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识字教学

2024-09-21

随文识字教学(共12篇)

随文识字教学 篇1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

一、在音、形、义结合中彰显汉字情理

识字就是对汉字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的结合与统一。教学要做到随文识字, 边学文边识字, 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学习的始终。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与铁罐》一课教学片段:

1. 揭示课题 (陶罐与铁罐) 。

师: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陶罐与铁罐》, (齐读课题。) 谁有办法记住“陶”字。

生:陶左边是耳朵旁, 右边把句子的“句”里面的口换成这个 (学生不会读) “缶”。

师:“缶”字很有趣, 读“fou”, 缶代表器皿。陶罐就是盛东西的一种器皿。 (课件演示:“缶”字的演变过程, 并随机出示与“缶”字有关的词语, 学生读。)

……

2.“住嘴, ”铁罐恼怒了,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师:“住嘴”这个词语在生活中的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 别人会对我们说出这个词?

生1:同学之间发生争吵的时候。

生2:妈妈批评我, 我顶嘴时妈妈会说:“住嘴。”

师:每当“此”时, 我们总会觉得自己的嘴巴少又小。 (老师边说边范写。) 口字旁的“口”字, 一般情况下写得小一些。 (学生书空, 描红, 书写。)

师:谁能说出与“嘴”有关的成语? (生:七嘴八舌、龇牙咧嘴、笨嘴笨舌、尖嘴猴腮……)

大部分汉字的字形与字义都有着紧密联系, 而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情理。教师只要将汉字分解成看图理解 (如“陶罐”的“陶”字) 、说话激趣 (如“住嘴”的“嘴”字) 或者动作体会等, 让学生把字理与句子蕴含的情感融为一体, 并结合语境让学生体会字词蕴含的情感, 学生不仅学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还能彰显博采众长的识字兼容性, 不但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还帮助学生理解字与部首、字与字义之间的关系, 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量。

二、在读、记、写、扩中追求识字效率

在随文识字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建立字意的表象, 把生字的读、记、写、扩有机结合, 落实到阅读教学全过程之中, 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一课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一只古代用的木桶, 桶壁上写有醒目的“水桶”。)

师:谁来拼读桶上的这个词语?

生: (师指图) 水桶。

师:谁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水桶的“桶”字?

生:“桶”是左右结构, 左边木字旁, 右边是“甬”。

师:你用部件相加的方法记住“桶”字, 是个好办法。“桶”字为什么是木字旁呢?

生:因为这只木桶是用木头做的。

师:对,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师: (课件演示:“拎”字自桶内缓缓上升。) 问:谁来拼读这个字? (学生拼读) 请大家做一做“拎”的动作, 谁到讲台上来做一做“拎”的动作? (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拎”的动作。)

师:对, 弯下腰, 使劲往上提, 这个动作就叫“拎”, 这个动作还叫“提”。是啊, 拎和提都离不开我们的手, 所以这两个字都是——— (生:提手旁) 。在写“拎”字的时候该注意什么?

生:右边不能少写一点。

师:老师这有满满一桶水, 谁来帮老师拎?

生: (众多学生举手, 一名学生跑上去拎水。) 水桶很重。

师:水桶很重, 谁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明水桶重?

生:沉甸甸。

师: (课件演示:“沉甸甸”词语从水桶里溢出, 随后又慢慢落下。) 谁来读读这个词语?指导学生读好“甸”的变调。

师:怎样写好这个字?请大家跟我书空写。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甸”字, 学生书空。)

师: (过渡) 瞧, 三个妈妈正拎着这沉甸甸的水桶向我们走来。 (课件出示课文中插图) 她们正在说着自己的三个儿子。请在文中找出第一个妈妈说的话。 (学生自由读课文, 找出第一个妈妈说的话。)

师:请看。 (课件出示:“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谁都比不过他。”指名读。) (课件再出示“聪”字, 并从句中凸出来, 变大。) 请听, 这个字宝宝要说话啦:我是个人人喜欢的字宝宝, 你们仔细看看我, 猜猜大家为什么都说我聪明?

生1:你的耳朵会听话。

生2:你的小眼睛会观察, 小嘴巴会说话, 心还会想, 所以大家都说你聪明。

师:聪明的孩子们跟老师写一写“聪”字。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聪”字, 左窄右宽, 重点强调耳朵旁的“耳”当作为偏旁时第六笔的横变为提, 学生书空。)

三、在理解与运用中帮助学生内化识字

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识字的规律, 让随文识字不仅在“随文”中摆脱集中识字的弊端, 又不将汉字游离于语境孤立起来进行机械识字。如“与其……不如……”这组关联词的教学, 应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语境进行认读, 从认读中理解字词, 在此基础上“由仿到用”, 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实践平台, 促进字词的内化。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和时间赛跑》一课教学片段:

师:爸爸妈妈看到“我”如此悲伤, 他们是怎么做的?请在文中用“______”勾画出来并读一读。

生1:他们对我说实话, 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生2:他们欺骗我, 外祖母睡着了。

师: (课件出示: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 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同桌讨论:文中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

生:他们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能谈谈你的理由吗?

生:他们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我才问:“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你是一个会联系上下文读书的孩子!那爸爸妈妈欺骗“我”了吗?

生:没有。

师:嗯, 当在两件事之间, 只能选择做一件事的时候, 只能选用一组关联词, 你找到了吗?

生:与其……不如……。

师:非常准确, 一般情况下, “与其”用在不要的那件事, 不如用在选择的那件事。

师:在生活中, 我们也常常会碰到遇事难于抉择, 这时, 当你只选择一件事时就可以用“与其……不如……”这组关联词。 (练习:1.放学后, 我们 () 在学校里玩, () 赶快回家做作业。2.下课了, 同学们 () 在教室里追逐打闹, () 静心看看书。3.星期天, 我 () 在家玩电脑, () 跟妈妈学做家务。)

师:谁还能用“与其……不如……”说句子?

……

四、在学生课外生活中培养主动识字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课文中学到的字词提出相关要求, 让学生养成在课外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如:让学生去看草地上的温馨提示、宣传标语, 了解同学的姓名, 学写家人的姓名与学写家具的名称等;在校外学写广告、购物商标、店名上的某些字词等, 并在班上定期举行“课外识字比赛”, 检查和评价学生的识字效果,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 随文识字必须以课文为载体, 以情境为背景, 以情理为导向, 以理解为目标, 以读文为过程, 让学生在初读时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字的读音 (如借助拼音法、查字典法、猜读法、求助老师、同学等) , 让学生在精读时结合具体的词、句、语境等去理解、感触和体会字义, 使识字教学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润物无声的效果, 达成识字教学的目标。

随文识字教学 篇2

识字教学是帮助儿童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奠基工程,是为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促其全面发展的关键工作。然而面对繁重的识字任务、繁琐的识字,怎样省时高效地使学生掌握呢?随文识字教学依据学生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心理出发,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使他们不再感到语文学科是无味的,在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会做”„„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一、初步感知阶段。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大部分生字学生就能较自然轻松地解决,比如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问老师或者同桌,或是听老师范读的方法自主识字。这个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在读字音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字形,允许模糊记忆。我平时的操作方法是: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指着每个字认读,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然后在全班进行检测识字情况。

二、具体细化阶段。初步读准字音,此时学生对生字认识是模糊的,还没有完全的把握,接下来就要解决生字的字形和字义。边读文边识字这样很有利于识字与语言环境的结合,学生把握生字较轻松,不会觉得乏味和枯燥。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打断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破坏课文的整体性。特别是在学习一些很抒情很有美感的课文时,不断穿插识字教学,这样就很难让学生能入情入景。对这一点,我觉

得非常困惑。在这一阶段,要注重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尊重他们自己的记忆方式,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再进行恰当的方法引导,老师随机地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策略和方法为他们以后识字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理解字义上,也要注意要与生字的字音字义及词语,课文的句子相结合。有了语言的环境,学生记忆更扎实,我想这也是随文识字最大的优点吧!

三、复习巩固阶段。根据记忆的规律,是由模糊到精确的,但学生记的快忘的也快,所以经常复习与巩固很重要。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有时间一定要通过各种游戏再次认读生字。

四、指导写字阶段。要求会写的字,不仅要牢记字形,还要懂得意思,所以,对这累字,教学时应该拓展一下,如组词,说话等。写字指导要严格要求?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找规律,以及提出注意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度的点拨,讲解。一定要注意结构、笔画、笔顺、起笔、收笔。

教无定法,我觉得遇到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实际情况,对生字的处理方式也应不尽相同。比如生字的书写有时就可以放在学习课文之中,在分析了字形字义后,就指导书写。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如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配配对等,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里进行有趣、有效的识字。经过几周的实验,初步证明随文识字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儿童学习语

小学“随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随文识字 策略

识字与阅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在阅读中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那么如何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是先学习课文还是先识字?到底识字是重点还是理解课文是重点?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一堂课的时间里,我们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顾了头就顾不上脚,但是事倍功半。

一、初读课文,给生字注音

学生们接触一篇新课文,总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想一口气读完,粗略地看一遍以了解课文内容,但往往由于识字量的限制停在不认识的生字处,望文却步。一篇小短文,对学生来说这十几个生字就像是十几头拦路虎一般,即使是大人也很难想要再读下去。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给学生拐杖,课文后生字上的拼音就是拐杖。

学生初读课文的同时,把生字拼音注在文中生字上。有以下几个好处:

1.能自己独立完成通读课文,而不是需要老师来教读;

2.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能自己请教无声老师;

3.可以将之前不认识的生字深刻的记在脑中;

此办法根据学生的不同也会因人而异,识字多的学生可以加快速度读两遍,识字少的学生速度较慢就通读一遍,课后自己再熟读。

二、理顺课文,随课文识字

学生读了课文,就会对课文失去好奇心,不再感兴趣,这时就要靠教师的敏锐性,及时发现学生的疲乏以适时激励。然后,迅速选择一个切入点切入教学,带学生在课文中再次识字。

例如,我在教《坐井观天》一课的时候,学生读完课文便没了兴趣,以为课文这样就学完了。我就马上对他们进行发问:“坐井观天”什么意思?课题中哪个字是“看”的意思?然后可以告诉他们避免写错别字,总有人将“观”的右边写成“贝”字,是没道理的。再指课文插图发问:“课文中讲谁坐在井里看天?”生:“青蛙坐在井里看天。”师:“请读‘蛙’。”生:“蛙,青蛙的蛙。”师:“青蛙有很多种类,你知道哪几个?”生:“牛蛙,石蛙、林蛙……”这样看,生字“蛙”的教学就从课文拓展到了生活,学生们学会了字音的同时也理解了字义。

随课文识字,文章是情境,学生进入情境识字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从文章情境入手再跳出情境,进入生活,识字就有了现实意义。然后在老师引领下,学生再通读一遍课文,个别学生对难读的句子理解不透,老师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读课文其实并不难了,对字义的理解不再抽象,依托情境、媒体以及生活。生字就会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好伙伴。

三、创设情境,以境引字

汉字不单是线条组成的符号,更是融音、形、义、情于一体的表意文字。教师精心创设与课文相融合的识字情境,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蚜、盼、治”是《棉花姑娘》第一自然段出现的生字,如何让学生对这三个生字印象深刻,我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方法进行学习。师(创设棉花地的场景,出示生病的棉花图)“棉花姑娘怎么了?”生:“棉花姑娘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师(出示蚜虫图片):“你们看呀,这就是蚜虫,它很讨厌,专门吸食植物的汁液,是一种农业害虫。因此,课文说它是可恶的蚜虫。孩子们,看这个”蚜“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学生进行回答。师:“假如你就是棉花姑娘,你身上爬满了蚜虫,咬你吸食你身体的营养,你现在最希望的是什么呀?最想的是什么呀?”生:“棉花姑娘多么盼望有医生给她治病啊!”师:“最想,最希望就叫盼望。孩子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看这个‘盼’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记住它?”生汇报识字方法,如生病的棉花姑娘睁大眼睛,分分秒秒地盼望着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学习 “治”,老师可以从字的起源来介绍,土台挡水。师:“古时候,常常泛洪水,讨厌的洪水冲走庄稼,甚至冲毁人们的家园,于是人们修筑了高高的土台来治理洪水。你看三点水和台字合起来呀就读‘治’。除了可以说治水,还可以治什么?”生:“治病、治虫等。”

四、巩固学到的生字

学到这里就到了巩固阶段,学生对字音、字意得理解都已经完全掌握,那么巩固阶段就以游戏为主。一方面,因为邻近下课,大多数学生都难免把心思放在下课上,所以这时的教学更要生动有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带动和教会个别,教师退到二线旁观。

而一般常做的游戏是猜字,如请出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另一同学指其中的一个生字,然后由蒙眼的同学猜,对或者错都由全班回答。这样的猜字游戏既能巩固生字,又能愉悦身心。学生们也都很喜欢。

五、引导学生以阅读写作为拓展点,巧运用

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识字的乐趣,仅仅认识一些字是不够的,要通过一些方式让孩子们体会到识字的重要性,于是我让孩子们进行了简单的阅读。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能自主读书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自主读书能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识字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自己可以不用家人每天给自己讲故事了,反过来,自己还可以绘声绘色地给爸爸妈妈讲故事,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就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效果显著,课堂上多样的识字方法涌现了出来,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越来越喜欢阅读了,自然认识的字也就越来越多了。语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读写结合,因此在孩子们读了两个月的书之后,我开始尝试着让孩子写话,从刚开始的一句话到之后的一段话,以及到二年级的“长篇大论”,阅读与写作质的飞跃不能不说与识字量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

识字教学因“随文”而精彩 篇4

一、移植情境,在随文中链接生活

汉字不仅仅是单独割裂的僵硬符号,更是融合了音、形、义等诸多元素的表意文字。如果单纯的集中识字,就会使得原本有丰富意蕴的语言文字变成呆板的“客观存在”了。因此,在随文识字过程中,教师要紧紧依托文本中营造出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韵中开展识字活动。

例如,《秋游》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生字“喊”,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这个生字的意蕴呢?教师先是引导学生回顾文本语言:“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的情境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呼喊什么呢?”此时,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上台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过程中的声音、神态都与“喊”字的状态契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告诉学生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口”字旁表示形,需要用口才能“喊”出来。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现场书写汉字,让学生经历情境感知、观察字形、实践练习等思维过程,夯实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益。此时,教师随文识字的教学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引导学生再度诵读含有“喊”字的语句,在情感浸润中关注生字的表达效果。因为学生已经完全扫除了生字带来的阅读障碍,其的把握也更为深刻,不仅读得入情入境,“喊”得也是情绪高涨。

在情境中引出生字、体悟生字,将生字和相应的生活状态链接起来,加速了学生对汉字的感知与品味,将学生内在的情感认知充分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感悟生字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大道无痕,在随文中润物无声

有人说过,最好的教育是让教育对象意识不到教育的过程,真正达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传统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是将一大堆生字集中堆砌在一起,犹如一座生字大山,在学生还没有学习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识字教学的效益可想而知。教师应该结合文本情境,对学生进行艺术化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识字学习。

例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中的“强”字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

师:请同学们看着这幅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太阳?

生:我看到了灿烂的太阳。

师:灿烂的太阳会发怎样的光呢?

生:强烈的光。

师:你们被强烈的光线照过吗?你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纷纷模仿孙悟空,做出单手遮挡阳光的动作后,齐读:强烈的光)

师:风儿在干什么?

生:风一直在拼命地吹,吹得很大。

师:那是怎样的风呢?

生:强烈的风。

生:能把船儿吹跑的风,就是强烈的风。

师:太阳和风儿都这么厉害,我们来看看谁的本领才是最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太阳和风儿两者之间的“强度”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理解“强”字的含义创设了具体感知的情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感觉到教师教学策略的刻板痕迹,而是在与教师愉快的对话中完成了对生字的感悟。

三、多维展示,在随文中丰富积累

随文识字教学策略的精髓在于运用文本中现有的情境,为教学的汉字创设可感的问题情境。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情境认知,还要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加以利用,在文本和生活的双重作用下,为学生的识字过程提供扎实有效的情境支撑。

还以《谁的本领大》一文为例,课文中出现了两个动词:“推”和“挂”,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两个汉字呢?教师在充分运用文本资源的基础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他们都有一个提手旁。

师:你们知道这里的提手旁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提手旁表示一个动作,一般都是用手来做的。

师:你说得真好。让我们找找课文中的句子,看看我们猜测得对吗?

生:起风了!快挂帆吧!在我们生活中,“挂”是指用手把物体置于高处。

师:你能表演一下“挂”的动作吗?(学生表演平时挂衣服的动作)

生:只见风推着帆。我们平时“推”,也是要用手的。(该生说完,自己就做起了动作)

师:像这样有提手旁动作的词语,你们还积累了哪些,跟大家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教材课文为蓝本,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链接,引导学生真正感受了汉字的“动作要领“。学生在随文识字过程中,对具有提手旁的汉字有了一定的自主体验后,教师则以提手旁为圆心,引导学生积累同一类型的汉字,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归纳中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

四、实践练习,在随文中强化运用

在很多文本中,生字的价值不只是学生掌握的对象,有很多生字都承载着表情达意、展现文本情境的作用。针对这一类型的生字,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音、形、义,还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诵读议论、练习实践,让学生在掌握生字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内涵的洞察与体悟。反之,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意境的浸润下提升识字效益。

例如,《梅兰芳》一文中在描写梅兰芳练习眼神时就运用了“紧盯”和“注视”两个词语,将梅兰芳刻苦的精神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两个关键词语就有两个生字。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了语言情境:“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教师要求学生从句子中找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并相机对学生进行“盯”的教学:这个字是什么偏旁?可能与什么有关?课文中的“紧盯”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情境,说出自己对“紧盯”的理解,并用自己的动作加以形象展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方法学习了“注视”。最后,教师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自己还积累了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创造适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从众多表示“看”的词语中进行辨析选择,提升学生感知同义词语细微差别的能力,夯实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言情境,巧妙地将生字的形态、意蕴等元素融合其中,促进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 篇5

吕燕

新一轮教育模式的不断推出,我们农村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以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识字、认字、阅读中往往会认为农村的学生比城里的憨、笨,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细心,就会发现,农村的孩子接受得比较慢,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长,这是确实存在的问题。而识字与阅读是低年级语文数学的两大任务,在阅读中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那么针对农村孩子一系列的特点,如何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是先学习还是先识字?到底识字是重点还是理解课文是重点?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一堂课的时间里,我们上课文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顾了头就顾不上脚,变成事倍功半,油费了灯却不亮。如今我通过学习,终于把握住了随文学识字的基本方法,并有效的应用到教学当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我充分引领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深入学习,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学生在一段一段文字的学习中,认识新字,学习新字,又在识字之后再次读书,巩固识字。整个过程就像是个完整的链条。

农村学生因地区差异大部分父母知识水平偏低,“随文识字”教学非常适用!教师边引导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从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随文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的确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现就怎样做好农村孩子“随文识字”教学谈点肤浅看法。

一、引导学生随文正音

农村学生,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因此读准字音是识字的第一步,在低段教学中,我让孩子利用各种办法读准字音,听读和借助拼音是常用方法。怎样随文正音呢?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随机抽出读错或者读得不准的字音进行纠正,把容易读不准的音提出来,加以提示或反复读几遍,例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而对于一些容易读准的音,就没有必要强调,不要每个生字都提出来强调,这样会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生字进行梳理,分析重难点,以便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在读准单个字音的基础上,再读准词语,然后把词语放进课文中读。

二、引导学生随文记字形 低年级识字量大,如果集中识记字形会增加难度,也不符合儿童的识字心理,不科学。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散识字。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出现熟字带生字,部首字归类,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要逐步渗透利用字的特点进行识记教学。例如形近字,同音字对比教学;同一个部首扩展汉字进行教学;通过理解字义帮助记住字形的教学。总之,让孩子对生字字形的记忆深刻,达到记住字形的教学目的。字越学越多,学生们就发现了熟字与新字的异同点,学会了用汉字加减法来记住新字。方法多了,识字快了,也变得有趣了,课堂上往往是一个新字学生们会想到好多种识字方法,教师引导他们互相交流,大大促进了学生自主识字。使单调的笔画,变成有趣的谜语;使呆板的生字,变成活了的动作;使易混的两字,变成友好的朋友;使枯燥的文字,变成美丽的图画。学生们每天用这些他们喜欢的方法来记字,不但做到了准确,高效,更重要的是它给了学生一个自主识字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与汉字就成为了主角。

三、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随文解义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利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这种理解不同于高年级段教学中的解释词语,而是要让孩子大概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要区分词语的含义,对于一些重点的,关键的字词不要模糊概念,要体会到位。理解词义的时候要注意形象化,学生才会感到有趣,才会形象地体会到意思。阅读课文便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在读书中学习,在学习里识字,在识字后读书。更重要的是重视随文识字的基础上还要同样关注朗读训练,识字是为了读书,所以识字后的读书过程就是新字的再现过程,就是学生巩固新字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在起初的教学中我曾经一味的重视识字教学而把阅读教学忽视了。这就造成了课堂上识字的时间过多,而学生读书只是一种形式了。在教学过程的坎坷经历中,使我重新认识了识字教学中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如今在平日里的教学中,我把识字、阅读并重,双管齐下。现在,我肯花时间和心思指导学生读课文,我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做不同的标志,画记号帮助学生朗读,起到很好的效果。

农村学生随文识字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识字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而通过阅读和表达等练习又巩固了识字。明确了这一点,就能使我们在农村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贯彻识字为重点,把课文的阅读练习服从于识字,又不忘识字目的,使学生所学的字词在阅读练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从而为阅读和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而且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作为农村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努力寻求适合于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农村孩子快乐识字、健康成长。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二、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前准备:四个太阳、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个太阳》,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听老师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小朋友你们能把老师手中的太阳挂在黑板上吗?指名到讲台上做。并向别的小朋友讲这个就是挂,同时出示生字:挂,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能挂?用挂组词、说句子。读文中的句子

4、出示:温,温暖,什么是温暖的?让学生体会温暖,再认识:冻僵,联系冬天时的天气体会。再认识“脸”回到课文,读句子.三、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园、因”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学生汇报。

2、强调:“因”字是先里头后封口。学生自已练习写字,比比谁写得最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

2、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认读、齐读。①

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冰冻的手和脸。

街道两旁的果子熟了,小伙伴们摘下一个尝了尝,甜极了。

二、引入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有一个小朋友画了四个不同的太阳送给“春、夏、秋、冬”四季,你们还记得是四个什么样的太阳吗?谁能上黑板上贴出来呢?(生答后再由生贴太阳,师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瞧,四个完全不同的太阳,多新鲜呀,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要画这样的四个太阳呢?大家想知道吗?快翻开书本P81,自由地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三、抓住重点,示范学法

1、看课件——夏天,烈日高照,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狗也热得不断地伸舌头。①

你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什么季节来了?(生答)

师:对呀,夏天来了,为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就连知了也热得不停地叫“好热呀好热呀”,小狗也在不断地伸舌头、喘气。

如果你在这炎热的夏天里,你会有什么愿望呢?(太阳不那么热,清凉点)

2、书中的小朋友也有一个愿望,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快读读第一自然段吧。① 自由读(指名说说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② 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评价)

③(课件出示第一段内容)大家看,绿绿的太阳照着大地,一切都变得那么清凉,让我们一齐把这清凉送给大家吧(齐读第一自然段)3谁能背出这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呢?(指名背)

四、总结学法,指导自学

1、我们刚刚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读了课文,接着说了文中小朋友的心愿,最后背诵了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说——背”就是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一种方法去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现在请你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你们喜欢哪个季节?喜欢哪个季节就学相应的那一段,好吗?(小组合作学习“金色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三段)

2、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 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己读,可以小组读,也可以合作读„„)② 说:小组内说一说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

③ 背:背诵你认为你自学的那一段中最美的句子或词语。

五、检查自学

1、秋天

秋天到了,文中的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呢?(指名答)这一段中有一个句子特别长,我们要把它读通顺、连贯。②

课件出示句子:“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范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同学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熟了,你们想跟老师一起到果园里逛逛,尝一尝水果的香甜吗?(课件欣赏果园果子成熟的景象)

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呀?(吃水果)那你想对秋姑娘说什么呢?师:秋姑娘听到了,她说谢谢你,她说明年秋天呀,她还会给你们送果子的,秋姑娘要走了,谁能背一句在这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跟秋姑娘说再见呢? ⑤

我们再一次感谢秋姑娘,好吗?(看课件齐读第二段)

2、冬天

① 冬天来了,小朋友的愿望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指名答)② 冬天真的如此冷吗?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看课件——寒风呼啸)感觉如何? ③

哪个小组学这一段的,能读读吗?我也想读,也特别想读好,谁来教教我呢?先自由读读,想一想如何才能教我读好呢? ④

谁能背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

3、春天

(请学习这一段的小组汇报一下,并说说为什么?)①

学生汇报

对呀,我们书上说,因为春天是个——生答(多彩的季节),春天这么美,我们就一齐来赞美春天吧。这次,我想和大家合作来读这一自然段,可以吗?我来读第一句话,大家来读第二句和第三句,找到了吗?我们先小声试一试(看课件,合作读)

六、拓展总结:

《四个太阳》说课稿

吕燕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四个太阳》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作者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四个不同的季节立画四个不同的太阳,表达了作者善良的心得与美好的心愿。这样的课文有景,有情,有境。在写法上才有并列的形式,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其间运用形象拟人的手法,充满了儿童情趣,从训练角度来看本文是对学生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熟记语言,创造训练语言的好课文。2.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性,很容易对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事物产生兴趣。思维方式以形象,直观为主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差注意力持久性差的特点。3.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挂,街”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温暖,冻僵”等词语。

(2)过程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集中精读,赏读中积累词汇,获得语感美。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作者画太阳体会作者美好的心愿。4.说重点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阅读能力,要在语言文字中真正出语言的味道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太阳的含义。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理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文中春,夏,秋,冬四季的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与美丽的画面中进入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朗读欲望,更加深入形象的感受理解课文。朗读教学法:“读”时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语言训练法:学以致用,不管如何学最终是要回到自我表达,这样才能使文本变成自己的知识,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说学法

与教学相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索,感悟,朗读

四结合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三.说教学流程

1.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我上第二课时,当然少了新鲜感。学生很容易厌烦,所以刚开始时的组织教学就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在刚进教室时就与学生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我拍手或做其他的动作,要求学生和我做相反的动作,这样他们会兴趣大涨。有了这样好的状态,那么学习的动机就会极易 被调动起来。

2.感受课文形象,领悟课文神韵

学生在萌生“激情”之后,紧接着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他所要描写的对象。”因此,在引导学生从进入“品读”的过程中,我总是饱蘸着感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形式,在学生面前再现课文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并在感受课文,领悟课文中,紧抓学生看,听,说,读的训练,同时注意各部分的衔接过渡,力求毫无雕饰,自然流畅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聆听,并提出要求,“看看自己可以听到什么?”在听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感受课文的感情还可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随后的教学中我没有按照课文顺序与四季顺序来进行教学,而是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先说出自己读懂了什么?并随机设计问题“为什么他要画不同的太阳送给不同的季节”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教学。如:学生回答“冬天画了红红的太阳是让冬天变得暖和。”我先让学生观看冬天的图片,听冬天呼啸的北风,这样孩子们很快的进入情景,感受到的冬天的寒冷。我有随机问道“你们站在操场上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活动方便吗?”在学生回答之后,我出示“冻僵”一词,自然而然学生就理解了这个词语。然后又让学生观看冬天出现红太阳的场景,学生自然感觉到温暖,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冬天画了红红的太阳,同时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欢乐喜悦的情绪,这又为朗读做好铺垫。在此后的衔接上我出示一个夏天的图片,上面画有红红的太阳,我问学生“现在这个红太阳你还喜欢吗?”答案不用多说,之后便进入夏天部分的教学,我按照“观看情境——联系想象——朗读感悟”的方法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接着进行秋天与春天的教学,这部分我主要让学生感悟语言,训练语言。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准备了大量的关于春秋两季的图片,美丽图片自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了图片之后会有话可说,这一有意识的让学生抒发情感的语言训练,学生自会深刻地领悟“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个金黄的季节”,教学难点也被轻松突破。最后结合图画抓住“邀请,多彩,香甜”等词进行朗读教学。使观察,想象,朗读相结合,进而落实教学重点。

3.在领悟课文的基础上移情

在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聆听声音,感情朗读中已被文本深深的吸引。这是他们已经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顺势总结四季为什么画不同的太阳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为画太阳的孩子的孩子是一个什么养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回答引出“有爱心,善良”这样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美好的心愿,情感目标自然达到。4.在表达情感的语言中训练抒情

学生感受加深了,情感自然会被调动起来,这是趁热打铁播放音乐《种太阳》在学生快要产生疲劳的时候音乐会让他们为之一振,当然听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注意歌词,在音乐声中学生情感是很容易被激发的,随后一句“你想画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这时候语言成了学生抒发感情的最好渠道,各种奇思妙想便会涌动而出,这样既训练了说话又真正变文本为自己所用。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以节课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在本课设计的板书是图文结合,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有利于复述课文 五.说教学特色

本课设计以情感为纽带,以朗读贯穿始终,加以语言训练。,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充分体

随文识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随文识字;小学语文;应用

识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本身属于一种语言,汉字只是构成语言的一个组成单位,脱离了汉字,就无法形成语言,而脱离语言,即使再多的汉字也没有用,因此,我们在教小学生学习汉字时,一定不能脱离语句这个大家庭,让学生在文章中逐渐认识汉字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汉字。

一、初读课文,将生字一一画出

在讲授一篇新课文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自己初步的默读一遍课文,将课文的大体意思掌握清楚,并将课文中不认识的汉字一一标识出来,并对着汉语拼音将这些汉字拼读出来。

比如,在讲授《月亮湾》时,教师先让学生将课文初读一遍,学生大体掌握了课文主要讲的内容是在描述作者的家乡月亮湾,接下来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将文章中不认识的单词标识出来,班级中的学生大致将“湾、绕、缓、映、烂、朝、坡”几个字标了出来,当学生标出来之后,学生这一阶段的任务就完成了。

这一步尽管简单,但是学生却将文章中的大体意思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后期学生学习汉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读课文,将生字一一理解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并对文章中的生字都画出来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精细的课文学习,并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在语句的学习中加强多生字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月亮湾》时,当教师讲到“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影音,一个原本非常寂静的小山村中,大家都在享受着生活,突然洪水爆发了,湍急的洪水将大家吓得到处乱跑,于是有的上了房,有的爬上树。当教师放完这段视频后,询问学生:“大家看到这段视频后,有什么感触?”“可怕。”“洪水千万别来。”这水好急啊,我们遇到肯定没处躲。”教师继续引导:“对啊,大家想想,如果月亮湾的水是这样的,那作者还会夸他们家乡吗?”“不会。”学生回答,“那么大家想想文章中缓缓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纷纷表示肯定,是褒义词,于是大家纷纷将缓缓的含义猜了出来。

汉字离开文章就会脱离它的意思,而教师如果能将课文的理解在更加直白的画面中进行还原,学生理解汉字就更加轻松。

三、朗读课文,将生字一一记忆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后,对生字的理解也基本到位,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一一的记忆汉字,有了前期的理解,学生再进行汉字的记忆就比较简单了。教师只需让学生熟读课文,并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想想教师讲过的汉字的含义,很快就能将汉字记住。

比如,在记忆“烂”这个字时,学生在读到“像一片灿烂的朝霞。”而每当学生读到这句话时,学生就会想到教师在为了让学生理解“烂”这个字是给学生创设的情景——五彩缤纷却又有些刺眼的阳光,于是马上就想到“火”字旁,同时“烂”与“兰”字同音,于是学生很快就能将这个汉字记忆清楚。再比如,学生在记忆“缓”这个汉字时,当学生读到缓缓流动时,故意用手做出慢慢的进行移动的动作,学生立刻想到“缓”就是“慢”的意思,于是想到“缓”这个字的笔画肯定很多,因为只有多写得才会慢,这样学生在边朗读课文的同时,汉字也就渐渐地记忆清楚并书写正确了。

总之,在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将汉字与文章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千万不要将其与文章这一整体脱离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和记忆汉字的同时,更好地把握汉字的结构和含义,使学生在学习汉字初始阶段就能正确地把握汉字,保证以后继续接触汉字时不会出错。

参考文献:

刘梅.随文识字之初体验[J].华夏教师,2013(09).

随文识字教学 篇7

一、联系生活随文识字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 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 但由于本课生字较多, 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 化整为零, 降低识字的难度。如课题中间的“物”字, 是个生字, 书写课题时, 我不动声色地写出“物”, 问:“谁能把课题读正确?”学生读对后, 我追问:“‘物’是生字, 老师不教你已经会读了, 真了不起, 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等孩子回答后, 还不忘问一句:“你是怎么学会的?”一位学生说:“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的, 我喜欢看《动物世界》, 经常看到这个字。”一时间孩子们纷纷举手, 有的说去动物园的时候见过, 有的说在广告牌上见过。学生情绪高涨, 在潜移默化中, 课堂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 生字有了生活做基础, 学起来也就不那么枯燥了。可见, 随文识字不仅能让孩子认识生字, 更能培养孩子们在生活中巧学生字的好习惯。

二、灵活多样理解词语

低年级对词语的积累非常重要, 而积累不能局限在死记硬背上, “理解”是积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课堂上, 学生能理解新学的词语固然很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如何理解一个新词。因此, 教会学生理解的方法, 显得更加重要。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 本课中, 我结合课文词语的特点, 采取了以下理解方法的渗透———

1. 利用字形理解词语。

汉字与拼音系统的文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仅能表音, 更能直接表意, “望文生义”是汉字的一大魅力, 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去领会其中的奥秘。如学习“商量”一词时, 将词条对折, 反复认读这两字, 重点指导“量”的两个读音, 以及在词语中的轻声。当孩子能正确地读出这个字时, 教师问:“书中有几个动物在商量呀?”孩子们回答三个后, 问:“一人能商量吗?”孩子们摇头。教师又提示:“你们看看, 商字里有几个口呀?”细心的孩子们马上说道:“八个口。”老师进一步说道:“对呀, 七嘴八舌才能商量。”这样, 就使孩子们深刻地记住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2. 巧妙拆字理解词语。

汉字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强大的组词功能。很多新词都是由旧词组合而成, 理解这样的新词, 只要把旧词理解了, 再组合便成了。如结合小燕子说的话, 引出“春暖花开”这个词语, 我有意识地指导孩子们反复地读词语, 看看插图, 自己说一说, 然后小结, 体会到每个字的意思结合起来有时就是一个词语的意思。掌握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孩子们最大的收获。

三、寻找近义词理解词语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遇到一个新词, 不能确切地说出它的解释, 但是能凭感觉、经验说出它的近义词, 这其实已经能证明我们已经理解新词了。教学中, 寻找近义词理解词语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学到最后一段, 提及“明年”一词, 我没有直接问孩子们可以换成什么词, 而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向孩子们提问:“你们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两个词, 换到这个句子里, 表达的意思不会变?”孩子们很快就在文中找到了“来年、第二年”。我又引导孩子们进行换词练读, 在读中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这样话就显得很好听、不呆板, 这就是近义词的作用。

四、顺理成章练写生字

识字教学, 学生不仅要会认读, 而且还要会书写。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记忆, 又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我在课后设计了一个“连线组字并写一写”的环节。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又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 要想追寻有效的语文教学, 就应做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文技能, 学习字词, 为更深入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也有几点需要商榷———

1.在读通全文后出示的练习填空,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三个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教师自己匆匆说了一遍, 一闪而过, 还不够扎实, 没有把训练要求落到实处。感觉设计的意图很好, 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总结, 指导说说, 再总结评点, 那样效果会更好。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随文识字 篇8

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谜, 所以古人早就有这样精辟的论述,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中, 却发现存在着这些问题, 如识字量与课时的矛盾, 目前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 低年级的识字量是很大的, 但是课时却是比较紧的;再如.识字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矛盾, 很多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因为难度大, 所以记得快, 忘得也快。

针对这些问题, 如果上成生字专题的形式, 是很单调乏味的, 没有意义。因为识字教学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就算学生学会了生字也未必会用, 即使教师多方面加以讲解、强调, 学生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字的意义。这样的识字方法与课改的新精神相违背, 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那么, 怎样才能让识字教学扎实、有效又富有童趣呢?我觉得随文识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随文识字”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由字到词, 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 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 它吸收了传统识字教学法的音、形、义面面俱到的精华, 结合现代教育理论, 以激趣减负为主渠道, 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随文识字”作为一种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方法,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它具有突出的激趣高效性。它迎合了儿童好动、好奇, 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 其认知多来自于感性和期望的这些心理特点, 把学生带入了感性情境中, 并以此为契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习兴趣, 达到在愉快氛围中识字, 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弊病。课文的故事情节即语言环境, 也充分调动了儿童的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 具体的语言环境又给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思维与想象的发展空间, 有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形成鲜明的个性。实践证明, “随文识字”教学法, 环节简单, 方法平实, 结构紧凑, 它紧扣兴趣激发, 重在能力培养, 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特别适合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实施。

一、随文正字音

读准字音是识字的第一步, 在低年段教学中, 必须让孩子利用各种办法读准字音。随文正音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 随机抽出孩子们容易读错或读不准的字音进行纠正, 加以提示或反复读几遍, 例如平翘舌音、边鼻音、前后鼻音。例如, 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 我让孩子们先听听老师读课文, 要听准生字的字音, 然后借助拼音朋友的帮忙试着自己读课文, 再与同桌合作, 互相纠正、帮助, 读通课文。接着我便将课文中的难点生字词“司马光、大水缸、慌了、使劲、砸破”提出来, 多读几遍, 突破了这个难点再往下学习。

二、随文记字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段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 如果集中识记字形会增加难度, 也不科学, 更会让孩子们厌倦学习汉字, 失去对汉字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散识字, 降低识字的难度, 鼓励孩子们自主采用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一年级下期, 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不少识记生字的方法, 如联系生活、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猜谜语、编故事等等。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都有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识记生字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喜欢让孩子们一边学课文一边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

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 我是这样来教学“狮”字的:

师:小朋友们, 我知道我们104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动物, 今天张老师就特意请来了林中之王。瞧, 知道它是谁吗? (出示狮子图)

生:狮子。

师: (出狮子卡片, 谁来大声读读它的名字?)

随机点评:狮的翘舌音读得不错;好响亮的声音;狮子的子是轻声, 你读得很到位……)

师:谁有好方法记住这个狮字?是的, 很多兽类动物都带有反犬旁, 跟老师齐读反犬旁。

师: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反犬旁的字呢?

随机点评:大家的课外识字量真丰富。

师:在这里, 反犬旁告诉我们狮子是兽类动物, 右边老师的师则表示读音, 所以他是一个形声字。来, 让我们再来高兴地叫叫这林中之王的名字。齐读:狮子。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和生活中, 趣味是只嫌少不嫌多的伴侣。哪里有趣味, 那里就会有愉快的劳动和创造;哪里有趣味, 那里就会有人生的一分乐趣和温暖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三、随文解字义

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 除了读准其音、认清其形, 还得理解其义。在学习课文的时候, 要利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 要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必须要将字词放回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 通过联系上下文、换词、做动作、想象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下面是我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中的教学“刻苦”和“懒洋洋”这两个词的片段:

师:这个小朋友用上了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这两只小狮子, 看来他故事听得非常仔细。

板书:刻苦 懒洋洋 (将两个词语贴在黑板上) 。

师:请刚才发言的小朋友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师:读得挺好的, 谁还想读?

重点指导:懒洋洋

师:懒是前鼻音, 洋是后鼻音, 谁能把它们读好? (请生读——开火读)

导语: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一只是勤劳刻苦的小狮子, 一只是懒洋洋的小狮子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

出示要求:读准字音, 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圈出生字, 标出自然段序号。找出哪个自然段写到一只是刻苦的狮子, 一只是懒洋洋的狮子。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 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

生自由朗读。

师:你找到了第几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里有许多生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把字音读准了。

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请生读。

随机点评:第一次读可以读得这么流利, 真好!

师: (出示两只狮子的图片) , 这哪一只才是那懒洋洋的小狮子, 谁来?把他贴到懒洋洋这个词语旁边。

师: (生贴好之后) 提问:你从哪里知道这是那只懒洋洋的狮子呢?

总结:他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一看就知道他是那只懒洋洋的狮子。那这一只肯定就是那只刻苦的狮子了。

师:请小朋友看看, 第二自然段中那个句子写出了这只小狮子的刻苦?

课件出示: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 非常刻苦。

师:句子中的哪些词语把小狮子的刻苦都写出来了, 请小朋友找出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和图的结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懒洋洋这一词, 同时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在黑板上贴一贴, 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师:这些生字当中, 你觉得哪些生字最容易读错, 你来提醒一下大家。

生随机说, 教师准备卡片

学习“整”, 师:它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 你来教大家读读。 (请生读——开火车读)

出示卡片:整天

师:整天这个词语, 谁明白他的意思?

点评:你能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这是个理解词语的好办法。

齐读:整天

师:小狮子为什么要整天练习滚扑撕咬?你觉得小狮子都是在什么时候练习滚扑撕咬这些本领的?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每天清晨, 天还没亮, 小狮子在练习滚、扑、撕、咬;

( ) , ( ) , 小狮子在练习滚、扑、撕、咬;

( ) , ( ) , 小狮子还在练习滚、扑、撕、咬。

过渡:这只小狮子就是这样“整天”练习滚、扑、撕、咬。

指名朗读句子。

想像说话:在小狮子整天练习本领的过程中, 它会遇到哪些困难吗?

引导: (下雨天, 太阳很晒, 冬天下雪, 受伤了……)

引读:下雨了, 他怕淋湿吗?他还在整天练习……

受伤了, 他怕不怕?伤好了以后, 他又整天练习……

冬天下大雪, 冷得发抖, 他怕不怕?他还在整天练习……

夏天天气这么热, 他怕了吗?他还是整天练习……

师:真的是非常刻苦的一只小狮子呀!谁来读读?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会小狮子在练习本领过程中的不容易, 同时利用这个说话训练点, 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赞科夫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还是比较喜欢随文识字的, 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的识字变得轻松, 与集中识字相比, 降低了他们的学习难度, 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我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识字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一个负担, 而是一件既快乐又轻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张绪莲.浅谈《课程标准》与识字教学.

[3]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4]赞科夫新学体系及其讨论.

随文识字提高实效 篇9

随文识字是为了降低低年级孩子的识字难度而采用的一种识字方法, 意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也就是说, 学生所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具有一定的语境。让学生从文入手,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生字, 避免了生硬的单个学字的场景。有了语言环境, 大部分生字学生能自己解决, 比如练习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等, 它抛弃了传统识字方法的片面性与孤立性。这种识字方法对于孩子们打好识字基础是十分有益的。这种方法通常采取以下三步走来进行。

一、随文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识字的第一步。在低年级教学中, 必须让孩子利用各种办法读准字音。首先, 初读课文时, 学生借助拼音, 读准字音。其次, 初读课文后随机抽出容易读错或读不准的字音进行纠正, 例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可以先出示带词的句子, 再出示词, 最后剩下单个字, 先给这些字、词、句注上拼音读, 而后去掉拼音读, 这样反复、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 加深了学生对读音的准确把握。最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还可采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巩固, 比如摘苹果游戏, 击鼓游戏等, 做到形式多样。而对于一些容易读准的音, 就没必要强调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生字进行梳理, 分析重难点, 以便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在读准单个字音后, 再把词语放进课文中继续认读。使生字一步步走出来, 而后又回归本位。

例如, 教学《爬山》这篇课文时, 可以先让孩子们听范读录音, 同时提醒:一定要听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试着读课文, 再与同桌合作, 把课文读通顺。接着将课文中的难点字词“星期、欢迎、山顶、终于”带拼音、带句子找出来读几遍, 去掉拼音、去掉语境, 再多读几遍。突破了这个难点后, 让这些“字宝宝”再重新回到课文中, 在具体的语境中再来认读。通过这样多层次的训练, 在孩子们眼中, 这些“字宝宝”已由生面孔变成熟面孔。

二、随文识记字形

汉字字形虽然难记, 但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 学起来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此, 如果孩子们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具有一定的记字方法, 记字难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现在各版本低年级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识字量都比较大, 如果集中识字难度会大大增加, 由于枯燥无味, 会让孩子们失去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因此, 最好的办法是在学习课文时分散识字, 降低识字的难度。

孩子们在一年级上学期, 逐步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 如加减笔画、或加去偏旁、编顺口溜、猜字谜、想画面、编故事等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 让孩子们在一边学课文时一边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 这样会大大提高识记效率。

如教学《电视塔》一文时, 教师可以把要认识的字分散到读题和学文中。教师先出示“电视”两个字, 让学生联系生活识记“视”字, 再出示“塔”, 齐读课题,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电视塔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可以随即画简笔画帮助解题。初读课文后, 把识字分散到各句话中。接着图文结合识记“高”和“尖”两个字, 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 甚至给“高”字编出顺口溜。比如:“一点一横长, 口字在中央, 大口张开嘴, 小口里边藏”等。然后, 让学生给“高”组词, 在锻炼孩子们构词能力的同时, 进一步加深对“高”字的记忆。识记“尖”不仅看图领会, 还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你见过的什么东西是尖尖的, 总结出尖的东西都是上边小, 下边大。教师再提问:“尖”字怎么组成的?学生会立刻说出“上小下大尖尖尖”。接着,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简笔画旁边指导书写“尖”字。这样把生字与文本与图画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记忆会非常深刻。

三、随文理解字义

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 除了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还要理解字义。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一个汉字可能有多种解释, 一个词也可能有多种解释, 如果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来理解,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讲, 难度太大了, 因此, 在理解字义时, 必须将字词放回到原文中, 放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通过联系上下文、换词、做实验、做动作、想像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 《蜘蛛织网》一文, 文中最后说“它终于织成了一张大网”。为了让学生体会“终于”一词的含义, 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前文三次“重新织网”的段落, 并想像每次网被砸坏后蜘蛛当时的心情和想法, 感受它织网的决心和遇到困难不退缩, 勇敢地战胜困难的做法, 从而理解蜘蛛把网织成功的不易, 所以用“终于”一词。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用“终于”说话。这样, 不但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更让学生学会了运用。

随文读准字音、随文识记字形、随文理解字义这三个方面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这样大大降低了低年级孩子识字的难度, 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摘要:随文识字包含三个方面:随文读准字音、随文识记字形、随文理解字义, 他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能够大大降低低年级孩子识字的难度, 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效率。

随文识字的“漏洞”及“补丁” 篇10

一、随文识字的优点

随文识字是把生字放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掌握,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学生动脑、动耳、动眼、动口、动手,全方位参与,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相对于孤立识字,其明显的优点是:生字新词的出现和理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有利于借助语境来记忆;将识字与读文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汉字识别自动化,大大缩短了从识字到阅读的转换过程,有利于学生尽早阅读,借助规范优美的书面语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总之,运用随文识字方法,能够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能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随文识字的“漏洞”

施茂枝先生说:“一个成功的识字教学体系必须遵循汉字的规律、汉字识记的规律与书面语言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并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2]从这个层面看,随文识字在汉字的规律、汉字识记的规律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1. 生字编排违背规律性

随文识字以课文为载体编排生字。从现行教材来看,生字的编排基本上是“打乱仗”,没有(或者说较少)考虑汉字本身的系统性。如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文简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课的课文是《画》,要求认识的生字有“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会写的是“人、火、文、六”,其中“火、文、六”是在拼音教学、集中识字等内容中学过的,前面认,后面写,这个符合认知规律。但是本课的生字中,除了“远、近、还”有共同的意符“辶”,“远”、“近”意思相反(反义词)外,其他的几个生字之间并无任何联系,无论字音、字形、字义都各自独立,不成系统,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样,学生就得逐个学习、逐个记忆。这无形增加了学习负担,影响了识字效率。

还有,教材中生字的编排很多都不符合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而是先“难”后“易”的。比如教材还没安排学生学习“元、斤(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里学习‘元’,二年级上册识字5里学习‘斤’)”,就先学“远、近”了;一年级下册第20课里有生字“慌”,到二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里才安排生字“荒”。这既不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增加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影响了识字效率。

2. 教学方法忽视规律性

随文识字主要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字音,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字义。可是绝大多数汉字不止一个义项,而且小学课文中的字义往往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这自然影响到了字形与字义的内在联系。再加上很多教师不能根据字理将字音、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教学,更增加了识字的难度。比如“初”是会意字,从刀从衣,表示用刀剪裁布料是做衣服的第一步,本义是制衣之始,引申泛指一般的起始、开端,如“起初”“初学”,又引申出第一个、第一次、原来的等义。很多教师不懂“初”的形义关系,只好反复给学生强调该字是“衤”旁,不要少写了一点成了“礻”旁。苦口婆心,费力费时,结果却是很多学生照旧写错这个字。

听课时,常常见到类似的记忆字形的方法:“十颗豆子落口里(喜)”“每天都要戴草帽(莓)”“土里不长东西(坏)”“火山爆发,大火把山烧倒了(灵)”……这种“一字一故事,一字一说法”的识字方法,对帮助学生记忆个别字的字形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完全脱离了字义,明显违背了汉字的规律性,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将字形与字音、字义联系起来理解、记忆,严重影响了汉字的运用,自然为错别字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三、随文识字的“补丁”

发现了“漏洞”,就需要增加“补丁”以便及时修补,否则有可能因小失大甚至导致“崩溃”。究竟如何修补呢?当然需要“对症下药”,既然“漏洞”出在规律上,那就在规律上做文章,加强规律性。

1. 从教材入手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具有凭借、示范、教育等作用。因此,教材内容一定要科学,要符合学科规律和认知规律。

(1)生字的编排要循序渐进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攀高峰。《礼记·学记》要求“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要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基础、智力等因素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超越学习者的接受限度。教学如果不能按照一定顺序而是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

如前文所言,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字的编排类似于一年级学“慌”二年级学“荒”的先难后易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就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必须纠正。笔者认为,无论从汉字本身的规律性还是识记汉字的规律来讲,生字的编排都应该由易到难,先学独体字,再学合体字。首先以集中识字的形式,编排常见的尤其是那些具有很强构字能力的独体字,其次以字族文识字的形式,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以熟带新的方法编排合体字,同时以随文识字的形式,结合课文编排生字。这样既省时又省事,既科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2)增加集中识字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提出组块的概念。他认为,对信息进行组织,使其成为组块,会扩大该系统的容量。然而,随文识字中生字的编排很难兼顾到汉字的系统性,无法“组块”。单篇课文中的数个生字之间并无音形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即使扩大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中的生字,依然不能构成系统,学生只能一个一个孤立地识记,自然影响效益。

裘锡圭先生告诉我们:“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汉字的字符里有大量意符。传统文字学所说的象形、指事、会意这几种字所使用的字符,跟这几种字所代表的词都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都是意符。”“形声字的形旁跟形声字所代表的词也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也是意符。”“形声字的声旁也是音符。”[3]

如果将裘先生的汉字学理论与米勒先生的组块理念结合起来,按照意符、音符组块编写出科学的集中识字的文本,则可以弥补随文识字的不足。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一般都编排了集中识字的内容,只是太少了,大多安排在前三个学期,而且多半是一个单元安排一次,比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二)、鄂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三)等,如蜻蜓点水。其实,到了中高年段,同样可以安排集中识字,只是难度要加大一些,要求要更高一些。可以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编写韵文,以便“组块”识字。比如:

短尾鸟儿名叫隹,

它的朋友一大堆,

隼雀雁雕雄雌集,

崔淮推谁惟维锥。

“巟”为水广“”通畅,

它们都能做声旁。

梳疏蔬,流硫琉,

竖折无点荒慌谎。

在对小学生的错别字调查中,笔者发现“隹”“巟”“”都是特别容易写错的部件,“隹”容易少写一横,“巟”“”的错误出在“∟”和“厶”上。其实,“隹”“巟”“”是三个独立的字,只是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独立使用,但是作为合体字的部件,它们是比较活跃的。上述韵文,充分利用汉字的形声造字规律和构字部件的灵活性来“组块”识字,不仅便于记忆字形,而且便于理解字义,当然有利于减少错别字,提高识字效率。据统计,常用汉字中,大约80%是形声字,这就为类似的集中识字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 从教法入手

有一句行话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说明教材编排的不足之处,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弥补。随文识字中生字的编排很难兼顾到汉字的理据性和系统性,那么,在教学方法上就要加强理据性和系统性。

(1)加强理据性

现代汉字由笔画或偏旁构成,一个汉字由几笔几画,由什么偏旁构成,有其内在的道理或根据,这就是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性。仔细研究小学生的错别字,就会发现很多是因为不了解汉字的理据而导致的。如写“德”字,往往容易漏掉中间的一横。如果让学生了解它的理据:“德”是会意字,从彳从直从心,强调心正直为德,本义是道德,品行。在此基础上强调右上边的“”是“直”的变形,这样就能够减少错误了。再如“崇”与“祟”很容易混淆,常见的是将“祟”字下面的“示”写成“宗”。如果懂得这两个字的理据,就能够避免类似错误了:“崇”是形声兼会意字,从山从宗,宗兼表声。本义是山大而高,如“崇山峻岭”。引申为尊敬,重视,如“尊崇”“崇拜”。“祟”是会意字,从出从示(与鬼神有关),会意鬼魅出来作怪。本义是鬼神制造的灾祸。引申指行动诡秘,不正当,如“鬼鬼祟祟”“作祟”。

在识字教学中,依据汉字因义赋形、形声相益的特性,把握其内部结构的内在理据,建立音形义的必然联系,既增强科学性,又增强趣味性,既有利于理解,又有利于记忆,更有利于运用(减少错别字),可谓一举多得。

(2)加强系统性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遵循汉字的系统性,势必极大提高识字的效益。汉字总数虽多,但构字部件却有限。据统计,在常用字中,意符不上200个,音符也只有400多个,相当多的意符和音符具有很强的构字能力,这就形成了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系统地学习一串汉字,比孤立地学习相同数量的汉字,效果要好得多。

可是随文识字不可能兼顾汉字的系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适时适当进行拓展,让学生以“组块”的形式建立汉字的系统概念。比如“廴”“辶”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意符,如果给它们各自建立一个系统,进行对比识记,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廴”本是象形字,是彳的末笔向右拉长的形状,本义是长行,引申为延伸、拉长。在现行汉字中,它只做偏旁,习惯上称为“建字底”。在合体字中做意符,所从字与延长有关,常见字仅有“建、延、廷”三字,另有以这三字做声旁的“健、键、毽、腱、筵、涎、挺、庭、艇、霆、蜓”等字。“辶”由“辵”的楷书草化而成,习惯上称为“走之底”。本是会意字,甲骨文从止从行,本义是走路。在合体字中只做意符,所从字与行走、道路等义有关,常见字很多,如“过、达、迈、迁、迅、巡、进、违、还、连、近、迎、迟、追”等等。这是以意符为中心构成系统。还可以音符为中心构成系统。如以“正”做音符的字有“证、整、症、政、怔、征、钲”等等。

到了小学中高年段,随着识字数量的增加,识字能力的增强,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以适当的难度作“诱饵”,让他们“跳起来摘苹果”,指导他们根据汉字的规律,以“归类”的方法自主识字。例如,有“氵”的汉字大概有四百多个,大体上可以归为这样几类:

水的自然载体———江河海洋湖泊沟池

水的静态形式———清洁澄浊浑污

水的动态形式———涨流淌溢漏滤泻

水的外化形式———潮汐汛波浪漩涡瀑汽

近水的地方———汀洲津滨渚涯滩

水名或地名———漳浙漓沪潼渭泾渤淮

水对它物的影响———润沾湿潮浸漉

水的容积状态———深浅满沉沦浮

像水的液体———油汁汗酒漆泪涕

表示水的声音———汩淅沥潺淙

人与水有关的活动———汲浚沐浴洗渔漱

这是一种极具知识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方法,带有研究的特点,用得好,可以大大提高识字速度,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总之,随文识字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劣势。如果能够从教材和教法方面稍加改进,定能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施茂枝.也谈识字教学必须遵循的三大规律[J].课程·教材·教法,2001(7).

随文识字实现识字与阅读的双赢 篇11

先识字后阅读的做法源于苏联的阅读教学法,解放初期学习苏联,把生字作为阅读的障碍,认为儿童要阅读先得“扫除障碍”。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生字新词不能“扫除”了事,而需要吸收和内化。随文识字是我国自创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的前辈斯霞老师等,都习惯采用随文识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二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加大,平均每一课要学10个以上生字,与此同时,课文的篇幅也加长了。于是,很多教师都采用了先识字后阅读的做法。

怎样在阅读课中有效提高识字效率,达到识字与阅读双赢?我们重新学习了前人的经验,走识字与阅读整合之路,把识字贯穿在导入、初读、感悟、提升的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设境导入,以境引字

课堂上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情境创设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或者形象的板书等方法导出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1、课题识字

教学《两只小狮子》,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小朋友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请来了林中的大王,你们看!(出示威风凛凛的狮子图片)谁跟他打个招呼呀?就在孩子喊出名字时,“狮”的音也随之引出,与此同时出示生词卡片,用多种形式认读“狮子”一词,强调读准翘舌声母。学习新偏旁“犭”,结合狮子的形象自主识记“狮”字,拓展认读偏旁是“犭”的字,最后正确读课题。在孩子的世界里,动物是他们的朋友。我们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情境中轻松愉快地记住了“狮”的音、形、义,还拓展认识了一系列与“狮”相关的字,达到了触类旁通、多识字的目的。

2、导语引字

《葡萄沟》新课导人时,教师播放了一段葡萄沟的录像,再配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教师顺势说了一句:孩子们,让我们记住这个美丽的地方!并出示句子: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将句子中“疆、鲁、番、沟”4个要认的字凸现出来。孩子们记牢这几个生字,也不再是一件难事。

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直观导入,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情境,引出生字,使得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生字,效果明显提高。

二、阅读为经,识字随文

识字学词是第一学段教学的主要任务,但这并不是说整节阅读课都要进行识字教学活动。因为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不仅承载了识字教学任务,还担负着朗读、积累语言以及培养初步理解能力的任务。为了提高阅读课中识字的实效,随文识字是个好办法,但要进行巧妙设计,避免为识字而设问,造成“费时低效”的现象。

1、整体感知,文意引字

在阅读课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是教师们导入新课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教学中,若能抓住文脉特点,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学习生字,做到感知与识字并举,可以事半功倍。

《画风》一课耍认的生字有7个,其中6个都藏在人名中。有心的教师便会抓住这一特点来设计,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说了哪几个小朋友画风,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宋涛、陈丹、赵小艺”。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图文并茂地板书这几个人物的名字,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跟故事中的小朋友打招呼,这样一来,要认的字趁势解决了,课文的脉络也理清了。

2、读悟引字,积累运用

教师还可以抓住那些藏有生字并承载着品读任务的关键词句,组织孩子读读议议、练练评评,让孩子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的同时学习字词,反过来,字词的学习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画家与牧童》,引导孩子探究戴嵩面对牧童批评时的态度,读悟中必然涉及“和蔼”和“惭愧”这两个关键词语。对这两个既是生词又需要理解的重点词,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1)“和蔼”是生词,谁来读一读?(2)老师来做两种表情,你们看哪一种是和蔼的表情?(3)让我们读出戴嵩“和蔼地说”的语气。(4)“惭愧”两字都有个什么偏旁?为什么用“竖心旁”呢?(5)戴嵩为什么感到惭愧?(6)从大画家戴嵩说“惭愧”,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这位教师将“和蔼”“惭愧”等字词的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通过演示、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蔼”的意思:通过字形观察,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记住“惭愧”一词。这种将识字、朗读、积累语言有机融合,“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感悟”的做法,不仅有效地完成了识字任务,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总结回顾,整体巩固

1、在资源拓展中巩固

一位教师教《两只小狮子》,最后呈现了一首自编的儿歌:“小狮子,懒洋洋,做事慢吞吞,整天晒太阳。小狮子,快练习,滚扑撕咬应刻苦,将来才能靠自己。”让孩子反复诵读。一首儿歌,让学生再次体验文章讲述的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并把14个生字进行了重现与巩固。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纯机械地复现生字,儿童记忆的效果比较差,如果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复现,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同时提高了阅读能力。

2、在词语盘点中巩固

人教版课标教材从四年级开始,每个单元课文之后、《语文园地》之前都设了“词语盘点”的栏目。“词语盘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查漏补缺。教师可以把这种方法引入低年级,在阅读课结束前也来盘点整篇课文的词语。

一位教师教《小动物过冬》,最后设计了“串读词串,回顾故事”的环节,让孩子们一起来读黑板上的词串,一边读一边回忆这则有趣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感受“青蛙、燕子、蜜蜂”三个好朋友那份美好的情谊。11个词语的盘点巩固了要认的生字,也帮助学生回顾了课文中动人的故事。

随文识字遇囧现象探微 篇12

一、现象观察:形形色色的“随”使随文识字走进误区

(一) “随波逐流”下, 识字和阅读“貌合神离”

不论什么文体, 不论课文长短, 不论合适不合适, 所有生字都随课文逐段甚至逐句呈现。这类情形, 多半是对随文识字没有认真思考, 他们的行为初衷可以概括为:既然倡导随文识字这一方式, 自己不这么做会显得落伍, 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 这种跟风心理更普遍。教师只停在意识和概念层面, 没有积极地去寻找识字与阅读的契合点, 此时的“随文识字”是一种刻意而为的形式。识字只是被强塞进阅读教学之中, 它不但不能为教学效果的改善带来实质性的贡献, 甚至可能妨碍。“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可以说只是一种陌生路人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用“貌合神离”来形容。于是, 我们听到这样的质疑———

教学某篇课文, 学生正在思考理解、讨论交流的时候, 突然让生停, 拿出文本指导学生写起生字来。写完一两个字后, 再回到思考理解、讨论交流中。识字与阅读教学相互干扰, 两败俱伤。———摘《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6月《课堂教学十六“怪”》

(二) “随遇而安”下, 识字和阅读“若即若离”

对一课的生字可以做怎样合理的分解, 教师没有清晰地认识, 因此也不会认真地去设计识字与阅读的契合点。这类课堂, 一般是以讲读课文为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先期设计。在完成课堂主体设计后, 为了迎合课标, 以示对识字的重视, 象征性地在某些环节中加入几个生字的学习。这些生字也没有经过精心的思考与选择, 完全是靠运气来“遇”。因此, 这几个生字的教学虽然发生在阅读教学中, 但, 相互之间没有多少实质上的牵扯。这种结合是临时凑合、弥补式的, 缺乏整体规划。此时, 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状态便可称之为“若即若离”。于是, 我们听到这样的批评———

学生刚品味到课文的趣味, 却要来识字了。创设的“境”, 激起的“情”被字的读音、字形打得无影无踪。可, 就在学生的注意力发生移位并正试图建立新的固着点的时候, 又要回到文中重拾那份感觉。这种忽文忽字, 起起落落, 停停走走的局面, 常常让好容易建立的教学场被打断。———摘“江苏省2012年小学语文教师网络培训班”问题讨论贴

(三) “如影随形”下, 识字和阅读“缠缠绵绵”

对“每一个生字什么时候出场, 怎样出场?怎样教?”等等问题都进行过细致周密的线性安排和考虑。站在教的角度, 每一步都很精美, 并理所应当的顺畅, 看起来识字和阅读“缠缠绵绵”难解难分。但, 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 你会发现这样的课堂只是老师在走环节, 学习空间被教师琐琐碎碎的一问一答占据。于是, 我们听到这样的非议———

教者从方便教考虑“随”, 随文识字课堂让人感觉牵引的痕迹很重, 教学环节呈现“师-生-师”短兵相接的密集 , 孩子的学习空间显得尤其局促。———摘“常州市随文分散识字教学研讨活动”某教研员发言

二、问题归因:稀里糊涂的“随”致随文识字悖离原点

原因1:模模糊糊的顾名思“随”

很多教师对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认识是一笔糊涂账。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提出来先教, 就以为是集中识字, 而提到分散识字, 就以为是字字随, 时时随, 样样随。就一篇课文而言, 每一个字平均分配力量;就一个字而言, 音形义平均分配力量。其实, 随文识字又称随文分散识字。1958年斯霞先生针对当时为识字而识字的做法, 提出通过在六年制课本基础上大量地编入儿童可接受的常用字进行随文识字。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 结合课文, 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 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原本漂移的字在词、句中找到“根”, 因为有“根”, 使得生字学习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中的“文”并非指一篇篇固化的课文, 而是指一种语言环境。既然如此, 随文, 并不一定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按照课文的顺序串讲, 按部就班地读一段学几个字的随法。“分散”不仅指生字分批分量, 星星点点般随文呈现, 它更应该指通过“一回生, 二回熟”的方式, 经历由形同陌路到似曾相识, 最后刻骨铭心的反复过程来分期达成目标。

原因2:迷迷糊糊的道听途“说”

因为概念模糊, 大部分老师的课堂行为更多来自于对一线课堂的观察, 止步在他人经验前, 东施效颦, 结果只会做浮于表面的模仿照搬, 取其形似, 而忽略了神似。“照着说”是集体文化的传承方式。但, 不加辨别地“照着说”, “随文分散识字”的操作领域将存在以讹传讹的风险。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 “除了本质, 你不要把他人的例子作为指南”。因此, 对“随文分散识字”的理解, 应该回到“原理层面”思考问题, 澄清概念的原貌。

原因3:糊糊涂涂的走火入“模”

关于随文识字, 曾试图从斯霞先生的教育文献中找到一些确定的答案, 然而, 老人家并没有什么千篇一律的策略模式。仅生字词何时出现, 就有“按课文内容顺次出现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课文讲读提出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等多种方法。我们选择随文识字也是为了便于学生学。面对人的工作, 我们更应该想到变通, 理解概念, 但, 又不匍匐它的脚下, 始终将“人”作为语文教学的原点。

三、理性回归:清清楚楚地“随”让识字与阅读相融互生

(一) 系统研究, 整体布局, 恰到好处地“随境”

1.分析生字的难易, 判断“随境”的内容

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生字进行整体分析与研究, 对生字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取舍和重组, 对哪些字, 哪一部分需要随境学习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避免在教学中面面俱到,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拥挤。

2.分析生字的地位, 把握“随境”的时机

只有对“生词可以利用什么情境出场?什么时候出场最合适?”等随境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 才能产生水到渠成的自然。随境时机的把握, 关键是对生字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要明了在心。

3.分析生字的意义类别, 选择“随境”的方式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 首先要考虑便于孩子学习。如果随文方式不当, 将会产生识字阅读搅和在一起的眼花缭乱, 并因为星星点点的线性结构剥夺了孩子们的学习空间。参照薛法根老师的组块原理, 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智能敲定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然后去网罗生词, 将它们合成一个个词串, 并通过词串教学实现多项教学目标,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二) 基于文本, 灵活再生, 机智巧妙地“造境”

1.连词成“境”:这类方式比较适合叙事性文章, 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 提取文中的生词, 然后适当加一些词句便成了儿歌式的语境。

木兰木兰文静俊美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

木兰木兰英勇善战赫赫战功胜利回乡

———《木兰从军》 (苏教版第四册)

2.改编成“境”:将课文中的词句稍微调整, 并有机地将一些生词融入其中, 便成了韵文式的语境。如:

上海水电修理工, 名叫徐虎很普通。

挂起特约服务箱, 凡需修理他来帮。

提供地址写纸条, 按时取出挨户找。

管道堵塞出故障, 凌晨疏通不耽搁, 不耽搁!

———《闪光的“金子”》 (苏教版第四册)

3.选句成“境”:直接摘录文中有生字的句串在一起, 便成了儿歌式的语境。如:

秋风起, 天气凉, 跟着老师去郊游。蓝蓝的天空飘白云, 有时像白兔, 有时像绵羊。

农田里, 稻子黄, 高梁红, 棉花白;草地上, 我们打滚儿、逮蚂蚱、奔跑追逐多开心!

———《秋游》 (苏教版第四册)

(三) 延伸拓展, 丰富形式, 灵活机动地“借境”

一课生词怎样具体实现从形同陌路到似曾相识的过渡, 直至刻骨铭心, “随文分散识字”中的“分散”告诉我们:重要的是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 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 借助不同的语境, 反反复复地出现和运用。这里的语境第一位来自课文, 但, 我们完全可以不囿于课文。课文起一个“引见”的作用, 借相似语境来延伸课文语境, 让孩子与生字“复见”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里的相似情境, 可以是儿童生活中所有的文化。笔者在教学中, 尝试将儿童歌曲借进课堂, 作为补充之境。

随文识字, 回归原点理论, 又不偏执概念;不随波逐流, 也决不随心所欲, 而是随体诘曲, 从儿童的立场出发, 另辟蹊径, 通过恰当地随境, 巧妙地造境, 灵活地借境, 清清楚楚地“随”。这样, 识字与阅读教学相互契合, 相得益彰。它们相互成全, 同生共长。在这种情况下, 识字寓于阅读, 不是为了刻意执行课标, 也不再是为了象征性地识字, 而是为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使教学效果整体性地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斯霞教育经验选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11.

上一篇:化工设计下一篇:电网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