、具双向通讯功能的高速分析仪)ACL 8000系统包含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三种检测方法:

1.3.1 散射比浊法(凝固法)检测散射比浊法(凝固法)检测是指检测和记录血浆样本凝固的时间。该技术通过检测光散射的变化来确定凝固终点。

散射比浊法/凝固法,样本和试剂反应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光通过该反应介质,从而发生光散射。660nm光通过血浆,并在900角配备光传感器进行检测光信号。

纤维蛋白原凝固过程伴随着光散射信号的增强。随着所检测到的光信号的变化,光电探测器所检测到的电信号也随之变化。变化的电信号通过软件一系列的数学算法判定凝固终点。

1.3.2 发色底物法:发色底物法可分为直接和间接发色底物法。

直接法:分析物直接结合在特异性的发色底物上。比如:蛋白C、纤溶酶原PLG。

间接法:通过改进的测试体系,加入过量的具有反应活性的酶和能与待测物结合的物质,最后利用特异性合成底物结合剩余的酶,检测其活性,达到检测目的。

1.3.3 免疫比浊法是指直接检测和记录分析物的浓度。该方法通过检测光密度值的变化来检测分析物的物理浓度,而并非其活性。与透射比浊法一样,免疫比浊法依赖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检测透光度值的变化。

ACL 8000系统通过检测405nm通道的光密度值,与参比乳胶液对照得出结果。

1.4 结论通过统计学方法处理。

2 结果

刚出生的新生儿及早产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比一月后的新生儿结果对照显著增高,特别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早产新生儿FIB较正常新生儿对照显著减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3.1 新生儿外科疾病是机体的器官形成或组织结构发育过程中发生阻断,变形所致的先天性缺陷[1]。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因细胞异常增生、缺如,发生一系列生物变化及代谢产物,毒素的产生,组织因子的释放,可启动凝血,使凝血因子消耗性减少。以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增高。

3.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增高。可用换血疗法可快速,有效的清除血中的游离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换血治疗可引起机体血液内环境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监测凝血四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3 新生儿硬肿症存在出凝血功能改变,病情越重改变越明显,越易合并DI C、肺出血,病死率也越高。硬肿症早期血液多呈现高凝状态,晚期多呈现低凝状态。早期肝素治疗,不仅可改变血液的出凝血状态(高凝状态),而且是防治DIC、肺出血,提高治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检测凝血四项也有重要意义。

3.4 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的监测和治疗,预防弥漫性DIC的发生,危重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等凝血及纤溶因子水平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pre-DIC)的诊断及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临床出血综合征,其症状凶险,进展迅速,若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常危及生命,是儿科危重症领域治疗方面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2],因此我们必须检测凝血四项。

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新生儿出生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IL公司ACL 8000系统是全自动、操作简便、具双向通讯功能的高速分析仪,ACL是自动化血凝实验室(Automated Coagulation Laboratory)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ACL 8000系统包含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三种检测方法。测定50例早产新生儿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30例正常一月新生儿的凝血四项对照比较。结果 早产新生儿中的PT、APTT、TT较正常一月新生儿对照显著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早产新生儿FIB较正常新生儿对照显著减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早产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均有异常改变,进行凝血功能常规检测对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凝血四项

参考文献

[1]冯泽康,余宇熙,曾锚.中华新生儿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9-828.

[2]何颜霞宋亚君林荣枢.危重患儿凝血功能障碍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11.

新生儿凝血四项分析 篇2

【关键词】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中图分类号】R730.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50-01肝脏是大多数凝血因子、凝血抑制剂和纤溶系统蛋白生成场所,也是许多已激活凝血因子和纤溶激活物的灭活之地,在凝血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肝脏也参与胆汁酸合成、结合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与胆汁酸的生成和代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肝病时往往导致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异常及血清中胆汁酸含量发生变化,为此本文对181例肝病患者及33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TBA进行联合检测,以探讨肝病患者随病程的进展该五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及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181例肝病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感染科住院并已确诊的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34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年龄30岁,按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分组:急性肝炎62例,慢性轻度肝炎46例,慢性中度肝炎39例,慢性重度肝炎18例,肝炎后肝硬化14例,重症肝炎2例;正常对照组33例均为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27岁~59岁,平均年龄38岁,经检查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无心、肝、肺、肾功能异常,并排除了凝血机制异常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

1.2 仪器与试剂:美国产Dimension RX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北京赛科希德有限公司代理的兰波全自动血凝仪;TBA检测试剂盒由宁波美康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质控品由英国RANDOX公司提供;凝血功能四项试剂盒均由赛科希德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质控品由美国太平洋公司提供。

1.3 检测方法: 受检者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TBA用肝素锂专用真空管采集,离心后分离出血清上Dimension RXL酶循环法检测;凝血功能四项用含0.2 ml 109 mmol/L枸橼酸钠凝血功能专用真空管采集1.8 ml全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上赛科希德SF--8000检测PT、APTT、TT、FIB。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为计量资料,采用SPSS11.0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2 结果

肝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凝血四项及TBA检测结果显示:在中重度肝炎、肝硬化及重症肝炎患者中PT、APTT、TT均有延长(P<0.01),FIB均降低(P<0.01),而TBA在各型肝病中有升高(P<0.01);且随着病情的加重PT、APTT、TT延长,FIB下降,TBA升高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3 结论

肝臟是大多数凝血因子、凝血抑制物及纤溶系统蛋白合成的重要场所,在目前已确定的14个凝血因子中除凝血因子Ⅲ(组织因子)、Ⅳ(Ca2+)外其余12个因子均由肝脏参与合成,同时肝脏也是许多已激活凝血因子和纤溶激活物的灭活之地,在凝血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PT反映外源性途径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含量或有循环抗凝物质存在;APTT反映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Ⅷ、Ⅸ、Ⅻ的凝血活性,也受因子Ⅰ、Ⅱ、Ⅴ、Ⅹ、Ⅸ的影响;TT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试验;因子Ⅱ、Ⅴ、Ⅶ、Ⅺ、Ⅹ为内、外源性凝血系统所共同需要的因子。肝病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减退或合成缺陷,灭活凝血因子和纤溶激活物的能力也下降,同时肝病患者由于维生素K严重缺乏或吸收功能障碍而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合成减少,这些均可导致PT、APTT、TT延长;FIB也在肝脏合成,当肝病致肝脏受损害时其合成FIB的功能下降,致使其含量明显降低。本文结果显示:在慢性中、重度肝炎、肝硬化及重症肝病患者中,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PT、APTT、TT相应地延长得越来越多;FIB下降得越来越低,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1),说明这四项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并评估肝功能的受损程度。肝脏是合成和摄取胆汁酸的唯一场所,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内分解及肠肝循环中一组代谢产物,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从肠道吸收的胆汁酸进入门静脉,70%~90%在首次通过肝脏时被重吸收,肝脏这种对胆汁酸的清除作用使得胆汁酸的浓度得以维持在较低水平,在肝病患者中其水平高低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本文结果显示:各型肝病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升高,且随着肝脏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升高得越来越显著。

新生儿凝血四项分析 篇3

关键词:早产儿,凝血功能,出血性疾病

有文献报道,早产新生儿的凝血功能有明显的改变,容易引起出血甚至DIC发生[1]。在临床检验中凝血四项(PT、APTT、TT、FIB)是常用的凝血功能筛查试验,是了解凝血系统内源和外源凝血途径的各个凝血因子质与量的试验,可以初步反映凝血系统的状态。笔者对158例早产新生儿进行凝血四项检测,了解其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儿科2009年1~7月的早产新生儿158例,胎龄为28~37周,其中,男89例,女69例。正常对照组为3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其中,男18例,女12例。

1.2 仪器与试剂

美国IL公司生产的ACL TOP全自动凝血仪。PT试剂是IL公司Recombi Plas Tin试剂,APTT是IL公司Synth ASily试剂,TT是IL公司Thrombin Time试剂,FIB是IL公司Fibrinogen-C试剂,以及IL公司的原厂质控血浆。

1.3 方法

抽取出生后24 h内静脉血以109 mmol/L的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全血与抗凝剂按9∶1的比例混合。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5 min,分离血浆。严格按照试剂盒要求及仪器操作说明进行。质控合格后,标本于2 h内上机测定完。

2 结果

早产新生儿组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并进行比较,对各均数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PT、APTT、TT三项指标早产新生儿组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IB早产新生儿组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项结果见表1。

3 讨论

出血性疾病是早产新生儿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凝血功能初筛试验是初步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可以初步反映凝血系统的状态。PT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的最常用的筛选试验,APPT是反映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的最常用的筛选试验。TT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当血中肝素或抗凝血酶增加时可中和凝血酶使TT测定时间延长,另一方面异常纤维蛋白血症时凝血酶时间延长,而本文中的FIB测定是检测具有凝固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可以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功能与水平。

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早产新生儿组PT、APTT、TT三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而早产新生儿组的FIB结果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结果显示与国内的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许多凝血因子在出生时水平较低,而早产儿水平更低所致[4]。早产新生儿FIB低是由于合成的纤维蛋白原减少引起,胎龄愈小降低愈明显;同时与早产儿一般普遍存在的低蛋白血症有关,因为FIB也是一种蛋白质,不能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而需自身合成。在检测过程中早产儿纤维蛋白原含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对凝血酶的敏感度下降,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速度减慢[5],也引起FIB的水平降低。另外由于早产儿同时伴有的维生素K相对缺乏[6],表现在出生时肝内维生素K贮存量低,而维生素K又是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和激活不可缺少的,而且早产儿作为新生儿的特殊类型,肝脏发育更加不成熟,其凝血因子及血中维生素K水平亦更低[7]。维生素K依赖因子在凝血过程中的活性与其是否能与钙螯合有关,而与钙螯合则取决于其是否能在肝细胞微粒体内羧化成α-羧基谷氨酸,这一羧化过程必须在维生素K的参与下才能完成[8]。所以,当维生素K缺乏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生成量及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凝血活性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早产新生儿各器官发育及功能不成熟和维生素K相对缺乏,引起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检测凝血四项对凝血功能异常的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以达到预防或减轻早产儿出血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指导治疗及了解预后。所以,早产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检测凝血功能,了解其凝血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荣,孟静,范秀芳.检测凝血功能对预防早产儿出血的意义[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81-83.

[2]黄苹.早产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1):17-18.

[3]张国荣,王少峰,范秀芳.早产儿凝血功能特点及其与出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07-608.

[4]楼金吐,孔宏伟.新生儿凝血因子水平及其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1995,13(4):176-177.

[5]毕道濯,赵建刚.窒息新生儿凝血功能状态的研究[J].中国小儿血液,2005,10(5):198-201.

[6]吴斌,游开绍.维生素K在儿科应用中的争议[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6,23(4):209-212.

[7]邹小杰,徐震.早产低体重儿凝血功能的监测及临床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2008,13(3):205-206.

新生儿凝血四项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该科进行凝血四项检查的孕期妇女500例, 初产妇为314例, 经产妇186例, 年龄21~42岁, 平均 (31.8±1.7) 岁;孕妇均为正常妊娠。其中孕早期妇女132例, 平均 (10.4±1.1) 周;孕中期妇女140例, 平均 (24.6±1.2) 周;孕晚期妇女115例, 年龄平均 (29.7±1.2) 岁, 平均 (35.4±1.2) 周;临产期妇女113例, 年龄平均 (30.5±1.1) 岁。随机抽取同期在我科进行凝血四项检查的150例健康非孕妇女, 年龄20~45岁, 平均 (33.4±2.3) 岁。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仪器

检测仪器为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3], 试剂为原装进口配套试剂。

1.3 方法

抽取被检者空腹静脉血2 m L加入真空枸椽酸钠抗凝管 (109 mmol/L枸橼酸钠溶液) 中摇匀, 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按照仪器操作规定分别测定PT (凝血酶原时间) 、TT (凝血酶时间) 、APT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Fib (纤维蛋白原) , 所有标本均应在采血2 h内测定完成。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孕早期与孕中期PT、TT、APTT、Fib较非孕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孕晚期与临产期PT、TT及Fib等指标较非孕期有升高趋势 (P<0.05) 。孕晚期PT时间明显缩短于非孕期 (P<0.05) , 但与临产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临产期TT较其他妊娠期和非孕期明显延长 (P<0.05) ;孕晚期和临产期Fib较孕早期、孕中期、非孕期明显升高 (P<0.05) , 见表1。

注:与非孕期相比, *表示P<0.05;孕早中晚期相比, #表示P<0.05。

3 讨论

对妊娠期妇女来说, 妊娠期孕妇因要适应胎儿的生长发育, 其血液成分不仅会呈现出自我保护性生理变化的高凝状态, 保证机体能快速有效的止血, 减少分娩过程与产后出血的发生[4];还会因某些不良诱因而使血液呈现生理性稀释, 使血液状态迅速转化为低凝状态, 减少产后血栓和DIC的发生。

PT、APTT是反映外、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状况的指标, 其变化与血浆中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Ⅶ、Ⅹ的水平密切相关[5]。TT可反映内外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6];Fib是一种糖蛋白, 其在凝血酶水解下最终可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进而完成止血过程。有临床报道显示[7], 妊娠晚期PT和APTT时间缩短, Fib的含量可高于非孕妇女50%。田玉玲报道[8], 临产孕妇PT明显低于非孕组, 而FIB明显高于非孕组, APTT、TT与非孕组无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显示, 孕早期与孕中期PT、TT、APTT及Fib各项指标较非孕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孕晚期与临产期PT、TT及Fib等指标较非孕期有升高趋势 (P<0.05) 。孕晚期PT时间明显缩短于非孕期 (P<0.05) , 但与临产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临产期TT较其他妊娠期和非孕期明显延长 (P<0.05) ;孕晚期和临产期Fib较孕早期、孕中期、非孕期明显升高 (P<0.05) 。该研究者认为, 妊娠期妇女凝血和纤溶功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对妊娠妇女不同时期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了解各时期的凝血状态, 从而为预防产后出血、DIC和血栓栓塞的发生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 对预防产科并发症、提高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萌.论凝血四项对不同孕期妇女检测结果分析与意义[J].中外医疗, 2014, 33 (4) :78.

[2]肖雪莲.不同孕期孕妇凝血四项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13) :25-26

[3]欧琼, 张群锋, 何宜静.859例妊娠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1) :28-30

[4]王晓琴.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与临床意义[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8 (5) :601-602.

[5]Della R G, Dogareschi T, Cecconet T, et al.Coagulation assessment in normal pregnancy:thrombelastography with citrated non activated samples[J].Minerva Anestesiol, 2012, 78 (12) :1357-1364.

[6]黄永将, 石剑霞.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上海预防医学, 2014, 26 (8) :425-426.

[7]田鹏鹏, 周铭, 李琦, 等.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6) :2177-2178.

新生儿凝血四项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肝硬化患者.所有患者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2]。所有64例患者均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 其中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12例, 患者年龄39~67岁, 平均50.5岁。对照组64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均为阴性, 其中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14例, 患者年龄40~66岁, 平均49.5岁, 排除患血液系统疾病, 患者心功能、肝肾功能及凝血机制均正常。两组年龄、性别及一般情况对比,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仪器及方法:

64例肝硬化患者均排除使用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 晨间6:00~6:30由夜班护士一次性采血, 静脉采血的量为3 m L, 用浓度为109mol/L的枸橼酸钠0.3 m L混合抗凝, 采用北京普利生C2000A测定血浆中PT、APTT、TT和FIB。PT、APTT、TT采用凝固法, FIB采用Clauss法, 检测标本的同时测定室内质控, 当日8:00前完成所有标本的检测工作。

1.3 统计学处理:

患者检测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与标准值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健康体检者血浆PT、APTT、TT及FIB检测结果对比, 肝硬化患者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明显障碍, 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患者体内的的纤溶酶活性增加, 同时抗纤溶酶合成减少, 血液中有游离的纤溶酶原活化素, 从而激活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肝硬化时纤溶酶原活化素不能被灭活。造成纤溶酶活性增加, 肝素酶合成下降, 造成肝素灭活能力降低, 导致血中肝素含量升高[3], 同时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 造成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转化为活性凝血因子的过程发生障碍[4], 肝脏清除组织蛋白酶和被激活的纤溶因子的能力减弱口[5,6,7]。多种因素致使肝硬化患者机体的凝血功能发生紊乱, TT、PT及APTT明显延长。重症患者PT>40 s以上[8]。而Fbg明显下降[9], 患者肝细胞的损伤程度不同, 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及抗凝蛋白减少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而导致凝血指标的变化各异, 因此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测, 可以判断肝脏的功能状态, 通过测定PT、APTT、TT、Fbg, 对临床判定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有重要参考价值, 临床医师可以根据凝血功能测定结果,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及时纠正凝血障碍, 减少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危险性, 可以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 造成凝血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对患者凝血功能检测, 有助于判定肝脏损害程度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 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64例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异常出现低凝状态及出血。肝硬化凝血功能的检测, 对于预防和治疗肝硬化患者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例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功能,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敏涓, 周立红, 刘泽霖, 等.肝硬化患者纤溶系统的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3, 15 (6) :261-262.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内科杂志, 2001, 40 (4) :62-68.

[3]屈玲, 府伟灵.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关系的观察[J].重庆医学, 2004, 11 (33) :1717-1718.

[4]邹正升, 辛绍杰, 李保森, 等.肝组织病理与肝细胞合成功能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 9 (5) :522-525.

[5]汪佩文, 姜海琼, 靖大道, 等.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 2000, 20 (5) :354-355.

[6]许俊堂, 丛玉隆.抗检与溶栓药物的血液学监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1, 24 (1) :53-55.

[7]伦待民.肝硬化对血液系统影响[J].实用内科杂志, 1990, 11 (10) :125.

[8]徐献群, 范俊丽, 杜艳.肝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检测的临床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 2002, 12 (1) :34.

新生儿凝血四项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临产孕妇以及同期体检正常育龄期妇女各50例, 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及高血压者。观察组患者年龄24岁~37岁, 平均年龄 (28.2±5.9) 岁, 孕周37周~42周, 平均孕周 (39.4±3.6) 周;对照组患者年龄22岁~38岁, 平均年龄 (27.9±6.5) 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检测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取2.0 m L静脉血放入枸橼酸钠抗凝管, 3 000转/min, 离心10 min, 离心血浆放入全自动凝血分析仪,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 及凝血酶时间 (TT) 。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 结果

观察组PT、APTT及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Fib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3 讨论

凝血四项作为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是评价机体凝血功能的基础指标[2], 亦是凝血障碍疾病筛查的重要方面。已有研究显示, 动态监测产妇血液系统功能改变对于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贫血及DIC风险具有重要意义[3]。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 及凝血酶时间 (TT) 。其中PT主要评价外源性凝血功能筛查, 可反映凝血酶原与纤维蛋白原因子之间水平的动态关系, 其异常可能与血栓形成、纤溶亢进及DIC有关[4];APTT是内源性凝血功能评价指标, 可敏感反映机体内源性凝血因子水平改变, 其值超过正常值10 s提示DIC、血栓性疾病风险;Fib作为一种血栓性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其水平升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及血液黏稠度提高, 进而诱发血栓出现。临床孕妇血液黏度升高, 高凝状态出现可看做机体保护性生理改变[5], 对于保证胎盘完整性, 减少分娩出血具有重要作用。但应注意到高凝状态持续亦可诱发多种妊娠期合并症, 甚至导致胎盘梗死、早剥, 早产, 流产甚至胎儿死亡等, 故产前对产妇进行严密凝血指标检测有助于提高胎儿及分娩安全, 降低DIC发生风险。

本文观察组PT、APTT及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Fib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说明与正常女性相比, 临床孕妇多有贫血及血液高凝状态, 进行凝血四项监测对于提高产妇围生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临产孕妇以及同期体检正常育龄期妇女各50例, 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 及凝血酶时间 (TT) 指标。结果 观察组PT、APTT及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Fib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结论与正常女性相比, 临床孕妇多有贫血及血液高凝状态;进行凝血四项监测对于提高产妇围生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潘义, 孙丽洲, 林其德, 等.妊娠期和产褥期凝血四项功能特征及其意义的序贯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7 (2) :171-173.

[2]Lee HS, Kim MS, Kim MH, et al.Iron statu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regnancy outcome in Korean pregnant women[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rition, 2006, 60 (9) :130-135.

[3]孙艳, 金映川, 王阳, 等.临产孕妇凝血4项的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 (12) :2134-2135.

[4]黄明春.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海南医学, 2009, 20 (9) :117-118.

浅谈凝血四项检测的质量控制 篇7

由于凝血影响因素较多, 所检测的物质大多不稳定, 很难做好质量控制。目前影响血凝检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1 标本

1.1 标本的采集

采血是否标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采血时应注意:

1.1.1 患者应停用影响凝血实验的药物至少一周, 包括抗凝药物和止血药物。

1.1.2 采血时止血带不能扎得过紧或时间过长, 否则可使局部血液浓缩, 内皮细胞释放活性物质, 从而激活凝血和纤溶系统。

1.1.3 采血必须顺利, “一针见血”, 避免溶血, 溶血可引起FVⅡ激活使PT缩短, 抽血也不要太慢, 避免血液凝固。如果患者的静脉不易找到, 第一次抽血不利, 第二次采血要换一个新的注射器, 由于第一次采血时针头里已进入组织液, 第二次再用时组织液中的组织因子即刻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产生凝血酶, 而影响检测结果。

1.1.4 采血后要及时抗凝, 颠倒混匀4~5次, 以免出现凝块, 应提倡使用真空采血管采血。

1.1.5 不要在输液的皮管里或从静脉里直接采血, 这样容易稀释血液或造成污染。

1.2 标本的存储

凝血因子、纤溶和抗凝物质在体内大多以酶或活性物质形式存在, 离体后较易被激活或活性增强, 不稳定, 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2.1 容器

使用高质量真空带盖采血管或硅化管或塑料管, 如不加盖, 可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丢失, pH值升高, 从而凝固时间延长。

1.2.2 离心

要及时分离血浆, 按规定的离心速度和时间去除血小板, 血小板能影响部分的检测项目, 一般以3500转/min, 离心10min。

1.2.3 储存

一般从标本采集到完成检测的时间不易超过4小时, 如需保存标本, 血浆的保存原则是“冷冻, 不宜冷藏”。在4~8°C, 因子FVⅡ易被激活, 使PT明显缩短, 冷冻血浆在检测时置37°C水浴中迅速融化, 但不能放置时间太久, 以免部分因子失活, 也不能放置室温慢慢融化, 避免纤维蛋白析出。

2 试剂

2.1 抗凝试剂

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推荐用于凝血试验抗凝剂为0.109M的枸橼酸钠, 其与血液的容积比为1:9, 这个比例是基于标本血压积在正常范围内, 但若标本血的压积异常增高或异常减低时由于枸橼酸离子不能进入红细胞内, 如不调整适合不同压积的抗凝积的量, 则可使凝血时间延长或缩短。当红细胞压积小于25%或大于55%时, 抗凝剂的矫正公式为:抗凝剂用量=0.00185×全血量 (ml) ×[100-Hct (%) ]。压积越低需要的抗凝剂的量越多。不应使用变质的枸橼酸盐溶液, 否则会使PT、APTT实验的结果缩短。抗凝剂的最佳pH条件为5.8。

2.2 检测试剂

按照仪器的性能选用匹配的试剂, 提倡使用配套试剂。根据本实验的每天的标本量, 取适量试剂预温, 至少3分钟, 最长不超过30min, 未用完的试剂应弃掉。复溶后的试剂放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试剂复溶后2~8°C密闭储存, 除PT可稳定7天外, 其它都是可稳定3天。PT试剂ISI值越小越敏感, 结果变化越大, 常规使用ISI值为1.3~1.5的试剂较为理想。APTT试剂所用的激活剂不同对检测的不同项目的敏感性也不一样, 应正确选择。

2.3 正常对照血浆

制备:采集20份以上, 年龄在18~55岁的健康男女个体, 不能选用服药者, 须在平静状态下采血, 血液经抗凝离心后, 分离血浆等量混匀, 分装小瓶, 冷冻待用。由于以上操作较烦琐, 一些较小的实验室不易做到也可用厂家提供的正常参比血浆或质血浆。质控血浆应与病人标本一起检测, 用于确保测试过程中的可变因素如温度、试剂、仪器及试管等是否异常, 建议每20个病人标本至少测一个正常质控和一个异常质控。

3 仪器设备

手工法虽然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 但操作比较烦琐、重复性差、耗时, 目前已很少使用, 有时可作为仪器法校正的参考方法。仪器法已广泛使用, 全自动和半自动仪器可提高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可比性。但仪器的检测结果与实验人员对仪器的保养和维护有很大关系, 必须按仪器和试剂的说明书规范操作, 不能随意改变检测条件。实验器材应清洁干燥, 无酸碱污染。半自动仪器使用的移液器应注意定期矫正。半自动仪器法比手工法提高了检测项目的精确度和速度, 但是存在标本污染的缺点。全自动仪器法使检测更加精确、快速、敏感和简便。凝血仪干化学法测定操作更简单, 特别有助于床边DIC的诊断, 但价格昂贵, 尚未能普及。由于不同类型仪器检测原理不一样, 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不同类型原理的仪器应建立相应的参考值。

4 技术

许多实验的失败都是因为技术失误所致。操作技术、试剂、温度和pH值的轻微改变即可引起结果差异。凝血实验是一系列酶的反应, 每个实验都有自己的最佳条件, 因此要严格按规范操作, 不能轻易更改, 对不合格的标本一定要重新采集。

凝血实验是基于测定纤维蛋白形成时间来判断终点。从凝血刚开始启动到纤维蛋白形成, 其中有许多凝血因子参与。各种凝血严重因子平时仅以前身物质———酶原形式存在, 一旦需要, 立即被激活, 并以最快速度大量产生。并要求有多个酶原及辅因子, 以便逐级放大, 促进大量凝血酶的形成。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若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做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下面举例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 由于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异常结果, 给以简单分析。

4.1 PT:11.6s/12.3s, APTT 15.7s/36s分析:通常APTT小于20s的病例很少, 除非极度的高凝状态患者, 并且此类患者抽血极不容易, 动作稍慢血就会凝固。引起APTT明显缩短。可能的原因: (1) 抗凝剂比例不准确, 抗凝剂太少或HCT偏低者。 (2) 抽血不顺利, 易激活内原源性凝血系统。 (3) 没有充分混匀或有小凝块的标本, 部分凝血因子已被激活。

4.2 PT:16.8s/12.3s, APTT:48.5s/36s分析:无凝血异常的疾病而出现不正常应找出原因。可能的原因: (1) 抗凝剂比例不准确, 抗凝剂太多或HCT偏高。 (2) 标本稀释, 在输液管内采血。 (3) 少数儿童或新生儿, 正常对照有别。

4.3 PT:14.8s/12.3s, APTT:98.8s/36s分析:肝素治疗时APTT是首选的检测指标, 此时应询问临床是否在应用肝素治疗, 若没有使用肝素治疗, 那可能的原因: (1) 血气分析采血时, 顺便采集的血标本。 (2) 静脉插管口采集的血标本, 通常插管用肝素封口。 (3) 患者在血透时采集的标本。

凝血四项在临产孕妇的检测和意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0年5月~2011年6月入我院住院的临产孕妇920例为妊娠组, 全部患者无肝肾功能异常, 出血史且未使用任何药物。年龄19~38岁, 平均26.5岁。非妊娠组为随机抽取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女性882例, 年龄18~48岁, 平均29岁, 体检各项指标均正常, 无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史。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采用 (美国贝克曼ACL-ELITE) , 试剂与质控品为 (美国贝克曼) 。

1.3 方法

1.3.1 标本处理

抽取受检者空腹肘静脉血1.8m L于真空抗凝管中 (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 , 立即颠倒混匀, 3000r/min离心l0min, 质控品在控, 取血浆 (上层无脂血、无溶血及黄疸现象) , 2h内分别测定血浆PT、APTT、TT、FIB值。

1.3.2 检测方法

均采用凝固法, 反应杯为原装一次性使用。如检测结果超出仪器许可范围, 仪器自动复查一次, 以免发生随机误差。

1.4 统计学方法

分析采用t检验,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妊娠组PT、APTT、TT值明显低于非妊娠组, FIB值明显高于非妊娠组, 见表1。

3 讨论

妊娠时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会增加, 妊娠晚期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轻度缩短,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非孕妇女增加约50%, 于妊娠末期平均达4.5g/L (非孕妇女平均为3g/L) [1]。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凝血和抗凝血处于动态平衡。促进和抑制血液凝固的物质相互作用与制约构成了凝血机制的自我控制和调节[2]。妊娠期的高凝状态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加剧, 这是一种机体的保护性变化。对于维持纤维蛋白沉积于动脉以及子宫壁和胎盘绒毛间是必要的.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3]。在孕妇生产过程中, 有时会发生如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等异常情况, 会导致组织损伤及组织凝血活酶类促凝物进入母血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并激活了纤溶系统, 以致血液从高凝状态逐渐变成了低凝状态, 增加了出血倾向[4,5]。

凝血四项检验是初步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PT作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它的长短不仅反映了血浆凝血酶原的水平, 还反映了因子Ⅴ、Ⅶ、Ⅹ的水平、纤维蛋白原。APTT作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它的长短能反映凝血因子Ⅰ、Ⅱ、Ⅴ、Ⅷ、Ⅸ、Ⅺ、Ⅻ的水平, 共同途径中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是否缺乏。TT主要反映FIB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 是否出现纤溶, 血液中是否存在肝素类异常抗凝物。FIB是一种糖蛋白, 在凝血酶水解下形成肽A和肽B, 最后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而完成凝血过程以止血[6], 升高预示着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它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促进血液粘度增强, 这对产妇正常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胎盘附着面迅速止血起到重要保护性作用[7]。本组研究显示, 妊娠组的PT、APTT、TT值明显低于非妊娠组, 而FIB明显高于非妊娠组。结果与相关报道基本符合。综上所述, 妊娠晚期妇女的凝血生理状态是随着妊娠而发生变化的, 血液的高凝、低纤溶状态能保证分娩后胎盘的迅速剥离和创面愈合, 有效防止大出血的发生。但这些同时存在某些高危因素, 当高凝状态迅速转化为低凝状态时, 凝血因子会大量消耗, 血小板会减少, 使DIC或血栓性疾病发生率升高, 极易造成分娩时大出血或死亡。因此在对临产妇女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非常必要。在妊娠期间掌握孕妇的凝血功能变化, 尤其当孕妇机体存在妊高症或胎盘早剥等症状时, 应进行确切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检测, 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减少分娩手术时的危险发生率。总之, 产前检测凝血四项能预防妊高症、术中出血、DIC等发生, 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检测对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妊娠组例和非妊娠组例女性进行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IB) 的测定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妊娠组PT、APTT、TT值明显低于非妊娠组, FIB值明显高于非妊娠组。结论 产前检测凝血四项能预防妊高症、术中出血、DIC等发生, 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凝血四项,临产孕妇,意义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6.

[2]胡晓彦, 张玲玲, 姚美珍, 等.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及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 (1) :49-50.-559.

[4]王龙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及意义[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8 (4) :90.

[5]周梦颖, 马鸿娟, 刘胜林.169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联合检测与分[J].哈尔滨医药, 2006, 26 (6) :27-28.

[6]李健茹, 刘光明, 陈世豪.临产孕妇D一二聚体凝血四项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10, 11 (5) :231-232.

上一篇:国企党建下一篇:有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