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调研

2024-09-07

临床调研(精选6篇)

临床调研 篇1

分析中山地区临床用血的基本情况, 为后期用血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本血站参照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 对中山地区10所医院的临床用血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广东中山地区36所医院中随机抽取10所医院进行调查。其中3所为一级甲等医院, 4所为二级甲等医院, 3所为三级甲等医院;共计回顾性分析输血病例3200份, 随机抽取720份病例进行研究调查, 其中手术室病例429份, 非手术室病例291份;病例中男性498例, 女性222例;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 (38.6±2.3) 岁。

1.2 一般方法:

严格依照我国卫生部于2000年所颁布的《内科输血指南》[2]《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3]标准, 编辑临床用血调查表格, 从纳入研究的医院中抽取部分临床专家加入调研活动, 并进行严格统一的培训。

1.3 输血判定标准:

根据所有患者的临床体征、特点、输血量、实验室检查指标, 对其输血指征进行判定。同时严格依照卫生部颁布的输血指南来确定输血的合理性, 将符合指南中冷沉淀、血浆、血小板、红细胞输注指征的患者判定为合理输血, 将不符合指南中输血指征的患者判定为不合理输血。

1.4 输血评估等级判定标准。

合理:符合卫生部所颁布的用血规范要求;部分合理:其中某些血液成分符合卫生部所颁布的用血规范要求;不合理:医院用血完全不符合卫生部所颁布的用血规范要求。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调研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对比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2年中山地区10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专项检查结果反馈:

参与本次研究的10所医院, 以医院1、医院2、医院5的临床输血管理评分较高, 见表1。

2.2 中山地区10所医院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临床用血合理性比较:

纳入研究的720份病例中, 整体用血合理性为74.3%, 部分合理占19.6%, 不合理为6.1%;其中手术科室合理性占66.2%, 非手术科室占86.3%, 对比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输血合理性, 二者差异显著 (χ2=12.364,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临床输血是现代治疗的重要手段, 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随着当前医疗科技的迅猛发展, 采血及供血系统的管理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 减少了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扩散[4]。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及合理性依然是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 医疗机构及血站的工作者需要重视临床输血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在科学、合理用血的同时, 提高血液的利用率, 杜绝血液的浪费, 保障临床输血质量, 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在本组研究中, 2012年中山地区10所医院在输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输血申请单填写不完整;血液出入库资料不全、输血科参与临床诊疗记录不全;未开展自身输血、一次用血超过2000 m L未经审批、输血科未参与临床诊疗、未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检查;输血科参与临床诊疗记录不全, 血库面积不足;布局流程不合理;无输血科成立文件、场地欠缺、无参与诊断治疗记录、临床用血检查欠缺;输血管理会议及培训记录不全及贮血设备不足等。对当前中山地区各大医院输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临床用血的合理性, 各大医院需严格贯彻相关的输血质量管理准则, 规范临床用血, 开展输血教育讲座, 强化对医院内部输血科室的管理。

而对比中山地区10所医院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临床用血合理性, 纳入研究的720份病例中, 整体用血合理性为74.3%, 部分合理占19.6%, 不合理为6.1%;其中手术科室合理性占66.2%, 非手术科室占86.3%, 对比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输血合理性, 二者差异显著 (χ22=12.364, P<0.05) , 血液输注的不合理性集中表现在血浆输注的不合理, 存在于各大医院的各个科室中, 以手术科室更为显著, 在720份输血病例中, 红细胞输注不合理例数为4例, 血浆输注不合理33例, 血小板输注不合理1例, 冷沉淀输注不合理6例。其中血浆输注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将血浆于营养补充、扩容、红细胞搭配输注、术后血浆补充等;红细胞输注问题则主要表现在输注指征过于宽松及用量太大;血小板输注问题则主要为输注指征不足;冷沉淀输注则主要包括虽有一定的冷沉淀指征, 但用量输注不足, 且盲目应用等。针对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不合理输血问题, 为提高输血合理性, 缓解临床用血供需矛盾, 医院内部需加强对合理用血知识的培训, 开展规范化的用血管理。

因此, 为降低中山地区临床用血的不合理率, 必须加强对临床医师的输血指征技术培训, 强化考核, 同时加强对血库的规范化管理, 并将合理用血纳入整个医疗结构质量考核的范畴中, 进而有效缓解临床用血供需矛盾, 提高用血的合理性, 优化血液资源的配置。

参考文献

[1]罗俭权, 龙振洪, 潘彩英, 等.某地区推广成分用血10年情况回顾与发展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4) :396-398.

[2]魏家余, 纪庆麟, 袁姗姗, 等.合肥地区临床用血单位退血情况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2, 14 (2) :137-139.

[3]陆静, 余加宏, 陈远贵.2010-2012年度蚌埠地区临床用血单位退血情况分析及对策[J].淮海医药, 2014, 32 (2) :167-168.

[4]佘宇奇, 李登清, 邱明, 等.2006~2011年长沙地区用血情况分析及趋势预测[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25 (S1) :182-183.

临床调研 篇2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2月-2013年4月间在本院非内分泌科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0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2 方法 利用住院患者的计算机管理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调阅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本院非内分泌科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所有入选糖尿病患者的病历中,随机抽取200例患者的病历作为原始资料,对非内分泌科住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分布特征、病情变化情况、入院原因、控制目标知晓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1 非内分泌科住院DM患者的病情发展 本研究收集病例中,自2008年以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且呈快速增长趋势,见表1。

2.2 非内分泌科住院DM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构成比 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多集中于50~79岁,其中60~69岁为高峰期,且女患者的发病较男患者更高,见表2。

2.3 入院原因及其构成比 本组200例患者中,41例患者有慢性糖尿病并发症,占20.5%;39例患者感染,占19.5%;22例为高血糖症群,占11.0%;15例肿瘤,占7.5%;12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占6.0%。

2.4 控制目标知晓率 非内分泌科患者在得知患有糖尿病以后,均能够自觉加强运动、控制饮食和定期检查空腹血糖等,但对于其他的控制目标知晓率还比较少,见表3。

2.5 治疗及转归分析 本组200例患者中,首次诊断糖尿病为53例,占26.5%;治疗不需调整共11例,占5.5%;新加用口服药11例,占5.5%;更换口服药17例,占8.5%;加用胰岛素115例,占57.5%;调整胰岛素41例,占20.5%。其中,治愈21例,占10.5%;好转165例,占82.5%;未愈14例,占7.0%;无1例死亡。职称论文写作发表请Q:2368354987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此外,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2]。据相关资料显示,住院糖尿病患者在各科室中均有分布。目前,还缺乏糖尿病的根治方法,患者对于糖尿病的控制目标知晓率比较低[3-4]。为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并发症情况,并有效减轻患者的各类糖尿病并发症,必须加强预防保健,积极开展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应加强对糖尿病的预防研究,全面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1 年龄分布特点 从本组200例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高峰年龄段为50~79岁,其中尤以60~69岁发病率最高,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日益增加[5-7]。因此,应加强糖尿病的防范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计划。同时,提倡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老年人群,并积极地参加一些体力活动或者劳动锻炼等,以减少或减缓糖尿病的发病率,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性别分布特点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中,女患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患者,且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岁以上。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的体力活动较女性更多,而职业体力活动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几率越小。还有可能是由于更年期女性的内分泌环境发生了改变,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患者做到劳逸结合,并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8]。

3.3 控制目标知晓情况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重视度也日益提高,对于糖尿病的防范意识有所加强,但患者对于糖尿病的控制目标知晓率仍比较低。尤其是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等指标的知晓率亟待提高。在糖脂代谢紊乱中,长期的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大小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监测血糖的最佳方法之一是监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对其的知晓率仅为1.5%。

临床调研 篇3

1 临床生化检验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临床生化检验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精密仪器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生化检验工作中。无论是高级别的甲等医院还是基层医院,自动化操作逐渐替代原有的手工操作。为了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我院检验系在2010年面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医院作了相应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对象包括了区内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乡镇医院,分别为7、8、20、5家。在被调查医院中,有12.5%的医院仍为手工操作,27.5%的医院使用半自动生化仪,65.0%的医院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二级甲等或以上级别的医院均使用了全自动生化仪作为日常临床生化检验的常规检测工具。

2 医学生化实训教学模块的剖析

临床生化检验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研究及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1]。临床生化检验已从过去的手工滴定、化合物颜色反应进入一个全新的自动化微量分析时代。本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被调查医院中已有92.5%的医院已经使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的生化分析仪作为日常的检测手段。但目前,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实际实训教学过程,通常还是采用了以手工操作为主,自动化测定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越来越多的医院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已经进入到了自动或半自动分析阶段的今天,作为为临床培养人才的教学单位如何在实训教学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使教学紧跟临床生化检验发展的需求呢?

2.1 生化实训教学模块中内容调整的探讨

临床生化检验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和判断的依据。目前较广泛开展的各类临床生化检测项目在各类教科书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存在着不同的侧重,比如,谷丙转氨酶(ALT)等多项酶学检测中既有偏重于传统的比色法测定的,也有偏重于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仪测定的;既有偏重于临床应用的,也有偏重于如何检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临床生化检验的实训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教学,既然自动化测定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实训教学内容就应该根据这样的趋势作相应的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偏向式,所谓的多讲一些或少讲一些的内容方面的侧重,而是应该探索出新的符合临床现状的实训教学内容模块,这个模块应该以现代分析工具为分析中点,涵盖分析前、中、后的内容。所以,在实训教学中应该融入更多的和生化分析仪有关的内容,如微量、主次波长、方法学、定标、计算方法等更多有关的内容,同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分析前、后的标本质量控制及结果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逐步改变传统的以具体项目的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训课教材大多是根据过去实训课的特点编写的,多年的沿用,在一定程度上沉淀了精华,但亦有糟粕,如章节全面,述说详细,但有些内容过于陈旧,甚至和临床工作脱节,针对传统教学中方法陈旧落后或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项目,需要进行大胆的整合性调整。此外,医院已经进入了标准化阶段,但教材在操作规程方面,标准化的特点尚不明显。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构建出新的符合临床需求的实训教学内容,它应该具有当前临床工作的特点,比如,操作部分的内容不再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毕竟,在现代化的操作仪器逐步替代个人手工操作的今天,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练习如何手工操作上就过于低效和迂腐,而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溯源由仪器检测出来的结果以及操作现代化医学仪器的流程和维护仪器能力。同时,还需及时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融入这个新的体系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的理论和操作技术,为将来的医学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变化。

2.2 生化实训教学模块中思路调整的探讨

临床生化检验工作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了现代化检测工具,将大大简化日常检测部分的工作,把检验工作者从传统的繁重操作中解放出来,意味着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整个分析的质量控制中,这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多的临床知识,用以判断分析前、中、后阶段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因此,这也应该在实训教学思路中有所体现,使实训教学思路从传统的如何检测逐渐过渡到现代的为什么要检测和如何才能检测才更准确,也就是实训教学的思路也需要从原来的繁重的操作内容中解放出来,主要的精力被用于教授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以及影响到这些项目测定的分析前、中、后相关内容。所以,临床应用、标本的质量控制、分析后的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融为一体逐渐取代“如何检测”,成为常规的实训课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在实训课上自己亲手检测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非常感兴趣,虽然,由于学生的操作生疏、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检测的结果不甚理想。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精确的仪器可以替代工作者完成这些容易产生误差的步骤,所以,笔者认为不应该继续把过多的精力拘泥于手工操作中容易产生误差的步骤上,如保温时间的准确性等细节,恰恰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把更多教学时间放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检测出来的结果会不准确,把更多的标准作业书(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的思想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此外,如果有20位学生同时进行同一实验项目检测,通过假设每位学生代表一家医院临床生化室,这样就可以做一个类似于室间质控的结果的比较,从而引入更多结果溯源方面的内容,如质量控制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路的调整,既活跃了实训教学的气氛,也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同时,使教学更贴近临床工作,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发展的需要。

2.3 面临的问题

临床生化检验日新月异的发展,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临床生化的实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实训课训练是临床检验医学生具有临床执业能力的主要的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目前教材的基础上再构建出和当前临床实际工作相一致且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模块是其中的难题之一。其外,现代化生化分析工具一般都是较贵重、精密的仪器,在医院实际工作中,也是专人负责与管理[2],通常情况下,其他从业人员也都难以接触到相关的参数设置方面的内容,所以很多教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也不甚熟悉。因此,教学单位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有各种途径,比如进修、专题讲座等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教师也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紧跟当前的临床生化检验发展的步伐。同时,加强实训实验室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建设和临床生化实验室相似的实训室,使实训教学工作更贴合实际的临床工作流程,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实训实验室往往意味着昂贵的代价,所以,在暂时无法完成现代式的实训室建设时,往往有些医学院校通过参观医院等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代化的仪器,以弥补学校仪器、设备的不足[3],但毕竟无法和在真正的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相提并论。

3 结语

临床生化检验教学是一门应用性的,以实验为主的学科[4,5]。教学改革目的是使教学更贴近临床工作的需要,是一个动态的、不间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难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逐个解决难题,逐步构建出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作为临床生化检验专业课的教师,必须时时关注生化医学检验的发展,深入临床调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郑铁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4.

[2]周小东.医学检验专业仪器学教学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05,12(3):22-23.

[3]杨丽娟,赵玉茹.深入临床调研,促进生化检验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8):110-111.

[4]刘秀财,王宏兰,齐晓丹,等.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28.

临床调研 篇4

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

疗效的关键问题调研分析

中医药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氛围,而传统文化知识在现今的基础教育系统不断被弱化,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居民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中医院对当地医疗市场占有份额不高,综合效益欠佳等,这些问题不但直接制约着中医行业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政府和社会对中医事业的看法。对此,我院结合本地域的现状,进行了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调研分析:

1、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不够

原因分析:

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财政除了补偿一定的人头经费外,长期实行自负盈亏的核算体制,医院、医生不得不为收入而工作,这就导致中医并不以中医手段来治病,很多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方式,开药也以开西药为主,而价格低廉、简便灵验的中医中药逐渐被冷落。

针对性措施:

1、充分发挥区域中医院的龙头作用

我院是我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中医方面的龙头单位,始终坚持中西医并进的发展思路,重视中医药特色与发展优势,2、加强乡镇卫生服务院的中医科建设,做好基础中医药宣传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网络枢纽功能,着重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科,在人员配置、设备配备上坚持满足中医药服务的需求,3、加强人员培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组织院内中医药专家指导中医药人员在社区工作中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将中医院作为培训和教学基地,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2.中医药特色文化建设不深

原因分析:

1、中医药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氛围,而传统文化知识在现今的基础教育系统不断被弱化,许多人对中医概念和理论不了解,把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概念认为是“玄学”,常用西医药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环境。我院建院时间短,且建院后发展以西医为中心,使得中医中药未被人们所认可。

2、由于学中医药不仅要熟记硬背和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古文基础,这对现代年轻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也是中医药后继乏人的原因。

3、现在中医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是按西医授课方式学习,没有将中医和中药从理论到实践上系统地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学医的不

懂药、学药的不懂医现象,这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担负传承中医药的任务,并在今后的学术造诣和技术创新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针对性措施:

1、迅速推进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建设及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优化环境形象建设主要从建筑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医院标识等方面着手,使医院的核心价值以视觉的形式得以外化。

2、医院标识

医院标识具有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突出视觉个性、增强公众印象的作用,是医院环境形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1)院徽

(2)标准院名:龙山县中医院

(3)标准色系:主要为白色、湖蓝色、灰黄色三种

3、全面推进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3.中医创新意识不强

原因分析:

老专家、老中医长期受孔子中庸思想影响,使中医大夫治病遵守“不偏不倚、万事求稳的传统中医意识作祟,容易陷入比较保守的、封闭性的、唯一性的和呆板的教学模式。对各项工作都是老想法、老思想,按部就班,创新意识落后;

针对性措施:

1、狠抓业务创新, 提升技术水平

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 以药养医的局面将根本扭转, 诊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将成为医院扩大市场的决定因素。

2、积极引进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我院对于业务进修、学术交流、短期培训等, 凡属引进新技术、新项目的, 给予优先安排。凡进修学习都要带回一个新项目,每年评比新技术成果, 并列入岗级考核中。

3、鼓励业务人员技术创新我院出台奖励措施, 鼓励新药、新技术的研发开发和有效利用。

4、服务创新, 提升内涵质量

改进就医模式,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隐私权。开展整体护理服务, 实行家庭式病房, 让患者倍感温馨, 消除其恐惧心理。

4.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力度不够

原因分析:

近年来,医院各项工作虽然取得较好的进步,但对中医药人才的关注度任有一定差距,制定的一些鼓励措施落实不到位,对引进的中医药人才没有及时的培训、培养,受外界思想的影响,日益“西医化”,人才的流动性也较大。

针对性措施:

1、建立人才储备库

(1)人才培养坚持“甄才、选才、育才、用才、”的用人方针,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留住人才,培

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并将符合条件的人才及时纳入人才储备库进行管理。

(2)对进入人才储备库的人员进行动态管理,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人事科负责人才培训计划的制定,并对符合条件进入人才储备库的人员每年以书面形式,将该同志一年内的跟师学习等情况上报医务科,以备考核。对考核不符合提拔条件的,可自动从人才库中退出。

2、人才的跟踪考评

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应跟踪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早日成才。

临床调研 篇5

1.1 研究对象

40所医院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这些医院等级情况见表1。

从表1可知, 此次调查的医院绝大多数为二级以上医院, 其检验科的设施条件较好, 能真实反映目前广西临床医学检验发展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1.2 研究方法

采用统计、测量的方法, 通过设计一系列问卷调查表, 对各医院检验科室所开展的临床生化检验项目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和比较。

2 内容与结果

2.1 调查内容

包括各医院检验科室所开展的临床生化检验项目、检测手段、常用仪器设备、未来3年还需要哪些与医学检验相关的专业人员等方面内容。

2.2 调查结果 (见表2~1 1)

从表2可知, 蛋白质检测项目以白蛋白测定为主 (所有的医院都开展) , 75.0%的医院开展总蛋白测定, 45.0%的医院开展蛋白电泳分析, 另有37.5%的医院开展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测定和β2微球蛋白测定, 30.0%的医院开展前白蛋白测定。因此, 我们的生化检验实训课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这些项目测定的训练。

从表3可知, 糖及其代谢物检测项目以葡萄糖测定为主 (97.5%的医院开展) , 有27.5%的医院开展乳酸测定, 25.0%的医院开展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20.0%的医院开展糖化白蛋白测定, 另有17.5%的医院开展全血丙酮酸测定。

从表4可知, 血脂及脂蛋白检测项目以总胆固醇测定为主 (90.0%的医院开展) , 有80.0%的医院开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70.0%的医院开展甘油三酯测定, 47.5%的医院开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另有42.5%的医院开展载脂蛋白测定AI, 40.0%的医院开展载脂蛋白测定B, 32.5%的医院开展磷脂测定。

从表5得知, 无机物质检测项目以钾、钠、氯、钙测定为主 (分别有95.0%的医院开展) , 55.0%的医院开展碳酸氢盐 (HCO3) 测定, 50.0%的医院开展镁测定, 47.5%的医院开展铁测定, 40.0%的医院开展无机磷测定和血气分析, 35.0%的医院开展微量元素测定, 总铁结合力测定有30.0%的医院开展。

从表6可知, 95.0%的医院开展总胆红素测定和直接胆红素测定, 90.0%的医院开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80.0%的医院开展间接胆红素测定, 77.5%的医院开展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62.5%的医院开展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57.5%的医院开展碱性磷酸酶测定, 55.0%的医院开展总胆汁酸测定。

从表7可知, 60.0%的医院开展肌酸激酶CK-MB测定, 50.0%的医院开展α羟基丁酸脱氢酶测定, 32.5%的医院开展肌钙蛋白Ⅰ测定, 30.0%的医院开展肌红蛋白测定, 还有25.0%的医院开展肌钙蛋白T测定。

从表8可知, 72.5%的医院开展淀粉酶测定, 62.5%的医院开展乳酸脱氢酶测定, 60.0%的医院开展肌酸激酶测定, 50.0%的医院开展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还有27.5%的医院开展酸性磷酸酶测定, 20.0%的医院开展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从表9可知, 对于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检测项目, 97.5%的医院开展尿素/尿素氮测定和肌酐测定, 85.0%的医院开展尿酸测定, 35.0%的医院开展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17.5%的医院开展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和尿碳酸氢盐 (HCO3) 测定。

从表10可知, 57.5%的医院开展游离甲状腺素 (FT4) 测定和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 (FT3) 测定, 52.5%的医院开展促甲状腺激素测定和三碘甲状原氨酸 (T3) 测定, 47.5%的医院开展甲状腺素 (T4) 测定, 42.5%的医院开展泌乳素测定, 40.0%的医院开展促卵泡刺激素测定, 还有25.0%的医院开展生长激素测定, 22.5%的医院开展促黄体生成素测定, 20.0%的医院开展反三碘甲状原氨酸 (T3) 测定。

从表11可知, 未来3年各医院需要补充的专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检验领域, 如微生物、临床生化、免疫、血液学、临床基础检验等。当然, 对一些较新的检验专业领域人员的需求也不容忽视, 如医疗设备仪器维修、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而输血学、寄生虫检验领域也维持在较稳定的人员需求水平上。

另外, 我们还就各医院生化检验的主要检测手段进行调研, 其中有12.5%的医院仍有手工操作的检测项目, 27.5%的医院使用半自动生化仪, 65.0%的医院使用全自动生化仪。60.0%的医院常使用吸量管, 而90.0%的医院常使用微量加样枪。因此, 我们在生化检验实训课时应注重训练学生对吸量管和微量加样枪的熟练使用。

对一些特殊项目, 应根据调查情况设置课程内容。如是否开展维生素类检测项目, 27.5%的医院已开展, 55.0%的医院未开展, 17.5%的医院待开展;是否已开展药物浓度检测项目, 27.5%的医院已开展, 57.5%的医院未开展, 15.0%的医院待开展。

3 讨论

3.1 高职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应达到以下要求

要求:高等教育性、职业性、技术性相协调;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与当前生产实践水平相协调;本地域生产水平和未来发展水平相协调;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的当前需要和前瞻性要求协调。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具备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工作适应性[1]。处理好课程体系适应性问题, 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的难点。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产教结合, 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2]。高职教育较之普教, 更应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更应强调为社会提供“零距离”服务, 输送针对性强的各类急需人才[3]。课程体系要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 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课程体系清晰体现就业方向;课程设置指向岗位需要, 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 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程考虑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职业方向课程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

3.2 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各医院需求存在的差距

(1) 基础理论知识有缺陷, 如临床医学、药理、设备仪器维修等方面知识欠缺, 影响了职业岗位的适应性; (2) 通用能力教育仍需加强, 如知识的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3) 素质基础课程模块有待调整, 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再根据职业方向要求设立专业技术课程模块, 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

3.3 对策

(1) 调整理论课程模块及课时比例, 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完善知识结构, 根据就业趋势, 调整本课程的课时数。 (2) 建立和完善面向执业资格证书的技术技能训练体系, 缩短与就业岗位的距离。 (3) 突出本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根据高职教育“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过程为依据, 重新确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的实训项目, 整合理论教学模块, 更新教学内容, 使其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 与执业资格考试相匹配, 与素质教育相匹配。 (4) 改革教学手段, 建立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从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分析教学任务入手, 科学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实现“教、学、做”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启发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及网络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5) 改革考试方法,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应以“突出能力、全程评价、多元考核”为原则, 以执业资格考试为依据, 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通过学科理论、实验理论、技能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设计、见习报告、岗位模拟及出勤等, 多途径、全方位进行考核, 建立一套科学的、开放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启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 2006, 28 (6) :23~26.

[2]周济.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6 (2) :2~4.

临床调研 篇6

为了探索提高高职护生的岗位胜任力的方法, 本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 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课程体系, 摒弃传统的先基础医学课程-后临床护理课程-最后临床实践三段式课程体系, 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 构成运动、神经、呼吸、循环、消化、血液、内分泌、感觉器官、生殖10大系统课程, 在各系统中开展工学交替, 将传统的最后一年的临床实践部分前移到前期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中来。在2010级改革班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提高了护生的岗位胜任力,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组为10级高职护理改革班学生110名, 对照组为10级高职护理1班、2班普通班学生共97名。试验组基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进行三年培养,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基础-临床-实践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三年培养, 即先前期完成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病理、药理等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 再进行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 最后一年下临床实习, 也未在前期两年理论学习过程中开展工学交替。

1.2 方法

1.2.1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

将人体解剖、组织、生理、病理、药理等传统的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与内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传统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有机重组, 开发了12门一体化融合课程。包括2门框架课程-基础医学总论、基本病理变化与护理, 10门基础医学与护理融合的系统课程-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生殖系统。12门一体化融合课程是培养改革班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的核心课程。

1.2.2 按系统开展工学交替

在系统课程中实施工学交替。即在每个系统课程结束后, 安排学生进入各大医院的科室进行临床实践1~2周。如《泌尿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一结束, 改革班学生便被安排至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等6家三级医院的肾内科、泌尿外科, 每家医院学生数约15~20名, 每个科室学生数约8~10名。本系统见习共2周时间, 1周后在同个医院内交换科室, 即在肾内科1周、泌尿外科1周。工学交替阶段实行医生-护士-学校教师联合带教。学生早上跟医生查房, 查完房后跟指定的护理带教老师, 学校教师主要负责沟通协调工作。

1.2.3 建立工学交替阶段的教学反馈机制

工学交替教学评价由过程性评价 (操作技能、学习和工作态度、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日记、实习成长册等) 和总结性评价 (出科考核) 组成。在学评教方面, 一个系统的工学交替结束后, 向学生发放《护理专业改革班学生系统见习评价表》,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情况及工学交替基地的教学人文环境。并召开组长会议及学生会议, 访谈了解工学交替情况。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医院, 督促临床不断提高带教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10级高职护生教学实习5个月后,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发放《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 试验组发放50份, 回收49份, 回收率98%。对照组发放50份, 回收50份, 回收率100%, 见表1。

例 (%)

调研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适应医院的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能较好地进行护患沟通、熟悉某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根据疾病知识为患者做健康宣教5个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5) 。在熟悉基础护理操作、开展整体护理查房方面,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避免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

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的内容按照系统进行优化整合, 使学生在掌握某系统的基础医学内容后, 马上利用这些新鲜的基础医学内容去辅助学习内外妇儿等专业知识, 有助于避免基础知识的遗忘, 并保持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3.2 项目化教学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项目化教学通过构建一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 培养并强化实际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 较好实现“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工作环境、以学生和行业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3,4,5]。一体化融合课程的开发是参照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护理理念, 将每个系统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 每个项目又包含数个工作任务, 每个工作任务选择典型的教学病案为载体, 按照临床护理实际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进行组织, 具体程序如下:先给一个完整的教学病案, 然后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 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 制定护理计划, 实施护理措施 (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指导) , 最后进行相应的护理评价。在病案的穿插引导下, 完成与护理工作过程一致的护理程序五个步骤, 达到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 缩短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3.3 早期下临床, 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护生从护校生活到医院实习, 会面临环境陌生、工作负荷大、理想与现实落差大、患者投诉等各方面的压力, 使护生角色适应有一定困难。此阶段能否顺利适应角色并完成实习任务, 对今后工作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6]。调研显示, 改革班学生能在实习阶段更快地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 适应环境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 (P<0.05) ;能更好地处理新科室的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 融入到科室中, 开展学习和工作 (P<0.05) 。这与改革班学生早期下临床接受的9周的工学交替是密不可分的。在9周的工学交替中, 学生去了不同的医院、不同的科室, 接触了医院中不同角色的各种人 (包括护士长、护士、医生、患者、患者家属, 甚至护工等) , 已熟悉了医院的工作环境, 初步学会了如何与医院中不同角色的人相处, 提高了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国际医学教育联合会提出的全球医学教育基本标准将沟通技能作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7种技能之一, 沟通是护理人员的核心技能, 良好沟通能增进护士对护理对象的了解, 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 降低患者的投诉率, 促进护患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效果[7,8]。沟通能力对于护生来说是岗位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班学生的沟通能力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 能在短时间内较好地进行护患沟通,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开展护理工作 (P<0.05) 。不同的科室有不同的专科护理操作, 改革班学生已在工学交替过程中, 去过了不同系统相应的科室, 见习过了不同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 甚至有些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为患者进行了实际操作, 与普通班学生相比, 改革班学生能更快地熟悉某科室的专科护理操作 (P<0.05) ;工学交替的教学任务中有一项内容是能够为该科室的1~2名患者做健康宣教, 经过多次的锻炼, 改革班学生在进入实习后也能更早更好地根据疾病知识为不同的患者做健康宣教 (P<0.05) 。

总之, 改革班学生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便开始工学交替, 使得首次下临床进行专科实践的时间前移1年, 学生带着新学的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进入临床相应科室, 马上将所学知识用于真实患者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中去, 在知识、技能、素质等各方面接受了良好的培训和熏陶, 日积月累, 岗位胜任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深受临床科室的欢迎, 临床科室普遍反映改革班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实习岗位、较早地融入工作团队。沟通能力较强, 不止是护患沟通, 也包括了与护士长、护士、医生、家属等的沟通。由于改革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都要在第一学年暑期下临床进行基础护理教学实践3周, 调研显示在熟悉基础护理操作方面两者并无显著差异。目前, 改革班工学交替阶段, 没有将护理查房列入教学任务中, 调研显示在整体护理查房的能力方面改革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并无显著差异。但是研究表明护理查房不仅能促进服务观念的转变, 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有效提高护理质量[9]。护理教学查房是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10]。虽然整体护理查房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较高, 但这必须列入今后的教学计划, 是需要医护工作者努力提升的方向。

3.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不管是医学生还是护生, 几乎都认为神经系统的学习难度较高, 在搭建系统课程体系时, 考虑到其他系统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支配, 将神经系统放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 是继运动系统后的第二门系统课程, 但是学生普遍反映接受困难, 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考虑将神经系统后移至第二学年, 希望在经过部分系统课程学习后,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再来学习神经系统, 提高神经系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学欣.紧密联系临床保证护理人才培养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 :89.

[2]吴瑛.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概念及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10) :435-439.

[3]洪霄, 付彬, 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1) :92-93.

[4]郑惠虹.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09, 17 (23) :132-134.

[5]李君, 张俊玲, 李春.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26 (5) :73.

[6]叶小琴.影响护生角色行为适应的因素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25) :125-126.

[7]朱德巧, 杨翔.护生护理礼仪规范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0) :124-125.

[8]朱明瑶.培养护生软技能, 提升岗位适应力[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2, 20 (12) :158-159.

[9]朱小芳.落实护理查房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6) :195.

上一篇:ERP产品行业化分析下一篇:技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