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诊治

2024-10-03

心理问题诊治(精选12篇)

心理问题诊治 篇1

“中国制造”应该算是个妇孺皆知的词语, 它使中国在世界上声名显赫, 它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我们到处可见它的身影。但是你知道是谁让“中国制造”这么出名吗?答案是流水线员工, 是他们制造了这一切。笔者认为, 在2010年以前流水线员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他们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忽视。然而在2010年由于发生了富士康事件, 人们开始关注这一群体, 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流水线员工这个群体的构成。如今的流水线几乎是“80、90后”的天下, 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于上一辈人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有专属自己的理想, 不是太在乎工资待遇, 更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个性张扬, 不喜欢单调、枯燥, 心理抗挫能力差。这就是如今的流水线员工。再来看看他们的工作方式。他们的作业方式为生产流水线, 流水线是一种典型的单调静力作业, 它主要依靠肌肉的等长性收缩以试力或维持一定体位, 静力作业的特征是体能消耗水平不高, 但工作单调枯燥, 与同事交流机会少, 很容易产生隔离感、疲劳感。目前我国的流水线多数是手工生产线, 流水线上的员工长期重复从事一种简单劳动。

追求自我的员工, 单调乏味的工作, 如此矛盾的双方就这么共存着。这就是我们要诊治的患者的情况。在了解了患者的具体情况后, 需要判断患者得了什么病, 这需要从患者的表现中来得出结论。

一、流水线员工心理问题的表现

流水线员工心理问题的表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心理疾病。员工心理问题最先导致的就是出现一些心理疾病, 如抑郁症、焦虑症、心理疲劳、心力衰竭等认知和情绪病态, 这些心理疾病通常表现为失眠、心悸、易怒、健忘、沮丧、烦躁、自卑、悲观、逆反、自闭、神经质、怨天尤人、注意力困难、挫折感和不安全感强、人际障碍、与社会隔绝等。二是身体疾病。心理问题有时也会通过身体的疾病来表现, 如员工经常出现疲惫, 偏头疼, 食欲下降, 消化不良, 背部痉挛, 内脏器官病变, 免疫系统紊乱等。这些身体方面的症状也显示出了员工心理方面的不健康。三是行为扭曲。员工出现心理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养成了一些不良嗜好, 如吸毒、酗酒、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 他们之中严重的会出现攻击行为和自杀倾向。这些被扭曲的行为也直观地显示出员工心理方面的问题。

从上面这些症状, 我们可以判断出患者心理方面出现了疾病,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找出造成员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对症下药。

二、导致流水线员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 企业因素。

(1) 工作性质。流水线员工的作业方式是流水线, 流水线把整个工作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单元, 流水线员工每天只需站在或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前, 面对同样的机器, 使用同样的器具, 做着同样的动作, 一天天周而复始。面对这种工作, 在最初你可能会有新鲜感, 但面对时间这个最能检验事物的法官, 流水线显得是那么单调乏味。而且在流水线使得加班成为流水线员工的家常便饭, 经常性的加班使得员工身体负荷经常超标, 面对长时间的工作强度, 再强壮的人的身体也吃不消。因为一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固定的24小时, 你工作的时间越长, 属于自己娱乐、休闲、学习等的时间就越少, 试想如果一个人的一天除了睡觉、吃饭等延续生命的必须活动外其它时间全被工作占去了, 那将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 (2) 公司人事方面。企业在招收流水线员工时, 大多只对身体素质、年龄进行一些要求, 录取要求较低, 录取率较高。企业对流水线员工招聘的简单行事, 使得有些可能并不适合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人却被招了进去, 造成人岗不匹, 当日后员工个人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岗位时自然会出现一些跳槽现象。而且如此低的招聘要求, 会让员工觉得自己的价值被忽略了, 会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在招聘结束后, 企业都会对员工进行一些培训, 但针对流水线员工的培训仅仅是其工作岗位技能的培训, 公司管理制度的培训。公司的培训, 员工没有选择的权利, 同样工作的人接受同样的培训, 而且仅仅是关于员工本人工作岗位的培训, 没有相关岗位的培训, 没有心理方面的培训。而且公司仅仅是在入职前对员工进行一次培训, 在入职后, 公司不再为流水线员工提供其他技能的培训。员工无法获知其他岗位的技能, 无法拓展自己的职业道路, 公司没有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培训, 更没有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开拓道路, 提供帮助。进入公司后, 员工会发现公司的层级制度严明, 与高层领导沟通, 那属于天方夜谭, 员工的一些问题很难得到解决。久而久之, 员工就放弃了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有了问题累积下来, 积累久了就爆发了。而员工与员工之间由于工作时间较长, 沟通较少, 关系也较为冷漠。 (3) 薪酬方面。流水线员工大多获得的是计件或计时工资, 无论是计件还是计时, 企业对流水线员工都进行了充分的压榨, 流水线员工每天加班加点地工作着, 得到的工资却很少。他们的工资低, 而且没有额外的福利, 没有公司的股票分红, 更没有什么年终奖。他们获得的仅仅是那微薄的变动的工资。如此低的工资使员工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自然导致他们的工作热情极低。 (4) 公司制度。流水线企业大多实施军事化、半军事化管理制度, 公司安排统一的吃饭时间, 统一的工作时间, 甚至统一的上厕所时间。公司严格要求员工的工作完成时间、完成效率。员工如同机器一样被企业操纵着, 他们的心理备受折磨。

2. 员工个人因素。

流水线员工大部分为技校、中专毕业的学生或更低学历的社会青年, 他们文化水平不是太高, 知识型的工作大多还不能胜任, 只能选择像流水线这样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劳动付出型工作。

另外, 流水线员工大多为“80、90后”, 他们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其缺乏像父辈那样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们从小被父母宠大, 耐挫力较差, 遇事没有很好的解决能力, 并且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活在新时代的他们渴望得到认同, 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们追求独特。知识的欠缺使得流水线员工只能从事劳动付出型工作, 而他们的思想、个性又使得其想躲避这样的工作, 因此, 始终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3. 社会因素。

(1) 物价方面。如今物价涨得太快, 饭费在涨, 生活用品在涨, 房价在涨, 生活的基本保证品都在涨, 而流水线员工的基本工资很少, 辛辛苦苦加班拿不到2000元。生存压力使得一些流水线员工步履维艰。 (2) 法律、法规方面。各项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以及实施力度不够, 使一些流水线员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劳动法规定的8小时工作制度对流水线员工来说就形同虚设, 大部分流水线员工的工作时间都远远超过8小时。而且许多企业并没有对流水线员工提供“五险一金”这样的保障, 有的甚至劳动协议都没有签, 基本工资都得不到保障。一些企业严重忽视这些员工应得的权利保障, 而员工又不懂得或没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3) 城乡建设方面。流水线员工大部分是农民之子, 他们之所以远离家乡到大城市来拼搏, 是因为城市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他们渴望融入到城市里, 享受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水平。可在梦寐以求的大城市中, 他们只能从事一些像流水线这样的劳动付出型工作, 他们付出最多, 可回报却很少, 而且被城市里的人所看不起, 更享受不到城市人所享受的各种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而他们又不想回到没有工作机会、各种设施缺乏的家乡。这种状况造成他们进退两难的境地。 (4) 教育制度方面。我国的教育始终提倡素质教育, 但效果一直不佳。大多还是以书本教育、知识教育为主, 缺乏对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往往在学校能取得好的成绩, 但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时却门门不及格。在分析过原因后, 我们就该对症下药, 开出药方, 解决流水线员工的心理问题。

三、改善流水线员工心理问题的措施

1. 企业改革。

企业应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努力转型。企业应尽量减少流水线生产方式, 转为细胞式生产方式。细胞式生产方式, 是指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作业人员承担和完成细胞内所有工序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以手工作业为主, 不使用传送带移动生产对象, 根据需要也是用一些简单的机械和自动化工具。这种方式在日本广为流行, 我们也可以引进我国, 因地制宜地改造, 为我国制造业所用。在改变好生产方式, 设计好工作岗位后, 企业应根据岗位分析来选择适合的员工, 提高招聘的水平, 严格把好员工选拔这一关, 使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企业的重视, 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在选好人员后, 企业在对其进行培训时, 不仅要注重技术的培训, 还要增加心理健康的培训、人际交往的培训等各种综合培训。而且公司的培训不能仅限于入职前的培训, 在员工工作后, 企业仍应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 培训内容可根据员工的需要进行设计, 培训方式可选择在职培训、课件教学培训等方式。企业也应该给优秀员工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 让他们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在薪酬方面, 企业应首先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 给他们足够的基本工资, 在此基础上, 企业应丰富员工的薪酬方案, 如工资加公司股票、工资加公司生产的产品等。企业应该给员工自己挑选薪酬方案的权利, 让员工挑选适合自己的薪酬方案, 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企业要为每个员工建立心理档案, 从招聘时进行心理测试, 录取后对员工的心理状况进行存档, 并随时观察员工的心理状况, 不断完善员工的心理档案,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 也能根据员工的档案状况对症下药。企业还应改变自己的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 创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 摒除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定, 让员工自我管理。在员工出现工作问题时, 企业应在尊重员工的前提下进行批评教育, 而不能对员工进行无情的处罚。

企业应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模式, 使员工与领导能更好地沟通, 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 使企业也能更快、更好地发现员工的问题。企业也可以以网络为平台, 让员工在上面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 企业组织专人对这些意见进行筛选和处理。企业也应为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环境, 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 给员工创造更多沟通的渠道。企业可以以地域、爱好或其它方面来划分宿舍, 拉近员工之间的距离。企业还应尽量把同一宿舍的或同一宿舍楼的员工的工作时间安排成一样, 这样可以让他们有相同的休息时间, 可以有更好的时间交流。

2. 员工个人的改善。

员工个人应通过公司的培训或参加社会培训班的培训或自己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看书上网, 以此来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水平, 提高工作技能, 使自己能胜任更高水平的工作, 规划好职业生涯。员工个人还应该多丰富自己的生活, 使自己的生活不仅被工作所占有, 多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多与人交往, 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遇到事时要学会找人帮助。员工也应该转变思想, 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早找心理医生, 不能忽视或选择忍受。

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调控物价, 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使收入不高的流水线员工也能吃得好饭, 住得起房, 偶尔也可以享受一些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

政府应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使人们在自己的家乡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 就可以享受到很好的生活水平, 可以不远离家乡, 忍受离别之苦。各级政府要举办各种免费的或低收费的培训班, 帮助待业人员提高自己的技能, 使他们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 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素质教育。使学生们不仅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还拥有在社会上生存的各项技能, 如时间管理、压力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等。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政府还应加强各种法律制度的实施力度, 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确保人们的权利得到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对流水线员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一个完整的诊治, 希望流水线员工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充分的解决, 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生活, 更好地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陈盛千.流水线作业员工的人性化管理[J].现代企业, 2009 (8)

[2].冯占军.从富士康事件透视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困境[J].长江论坛, 2010 (4)

[3].俞晓军.细胞式生产方式在日本的新发展[J].东北亚论坛, 2008 (3)

心理问题诊治 篇2

湖南省肿瘤医院发布

2014年癌症诊治典型案例

通讯员

彭萍

彭璐

直到今天,公众对癌症仍存在着诸多消极认知和误解,“谈癌色变”仍是社会的普遍心理。这些障碍促使医务人员努力提高公众对癌症预防,健康行为以及癌症早期表现的认知。以下诊治癌症典型案例,都是来自湖南省肿瘤医院2014年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例以及最新医学突破。在2015年癌症日之际,这些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发展证明,实现癌症防控目标并不遥远。

1、长期饮酒成“牛蛙哥”

【案例】48岁的李大哥来自湖南道县,他有一双大眼睛,但颈后却有一圈巨瘤高高隆起,配上大眼睛,猛一看仿佛一只巨型“牛蛙”一般。他的这颗肿瘤已有17年历史,因经济条件所限一直未正规治疗。他和家人都承担着很大的压力。

李大哥所患的是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又称为马德龙病,是一种罕见的脂肪代谢障碍引起的脂肪组织弥漫性、对称性沉积于颈肩部皮下浅筋膜间隙和(或)深筋膜间隙的疾病。

【专家解读】湖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二科主任医师喻建军:该病发病机理仍不很清楚,可能与线粒体基因突变有关。有报道该病与几种遗传性疾病相关,可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此类患者几乎都有长期的酗酒史,因此长期饮酒是该病的诱因较为肯定。据李大哥家人介绍,最近20余年来,他平均每天饮白酒高达750毫升以上。

2、罹患结肠癌

元凶或是麻辣烫

【案例】年仅20岁的王小姐是湖南一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因为腹痛、重度贫血,4月初被湖南省肿瘤医院检查确诊为结肠癌三期。王小姐家族中没有患肠道肿瘤的病例,同时也没有结肠多发息肉病史,遗传的可能性极小。而王小姐在学校读书2年时间,几乎天天以校门口“麻辣烫”为主食,很少吃米饭水果,这可能就是导致王小姐患病的“元凶”。

【专家解读】湖南省肿瘤医院消化泌尿内科主任医师殷先利:麻辣烫是一种垃圾食品,街边麻辣烫如果没有烧开、烫熟,病菌和寄生虫卵就不会彻底杀死,食用后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人的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最高只能耐受50℃至60℃的温度,太烫的食物会损伤黏膜,导致急性食道炎和急性胃炎。麻辣烫太浓太辣,许多素材过于肥腻,容易导致高血脂症、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火锅汤久沸不止、久涮不换,肉类、海鲜中所含嘌呤物质多溶于汤中,产生大量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3、62岁谭大爷得了乳腺癌

【案例】62岁的谭大爷发现左乳肿块2月余,不疼也不痒,对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原本以为是个小手术,在当地医院切除后,病理结果一出来,全家人都傻了眼:乳腺癌。开始家人都不相信,送到病理科会诊,依然是同样的结果,只得在这个几乎没有设置男性患者床位的科室住了下来。

【专家解读】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外一科主任医师欧阳立志:乳腺癌早已不是女性的专属疾病,但在男性肿瘤中仅占不到1%。对男性而言,由于这个疾病的特殊性,更不容易做到早诊早治,常常在门诊被当成男性乳腺发育而被忽视或治疗准备不足。所以,当乳房上有肿块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是要提供警惕的。男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亦不如同期女性乳腺癌,因为男性乳腺不发达,很容易侵犯胸大肌及筋膜,又因易误诊,多见确诊前即有同侧腋淋巴结肿大。

4、头痛失眠原是家族遗传病

【案例】28岁的伍先生5年前因左眼失明发现“左眼底血管瘤”,做了激光治疗,并无好转。今年5月初,伍先生到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患了“脑血管网状细胞瘤”这种怪病。联想到自己的外公、母亲、舅舅都因“脑血管网状细胞瘤”去世,而表妹也因同样的病在外院做了手术但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这让伍先生感到非常紧张。面对病魔,伍先生选择积极治疗。6月初,他在神经外科成功摘除了这颗“定时炸弹”。

【专家解读】湖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何正文:这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疾病,而且具有多发性。在相关文献中,甚至报道过一个家族最多27人患病的案例。虽然经过精心手术,摘除了这种脑内肿瘤的患者能够恢复正常机能,而且可以确保一生中不再复发,但该病仍有遗传的可能。如果发现遗传基因突变,将提前进行干预治疗。对于母体中的胎儿,可以通过羊水检测,进行事先筛选。

5、患肝癌7年,他依旧生龙活虎

【案例】50岁的刘有元是是永州市的一名基层法官,2006年6月,他在省肿瘤医院被确诊为肝癌,中偏晚期。因为肝脏上两颗肿瘤分布在脏器两端,手术难度较大,医生建议他采取更为先进的射频消融治疗。这是一种微创技术,通过导管将射频头直接伸入肿瘤位置,利用高频振动产生热量,直接将癌细胞杀灭。7年的时间,刘有元坚持在基层工作第一线。若不是近日来院治疗,壮硕的身材叫外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个肝癌患者。

【专家解读】湖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内科主任医师许若才:健康的心态对癌症患者至关重要。刘有元之所以能健康生活到现在,关键是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不畏艰苦的毅力。目前,存活10年以上的肝癌患者并不罕见,刘有元也有望继续突破自己,创造新的纪录。

6、荧光实时显像

突破脑胶质瘤边界不清难题

【案例】51岁的刘大哥来自邵阳,2个月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头痛,不久后他开始恶心和抽搐,被确诊为脑胶质瘤。刘大哥所患的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50%以上。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呈浸润性生长,就像水渗进土中一样,到底哪部分是正常的脑组织,哪部分是肿瘤,很难分清。

【技术突破】湖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杨杰: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国内较早使用术中荧光实时显像技术解决了肿瘤边界辨认不清的难题。手术中运用的荧光素钠(FLS)是一种化合物染料,毒性低,具有荧光特性。主要是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射荧光素钠使肿瘤组织染色,在手术显微镜下术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肿瘤组织、瘤周水肿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从而指导术者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组织,同时避免对脑功能区的损伤。

7、金属关节活动自如

不截肢治骨盆恶性骨肿瘤

【案例】64岁的毛先生来自衡阳,最近3年总觉得腿脚不如以前那么利索。有时会痛得走不了路,更不能下蹲。直到去年正月,病情持续加重后,毛先生才在家人的劝说下到衡阳当地医院检查,发现低度恶性骨巨细胞瘤已扩散至大半个髋关节。但该疾病对化疗及放疗均不敏感。

【技术突破】湖南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科主任医师李先安:在术前检查无异常后,骨软组织科决定对毛先生的骨盆肿瘤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术治疗,即切除肿瘤再植入金属关节。但其肿瘤部位非常特殊,位于骨盆Ⅱ、Ⅲ区,此部位附近神经和血管非常集中,稍有偏差将导致手术大出血或者造成患者瘫痪。其次是肿瘤紧邻盆腔器官,手术容易对膀胱、直肠等主要脏器造成损伤。三是肿瘤切除后,术后重建难度大。对已经切除的骨组织进行人工再造,通过植入金属关节支撑患者髋骨并恢复患者术前关节活力,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大手术告别大型伤口

进入“毫米”时代

【案例】今年53岁张先生来自浏阳,因长期血尿于今年7月来院就诊,被诊断为“左输尿管癌膀胱广泛种植”。经过泌尿外科专家讨论后,决定行“左肾、左输尿管、膀胱全切除术”。如果采取传统的开放手术,手术切口从剑突下一直到耻骨联合,患者创伤大、出血量多、恢复慢。该患者因长期血尿体质已经比较虚弱,将难以承受传统的开放手术造成的巨大创伤。

【技术突破】湖南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谢宇:为了顺利完成该手术,专家组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决定采用两个步骤进行手术:第一步用腹腔镜完成左肾及左输尿中上段的分离,第二步用腹腔镜完成下段输尿管及全膀胱切除。手术团队采用7个5-12mm的“小洞”方式完成手术,取代传统开放手术30cm以上的切口。手术最后取一小口将“左肾、左输尿管、膀胱”一次性取出,在保证了手术彻底性的同时,也让患者的创伤降到最低。目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于近日康复出院。

9、精准靶向治疗

“绝望之症”肺癌可控

【案例】今年50岁的何大姐,平素身体健康,生活习惯良好,从不吸烟饮酒。但她的老公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烟鬼”,有30年多年的吸烟史,因此何大姐也每天笼罩在“烟云”之下。直到2013年因咳嗽、气促、胸闷来到肺/胃肠内科就诊,经检查明确诊断为晚期肺癌、双肺、胸膜转移。

【技术突破】湖南省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农:本是令人“绝望之症”,但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为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几经波折后终于取得肿瘤标本,经检测为ALK基因阳性。该院肺/胃肠内科为药物临床研究病房,努力介绍患者加入了全国竞争入组的临床研究,经过六周期的免费进口培美曲塞+顺铂化疗后,病情稳定了9个月。9个月后病情进展后再次交叉到靶向药物治疗组,肿块缩小明显,病情控制良好。

10、多科室通力合作“围术期”

节约医疗资源

【概念】医学上对“围术期”的概念,指的是从患者决定外科手术开始一直到外科治疗结束的一段时期,涉及的科室和管理人员众多,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协调,直接影响围术期医疗质量与安全。

【难点】整个围术期管理过程需要多个学科及人员的通力合作,涉及包括各外科专业医护人员、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麻醉后苏醒室麻醉医师与护士、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以及输血科、病理科、信息中心、医学工程相关人员等,是医学领域在单位时间内涉及医护人员、管理人员人数最多又特别集中的领域。

及早诊治儿童心理障碍 等 篇3

美国精神保健协会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说,儿童的心理障碍问题比人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对于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及早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该协会的调查显示,美国人大多相信现代医疗手段可以诊断儿童心理障碍,但他们往往低估了诸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抑郁和焦虑等精神健康问题在儿童中的普遍性。这项全国性的调查发现,2/3的美国人估计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只占儿童总数的10%,但美国公共卫生局的数字是,在9岁至17岁的美国未成年人中,有心理障碍的占20%。

美国精神保健协会说,美国大约只有1/3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得到了某些护理,而得到适当治疗的儿童更少。儿童心理障碍如不能得到治疗,不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学业,而且可能导致吸毒和少年犯罪问题。

这个机构说,儿童的心理障碍是可以用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的。许多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样重要。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是要准确诊断和及早治疗。

过度洁净无益健康

过度洁净不但不利于健康,反而对人体有害。无菌式的洁净会破坏人机体内的细菌的自然平衡,会降低人体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这是波兰科学家近日提出的观点。波兰微生物家协会主席达努塔,杰热诺夫斯卡教授说,从厕所出来应该洗手,为的是不让脏手带走细菌,但是过于经常地给孩子洗手,或者在给孩子喂饭时用消过毒的干净勺子,这都会降低孩子对细菌的抵抗力。这位女教授说,勺子要干净,但不必是无菌的。手要洗,但可不必用消毒剂,小孩玩耍时弄脏了手不是什么大问题。

人类不可能在绝对无菌的环境里生活,细菌在人的皮肤上,在腹腔内,在周围的环境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因此,过度洁净对健康并无益处。

女性可能更易染上烟瘾

美国科学家对2万多名美国吸烟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女性可能比男性更易染上烟瘾。据报道,美国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的科学家分析了2万多名美国吸烟者的数据。研究人员用6个因素来衡量人的烟瘾程度,包括戒烟引起的不适症状、戒烟失败次数、对尼古丁耐受性的增强等。对照分析表明,在同等剂量的尼古丁作用下,女性表现出的依赖症状比男性要强,戒烟也更难成功。这一点可能与女性生理特点有关,但科学家表示,它还需要更多实验证据才能予以确认。

在美国等一些国家,人们的整体吸烟率有所下降,但女性和青少年烟民剧增,趋势令人担忧。英国一家癌症研究机构不久前发布的数字表明,1999年英国女性死于肺癌的人数已超过死于乳腺癌的人数。

食用巧克力有利心脏健康

巧克力食品对于人们来说具有不可抵御的诱惑,但长期食用是否有利健康呢?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营养学系教授回答了人们的疑问:“巧克力是 种至少食用了2000年的食品,不仅能够提供热量和一些身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还含有大量有助于维持心脏最佳健康状态的天然植物性化合物。”

营养学家介绍说,赋予巧克力独特性质的成分来源于可可豆,在中美洲食用这种物质的历史已长达几千年,不仅作为食物,而且还把它作为传统药品,用来治疗发热、咽痛、哮喘、心悸和炎症。

巧克力中究竟是什么物质在对人体起作用?营养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表明,巧克力中除了含有脂肪和结构简单的糖之外,还富含大量的矿物质,尤其是镁、铜、钾和锰。然而,在巧克力对健康的益处方面,研究者最大的兴趣在于巧克力和可可产品中十分丰富的类黄酮物质。

过去1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类黄酮物质具有预防某些慢性病的作用,其中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原因在于,类黄酮物质是很强的抗氧化剂,可以保铲机体免受氧化损伤,同时还具有促进血管舒张、降低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性、防止血凝块形成的作用,所有这些均显示了巧克力类黄酮物质具有维护正常血液流动和心脏健康的作厢。

为此,营养学家建议人们适量地摄入富含类黄酮物质的植物性食物,如巧克力等,以便从中获得最佳的心脏保护作用。

每天可吃几只鸡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固醇高、脂肪肝等“富贵病”成为人们的心头隐患,很多人把“罪责”怪到鸡蛋头上。究竟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长柳启沛教授说,鸡蛋黄中的卵磷脂、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卵黄素,对人体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有很大的作用。卵磷脂被人体消化后。能释放出胆碱,胆碱通过血液到达脑内,能避免老年人的智力’衰退,并可改善各种年龄人的记忆力。胆固醇也是人体必需的,人们吸收钙要靠维生素D,维生素D是人体合成的,合成原料就是7-脱氢胆固醇。鸡蛋中的蛋白质吸收率、利用率极高,它对人体肝脏组织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还有,鸡蛋非但不会造成动脉硬化,还会防治动脉硬化,科学家曾从鸡蛋中提炼出卵磷脂,每天给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服用,3个月后,患者的血清胆固醇从每升10克降到1.8毫克。鸡蛋还有一定的防癌作用,因为鸡蛋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2,它可以分解和氧化人体内的致癌物质。当然,人们在鸡蛋的吃法上也应注意科学,像以前产妇一口气吃10多个水煮蛋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应摄取300毫克胆固醇,所以每天吃2只左右的鸡蛋,是完全可以的。

“啤酒肚”者可能营养不良

很多中年男子的肚子像西瓜一样鼓了出来,沤似乎是营养过剩所致,其实,“啤酒吐”的出现,可能是营养不良的一个信号。

一般而言,男人接近老年时,由于新陈代谢率较低,因此需要的热量也就较少,但对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一些营养素,却需要得更多了。如果营养不能有效地摄入和平衡的话,就极易出现脱发、牙齿松动、皮肤干燥以及肌肉无力、便秘和大脑迟钝等现象。

对男人来说,吃喝适量(指营养素的摄入)不只是可以防止患心脏病,而且可使到了60岁的人,在动作上还同30岁的入一样敏捷。

为此,男人要从进入中年起就側重铁、钙、蛋白质、叶酸和维生素C、D、B12,的摄入。

补充铁可多吃肝、蛋和坚果,以增强造血功能,防止感觉迟钝和气短现象的出现。而维生素C可多吃柑橘、白菜、青椒、西瓜等则有助于提高身体对铁的吸收能力,降低胆固醇,避免紧张和减缓衰老。保证蛋白质的需求可多吃鱼、大豆、牛奶和鸡蛋等,将会减缓随着年老而发生的肌肉萎缩。钙和维生素D富含于牛奶和鱼肉中,将对防止骨质疏松和牙齿松动起关键作用。而叶酸(富含于绿色蔬菜、水果和牛奶中)和维生素B12将携手抵制未老先衰和倦怠感。

二恶英对人体危害比估计的严重

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所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二恶英的危害远远比过去人们所了解的要严重得多。

在法国环境部和国家卫生总局的要求下,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所进行了这项名为“环境中二恶英对人体危害”的研究。该所15位专家阅读了大量科技文献,并对近年来有关二恶英污染的各类资料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发现,长期生活在二恶英含量严重超标环境下的人,不但容易罹患各类癌症,而且容易发生心血管病、免疫功能受损、内分泌失调、流产或精于异常等。

研究人员在公布的报告中说,二恶英是一类由碳、氢、氧及卤族元素组成的环状分子,它们不易挥发、不易溶于水,但却溶于油脂,进入人体后极易留存。

研究人员认为,近年来法国对垃圾焚烧、钢铁冶炼等方面的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二恶英污染环境和食品的现象仍然不能忽视。为减少二恶英对人体的危害,他们建议,继续加强对二恶英污染源的治理,减少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寻找威胁环境的二恶英未知污染源;明确确定最易受二恶英伤害的人群;建立起一整套在突然出现二恶英严重污染事故后的紧急救援机制;从分子学角度深入研究二恶英作用于人体的原理,并制定出有效的预防管理措施。

一些花草可致癌

美丽芳香的花木使人愉悦,然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多年的试验却告诉我们,一些花草树木也可以致癌。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曾毅院主从1982年就开始带领科研人员,对一些植物所含物质的促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他们从1693种中草药和植物中共检测出18个科中的52种植物含有促癌物质。这些植物多属大戟科和瑞香科。其中,铁海棠、乌柏、红背桂花、变叶火、火殃乐、金果榄等一些具有观赏性印花木均含有促癌物质,这些植物恰恰分布在鼻咽癌高发区一广东和广西。在研究中他们甚至发现,在种植这些植牠的土壤里及产于这些土壤中的蔬菜和当地产的蜂蜜中均含有致癌病毒和化学致癌物的激活物和促癌物。对400多种中成药的检测,也发现9种存在促癌物质。

在检测中,曾毅院主和其他科研人员也有一令人欣喜的发现。他们也发现了一些含有能抑制致癌物的植物。目前他们正抓紧对这些植物的研究,以期早日用于肿瘤的治疗,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电子雾”对人体有影响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家用电器产生的低频电磁场的确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但目前还不能断定其是否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家用电器产生的低频电磁场俗称“电子雾”。研究人员通过对一批年龄在17岁到76岁的志愿者的观察证实,有些人的睡眠受到“电子雾”的干扰,同时有很多人“不自觉”地采取躲避“电子雾”的睡姿。此外,在实驻室进行的实验也证明,人体能够感受到“电子雾”的出现。

研究人员说,虽然“电子雾”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了能进行量化分析,但是人们可以采取一定预防措施。他们建议像对待噪音一样测量“电子雾”的强弱程度,争取家电生产厂商的合作,标明产品的“电子雾”强度以供消费者参考。他们还建议设立信息中心,向对“电子雾”挚感的人群提供咨询,帮助其克服“电子雾”的影响。

向您推荐“毛刷疗法”

该疗法使用的器具简单,日常使用的毛刷或牙刷以八九成新为宜。只要持之以恒,就可收到良好的疗效。现简要介绍如下:

1治疗胃病:治疗时,人取站位,背挺直,用无柄毛刷在以“中脘”为中心,直径为10厘米的范围内作锯齿形的刷动,以刺激胃部的各个穴位,此法见效颇快。如果进餐后即有胀感,使用此法,有助于消化。胃功能虚弱者,可坚持一日3次。持久下去可使胃功能提高。

2治疗低血压:每日晨起后,用有柄毛刷叩拍头部的囟会穴。叩拍时稍用力,以有痛感为度。

3治疗慢性腰痛病:慢性腰痛多数系由运动器盲引起的,用毛刷治疗效果较好。具体方法是:以自由姿势端坐椅上,使腰部肌肉放松,用长柄毛刷刷或叩打腰部,两者交替进行,持续5分钟。

儿童牙病诊治时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护理学也改变了单一的功能护理模式, 心理护理已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3]。一系列的研究显示临床上施行心理护理在口腔科特别是在儿童牙病的就诊中尤为重要, 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本院门诊接诊的牙科患儿170例, 男77例, 女93例, 年龄3~14岁, 平均年龄8.5岁。所患疾病为龋病、牙髓病、根尖病和其他疾病。

1.2 心理护理方法

可以先让患儿看看治疗器械。看, 这是小镜子, 是用来照“小虫子”的。这是小镊子, 是镊小虫的。这不需要打针, 你只要听话, 不要乱动, 张开嘴巴坐在椅子上就行了。97%以上的患儿可以合作。对急性牙髓炎开髓的患儿。因在初诊时经受了开髓的痛苦, 对来复诊十分恐惧。95%的患儿哭闹、不愿意进治疗室。可采取主动走出去和小朋友交谈。93%的患儿愿意合作。来就诊的大多是学龄前的独生子女, 比较娇惯、任性, 对家长的依赖性强, 就诊时大多要求家长陪伴, 对于这类患儿可以事先向他讲清楚:如果你不合作, 就让你的爸爸 (或妈妈) 出去, 少数不合作患儿可以让家长离开, 这样患儿就失去了依赖性, 往往是被迫性的合作。口腔诊室应安静、整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张贴卡通画并摆放一些小玩具等;尽量将诊疗室与候诊区分开, 候诊区应尽量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家庭化、幼儿园化的等待环境, 治疗时尽量避免手术或治疗器械的外露以减少对患儿感官的刺激, 有助于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4]。

1.3 研究方法

对这170例牙患儿童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85例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85例常规护理。测试心理护理与未进行心理护理后患儿的配合程度。

1.4 配合判断标准

患儿回答问题准确, 声音紧张, 有时沉默, 有时叫喊, 但治疗可以进行, 治疗过程基本无困难, 不拒绝治疗或阻挡医生治疗, 有时需劝慰式语言开导, 诊治工作未受影响此为配合治疗。若患儿高声喊叫, 语言命令无效, 本能剧烈挣扎, 进行抗拒治疗, 需要一人或多人协助帮助治疗为不配合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配合程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患儿配合程度比较, P<0.05

3 讨论

心理护理在儿童各种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作用, 在儿童的各种口腔疾病的治疗与检查的地位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儿童对口腔疾病的恐惧要明显高于成年人, 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耐受程度也低于成年人。

对医院环境的恐惧感的护理。5~6岁的初诊患儿, 对医院的环境与医护人员清一色的白十分恐惧, 不愿意坐到治疗椅上。遇到这种情况, 可面带笑容, 主动迎接。“小朋友, 告诉我, 你哪里不舒服?噢, 有个小虫子爬到你的牙齿里来了, 你坐上去, 让阿姨 (或叔叔) 用小镜子帮你照出来好吗?好!真勇敢。临床中6岁以上的儿童, 胆子较5~6岁的患儿胆子大, 一般初诊时比较顺利。对于患儿要采取以熟悉的歌谣或童话故事为背景, 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促使患儿放松的护理干预策略, 将其从对家长的关注和依恋中分离出来, 在护理人员和医生的引导下轻松主动进入口腔疾病治疗状态中[5]。抚摸是增强护士与患儿比较有效的沟通方式, 护士通过抚摸、搂抱向患儿传递保护的信息, 患儿也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护士在儿童牙病治疗时可以抚摸其肩、肢体、腹部、头等部位, 患儿哭闹抗拒治疗时, 摸摸患儿的小脸或小手, 轻轻擦去眼泪, 使他感到温暖, 得到安慰, 鼓励其勇敢[6]。

我国儿童以独生子女为多, 家长对其生活照顾程度过多导致很多儿童任性的心理状态, 而患儿来医院治牙时, 由于陌生的环境和面对陌生的医生和护士, 患儿对医务人员有畏惧、不接纳的心理, 甚至有对护士态度表现不友好, 拒绝交流这也是需要护理人员有耐心和爱心的心理护理[7]。

总之, 儿童的口腔卫生知识素质是比较差的, 要积极地在中小学生及幼儿园中开设口腔保健课进行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 从小做起, 全面普及口腔卫生知识, 这样儿童有了牙病, 就可能主动要求治疗, 而能较好与医生配合, 心理上就能产生冲动, 产生希望治疗的要求, 而体现在行动上则是主动的要求治疗, 故能较好地配合医生完成治疗。

口腔牙齿健康的维护与优秀的牙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工作是有关系的, 而我国一些护理人员无论在常规学校教育中还是在实践场所可能缺乏与牙科相关专业间合作学习的机会而这种教育方式最终也阻碍了口腔护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由于牙科不同专业的这种彼此隔绝式的教育经历, 影响了护理人员对于牙科团队中的其他人员的角色职能的理解, 有时候影响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对患儿中进行护理[8]。

参考文献

[1]李美秋.儿童牙病的心理护理.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4.

[2]黄玲燕.口腔门诊儿童牙病诊疗的心理护理.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27 (1) :85-86.

[3]周利文, 杨萍.儿童牙病治疗的心理护理.广东牙病防治, 2002 (10) :368.

[4]杨亚娣.心理护理干预在口腔科患儿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21) :146-147.

[5]周国仙.手术前患儿分离焦虑的护理干预.护理学杂志, 2012, 27 (8) :80-81.

[6]张宪敏, 屈秀艳.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天津护理, 2013, 21 (3) :233-234.

[7]苏炳凤.心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龋齿治疗中的应用.全科护理, 2013, 11 (2) :300-301.

宫腔镜诊治发展综述 篇5

一、宫腔镜的起源(1869年)为了更直观地探索人类宫腔的奥秘,各国的医学工程学家及妇产科的先驱为此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和努力,经历了相当漫长的道路。第一个提出应用内镜检查子宫腔的人是德国法兰克福外科医生菲利蒲·布里巴(Philipp Bozzini)。1840年,他利用日光源做成早的不同内窥镜器械,不仅可以窥视宫腔,还可以进行口腔、鼻腔、膀胱等器官的检查,故菲利蒲·布里尼医生被认为是“内窥镜之父”。但随着布里尼医生的不幸早逝,所有关于光导系统的研究工作都被迫停止,然而他有的关内镜的理论和设想一直影响着许多学者为之奋斗。

1853年,法国医生杰安托尼·迪思(Antonin J.Desomeaux)应用早期的内窥镜观察了“子宫内口”,并报告为首次成功的“宫腔检查”。1869年,爱尔兰的潘德尼(Pantaleoni)为一位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进行了宫腔镜检查,并发现宫腔息肉样新生物。潘德尼医生首先在英国杂志上提出了宫腔镜(Hysteroscopy)的概念,又被称为子宫镜(Metroscopy or uteroscopy),从而揭开了人类探索应用宫腔镜的序幕。

二、宫腔镜诊断时代(1869一1978年)虽然宫腔镜起源较早,但由于宫腔狭窄、出血、照明不佳及光源不良等障碍,使宫腔镜在之后几十年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04年,迪维(David)发明了远端照明和密封放大镜后,才又重新唤起人们对宫腔镜的兴趣,之后一段时间宫腔镜发展有所加快,同时,改进后的器械向人们展示了宫腔镜确为一种有效的诊断工具,从而加速了宫腔镜的进一步发展。

1914年,美国的亨伯哥(Heineberg)首次介绍了使用液体膨宫进行宫腔镜检查,不断流动的液体可冲刷宫腔内的血液,使检查更加清晰,1925年鲁滨(Rubin)首次使用CO2膨宫,但由于技术原因未能进展。

1928年,德国的歌思(Gauss)教授对膨宫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索,经过反复实践,他们发现膨宫液需达到一定压力(5.3Kpa)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其压力若超过7.3Kpa,液体可通过输卵管开口进入腹腔。

1952年,法国的弗罗思达(Fourestier)将冷光源及光导纤维引入内镜设备中,从而使宫腔镜检查更清晰准确,更安全。1967年,德国的迈肯(Menken)开始使用冷光源型宫腔镜,从而取代了安装在物镜端的微型灯泡。1968年,德国的马里思肯(Marleschki)首次报道了接触式宫腔镜,他应用这一设备将被视物体放大了24倍,并可观察到子宫内膜血管内的血液流动。

1970年,瑞士的迪卓(Edstrom)等开始使用高黏度的右旋糖苷液作为膨宫液,使膨宫效果明显改善。1975年,森勒(Siegler)等报道在全麻下进行宫腔镜检查,之后又进展到局麻。此后,随着宫腔镜制作工艺的改进,专门用于检查的各种类型细径宫腔镜不断问世(modern narrow-diameter hysteroscope),使检查时无需扩宫及麻醉,患者痛苦小,耐受性大。如今在发达国家,对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宫腔镜检查及直视下活检,已成为门诊常规工作,基本取代了D&C(扩宫及诊刮)。由于光源、膨宫液及器械问题均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宫腔镜检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宫腔镜手术的开展,使宫腔镜的临床应用从此开始了新的篇章。

三、宫腔镜手术时代(1978-1997年)由于种种原因,宫腔镜技术发展缓慢,直到进入20世纪以来,宫腔镜技术才逐渐完善起来,尤其是近20年来,手术宫腔镜技术(operative hysteroscopic technique)的诞生,对某些妇科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

1978年,莱维斯(Neuwirth)等首次报道应用泌尿科的前列腺电切镜切除子宫黏膜下肌瘤,从而改变了宫腔镜只能检查不能手术的传统观念,赋予了宫腔镜以新的面貌,标志着子宫内镜手术的开始。

1981年迪科米(De Chirney)等应用电灼法破坏子宫内膜用于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异常子宫出血者而使患者免于切除子宫。同年,汉木(Hamou)等在接触性宫腔镜基础上装上一组放大镜片,放大20 ,60或150倍,可看到内膜腺体结构达80mm深。1983年高斯(Goldrath)报道使用激光汽化破坏子宫内膜,使之达到了足以防止再生的深度,治疗更彻底、更有效、更安全。1987年赫兹(Hallez)等开始使用可连续灌注的子宫内膜电切器,标示着子宫内膜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the endometrium,TCRE)进入新的时代,同时促进了经宫颈子宫肌瘤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myoma, TCRM)的开展,TCRE和TCRM术为久治不愈的功血患者和有生育要求的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妇女开创了替代子宫切除的治疗新途径,保证了生活质量。1989年FDA正式批准使用宫腔电切镜。

20世纪80年代末新技术的产生不仅使器械相继得到改进,而且大大推动了宫腔镜手术的开展和实施。采用持续灌注系统可有效地控制液体流速和宫腔压力,此项改进又带来了附加器械的问世,人们发明了不同的单极和双极电切,后者的应用可减少术中因液体吸收引起的低钠血症。同时,随着器械微型化和安全性能的增加,使某些宫腔镜手术可在门诊实施。

1992年专门用于妇科的手术宫腔镜问世,加之一些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使宫腔镜手术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进行精巧手术的同时,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因手术而造成的各种损伤,与腹腔镜共同成为本世纪妇科手术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1997年,克拉瑟(Classer)报道了应用双极汽化电切子宫内膜和黏膜下肌瘤的初步经验,较单极电切术更安全有效,但因价格昂贵从而限制了临床的扩大应用。

宫腔镜从诊断发展到手术,手术从简单(如内膜活检,JUD及异物的取出等)发展到复杂(如分解粘连、纵隔及黏膜下肌瘤切除等),手术方式亦由机械性操作(如剪刀、活检钳等)进而引入电能(如单极电切、电凝等)和激光用于切除较大的黏膜下肌瘤和部分肌壁间肌瘤、内膜切除术等,从而使宫腔镜手术进入临床实用阶段。

四、近年宫腔镜以及我国在宫腔镜诊治方面的进展(1997年至今)

近年来宫腔镜发展取得很大进步,各项功能日趋完善,实用性强,主要凭借下述诸方面的进展:①镜柱光学系统的完善;②膨宫装置的发明;③光导纤维和冷光源的应用;④镜下手术器械的微型化。

20世纪90年代美国推出了同轴双极电极电切、电凝系统和子宫球囊热凝固子宫内膜疗法。前者既有电凝作用且具有激光汽化功能,又减少了单极电切术意外电灼伤的概率;后者仅需宫腔镜初筛、预治和随访,使手术操作更加简单有效和安全,值得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

此外,还有为特殊用途而专门设计的宫腔镜,如用于采集妊娠早期(7-9周)绒毛供作产前诊断的绒毛活检镜、胚胎-胎儿镜以及经宫腔直视下引导的纤细、软管型输卵管镜(检查和疏通输卵管内腔)等,但目前尚多在研究阶段,其实用价值还有待评估。

在我国,宫腔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已有医技人员开始探索和研制宫腔镜。1958年解放军202医院应用膀胱镜对狗的子宫进行活体观察。1976年临床试用硬性直管型前斜式宫腔镜,效果满意。1981年冯缵冲等首次报道了186例宫腔镜检查术,66例宫腔镜治疗病例,被称为我国宫腔镜技术的奠基者。1990年北京复兴医院夏恩兰开展了电切割宫腔镜手术取得成功,并成立国际宫腔镜培训中心亚洲分中心,对促进我国宫腔镜手术起着积极而广泛的推动作用。

近10年来我国的宫腔镜技术发展迅速,但全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如某些地区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但某些边远地区尚未开展此项技术。随着科技发展,一些无损伤或少损伤的高科技仪器,如超声显像、磁共振等日趋普及,有可能替代诊断性宫腔镜检查术,但不可能替代手术性宫腔镜,因为后者在获得正确诊断的同时可给予手术治疗,是理想的高新技术。

五、宫腔镜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869-潘德尼:首次应用改良的Desormeaux膀胱镜进行宫腔镜检查。

心理问题诊治 篇6

癫痫定义及相关概念的演进带来治疗理念的转变

癫痫的传统定义主要是从生物学角度阐释癫痫,成为多年来临床主要从生物医学角度诊治癫痫的理论基础。但这一定义既缺乏对癫痫“慢性脑疾患”特征的明确界定或说明,更缺乏对癫痫所经常伴随的精神行为及社会心理问题的相应阐述,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癫痫病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要求。因此,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和国际癫痫病友联合会于2005年发表了癫痫的新定义,即现在癫痫的概念性定义,要点包括3方面:(1)至少1次癫痫发作;(2)脑内存在持久性损害,提示具有癫痫的易感性,即再次复发的可能性;(3)伴随其他方面的多种损害,包括神经生物学损害、认知和心理社会适应性障碍等。这一定义明确提出“慢性、持久性损害”是癫痫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明确把生物学和社会心理障碍列为定义的要素,突破了长期以来传统定义的局限性。既往临床实践中一般从生物医学角度实施对癫痫的干预,而2005版的定义除了提出伴随神经生物学损害之外,特别强调了所伴随的认知、精神心理、社会适应功能障碍的重要意义。因为这些伴随的功能异常同样也严重影响着癫痫患者的远期预后和功能康复。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并重视这些问题。

癫痫概念性定义的发布,促进了临床对癫痫诊断标准的统一,也深化了对癫痫发病机制的认识。但在临床实践操作层面存在很大局限性。ILA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专门成立工作组于2014年发布了新的癫痫临床实用性定义。根据新的癫痫实用性定义,诊断癫痫应符合以下条件:(1)至少2次非诱发性发作,两次发作间隔24h以上。(2)初次发作者在未来的10年内复发的可能性与2次非诱发发作后再发的风险相当(至少60%)。(3)明确的癫痫综合征。新定义还对癫痫的“已缓解”(可简单地类似于“痊愈”的概念)做出了实践操作层面的界定:(1)已10年无发作,且已经停药至少5年。(2)或年龄依赖性癫痫综合征已经超过了癫痫发作的年龄范围。新定义体现了实用性的宗旨,把癫痫定义从2005版的概念性层面拉回到临床实践层面,并较好地解决了概念性定义中的一些问题,对临床处理原则和用药方案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改善癫痫患者的远期预后。由于癫痫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新的定义还不能解决所有相关临床问题。但可以看出,近年来癫痫定义及相关概念的演进已经带来临床治疗理念的相应转变。权威学术团体和广大专业工作者越来越强调癫痫“慢性脑疾患”的本质特征,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其特殊的社会心理功能障碍,强调规范的诊断治疗和长期的随访管理。

规范化的癫痫诊疗策略

所谓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策略,就是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一整套公认的操作常规和路径,实现规范诊疗、预后最佳的目标。癫痫属于病因复杂、机制不清、表现非常复杂的慢性脑疾患,探索和实践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诊断方面 临床癫痫病学一直强调以下诊断步骤:(1)发作性表现是否由癫痫所致;(2)癫痫发作的类型;(3)癫痫综合征的类型;(4)明确病因。通过规范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脑电图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往往能够实现以上诊断目标。近年来,癫痫患者所伴随的神经功能损伤及精神行为障碍日益受到关注。判断是否存在共患病已经成为癫痫的规范化诊断的基本步骤之一。癫痫患儿易共患多种身心障碍,早期诊断并给予针对性的系统规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应具有相应的警觉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对于出现可疑症状的患儿应及时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必要时请精神科或其他相关学科会诊,在治疗癫痫的同时对共患病采取合理的早期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患儿远期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治疗方面 要关注治疗全过程及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状况,实施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及管理。鼓励家属和/或患儿本人参与诊疗方案的制定,充分考虑家属和/或患儿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长期治疗及随访计划。在诊疗过程中,尽量多与患儿或家属沟通,特别要纠正在患者及家属中普遍存在的不科学和不规范的想法,遵循抗癫痫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原则,根据癫痫发作及癫痫综合征、合并用药情况、共患病有无、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等,合理选择抗癫痫药物。指导家属和/或患儿及时记录癫痫发作、关注生活起居的改变和其他身心健康状况,帮助医生客观全面地了解病情及相关因素。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患儿生命质量,并对其心理状态、学习、家庭生活等提供专业指导。

关注儿童癫痫的重要相关问题

儿童癫痫诊疗中的相关问题很多,如生长发育问题、共患病问题等,所有这些无不具有重要意义,这里重点谈谈疫苗接种及心理行为问题。

免疫接种问题 由于缺乏规范,疫苗生产部门、预防接种部门和临床学科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共识,使得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当前,我国癫痫患儿能否进行疫苗接种,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除医学科学本身的问题之外,更多地涉及疫苗生产和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甚至是大众心理等很多公共卫生问题。一般认为,癫痫患儿只要发作控制稳定(3-6个月无发作),即可按计划实施预防接种。对于接受可能影响免疫状态的特殊治疗者,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某些疫苗(尤其是活疫苗)的预防接种更需慎重(间隔6个月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临床工作者应协作开展更多的监测及研究,力争获得更具说服力的科学证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或专家共识,使癫痫儿童疫苗接种这一难题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行为问题对癫痫患儿的远期预后和生命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部分病例中甚至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为此,中国抗癫痫协会向全国癫痫患者的亲属和照料者,以及医务人员和社会公众发出告白:对癫痫患者要用心照护,争取社会理解和心理支持,使其身心都得到康复。应帮助癫痫患儿及其家长了解疾病的性质及发病的可能原因和诱因,鼓励并帮助患儿和家长克服病耻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能够坦然面对疾病,正确配合治疗,主动融入学校和社会,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及社会活动。

此外,还应帮助患儿创造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树立“不抛弃、不放弃、不溺爱”的正确态度,支持癫痫患儿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大部分癫痫患儿能够在正常学校上学,仅少数伴有严重学习困难或智力发育障碍的癫痫患儿需要上特殊学校接受教育。学校师生乃至全社会都应给予癫痫患儿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消除歧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使患儿在自我认同过程中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实现其生命质量的改善和良好的人格完善。

心理咨询中失眠的常见原因及诊治 篇7

1 失眠的病因

失眠的原因繁多,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失眠常常与情绪有关, 就是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心理活动影响躯体功能和健康, 研究表明, 大脑高级活动过度紧张可影响到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使之出现病理过程。而近代的社会环境变化能引起的心理反应也被认可。当来自各方面的应激因素, 使人体产生一种心理生理反应, 如此便可激活机体的功能, 使人们的体力和智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但超过限度的应激, 强烈而持久的心理社会刺激, 能使机体某些功能, 产生连续性偏高, 导致神经递质、内分泌等系统的多方面功能异常, 造成大脑的功能障碍。大脑的功能调节失常, 易出现失眠症状。门诊心理咨询中较为常见的原因如下。

1.1 心理行为障碍引起的失眠

泛指由于心理精神因素和睡眠习惯不良引起的失眠, 是临床上最多见的失眠之一。

1.1.1 情绪调整不良性失眠

又称一过性心理生理性失眠, 因情绪激动如兴奋、喜悦、焦虑、不安、悲痛、恐惧等, 使机体一时不能调整适应所致。常伴焦虑和抑郁反应, 进一步加重了失眠。病因消除后或适应能力增强后, 一般在数天至数周内自行痊愈。再遇情绪激动的因素可以复发。如病因持续不去, 病程可延长。如一开始处理不当, 则即使病因解决后, 也可迁延为心理生理性失眠。

1.1.2 心理生理失眠

是单纯因持续精神紧张引起的失眠, 但可因其他原因诱发, 诱因去除后失眠持续存在。精神紧张来源和表现于3个方面: (1) 负性生活事件或长期过分紧张的压力, 常伴有肌收缩性头痛等, 又干扰了睡眠。 (2) 睡前强烈希望有一良好睡眠的愿望;从而焦虑不安, 反使入睡困难。 (3) 白日担心失眠对健康的危害, 将一切注意力集中于失眠, 使精神进一步焦虑紧张。

本病与焦虑症性失眠的鉴别是, 焦虑症焦虑涉及的内容较广, 而本病焦虑的核心是失眠。与神经衰弱失眠两者在病因、症状、失眠特点和治疗方面均基本相同。但本病主诉的侧重点是失眠, 且将白日一切症状均归因于失眠;神经衰弱的主诉则是各种躯体和精神症状, 失眠只是其中症状之一, 可作为鉴别参考。

1.2 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

因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引起的失眠, 原发病的表现为诊断依据。但应注意各种失眠, 均可产生神经衰弱、焦虑症和抑郁症状, 需注意两者的因果关系。

1.2.1 神经症引起的失眠

各种神经症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和抑郁性神经症等, 是失眠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且两者相互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

1.2.2 抑郁症性失眠

十分常见, 可以失眠为主诉, 或在抑郁症症状未有显现前已发生失眠。

2 失眠的诊断

失眠, 临床上通常指尽管有充分的睡眠条件却存在对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满足, 并影响到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成人每日需要的睡眠时间, 至少应有6.5h, 因个体和年龄而异, 此外, 睡眠质量较睡眠数量更为重要。失眠主要可分为入睡性、睡眠维持性和早醒性3种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 睡后1~2h仍不能入睡 (以焦虑症为多见) ;睡眠表浅、频繁觉醒、多梦 (以神经衰弱为多见) ;早醒, 入睡后醒来较早, 且醒后无法再睡 (以抑郁症为多见) 等, 经常会合并发生。一般来说, 失眠按照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4周;亚急性睡眠:病程<4周, <6个月;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3种。给失眠患者做症状自评量表测试, 结合失眠症患者症状自评量表中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分, 来判断哪些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了失眠。

3 失眠的治疗

3.1 病因治疗

与任何疾病一样, 失眠作为一种症状都有原因的。失眠的治疗也须首先根治病因。如有的人是心理因素, 或有其社会家庭等因素而致, 或因为某些疾病而致。通过对原发疾病的治疗, 疾病痊愈了, 失眠也随之好转。若因自身心理因素而致的失眠, 则需要去找心理医生咨询, 找出原因所在, 用各种方法来消除造成失眠的有关因素,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有些失眠者是由于家庭关系、人际矛盾、改造压力等原因所致, 也可在心理医生帮助下, 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疏导、消除心理障碍, 增进心理适应能力, 重建心理平衡, 失眠便会治愈。例如:对以失眠为主诉的抑郁症的治疗, 个人的体会是, 白日使用具有兴奋性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睡前使用作用较强的有抑制作用的抗抑郁剂, 以促进正常的醒-眠节律, 可取得较好效果;对焦虑症引起的失眠治疗, 应明确焦虑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适当的对策, 帮助求助者克服焦虑情绪。因此失眠患者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是非常必要的。

3.2 认知疗法

在指出并要求患者解决引起失眠的病因同时, 指出患者自己意识不到的因失眠而继发的各种心理障碍, 纠正其错误观念以及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建立信心, 战胜疾病。包括: (1) 正确认识睡眠时间问题。 (2) 正确认识并承认对症状的夸大, 如有的患者在夜幕降临时, 会无意识、不由自主地进入担忧恐惧的预期焦虑。尽管早早躺下, 紧闭双眼, 但脑子却在一刻不停地胡思乱想, 自然扰乱了睡眠。白天, 病人感受着人困马乏、效率低下的痛苦, 更强化了对睡眠的期待与对失眠的恐惧。如此恶性循环, 使病情由轻至重。这时可运用反向作用的心理机制, 忽略睡眠, 淡化睡眠观。 (3) 正确认识做梦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但对“通宵是梦”应检查睡眠表浅和多醒的原因;而恶梦则与情绪有关) 。 (4) 正确认识心理因素对白日症状产生的影响。 (5) 分析既往疗效欠佳原因, 如失眠和焦虑互为因果等。

3.3 行为疗法

在认知疗法基础上, 指导患者一套能促进良好睡眠的卫生习惯和方法。包括: (1) 促进正常的醒眠节律。 (2) 睡前和不能入眠时, 学会一套自我松弛方法:如反复握拳—放松, 作简易气功等。 (3) 刺激控制治疗:即避免“清醒”与“卧床“形成条件反射, 如不在床上思考、阅读, 改变睡眠的条件、环境等。 (4) 睡眠限制治疗:控制上床时间, 以保证有效睡眠。

另外, 为催眠失眠设计的放松训练简单易学:患者仰卧床上, 双眼微合, 把注意力集中在双手或双脚上, 全身肌肉极度放松, 用手或脚的沉重感来体验肌肉的松弛程度, 越觉沉重表明肌肉越加松弛, 同时进行缓慢、均匀、深长的呼吸。练习时不进行任何思考, 意念不能离开手或脚的沉重感, 一旦出现与放松训练无关的思想, 应立即停止, 把注意力引回到手脚沉重感的体验上。患者一般能在练习中安然入睡。一部分患者在刚开始时可能不顺利, 不要灰心, 坚持一段时间训练后可以取得良好的催眠效果。

其他如:生物反馈训练、音乐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放松治疗方法。柔和、单调的乐声, 或类似催眠曲的简单旋律, 对于治疗入睡困难有很好的效果。

3.4 药物治疗

一般失眠经过病因、病理心理、躯体松弛治疗后即可治愈。因此, 并非失眠患者都需要药物治疗。门诊咨询神经症失眠或心理生理性失眠治疗过程中, 对严重的失眠患者可适当服用抗焦虑、镇静、催眠药物, 如:安定, 氯硝安定及佳乐安定等, 但不宜作为首先。

3.5 其他治疗

在实际生活中加强锻炼和修养, 要加强自己对环境的适应力, 多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交往, 保持愉快向上情绪, 提高心理健康状况, 无疑对改善睡眠有良好作用。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心理问题与日俱增, 寻求心理咨询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他们很大一部分人都伴有失眠症状, 但他们的原因各有不同, 主要有心理行为障碍引起的失眠和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不同心理疾病的失眠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可根据不同的具体表现帮助诊断心理疾患;在失眠的治疗上主要以病因治疗、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能找到失眠的原因、加以准确的诊治, 睡眠的康复应该是不成问题。

关键词:心理咨询,失眠,情绪,精神因素

参考文献

浅谈宫颈病变诊治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8

1.1 广义的宫颈病变包括宫颈炎、宫颈损伤、宫颈肿瘤。

1.2 狭义的宫颈病变通常指上皮内瘤变 (CIN) 。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 它反映了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接近90%[1]CIN有HPV感染, HPV感染和亚临床感染也属于CIN范围。CIN包括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CIN根据病变程度分为低度病变 (CIN1) 和高度病变 (CIN2~3) 。

2 HPV的分类

2.1 高危型

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 其中16、18多见 (国内为56、58) 。

2.2 低危型

6、11、42、尖锐湿疣。感染率为70%~80%, 大部分为一过性感染。2年内自然消退 (平均8~12个月) , 小部分为持续感染 (≥2年或1年以上为持续性感染) 。

HPV感染8~24个月可发生CIN1、CIN2~3, 平均8~12年可发展为宫颈浸润癌, 故30岁前HPV (+) 意义不大, 年龄越大, 危险性越大。

3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处理

3.1 组织学异常

CIN1 32%发生癌变;CIN2 40%发生癌变;CIN3 45%发生癌变。

3.1.1 CIN1的处理

随诊6~12个月, 复查TCT[2]或破坏性治疗冷冻、微波、Leep、激光, 复发的患者宫颈锥切。如阴道镜检查不满意或无随访条件者, 即行宫颈锥切。

3.1.2 CIN2~3的处理

阴道镜下多点活检, 证实为CIN2~3的要求移行带全部切除 (包括CIN2~3累腺) , 可用Leep或冷刀。如切缘阳性可二次行Leep或冷刀切除。

3.1.3 特殊情况

妊娠期CIN1多产后自然消退, 可以阴道镜下取活检, 不可以锥切;年轻患者的CIN1暂观察。

3.2 ASC-US的处理

4~6个月复查TCT, 如连续两次结果为ASC-US或更严重的细胞学异常者以及HPV-DNA检测阳性的妇女应行阴道镜下活检。

3.2.1 绝经后妇女ASC-US

老年性阴道炎可引起假阳性, 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1周后复查, 根据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3.2.2 免疫抑制妇女ASC-US

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检查。

3.2.3 妊娠期妇女ASC-US

保守处理, 暂观察, 产后复查后处理。

3.3 ASC-H的处理

直接采取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若结果为CIN, 则按CIN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若无病变, 可分别在6、12个月复查TCT, 或12个月时作HPV-DNA检测, 结果发现ASC或更严重或高危HPV-DNA检测阳性者, 应行阴道镜检查。

3.4 AGC (不典型腺细胞) 倾向于瘤样变, 应行阴道镜检查, 并行宫颈内膜细胞检查 (ECC) 。

对于阴道镜未发现浸润性疾病则对AGC“倾向于肿瘤”或宫颈管内膜AIS者进行诊断性切除 (冷刀锥切) , 活检证实为CIN者按照CIN处理, 活检未发现肿瘤则可暂进行随访, 4~6个月作一次TCT, 直至连续4次结果阴性后可常规筛查[3]。

4 宫颈病变的筛查

HPV持续感染可引起宫颈病变, 宫颈病变进一步发展为宫颈浸润癌, 故近几年宫颈病变的筛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ASCCP最佳筛查方案建议TCT (-) 且HC2-HPV-DNA (-) 者可3年复查一次;TCT (-) 且HC2-HPV-DNA (+) 者6~12个月复查;TCT (ASC-US) 且HC2-HPV-DNA (-) 者12个月复查TCT;TCT (ASC-US) 且HC2-HPV-DNA (+) 者行阴道镜检查;TCT (>ASC-US) 无论HC2-HPV-DNA结果如何均应行阴道镜检查。TCT (液基细胞学检查) 和HC2-HPV-DNA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为宫颈病变筛查、治疗后效果评价、复发风险评估的手段, 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1.

[2]钱德英.子宫颈病变的诊治规范[R].子宫颈疾病诊疗新技术, 2008:41.

心理问题诊治 篇9

关键词:心理障碍,神经内科门诊,诊断,治疗,心理干预

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的患者所选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主要影响着患者服药依从性。神经内科因其专科特性大多数患者病情较为复杂、而且伴有不稳定性, 常常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烦躁不安等为治疗增添了一定难度。现在临床在对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方面SSRIs类抗抑郁药物已经成为一种首选, 其中最常用的有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由于奥氮平能够安全、快速的抗抑郁抗焦虑因此在临床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大脑功能失调, 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认知以及情感、行为发生变化[1,2,3,4,5]。是器质性与心理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心理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至2012年神经内科门诊接收的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中抽取120例男女各60例, 年龄在18~68岁, 平均年龄45岁,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中的诊断标准, 排出严重器质性病变以及营养不良的情况。患者都有着清醒的神志, 不存在幻听及幻视等严重精神性疾病。确定患者既往就诊史、用药史、婚姻状况及工作情况。

1.2 方法

对患者采用药物以及心理干预对其进行治疗。将此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 每组60人且每组患者年龄, 身体状况, 文化程度等分布关系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对两组患者均使用奥氮平口服, 5m g/d进行药物治疗与此同时对B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心理治疗每月2次, 时常半年。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 患者心理、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因得病而发生的变化, 教会患者如何改变负性情绪, 通过讲座、家访及门诊交流来减轻患者思想压力, 协助患者及其亲属制定相关支持计划。针对患者情绪反映进行干预, 以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同时纠正患者的一些不良习惯。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表H AM A评分其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评分标准

SAS、SDS分别包括20个项目, 每条项目均按1~4级记分, 20个项目得分相加为基础分, 基础分乘以1.25整数即得标准分。标准分的分界值是50分, 其中得分在50~59为轻度焦虑, 在60~69之间为中度焦虑, 而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H AM A共14个项目所有项目均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各级的标准为:0分无症状;1分为轻;2分中等;3分为重;而4分为极重。

1.4 数据处理

将所有相关数据, 全部采用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SAS、SD S、H AM 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B组高于A组。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以及副反应。具体情况见表1。

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由于神经内科的特质性在确诊过程中由于心理障碍患者的一些症状如头痛、头晕、四肢麻木等与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大多一致, 使诊断出现困难。因此要对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心理疾病的表现予以正确区分。这不仅要求神经内科医生要有较高的精神卫生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神经内科基础知识, 可以完成一些常见疾病的正确辨认以及应急处理,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对一些基础器质性疾病给与兼顾。如说SSRIS类抗抑郁药物能够升血压, 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必须时时进行密切的血压监测;对于癫痫并伴有情感障碍的患者在对其用选择药物时应该考虑药物对癫痫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奥氮平对患者的内分泌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使用应尽量避免, 若是必须使用时要对血糖进行密切监测。奥氮平在治疗的过程中具有快速、高效等优点, 且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可采用小剂量治疗, 安全有效, 也能使得患者具有更好的依从性。神经科心理障碍患者的主要疾病是神经症合并心境障碍。因此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对治疗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以及其家庭情况, 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进行良好的沟通才能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也才能使其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 采用常规标准可以对神经内科接收的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诊断, 使用药物奥氮平对治疗该类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心理干预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书莲.缓解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状况调查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 2011, 19 (4) :570-571.

[2]张淑芬, 潘继英, 全传升.西酞普兰与氯米帕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15) :587-588.

[3]于德华, 吴绍敏, 李春波, 等.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 14 (12) :268-269.

[4]汪向东, 王希村,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07-108

心理问题诊治 篇10

关键词:脑血管病,心理障碍,临床诊治,效果显著

心理障碍指的是人的大脑功能出现失调, 从而引起病患在认知、行为以及情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同时也是心理性以及器质性相互结合表现出的心理疾病。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病情相对复杂、不稳定, 经常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以及昏迷等情况, 尤其是病患常出现焦虑与抑郁障碍现象, 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本文探讨脑血管病患的临床诊治情况, 现报道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 在我院治疗的50例脑血管病伴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患年龄自32~72岁, 男26例、女24例。其中11例脑出血, 8例脑梗死, 9例糖尿病, 5例病患脑出血;10例高血压, 7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情感因素致心理障碍18例, 32例因心理因素导致心理障碍, 另有10例病患因其他原因致心理障碍。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以及发病等方面没有差异即P>0.05, 因此具有对比性。50例患病患的住院时间都在1个月以上。

1.2 方法

将所有的病患分成两组进行诊治分析, 对照组:给予脑出血病患降低颅压与脱水治疗, 同时稳定病患的血压, 提高其脑细胞的代谢能力;给予脑梗死病患降纤、抗凝以及抗血小板凝聚与稳定血压、促进脑细胞的代谢或扩容改善微循环等措施。治疗组:病患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抗抑郁药物与抗焦虑药物治疗 (将帕罗西丁用于抗抑郁;将阿普唑仑作为抗焦虑药物) , 同时给予并要的认知心理干预。60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SDS (抑郁自评量表) 、SAS (焦虑自评量表) 以及HAMA (汉密尔顿焦虑表) 进行评分, 同时观察病患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2]。

3 疗效评定

对于抑郁及焦虑的症状疗效进行评估时, 应根据按汉密顿焦虑以及抑郁量表的评分进行判断。此外将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分成几个标准:无效、进步、显著进步以及基本痊愈。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χ—±s表示, 治疗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2个月治疗后, 病患的心理疾病与SAS、SDS以及HA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 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照组病患的评分明显高于治疗组。此外表明仅仅给予脑血管病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还应对病患进行心理疏导以及抗抑郁、抗焦虑方面的药物治疗, 更好地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治疗结果如表1、表2所示。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脑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该病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 其中出血性的脑卒中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所致;而缺血性脑卒中因脑动脉的血栓形成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 或者由于血栓栓塞造成灌注的失效引起的。对于脑血管病患所引发的心理障碍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病患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以及抑郁、自卑以及悲观沮丧等, 对脑血管病病患的顺利康复及生活均产生重要的影响。

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障碍病患主要以情感障碍与神经症为主, 同时焦虑、抑郁是病患最多见的症状。因此医护工作者应该积极治疗病患的病情, 例如降低颅压与脱水治疗、稳定病患的血压;提高其脑细胞的代谢能力或者给予病患降纤、抗凝以及抗血小板凝聚与稳定血压或扩容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措施。对有脑血管病病患的抑郁、焦虑等障碍病患进行药物治疗, 合理使用抗抑郁剂或者抗焦虑剂进行治疗, 较好地改善病患出现的抑郁或焦虑障碍等并发症, 促进病患的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的较快恢复。帕罗西丁用于抗抑郁;将阿普唑仑作为抗焦虑药物给予脑血管合并抑郁病患病帕罗西汀药物治疗, 该药物能够阻止5-HT进行再吸收, 使5-HT浓度提高, 能够产生抗抑郁的作用, 不但具有疗效显著、快速的优点, 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将阿普唑仑片用于抗焦虑, 可作用于脑中枢神经系统的BZR[苯二氮受体], 增强GABAA受体与GABA (中枢抑制性的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 间的结合, 提高氯通道的开放性, 加快细胞的超极化, 从而提高GABA的突触抑制性并有效抑制神经元兴奋性, 较好地起到抗抑郁作用[3]。

此外对病患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对病患心理障碍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与疏导, 医师应做好与病患沟通的工作, 树立患者的信心;日常多关心病患的生活、思想等状况, 积极与病患家属沟通, 共同做好病患的心理疏导工作。此外主动与病患交谈并耐心倾听其的心声, 多鼓励、理解病患参加业余或团体活动, 及时矫正病患的错误认识与认知;帮助病患克服心理障碍, 有助于缓解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及思想负担。因此医护工作者应该认真与病患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 并且及时掌握有效的干预技巧, 确保对病患的心理干预能够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 给予脑血管病伴心理障碍病患准确的诊断, 对脑血管病伴有心理障碍患者应给予心理疏导, 同时给予抗抑郁与抗焦虑的药物辅助治疗, 确保病患较快地恢复身体的健康, 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凤娟.急性脑血管病与焦虑和抑郁性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2) :202-203.

[2]杨芳, 于灵灵, 王德俊, 等.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8) :1996-1997.

心病诊治:惊恐障碍 篇11

说到这里,可沁内疚地看了一眼丈夫,低着头对我说:“你不要笑话我,他现在已经变成了我的拐杖,我一刻都离不开他,甚至连他去买菜、下楼拿报纸我都要跟着去,我无法忍受一个人在家的那种恐惧感,我怕我会突然不行了,但没有人送我去医院抢救。不瞒你说,我最近计划在医院旁边买套房子,哪怕是一间,能将就着住就行了,只要离医院近点。”

可沁抽泣着,继续说道:“从第一次发病以后,我几乎跑遍了市里所有的大医院,到上海有名的医院也检查过,住过五次院,记不清看过多少次急诊了,能想得到的检查都做过了,什么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等等,所有的检查结果都正常。可这病仍经常发作,有时每天都发作,有时十天发作一次,不发作时一切正常,发作时让人无法忍受。最可恶的是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就发作了,我整日提心吊胆,根本无法工作,而且我丈夫的事业和前途也被我耽误了。大夫,我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可沁患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叫惊恐障碍,是焦虑症的一种,也称急性焦虑发作。患者常在无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发作,表现为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伴有濒死感或即将失控感。患者难以忍受,常惊叫、呼救,同时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手脚麻木、全身软弱无力、头晕等症状,患者感到即将窒息死亡。患者常认为是心脏病发作,去急诊室求助。也有的患者表现为担心失去控制,会发疯,并因此不敢到公共浴池洗澡,担心要是失控了跑出浴池,“以后怎么见人”;或不敢到立交桥上,担心失控了会从桥上跳下去。这种发作常突然出现,并在10分钟内达到高峰,在1小时内逐渐自行缓解,且意识清晰。发作过后,一切如常,能回忆起发作的经过,但不久又会突然再发。

多数患者在反复发作的间歇期,常担心再发,惴惴不安;也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过去叫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头晕、口干、咽部梗阻感,出汗、手发粘或发凉,脸潮红、发冷或发热感,恶心或胃部不适、腹痛、腹泻,尿频等。多数患者有疑病症状,担心患了什么未被认识的严重疾病,反复去医院做各种检查,并随身备有速效救心丸等。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逐渐主动回避一些活动或场所,如不敢参加体育锻炼,不敢进商场、菜市场和乘公共汽车等,即使呆在家里,家里也不能没有人,患者害怕突然发病来不及送医院救治,这种现象被称作广场恐惧症。

一般来说惊恐障碍的治疗效果比较好,问题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它,常辗转于各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或神经内科等,承受着病痛外加各种检查的折磨,浪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延误了治疗。

惊恐障碍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迅速减轻痛苦感。治疗惊恐障碍的抗焦虑药物有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剂,如丙咪嗪、多虑平和氯米帕明(也称氯丙咪嗪)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如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类,如丁螺环酮;还有就是安定类,如氯硝西泮、地西泮、阿普唑仑等。值得注意的是安定类药物存在成瘾性和突然停药的“反跳”现象,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前几种抗焦虑药不存在成瘾性,且药物的副作用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但它们的缺点是不如安定类药物起效快,往往取得疗效的时间慢,通常要三周左右,患者在使用时一定要记住坚持服用到足够起效的时间,不要半途而废。在治疗的开始阶段往往是安定类和其他类抗焦虑药中的一种药物合用,往后逐渐停用安定类药物,这样既能够迅速获得疗效,又不至于产生药物成瘾。

心病还需心药医,既然惊恐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心理治疗自然也就在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期的支持性心理治疗非常重要,要给予患者真诚的安慰、鼓励和解释,让患者了解到这种疾病虽有濒死感和失控感,但绝不会影响生命,以减轻其恐惧感。如果症状不是很重,患者能够承受并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话,可不用药物,只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如果症状很严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无法应付,则可以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或后期,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惊恐障碍的心理治疗种类主要选用精神分析治疗、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中的一种。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治疗一定要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的心理治疗师那里进行,否则,一些外行心理治疗师的不良暗示和不当做法会使症状更加复杂化,增加病人的痛苦;同时,心理治疗是个比较长的过程,进行心理治疗前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责编/陈颖)

心理问题诊治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3例, 男 41 例, 女 102例;年龄60~86岁, 平均67岁。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38例 (96.5%) ,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5例 (3.5%) ;并发休克12例 (8.4%) ;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9例 (6.3%) ;并发化脓性胆管炎4例 (2.8%) ;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胃食管反流 (GER) 、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并存78例 (54.5%) 。

1.2 诊断依据

(1) 突发性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 并向右肩胛和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常因进食油腻食物而引起; (2) 右上腹有压痛、拒按、肌紧张;有时可触及胆囊;胆囊穿孔时, 可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 (3) B超、CT可提供辅助依据; (4) 通过腔镜术、手术而确诊。

1.3 治疗方法

经非手术治疗 (流质饮食或禁食胃肠减压、输液、抗生素、镇静止痛等) 后, 选择胆囊切除术136例 (其中腔镜手术89例) , 部分胆囊切除术7例。

1.4 疗效标准

依据《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 (1) 治愈:全部症状消失; (2) 好转:症状减轻, 但未完全缓解或需再次手术治疗; (3) 未愈:临床症状及各项检查均未见好转。

2 结果

2.1 误诊情况

误诊心源性休克3例, 误诊胃穿孔2例, 误诊为心绞痛2例。与消化性溃疡并存而漏诊3例;与GER并存而漏诊2例。

2.2 治疗情况

治愈141例, 治愈率为98.6%, 死亡 2 例, 其中1例心梗再发、1例肺部感染, 病死率为1.4%。

3 讨论

3.1 一旦确诊, 应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大多数老年人有慢性内科疾病,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 常会带来严重后果, 甚至危及生命。一旦确诊为老年人急性胆囊炎, 当病情尚未发展到严重阶段, 治疗比较容易, 疗效也比较理想。非手术治疗下, 应不失时机地选择手术, 对于提高治愈率非常重要。不要拖至病情进一步恶化时, 被迫施行手术, 否则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3.2 腹痛、放射痛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老年人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的反复发作史, 后又患上急性胆囊炎时, 一旦出现右上腹疼痛, 往往会考虑是心绞痛的放射痛, 并含服硝酸甘油, 疼痛也可缓解, 而误诊为心绞痛。在此要认识到硝酸甘油能缓解疼痛的不完全是冠心病心绞痛[1], 因为其对胆绞痛[2]、食管炎、食管痉挛也可有效。因此, 临床诊治腹痛、胸痛, 不要完全依原诊断治疗。胆囊炎腹痛, 向胸骨后或心尖部放射[3], 但胆囊炎所至的腹痛、放射痛与进食脂肪餐有关, 可依此鉴别。

3.3 心源性休克与胆囊炎感染性休克的鉴别

本组胆囊炎、感染性休克12例, 其中误诊为心源性休克3例。因患者胸痛、腹痛均不明显, 精神差, 四肢冷, 血压下降, 心电图提示T波改变与ST段抬高。诊断为心梗、心源性休克, 经扩容、纠酸等处理后, 病情好转, 自觉右上腹疼痛, 有压痛、反跳痛, B超示:胆囊炎并结石。加用抗生素, 休克纠正后手术, 证实为胆结石性胆囊炎。心电图仍有T波改变与ST段抬高, 患者存在心梗史, 属陈旧性心梗。临床上治疗老年人胆囊炎、感染性休克, 在扩容、纠酸抗休克时期, 应注意老年人心功能较弱, 输入一定的液体量后, 应给予一次快速作用的洋地黄制剂[4], 以防心衰。

3.4 不失时机的选择手术

入院后作为手术前的准备治疗有:禁食、输液、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 抗感染、消炎利胆, 解痉止痛。使用解痉止痛药, 应注意男性老年人, 多数有前列腺增生, 如果应用654-2、阿托品类药物, 会引起排尿困难或尿潴留, 最好选用颅痛定等止痛剂[5]。本组老年人有1~2种内科疾病并存时, 应给予适当的治疗, 使并存疾病稳定。监测血压、血糖及其心、肺、肾等功能情况。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失时机的选择手术, 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 本组均系手术治疗。老年人胆囊炎越早采取手术, 效果就越好。

3.5 手术治疗的选择与适应证

手术力求安全、简单、有效, 对年老体弱、合并多个重要脏器疾病者, 选择手术方法与时机很重要。本组急诊手术13例, 其适应证有: (1) 发病在48~72 h内者; (2) 经非手术治疗病情恶化者; (3) 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者。手术方法的选择: (1) 胆囊切除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 也可应用传统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6]; (2) 部分胆囊切除术:本组有7例, 如估计分离胆囊床困难或可能出血者, 可保留胆囊床部分胆囊壁,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该处的黏膜, 胆囊其余部分切除; (3) 胆囊造口术:属高危患者或局部黏连解剖不清者, 可先行造口术减压引流, 3个月后再行胆囊切除; (4) 超声或CT导引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 (PDGD) , 可减低胆囊内压, 急性期过后再行手术。适用于病情危重又不宜手术的化脓性胆囊炎患者。

参考文献

[1]何子祥.老年人胸痛189例病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16) :1933.

[2]何子祥.特殊表现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31例诊治体会[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 2004, 2 (2) :28.

[3]王德炳, 张树基.全科医生手册[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142.

[4]何子祥.老年人感染性休克的特点[J].广东医学, 1998, 19 (11) :887.

[5]何子祥.老年人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1A) :4.

上一篇:教研文章的提炼下一篇:不良反应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