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溶酶治疗

2024-10-12

纤溶酶治疗(精选8篇)

纤溶酶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时使用纤溶酶的效果。方法 收集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共108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血塞通,而观察组则使用纤溶酶,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P<0.05)。结论 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纤溶酶能够降低患者的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其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梗死,纤溶酶,治疗效果

在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当中,脑梗死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这种严重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非胰岛素依赖性患者当中[1]。相关的研究发现,作为脑梗死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对脑梗死的转归、发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而糖尿病患者一旦并发脑梗死,将会极大威胁患者的生命。为研究并分析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时使用纤溶酶的效果,在该研究中,2014年5月—2015年10月间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了纤溶酶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共108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2例;年龄在45~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11.7)岁。观察组男34例,女20例;年龄在4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4±11.5)岁。临床症状包括眩晕、肢体无力、构音障碍、记忆力减退、麻醉、大小便失禁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并且在1周内并没有使用任何溶栓药物或抗凝药物。排除出凝血机制存在障碍的患者,排除血小板低于80 000/mm3的患者。

1.2方法

患者均接受降糖治疗,调整患者血压,并对脑水肿进行控制,给予患者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血塞通(生产批号:Z53021518),将400 mg的血塞通注射液与500 m L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对患者行静脉滴注,1次/d。而观察组则使用纤溶酶(生产批号:H22026138),将200 U的纤溶酶与500 m L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对患者行静脉滴注,1次/d。

1.3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基本痊愈标准: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患者的病残程度为1~3级,且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了21分及以上;进步: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了8~20分;无变化: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没有显著变化。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3]。

1.4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相关的研究报道称,糖尿病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纤维蛋白原在正常的血管内膜以及粥样斑块当中大量存在,同时还参与了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血细胞的黏附,从而成为了血细胞聚集的主要介质之一;此外,由于红细胞不断压积,因此使患者机体中的血液黏度也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动脉硬化,引发血栓形成,使患者发病[4]。

在该研究中,对观察组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了纤溶酶进行治疗,经对比分析研究我们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P<0.05)。目前临床对脑梗死的治疗方式包括了扩容治疗、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绛纤治疗等,从而抑制患者血栓蔓延、减少脑细胞的损伤程度、对半暗带进行积极抢救。其中溶栓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治疗方式,但是其治疗窗较窄,患者一旦发病超过6 h,那么进行溶栓治疗无法得到理想效果。而纤溶酶属于外源性的蛋白酶,其治疗窗较宽,患者发病在72 h内均能够通过该药物获得有效治疗。该药物能够对纤维蛋白原进行分解,并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相关的分解物,从而获得去纤维蛋白的效果[5]。另一方面,纤溶酶还能够诱导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的释放,从而能够间接起到溶栓的作用,保证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纤溶酶能够降低患者的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其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亮,吕传真,乔健,等.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的动态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4,12(3):242-244.

[2]唐澍,闫立荣,孙玉衡,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3,28(5):360-367.

[3]史莉瑾,赵香梅,邢红霞,等.槲皮素对糖尿病脑梗死大鼠脑纤溶激活系统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2):102-105.

[4]阎广会,杨桐,朱华林,等.丹红注射液与纤溶酶对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14(11中旬刊):68-69.

[5]沈健,白青科,赵振国,等.多模式MRI指导的急性期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7):619-621.

纤溶酶治疗 篇2

[关键词] 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纤溶酶;奥扎格雷钠;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97-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死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发病年龄也出现了年轻化,尤其是急性进展型脑梗死,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率约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30%以上[1]。奥扎格雷钠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较传统的抗血小板聚集药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纤溶酶是一种具有降纤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解纤维蛋白的药物。文献报道认为,纤溶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为了探索更好地治疗脑梗塞的治疗方案,本文比较了纤溶酶联合奥扎格雷钠与单一的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住的108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改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72h内来我院进行治疗。将以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45-76岁,平均(52.7±6.8)岁,其中,合并动脉粥样硬化20例,糖尿病18例,高血脂12例,冠心病4例;对照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47-75岁,平均(53.9±6.3)岁,合并动脉粥样硬化15例,糖尿病15例,高血脂16例,冠心病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活血化瘀药、脑细胞活化剂等治疗,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控制,在此基礎上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80mg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纤溶酶注射剂(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200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I中静脉滴注,一天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治疗两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Barthel指数(BI)评分:0-20分为极严重残疾;25-45分为严重残疾;50-70分为中度残疾;75-95分为轻度残疾;100分为正常。

显效:2年内病情基本稳定,恢复正常生活,机体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复发:因出现二次中风症状再次入院治疗;无效:治疗无效,患者病灶部位功能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粘度指标,比较两组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BI评分评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原、血液粘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 论

当代临床医学研究表明,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血栓形成后的再次发生。血小板聚集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血小板是血栓的主要组成成分,一旦血小板被活化后即会释放血栓烷A2(TXA2)等花生四烯酸产物,引起血液凝固,造成的血栓形成[4]。奥扎格雷钠是为血栓烷(TX)合酶抑制剂,能阻碍前列腺素H2(PGH2)生成血栓烷A2,促使血小板所衍生的PGH2转向内皮细胞。内皮细胞用以合成PGI2。从而改善TXA2与前列腺素PGI2的平衡异常,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扩张血管作用,从而使血栓形成受到抑制,还可使红细胞压积降低。纤溶酶主要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能够使FIB降解成小分子可溶片段,进而从血液循环中清除,含量降低,产生去纤维蛋白效应,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产生抗血栓的功能。故将两药合用能够降低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度,改善脑微循环[5]。本文通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液粘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纤溶酶联合联合奥扎格雷钠能够使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并且临床治疗效果及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优于单一的奥扎格雷钠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伍嘉坚.奥扎格雷钠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47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10):96.

[2] 李秉艳.纤溶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4] 许雪清.纤溶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I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6):34-35.

纤溶酶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院收住院患者共116例, 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经头颅CT和MRI检查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 对照组58例, 治疗组男30例, 女28例, 年龄50~87岁, 平均 (68.2±12.2) 岁, 对照组, 男23例, 女35例, 年龄46~86岁, 平均 (67.2±11.4) 岁, 两组患者病程均在6~24 h内, 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分为:轻型组 (0~15分) , 中型组 (16~30分) , 重型组 (31~45) 。两组年龄、性别分配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纤溶酶100 u×2 (四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 通脉酯60 mg×3 (长春天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 1次/d, 对照组用通脉酯180 m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 1次/d两组均14 d为一疗程。同时根据病情给予脱水剂、控制血糖、血压、脑细胞保护剂, 对症和支持治疗。

1.3 疗效评定

根据全国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全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进行评分并判定疗效:①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数降低91%以上;②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数降低46%~90%;③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数降低18%~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数降低18%以下或增加不足18%;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数增加18%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t检验作两组间差异显著性比较, 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各项统计均用 SPSS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显著性水准为P<0.05。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 P<0.05

2.2 不良反应

用药后两组均未发现肝功、肾功等指标的明显改变, 未发现皮肤黏膜出血及二便潜血阳性, 未发现过敏及严重胃肠道反应。

3 讨论

3.1 纤溶酶注射液是从长白山白眉蛇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无出血毒和神经毒等其他蛇毒成份, 在人体内①不激活体内纤溶酶原;②降低纤溶蛋白原速度平稳, 血液处于不凝状态;③作用底物专一, 不降解血因子和补体、血浆蛋白等, 所以安全性高, 出血并发症少, 是目前惟一直接作用血栓病灶溶栓药物。其药理作用是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 使其降解为小分子可深片段, 容易分解和从血循环中清除, 从而产生去纤维蛋白效应;本品促使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由内皮细胞释放, 并增强其活性, 故具抗血栓功能;通脉酯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抑制红细胞聚集和血小板粘附作用。说明该两种药是通过降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发挥降纤和抗凝作用, 且观察表明, 该两种药作用有一定限度, 不随总剂量增加而进一步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小板剂数。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可认为该两种药物安全有效。

3.2 综上所述, 纤溶酶联合通脉酯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是通过延长凝血时间, 降低血纤维蛋白原, 抑制红细胞叠连, 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而发挥溶栓, 疏通微循环作用, 其作用机理:①纤溶酶注射液可选择性作用于血纤维蛋白原AO链末端的精氨酶、甘氨酯之间, 使释放出易于被分解的纤维蛋白肽A所产生血纤维蛋白单体及多聚体极易被分解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使纤维蛋白不能形成血栓的支架而在血中消失, 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于用药后明显降低;②该药诱发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血浆原活化素 (t-pA) 以及纤维蛋白降解后形成的产物D二聚体 (D-D) 显著升高, 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物I (PAI-I) 活物降低, 使纤维酶原变为纤维酶起溶栓作用, 同时, 对血管内皮细胞也有积极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从而稳定动脉硬化斑块达到治疗的目的;③通过降低血纤维蛋白酶减少血浆中带阴性电荷的物质, 使红细胞表面阴性电荷相对增加, 抑制红细胞凝集, 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作用。故具有抗血栓的功能。

与通脉酯比较, 纤溶酶联合通脉酯有疗效较好、并无不良反应, 说明纤溶酶联合通脉酯在抢救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安全性、有效性, 不失为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药物。

参考文献

[1]李文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纤溶酶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期间, 我科随机选择了100例住院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60例, 男33例, 女27例, 年龄范围为51~78岁, 平均年龄为 (64.2±3.8) 岁, 患者发病后, 22例完全瘫痪, 38例不完全瘫痪, 10例语言出现障碍, 8例出现意识障碍, 52例神志尚处于清醒状态。对照组40例,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范围为49~75岁, 平均年龄为 (63.7±4.2) 岁, 患者发病后, 18例完全瘫痪, 22例不完全瘫痪, 9例语言出现障碍, 8例出现意识障碍, 32例神志尚处于清醒状态。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 均对其血流变学进行检查, 并经CT检查后排除颅内出血患者。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1.2.1 对照组:

①降低颅内压:若患者存在呕吐、意识障碍以及头痛等颅内压较高症状, 为患者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 快速应用125~250m L的20%甘露醇, 每6~12h为患者滴注一次;通过静脉推注的方式, 为患者应用生理盐水10m L+速尿20mg, 每6~12h推注一次, 为患者交替使用甘露醇和生理盐水+速尿。②调控血压:若患者血压超过180/105mm Hg, 每天为患者口服硝本地平缓释片2次, 每次10mg。③降低血黏度: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 为患者应用加镁极化液和胞二磷胆碱。④对症治疗:保证患者的维生素和能量的供给, 维持电解质平衡, 应用奥美拉唑和抗生素, 从而避免出现应激性溃疡和其他感染。

1.2.2 治疗组: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 为治疗组患者增加纤溶酶200u和丹参川芎嗪20m L, 分别加入5%葡萄糖250m L或生理盐水中滴注, 每天为患者应用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者的运动、语言以及神志功能的恢复程度进行评分。疗效评定:①基本痊愈:积分超过24分;②显效:积分增加值>10分;③有效:积分增加值>4分;④无效:积分增加值低于4分者;⑤恶化:积分降低或病情加重或发生死亡。

2 治疗结果

由表1可知,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知,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治疗结束后, 与治疗前相比, 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 且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更有优越性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为患者使用纤溶酶和丹参川芎嗪药物, 能够积极改善患者的血黏滞状态和血流变学。

3 讨论

脑梗死疾病是中老年人脑血管疾病中发病较高的疾病, 其占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为70%左右, 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其发病原因是因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或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使患者血管内形成血栓, 从而减慢血流速度, 增加血液黏度, 最后导致血栓越来越大而发生堵塞。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自川芎和丹参中提取精制而成。其药理作用为, 丹参对患者的微循环起着改善作用, 加快纤维蛋白的溶解速度, 使患者的全血黏滞度下降, 从而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2]。川芎嗪则可以对患者的脑血管起着扩张作用, 从而提高脑部血流量, 使脑部耗氧量降低, 抑制血小板的凝聚, 促进血小板的解聚, 从而改善的微循环[3]。纤溶酶是纤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它能专一降解纤维蛋白凝胶。体内纤溶和凝血两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联的。一旦机体产生凝血反应, 同时也几乎激活了纤溶系统, 移去体内多余的血栓, 通过负反馈效应来完成, 可以使体内纤维蛋白原的水平降低, 因此避免纤维蛋白的过多凝聚。之所以纤溶酶对患者的血液黏度和血流速度产生影响, 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 使其成为小分子可溶片断, 从而产生去纤维蛋白效应, 降低患者外周血管的阻力, 从而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够在降解纤维蛋白时, 将A、B、C、D、E5个降解碎片释放出来。蛇毒纤溶酶通过上述作用, 可将血液的黏稠度大大地降低, 促进血流速度的提高, 使红细胞具有灵活的变形能力, 满足机体组织对血液灌注量的需求, 从而有效地缓解机体组织的缺血程度, 缩短患者血栓治疗的时间[4]。

丹参川芎嗪联合纤溶酶为主治疗有明显改善血流变学、改善血黏滞状态作用, 能保护脑细胞, 提高脑血流量。

摘要:目的 丹参川芎嗪联合纤溶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方法 应用丹参川芎嗪联合纤溶酶治疗脑梗死60例为治疗组, 并设对照组。结果 丹参川芎嗪联合纤溶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丹参川芎嗪联合纤溶酶为主治疗有明显改善血流变学、改善血黏滞状态作用, 能保护脑细胞, 提高脑血流量。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纤溶酶,脑梗死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杨继英.丹参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7, 8 (4) :45-46.

[3]赵玉清.磷酸川芎嗪注射液药理毒理研究综述[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7) :1780-1781.

纤溶酶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2009年12月住院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的标准[1]。且无严重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等, 无抗凝及溶栓治疗禁忌证。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B组) 和加用纤溶酶治疗组 (A组) 。A组男28例, 女20例;年龄53~73岁.平均年龄63.4岁。B组男26例, 女22例;年龄50~74岁, 平均年龄62.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合并症中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用药前停用其他溶栓、抗凝、抗纤溶及血小板抑制剂。B组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扩张冠状动脉、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A组在使用常规扩张冠状动脉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纤溶酶注射液200U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 缓慢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用10天。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80%以上为显效。50%以上为有效, 低于50%为无效, 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增加为恶化。

1.3.2 心电图 (ECG) 疗效评价

治疗后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显效, ST段改善≥50%或T波转为直立为有效;达不到上述标准为无效;ST段较治疗前下降>0.5mm, T波倒置加深>50%, 或由直立变倒置为加重。

1.3.3 实验室指标

分别监测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3、5天血小板、凝血时间 (CT) 、纤维蛋白原 (FIBEN) 、RBC聚集指数 (CI) 、RBC变形指数 (RI) 。

1.3.4 其他指标

观察牙龈、皮肤、尿便潜血、肝功、肾功、心肌酶学变化。

2 结果

2.1 心绞痛发作情况

A组显效27例 (58.7%) , 有效14例 (29.1%) , 无效7例 (15.2%, 其中出现心肌梗死2例, 死亡1例) , 总有效率为85.4%;其中17例治疗1个疗程后1年内未再发作心绞痛。B组显效19例 (39.5%) 。有效16例 (33.3%) , 无效13例 (27.0%, 其中出现心肌梗死5例, 死亡2例) , 总有效率为72.9%;其中7例治疗1个疗程后1年内未再发作心绞痛。两组相比, P<0.01.差异明显。

2.2 心电图改善情况

A组心电图13例显效, 20例有效, 12例无效, 3例加重, 心电图改善率68.7% (33例) ;B组心电图9例显效, 17例有效, 19例无效, 3例加重, 心电图改善率54.1% (26例) 。两组相比, P<0.05, 差异显著。

2.3 两组治疗前后高凝状态变化

用药后A组血小板较前无明显改变, 凝血时间较前延长, 而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逐渐减少, 与B组相比, P<0.05, 差异明显。

2.4 不良反应

用药后两组均未发现心肌酶、肝功、肾功等指标的明显改变, 未发现皮肤黏膜出血及二便潜血阳性, 未发现过敏及严重胃肠道反应。

3 讨论

3.1 随着人们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认识的加深, 越来越重视对UA的治疗

UA是一种严重并且有潜在危险的急诊状态, 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 和心源性猝死[2]。目前研究已证实,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往往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 血栓形成造成的不全阻塞, 使管腔进一步狭窄, 心肌缺血、缺氧加重[3]。有研究发现, UA症状期血浆纤维蛋白肽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PAI) 明显升高.表明此时凝血作用亢进和纤溶活性受抑制, 因此UA反复发作者应采用溶栓治疗。

3.2 纤溶酶注射液是从长白山眉蝮

蛇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 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 具有抗凝、降纤、溶栓、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调节纤溶的作用。通过我院应用纤溶酶疗效对比观察表明, 纤溶酶能有效地缓解心绞痛, 改善心电图.并可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小板计数 (P<0.05或P<0.01) , 说明该药是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发挥降纤和抗凝作用, 且观察表明该药作用有一定限度, 不随总剂量增加而进一步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小板计数, 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可认为该药安全有效。纤溶酶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通过延长凝血时间, 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抑制红细胞叠连.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而发挥其溶栓、疏通微循环作用。

3.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呈高凝状态及血管内不断形成非栓塞性

血栓, 成为心绞痛发作的基础, 纤溶酶注射液正是根据其病变基础, 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原及调节纤溶系统, 发挥抗凝、溶栓、抑制血栓形成作用, 与常规抗心绞痛药物相比, 该药疗效确切, 使用方便安全, 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9.

[2]刘亮、李建平、沈培南等:静脉溶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新医学, 2000.31 (5) :275~276.

纤溶酶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病例均为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 均于发病后72h内入院,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 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后确诊, 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排除既往出血性疾病及有出血倾向者。其中男58例, 女42例;年龄50~65岁, 平均年龄 (53.9±6.2) 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且两组患者在病程、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均不显著,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降压、营养脑细胞、利尿脱水、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 (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73978) 80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纤溶酶 (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1022110) 200 U,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 L, 静脉滴注, 1次/d;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4d。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 采用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四级疗效评判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者认定为基本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者认定为显著进步;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者认定为进步;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者认定为无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以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由表1可知, 治疗前,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近,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结束后,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比较,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知,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0%, 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因动脉血栓的形成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形式, 故临床上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用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奥扎格雷钠是选择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 可阻碍PGH2生成TXA2, 促进前列环素 (PGl2) 的生成, 促使血小板所衍生的PGH2转向内皮细胞合成PGI2, 而后者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或扩血管作用。因此, 奥扎格雷钠可改善脑血栓急性期的运动障碍、循环障碍及改善脑缺血时能量代谢异常, 临床适用于急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梗死所伴随的运动障碍的治疗[4]。

纤溶酶是蝮蛇毒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 可使纤维蛋白降解为小分子可溶片段, 容易分解和从血液循环中清除, 从而产生去纤维蛋白效应。此外, 纤溶酶尚可促使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由内皮细胞释放, 并增强其活性, 进而促进血栓的溶解[5]。

本研究结果显示, 纤溶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 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其疗效优于单用奥扎格雷钠, 此联合用药方案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雅萍, 贺敏.长春西汀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 2010, 16 (2) :15-16.

[2]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中华医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4]逯春祥.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 :175-176.

纤溶酶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2月间, 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20例。病例入组标准:①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720例患者均符合要求;②缺血性脑卒中发作48 h以内, 起病6 h后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仍呈进展或阶梯性加重的住院患者;③中国卒中量表 (Chinese stroke scale, CSS) 评分在25~35分;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Barthellndex, BI) 评分<45分;⑤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以除外脑出血。病例排除标准:①有相关药物过敏史或纤溶酶皮试阳性;②年龄>85岁;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患者;④合并意识障碍, 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9.0分。将7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情况的数据对比明显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 进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脂、神经保护、活血化瘀等,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注射用纤溶酶 (200 U, Qd) 、依达拉奉 (30 mg, Bid) 静脉滴注, 用药21 d;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 (30 mg, Bid) 静脉滴注, 用药21 d。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各组CSS、BI评分完成疗程病例720例, 无脱失病例。两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1。在所观察的患者中,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患者没有出现过敏反应。患者在用药前后均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进行常规检查, 数据结果显示均正常。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中常见而严重的临床亚型, 占全部脑梗死的26%~43%[2], 是目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也是脑梗死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在治疗过程中病情仍持续恶化, 原发神经系统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继续加重, 而导致患者及家属难以理解而带来医疗纠纷。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 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 又互为因果, 其中血小板活化和纤维蛋白原的桥联作用在血栓形成和扩展中起重要作用[3]。同时, 引起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还有以下几点因素, 如血栓的扩展或再形成血栓、再灌注损伤、缺血区建立充足侧支循环能力的下降、脑水肿等。造成急性脑梗死主要原因是脑细胞因缺血而死亡, 这是由于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完全性缺血。这种病症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及时进行治疗, 还是可以救治的, 因为, 缺血半暗带通过仅存的侧支循环得一部分供血, 神经元有很大数量可得以存活, 因此, 想要使损伤降到最低, 神经细胞能够存活并保持原有功能, 就需要快速恢复血液, 以便改善脑代谢。Fourcelot等[4]认为, 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因为低回声, 易出血, 当体积迅速增大时, 这些增大的斑块便会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因此, 恢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 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 改善缺血脑组织的功能, 成为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从长白山白眉蝮蛇的蛇毒中能够提取出一种蛋白水解酶, 即纤溶酶, 有清楚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作用, 利用纤溶酶将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成小分子可溶片段, 使其极易分解并可以在进行血液循环的时候被清除;同时, 内皮细胞因组织纤溶酶原得到激活并释放, 因其活性得到增前, 使其具有抗血栓的功能;除以上几点之外, 纤溶酶还可有效的使血小板聚集及血液黏度降低, 改善微循环;纤溶酶可以降低继发脑微血栓形成, 改善局部侧支脑血流, 保护缺血半暗带从而使半暗带微血栓的形成概率减少, 通过使局部脑血流量增加, 进而使缺血损伤以及神经损伤症状得到减少和改善。依达拉奉化学名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 (3-Methy-Phenyl-2-Pytazolin-5-One) , 作为一种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 其优点在于分子量小, 具有亲脂基团, 有50%~65%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能够轻易作用于患处, 进而达到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目的。使脑缺血和脑缺血现象减少, 阻止脑水肿及组织损伤的发生, 最终使神经细胞得到有效的保护。本研究表明, 进展性脑梗死通过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 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注:表1两组入院时评分比较, 经t检验P<0.05;两组进展高峰、20 d比较, 经t检验P<0.01

参考文献

[1]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98-212.

[2]钱琪, 吕海东.依达拉奉联合DI-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进展型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08, 48 (23) :41-42.

[3]曹茂红, 柯开富.巴曲酶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 19 (2) :143.

纤溶酶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 男43例, 女33例;年龄43岁~77岁, 平均年龄 (65.3±2.4) 岁;合并糖尿病28例, 高血压48例。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37例, 观察组3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 包括降血糖、降血压、吸氧、抗感染、抗血小板凝集、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对照组给予纤溶酶200 U+5%葡萄糖溶液250 m L静脉滴注, 速度为30滴/min, 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100 g+5%葡萄糖溶液250 m L静脉滴注, 速度为30滴/min, 1次/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疗效判定

利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 治愈:伤残程度0级, NIHSS评分下降91%~100%;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伤残程度1~3级, 可基本实现生活自理, NIHSS评分下降50%~90%;有效:患者肌力明显提高, 失语及偏瘫有一定减轻, NIHSS评分下降18%~49%;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且生活无法自理, NIHSS评分下降不足18%。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例 (%)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 是指由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造成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性软化坏死。该病属于高危病症, 在治疗时患者颅内压可出现较大变化[3], 很容易造成脑部血肿及水肿现象, 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老年人群[4],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有明显缺损或老化, 同时有多种老年性疾病伴随发生, 故而该病临床治疗上较为困难。

现阶段缺血性脑卒中常用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 治疗目的为促使患者脑部微循环改善, 使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血流再灌注, 促使脑部血液供应得以改善并增强, 有效阻止并逆转缺血给脑组织造成的损害, 从而最大限度控制疾病进展, 降低患者伤残程度。纤溶酶与血栓通均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药物, 其中纤溶酶可使患者体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强, 发挥显著抗血栓效果, 同时使血小板的积聚有效减少, 使血液黏度降低;另外, 纤溶酶可使患者心肌耗氧量降低, 有效改善脑部微循环。血栓通有改善脑部微循环、活血化瘀的功效, 可扩张血管, 改善血液循环。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可使消除纤维蛋白、抗血小板积聚及改善脑部循环的作用大大增强。本文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证实了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另外, 这两种药物作用均相对温和, 在临床中应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目前相关研究中还未见这两种药物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反应的报道。

综上所述,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应用纤溶酶联合血栓通疗效确切, 可促使患者脑部微循环显著改善, 抑制血小板凝集, 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用药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对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 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37例给予纤溶酶治疗, 观察组39例给予纤溶酶联合血栓通治疗, 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应用纤溶酶联合血栓通具有显著疗效, 可促使患者脑部微循环改善, 抑制血小板凝集, 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纤溶酶,血栓通,疗效

参考文献

[1]袁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 (11) :1001.

[2]朱广红.缺血性中风140例临床中医治疗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1) :1434-1435.

[3]顾萍.不同年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12) :1343.

上一篇:中专英语词汇教学研究下一篇:中学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