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税负(精选12篇)
房地产企业税负 篇1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近些年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 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房地产企业也不例外, 经营管理压力日益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5年我国房地产企业销售利润增速较往年相比明显下降。同时, 政府为了能够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税收调控, 土地增值税税收政策的收紧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房地产企业的运营压力。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20家房地产企业税务相关数据显示, “营改增”全面推行之后这些房地产企业中的九成税负不降反升, 而且接近四成的企业认为税负会明显上升。对此, 房地产企业必须审时度势积极进行税收筹划, 合理避税, 为企业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一、“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
(一) 上游企业税负转嫁的影响
全面实施“营改增”之后, 不仅是房地产企业, 其他相关行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与房地产企业联系紧密的一些企业, 诸如建筑业、金融业、服务业等上游企业为了能够减轻自身税负势必会采取一定措施将税负转嫁给处于下游的房地产企业, 难免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建筑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 并且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密不可分, 直接会给房地产企业造成巨大影响。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实施之后, 建筑行业的新旧项目就会出现一道分水岭, 对于一些“营改增”实施之前的老项目, 相关部门允许建筑企业采取简易计税方法进行税务核算, 对于这些项目企业税负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减轻;而“营改增”实施之后的项目则不可以运用以上方式进行税务核算、申报, 必须先选用11%的增值税税率核算销项额, 再减去可抵扣的进项额进而核算出实际需要缴纳的增值税额。但是, 建筑行业在开展项目过程中一部分人工费、管理费用等很难获取相应的发票, 无法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 这样一来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税负不降反升的情况。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能够保护自身利润不得不将税负转嫁给下游的房地产企业。
(二) 对房地产企业建设材料采购造成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建设费用支出金额非常巨大, 在各种支出费用中钢筋、水泥以及各类小型材料等建设材料费用占有很大的比重, 从一些企业财务所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 材料成本约占建筑业工程结算成本的60%。房地产企业在采购建设材料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工程项目质量, 而且还要考虑自身利润, 对于一些大型建筑材料的选择通常较为谨慎, 一般都会选择一些规模较大、资质较好的材料供应商, 这类供应商通常能够为房地产企业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是一部分房地产企业在辅助材料的选择上为了能够降低成本则选择一些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和其他小规模纳税人为其提供材料, 这些材料供应商在销售材料过程中销售价格相对低廉, 但是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一般来说, 水泥、钢筋的增值税率是17%, 沙、土、石料的增值税率为3%, 混凝土的增值税率为6%, 木材的增值税率是13%, 如果材料无法抵扣的话, “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需要缴纳11%的增值税额, 直接导致房地产企业税负增加。
(三) 对房地产企业建筑劳务成本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建设成本除了材料成本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就是劳务成本。从一些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数据中可以看出, 一个工程项目劳务成本能够占到总成本的30%, 而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通常为劳务公司派遣人员和农村的农民工。劳务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没有进项税抵扣其所产生的销项税, 只能将税负转嫁给房地产企业。同时, 农民工由于处于零散状态更不可能为房地产企业提供进项税,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房地产企业税负增加。
(四) 对其他费用抵扣的影响
政府行政性事业收费是否可以抵扣增值税以及抵扣幅度都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税负。虽然一部分管理费用以及销售费用可以抵扣, 但是抵扣金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诸如交际应酬费、差旅费等都是抵扣不了的。同时, 诸如资金利息拆迁补偿费等规费也是不能抵扣的, 所以房地产企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就不会太大。特别是一些一二线大城市, 由于这些城市的房价相对较高, 而且费用抵扣也存在局限性, 根本不能起到降低税负的作用, “营改增”在房地产业全面实施之后房地产企业税负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
虽然全面实施“营改增”对房地产行业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使以往企业重复征税情况大幅度减少, 促进房地产企业市场行为更加规范, 有利于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营改增”下的税务筹划建议
(一) 房地产企业应加强对“营改增”的重视程度
房地产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脱颖而出稳健运营必须紧跟国家税制改革步伐, 重视“营改增”这一政策。首先, 房地产企业应当加强对“营改增”的宣传力度, 不仅要使财务部门了解和认识到“营改增”与企业发展的关联性, 而且还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促进各个部门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 为财务部门反馈更加准确、全面的信息数据, 为企业税务筹划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其次, 房地产企业要重视税务筹划的岗位设置, 安排专人负责税务筹划工作, 合理选择计税方法, 对2016年4月30日之前的老项目进行认真的测算, 确定是采用简易计税方法还是一般计税方法。同时, 财务人员还要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整合, 确认和分析房地产企业运营中各个环节的税收支出, 及时反馈给领导层, 共同商议税收筹划对策进行合理避税, 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税负, 提升企业利润空间,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二) 完善对进项税额抵扣的管理, 加大进项税额的抵扣
全面实施“营改增”之后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房地产企业税负的方法还是进项税额抵扣。对此, 房地产企业必须完善对进项税额抵扣的管理, 加大进项税额抵扣力度。首先, 房地产企业应当采取一定措施控制上游企业税负转嫁情况的方式, 企业在提出此问题时难免会引起上游企业的不满。这时企业应当加强与上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 双方共同研讨能够平衡上游企业的税收负担和开发商的利益的方案, 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进项税发票进行抵扣。其次, 企业在“营改增”大环境下应当合理选择建设材料供应商, 不仅要严格要求大型建筑材料供应商的资质, 而且还要重视五金电器等辅助材料供应商的资质, 摸清供应商的性质, 到底是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 在能够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一些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实现企业进项税抵扣, 减轻企业税负。再次, 房地产企业与其他行业存在着一定不同, 其项目不仅成本巨大, 而且开发时间过长。对此, 房地产企业应当在工程项目实施期间对工程建设成本进行合理分摊处理, 保持税负平稳, 将所发生的增值税均匀的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中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有利于企业稳健发展;最后, 房地产企业还应当重视劳务成本的合理筹划, 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与一些能够缴纳劳务支出税款的正规劳务公司进行合作, 尽可能地降低建设支出。
(三) 积极开展税收筹划工作, 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
“营改增”全面实施之后, 房地产企业要想合理纳税必须积极开展税收筹划工作, 而税收筹划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与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 房地产企业应当重视对财务人员的选聘工作, 不仅要在学历上对其进行严格要求, 而且还要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对其实务能力进行考核, 尽可能地选择一些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都较强的人员担任相应职务;其次, 房地产企业应当积极完善财务管理相关规章制度, 明确权责, 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 并将财务人员工作情况与其绩效相挂钩, 对于一些税收筹划工作完成出色人员要给予一定奖励, 对于一些工作上经常出错的人员要给予一些惩罚, 督促其重视此项工作;最后, 房地产企业应当加强对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邀请一些权威人士到企业中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及时纠正企业财务人员工作不当之处。同时, 企业还可以组织一些继续教育培训课程, 提高财务人员对“营改增”最新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识, 间接提升企业税收筹划工作质量, 为企业能够合理避税提供一定保障。
三、结束语
“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对房地产业造成了一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企业不仅要合理利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内容, 而且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税收筹划工作来消除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充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泽洋.浅议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影响及筹划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 (12) .
[2]王玥菡.浅析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影响及筹划对策[J].财经界, 2016 (7) .
[3]毛苍龙.“营改增”改革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 2015 (8) .
[4]张运贤.刍议“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未来影响及对策[J].会计师, 2014 (14) .
房地产企业税负 篇2
揭露“营改增”政策对房企税负带来的直接影响!
首先在此说明一下,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不仅限于流转税,还包括附加税费、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所以说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应该是指包括流转税、附加税费、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这几个方面的整体税负的影响。
对于某些房地产企业,营改增后整体税负有可能降低,但对于另外一些房地产企业,营改增后整体税负要降低是非常难的,几乎不可能实现。
决定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整体税负增加或减少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和征收率。
其次是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增值税纳税人的性质,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再次是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增值税的计税方法,包括一般计税方法和简易计税方法。
最后是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取得的可以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
一般情况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一般计税方法按照税率计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征收率计税。
如果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征收率计缴增值税,并且征收率不高于营改增前营业税的税率5%,则在除营改增外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整体税负是减少的,征收率高于5%就会增加。当征收率为6%时,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整体税负将比营改增前增加收入的0.39%。当征收率为5%时,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整体税负将比营改增前减少收入的0.14%。当征收率为4%时,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整体税负将比营改增前减少收入的0.68%。当征收率为3%时,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整体税负将比营改增前减少收入的1.23%。其中当征税率为5%时的计算过程如下表:
由于房地产企业比较特殊,整体收入金额巨大,基本上都是按亿计,所以一般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很难被认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征收率计税,除非在营改增过渡期间,房地产企业的房地产老项目有可能被允许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征收率计税。
那么如果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一般计税方法按照增值税率11%计缴增值税,则在除营改增外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整体税负是增加还是减少呢?下面我们作对比分析。
为了确保对比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我们需要统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营改增前后的假设条件和对比口径。
首先我们假设:
1、营改增前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含税收入总额和含税成本总额是一样的;
2、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企业适用税率由营业税5%改成增值税率11%;
3、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有可抵扣进项税额对应的成本都可作为开发成本在土地增值税前加计扣除。
尽管表面上看增值税率11%比营业税率5%多6%,但由于营业税属于价内税,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口径不一致,不具有可比性,所以还需要统一口径,按照下述计算将增值税率转换成价内税负率后才可以和营业税作对比。
增值税价内税负率=增值税率÷(1+增值税率)=11%÷(1+11%)=9.91%
由于增值税实缴税额等于销项减进项,为了便于不同房地产开发企业作对比,假设进项收入比即可抵扣进项税额占售房收入的比例为4%,则营改增后,考虑附加税费影响的直接税负影响:
=(增值税价内税负率-进项收入比-营业税率)×(1+12%)
=(9.91%-4%-5%)×(1+12%)
=1.02%
即当进项收入比为4%时,直接税负增加了售房收入的1.02%。
同理当进项收入比为不同取值时,可得到如下结果:
将上表数据转换成曲线图可得如下: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营改增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直接税负影响与进项收入比的关系是一条向下的直线,即随着进项收入比的增加,营改增对直接税负的影响从增加税负逐渐变为降低税负。当进项收入比为0时,直接税负增加了售房收入的5.5%;当进项收入比为4.91%时,营改增对直接税负没有影响。
营改增除对直接税负产生影响外,还可能对其他税种产生影响,包括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从前面计算我们知道,当进项收入比为4%时,直接税负增加了售房收入的1.02%。此时,扣除直接税负后的收入减少1.02%,同时扣除进项税后的成本也减少了售房收入的4%,则该两项变化对土地增值税的影响:
=(收入-成本×(1+30%))×30%
=(-1.02%-(-4%)×(1+30%))×30%
=1.25%
即当进项收入比为4%时,土地增值税增加了售房收入的1.25%。
同理当进项收入比为不同取值时,可得到如下结果:
将上表数据转换成曲线图可得如下: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营改增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影响与进项收入比的关系是一条向上的直线,即随着进项收入比的增加,营改增对土地增值税的影响从降低税负逐渐变为增加税负。当进项收入比为0时,土地增值税减少了售房收入的1.65%;当进项收入比为2.27%时,营改增对土地增值税没有影响。
营改增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除了需要考虑前面提到的直接税负后收入和扣除进项税后成本变化外,还需要考虑土地增值税变化。
从前面计算我们知道,当进项收入比为4%时,直接税负增加了售房收入的1.02%。此时,扣除直接税负后的收入减少1.02%,扣除进项税后的成本减少了售房收入的4%,土地增值税增加了售房收入的1.25%,由此导致企业所得税变化:
=(收入-成本-土地增值税)×25%
=(-1.02%-(-4%)-1.25%)×25%
=0.43%
即当进项收入比为4%时,企业所得税增加了售房收入的0.43%。
同理当进项收入比为不同取值时,可得到如下结果:
将上表数据转换成曲线图可得如下: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营改增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影响与进项收入比的关系是一条向上的直线,即随着进项收入比的增加,营改增对土地增值税的影响从降低税负逐渐变为增加税负。当进项收入比为0时,企业所得税减少了售房收入的0.96%;当进项收入比为2.75%时,营改增对企业所得税没有影响。
综合前面营改增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直接税负、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当进项收入比为4%时,营改增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整体税负影响:
=直接税负影响+土地增值税影响+企业所得税影响
=1.02%+1.25%+0.43%
=2.71%
即当进项收入比为4%时,整体税负增加了售房收入的2.71%。
同理当进项收入比为不同取值时,可得到如下结果:
将上表数据转换成曲线图可得如下: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营改增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整体税负影响与进项收入比的关系是一条向下的直线,即随着进项收入比的增加,营改增对整体税负的影响从增加税负逐渐变为降低税负。当进项收入比为0时,企业整体税负增加了售房收入的2.89%;当进项收入比为63.5%时,营改增对企业整体税负没有影响。
对于实际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在目前增值税率最高为17%,并且成本收入率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可能取得的可抵扣进项税额占售房收入的百分比很难超过17%,根本不可能达到63.5%,也即是营改增后,在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一般计税方法按照增值税率11%计税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整体税负根本不可能减少,只增不减,增加的范围是售房收入的2%至3%。
企业流转税负偏重 篇3
过去十几年间,我国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各种税制调整。如2008年1月1日实现了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时至今日,与四年前相比,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特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税收政策的调控效果却出现了“瓶颈”状态。笔者曾经去某新能源企业调研,发现从项目立项,经历研发之后,到最后投产的时间周期较长,而且巨大的研发投入抬高了研发风险。这种情况下,该新能源企业根本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这是因为,享受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利润”。在立法之时,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重点扶持对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各类产业,然而一旦发生上述情况,政策目标与政策的实际效果之间就会出现错位。
我们不妨再就企业经营“过程”中税收负担情形做进一步分析。无论企业有没有利润,只要是从事市场交易,便需要缴纳增值税等流转税,这才是企业税收负担的关键所在。究其原因,这与我国“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密切相关。
2011年,在全国税收收入的“大盘子”中,仅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大流转税的税收收入比重高达54.86%,而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种主要直接税收入总额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仅为25.43%左右(数据源于财政部“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决算表”)。
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还未“来得及”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便已经消失,更谈不上产生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税收制度的整体设计是鼓励“成功”者,而“失败者”则无法享受。
固然,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可以转嫁给消费者,但于“失败”企业而言并非如此。如一个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企业,仍然处在产品研发时期,尚未进入销售阶段,这种情况下,尚无产品销售,何来税负转嫁?而企业巨额研发投入中所用的各种原材料、机器设备中所含大量增值税进项税款被企业“垫支”,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如果企业顺利完成研发,进入产品销售时期,那么这些进项税款可以通过增值税抵扣链条准予抵扣,并通过产品定价将销项税款转出,企业只是损失“垫支”资金的货币时间价值。而如果企业研发失败,最后没有形成产品,那么这些税款将被企业白白承担。
这意味着,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流转税负担处于较重水平。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经营负担,提高了经营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而言;另一方面,大量流转税通过转嫁,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商品物价水平。实际上,上述问题的存在是我国税制结构在微观领域的“投影”。如果继续维持这种税收模式不变,难以从根本上发挥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
因此,不论是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有助于企业化解经营风险、扶持其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都需要对税制结构进行转变与调整,既要重视从企业形成的经营“成果”角度给予税收优惠,更要从企业经营“过程”中减轻税负。既鼓励成功,又要对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这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负担,还能对物价水平的稳定发挥促进作用。
(作者就职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保障地方事权与财权平衡
“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在多地受挫
据媒体报道,原定于2012年底收官的“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在多地受挫,部分省份甚至正将一些省直管县的转移支付项目重新划归市里。
受挫的根源在于目前存在的“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财政分配体制。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省级的财权已经有了清晰的划分,但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分税体制并未形成。市县财政收入50%以上要上缴,而全年的预算能有多少全靠“跑部钱进”或“拉关系”,财政省直管县后无非是将原来的“跑市里要资金”改为“跑省里要资金”,县级财政的基本保障体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解决的办法是建立“省级着眼辖区财政、市县着眼本级财政”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分配体制。即每一级政府都要有自己的事权,以及与其匹配的财权,同时省级财政对所辖区域的财政负有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的责任。当然,前提是尽快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系。在形成三个级别的分税体制基础上,各级政府再建立规范透明可监督的预算制度,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也就简单化。当财政预算主要靠自己,而不是靠上级政府眼色时,县级财政是归市里管还是归省里直管又有什么区别呢?
(作者陈金保为经济学博士)
反腐也需要技巧
反腐专家建议赦免部分退赃官员以换取支持改革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建议赦免部分退赃官员以换取支持改革,因为不采用部分妥协的方式进行改革,腐败官员很可能负隅顽抗以至于造成鱼死网破的局面。
关于反腐的各种具体方案的争论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至今学术界也未达成共识。从化解改革阻力,渐进推动改革进程的角度考虑,采用妥协的方式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妥协的程度和方式需要深入探讨,至少不能违反改革的初衷和原则。李永忠建议赦免部分退赃官员和现行的刑法关于贪污受贿等刑事犯罪的法律条款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推行改革不能不考虑这点。
惩治现有腐败官员和重塑社会体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改革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清算存量的腐败,更多的是建立防腐反腐的长效机制。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较局部的改革试点等往往更为庞大和复杂。这就需要改革者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时刻把握改革相关的各个群体利益的微妙平衡,尽可能寻找阻力最小的路径,最终适时适度地推进改革。这个过程无疑需要极大的耐心、魄力和技巧。
(作者周志祥为媒体评论员)
经济增长数据中的环境成本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中国有价值的GDP增速仅5%左右
近日,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表示,“如果在GDP中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仅有5%左右。”
印象中,自从中国的经济界开始进入弹劾“唯GDP论”的时代后,通过各种口径计算GDP真实增速便出现了各种版本。虽然视角、方法各异,但其初衷基本相同:向社会揭示高增长中所包含的高污染高浪费,警示高增长背后的隐形成本,避免人们陷入GDP巨无霸的幻想狂欢中。
为何一定要从警示增长成本、经济损失的角度出发,才能引起国人对环境的重视呢?这种警示之声似乎暗示了社会上流行的潜意识:只有在环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时候,才有其实在意义。如果今天我们为了节省成本而保护环境,这种思维就注定了有一天我们会为了创造效益而破坏环境。
我们身处于自然之中,自然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独立的价值。“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其中,也正说明了无论决策层还是更为关注当下经济发展现实的地方政府,都应形成在尊重、重视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共识,将保护环境生态内生为我们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许有一天,能够不从增长的角度去衡量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才是更大的社会进步。
房地产企业税负 篇4
一、文献回顾
彭晓洁、王安华、肖强(2015)通过假设“营改增”之后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企业均适用11%增值税率,将房地产企业实际发生的营业税和预测产生的增值税相比较,得出当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之比大于44.64%时,“营改增”后房地产行业的税负降低。
孙作林(2015)通过公式推算发现,如果房地产企业“营改增”之后,征收率和其他行业相同也定为3%,这样会降低房地产企业流转税税负和总税负,会提高房地产企业净利润。如果税率定为17%,当房地产企业毛利率超过31.5%时,会提高房地产企业总税负,会降低房地产企业净利润;当毛利率超过36.8%时,也会提高流转税税负。
二、“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预测
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对房地产行业税负的变化作出预测。为简化测算,仅将“营改增”之前实际发生的营业税和“营改增”后预估的增值税进行比较,不考虑其他税费带来的影响。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以沪深两市公开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为研究对象,样本选取至本文撰写日止已公开披露201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共得53个样本。样本数据来源于公开披露2015年年报,为保证测算出来的增值税数额准确度更高,本文在将53个样本按营业收入金额排名的前提下,进一步按房地产收入占营业收入比率大于90%以上的标准筛选样本,最后选取了20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万科A(00002)、阳光城(000671)、金科股份(000656)、中天城投(000540)、世茂股份(600823)、泰禾集团(000732)、中粮地产(000031)、北京城建(600266)、银亿股份(000981)、信达地产(600657)、苏宁环球(000718)、上实发展(600748)、鲁商置业(600223)、栖霞建设(600533)、中洲控股(000042)、美好集团(000667)、深振业A(000006)、宋都股份(600077)、珠江实业(600684)、天地源(600665)。本文所使用数据均来源于巨潮资讯网。
(二)模型构建
假设房地产企业的营业收入为S,营业成本为C,则“营转增”之前应交营业税为5%S(为简化测算,暂不考虑其他税费)。根据“营转增”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均适用增值税率11%,则增值税销项税额=[S/(1+11%)]×11%,进项税额=[C/(1+11%)]×11%,假设房地产企业预计能够抵扣的进项税额比为N。可得,“营改增”之后房地产企业应交增值税=[S/(1+11%)]×11%-[C/(1+11%)]×11%×N。
(三)研究假设
房地产企业在“营转增”之前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销售不动产项目,征税比例为5%,“营改增”改革方案实施后,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1%。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构成项目主要包括:土地成本、建安成本、财务成本。其中,建安成本占可抵扣进项税额的绝大部分,同时,随着上游企业建筑业“营改增”的推行,房地产企业能够取得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多,为简化测算,本文采用建筑业“营改增”后适用的增值税率11%作为房地产企业进项税率。
1. 假设样本企业在“营改增”后均为一般纳税人,在理想状态下可抵扣进项税额比例为1 0 0%。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房地产企业适用进项税率11%,设[S/(1+11%)]×11%-[C/(1+11%)]×11%×1 0 0%<5%S,可得当C/S>49.55%时,“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将下降。
2. 在现实情况下,全额抵扣按营业成本计算的进项税额存在着诸多困难,如土地成本,由于地方政府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因素,导致土地成本很难取得具有法律依据的进项税额发票。
据了解,开发商的平均土地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左右,但该成本也因地域差异有很大不同。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房地产企业适用进项税率11%,可抵扣进项税额为成本的70%。设[S/(1+11%)]×11%-[C/(1+11%)]×11%×70%<5%S,可得当C/S>70.78%时,“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将下降。
(四)增值税及税负预算
本文将20家样本公司,按照公式“[S/(1+11%)]×11%-[C/(1+11%)]×11%×N”测算出“营改增”后的增值税额,并将预算的增值税与“营改增”之前实际产生的营业税相比较,测算出税负增长率。
1. 根据假设1,当N=100%时,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单位:万元
以上测算结果表明,按照公式“[S/(1+11%)]×11%-[C/(1+11%)]×11%×100%”,对本文选取的20家样本企业计算的预估增值税相比营业税均有所下降。验证了本文假设1,当营业成本/营业收入>49.55%时,实行“营转增”后房地产企业的税负降低。
2. 根据假设2,当N=70%时,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以上测算结果表明,按照公式“[S/(1+11%)]×11%-[C/(1+11%)]×11%×70%”,对本文选取的20家样本企业计算的预估增值税与营业税相比较,得出有10家样本公司的税负下降,10家样本公司的税负呈上升状态。验证了本文假设2,当营业成本/营业收入>70.78%时,实行“营转增”后房地产企业的税负降低;反之,则税负上升。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选取至本文撰写之日为止已公开披露2015年年报且具代表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将“营改增”之前实际发生的营业税与“营转增”之后预估增值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①当可抵扣进项税额比率为100%,营业成本/营业收入之比>49.55%时,“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税负总体下降。②当可抵扣进项税额比率为70%,营业成本/营业收入之比>70.78%时,“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税负将下降,否则税负将上升。可见,实际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是影响税负的根本原因。
单位:万元
(二)建议
1. 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
随着房地产业“营改增”的日趋渐进,为达到有效降低税负的目的,需从整个产业链完善增值税扣抵链条。在“营改增”初期要想实现进项税额全额抵扣,达到全面降低税负的目的难度较大。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关联性的行业,其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营改增”后在发票管理、发票取得等方面都面临重大挑战。例如,房地产行业土地成本的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由于土地取得的来源各有不同,有些是通过向政府购买,有些是通过与村集体合作,这些都会导致无法取得进项税额发票,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国家进一步推进改革措施。
2. 对于税负增加的企业给予财政支持。
“营转增”初期为使改革的平稳过渡,针对税负增加的企业政府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取的措施还可以包括增值税即征即退、免征、零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
3. 加强企业内部对“营改增”的认识。
在“营改增”施行之前管理层要加强对自身的经营现状的审视,充分认识“营改增”政策及其影响。加强财务人员税务筹划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建立一般纳税人观点,使财务人员认识到进项税额抵扣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营改增”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行业,一直备受关注。文章通过对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预估“营改增”后税负的变化,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营改增,房地产企业,税负
参考文献
[1]彭晓洁,肖强.“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预测[J].财会月刊,2014(11).
[2]宗式华,周松德.预估房地产行业“营改增”的税负变化[J].财会月刊,2013(13).
企业税负及其降低途径分析 篇5
1.税收筹划的概念税收筹划就其目的和结果而言,常被称为节税(TaxSay-ings)。对于税收筹划,一般国家都采取认可或接受的态度,如荷兰议会和法院就承认:纳税人有采用“可接受的方法”,用正常的途径来“节税”的自由,其特征是用合法的策略减少纳税义务。这些表述说明,税收筹划是对税收政策的积极利用,符合税法精神。从更深一层理解,税收的经济职能还必须依赖于税收筹划才能得以实现。税收筹划的例子在实践中也随处可见,如甲级卷烟原消费税税率为45%,后调高至50%,有家企业便迅速调整生产结构,减少甲级烟生产量而增加丙级烟生产量,结果减轻了总体税负,增加了经济效益,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税收筹划案例。又如,国家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制定了不少税收优惠政策,有的老企业根据这项政策引导,淘汰落后产业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无疑也是税收筹划。
2.税收筹划的特征
(1)合法性税收筹划完全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作出的决定,是以遵守国家法律为前提,通过对税收法规及其他经济制度的可选择性条款的充分应用,以及对投资、生产经营方案的纳税负担全面比较所作出的决策。
(2)筹划性税收筹划是应纳税义务人在从事投资、经营活动之前把税收作为影响最终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进行投资、经营决策,以期获得最大的税后利润。它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就对自己的纳税方式、规模作出了安排,一旦作出决策,就严格遵守税法,照章纳税。税收筹划不同于纳税义务发生之后才想办法规避纳税义务的偷税、逃税行为。在经济活动中,税法及相关经济法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应纳税义务人通常可根据将要发生的应税事实估算出其将要承担的应税义务。而且纳税人的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企业交易行为发生之后才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收益实现或分配之后才缴纳所得税;财产取得之后,才缴纳财产税,如此等等,客观上为应纳税义务人进行事先筹划提供了能。
(3)综合性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不能只盯着个别税种税负的高低而应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此外,税收支付的减少不等于资本总体收益的增加,如果有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企业要选择使自身价值最大化或税后利润最大化的方案,而不一定是税负最轻的方案。一般地,在税负最轻时,企业税后利润能达到最大;但情况并不总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从全局角度、以整体观念来看待不同方案,而不是把注意力仅局限于税收负担大小上,否则会误导经济行为或造成投资失误。
(4)整体性税收筹划不仅仅着眼于税法上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总体的管理决策。纳税义务人进行税收筹划时,除了要通晓税法,必然旁及到与管理决策相关的其他法规。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着眼于企业总体的管理决策的、以税制作为主要参数的企业理财行为。
(5)目的胜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低税负。低度税负就意味着低税收成本,低税收成本意味着高资本回报率;二是滞延纳税(不是指不按税法规定期限缴纳税款行为)。纳税期的推后,也许可以减轻税收负担(如避免高边际税率),也许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如减少利息支出)。不管是哪一种,其结果都是税收支付的节约。
(6)普遍性税收筹划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收制度不可能完全一致,倾斜政策为纳税义务人进行税收筹划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世界上很多大公司都拥有自己的高级税务专家,专门研究税收筹划。社会中介组织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税务代理机构也在从事税收筹划工作。
3.税收筹划的作用税收筹划作为一种减少税收负担、节约税收支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方法,自然成为纳税人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人WTO后,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税收筹划的重要作用。
第一,税收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投资前进行细致合理的税收筹划,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投资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良性循环。
第二,税收筹划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收益,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增加收益的方式有两种:提高效益和减轻税负。前者在一定的情况下,虽有所为,但潜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企业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减轻税负,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尤其是两个企业的成本结构和经营管理条件差不多时,通过税收筹划能够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第三,企业通过实施合理的税收筹划,可使其经营活动当期享受盈亏互抵优惠,在纳税期间减少纳税额,使企业在资金调度上更具有灵活性。
外贸企业税负轻减与否 篇6
个人会员 曹义胜
关税调整分行业
刚刚实施了进出口关税及税则调整,但业界基本无波无浪,毕竟每年1月1日起调整实施新的进出口关税及税则,已经成为近十几年来我国关税政策的“惯例”。而且,关税调整本在情理之中,是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与环境变化需要,也是我国政府在逐步兑现加入WTO时的关税减让承诺。
此次调整进出口关税及税则,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等方面。在符合世界海关组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列目原则的前提下对进出口税则中部分税目进行了调整,我国2008年版进出口税则税目总数将由2007年的7646个增至7758个。调整后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基本和2007年一致。而对木浆、焦炭、铁合金、钢坯、部分钢材等能耗高、污染高的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以有效发挥关税在促进贸易平衡等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
行业不同,调整方向不同,外贸企业机遇也不同。
在农产品方面,国家继续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降低了45个农产品进口税。主要是进一步降低鲜草莓、对苯二甲酸等45个商品的进口关税;继续对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糖、羊毛、毛条、棉花等7种农产品和尿素、复合肥、磷酸氢二铵等3种化肥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尿素、复合肥、磷酸氢二铵继续执行1%的配额税率。对广大农产品外贸企业来说,2008关税及税则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
此次关税及税则调整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促进了部分能源资源性商品、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装备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有效抑制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基本实现了关税调整的预期目标,进出口商品结构正逐渐向设定的调控方向转变。实际上早在2007年8月1日起,国家就开始上调铜、钨和铅锌矿石产品的资源税,3种矿石产品资源税率涨幅达300%至1600%不等;同一天,中国对非铝合金制铝条、杆开征出口暂定关税,暂定税率为15%。长远看来,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节能降耗,将是我国相关财税政策长期调控的重点方向,相关外贸企业税负肯定会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提醒相关外贸企业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上找对策,早准备、早应对,最根本的是要找准企业自身的行业发展方向。如所在企业对能源依赖性强或是产生污染比较严重,是否考虑走出去接近资源地,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等手段发展企业。另外,从市场价格和税收方面来分析,由于增加关税意味着增加了企业进出口成本,为此,进出口企业多途径降低成本不失为企业缓减税负增长压力的一种新办法。
当然,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并存的,国内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关税大幅度增加,这样有利于国外同类产品大量进入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利用关税“双刃性”,利用企业自身以往的外贸渠道、生产技术及人才优势,与国外同类企业合作,使用国外资源,将企业生产和市场放在国外,运用现代进出口新方式(如OEM、ODM等模式),转变企业经营模式,寻求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长久地规避企业税负风险。
所得税调整有倾向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我将修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法简单概括为“四统一”: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新税率确定为25%;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两税合一”后,实际上降低了我们内资进出口外贸企业的税收负担,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新税法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地区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优惠从区域向产业转移,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一些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将会得到更快发展。
房地产企业税负 篇7
一、“营改增”的相关内容
以国家所出台的部分相关文件为基础,简而言之,“营改增”即为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也就是说企业不需要再缴纳营业税,只需要缴纳包含有营业税并且同时包括产品增值做产生的税款即可。
二、“营改增”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税负方面的影响
1.“营改增”之后的税费增加与否
众所周知,国家改变税收政策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为主要出发点,但是就目前的经济形势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税负是减少还是增加是一个颇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是具有特殊性的,因为其与其他产业与众不同的经营模式,它所涉及的税种也是十分复杂的。在其不同的业务阶段,涉及到不同的税种。例如,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第一个阶段:获取土地阶段,在这一个阶段里面,由于目标方向的差别以及操作手段的不同,主要会涉及到以下四种税种:企业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和印花税。而在企业的另外一个阶段,转让与销售阶段,又会涉及到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等多种税种。除了在以上的两个阶段都企业涉及到了印花税之外,在企业的持有自营阶段,印花税也同样存在,不仅如此,在企业的持有营业阶段还涉及到了企业转让与销售阶段所需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营业税等,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仅仅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处不同的三个阶段之中,重复的税种就多达两种及其以上,由此可知,企业重复征税的现象的普遍性。而国家正在进行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具有摸索意义的,当然,就企业最后所需要缴纳的费用而言是增多还是减少,企业的税费是增加还是减轻主要还是要依据具体的税收改革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其中的抵扣机制是否完善,实际的操作是否准确,所采用的税率又是否适应企业的经营发展,这些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营改增”后税负所引起系列现象
企业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由于改革所带来的震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势必会产生相应的现象,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企业资金的灵活性大大的增加,在改革之前,多数的房地产企业采取的是预售的方式,由预售来促进资金的流动,以达到相关企业正常运转的目的,而改革之后,由于税种征收的变化,前期的税额相应的减少,这便在很大的程度上腾活了大部分的流动资金,企业不需要再依赖预售的方式。资金灵活性的增加,也大大的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但就另一方面而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将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就以目前的经验而言,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实现增加成本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预支费用的这一方式,利用从政策中得到的利益,来相对应的折扣、抵消部分支出的费用,用这种虚拟的减少成本的方式来达到成本实际上的增加。但是由于国家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政策的出台,抵扣的通道减少,抵扣的凭证更加的严格,却又因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的不可操作性,国家提供的支持变少,企业自身需要承受的负担加重,因此企业的成本也随之大大的增加。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以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企业财务的管理以及会计的处理要求也更加的严苛。改革之后,两个企业在同等的条件之下,由于财务管理方式的不一样以及会计的处理不一样,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数量也是不一样的,更加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必定会为企业节省不少的经济社会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达到全方面的科学管理,绿色管理,提高企业运行的科学性,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企业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纳税负担。
三、如何应对“营改增”的变革
为了更好的适应国家经济的变革,全方面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自身都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
就企业而言,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改变对“营改增”实施的消极态度,积极应对,发扬企业自身的优势,弥补企业自身的不足。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统筹考虑,全面的思考,虽以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却不仅以企业为落眼点,要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个全面的认识。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积极的拓展企业的业务范围,辅之以国家的经济政策,做好企业的前景规划以及后期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企业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仅仅只是局限于一个点。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虽以开发地产为主要业务,也可慢慢的探索地产开发之后的一系列附加业务,由房产开发走出去,配合风景区旅游、住房后期保障、物业维修等多个方面,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大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降低经济风险。就企业的工作员工而言,企业可以进行专业技能技术培训,帮助他们理解国家税制改革的内涵,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培养员工的专业素养,以方便企业内部改革政策的迅速实施,及工作效率的提高。
就政府的职能部门而言,面对国家实行的新经济政策,需要及时的做出积极响应,发挥承上启下的润滑作用,以国家的经济政策作为基础,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手段。例如,为提高企业对国家政策的适应度,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在某些环节对房地产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减轻企业的负担,消除企业对传统经济政策的依赖,使企业更好的适应新的变革。除此之外,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采取免费职业技术培训的方式,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政策,适应政策,以加强企业与部门交流沟通的方式,及时的解决改革实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营改增”经济政策的出台,是在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负影响是极其深远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的出现是必然的,改革的完成是任重而道远的。
参考文献
[1]樊其国.“营改增”试点地区税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交通财会,2013,(2):76-79.
房地产企业税负 篇8
据权威媒体报道,房地产 “营改增”方案将于6月公布,业内猜测适用税率为11%。“营改增”从2012年1月开始试点,2015年是 “营改增”试点的第四年,房地业作为最后一批试点行业之一,历时近4年的顶层设计和探索实践,预计将在今年6月被纳入 “营改增” 版图, 完美收官。
房地产业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税总额的30% 左右, “营改增”牵动了社会各界的心。一方面,有人担心会降低国家税收收入; 另一方面,企业担心会增加企业税负, 而广大购房者又关心此举将会怎样影响房价走向。那么, 在房地产实施 “营改增”后,税负到底是增是减? 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2税收主体模型分析
2.1小规模纳税人
如房企是小规模纳税人,原来要缴纳5% 的营业税, 而在实施 “营改增”改革后,只需要按照3% 缴纳增值税即可。显而易见,对于小规模的房地产企业来说,他们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营改增”后企业税负明显降低。
2.2一般纳税人
按照企业销售额规模和国家税收有关规定,绝大部分房企将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在这一前提下,税负的增减变化就复杂得多。
我们都知道,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缴税计算,是用销项税额减去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之后的差额来缴税。现做模型分析如下。
前提假设:
( 1) 由于目前业界普遍估计房地产 “营改增”后适用税率为11% ,所以本模型假设房地产销项税额适用税率为11% 。
( 2) 在抵扣方面,因为建筑业也将同时被纳入 “营改增”,而房地产公司很大一部分成本是建筑成本,建筑公司如果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给房地产开发公司,后者将取得对应的进项税抵扣。房地产业的主要进项产生在建筑业,所以在计算进项税额时,本模型选用的税率为11%。
假定房地产业销售收入为X1+ X2;
式中,X1为可产生进项抵扣税额的部分。X2为无相应进项抵扣税额的部分。
则在 “营改增”前企业应纳营业税为: 1 = ( X1+ X2) × 0. 05;
而在 “营改增” 后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为: 2 =( X1+ X2) × 0. 11 - X1× 0. 11;
如要降低税负,则需2 < 1
即:( X1+ X2)× 0. 11 - X1× 0. 11 < ( X1+ X2)× 0. 05X2/ ( X1+ X2) < 45. 45%
也即当房地产业销售收入中无进项抵扣税额部分占有的比例低于45. 45% 时,企业的税负是降低的,而一旦高过这一比例,企业的税负会增加。
3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1政府税收政策
房地产企业的成本主要由土地成本、建筑安装成本、 财务成本三部分组成。其中,土地成本一般要占据总成本的50% 以上。因此,“营改增”后,土地购置价格能不能抵扣、怎么抵扣,就成为决定房企税负的关键。
目前的版本是,政府允许房企凭财政部门监制的土地专用收据等作为抵扣凭证,但这又引发新的问题,既然允许房企凭财政部门监制的土地专用收据等作为抵扣凭证, 那么使用的抵扣税率是多少? 政府没有明确; 同时,规定是土地专用收据,那么是否意味着收据的开具主体只能是政府? 如果是这样,对于土地来源是政府的房企而言,在 “营改增”后取得的土地可取得相应的凭证进行税额抵扣; 但对于在 “营改增”前已取得的就无法抵扣; 同样,企业如果是从非政府渠道取得的土地,也同样无法抵扣; 这都将会导致企业可抵扣的税额减少,从而加重企业税负。如果政府提出的专用收据,开具主体不限定政府,那么,在防范企业关联交易,通过开具收据转移利润、逃避税收等方面的监管,又对税务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
3.2开征时间结点
如果在 “营改增”实施时,房地产项目已经开工甚至已经竣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事实上已经无法取得前期发生的相应进项发票,由于增值税税率明显高于营业税税率,在这种情况下将会直接导致房地产业税负增加。对于期望 “营改增”能降低税负的房企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开征时点的选择对房企影响很大。
3.3财务管理模式
对广大房企而言,账务处理、发票管理、业务模式和企业内部税务系统等财务管理方面都将面临诸多改变。 2015年是房企 “营改增” 试点的落地之年,新旧税制如何平稳衔接,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必须变革。原来的税务处理比较简单,而在实施 “营改增”后,则对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建议房企应提前从内部着手,梳理业务模式、梳理现有采购销售合同、研究会计核算可能产生的变化、测算 “营改增”潜在的税务和利润影响、考虑调整定价策略、变更合同模板、制定新的内部发票保管和内控制度、制订系统升级改造计划等。
3.4房价趋势影响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由供给需求关系决定,而非房产成本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 税负的增减对房价的影响极其微弱,甚至可忽略不计。关心房价的老百姓,着重还是要关注房产市场量价的变化和国家调控政策的风向。就从今年整体情况来看,房产市场逐渐转化为买方市场,标杆城市房价走势持续下行,房企存量增加,市场供大于求,持续低迷的成交量给开发商带来了极大压力。这种状况下,税负降低,将给开发商带来更多利润空间,税负提升,也不会影响市场房价。
4对房地产行业的长远影响
“营改增”意味着大规模的减税效力,可以有效降低重复税收,实现完整的增值链,降低企业税负。房产企业从上游开始便存在各种税费,造成以后各生产环节的重复征税,货物流通次数越多,重复征税也就越严重, “营改增”可有效降低重复收税情况。同时,房地产业 “营改增”会给上游供应商带来新一轮洗牌,小的供应商可能很快被市场淘汰,优质供应商会很快集中。倒逼房地产业在产品创新和营销策略方面有所突破,推动房企关注产品品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促进整个房产行业的健康回归。
摘要:房地产行业“营改增”方案的推出,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利弊讨论也是不绝于耳,本文从税收主体、开征时间节点、对房企财务管理模式、房价变化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勾画出“营改增”后房地产行业的真实场景。
房地产企业税负 篇9
国家财政部于2016年3月23日发布了《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定: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称“营改增”)试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
针对房地产业,《通知》规定:“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税率为11%”,以及“增值税征收率为3%”。《通知》的发布也意味着社会各界对于房地产业“营改增”政策的猜测尘埃落定。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关注度最高的产业之一,“营改增”对于房地产业的经济效应势必产生重大影响。
自2012年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试点以来,国内众多学者针对房地产业“营改增”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预测。从目前的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房地产业“营改增”非常必要。主要原因是由于房地产业现行营业税制度重复征税问题严重,并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在全行业征收增值税有利于实现各产业间的顺利抵扣,形成完整的闭环征收链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在房地产业税负方面,田志伟(2013)利用CGE模型分析了“营改增”对我国各行业税负的动态影响,发现行业产出品或服务价格相对于其成本上升时,则税负可能上升;彭晓洁(2014)通过构建预测模型,测算出“营改增”后税负的增减主要受到增值税税率、可取得的进项抵扣额的影响;孙作林(2015)按照3%的增收率和17%的税率,计算出当房地产企业毛利率超过31.5%时,会提高房地产企业总税负,并会导致房地产企业净利润下降。
学术界对于“营改增”影响效应的研究已较为广泛,但是当前的研究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目前,局部均衡分析作为“营改增”效应分析的主流方法,并不能兼顾多种税收的间接效应;另外,投入产出法也是较为传统的分析方法之一,而当前研究结果表明,投入产出法对于“营改增”效应的分析精度不足;CGE模型作为政策分析中的重要工具之一,也逐渐被广大学者应用到我国“营改增”政策影响的分析中,然而标准CGE生产模型往往假设较为理想化,测算结果并不能满足要求。
为了使理想化的CGE模型能够适应实际增值税税额,本文在将传统投入产出法与CGE模型将结合的基础上,对标准CGE生产模型进行修正,引入征税比率的概念,作为内生变量,调节增值税理论税额与实际增收税额之间的差值到最小,从而准确测算增值税的实际应纳税额,并充分体现出“营改增”税改政策的经济影响。
一、CGE模型建立
CGE模型的重点在于模拟经济实体中的实物层面,基于一般均衡理论,利用供给和需求函数准确描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润和效益最大化行为。本文将采用CGE模型对“营改增”“扩围”对于房地产业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为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模型架构。除了标准CGE模型中常用的生产、商品等基础模块以外,本文将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块。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营改增”政策对于房地产业税负的影响,在生产模块中引入征税比率相关参数。
模型中将市场主要划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并针对国内外市场不同特点进行分别建模,引入企业、居民和国家三个市场经济参与者,并针对各自的收支特点建立平衡模型。为了表现国外因素的影响,引入国外净储蓄来描述国际收支差额。另外,本文中采用凯恩斯闭合规则来描述宏观经济闭合特性,保证模型收敛。
(一)生产模块
1. 标准生产模块。
为了准确反映现实经济中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建立CGE模型时,采用CES生产函数来描述生产方程。
一个行业的总投入主要包括中间投入以及增加值投入两部分。根据企业成本最小化原则,可将企业的成本优化问题用如下方程表示:
式中:PVAα、QINTAα———行业增加值价格、行业中间投入价格;QAα,QVAα,QINTAα———行业总产出、行业增加值、行业中间投入;ααα,δαα,ραα———规模参数、份额参数、替代弹性;a——行业。
采用拉格朗日求解,并对相应变量求微分后合并一阶条件,可以获得成本最小化方程:
增加值方程可由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构成的函数表示:
式中:QLDα———行业劳动投入;QKDα———行业资本投入。
因此,可以获得增加值成本最小化条件和增加值利润最大化方程:
式中:WL———劳动投入价格;WK———资本投入价格。
采用里昂惕夫函数表示商品c对行业a的中间投入方程:
式中:ICAcα——商品c对行业a中间投入部分的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
行业中间投入价格可由公式(8)表示:
方程(1)—(8)可用来表示生产模块的行业行为。
2. 改进生产模块。
标准CGE模型中,将增值税当作一种要素税来处理,但这种处理方式过于理想,不符合我国税收制度的真实情况。目前,我国主要实行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方式征收增值税,因此可采用投入产出法来对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理论值进行计算。其中,销项税额可采用如下公式测算:
式中:PAα———行业总产出价格;STOCKα———行业存货量;TVACα——行业所缴纳增值税额。
根据处理方法的不同,增值税中的进项税部分可进一步细化为来自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和来自中间投入的进项税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被允许用来抵扣进项税,有助于降低生产要素资本投入,因此可采用下面的方程表示:
式中:TVAK———固定资产抵扣税率。
来自中间投入的进项税可通过中间投入来计算,方程如下: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增值税的理论计算方法:
然而,根据现有文献研究结论,增值税的实际应纳税额通常与理论征税额相差甚远,这主要是由于国家会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影响征实际征税额。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营改增”对于房地产业税负的影响,本文引入征税比率的概念(Rleiv),并将来自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和来自中间投入的进项税分别内化到行业增加值价格PVA和行业中间投入价格PINTA中。因此,行业利润最大化方程可转换为:
式中:TBUSα———行业所缴纳营业税额。
对于房地产业,来自固定资产的进项税和来自中间投入的进项税内化到PVA和PINTA中后,可得到如下方程组:
本文在CGE模型中采用修正后的生产模块来模拟房地产业的生产状态。
(二)商品模块
商品作为生产行为的主要载体,既被生产过程需要,同时也可被市场消费。商品的需求渠道包括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同样商品的消费方式也包括国内消费和出口。因此,在CGE模型的商品模块中,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存在替代性,在此利用常替代弹性函数表示商品内销和出口之间的替代关系。
企业通过优化商品内销与出口的具体数量,使利润最大化,国内企业所供给商品总量可由如下方程表示:
式中:QXc,QDc,QEc———国内市场商品c的总供给量、内销和出口数量;αcx,δcx,ρcx———供给函数的规模参数、份额参数和弹性参数。
结合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条件,可以获得优化条件方程:
式中:PXc,PDc,PEc———供给商品c总平均价格、内销产品平均价格、出口商品平均价格。
由于出口商品收到汇率影响,因此为了使价格统一,对出口商品均价进行加权,转换为国内价格。
式中:PWEcw———商品c在国家w的平均价格;EXRw———国家w货币对人民币汇率。
同理,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可以分为国产和进口两类,采用CES函数表示内购和进口商品的替代关系,国内市场上对商品c的总需求量方程为:
式中:QQc,QBc,QMc———国内市场商品c的总需求量、内购和进口数量;αcq,δcq,ρcq———函数规模参数、份额参数和弹性参数。
同样结合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条件,可以获得商品内购和进口需求量之间的最有关系,优化条件如方程(22)和(23)所示。
式中:PQc,PBc,PMc———需求商品c总平均价格、内购平均价格、进口平均价格。
对于进口商品,除了要考虑货币汇率以外,还要考虑关税因素,因此本文引入商品出口商品c到w国家的关税系数TMcw,控制方程为:
(三)企业模块
企业模块是建立在生产模块和商品模块的基础上,相对更加简单,在此采用方程对企业模块的收入、储蓄和投资情况进行描述。
式中:YENT———企业收入;SHAREek——资本投入回报率;QKS———资本投入;TRANSeg———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TIe———企业所得税;ESAV———企业税后收入;QINVc———企业对商品c的投资量;EINV———企业总投资量。
(四)居民模块
由于CES效用函数采用不变的替代弹性来假设各商品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居民收入与商品需求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Stone-Geary函数来表示居民消费行为的实际效用,居民模块函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效用函数、支出函数和收入函数。
居民在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式中:PQc———商品c的价格;QHch———居民h对商品c的需求量;γch——居民h对商品c的基本生存消费额;βch———居民h对商品c的边际消费额;EDh———居民h可随意支配的收入,可由如下方程表示:
式中:EHh——居民h的支出;YHh———居民h的收入;TIh———居民h的个人所得税;MPSh———居民h的边际储蓄倾向。
其中,居民h的收入可表示为:
式中:QLS,QKS———劳动投入、资本投入;SHAR Ehl,SHAREhk———劳动投入回报率、资本投入回报率。
居民模块中,根据居民投入效用的最大化来确定商品供应量的最优值。
(五)政府模块
政府财政主要来自税收性收入,因此政府模块相对固定,本文主要将政府收入分为商品进口关税、居民收入个人所得税、企业收入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五大部分。对于政府支出,则主要分为政府消费与转移性支出两方面,因此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函数可采用如下方程表示:
二、房地产业“营改增”税负效应分析
针对“营改增”政策的特点,本文将营业税和增值税税额变化之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变化对于房地产业税负的影响,可采用如下公式表示:
式中:VAR——税负变化;BTaft,VATaft,BTbefore,VATbefore———“营改增”前后营业税、增值税;prod———房地产业总产出。
在利用社会核算矩阵对CGE分析模型进行校准以后,对房地产业“营改增”前后的税负进行测算,测算结果为:“营改增”之前,房地产业税负为6.23%,“营改增”之后,房地产业税负上升到了7.21%,提升幅度为15.73%。
另外,为了体现房地产业“营改增”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将对房地产价格、居民收入、政府收入、GDP等经济指标进行测算,其中GDP为新增指标,可用如下方程表示:
根据CGE模型,从房地产产出、居民收入、政府收入、GDP以及房地产业税负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营改增”前后房地产业的变化情况。
结合理论和计算数据分析,房地产业的“营改增”会使其部分生产要素投入和中间投入之间出现替代,这会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大中间投入比例,进而提升对于上游行业产生生产需求,也会因此影响到GDP的水平。另外,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率降低,房价会因为税负转嫁而上涨,从而增加市场生产要素进入量,以上两种变化将会同时对房地产业造成影响。
对于房地产业来讲,居民收入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房地产业从业人员,这类人员的收入会受到中间投入与增加值的相互替代的不利影响;另一类则是上游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房地产业刺激了上游行业生产需求,因此会提升相关人员的收入;除以上两类以外,房地产业税负会转嫁给下游的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居民收入会上涨,但是由于房地产价格上浮,则会导致居民在房地产方面投入增加。
政府收入方面,短期内将会出现明显下滑,但当中间投入能够对上游行业产生激励作用时,政府税收将出现扭转,这个过程的快慢取决于居民对房地产的消费能力。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CGE分析模型,测算房地产业营改增对于行业税负的影响。在建立模型时,引入征税比率的概念来提升模型的测算精度。
分析结果显示,按照当前发布的《通知》中的汇率执行房地产业“营改增”,将会导致房地产业税负的增加。由于房地产业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此次“营改增”“扩围”将会对宏观经济指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部分居民和政府收入,将会产生不同幅度的不利影响。但是,房地产业税负的增加会从另一方面刺激房价上涨,从而带动上游企业生产需求,从长远来看,政府税收将会逐渐扭亏为盈,对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也会逐渐凸显。
参考文献
[1]陈烨,张欣,寇恩惠,等.增值税转型对就业负面影响的CGE模拟分析[J].经济研究,2010,(9):29-42.
[2]田志伟,胡怡建.“营改增”对各行业税负影响的动态分析——基于CGE模型的分析[J].财经论丛,2013,(4):29-34.
[3]彭晓洁,肖强.“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预测[J].财会月刊,2014,(11):55-59.
[4]孙作林.“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和净利润的影响及建议[J].财会月刊,2015,(31):47-49.
[5]张伦.房地产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负效应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4.
[6]樊明太,郑玉歆,马纲.中国模型:基本结构及有关应用问题(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4):24-30.
[7]张欣.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原理与编程[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企业税负亟待降低 篇10
企业税负重
1.企业税收是我国政府税收的主体我国目前主要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关税等。
企业缴税其他为:进口货物消费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船舶吨税、烟叶税、耕地占用税。
个人缴税其他为:房产税、车船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及其他。
2.企业税负持续加重由于企业缴纳的税费占政府收入的九成左右, 因此可以用宏观税负来近似衡量企业的税负水平。按照大、中、小三种口径来分别计算, 近些年, 我国三个口径的税负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分别为37.2%、22.1%和18.7%, 分别比2000年高18.9、8.6和6.0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也显示, 近年来, 企业税费占收入比率持续上升。比如人民银行某中支监测的样本企业, 2015年1~8月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的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6和38.1个百分点。并且, 2013年1~8月至2015年1~8月, 这两项税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甚至都超过了三项费用 (包括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 。
3.企业税费支出持续高于收入增长2011年, 人民银行监测的5000户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长292.9%, 主营业务成本累计增长307.7%, 而营业税及附加累计增长603.7%。2012年后, 部分企业已经努力压减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融资成本。但是长久以来的高成本运作方式有粘性, 特别是税收支出难以压减。2012年1月~2015年11月, 5000户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长3.3%, 主营业务成本累计增长3.0%, 而营业税及附加累计增长30.0%。
4.小微企业税负高于大中型企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中小企业税收发展报告》, 通过对18个省5002家中小微企业的调查显示:小微企业所得税负担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 差距甚至接近一倍, 增值税负担比例大致相当;同时, 小微企业获得税收优惠和减免较难, 比如2011年国务院将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标准由3万元提高至6万元, 调查显示1447家小微企业中获得优惠的仅占17%, 83%的小微企业未获得优惠。
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也显示, 2015年四季度, 有四分之一的小微企业认为“税费重”是当前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之一。比如, 2015年1~10月, 某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仅增长3.5%, 而税金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2.1%。
有曰一: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14.04万亿元, 其中税收收入11.92万亿元, 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4.9%。根据现有数据估算, 在2014年的税收收入中, 由企业缴纳的部分占85.5%, 由个人缴纳的部分占14.5%。可见, 企业是我国税收的最主要来源。
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转弱
1.近几年企业利润增长大大低于政府和居民收入增长2011~2014年, 我国财政和税收收入增速平均分别为14.2%和13.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平均分别为11.4%和13.8%, 而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平均仅为5.3%, 人民银行统计的5000户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平均为-2.7%。
2.企业税费支出占比上升, 收入占比下降根据实物资金流量表测算, 2008-2013年, 企业支出的劳动者报酬占企业增加值比例从36.1% 上升至41%;企业营业盈余占增加值比例呈递减趋势, 从45%下降至40.7%;扣除财务性净支出和所得税支出后, 企业可支配收入占企业增加值比例从35.2% 降至27.9%, 下降速度更快。
3.增加值分配的不均衡使得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从各部门在国民可支配收入构成中所占比例看, 2008年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整个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别为18.3%、24.5%和57.2%, 到2013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8.9%、19.8%和61.3%。
有曰二:近年来我国税费支出占总产出的比例有所提高, 而收入占比下降。2010年到2012年, 企业所得税占总产出的比例从1.3%上升到1.5%, 而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总产出比例则从8.9%降至7.9%。从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财务数据看, 所得税占总产值的比例从2013年11月的6.35%上升至2015年11月的7.42%, 企业净利润占比从4.49%降至3.47%。
企业税负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
1.我国企业的总税率高于世界主要国家我们采用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的总税率来衡量企业所承担的税负。总税率是指企业的税费和强制缴费占商业利润的比例。2013年, 我国企业的总税率为67.8%, 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也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泰国和南非, 仅略低于巴西。
2.我国企业部门税费占增加值的比例处于国际较高水平2013年, 我国企业部门承担的生产税净额占企业增加值比例为18.3%, 比美国高9.8个百分点, 更高于日本、德国、法国、俄罗斯和印度;承担的所得税净支出占企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6%, 比美国高0.7个百分点, 比德国高0.8个百分点, 比法国高0.8个百分点, 比俄罗斯高0.6个百分点。从生产税和所得税合计占企业增加值的比例来看, 我国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最高, 达到22.9%, 比位居第二的日本高9.8个百分点, 比美国高10.5个百分点。
3.我国企业税负, 尤其是小微企业税负高的主要原因
(1) 企业现行税制存在较多的重复征税现象比如不同税种征收环节不同, 使得部分产品和收入被重复征税。同时, 很多税收不能抵扣:我国和欧洲增值税率都是17%, 但我国很多不能抵扣, 导致实际税负更重;我国营业税率虽然看起来低一些, 但由于全额征收, 不能与增值税相互抵扣, 出口不能退税, 存在重复征收等原因, 导致实际税负水平可能比增值税还高。再比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重复征收。企业利润在征收所得税后, 以股息和分红的形式分给投资人, 个人仍将被征收20%的所得税。同时, 小企业股东既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还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种重复征税就使得企业, 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负担大幅上升。
(2) 非税费用占比高企业除营业税、增值税等税收外, 还需缴纳各种行政事业费以及政府性基金。这些费用和基金种类繁多, 数额较高。并且这些费用和基金一般不随着税基的减少而减免。与其他国家相比, 2013年, 我国非税收入占政府收入比重为42.8%, 不仅大大高于主要发达国家, 也明显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3) 间接税为主体使得税制具有累退性, 导致小微企业税负较高我国以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特点非常明显。近年来我国直接税占总税收的比重基本在30%以下, 这不仅低于美国和加拿大70%多的水平, 也低于法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 既低于同属金砖国家的南非和巴西, 还低于泰国。而本应由有支付能力的大企业和先富阶层承担的直接税比重过低, 导致我国税制具有“累退性”, 小微企业和恩格尔系数高的中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加重, 税负痛苦指数上升。
(4) 小微企业获得税收优惠较难, 实际税负水平较高。
(5) 转嫁能力弱, 征管水平低, 加重小微企业税负小微企业通常是价格的接受者, 如果税负上升, 小微企业往往只能压缩利润空间, 而难以像大企业那样通过提高价格来转移税负。同时, 税收征管水平较低也加重了小微企业税负。
另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京发布的《小微企业税收政策研究报告》显示, 经营环境恶劣、税费负担沉重已经严重影响小微企业生存, 报告建议将税收起征点从3万上调至10万。
报告显示, 2014年约928万小微企业退出市场。虽然, 小微企业对国家经济贡献巨大, 国家也一直在扶持和鼓励小微企业的发展,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小微企业税负高于大中型企业。根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对1643户企业的典型调查, 企业税负在不同规模之间分布严重不均衡:企业规模越大, 税负越低;企业规模越小, 税负越高。微型企业税收负担大约是大型企业的2.5至3.6倍。
有曰三:据测算, 若对小微企业进一步提高月营业额 (销售额) 起征点至10万元, 将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带动284万人就业, 拉动约0.36%的经济增长, 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民营企业税负不容乐观 篇11
而民营企业群体最关心的就是税负问题,税负的轻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亏,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2016年5月全面实施“营改增”税制,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又一次深刻的财税体制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
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最明显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税负、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正如李克强总理强调:“必须要看到,‘营改增这个税制改革是当前的让利,更是在培育未来的‘新动能;当前做‘减法是为未来做‘加法。”
据统计,截至2015年,“营改增”共减税6000亿元以上,今年预计更是高达5000亿元以上。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以来,减税和持平企业比例高达98.7%,增税企业仅为1.3%。
然而,根据天则中国企业家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税负问题与税制改革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指出,被课题组调研的企业中有63.1%认为“营改增”后税负提高了,15.8%认为税负持平,仅有21.1%认为税负减轻。这一数据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大相径庭。
“营改增”后税负不减反增?
虽然“营改增”确实降低了大多数企业的税负,但是对于某些行业或者行业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营改增”后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现象确实存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期初存货的处理不当。比如今年实行“营改增”税收政策,但是年初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去年购买的。而去年该企业还不是增值税单位,没有取得专业发票,所以今年年初就不能抵扣增值税发票,导致期初税收陡增的现象。
第二,固定资产更新周期较长。在施行“营改增”之前部分企业固定资产刚完成更新不久,在短时间内没有大规模购置固定资产的需要,也没有大额度进项税用于抵扣,造成了企业税负增加。
第三,“营改增”后税率提高。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在税制改革前的营业税都为3%,但是营改增后变为11%。加之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而建筑业面临的是土、砂、石料等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难以取得进项税额,人工费用的不断提升,无形中扩大了不能抵扣税款支出的成本比例,导致企业税负增加。
第四,融资利息无法税款抵扣。根据“营改增”政策规定,“购进的贷款服务”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并同时规定,纳税人接受贷款服务向贷款方支付的与该笔贷款直接相关的投融资顾问费、手续费、咨询费等费用,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这就导致企业所支付的利息费用及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营改增”之后需要缴纳6%的增值税,且这部分的税额无法做进项抵扣。对于像金融投资、房地产等这类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每年都需要支付给银行或相关金融机构巨额的利息费用,如果贷款利息所产生的增值税由买方企业来负担,而企业却无法进项抵扣,无疑会增加企业流转税负。
第五,增值税抵扣发票获取困难。部分企业在实际的经济运行当中有增值税抵扣发票获取困难的现象,这和企业经济不规范运行有一定的关系。但有一部分支出确实无法或者很难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比如员工工资——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研发型产业就会提高其税负,比如贷款利息——对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也会增大税负,比如资源类产品——煤、砂石等由于在取得矿权时所支付的款项是没有含税的,自然也就没有抵扣,在采购这类产品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就非常困难。
除以上原因外,实际税负还会受到产业链条的影响。如果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不容易向下游转嫁税负,或者最终增加至大幅升高——比如房地产业,或者由于流转税影响到下游需求,都会造成某些企业的税负提高。
综上所述,“营改增”后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三大类:部分行业税率确实有所提升;某些支出项目不在增值税抵扣范围内;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取困难无法抵扣税额。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税务管理系主任蔡昌表示,不同行业的税基要重新夯实,比如金融业哪些能够进入税基,那些不能进入税基,让税制本身清清楚楚,这样纳税人就没有困惑。另外,人力成本支出应该可以进行抵扣,买设备可以抵扣,但是人员工资支出不能抵扣,运输货物可以抵扣,但是火车票、机票不能抵扣,财产保险可以抵扣,但是人身保险不能抵扣,如此一来人竟然还不如货物。马克思说劳动力本身也要再生产,发给工人的工资也会变成食物、衣服、住房等,这也是属于价值的转移,应该可以抵扣。
以票定税、以票管税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营改增”之后,为了抵扣税额企业提升了对发票的重视程度。但是有些支出确实面临难以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困难,这也导致了虚开发票的现象增多。资深注册税务师、贵州省注册税务师协会常务理事刘林鹏认为,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真实诚信的交易体系是关键,就像银行交易体系,企业诚信、个人诚信体系建立健全起来,完全可以不用发票。
民企四种税费问题待解
1.企业所得税:以票定税问题
“营改增”之后,企业面临的另一个较大税负就是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就是对企业赚取的利润(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所征收的一种直接税。按照企业法规定,只要是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成本和费用都可以作为所得税的扣除对象。但是,在实际经营中,除了有真实支出的依据以外还必须有发票才可以进行扣除,发票是在实际经营中扣除税款的唯一凭证,当然即使有发票,如果不能证明此项支出是真实的也不允许扣除。这就造成了税务执法人员站在规避自身风险的情况下实行纳税额较多的方式进行征税。
而企业在向小微企业和初级资源产品的采购过程中,难以取得发票是较为常见的情况。比如餐饮行业及企业食堂采购农副产品、建筑企业采购砂石及支付农民工劳务费用等都很难取得发票。还有一些例如房地产企业等行业因为产品周期长,大量的支出无法及时取得发票而被提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由此算来,企业在正常纳税过程中企业所得税计税基础的利润远大于企业的实际利润,企业所得税的负担就会远超过名义税率25%。以票定税的依据也导致企业去寻找发票冲账,虚开发票现象难以断绝。
2.“残保金”导致残疾证中介火爆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是指在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地区,凡安排残疾人达不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地方有关法规的规定,按照年度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交纳用于残疾人就业的专项资金。201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办法规定,征缴标准从以往的上年“全市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调整为“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即工资水平高的用人单位将会多负担,水平低则会少负担。计算方法为:“保障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7%-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按照500人规模企业计算,高薪企业(以年薪20万元为例)需要交纳的残保金从原来的35.7万元上升到170万元。
高额的残保金也导致了残疾人证中介的滋生,2016年10月,四川绵阳多名残疾人接到外省来电,对方声称只要带着残疾证与公司签约,就可以获得公司为其购买的五险一金,并且不用上班就可以得到每月近千元的工资。如此一来,公司仅凭社保金和低廉的工资就可以免交大量的残保金,残疾人不用劳动就获得社保和工资,中介赚得了一笔中介费。看起来皆大欢喜的交易,却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性,并且涉嫌违法。但由于签订合同后残疾人是否到企业上班,税务部门无权管理,也造成了此类情况难以杜绝。
3.涉及国企参与的“三角债”、银行抽贷增大企业税负负担
“这辈子下辈子,祖祖辈辈不做制造业!”天则中国企业家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中,一位来自大连装备业的某女企业家如此哭诉道。该女企业家解释,在经济效益较好时,企业间尤其在制造业领域,虽签订有合同,但没有按时付款,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部分欠款者为国有企业)差不多达到3000万元,但却没有政府帮忙解决贷款问题(其认为政府应该帮助辖区内的国有企业欠账承担责任);现在经济效益不好,企业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工程项目均是暂缓或者观望,导致企业订单下降,经营收入及利润同步下降。除了这一因素之外,还有银行融资成本高昂,该企业需要随时应对银行的“抽贷”风险。该企业每月偿还银行贷款利息40万元,时常不得不借高利贷偿还银行贷款,以便周转。最终导致该企业税负负担沉重。今年销售收入3600万元,但应收账款金额大,难以回收,自己还欠供货商3000多万元,预计缴税将达500万元。目前已交地方税为68万元、国税271万元,总计万元的税款。
4.退税效率低下占压企业资金
按现行税法规定,在出口营业收入为2000万元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获得的出口退税额:2000×16%=320(万元);在出口营业收入为5000万元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获得的出口退税额:5000×16%=800(万元);一般而言,外向型劳动密集企业,利润微薄;之所以能够生存,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产品出口可以获得财政的出口退税,正是靠这笔出口退税款,企业得以弥补成本,勉强生存;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增值税的税率较高(最高可达17%),造成企业的税负较重,由此更为依赖增值税退税。
但是在现实中,企业所在地的增值税的退税与缴税之间通常有时间差异,造成由于出口退税到账时间较晚而占压企业资金的问题,尤其是在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昂的情况下,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
民企国企税收不公?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近来国家大力倡导的,也获得了民营资本积极响应。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投资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就存在很大的不平等”。天则中国企业家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税负问题与税制改革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中对此问题做出如此阐述。
通过《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在民企国企共同参股的企业中,在盈利后利润追加投资方面民企确实处在相对劣势位置。因为国有企业的最终投资者是代表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各级国资委或其他国资管理部门,所以在各级国有企业经营活动形成的利润以及利润分配,只涉及25%的企业所得税;而民营企业最终的投资人是自然人,因此在民营企业家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形成的利润首先要按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而缴纳了企业所得税以后的利润无论是自然人企业家用于再投资还是分配,还需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企业家最终获取的利润实际需要承担40%的税负。
举例来说,假设有一家国资委和自然人企业家共同投资成立公司,各占50%的股份。公司通过一年的经营获取1000万元的利润,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税率应当缴纳250万元的企业所得税。1000万元减掉250万元的税形成可分配的750万元税收利润。假设国资委和企业家对这750万元利润进行分配,按照各占50%股份的规定,这时国资委可以分到750万元税后利润的一半375万元,根据企业所得税的规定,投资方是法人分回的税收利润不需要再缴纳税款;而企业家作为自然人,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在分配利润时需要由该合资公司按20%的税率代扣个人所得税,因此企业家能分到利润只有300万元。完全相同的投资行为,国资委可以获得375万元,而企业家只能获得300万元。即使这750万元不进行分配,我们假设国资委和企业家都同意将这750万元利润转增为合资企业的资本,转增资本对企业家也要扣除个人所得税。因此,国资委可以375万元转增,而企业家扣税后只能转增300万元,从比例来说,企业家这时只能占到的权利。这其间的差异、不公平显而易见,对于再次投资的民营企业家,与国企已经不在同一投资起跑线了。
对此课题组专家提出,我们的法律能不能对企业家获取的利润用于再投资时免征个人所得税呢?在推动供给侧改革、鼓励创新的政策背景下,如果能有这样的政策,无疑会大大推动民间投资。
“营改增”对企业税负影响 篇12
一、实施“营改增”必要性及营改增概述
“营改增”在我国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根据我国税制结构分析, 企业间接税在我国税收中占比较大, 而增值税在间接税中的占比较大, 大约为39.8%;二是营业税已经呈现出严重的弊端, 重复征税非常严重, 因此“营改增”是非常必要的。“营改增”主要有两项显在的优势, 一是原来的营业税按照销售额进行征税, 每一个环节均要征税, 产业链越长意味着税负越重, 而增值税是按照增值额进行征税, 即无论产业链有多长, 只要增值就征税, 避免了重复征税;三是增值税可以进行进项税额抵扣, 购买的原材料等在生产为产成品进行销售时, 可以在销项税中抵扣掉购买原材料缴纳的税额。据统计, 我国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的1040万户纳税人中, 税负增加的纳税人占比1.3%, 其余的均都呈现税负降低或者持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营改增”是必要的、正确的。但是在“营改增”试点时间内仍然有不同的声音, 正如2016年4月11日李克强总理讲的, “营改增”是一步重要的“棋”, 是要动利益、动“奶酪”的, 在推进“营改增”财税改革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 包括企业在实施营改增过程中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的实施既有利又有弊, 税负成本的增加或者下降是相对行业、相对纳税主体而言, 以国家角度考虑, 对全国大部分行业是有益的就是具有积极影响的。
1.“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积极影响
就目前“营改增”现状而言, 总体上实现了税负的下降, 例如自2013年8月1日起, 国家对月销售额2万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同时扩大了减半征收的小微企业范围。这直接提升了企业的经济利益, 降低了企业的税负成本。实际上“营改增”对税负的影响应该按照行业进行分类分析。就服务行业而言, 小规模纳税人在“营改增”前的税率为5%, 而在“营改增”后的税率为3%, 且不用计算进项税额抵扣, 税负降低;一般纳税人营改增前的税率为5%, 而在“营改增”后的税率为6%, 但是5%是在全部销售额基础上计算的, 而6%是在增值额基础上计算的, 且可以抵扣进项税额, 这也是明显降低了税负。就交通运输业而言, 小规模纳税人营改增前后的税率均是3%, 但是营业税是价内税, 增值税是价外税, 假如100元的运费, 营业税是3元, 而增值税是100/1.03×0.03=2.91元, 即少缴纳0.09元;一般纳税人主要涉及到大型设备, 若设备购置时间是在营改增前购置的, 那么在“营改增”后抵扣的进项税额很少, 可能会增加其税负成本, 长时间内, “营改增”前的税率为3%, “营改增”后的税率为11%, 经过折算1/1.11×0.11=9.9%, 要高于“营改增”, 因此增加企业的税负成本。就建筑行业而言, 根据以往研究计算可知, “营改增”前后的平衡率是56%, 即如果房地产企业的毛利率在56%以下, 那么“营改增”会降低企业的税负, 增加企业利润, 但如果房地产企业的毛利率在56%以上, 那么“营改增”将会为企业带来税负的增加, 经研究机构测算我国大部分房产企业毛利率均在56%以下, 且根据测算, 原来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土地增值税等综合税率为14.97%, 而“营改增”后的综合税率为14.49%。因此“营改增”降低了房地产产业的税负成本, 因此建筑行业的税负降低。就技术行业而言, “营改增”前的税率是5%, “营改增”后税率是6%, 与服务行业类似, 可得税负降低。
2.“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消极影响
“营改增”可以对一些行业降低税负成本, 但是对个别行业税负也具有消极影响。有些企业进项税额较小, 没法与销项税额进行抵扣, 还有些企业税基在“营改增”前后均没有变化, 但是税率提高了, 导致税负提升。实际上税负成本提升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进项税额的发票, 例如建筑行业中的人工成本, 建筑工人大多是农民工, 不能取得发票, 还有些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时小规模纳税人或者是政府, 这些均不能获得进项税额抵扣, 导致税负成本升高。以交通运输业为例, 其设备、船舶使用时间较长, 如果在“营改增”前购置, 那么进项税额抵扣金额为0, 成本较大的修理费和燃油费由于跨区域流动性大, 导致发票难以取得, 且相比之下, 租赁车辆的税负压力要比自有车辆的税负压力小。
三、应对“营改增”对企业税负影响的对策
应对“营改增”挑战的措施主要基于增值税本身、操作主体人、操作环境企业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1.强化票据管理, 完善税务筹划
首先, “营改增”的两方面优点:一是避免了重复征税, 二是可以进行进项税额抵扣。但是进项税额抵扣必须取得增值税发票, 因此, 票据管理成了重中之重。应对上交票据严格把关, 严禁不合格票据报销;注重供应商的选择, 尽量少与小规模纳税人合作, 多与农业相关的产品供应商合作, 因为增值税对农产品具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在签订合同时, 要严格把控发票取得时间, 减少票据时间延迟导致企业资金垫付。其次, 完善税务筹划, 一是一些资金密集型企业, 占用资金资源严重, 加强与当地纳税部门沟通, 减少纳税时间;二是重点关注当地、产业等不同领域、地域的优惠政策, 尽一切可能靠拢产业政策, 享受政策纳税优惠;三是对销售环节进行纳税筹划, 例如房产行业, 装修的增值税税率是6%, 房产的增值税税率是11%, 如果不进行分离将会从高征收, 因此在销售时要分离。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企业取得的一切的增值税发票均要经过纳税部门的识别, 尤其是数额较大的发票, 要由专人进行保管, 这就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一是财务人员的核算要准确, 可以在信息化纳税申报环境下熟练掌握税务流程;二是财务人员要有时间观念, 对于资金密集型企业, 可能晚一天财税申报, 就要搁置巨额资金资源;三是转变财务人员观念, 不能再是营业税简单的业务工作, 而是增值税核算、换算、抵扣、视同销售等诸多复杂计算工作, 同时需要与业务部门及时沟通, 了解业务性质和业务发票性质, 便于准确无误辨识发票;四是强化财务人员培训, 及时掌握国家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区域。
3.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既是迎接“营改增”的有效措施, 也是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背景。一是可以购置更先进的设备, 进项税额抵扣, 间接降低税负成本;二是将企业服务性业务进行外包, 达到降税效应;三是强化风险规范, 对财务部门引入经济审计, 实时监督财务部门税务处理进程和操作规范, 以信息化系统建立部门间的联动机制, 不仅审计部门监督其规范性和及时性, 其他部门也有责任监督其票据管理的合理合法性;四是企业可以尝试将收入分解, 改变税基, 因为增值税如果涉及两项收入混在一起时, 要从高税率征税, 因此对收入分解是降低税负的有效方法。
四、结语
“营改增”自从2012年以来, 一直是理论研究的重点。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是“营改增”对企业的积极影响, 但是近来也有不同的声音, 认为“营改增”对某些行业增加了成本。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 “营改增”是需要动“蛋糕”的, 有利就会有弊, 例如交通行业的税负成本逐渐增加。但是仅仅梳理积极与消极影响远远不够, 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借鉴性的建议与意见。因此本文提出了票据管理、人员素质和转型升级三项措施, 分别是从增值税本身、人和企业角度提出的建议。但如果要应对“营改增”带来的消极影响, 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化、探讨, 建议后续研究可以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君梅.“营改增”对企业税负影响及完善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 (2) :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