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治疗

2024-11-08

川芎嗪/治疗(精选11篇)

川芎嗪/治疗 篇1

摘要:突发性耳聋是常见的感觉神经性耳聋, 发病时常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治疗方法较多, 但疗效不确定。我科从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 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50例 (55耳) , 疗效显著, 现作如下报道。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丹参川芎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按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1996年10月上海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1], 排除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丹参川芎嗪组50例 (55耳, 左耳29例, 右耳16例, 双耳5例) , 其中男24例, 女26例;患者最小16岁, 最大74岁, 平均年龄为49岁。病程8h~1个月, 平均7.4d。对照组:50例 (53耳, 左耳23例, 右耳24例, 双耳3例) , 其中, 男23例, 女27例;患者最小22岁, 最大71岁, 平均年龄为47岁。病程12h~1个月, 平均8d。

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为5°[2], 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若低分子右旋糖酐 (简称低右) 皮试阳性者, 则给予, 静脉注射, 每天1次, 辅以高压氧和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若患者低右皮试呈阴性, 则予以静脉注射3d。复查电测听, 以后给予6%低右 (500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及上述治疗, 疗程为14d。

丹参川芎嗪组:在应用低右阴性者冲击对本组患者治疗后, 于对照组治疗方法相同, 并加用由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mL, 静脉注射14d, 每日注射1次。

注意观察2组患者是否出现出血倾向、头痛、恶心等情况。疗效按1996年10月上海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标准判断[1]。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见表2

2.2 2组患者伴或不伴眩晕的疗效, 见表3

3 讨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清除氧自由基, 降低血脂水平和血液粘度, 改善微循环, 加速红细胞的流速, 增加内耳血流量的作用。

本组显示2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1.8%和64.2%2组病例治疗不伴眩晕有效率为66.7%和5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丹参川芎嗪治疗组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 且治疗时间短 (平均12d) , 花费低, 疗效好。因此, 丹参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

注:2组发病前无诱因、有受凉劳累及情绪变化等均相似

注:P<0.05

注:P<0.05

参考文献

[1]何膺远.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7, 32 (2) :72~73.

[2]黄远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985~986.

[3]黄加云.东菱克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 8 (3) :115~117.

川芎嗪/治疗 篇2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是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是主要治疗手段。丹参川芎嗪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流速,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丹参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治疗作用,现将观察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53例,年龄31~58岁。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8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龄32~52岁,平均年龄(34.20±2.43)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Q波心肌梗死10例,非Q波心肌梗死10例;对照组5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31~56岁,平均年龄(33.10±3.23)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Q波心肌梗死13例,非Q波心肌梗死1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及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可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经过我科检查,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排除血液疾病,有出血倾向,高血压病,收缩压大于200mmHg,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吸氧,静脉静点硝酸酯类,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等。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10毫升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毫升静点,每日1次,共用14天。对照组给予吸氧。静脉静点硝酸酯类,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等。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麦20毫升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毫升静点,每日1次,共用14天。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改变。

1.3 判定疗效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大于80%,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大于0.1mV;有效:心绞痛次数发作减少50%~80%,缺血性ST段恢复0.05~0.1 mV;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小于50%,心电图和治疗之前相同。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36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4.1%。P<0.05,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丹参川芎嗪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进行t检验,数据以(χ-±s)的形式表示。当P<0.05时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表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导致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合并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产生心肌缺血、缺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胸骨疼痛或不适。胸骨压榨感,疼痛放散到肩部,一侧或者双侧手臂,放散到上腹、腋部。有惡心、呕吐,出汗、气短等症状,有一部分患者有非典型症状,疼痛不在胸部后部及左侧,有麻木、刺痛灼痛感,女性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表现为非典型症状。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合并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产生心肌缺血、缺氧。丹参川芎嗪是丹参和川芎嗪制剂。丹参为唇形科植物,含脂溶性的多种丹参酮类和水溶性的原儿茶酚醛和儿茶酚氨衍生物,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脏功能,抑制凝血的作用,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是丹参素和盐酸川芎嗪,静脉滴注后能在体内吸收,能透过血脑屏障,分布在心、肝、脑、肾等脏器。大部分通过肾脏排泄。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活络,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流速加快,改善微循环,抗血栓,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同时有抗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抵制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本组观察资料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在改善临床症状,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比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无不良反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一种临床新的安全,又有效的治疗冠心病理想药物,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运,陈文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1):3-4.

[2]温薇.丹参的药物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医药信息,2007,(4):54-55.

[3]胡国芬,王建平.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10):773-774.

川芎嗪/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9 月~2014 年8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0 例, 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 并经CT检查或MRI确诊。排除标准: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出血性脑梗死者、肝肾心肺功能不全者以及药物过敏体质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具有知情权, 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可配合治疗。其中男42 例, 女28 例;年龄46~78 岁平均年龄 (67.2±6.5) 岁;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各35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发症处理等综合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治疗, 将1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250 ml生理盐水溶液混合, 静脉滴注, 1 次/d。参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取2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与250 ml生理盐水溶液混合, 静脉滴注, 1 次/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 周。

1. 3 疗效判定标准[2]依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治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1%~100%, 病残分级为0 级;显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6%~90%, 病残分级为1~3 级;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5% ;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 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所增加。总有效率= ( 治愈+ 显著+ 进步)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经治疗, 实验组中治愈18 例, 显著10 例, 进步6 例, 无效1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 (34/35) ;参照组中治愈8 例, 显著12 例, 进步9 例, 无效6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2.86% (29/35)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 (19.84±5.17) 、 (11.18±3.50) 分;参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 (19.62±5.04) 、 (15.86±3.71) 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颅内动脉血管壁病变、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因素导致的, 直接导致出现急性脑血栓症状, 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状况。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具有发病突然、进展快等特点, 中医将其归属在“中风”范畴, 多由血气瘀结所致[3]。急性脑梗死发作后, 由于脑血流供应障碍, 容易引发缺血缺氧症状, 在神经细胞中会出现大量钙离子内流情况, 同时所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均会对神经组织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 进而造成神经细胞坏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域以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 中心区域的脑细胞已经死亡、属于不可逆的损伤, 而缺血半暗带脑细胞损伤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其中仍然存在侧支循环, 能够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因此, 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脑缺血半暗带的血流、改善脑灌注, 挽救神经细胞。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以丹参素、川芎嗪为主要成分,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血气的功效, 可促进纤溶, 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增多之后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加快, 还可纠正钙离子失衡[4]。川芎嗪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流速度、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 对于延髓呼吸中枢、脊髓反射兴奋也具有较好的作用。并可缓解脑部缺氧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为二者合用, 效果更佳, 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扩张脑动脉, 改善血液粘稠度。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的川芎嗪与丹参素的分子量很小, 能够直接通过血脑屏障发挥作用, 利于红细胞流动, 从而改善血流循环, 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目的。此次研究中,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 参照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同时, 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现象, 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提示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病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各3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 参照组患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梅.依达拉奉单用、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评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19) :2105-2107.

[2]耿国民, 任国玉.丹参川芎嗪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38例.中国药业, 2013, 22 (6) :108-109.

[3]王燕.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0) :161.

磷酸川芎嗪片说明书 篇4

【英文名称】LigustrazinePhosphateTablets

【拼音全码】LinSuanChuanXiongQinPian(AoSha)

【主要成份】磷酸川芎嗪。

化学名:2,3,5,6-四甲基吡嗪磷酸盐

分子式:C8H12N2?H3PO4?H2O

分子量:252.21

【性状】磷酸川芎嗪片(奥莎)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适应症/功能主治】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规格型号】5mg*48s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0~100mg,一日3次,1个月为一疗程遵医嘱。

【不良反应】偶见胃部不适、口干、嗜睡等,饭后服用可避免或减少副作用。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脑水肿或少量出血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困难时应慎用。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尚不明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磷酸川芎嗪片(奥莎)酸性较强,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磷酸川芎嗪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和活血化淤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

【药代动力学】磷酸川芎嗪口服吸收及排泄迅速,可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

【贮藏】避光,密闭保存。

【包装】铝塑泡罩包装,5mg*48s/盒。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3501

【生产企业】河北东风药业有限公司

川芎嗪/治疗 篇5

【关键词】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个类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缺氧导致的发作性胸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阻塞,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发生一些列症状,如胸闷、心绞痛等。严重者出现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就是心肌缺血,称为缺血性心脏病。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我科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并与常规应用冠心宁治疗组对比分析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55±5.9)岁。同时伴有慢性疾病糖尿病12例,高血压20例,高血脂28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1~79岁,平均(56±4.5)岁。同时伴有慢性疾病糖尿病13例,高血压25例,高血脂31例。两组患者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心绞痛类型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拜阿司匹林。治疗组同时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毫升加入0.9%氯化钠250毫升静脉滴入。每日1次,连用10天。对照组同时应用冠心宁20毫升加入0.9%氯化钠250毫升静脉滴入。每天1次静滴,治疗10天。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行常规心电图、血、尿、大便常规,心肌酶、肝肾功能检查等。

1.3 判定疗效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以上。静息下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心电图好转,ST段回升0.5MV以上,T波变浅50%以上。无效:心绞痛发作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静息下心电图没变化。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50例,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对照组50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2%。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和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有1例是使用药物出现皮疹,调慢输液速度,应用抗过敏药物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没有不良反应。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动脉内膜上有类似物质堆积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硬化病变。斑块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心脏缺血,发生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学属于“胸弊心痛”范疇,病位于心,症属本虚标实,病机是气虚血瘀。《医林改错》曰:“元气必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患者心气亏虚,鼓动无力,气血瘀滞,血运不畅,心脉弊阻,不通则痛致“胸痹”,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痉挛,粥样斑块不完全阻塞血管造成血流急剧减少,侧枝循环没有建立,心肌严重缺血导致。心肌缺血多变,可以逆转,恢复正常。可以进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有积极治疗意义。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和盐酸川芎嗪,体内吸收完全,主要分布在心、肺、脑、肝、胆、脾、小肠、肾脏等器官。肝、心、肺、脑等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药物浓度高,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血管,降低血液粘度,加快红细胞流速,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损伤,提高心肌细胞组织耐缺氧能力,保护心肌的作用。

冠心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丹参和川芎,通过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侧枝循环的作用。川芎有通脉养心,改善血流变和微循环,降低血脂抑制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两种成分相互促进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炎症激活,促使斑块稳定,减少冠心病事件发生。冠心宁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可以使心电图ST段心肌缺血显著改变。

通过上述资料观察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和62%。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没有明显不良反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医生使用。

参考文献

[1]容建清.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

[2]吴春杰,刘琳.川芎嗪与复方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0例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

[3]林长煜.丹参川芎嗪辅助治疗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3,2.

[4]程华英.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0,9.

[5]龚裕兴,方永明.曲美他嗪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2.

[6]金志泽,杨昆,曹鸿琨,等.针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9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9.

川芎嗪/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90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男性患者28 (31.11%) 例, 女性患者17 (18.89%) 例, 年龄58~73岁, 平均年龄 (63.48±1.18) 岁。对照组男性患者34 (37.78%) 例, 女性患者11 (12.22%) 例, 年龄61~76岁, 平均年龄 (61.18±1.29) 岁。经临床诊断, 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血栓, 临床表现为发音、吞咽迟缓、机体运动障碍、平衡能力丧失、肢体感知觉不明显、无生活自理能力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状态皆不同,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血塞通药物治疗, 即6 m L的血塞通注射液+0.9%氯化钠溶液250 m L。采用静脉滴注方式, 根据不同患者的用药反应, 确定用药次数, 一般情况下, 1次/天, 一个疗程为10 d。如患者病情严重, 药物吸收情况不好, 则可制定2次/天的用药方式, 疗程期也可以相应延长[2]。

1.2.2 研究组:

研究组45例患者采用丹参川芎嗪药物治疗, 即10 m 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9%氯化钠250 m L静脉滴注。采用静脉滴注方式, 用药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1~2次/天, 一个疗程为10~15 d。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 对比两种治疗药物的应用效果, 分析丹参川芎嗪药物治疗脑血栓疾病应注意哪些问题。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治疗效果: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精神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规定, 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可通过评分来表示, 记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并以其附件3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3]。 (1) 显效:减少91%~100%;有效: (2) 减少18%~90%; (3) 无效:减少<18%。治疗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3.2 不良反应:

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四肢盲目、皮疹等不正常药物反应, 脑血栓相关病症加重。不良反应率=不良反应例数/研究对象×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恢复状态良好, 其发音、吞咽迟缓、机体运动障碍, 平衡能力丧失、肢体感知觉不明显、无生活自理能力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治疗有效率为93.33%,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 不良反应率为4.44%, 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有6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头晕、肢体麻木、皮疹, 相关脑血栓临床病症加重等, 不良反应率为13.33%,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3 讨论

脑血栓的形成原因是由患者脑部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及颈椎病的骨性压迫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供血不足及痉挛等[4]。脑血栓对患者神经系统破坏性影响极大, 如不及时治疗, 则患者血管血液黏稠度会持续增加, 影响脑部血液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导致头晕恶心、感知觉丧失、机体运动技能丧失等并发症。

3.1 丹参川芎嗪药理分析:

丹参川芎嗪药物成分包括丹参、盐酸川芎嗪。适应证:脑供血不足、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丹参川芎嗪药物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度, 延缓血小板聚集, 增加红细胞流速、扩张冠动脉、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状态等功效, 所以, 该类药物在脑血栓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很广[5]。

3.2 临床资料探究:

资料显示, 研究组45例脑血栓患者药效反应良好, 治疗有效率高, 有效13例, 显效29例, 无效3例, 仅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药效反应差, 有效19例, 显效17例, 无效9例, 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上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可知, 血塞通药物虽可起到促进冠动脉扩张, 抗血小板聚集药效作用, 但却很难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丹参川芎嗪药物则不同,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 还能延缓患者因脑供血不足、血液循环系统运行障碍造成的神经损害, 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危害影响。在治疗过程中, 研究组7例患者有合并症, 高血压3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1例, 针对7例患者存在的并发疾病, 辅以其他药物治疗, 有5例可保证良好治疗效果。对照组5例患者有合并症, 虽也辅以其他药物治疗, 但药物负面影响抑制效果并不好, 除3例合并症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之外, 3例没有合并症患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可见, 丹参川芎嗪药物比血塞通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负面影响小, 但单一使用丹参川芎嗪药物也无法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如患者病症复杂, 需配合其他药物治疗。上述临床资料证明, 丹参川芎嗪药理优势大, 药效作用明显, 但仍需合理、科学使用, 否则, 也会发生不良反应。

3.3 丹参川芎嗪药物治疗脑血栓疾患新发展思路:

注射用药方式的药效作用效果最为明显, 尤其针对内科疾病, 药物可直接进入患者血管, 直达病灶, 抑制致病因子蔓延、生长。在临床中, 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基本上是以“注射液”形式存在, 一方面可保证疗效, 一方面利于联合用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正是利用了该药物的用药优势, 才达到了如此良好的用药效果。现阶段, 脑血栓病症越来越复杂, 疾病对药物药效的要求越来越高, 有很多脑血栓患者, 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疾病, 药物面对复杂病症, 很难做到不出现不良反应。所以, 丹参川芎嗪药物还应提高自身药性能力, 从多角度出发, 利用药物配比技术, 扩大药物作用范围, 降低药物“负面影响”。此外, 除注射类药物, 丹参川芎嗪药物还需拓展用药方式, 设置多样性用药方式, 以满足各种脑血栓患者的用药需求,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上文对丹参川芎嗪药物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可知, 丹参川芎嗪药物符合脑血栓疾病治疗环境, 相较于其他药物, 该类药物的负面影响更少, 更适宜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娟, 葛晓玲, 饶晓曼.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3 (11) :1676-1743.

[2]毛玉忠, 孙菊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 2013, 11 (32) :6710-6711.

[3]时新景, 毛光烈, 张生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12 (10) :123.

[4]沈晓靖, 张燕青, 董少华.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脑血栓康复期患者的疗效分析[J].现代养生, 2014, 11 (12) :1136-1143.

川芎嗪/治疗 篇7

1临床资料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 且经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65例, 其中男36例, 女29例, 年龄40~81岁, 平均61.5岁;对照组55例, 其中男30例, 女25例, 年龄41~78岁, 平均61.3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 2次/天静脉点滴, 阿司匹林胶囊75mg, 1次/天口服;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给予川芎嗪80mg加生理盐水250ml, 1次/天静脉点滴。2组均治疗14天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使用降血压、降血糖和脱水剂,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并防治感染。治疗前后按文献[1]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未发生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

4讨论

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 血小板的活化反应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与脑缺血、脑梗死有密切关系[2]。川芎嗪是用现代工艺从川芎生物碱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 除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 扩张血管, 抗血小板聚集, 增加脑缺血后再灌注的血流量外, 还对氧自由基、过氧化物生成及钙离子内流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 川芎嗪能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1含量, 升高一氧化氮含量, 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发挥保护脑组织的作用[3]。现已广泛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 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近来研究表明, 脑血管病的发生与体内自由基的产生有密切关系, 氧自由基在缺血后的脑损伤中起主要作用。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 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4]。它具有亲脂基团, 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达60%, 起到减少缺血半暗带发展成脑梗死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5]。

本组临床观察表明, 依达拉奉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改善血液黏滞度, 增加脑血流量, 保护脑细胞作用, 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理想、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2]戴云.血小板在脑梗塞发生中的作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4, 20 (5) :305.

[3]李效敏, 孙慧, 阎玲, 等.川芎嗪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机制研究.中国药房, 2005, 16 (8) :610.

[4]魏岗之.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元保护治疗研究现状.中华内科杂志, 1999, 38 (10) :708.

川芎嗪/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严重脓毒症伴心肌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1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2008年美国危重病学会(SCCM)等制定的《脓毒症指南》[1]给予抗生素、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川芎嗪注射液静滴(80 m g+G S/N S 250 m L,ivd,qd×7 d)。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a)发热,体温>38.3℃,或体温<36℃;b)心率>90次/m in或大于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上;c)呼吸急促,>30次/m in;d)W BC>12×109/L或<4×109/L;(2)肌钙蛋白大于基线2倍者。

1.4 排除标准

(1)已经明确冠心病及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2)对川芎嗪注射液过敏或无法耐受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者;(3)孕妇或哺乳期的妇女;(4)肝、肾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患者。

1.5 检测指标

1.5.1 血清肌钙蛋白T(c Tn T)、脑钠肽(BN P)的检测:

于纳入后第1,3,7天的清晨抽取股静脉全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购自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c Tn T、BN P含量,试验步骤严格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5.2 血清丙二醛(M A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 D)的检测:

于纳入后第1,3,7天的清晨抽取股静脉全血,分别通过硫代巴比妥法和W ST法检测M D A、SO D(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最终纳入的2组受试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2组脓毒症患者的感染来源主要是肺,其次是胃肠道穿孔后引起的腹膜炎,见表1.

2.2 血清肌钙蛋白比较

入院第1天2组患者的肌钙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3,7天肌钙蛋白下降较对照组快,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BN P比较

入院第1天及第3,7天2组患者的BN 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血清M A D含量比较

入院第1天2组患者血浆M A D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 A D均有所下降,以治疗组下降较为显著,第7天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血清SO D比较

入院第1天2组患者血浆SO D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SO D均有所升高,以治疗组升高较为显著,第3,7天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脓毒症是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1],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之一。美国脓毒症发病率为75万人/每年,其中约有21.5万人死亡[2],平均每个患者住院费用约11 000美元[3]。我国10家外科ICU统计1年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为8.68%,住院期间总病死率为48.7%.近年来,尽管早期积极抗感染、液体复苏和器官支持等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但脓毒症总体病死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这个宝库中寻找新的脓毒症的防治方法被寄予厚望。

中药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疏风止痛、理气的作用,川芎嗪是川芎的有效提取物,属酰胺类生物碱,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tetrarnethylpyrazine,TM P)。现代研究证明,川芎嗪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还发现川芎嗪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川芎嗪在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再灌注损伤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邝氏[4]等研究发现川芎嗪在0.063~0.5 g/L之间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清除率可达38.7%.张氏[5]等利用电子自旋捕获技术和化学发光法,观察川芎嗪对多形核白细胞趋化性和呼吸爆发产生的氧自由基的影响,证实川芎嗪能清除氧自由基,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区多形核白细胞趋化、聚集、吸附功能。川芎嗪的抗氧化作用与以下三个方面的机制有关:第一,川芎嗪分子结构中的酚羟基是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基团,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具有直接清除作用,并能与膜磷脂酞乙醇结合,阻止膜质被自由基侵袭,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第二,川芎嗪能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提高SO D的活性,从而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氧自由基的清除,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第三,川芎嗪具有抗凝、溶栓以及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使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口径增粗,血流增加,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

肌钙蛋白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作为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在缺血性心肌损伤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肌钙蛋白不仅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还可用于检测其他心脏事件时的心肌损伤,如:非心脏手术、创伤、脓毒症。脓毒症相关心肌损伤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我们参考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即肌钙蛋白升高超过基线2倍诊断为脓毒症引起的心肌损伤。在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肌钙蛋白下降的速度比对照组快,证明了川芎嗪有减轻脓毒症心肌损伤的作用。

BN P是一种心脏分泌的循环激素,释放入血后性质稳定,半衰期(T1/2)相对较长,检测准确方便,目前已经成为心力衰竭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第1天BN P均有轻度的升高,其后开始逐渐下降,至第7天已基本降至正常,而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第1天BN P的升高原因可能与入院时进行积极的液体复苏引起左心室前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扩张有关,治疗后2组BN P均有所下降,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BN P对于评估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心功能变化意义不大。

脓毒症患者早期处于氧输送(D O2)和氧消耗(V O2)失衡状态,大量产生的氧自由基导致的氧化应激反应是脓毒症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氧化应激是指由于氧自由基过量生成和(或)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受损导致氧自由基及其相关代谢产物过量聚集,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的病理状态。丙二醛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一种主要产物,其含量变化用于评定自由基生成状况及其对膜脂质双层结构的破坏程度,细胞内丙二醛含量反映细胞内自由基的生成水平及其对组织的损伤程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金属酶,此酶能够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生物膜,其活性可衡量体内酶类抗氧化系统防御自由基损伤的能力。在细胞内清除氧自由基的酶体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是线粒体抗氧化防御的重要屏障。它们能够清除细胞内产生的超氧化物自由基,消除自由基对重要线粒体酶(如N A D H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直接决定了线粒体清除其自身产生的自由基的能力。

本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川芎嗪可有效降低血浆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示川芎嗪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改善脓毒症心肌损伤。

参考文献

[1]R Phillip Dellinger,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 paign:Internationalguidelines for m anagem entof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2008[J].IntensiveCareM ed,2008,37:17-60.

[2]Angus DC,Linde-Zwirble W T,Lidicker J,etal.Epidem iology ofsevere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analysis of incidence,outcom e,andassociated costsofcare[J].CritCareM ed,2001,29:1303-1310.

[3]ChengB,XieG,YaoS,etal.Epidem iologyofseveresepsisin criticallyillsurgicalpatientsin ten university hospitalsin China[J].CritCare M ed,2007,35(11):2538-2546.

[4]邝枣园,吴伟,黄衍寿.葛根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羟自由基水平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8,9(2):92.

川芎嗪/治疗 篇9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脑血栓,临床研究

脑血栓属于临床中的常见疾病, 可使大脑出现缺氧、血流中断或者软化坏死, 导致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产生, 中老年人为其高发人群, 临床表现为偏瘫、眩晕或者呕吐等。近年来, 脑血栓的发病率逐渐攀升, 其高致残率对人们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积极寻找治疗脑血栓的有效药物对促进患者大脑功能尽快恢复, 减轻脑血栓后遗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寻找更为安全且更具疗效的治疗药物, 我院对2013—2014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3例给予丹参川芎嗪治疗, 取得明显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3例, 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 男性17例, 年龄45~79岁, 平均年龄 (55.42±3.17) 岁, 病程为2~11年, 平均病程为 (5.24±2.09) 年;女性22例, 年龄43~74岁, 平均年龄 (54.26±3.07) 岁, 病程为2.5~10.5年, 平均病程为 (5.18±2.44) 年。对照组34例, 男性20例, 年龄42~77岁, 平均年龄 (53.36±3.29) 岁, 病程为2.5~13年, 平均病程为 (5.64±2.83) 年;女性14例, 年龄41~78岁, 平均年龄 (53.28±3.44) 岁, 病程为2~10年, 平均病程为 (5.81±2.59) 年。临床表现: (1) 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平衡失调、吞咽以及发音方面的问题; (2) 一侧视野或者两侧视力均丧失; (3) 机体运动障碍; (4) 感觉丧失。

诊断标准:参照WHO制定的脑血管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 (1) 符合脑血栓临床症状; (2) 18岁<年龄<80岁; (3) 采用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脑血栓疾病; (4) 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脑出血患者或脑部存在肿瘤患者; (2) 有脑卒中的病史; (3) 复合多种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4) 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国药准字Z53020664,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mL×10支的血塞通注射液治疗, 血塞通注射液6mL混合剂量为250mL的0.9%的氯化钠溶液实施静脉滴注治疗, 1次/d, 1个疗程为10天。观察组给予国药准字H52020959, 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用量为10mL混合剂量为250mL的0.9%的氯化钠, 1次/d, 1个疗程为10天。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脑部血流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标准

痊愈:经过治疗, 患者眩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完全可以自主生活;显效:患者眩晕呕吐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能够开始正常生活;有效:患者眩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但对正常生活具有影响;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进一步加重, 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观察组治愈患者28例, 总有效率为94.87%, 对照组治愈患者16例, 总有效率为79.41%, 观察组总有效率 (94.87%) 明显高于对照组 (79.41%) , 见表1。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期间,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血常规、尿常规与肝功能均处于正常范围,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3 讨论

脑血栓疾病具有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的特点, 此病症若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会直接造成患者脑部瘫痪, 危害巨大。临床研究认为, 脑血栓形成机制是因为患者的脑部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加上颈椎病造成骨性压迫致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或者出现痉挛。血管狭窄会增加血液黏稠度, 严重阻碍脑部血液顺畅循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 眩晕、头晕或者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随之出现, 而且会使脑部神经产生损伤, 导致一系列疾病出现, 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 临床中治疗脑血栓主要采用血塞通注射液以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对脑血管中血流速的增加以及脑血管的扩张具有一定作用, 并可对血流动力学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 同时对由于脑缺血而造成的迟发型神经功能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采用血塞通注射液静滴治疗可提前抑制血栓形成, 效果良好。丹参川芎嗪的临床疗效之所以优于血塞通注射液, 是因为采用丹参川芎嗪治疗不仅可以发挥抗凝作用, 而且可以使脑部血液微循环得到有效改善。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均证明, 在抑制脑血管痉挛方面, 丹参川芎嗪的解痉作用更为突出。贾跃先等人在研究中提出, 采用丹参川芎嗪治疗脑血栓可以有效提高红细胞的含量, 抑制血小板发生聚集, 并降低血黏度, 改善血液流变, 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可达90.6%。本研究通过对脑血栓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发现, 观察组总有效率 (94.87%) 明显高于对照组 (79.41%) , 由此表明, 针对脑血栓疾病采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安全方便, 本研究结果也与贾跃先等人的结论基本一致。总而言之, 脑血栓采用丹参川芎嗪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短时间内即可显著改善脑部血液流速,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楼正家, 诸葛丽敏, 郑文龙, 等.川芎嗪对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 45 (15) :299-301.

[2]王代誉, 谷艳, 高晓燕, 等.脑血栓的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04 (09) :106-107.

[3]陈汝兴.应加强脑血管疾病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 07 (03) :131-132.

[4]贾跃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09 (23) :174-175.

[5]杨正宇, 张红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对血浆内皮素等水平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 (04) .

[6]张美.和血明目片联合血塞通治疗挫伤性前房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09 (05) .

川芎嗪/治疗 篇10

方法:探讨中药配合川芎嗪囊内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

结果:六疗程后优良率79.1%。

结论:中药配合川芎嗪囊内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效果显著。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关节腔注射川芎嗪龟鹿壮骨丸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82-0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骨科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多由外伤、酗酒、激素等引起,现代医学对本病也无理想药物治疗。笔者自2009年~2011年采用中药配合川芎嗪囊内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4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7例,男39例,女8例;年龄30~56岁,平均年龄44岁;单侧27例,双侧20例;均经X线平片、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过多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史者9例;长期酗酒者18例;外伤性4例;原因不明者16例。根据Ficat和Arlet分期,I期3髋;Ⅱ期48髋;Ⅲ期13髋;Ⅳ期3髋。

2治疗方法

采用髋关节腔注射给药,药物组成:2%利多卡因注射液3毫升,川芎嗪注射液40毫克,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毫升。患者平卧,髋关节前侧,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下侧1.5cm稍外为髋关节腔穿刺点,常规消毒,9号长针头,刺入约5-7cm直达关节腔,回抽无血無阻力,注入上述药液。2周一次,连用4个月。病人均口服龟鹿壮骨丸,该药为我院制剂(批号:冀药制字Z20051260)。由红花、川牛膝、三七、丹参、制乳香、制没药、乌梢蛇、龟甲、鹿角胶等组成,研细末制成蜜丸,每丸9克,每日3次,每次1丸,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减少负重活动或拄拐行走,积极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如骑自行车运动。

3结果

我们对治疗6个疗程的病例进行了疗效观察。参考1995年首届全国骨坏死学术交流会上制定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评价法(百分法)观察疗效。该标准将治疗前,治疗后进行比较;临床评价占60分,X线评价占40分。优≥9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疗效见表。

4疗效分析评价

ANFH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类,创伤性ANFH发病机制比较清楚;非创伤性ANFH病因十分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股骨头血运受损是其特点,血运被阻留后,股骨头失于营养,新陈代谢、新旧骨细胞替代终止而发生非感染性坏死。行病髋关节内注射药物可直接作用滑膜、软骨,消除炎症和增加血运[1]。药物直接注射到髋关节腔内,腔内产生一过性压力增高,有利于药物进入股骨头内,药物也可通过软骨下骨板层的裂隙进入股骨头坏死区而直接发挥作用[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骨科的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把本病称为“骨蚀”,认为由于肝肾不足、瘀血内阻,脉络不通,股骨头缺血失于濡养而坏死。“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治疗上我们采用活血化瘀,补肾填髓,通经活络之法,使股骨头瘀血去,新血生,骨得髓养而坚实,愈合。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复合维生素B参与机体新陈代谢。龟鹿壮骨丸方中三七、红花、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活络,龟板、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乌梢蛇搜剔通络、祛久瘀之邪,制乳香、制没药活血理气、止痛,配合牛膝强筋骨,引诸药直达病所。共奏活血化瘀,补肾填髓,通经活络之功,使瘀血祛而疼痛止,脉络通骨得养,故收良效。

髋关节腔注射给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方法简单,注意无菌操作,疗法安全有效。治疗期间除减少负重活动或拄拐行走,要积极以骑自行车方式进行髋关节和全身功能锻炼,这样可不负重下增加对股骨头的刺激,加强血运,促进股骨头新骨的生长;还可减少髋关节周围肌肉、韧带挛缩,对髋关节功能保持和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兴杰,贾全章.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囊内注射用药联合口服用药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年11卷02期:56-57

川芎嗪/治疗 篇11

前列腺素类药物凯时及中成药川芎嗪均可有效改善微循环, 从而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本文就这两种药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改善效果进行了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 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1.2 临床表现

70例患者均伴有周围神经感觉异常, 其中有静息痛者41例, 有麻木、针刺感者29例。

1.3 诊断和排除标准

针刺痛、踝反射、振动觉、压力觉中一项检查异常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神经病变。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 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1]。无心、肝、肾功能不全, 无严重大血管病变。

1.4 治疗

7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 35例 (其中静息痛23例, 麻木、针刺感12例) 采用凯时10μg, 每日1次, 入壶;35例 (静息痛18例, 麻木、针刺感17例) 采用川芎嗪240 mg, 每日1次, 静脉点滴。连续使用2周后, 休息1周, 再使用2周。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的药物, 治疗时严格控制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在正常范围。

1.5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静息痛、麻木、针刺感症状消失为显效;症状减轻为有效;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凯时显效率为60.00%, 有效率为22.86%, 总有效率为82.86%;川芎嗪显效率为42.86%, 有效率为17.14%, 总有效率为60.00%, 凯时疗效明显优于川芎嗪 (P<0.05) 。见表1。

例 (%)

3 讨论

3.1 糖尿病的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产生一系列有害的连锁反应: (1) 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 血小板聚集增强使血黏度增高, 血流缓慢易发生微血栓而阻塞小血管, 亦可造成大血管阻塞。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的胶原蛋白被糖化后, 降解减慢, 基底膜增厚, 结构异常, 血中的氧向组织弥散受阻, 导致组织缺氧。 (2) 代谢中间产物堆积, 如神经、晶状体中山梨醇堆积而引起病变等。 (3) 产生超氧自由基, 自由基的过度堆积可损伤细胞, 导致细胞凋亡。自由基还可使一氧化氮 (NO) 减少, 使血管收缩[3]。

3.2 川芎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此外, 该药尚有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和增加脑血流量, 从而产生抗血栓和溶血栓的作用。

3.3 前列腺素类药物凯时的作用机制为: (1) 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性,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及过氧化氢酶 (CAT) 的活性, 减少氧自由基, 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改善毛细血管重构。 (2) 调节前列环素I2/血栓素A2 (PGI2/TXA2) 平衡, 降低内皮素-1 (ET-1) 含量, 增加环磷酸腺苷 (cAMP) 含量, 增强血管舒张功能。靶向扩张病变及痉挛血管, 增加缺血区供血, 防止盗血, 在正常血管分布少, 对全身血压无影响。 (3) 抑制血小板聚集, 溶解白血栓, 防止血栓形成。 (4) 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 使部分僵硬的红细胞易于通过毛细血管, 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 增加组织供血供氧, 有效治疗微血管病变。

摘要:目的 比较凯时与川芎嗪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诊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且伴有症状的70例患者分为2组各35例, 分别用凯时和川芎嗪治疗, 以改善症状为目标判定两药疗效。结果 凯时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川芎嗪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凯时较川芎嗪对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更有效。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凯时,川芎嗪,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41.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33.

上一篇:金融发展需要战略性下一篇:诚实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