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黄战略

2024-10-11

蓝黄战略(共4篇)

蓝黄战略 篇1

2011年1月4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潍坊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共同融合发展, 其在两区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如何优化潍坊市产业布局、培植潍坊市自身的优势产业, 以更快的融入到两区建设的大发展中, 是潍坊市发展的关键, 也是促进和推动“两区”建设的强有力的动力。

1 潍坊市产业发展现状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 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强化需求导向,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产业机构的调整、转型和升级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推动了。

1.1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产业增加值增加较快

在产业结构比重上, 潍坊市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较快, 如1978年潍坊市的第一产业产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44, 1998年下降为0.28, 到2008年下降为0.11, 到2011年下降到0.10,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潍坊市第一产业产值下降的趋势较大。从产业增加值总量上来说,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 1978年, 潍坊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38亿元, 到2011年, 潍坊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9.28亿元, 年均增长11.4%。可以看出, 潍坊市第一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

1.2 第二产业增速较快, 呈现阶段性增长趋势

潍坊市第二产业增速较快, 比重较高, 1978年, 潍坊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43, 到2011年, 潍坊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55, 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2011年, 潍坊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961.4亿元。从产业比重上来看, 1978年至今, 第二产业比重出现过两次波动, 第一次是1981年, 第二产业比重出现下降, 到1984年降到最低点, 比重为0.299, 此后, 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到1990年出现第二次小幅波动, 此后, 第二产业比重一直呈增长趋势。

1.3 第三产业增加值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一直呈现增长趋势。1978年, 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0.125, 到2011年, 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0.345。其第三产业增加值也由1978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21.17亿元, 增加了400多倍。从增速上来说, 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 大大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增速。但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说明潍坊市第三产业增长还有很大增长势头和发展潜力。

2 潍坊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潍坊市第一产业发展快, 在区域内比重较高是得益于寿光这一全国重要蔬菜基地的引领, 作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地, 潍坊市的蔬菜产业有相当的规模效益, 以寿光为核心, 辐射青州、临朐、昌邑以致东营部分地区的蔬菜产业发展迅猛。但潍坊市的蔬菜产业延伸力度较弱, 主要是蔬菜的种植、养护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但相关联的蔬菜深加工产业薄弱, 寿光的绝大部分蔬菜都采取农户种植———菜贩菜地收集———集中外运批发———菜贩零售的模式, 整个过程中蔬菜的附加值较低, 且处于市场的自发性, 农户的种植和销售都有很大的随意性。零散的零工市场也不利于专业性农业劳动力人员素质的提高。

2.2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品技术含量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根据潍坊市2011年百强企业统计数据来看, 潍坊市百强企业中, 仅有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恒联投资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属于第三产业, 其中98家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其主要包括第二产业中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和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石油化工、水泥制造等, 高新技术相关产业如新能源、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企业比重低。这说明潍坊市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生产过程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度高, 且大部分企业在蓝黄战略区内不具备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这都不利于潍坊市经济转型和发展。

2.3 第三产业比重低, 缺乏创新力

潍坊市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2011年, 潍坊市第三产业比重为34.5%, 低于蓝黄区域内的平均水平36.7%,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43.1%还低8.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证明潍坊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销售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都有巨大的带动作业, 但潍坊市的相关行业发展还欠缺创新能力, 对信息化的利用率较低, 也未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3 蓝黄战略下潍坊市产业定位

潍坊市作为一个蓝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 即将潍坊市发展与蓝黄战略其他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 寻找自身的产业优势, 特别是蓝黄战略发展中找到合适的定位。这就需要将潍坊市的总体产业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分析, 以确定潍坊市产业发展的重点, 这对于整个潍坊市、特别是内陆县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 海域”。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 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 德州乐陵市、庆云县, 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将潍坊市产业发展战略与整个蓝黄战略区域内的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日照、滨州、德州、淄博进行比较, 确定潍坊市的产业发展定位。依据2011年蓝黄战略区域内各地区产业增加值在区域内本产业内所占比重 (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 青岛和烟台在整个蓝黄战略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其各产业在整个区域内都有发展优势, 是整个蓝黄战略区域中的资源聚集区;东营、日照、滨州在整个区域内发展较弱, 其位置也处于蓝黄战略的边缘区;潍坊、威海、德州、淄博在蓝黄战略区域内处于中间地带, 各产业发展相对比较均衡。潍坊市第一产业在区域内的比重较高, 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处于中间位置, 从整个区域角度来看, 潍坊市产业结构应重点应继续巩固和发展第一产业、保持第二产业发展力度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从整个区域内产业结构比重来看 (如表1所示) , 潍坊市10.1:55.4:34.5, 第一、二产业比重较高, 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这说明潍坊市还是以粗放式发展模式为主的经济增长形式,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要加大第一产业技术和服务投入、转变第二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 潍坊市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1 立足区域, 定位优势产业, 强化农业产业发展

潍坊市产业布局要立足于蓝黄战略区域中进行发展, 根据潍坊市与蓝黄战略区域内其他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比较分析, 潍坊市的产业定位是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发展第一产业。针对蓝黄战略区域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随着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协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 以区域城市群体为纽带的城市空间群将会形成, 而与此同步进行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进一步弱化了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这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会导致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因此, 强化农业产业发展是潍坊市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理顺土地产权关系, 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 (2)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引入农业龙头企业,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3) 引进高素质农业化人才, 完善人才的引入与管理机制,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4) 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 吸引社会资本向农业集聚; (5) 增加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水平,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2 优化劳动、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模式, 鼓励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

潍坊市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资本密集型行业, 如潍柴、山工、山水水泥、歌尔等都属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企业, 这些企业与蓝黄战略区域内其他同类型企业相比, 并没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优势。因此, 要积极创新企业发展模式, 增强企业的技术含量, 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区域内来看, 积极向青岛、烟台等同类型先进的高端制造业学习,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及时学习和比较, 避免出现产业重复建设和技术重复引进现象的出现。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 特别是提高先进制造业等行业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 有利于缓解区域劳动力需求缺口, 吸引高素质劳动者, 改善劳动条件。潍坊市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食品行业、制药业、生物化工业等都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积极鼓励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 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4.3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全面建立和发展新型服务体系

潍坊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第三产业, 潍坊市第三产业发展比重远低于蓝黄战略区域内第三产业比重的平均值。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潍坊市提出“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全市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围绕潍坊市重点农业和工业龙头企业为主体, 开展以资金、物流、信息、商务、创意等的个性化服务。如特色农业种植和销售一条龙服务、房地产周边配套服务、企业信息化服务等。

参考文献

[1]秦雅林.潍坊市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5, (3) .

[2]YMG记者.“黄三角”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N].烟台日报, 2009-12-04.

迷人的“蓝黄”交响 篇2

“蓝区”:面向海洋陆海统筹

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1号文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山东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对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未来充满了信心。

费云良的信心来自于山东海洋经济的巨大发展前景。经初步核算,2010年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24.9亿元,同比增长13.3%,高于全省增幅0.8个百分点,占全省的47.5%,是山东经济发展的优质区域。海洋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良好势头,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预计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00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2010年蓝色经济区内实现进出口总额1480.7亿美元,占全省的78.4%:积极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和通关便利化,开通了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对外开放环境明显优化;东营、潍坊滨海、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烟台高新区上升为国家级园区,目前,区内拥有省级以上各类园区已达68家,其中国家级园区16家,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在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E升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山东沿海7市围绕培植海洋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临港产业,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华电莱州大容量高效机组、宁东至青岛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海阳核电一期工程等进展顺利;青岛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日照岚山30万吨级油码头等一批重大港口项目相继建成投运,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8.6亿吨;铁路、公路、机场等建设进程加快: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等规模不断扩大,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文登南海开发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重大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使半岛蓝色经济区从开局就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建设沿海经济区,山东已不是第一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区,都是借助沿海优势而建设的经济区。而刚刚起步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靠什么优势而立足进而能后来居上?费云良给出的答案是差异化竞争战略。

“从省外看。其它沿海经济区都是在陆地上进行规划发展,属于陆地经济: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则是由陆地向海洋延伸,以海洋经济为主体、海陆统筹、以海为主的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其它海洋经济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重点是要把区内规划好,既防止与省外产业雷同,又要防止省内竞争。费云良表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海陆空间布局就是发挥山东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科学规划。以港口为例,山东沿海各市都有自己的港口,其中包括青岛、烟台、日照3个亿吨大港。对港口的整合,目标是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围绕港口的业务进行整合。青岛港和日照港的集装箱业务目前已经进行了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青岛港要发挥输油码头和集装箱优势,日照港则要发挥深水大港和矿石码头优势。对于烟台港、龙口港来说,可以发挥与东北、天津、环渤海地区的物流衔接作用。

山东省人大代表、中共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对日照在蓝色经济区中的定位十分清晰,“我们和其他的蓝色半岛经济区的城市相比,既有合作也有分工,在海岸这个区域来看,我们在打造港口城市其实也是在构筑了一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港口集群。比如说我们和青岛港和董家口港和烟台港、威海港包括潍坊这些区域的港口,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将形成一个大的港口集群,我们的目的是面向黄海和太平洋共同地为我们国家的中部、西部乃至延伸的亚欧大陆桥,来进一步地搞好辐射和服务。”

作为同家级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将为海内外客商带来巨大商机。2月18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恳谈会、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山东省共推出招商项目200个,总投资8512亿元,现场共签约项目23个,总投资额达2549.4亿元。

“黄区”:打造高效生态示范区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8.5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177.4亿元,增长24.9%,地方财政收入308.1亿元,增长29.3%,进出口总额189.5亿美元,增长67.3%,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2.6、4.2、3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

为进一步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部分国家支持推进政策相继落实。山东省政府相继与民政部、农业部、水利部签订省部合作协议:国土部支持将黄三角作为单独区域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支持在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方面先改先试。在山东省发改委积极争取下,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8月7日正式批准开展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筹备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在国家各类转移支付主要向中西部倾斜的情况下。经共同努力,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将山东省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下达基数性财力补助1.77亿元。国家开发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实施信贷倾斜,金融发展明显加快。2010年,区内开工建设项目6051个,完成投资2892亿元。

据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牛启忠介绍,山东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扎实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0年,在生态建设方面,山东省

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断流34年的刁口河重新恢复过流;启动建设了造林绿化工程、县(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山东省实施了“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和生态市县建设,集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和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活动,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35座,确保了污水达标排放,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区内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脱硫设施改造。

存高效产业方面,已开工建设绿色生态种植业基地185个、健康养殖基地70万亩i国家科技农业示范园已获科技部批准,正加快推进建设;乐陵50万亩优质金丝小枣种植、10万亩脱毒马铃薯繁育、东营10万亩海参养殖区、4万亩大闸蟹养殖区、庆云亿只樱桃谷肉鸭繁育、高青10万头黑牛繁育基地已具雏形。

“蓝黄”融合优势叠加

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19个县区中,有11个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合。置身两大国家战略之下,这11个县区是否会有政策上的冲突?

“政策叠加,如虎添翼。”费云良对此解释说,这些县区不但可以享受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优惠政策,同时享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政策扶持,双重的政策优惠将给这些县区带来更加快速的发展。从两大经济区的规划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陆地发展为主,可以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转身向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侧重海洋。必须要借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广阔的腹地,二者可以完美结合。

纵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一块迷人的“蓝黄叠加区”显现出来,其中包括东营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烟台市的莱州市,滨州市的无棣县、沾化县。如何利用政策的“叠加效应”促进当地发展,相关市县已经在思考和行动。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国家战略,尽管在规划范围、规划重点、功能定位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但二者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上是一致的,突出了高效生态经济取向,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战略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山东省人大代表、中共滨州市委书记邓向阳说,滨州要真正实现大的跨越,就必须要打破基础设施滞后这一瓶颈。

山东省人大代表、中共寿光市委书记孙明亮说,寿光处在“蓝黄”两大规划的重叠区我们幸运地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2010年9月30日,寿光羊口经济区先进制造业15个项目集中奠基;今年1月4日,寿光市2011年第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奠基仪式又在羊口经济区举行,集中奠基的10个项目是今年第一批高新技术制造业项目,总投资达93亿元。

“蓝黄”融合、海陆统筹、率先发展,两大规划的“叠加效应”已经在“蓝黄一体区”显现出来。

在蓝黄规划区之外,山东其他县区同样享受国家战略的优惠政策。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同时将区外其他10市作为联动开发区,并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差异化等。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以海洋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为重点,专门打造了28个海洋产业区联动发展平台,成为核心区与内陆区的桥梁和纽带。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8个联动区分布于全省17城市,直达区县,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与全省各地连接在一起,把半岛蓝色经济发展变成了全省的事。费云良说,不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还是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经济圈、鲁南经济带等区域重点带动战略,都需要一些联动和节点区域,28个联动区就是承接和集聚全省海洋经济要素的平台。

蓝黄战略 篇3

(一)蓝黄经济区冷链物流发展优势

1. 运输体系逐步完善。

从当前情况来看,蓝黄经济区冷链物流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在交通状况、物流主体方面为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山东省自2010年起,在4年内共投资1673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构建大路网、建设大港口、发展大物流作为着力实施的三大工程,有力地促进了运输体系的完善,推动了现代交通业的快速发展。

2. 物流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山东省的物流企业超过了5000家,逐步形成具备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该群体包括多种所有制、各类服务模式以及不同经营规模的物流企业。其中,在全国物流100强企业中,山东省物流企业占据22家,包括山东交运集团、海尔物流、山东中邮物流公司等物流企业,同时韩国韩进、丹麦马士基、联邦快递等国际知名物流公司也入驻山东,物流业务遍及船舶、海运、空运、集装箱、仓储等领域,使得山东省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为蓝黄经济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蓝黄经济区冷链物流发展劣势

1. 冷链物流资源分散。

在进入全国物流100强的山东企业中,仅有山东荣庆物流公司专门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其他企业只是兼营冷链物流业务。从总体形势上来看,蓝黄经济区冷链物流的市场集中程度较低,物流资源较为分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冷链物流业务的企业呈现出规模小、数量多的现状,大部分企业的注册资本仅为十几万或几十万元,难以形成冷链物流产业的规模化效应;二是蓝黄经济区的物流产业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青岛、淄博等地区,这些地区对物流产业有着各自的规划,纷纷争夺物流资源,从而导致蓝黄经济区的物流资源更加分散,无法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

2. 冷链物流服务模式落后。

蓝黄经济区内从事物流的企业没有将冷链物流服务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仅有几个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拥有几百台冷藏车辆、较为健全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以及较高水平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其他小型物流企业基本没有信息化管理系统,只有几台冷藏车辆和几条短距离运输线路。由于冷链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和服务管理较为落后,从而造成了蓝黄经济区冷链物流产业的整体实力较差。同时,在蓝黄经济区内,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模式单一,缺乏附加服务和增值服务。大部分冷链物流企业主要以提供仓储、市内配送、冷链运输等基础性服务为主,只有规模较大的冷链物流企业提供配货、分拣、贴标等附加服务,而能够提供采购、库存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的冷链物流企业更少。受冷链物流企业自身经营实力的限制,目前蓝黄经济区内的冷链物流企业尚不具备提供流通加工、信息处理、金融服务等高端增值服务的能力。

3.冷链物流市场欠缺规范化。

目前,我国政府在物流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度制定方面,将常温物流作为重点,而忽视了地区经济发展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使得冷链物流行业标准缺失,直接造成冷链物流市场规范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冷链物流企业往往利用降低价格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牺牲了冷链物流服务品质,从而导致市场处于恶性竞争的状态。尤其在蓝黄经济区内,大部分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只提供冷藏运输服务,尚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这些公司常用价格竞争手段,使得企业难以获取较高的利润额,同时也就没有足够的资本投资固定资产、拓展物流网络、提高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基于此点,蓝黄经济区内的部分生产厂家不愿意外包冷藏物流业务,担心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无法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这就使得冷链物流运作既难以保证“质”,又降低了“量”,导致冷链物流市场尚未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4.冷链物流行业绩效偏低。

受冷链物流市场不规范、物流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实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蓝黄经济区冷链物流产业呈现出整体绩效偏低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蓝黄经济区内的大部分物流企业业务仅局限在固定区域,没有向周围区域拓展,使物流企业联合、并购的行为较少,难以形成冷链物流产业集群效应。其二,蓝黄经济区内的冷链物流市场处于非饱和状态,从事冷链物流企业的数量多但规模小,各企业均拥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无需采取兼并联合的手段拓展市场占有份额,保持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三,蓝黄经济区内的一部分规模较大的冷链物流企业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在政企尚未完全分离的情况下,冷链物流企业的经营发展还得受地方政府的干涉,使得冷链物流产业具有明显的地方保护色彩,阻碍了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基于以上三点,蓝黄经济区内的冷链物流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冷链物流产业绩效的提高。

二、蓝黄经济区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一)完善冷链物流标准

为了改善蓝黄经济区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的现状,应从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入手,推动冷链物流市场的标准化、规范化运作,为发展冷链物流产业提供有力保障。近几年,国家农业部、商务部等部委相继出台了《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但还是在冷链物流的不少领域缺乏具体的硬性文件和执行标准,尚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为此,蓝黄经济区应结合国家发展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从本区域冷链物流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制定出具体的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如冷链物流企业资质认证标准、冷链物流企业诚信体系标准、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冷链物流服务接收标准、冷链物流企业市场准入标准等,统一各项技术指标参数,规范冷链市场运行秩序,推动蓝黄经济区冷链物流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加快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建设

蓝黄经济区应进一步加强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建设,改善冷链物流资源分散、服务模式落后的现状,不断完善冷链物流配送设施,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质量。首先,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运输车辆,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以高质量、高效率的冷链运输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冷链物流市场步人良性循环状态。其次,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入自动识别、GPS定位、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系统、EFT技术、EDI技术等现代物流技术,实现对冷链物流业务的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同时,有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还应当重视技术改造与升级,引入库房管理系统、自动化冷库技术、无损检测、真空预冷技术、商品化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自身装备技术水平,带动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实力提升。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推动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对冷链物流产业的整体服务实力有着重要影响。为此,黄蓝经济区应当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利用优惠政策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增强提供高端物流服务的能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应重视物流设施建设、物流人才培养以及物流网络构建,同时还应当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经营,以满足蓝黄经济区对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高要求,提高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此外,蓝黄经济区还应当加快建立冷链物流一体化,使生产、加工、销售、储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便强化整个冷链物流体系的组织和管理,使冷链物流上所有的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冷链物流的运作效率。

(四)强化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蓝黄经济区冷链物流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制定完善的冷链规划,根据规划对冷链物流企业提供有条件限制的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支持,如在冷链物流企业冷库建设、关键技术改造、冷藏车购买等方面给予支持。其次,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联合上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物流企业等多方力量,成立冷链物流联盟。由冷链物流联盟对冷链物流服务履行监控职能,确保冷链物流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标准得以贯彻执行,将冷链物流纳入到食品流通的全过程中进行监管。

三、结论

总而言之,蓝黄经济区的冷链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装备、服务模式、市场规范化、行业绩效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但是由于蓝黄经济区拥有较为完善的运输体系和庞大的物流企业群体,使得该区域冷链物流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此,蓝黄经济区必须从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加快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冷链物流监管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冷链物流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清.周静.郑真真.蓝黄经济区物流网络节点优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2).

[2]王鑫.山东半岛经济区物流现状分析及现代物流一体化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10(4).

蓝黄战略 篇4

一、“蓝黄”经济区建设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1.政策倾斜为山东省现代农业配置了发展引擎。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加速实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民政部、国家海洋局等部委相继与山东省政府签订了部省合作协议,使得山东省现代农业不仅在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而且还被赋予了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驱动力,为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人才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为更好地支持“蓝黄”经济区建设,山东省出台了有关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工作意见,加快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中心、博士后科研创新基地等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集聚力度,并重点选派经济区发展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赴海外进修培训,积极打造人才高地。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工作, 为经济区建设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实用人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向农业等产业的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3.资金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注入了发展动力。为支持 “蓝黄”经济区建设,山东省在增加“蓝黄”经济区信贷投放的同时,设立了“蓝黄”经济发展基金,积极推动银政、银企合作, 与全国十多家银行和多家保险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温州、香港、首尔等地组织召开商务合作招商恳谈会和推介会,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促进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外来资金、民间资本、风险资金的集聚。首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共引进高效生态农业项目132个,合同资金195亿元[1]。2011年山东省政府又安排16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蓝黄”经济区内包括高效生态农业和滨海特色农业在内的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2]。大规模的资金集聚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的投入,为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4.科技支撑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增加了助推器。为更好地支持“蓝黄”经济区建设,山东省提出以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依托,全面整合区域科技资源,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建成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构筑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高效型、 生态型、创新型、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以建设创新型海洋科技示范基地、高效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国家高效生态农牧业开发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为主要内容, 积极推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充分体现科技的支撑作用,全面提高“蓝黄”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二、“蓝黄”经济区建设把发展现代渔业和现代畜牧业放在重要位置,为山东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保障食物安全提供了有利条件

1.渔业和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山东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涵盖山东省全部海域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将逐步改变目前我国以近海、浅海、海面养殖为重点的传统渔业生产模式,通过建设海底人工渔礁、海洋牧场、远洋渔业基地和扩大现代化专业远洋渔船建造规模,大力推进渔业生产由海面向海底、由浅海向深海、由近海向远洋的全方位拓展,全面实现传统低效渔业向现代高效渔业的转变。现代畜牧业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依托黄河三角洲百万亩天然草场资源, 进一步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沿黄肉牛、滨海奶牛、西部肉羊、中部肉禽、北部生猪等畜牧产业带,努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3],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农牧渔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有效保障了山东省的食物安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广阔的海域资源是“蓝黄”经济区的突出优势,因此“蓝黄”经济区建设不仅不会因局部土地开发利用危及山东省的粮食生产,而且还能通过土地整理、盐碱地改造等措施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增加粮食产能。并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现代渔业,大幅度提高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产量,从而从量上有效保障了山东省的食物安全。高效生态农业是“蓝黄”经济区农业发展的模式定位,随着“蓝黄”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将在畜牧业和渔业中得以全面推广应用,这不仅有利于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产量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畜产品和水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在质上有效保障了山东省的食物安全。

三、“蓝黄”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提高山东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山东省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1.特色高效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进程。“蓝黄”经济区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目标要求,以建设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绿色有机果品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高标准健康畜禽养殖基地、集约化生态健康水产品养殖基地为主要内容,大大提高了山东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有效推动了山东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

2.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和逐步完善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蓝黄”经济区农业按照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要求,通过依托种植业基地打造良种引育—种苗繁育— 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工厂化保鲜—市场化销售的农产品产业链,依托畜牧业大型园区打造饲草种植—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现代奶业—屠宰加工—冷藏储运—市场销售的畜产品产业链,依托广阔海域打造种苗繁育—生态健康养殖—休闲垂钓—现代捕捞—贮藏运输—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的水产品产业链,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全面提高了山东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3.品牌化农业发展战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蓝黄”经济区农业按照优选品种、提高品质、突出品牌的思路,选定寿光蔬菜、沾化冬枣、乐陵小枣、信阳鸭梨、黄河口蜜桃、莱阳茌梨、栖霞苹果、日照绿茶、崂山绿茶、平度葡萄、 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莱州玉米种业、山东黑牛、渤海黑牛、洼地绵羊、德州驴、里岔黑猪、琅琊鸡、寿光鸡、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刀鱼、黄河口甲鱼、莱州湾梭子蟹、渤海文蛤、红岛蛤蜊、冯家虾皮、王尔庄海蜇、威海对虾、长岛刺参、烟台海带、蓬莱栉孔扇贝等区域优势农产品,通过品种优选纯化、标准化种养殖、地理标志产品和品质认证等措施,走品牌发展的路子,全面提高了山东省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蓝黄”经济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山东省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1.“蓝黄”经济区农业定位于高效,有利于土地、水、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上农下渔”、“上林下渔”的盐碱地开发模式和滩涂浅海带、潮间带、潮上带、重盐渍带和轻盐渍带因地制宜的分层次开发模式的大力推广,有效地提高了滩涂土地的利用率。农业节水技术和“链式”水产养殖技术的大力推广,将有效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面到底立体海洋渔业的迅猛发展,海洋资源的利用率也将得到显著提高。

上一篇:幼儿语言教学策略下一篇:礼制功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