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新问题论文

2024-09-23

教学新问题论文(共12篇)

教学新问题论文 篇1

摘要:学生作文存在三大问题:内容空洞, 缺乏真情实感;词汇贫乏, 缺少文学味;主题单一, 缺失少年情怀。作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对症下药。

关键词:对症下药,距离,“有米下锅”

作文教学从古至今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科举考试, 一篇八股文定乾坤。现代教育虽对此进行纠偏, 考查内容全面了, 但作文所占的分值仍是最高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论身处哪个年代, 都应将所教学生不会作文视为奇耻大辱。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我每年都在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也找到了一些方法, 总结了一点经验。简单地说, 要教好作文必须制定严密的研究计划。

第一步, 找出现在学生作文存在的普遍问题。

时代不同, 作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所以, 我们每接受一批新生都要先了解一下他们的现有作文水平以及存在哪些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问卷调查, 然后课题小组成员共同批阅, 集体讨论研究, 找出症结所在。

最近一次的调查, 我们课题小组总结了一下, 大致存在三大问题: (1) 内容空洞, 缺乏真情实感; (2) 词汇贫乏, 缺少文学味; (3) 主题单一, 缺失少年情怀。

第二步, 对症下药。

(1) 内容空洞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的生活太过枯燥, 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学校———家里。学生在家里, 被家人捧在手心, 锦衣玉食地伺候着;现代化的教学大楼高大宽敞窗明几净、茵茵草地花团锦簇;国家一条条未成年人法令的颁布大快人心, 这一切看似那么美好, 好像社会、学校、家庭都为学生创设了最好的学习条件。但是这不由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子非鱼, 焉知鱼之乐?”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虽然不是学生, 我们不能把握学生的所有心理。但是我们距离学生最近, 应该切实地做好学生的知心人。不要像顾城所写的《远和近》一样, 明明和学生近在咫尺, 却好像远隔万水千山。 (补充顾城诗《远和近》: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我们要努力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 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 为学生创设健康的习作氛围。尽可能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 在亲力亲为的过程中产生真情实感。正如郑板桥总结画竹的经验, 明确提出画竹的创作过程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我觉得, 学生习作也是一样, 也应分为“眼中之文”“胸中之文”“手中之文”三个阶段。我们教师第一步要做的也就是让学生眼中有竹, 让每一位学生“有米下锅”。

(2) 词汇贫乏, 缺少文学味的关键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学生缺少主动积累词汇、主动主动构思作文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作文课, 在作文课上尽情表扬作文优秀的学生, 当堂朗读他们的作文, 并把他们的作文在班级博客上发表。让每一位同学评一评他们作文的优秀之处, 值得借鉴之处。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励每一位学生, 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除了用本班优秀学生来激励外, 我们还要努力找出那些中等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让他们也产生自信, 让闪光点变成发光体。

另外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得引起重视, 并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 可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每周就你所看的内容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 写作一点读书心得贴在书的相应位置。我相信学生进入名著之后会有自己的惊喜与发现, 会睁大双眼在其中捕捉、感受, 会转动大脑边读边领悟、评价。

在学生的不断阅读中, 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 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有意无意模仿的过程。

(3) 主题单一, 缺失少年情怀。回想当年, 我们小学六年, 书包里永远只有两本书:语文和数学。到中学, 书包里的书也屈指可数。可是, 现在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背负沉重的书包, 中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发新书时, 为了核对还要忙上半天呢。学生一直埋首于书, 难得片刻休闲。久而久之, 产生厌学心理。所以, 减负增效势在必行。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乐学”是根本之道。

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疼, 就觉得无话可写, 就起了消极、抗拒、排斥的心理。我在前文已经提到, 要让学生看到眼中之文, 让他们“有米下锅”。可是, 如果学生不愿意写的话, 写出来的恐怕仍旧惨不忍睹。就像有些主妇, 煮了一辈子的饭仍然掌握不了煮饭的诀窍。这就要求老师, 在“给米”时, 给点能激发其创作愿望的“米”。比如, 我在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时, 不仅仅要求他们现场比赛, 还要求他们在训练时录音, 先进行自我评价, 不断改进, 再到现场比赛, 并推选学生做评委。这样就增加了活动的容量, 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让每一位学生有更深切的感受。诸如此类的活动展开得越频繁, 学生应付得越自如, 在活动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作文也越写越精彩。

总而言之, 要想学生写好作文, 先为学生扫除拦路虎,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新问题论文 篇2

根据这次科学领雁工程培训要求,在近期我阅读了《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教育心理学》三本书,感受颇多,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

1、通过读书学习,提高了科学教育的认识

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科学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2、明确小学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主线

在读这几本书时,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呢?我想:首先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的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付的措施,然后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思路是这样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开交流——拓展创新。其次要着眼“三探”——探究活动的引入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探究活动的过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的结论要能促进儿童原有认知向科学方向发展。新课标中强调,科学课应该“以探究为核心”,现在,这个科学理念已经科学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在探究中素养得到提高,也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教师也得到了成长。

怎样才能进行科学探究,落实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呢?其中的一点,对我触动很大,那就是“以问题为核心,探究必须从真正的问题出发:

1、必须是真问题,也就是说必须是研究者的确不知道该问题的答案。

2、必须是科学问题。也就是说,该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必须是科学知识,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如语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3、必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取得成功的一半。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因此探究首先必须有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

3、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新看法

随着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科学猜想太过随意、科学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多媒体运用越俎代庖等等。通过读这几本书,我感觉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有望,教育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理想的科学课堂教学应达到以下境界:

1、从教学层来看,体现“四个超越”:超越模式,摆脱束缚;超越教材,整合资源;超越课堂,关注生成;超越教师,尊重主体。

2、从课堂形态看,体现“三气”:大气,立体鲜活;人气,情感共鸣;灵气,放飞想象。

3、从教学特点看,体现“四有”: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

4、从教学风格看,体现“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我们的科学教学要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新课程与问题教学法研究 篇3

新课改生成“玉林现象”

玉林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地处北部湾畔,毗邻广东粤西地区。人口590万,下辖7个县(市、区),有中小学生110万,教师5万多人。全市1800多所中小学校中80%以上属农村学校,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以农村中小学为主的地区。

作为首批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玉林市于2001年秋开始进入新课程。在自治区教育厅的计划与部署下,玉林市以县域为单位,小学起始年级于2001~2004年逐年分四批、初中起始年级于2002、2004两年分两批进入课改实验。至2004年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至2007年夏,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均有课改实验年级顺利毕业。全市课改的推进是顺利的,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2006年中考,当时全市有3个课改毕业年级的县(区),4个非课改毕业年级的县(市),试题同用一套遵循教育大纲、贯彻课程标准的试题,成绩分析表明,玉林市的课改质量达到比较好的水平,课改县(区)的质量比非课改县(市)的质量稍高,课改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自课改一开始,玉林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开展课改的全面工作。市教科所在市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参与筹划、组织、协调开展相关的各项具体工作,切实做到以课改为中心,积极发挥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作用。玉林市建立完善课改工作机制,组建玉林市课改中心。我所建立培训组、课程组、评价组、秘书组等职能项目工作组和11个学科中心组,组织全体教研人员全员参与课改工作,落实人员,明确职责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各司其职,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各县(市、区)、各实验学校也参照相应成立有关组织机构,安排落实人员,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和任务,互相协调配合开展工作。由此,全市上下组成一个以课改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协调配合的课改工作团队,有力地推动课改工作有效地开展。

在认真抓好新课改理念学习贯彻的基础上,玉林市特别重视抓紧新课程实施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针对课改初期一些学校和教师在探索过程中一度出现的忽视文本学习、忽视落实“双基”、忽视学习方法指导等困难和问题,我们经过一年调研,总结、提炼、整合广大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于2002年10月,提出“采用问题教学法实施新课程”的观点,探索构建了新课程问题教学法这一个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适宜于新课程实施的新型教学方法。此法迅速得到广大实验学校和教师自觉认同、主动应用,很快取得成效。市教科所以之确立教育科研课题开展实验研究。此课题实验与研究自2002年至今已坚持五年,先后成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大批中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在研究实践中迅速成长为教育科研人才、学科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由此,玉林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8月评定我所为“玉林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这是玉林市教育线唯一的、也是广西基础教育线第一个首批市级人才小高地。

几年来,以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研究和玉林市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建设为主的全市性的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展开,教师们自觉认同、主动应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有力地促进了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有效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持续不断提升。玉林市实施新课程的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普遍达到比较好的水平。同样,我们应用新课改理念指导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和高三复习备考工作,促使玉林市高考质量在原先1997年~2001年连续五年处于全区低谷的落后状况基础上,自2002~2007年,连续六年持续大幅提升。在2006、2007年,玉林市一本、二本上线率都排在全区第三名,进入了全区的先进行列。

玉林市在新课改实践进程中,应用教育科研,扎扎实实地推进课改工作,创建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创建玉林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有效地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这些理论探索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当地、在全区内外形成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2007年12月,在教育部基教司、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于北京举办的“首届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上,玉林市开展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研究,推进课改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经验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教育界有专家将这些成绩和经验称为“玉林现象”。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副司长和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曹志祥副主任等领导和与会代表们对玉林市的教育工作、课改工作及做法和经验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好评。朱慕菊副司长说,玉林市的教育原来是比较落后的,经过这几年课改工作的推进,现在变成了“排头兵”。玉林市的课改工作很值得“骄傲”,是“好经验”、“好典型”,要认真总结、宣传、推广。玉林市的教育科研工作和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研究同时得到了教育部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杨春茂秘书长和中央教科所专家学术委员会程方平主任的关注,他们给予我们亲切的关心和支持。2007年7月,杨秘书长和程主任一起同意受聘为玉林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的客座专家。上级领导和高层专家对玉林工作的肯定、关心和支持,使我们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研究的进程

玉林市探索构建的新课程问题教学法不同于20世纪初美国杜威提出的按问题、观察、假设、推理、检验这“五步教学法”操作的实证式的问题教学法;不同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基于问题解决进行学习的问题教学法;也不同于近年来国内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将某一教学内容设计为问题引入学习,作为教学的辅助性手段或形式的类似于问题引入式的教学方法。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是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功能目标和新课程实施的目标要求而探索构建的贯彻新课改理念、具有全新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方法。

玉林市探索构建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进程大致可分为实验与研究、区域性实验与推广研究两个阶段。

1.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阶段(2002.10~2005.10)

2002年10月,市教科所发表《采用问题教学法实施新课程》一文,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即后来确定为“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这一个新型教学方法。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终生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很显然,这个概念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新课程功能目标和课程实施的目标要求而界定的,新课改理念赋予了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全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丰富的内涵。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结构如下图: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具有鲜明的特征:(1)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注重指导学生在文本学习、掌握“双基”、知识应用、总结反思等学习进程中学会学习;(2)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通过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练习、简结转新等教学步骤,以引领性、陈述性、疑难性、应用性、新的探究性等问题形式呈现,成为一根主线贯串于教学全过程;(3)注重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玉林市由此确定了《新课程实施中问题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此课题于2004年2月被批准立项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2004A33)。2005年11月,通过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派的专家组结题评估验收,专家组高度评价了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创新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

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三年来,玉林市确定了初中10所、小学9所共19所中小学校为玉林市问题教学法实验学校,组织70多所中小学确定94项子课题开展研究工作。玉林市举办有关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培训会、学科课堂教学研讨会、教学竞赛和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论文评比等活动70多场次,全市有3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相关的学习、培训和教改活动。广大教师自觉认同、主动应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据2005年底调查,玉林市中小学中,在教学中应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小学教师达59.83%,中学教师达51.73%;本校教师中应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教师比例达50%以上的小学为55.56%,中学为62.96%。玉林市应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指导中小学教师参加广西、全国的教学竞赛,获一等奖39人次、二等奖105人次,其中小学数学、高中语文各一节课获全国教学大赛一、二等奖。玉林市的办学条件与教育资源比起其他大中城市尚有很多欠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比起过去,是很明显的进步。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多次在教育部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学会等部门分别在重庆、合肥、南京、北京、武汉等地召开的课改工作经验交流等会议上进行介绍交流,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们的充分肯定和热烈好评。

2.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区域性实验与推广研究阶段(2005.11~现在)

2005年底,玉林市教科所又确定了一个新的课题《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区域性实验与推广研究》,计划自2005年11月至2008年10月,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区域性实验与推广研究工作。该课题于2006年6月被批准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2006A70)。同时,结合人才小高地建设工作,市教科所又确定了一个课题《玉林市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此课题于2006年11月被批准为广西教育学会首批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A类重点课题(A2006005)。

为了促使《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区域性实验与推广研究》和《玉林市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两个课题有机结合,有效开展工作和活动,玉林市教科所实行组织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2006年9月创建玉林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以市教科所为主体,组织各县(市、区)教研室协同配合,确定了首批73所中小学校(其中高中17所、初中26所、小学27所、幼儿园3所)为“玉林市教育科研实验学校”,作为这两个课题研究的实验基地,示范、带动全市中小学校,从而构建起全市崭新的富有活力的教育科研网络。市教科所又制定了《玉林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工作规程》,使各机构、学校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以玉林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为组织形式,以“玉林市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建设”为平台,以“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区域性实验与推广研究”为龙头项目,结合全市、各县(市、区)、各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工作与活动。这73所市级教育科研实验学校依据学段分为高中、初中、小学三个教育科研中心组,各中心组各自制订计划,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由此带动全市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掀起了全市教育科研工作与活动的热潮。

2006年10月,市教科所结合课题实验工作的推进,又组织中小学主要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编写与初中、小学主要学科课程教学同步的《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学习指导》丛书。这套丛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密切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问题为主线,以实践练习为主要途径,切实落实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教案”,又成为学生的“学本”、“学案”,达成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既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2007年12月,该套丛书与07年秋季期教学同步的初三年级《英语》、《政治》、《物理》三册已出书发实验学校应用试验;与08年春季期教学同步的初中、小学各册书稿共31本,已交出版社编印,将于近期出版。这套实验性教辅读物的研究、编写、应用的工作过程,也就成为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不断结合教学实践,学习、研究、创新,促进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成长为教育科研人才和学科骨干教师的过程。这支工作团队,为玉林市建设一支研究型、专家型、高水平的教育科研人才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当前取得的主要成效与成果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区域性实验与推广研究》和《玉林市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两个自治区级全市性的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有序地开展,促使玉林市教育科研工作与活动空前活跃。目前这两项教育科研活动已逐步发展成为连续多年、遍及7个县(市、区)、中小学各学科、全市广大中小学校和数万名中小学教师热情参与的区域性、实验性、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的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的主要工作和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丰硕的成果。

2006~2007年,玉林市应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指导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区、全国教学竞赛,获一等奖41人次,二等奖47人次,市级竞赛获一等奖124人次,二等奖223人次。一批骨干教师迅速成长为特级教师和学科专家。2007年8月,玉林市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又增加了24所,其中初中16所,小学5所,幼儿园3所。首批、第二批市级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合共97所,其中高中17所,初中42所,小学32所,幼儿园6所。全市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积极申报立项市级及以上教育科研课题达500多项,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开展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达6000多篇(件),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热潮日益高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5月,《人民教育》2006年第10期刊载了《采用问题教学法实施新课程教学》一文。 2006年5月,我所主编的《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实验与研究》一书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我所确立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实施中问题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荣获广西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课题类)。2007年5月,《实践·研究·成才——玉林市实施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建设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课题研究文集(2006)》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我所主编的《成功之法,成才之路——玉林市实施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建设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课题研究文集(2007)》一书将于2008年2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同志已为该书题字:“体现课程新标准,践行教学新方法——贺《成功之法,成才之路》出版”,对我市的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

“玉林现象”的启迪与思考

玉林市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针对课改进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技术,勇于自主创新,积极探索构建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创建玉林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形成“实践,学习,研究,创新”的工作精神和工作理念,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逐步地将新课改理念内化为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努力改革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以指导学法为中心决定教法,教与学达到协调一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精神,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地推动课改顺利实施,向全面推进,向纵深发展。所有这些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过程,及其所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和成效,就构成了被教育界专家称为“玉林现象”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简化出来,就是这么三点:一是创建了新课程问题教学法;二是创建了玉林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三是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这些“玉林现象”的基本内容也就形成了当前玉林市教育工作、教科研工作、课改工作的富有鲜明地方特点的“玉林特色”。

这个“玉林现象”,可以给我们不少的启迪和思考。

1.玉林市在新课改实践中探究生成了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是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迫切需要,以新课改理论为依据,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总结、提炼、整合广大教师先进教学经验而探究生成的。它来源于教学实践之中,平实自然,简易可行,操作性强,效果明显,适用于中小学广大教师,尤其适用于办学条件比较薄弱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师。

2.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符合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符合人们认知和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学原理和教育教学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运用新课程问题教学法,有利于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注重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达到教与学协调一致,切实落实有效教学,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玉林市正在按“教师认同,乐教乐学,提高质量”的标准,讲求实效,稳步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区域性实验与推广研究工作。这是当前玉林市深化课改,推进课改常态化、制度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课改成功,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动玉林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

4.玉林市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研究及其实践过程,为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教育科研人员与教学一线教师密切结合、教育科研成果迅速为广大教师所掌握,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案例,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物理新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 篇4

一、让生活进入课堂

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 首先要将生产生活的实际现象转移为物理问题, 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 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转化过程中, 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些问题不能过易或过难, 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 过易则缺乏探索性, 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知识与能力应与目前中学物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适应。

二、紧扣时代脉搏, 与现代科技同步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有一定的相关性, 并且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 把高科技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及时反映科学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 难易适中, 不超出中学物理的知识范围, 本着以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启迪思维为目的,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 关注社会。如“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教师可以结合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知识来进行一些卫星发射方面的教学及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方面的教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使高科技与学生所学物理知识拉进了距离,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 又可以破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三、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 关键在于从物理问题中构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实际经验、实验事实和背景知识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础, 而抽象、等效、假设、类比则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 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面现象干扰, 导致建立模型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对所给信息进行提炼加工, 突出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 通过思维加工, 采用恰当的方法, 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 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 构建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

四、强化科学方法的教学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 重理论轻实际, 重结论轻过程, 重习题训练轻方法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在中学物理中经常采用的观察、实验等教学方法以及等效、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想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是打开新情境问题之门的金钥匙,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具体的物理研究过程充分合理地展现出来, 这样学生才能看到科学方法的特征、作用, 利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体会到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可以在课堂上重点剖析一些综合性和探索性较强的新情境问题, 实现方法的迁移,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的无穷魅力。

教学新问题论文 篇5

1、不会准确地把握课型:

答:课型按内容分为5类:新课、巩固课、复习课、综合课、测试课。

2、教学内容目的的不清晰:

答:(1)主体内容:口语、课文为核心

二期(另含单元音12个,字母26个)三期(8个双元音)四期(28个辅音)

辅之以歌曲、诗歌、谜语——参与内容,非一定有要求。

(2)目的:

①熟练准确的读背课文; ②活用口语(自然问答):

⑧认读(写)字母、音标(特定阶段)④认读单词。

由目的不清派生出来的问题: A教学之初,词不达意,罗唆,简单问题复杂化。

解决方法:

a教学目的记心头,不绕目的的一定删去。b教学用语简单、明了化,繁杂部分进行改、删。

c课前反复向其他人讲你的课的内容,测试对方能否明了。d组织教学用指令性用语,避免用商量口气。

e避免不必要的重三倒四的反复,一次性讲明确自己要讲的东西。f精深流畅的课是少一句话不行,多一句话不可的课。

3、重点难点不会把握;

(1)重点——指的是外语日常生活用语,常用句和词以及使用的频率很高的语言,还有一些为以后的学习内容作好铺垫的知识。

(2)难点——①汉语中缺乏的音。e.g.// // // // ②与汉语中相似的音,拼音sh与音标//,拼音ch与音标// ③与汉语习惯相悖的语流语句。

e.g.A美音是一气呵成,汉语是字正腔圆。B英语倒装句

C文化差异

4、教学程序安排不当:

★由易入难,由简到繁。教学程序线索:听音——会意——定位——模仿——操练——活用(倒序不可)

5、纪律控制不利,无培养学习习惯意识;

(1)习惯:第一节课要有意识。

培养过程:口令——手势—眼神——艺术化教学——良好习惯形成(2)纪控方式

沉默法、指令性口令法、目示法、表扬法、分数法、模糊性批评法、位置警示法(走近法)、提问法。对于极端学生要私下交流沟通,尽量多了解,从各方面来了解(家庭、学校、朋友、同学),做心理辅导。

6、培养全体成功者的意识差,公平性把握差:

★小星星教育宗旨——培养全体成功者(竭力防止两极分化)原因:一个学生就是学校一滴血,培养全体成功者,则血液才不会流失,每一个家长才会满意,学校效益才高,也才能得到保持。

具体把握公平性的办法:

①多做全体、片、面、组、行的练习,多做整性的加分。②一帮一制度:好生帮差生。

③及时给特别学得不牢,常缺课或缺家长管得孩子找差距,补课。④小老师制度:充分发挥优秀生积极性,给他们表现得机会。⑤家长得配合要全面争取

⑥高频率的点名回答,地毯式地检查,按对角线规则点名抽答。

7、教学之机备课不知如何入手,前三次课如何安排:

(1)拿出示范教案。

(2)将前三次课模式反复阅读,琢磨,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镜子背下来,反复对空教室表演。

(3)到第4次课再开始自己揣摩如何备课。将培训过的内容,综合起来运用。

(4)前3次课千万不可自行将一堆方法摆到一起,摸石头过河,很容易出各种倒序,不公平,不科学的教学大问题。在按示范教案主脉络上课,上熟之后,再考虑换下一种自己的模式<以小星星培训为基础)来组合各种方法来备课上课。一种明显线索和思路就是:起步先模式化——逐步灵活化。

8、游戏问题多;

(1)准备性不足:

A规则讲不清——先对其他人讲同时检测自己的话是否足够准确。对个别学生讲,看他们是否能明白,B教具准备性不足——游戏实施需要的卡片,图片或录音机,手偶要事先准备。

(2)目的不清楚: A先应以游戏目的为分类标准,将所学过的游戏归成三类:

①认读型

②辨音型

⑧会意型

(3)顺序不当:

简单的游戏应放在复杂的前面,而且游戏内部存在逻辑安排,联系的问题。要弄清哪些游戏是可以安排在一起用的,而且哪些存在内部的铺垫与被铺垫的关系。e.g.带读游戏,可为认读游戏微铺垫。游戏The recorder属于认读型,它可以为认读型的Trick Game做的很好的铺垫。(4)操作不当:课前多讲多练,对其他老师练习,注意讲游戏时要逻辑、顺序清晰。注意游戏的适用范圃以及条件要求(游戏细则上有详细分析)。边练讲游戏,边操作给人看,在课前多做这种练习。

9、忘记加分,忘记做对抗结论:

(1)只记得教学,不记得及时给学生加分,不益于学生积极性的保护。课前在对空教室练讲时,要将此环节包括在内,不可省略。(2)对抗赛之后,谁胜谁负,老师要做一个结论。让胜方享受成功感,同时鼓励负者继续加油。

10、不会发现语音错误,不会纠音。

防止方法:

(1)定位要清楚,正确。定位环节要慢,不可昙花一现。要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的定位。分解定位过程和口型。(2)全体操练难发现错误,多做单个、两个检查,或下到行间近听细辨。同时多抽查学生上台表演,这样最容易发霉教学中的问题。发现问题立

(3)纠音方法: ①口型观察法 ②正误辨析法 ③连续纠错法 ④同桌对检法 ⑤手势法

11、语音如何突破:

(1)谐音法://赶鸡/bju:/打枪间/u:/飞机(2)口型观察法:多次引导学生观察老师的口型。

(3)发音要点讲解法:对小学生讲解较好,不要或少对幼儿用此法。(4)手势启发法:come home双击掌//两指夹一指

12、老师面部表情呆滞,学生带不动,情景表演不能移植入课堂:

(1)多练习亲切的微笑。

(2)课前要好好休息。课上要情绪饱满,激情高昂。以自己100度高温沸腾状态来调动懵懂的学生,把他们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

(3)以已动带人静,制造游戏气氛,对抗气氛。

(4)自己情绪越低落,趋向20度,学生会更低落甚至到0度,从而形成恶习性循环。

13、输入操练不足或过剩:

(1)输入过头,浪费时间;输入过少,不达效果。

(2)新词新句的输入度:听6次以上,操练10—15遍之后,基本掌握。

(3)抽查80%合格(片面检查或点检查),则可不再输入操练,可进入下一环节教学。

14、游戏花样多,不深入。

(1)一节课(40分钟)设计最多3—4个游戏,至少2个。

(2)一个游戏至少玩10分钟以上,要让它玩透,让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透,则止。为何种目的设计的游戏,一定得达到该目的才罢手;否则不能换一个。

15、输入单词:

(1)听音环节:老师可以不断地变换语速,语音,语调。用动态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2)操练时,至少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尽量的丰富操练的方式,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方式指:点、面、行、组等练习形式,方法指各种游戏。

e.g.1、先分组练习再左右练习最后全班练习。

2、游戏①high and low voice ②男女或师生对抗. ③make a smooth reading

16、点练习太多:

一个班几十个人,一节课40-55分钟不等,若总是一个个的点名回答,时间分配到人头最多2-3分钟,这样的操练方式效率太低,而且老师也未必做到每个人都点到。所以点的练习不可太多。一节课约1/4—1/3时间做点名回答为适宜。

17、新老师缺乏自信

(1)上课之前反复背教,对空教室进行从头到尾的实践练习。次数越多越好。练到多一句话不行,少一句话不可,流畅得不会中断最好。这样自信就会从心底流出来。(2)多练习对镜子微笑,亲切,自然最重要。

(3)课前早点到校,与小朋友们交谈,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成熟状态。就象讲话一样,了解教学对象的性格后,自己就不会觉得紧张,轻松心理状态,自信也会树立起来。

18、不会与家长交流:

(1)私立学校的上帝说是学生和家长。而生源确定了学校的存在与否,与家长交流成为我们老师的必修课。

(2)课前课后主动与家长交流。问问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问问家长有什么教学生或辅导学生方面的迷惑,让家长充分感受你对他的孩子的关爱。

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 篇6

关键词:高中 物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一、对新高中物理教材各个栏目的使用安排不合理

近年来,“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是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而作为自然科学之基础的物理学,在“STS”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此新课标的编写十分突出STS思想,在内容选编上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关注科技、融人时代气息。

教材还设计了“科学漫步”“思考与讨论”“说一说”“做一做”等栏目。旨在为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物理知识,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和能力;如终生学习的观点和自学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选择和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和培养美好的情操。

如果能用好各个栏目,不仅能同时在教学中强化物理知识,还能注意到物理与其他相关学科化学、生物、天文、地质之间的联系;为此教师不但要重视书本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学科,使学生的知识“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念,努力创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制作、创建的机会,把“概念和公式的堆积”的物理,变成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物理。

但是在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仅仅为使用教材而用教材,结果是看似面面俱到,每个栏目都用到,但为赶进度都泛泛而谈。没能合理安排,没有达到期待效果。

事实上对于教材中情境图使用同样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会用教材中情境图。首先要让学生“用生活的眼睛”去观察,了解图中物理之外的生活的情节。从某一个角度讲,教材上的情境图是死的,只是一个教学资源的模板。要用好教材中情境图的潜在资源,由于教材中情境图呈现的信息往往比较多,显得比较零乱。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对话框去仔细、有序地寻找信息。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不合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验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提倡合作学习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代名词。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

在大多数的教师观念中,合作学习主要适宜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因而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同学们“合作”找出老师布置的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的哪一页然后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因为这样简单的任务根本无须合作学习,例如有教师提到类似功率的概念时要求学生讨论,像这样的问题没有力度,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学生随便说几句就说别的事去了。这样讨论不可能有成效。这种形式上的讨论并不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当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应用,通过合作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例如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牛顿运动定律习题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解题基本步骤,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还有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的话,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因为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解,使课程安排出现不合理现象,如认为教师少讲就是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所谓的“自主自学式”,结果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结果成了“自由放羊式”。还有教师为适应新课程,改变以往“讲”、“灌”包打天下的旧观念,结果变成一问到底,满堂问。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教学效果。

体现新理念,“扬弃”习惯的教法,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以前的教法,而是要认真吃透课改精神,把握好尺度,因此要让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

总之,物理教学应该是以知识教学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此,物理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当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教学资源,构建符合实际的、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物理教学逐渐走向开放,使我们的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健.对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困境的分析与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1(03).

[2] 雷育荣.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思想方法归纳[J].考试周刊.2011(19).

物理教学中的新情境问题教学 篇7

一、“新情境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因此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境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3. 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我们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二、创设物理模型新情境,提高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以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课题作为素材背景,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起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景、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新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

三、启示与思考

1. 让新教育理念支配教学行为。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筛选、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新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能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2. 问题情景的设置应有层次,应有渐进性、灵活性、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

3. 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开发非智力因素。

新时期古代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 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古代汉语的学习, 对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籍, 进而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们充分掌握文言常识, 进而提升我们文言作品的讲授能力意义深远。但是, 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多, 课堂容量有限;学生古代汉语基础差,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教师古代汉语综合素养存在问题等现象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导致古代汉语教学效果始终欠佳, 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新时期, 在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进程中, 要对古代汉语教学进行改革, 就要正本清源, 对古代汉语教学现状进行深层研究, 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所在。

一、古代汉语教学内容多, 课堂容量有限

过去的古代汉语教学, 教学时数是两年, 前三学期是每周四学时, 后一学期每周两学时, 共有224学时。然而现在的古代汉语教学时数是一年, 每周四学时, 同样按每个学期十六周来计算, 只有128学时, 课时减少了将近一半。但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并未随之减少。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在常用词不列入教学过程的前提下, 单就文选部分而言, 文体中既有散文, 又有骈体文、辞赋、诗歌等, 涉及年代从先秦到魏汉南北朝唐宋元;至于通论部分, 从字典古书注释到词汇语法音韵修辞文体, 所涉及知识每部分都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比如文字学、语法学、音韵学等。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系统全面的讲授通论内容, 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势必会影响文选内容的教学, 也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教学目的;同样, 如果全面系统的讲授文选内容, 就必然导致占用通论内容的讲授时间, 少了理论支撑, 又势必会影响对学生讲授文言文能力的培养。这样, 古代汉语的教学由于负担过重就特别容易进入顾此失彼的境地。

同时, 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导致古代汉语课堂容量有限。在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课堂上经常可以看见的画面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拿着粉笔边写边讲, 学生在下面低头认真记笔记。事实上, 由于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 学生不可能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 只能大略地记在笔记上, 而许多细节问题是无法详细准确记录完全的。例如在传统课堂上讲授汉字的构造中象形部分时, 需要引入甲骨文和篆书。但是由于学生不会书写甲骨文也不会书写篆书, 就没有办法在笔记上记录。这样学生在日后复习这部分内容时, 就无法依靠笔记。同时, 由于师生互动少, 学生的古代汉语学习由主动变为被动, 必然影响学习效果。

二、学生古代汉语基础差,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时期, 国家加强教育文化建设以来, 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 录取分数线明显下降。与此同时, 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明显下滑。对于古代汉语而言, 学生在高中时只是简单学习文言课文, 缺乏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等内容的系统把握, 并且由于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小, 对文言课文中知识的掌握也是不尽人意。

进入大学后, 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更是存在畏难情绪, 甚至把古代汉语比作“文学院的外语”。首先, 古代汉语由于年代久远, 与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很大差异。学生经常读不对, 读不准;就算读对了, 读准了, 又读不懂, 和外语学习极其相似。其次, 市面上的文言翻译参考书越来越多, 学生为了贪图简单, 直接采用参考书中的翻译, 不去研读经典, 更不去理解掌握其中涉及的字词和语法知识, 缺乏创造性学习。最后, 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事实上, 尽管语言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但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找到古代汉语存在的明显痕迹。例如, 现在仍常用的成语“釜底抽薪”用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中, “釜”是古代的一种锅, “薪”指柴, 本义是把柴火从锅底抽调。如果了解“釜底抽薪”的本义, 就很容易理解它为什么用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古代汉语是一门学科基础课, 学好古代汉语,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言文和讲授文言文的能力, 更能帮助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语言学原理等其他专业课程。因此, 培养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学生而言,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部分教师古代汉语综合素养存在问题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古代汉语涉及知识面广, 涉及内容多, 是一门具有复杂知识体系和文化底蕴的课程, 要求教师不仅熟练掌握古代汉语基本知识, 更要具有古代天文、地理、立法、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背景, 以便贯通古今, 讲授古代汉语。部分古代汉语教师缺乏上述综合素养, 导致古代汉语课堂枯燥乏味, 缺乏趣味性, 无法吸引学生参与进来, 教学效果差。

另外,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古代汉语的教学需求。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良好网络素养已成为新时期对古代汉语教师的新要求。但部分古代汉语教师因循守旧, 不愿主动做出改变, 坚持传统教学模式, 不能独立进行多媒体教学, 不会进行网络课程建设, 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造成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 学生在课桌前昏昏欲睡地听, 课堂教学效果差的局面。

总之, 古代汉语的教学存在问题是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以上所述, 是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结论, 可能不够成熟不够全面, 敬请方家指正批评。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2002.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9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

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

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

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

照本宣科多,拓展延伸少;

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

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解决问题就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缺少探究精神,怎么能落实新课程理念,怎么能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呢?因此,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大意义。所以我们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我县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消化提升—回顾整理,拓展应用等四个基本环节。即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提升、拓展应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这个基本环节上作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增加了质疑的环节、探究的环节。其基本步骤是: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环节。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区别是:(1)传统的课堂多是从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则以情境导入。(2)传统课堂上问题由教师提、学生答,而新课程理念下则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答。(3)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命题学生做,新课程理念下,可以由学生编题、学生做。(4)传统的课堂上练习巩固就可以了,新课程理念下还要拓展延伸,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些环节还可根据具体课型、具体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进行调整。其中主要环节是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探究,可以是生生合作,也可以是师生合作,这些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加以选择和运用。

三、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要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情境。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创设“障碍”情境,引入冲突。这样由情境导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平台,为整堂课创造良好的开端。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为教学服务,切忌牵强附会,不能为热闹而设计,更不能画蛇添足。

2.开放课堂,鼓励探究。开放课堂,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教师还要创设一些问题,增强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巧妙设计课堂练习。教学离不开训练。练习是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深化、拓展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练习、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操作练习、口头练习、拓展练习等。在一堂数学课上要尽可能地扩大练习量,可利用多媒体、幻灯、小黑板、活页练习等手段,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训练。还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题型多样,有填空、有选择、有解答、有实验,可由老师编题,也可以由学生编题,师生共同参与。练习尽可能当堂完成,课外不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尽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力争做到轻负担、高效率。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探究知识,巩固提高。

4.拓展延伸,以问号结束课堂。小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和疑问,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然而,我们的教育就是将学生教没问题了就算目标达到了,在西方教育则恰恰相反,他们将没有问题的学生看成是有问题了。这说明我们的观念有问题,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

采用问题教学法实施数学新课程 篇10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下:

一、指导学生课前认真做好预习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如通读即将学习的内容, 理解概念涵义, 掌握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尝试运用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去解决有关课后练习题。同时将预习过程中的收获、认识和发现, 及疑问、困难和问题明确下来, 以便在课堂教学时提出交流、讨论、探究, 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精心地设计几个预习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预习, 围绕这些问题去进行思考与学习, 更好地达到课程的要求。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必须注重抓好以下三点: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适当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内涵与外延, 掌握例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培养基本技能, 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获取新知识, 明确预习中所碰到问题,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为课堂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堂教学中, 实施问题教学

教师要通过问题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发现中, 获取新知识, 善于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师生合作, 一起探究, 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1交流学习的收获, 掌握学生预习的效果。可以分层次地让几个学生讲述本人预习的情况, 包括预习的做法、过程, 着重讲述通过预习自学所获得的收获, 如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怎样运用知识进行练习和实践, 学习中有些什么新的认识, 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等。可以让两、三个学生讲述后, 启导其他学生补充。这样, 一方面, 可以通过学生的讲述, 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尤其要注重了解, 学生对课程标准在内容中的呈现方式及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 特别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 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分享学习中新的收获, 互相启发, 互相激励。这个过程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重要过程, 教师要务必抓好这一教学环节。

2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在了解学生预习效果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在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在小组内讨论, 引发其他同学一起思考, 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有些问题, 互相启发一下, 就可以解决了;而有些问题组内解决不了, 可在班里提出来, 全班同学一起来研讨解决办法。有的疑难问题, 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可让优等生主动承领, 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 合力攻关, 破解疑难问题。

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是新数学课程的宗旨。这个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注全体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 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讲出来, 引导优等生主动地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和途径。2.尊重个性和差异, 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的问题可能千差万别, 这是自然的,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要允许有差别, 不必强求问题一致。可以让优秀学生提的问题更深入一些, 更复杂一些, 鼓励他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也要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 从中得到启发和提高。3.鼓励学生善于发现, 勇于创新, 敢于标新立异。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的过程, 就是他们张扬个性, 发展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 尤其是一些独特的类似于“异端”的想法和见解, 即使是个别人的意见, 也要尊重和保护, 不要压制。

三、指导学生自设问题, 进行应用练习

提问讨论之后, 可安排一小段时间, 指导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自设一些问题, 进行即时练习, 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指导学生讨论解决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可运用所学内容知识, 师生研制一些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题;也可以发动学生, 运用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基础知识, 每人命制一道练习题, 另请别的同学作答;形式可不拘一格,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 培养动手能力, 命题能力, 解题能力。这个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主动实践操作完成。

四、简要总结, 延伸学习

每节课下课之前, 或某一个教学内容完成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简要总结, 归纳出主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达到学有所得。由此, 让学生学会及时回顾、反思、总结的方法, 培养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然后, 由本节内容延伸、联带, 设计布置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觉进行新内容的预习。

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新教材 解决问题 步骤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43

小学数学新教材与旧的实验教材相比,在“解决问题”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以中高年级为例,每一个例题都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阅读与理解——整理现实的问题信息,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阅读与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新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开放,信息丰富,表达活泼,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分析信息的难度。因此,要培养学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引导学生整理和筛选信息

阅读与理解首先是让学生读懂信息,整理信息。新教材中许多问题的情境图信息量丰富,往往有多余或隐含的信息,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情境图,给学生观察、整理数学信息的时间,必要时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如平均数问题“一班40人,共植树86棵;二班42人,共植树102棵。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显然,“一班40人、二班42人”这两个信息是多余的,需要学生根据问题选择有用信息,忽略无关信息的干扰。

对于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可让学生用摘录重点信息文字,或列表,或画图,等等形式进行整理。如六年级“纳税”:“我国税法规定,2011年9月1日前公民月收入超过2000元的部分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其中超过2000元但不超过2500元的部分纳税5%,超过2500元但不超过4000元的部分纳税10%。小亮的妈妈月收入3880元,她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此题关于纳税的信息量很多,学生往往搞不清楚工资中的哪些钱数要纳税,更不明白纳税钱数所对应的税率是多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

线段图直观地把妈妈的月收入按税法的规定分段,使杂乱的信息变得清楚,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解题。

2.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常常会出现“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如出示商场部分物品价目表,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毛巾和香皂一共多少钱?”显然,这样的问题不够明确,教师因势利导:“几条毛巾?几块香皂?”学生马上补充:“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一共多少元?”教师又启发学生:“我们去商场买东西往往不只买一两样,一样也不只买一两件。根据平时买东西的情况,还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妈妈买三条毛巾、两块香皂共用多少元?”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一瓶洗发露是多少元,两条毛巾的价钱是多少元,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一瓶洗发露比两条毛巾多多少元?”教师再进一步启发:“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只有相差关系呢?”学生:“一瓶洗发露的价钱是两条毛巾的价钱的几倍?”……

经过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了和、差、积、商等多角度的问题,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分析与解答——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

分析与解答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分析数量关系,恰当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教材在解决问题的例题中往往给出一两句提示语,提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除了关注教材的提示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信息结构和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准确方法。如五年级小数除法问题:张燕家3头奶牛上周产奶量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提示语:想一想,先算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要求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生1:“先求每头奶牛1周的产奶量,220.5÷3,再求每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220.5÷3÷7。”生2:“先求3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220.5÷7,再求每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220.5÷7÷3。”……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了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交流解题思路,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解题思路,比较各种解题方法和思考解题方法是否简捷,过程是否严谨,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如六年级百分数问题: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生1:“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可以列出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5)=20(天)’。”教师提问:“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生2:“用倍比的方法列式得5×(1-20%)÷20%=20(天)。”生3:“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5÷20%-5=20(天)。”师:“你认为哪种解题方法比较简单?”……学生通过交流,不但拓宽了解题思路,还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回顾与反思——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

回顾与反思,不仅可以检验解答结果是否正确,还可以在反思过程中梳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因此,回顾与反思是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一步。

1.检验解答结果,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通过检验,不仅能确认答案正确与否,更能培养学生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检验的方法有很多,如代入法:把解答结果当做已知信息,把题中某已知信息当做问题,进行逆解答。例如“某车间13人,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30个,该车间5小时可生产零件多少个?解得30×13×5=1950(个)。”检验:“某车间13人,该车间5小时生产零件1950个,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解得1950÷13÷5=30(个)。”检验结果与原已知信息相同,说明解答正确。又如改变解题思路法:用另一种方法解题,看两种方法解答的结果是否相同。例如“有250棵树苗,按2∶3分给甲、乙两个组去栽。甲组要栽多少棵?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得250×2 / (2+3)=100(棵)。”检验:“250÷(2+3)×2=100(棵),两种解法结果相同,初步判断解答正确。”此外,还可通过估算解答结果是否符合题意等方法进行检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检验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步骤,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2.梳理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新教材中,往往例题是一种题型,习题却变成另一种题型,教师应认识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是让学生通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从而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因此,在检验解答结果正确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梳理解题思路:①本题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②解题最关键的一步在哪里?③对于本题你有几种解法?哪一种最优?哪种解法是特殊技巧?④你遇到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持之以恒,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可以提高。

综上所述,新教材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指明了解决问题三步走的思维引导模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研究,优化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和途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问题探讨 篇12

关键词:数学学习,数学新课标,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概念、公式, 注重算理和技能训练, 表现在问题情、计算方式、估算等方面的重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个性, 让学生经历数学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

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 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 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 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 数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字。

例如, 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 随意翻开一本书, 问这页有多少个字?学生们起先一愣, 有的摇头, 有的茫然, 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A页。”“有B页”“有X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使学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二、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这是新课程提出的又一重要目标。数感可以理解为人们方动地、自学地或自动性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学生头脑中必须有了数感, 才会运用数学, 才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才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 建立数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

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我采用切萝卜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第一步, 我在一个萝卜上横切一刀, 得到一个横截面, 让学生观察并摸一摸, 直观感知面, 获得“面”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哪些面完全相同。第二步, 在切得的半块萝卜上垂直于横截面纵切一刀, 得到两个面, 并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紧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棱, 获得“棱”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 思考哪些棱的长度相等。第三步, 在切得的萝卜上垂直于横截面和纵截面再切一刀, 得到三个面、三条棱, 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并让学生数一数,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最后系统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认识, 其教学过程与长方体的教学过程类似, 但要注意加强与长方体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但遇到长方体、正方体面积相等时长方体长4厘米, 宽9厘米, 正方体的棱长多少厘米这类的习题仍有难度, 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 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 而能清晰地把握, 学会逻辑地思考。通过这样的预习与实践, 学生将课本上单调的知识丰富化, 将之引出课堂, 让学生既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这节课的内容。

三、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这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性, 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向全体学生。

例如, 在教学除法“平均分”时, 为了激发学生对分东西的兴趣, 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质疑。给学生讲述了“小白兔、小象、小蜜蜂三只小动物到老马家作客, 老马给他们分桃子, 要分得公平, 想请我们班同学帮忙”的故事,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 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蜜蜂、小白兔、小象三只小动物和老马拿出的三个盘子、六个桃子, 给学生直观地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并且明确做客地给出了任务是要求他们把六个桃子分成三份, 每份要相等。学生兴趣盎然, 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也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又如,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四、现代教师在教学是要开展创新

现代教师在教学是要开展创新, 同样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创新行为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 运用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 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扭转, 在传授知识, 发展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新疑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这是使学生形成数学求知欲的重要条件。在数学教学中, 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 引起对学习对象的动机。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设备、教具等的合理搭配使用, 还可以创设逼真的合作性教学情境, 这些方法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动机:

(1) 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入很多生活中的实例, 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苏霍姆斯基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 我们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可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何等重要.教师要努力去创造轻松活泼的情感氛围, 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 对学生能做到了如指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套教材, 它一改往日的死板, 改变了以往老师费劲教, 学生费劲学的局面, 每一章的内容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让同学们都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 创设情境, 指定思考方法,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善于争论的能力。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 一道题, 放在小组中, 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 这时, 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 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 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 给自己的同桌讲讲, 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 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 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这时, 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 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上一篇:硫回收率下一篇:语音干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