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战略(共12篇)
科学战略 篇1
引言
科学修辞语言战略1是随着科学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而逐渐显现出来的。从全部科学知识作为一个语言系统看, 都离不开语言学中修辞功能的发挥; 从语言主体和科学主体的角度来说, 人主要又是通过语言来改变态度和诱发行动的, 对于人, 修辞环境是永恒的, 人一旦运用语言, 就不可避免地卷入到修辞的语境当中;[2]从修辞语言的特点来说, 修辞语言具有灵活性、战略性、表达性、效果性等特点, 而逻辑语言则恰恰相反, 刚性、无目的性、无功利性、表征性和推导性是逻辑语言的特点, 我们无法想象脱离修辞语境的科学语言如何仅仅通过逻辑语言来表达其基本主张, 更不用说是扩大其影响效果了。显然, 科学同样也并不是超修辞的领域, 任何科学都要经历 “实在→理论→理论表达→修辞性理论表达”这样一条道路,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1来表示科学修辞语言战略的特点和过程:
而在这种科学修辞语言战略的框架中, 又包括一整套丰富和灵活的、富有美感和节奏的语言技巧, 如类比或模型、隐喻、文学 ( 美辞、情感) 语境论等纯语言技巧, 这是由修辞学本身所具有的语言特性———有效和有说服力地运用、表达和舒展语言的功能———所决定的, 而且在科学实践中, 它们都不仅仅是单纯的修辞手段, “它们恰恰是科学理论的实质内容, 作为内涵与理解的源泉, 它们与明确的文字描述和符号描述具有同等的地位。”[3]181 - 182
一类比修辞
类比是科学修辞语言战略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或技巧1, 它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 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上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推理方法, 但由于类比扬弃了未知的 ( 或不甚清楚的) 中间环节, 而是从一事物跃迁推出彼事物的判断, 因此这种方法在逻辑上总是或然性的, 对其的争议性也是自然的。
巴达洛夫在《类比方法的本质和启发作用》一书中指出, 类比方法就是通过研究模型、通过研究模型与原型之间的关系, 从而得到关于原型的一定知识, 这其中最关键之处在于, 主体通过创造或选择一个系统, 简化地复现了对于给定认识目的来说是被研究对象的本质的方面, 而这个系统同被研究对象处于一种替代、相似或同构的关系, 以至于对这系统的研究成为获得关于这个对象的知识的一种间接方式, 当人们利用系统A时, A并不同原型B发生物质的相互作用, 而是简化地从某些方面、某种构成上复现原型。[4]同样, 康德也指出, 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思路的时候, 类比这一方法总能指引我们前进。 在科学史上, 更不乏利用类比而取得科学突破的案例。
哈维在构建血液循环理论的时候, 首先就把心脏对于生命的中心作用与小宇宙中的太阳和王国中的国王进行了类比, 他说, “动物的心脏是它们生命的根本, 是其体内一切事物的主宰, 是它们的小宇宙的太阳, 所有的生长依赖于心脏, 力量来源于心脏。 而国王, 是他的王国的根本, 他周围世界的太阳, 共和国的心脏, 所有力量和天惠的源泉。”[5]1接着, 他又多次成功地运用类比来形象地表达其同时代人难以接受的理论, 如哈维在论证心室和心房的两种运动时就十分精辟地运用了三个类比———“心室和心房的两种运动, 以一种和谐而有节奏的方式连续发生, 两者协调一致, 但其中一种运动更为明显, 尤其是在温血动物中, 运动得快一些, 其机制如同在一部机器中, 尽管其中一个轮子驱动了另外一个, 但所有轮子都同时运动; 或者可以用枪炮的设计为例来说明, 扳机扳动, 火石撞击钢板, 射出火花, 火药点燃后火焰蔓延到枪膛, 产生爆炸, 推动弹丸, 子弹于是射出———其速度之快以至于全部动作在眨眼间就可以完成; 在吞咽的过程中, 也是同样的机理: 舌根抬起, 口腔体积压缩变小, 食物或饮品被推挤到咽门, 喉管肌肉收缩关闭管腔, 会厌和咽靠自身的肌肉打开管腔, 好像一个充盈的囊泡一样, 立起后, 管口张大, 这样, 满口的食物在横纹肌的作用下被压下, 再由纵纹肌传到远处。”[5]35 - 36显然, 哈维通过这三个形象的类比最终要说明的是, 心脏的运动和活动就如同吞咽动作, 将血液由静脉传到动脉, 为此, 哈维再一次运用“马饮水”的类比来加以说明, “在马饮水时, 随着喉的每一次运动, 水被摄入后传到胃, 每次运动都伴有一种声音并产生可听到、触摸到的一次搏动; 心脏的每次运动也是这样, 当定量的血液由静脉传到动脉时, 可在胸腔内听到产生的搏动的声音。”[5]36
可见, 哈维这里通过与可见的或者易观察的现象类比, 轻松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类比修辞在这里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特别是在被研究对象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时候, 具有联系、联想、启发、假设、解释和模拟功能的类比无疑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科学家可以借助被研究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关, 把自己的思考内容明晰生动起来, 或者通过类比模型再现思想或抽象实体, 如气体分子运动论中, 把分子之间的作用与弹性球之间的碰撞类比、原子结构理论中的有核模型和原子核的壳层模型等。
此外, 在科学史上, 运用类比修辞取得科学成就的案例中, 最为经典的案例莫过于达尔文通过利用一个人们更为了解的和已经接受了的人工选择来类比提出他的自然选择理论: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图2清楚地看到达尔文使用类比的全过程:
在图2中, I表示“所有生物体都易于增加的高速率”, ( 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某些观点) 由于这种高的 ( 几何的) 增加几率, 再加上某些固有的前提, 生存斗争S就是“必然结果”, 在其中, 每一个微小的变异, 只要有用, 就会被保存下来, 这一过程就被称之为自然选择N, E是待说明的效果, 或者说, 是从理论说明中得到的结果。而类似于N的一个原因A ( 人工选择) 蕴涵了类似于E的一个效果D ( 家畜的变异) , 而N又蕴涵了E, “≈”表示类比关系。[6]
显然, 在这一程序中最为棘手的部分是S →N。 严格地讲, 人们不能说, 在逻辑意义上, N是S的必然结果, 这里出现了逻辑上的困境。达尔文清楚地知道, S →N的有疑问的本性, 使得对E的说明, 同样是成问题的, 他也意识到, 假设- 演绎程序的局限性恰好在于这种蕴涵关系。达尔文为了增加N的价值, 使其超越简单的猜测层面, 由此使他的对话者更容易接受N, 必须找到有利于N的一些单独的支持。这里, 达尔文首先想到的恰恰是类比论证, 因为这里只有类比论证可以超越逻辑论证上的局限性, 在相似或相关的A和B两事物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正如达尔文所写到的那样: “我们已经看到, 选择原理对人类是如此的有效, 那么, 能把它应用于自然界吗? 我认为, 我们将明白, 它会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应该牢记, 我们的家畜和更低程度的那些自然物种, 有多少个循环不止的奇异特性会发生变异; 这种遗传倾向又是多么的强烈。在家畜中, 真的可以说, 全部有机体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可塑造的。应该牢记, 所有有机体的个体之间以及与其生命的自然延续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多么复杂和多么密切相称。于是, 我们能够认为, 既然对人类有用的变异确实发生了, 那么, 在残酷而又复杂的生存斗争中, 在某方面对每种生物都有用的其他变异, 也应该在世代承袭的过程中时而发生, 这难道就不可能吗?”[7]可见, 在论证自然选择证据不足时, 达尔文并未因此而退缩, 而是选择了可观察的或可控制的人工选择与尚缺乏证据支持的自然选择之间的类比论证来为自己的进化论思想提供理由上的支持。
总之, 类比修辞是指其中一事物A的特性或规律性已为人们所认识, 而另一与之相似或相关的事物B则是不易观察的或未被人们所掌握的, 但通过A和B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而获得有关B的某些特征或某些规律性,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3来表征这种修辞方法:
同时, 类比修辞的意义也在于通过寻求A和B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 并发挥类比修辞所具有的联系、联想、启发、假设、解释和模拟功能, 最终在科学认识上形成思维上的跃迁———获得有关B的某些特征或某些规律性。
二隐喻修辞
与试图通过获得存在于两者之间相似或相关关系的类比相比, 隐喻则是一种浓缩了的类比。隐喻之所以在西方的语言传统中受到极大的重视, 原因就在于它能够表现事物的本质, 能够连接起现象和本体两个不相干的王国, 同时也是因为它的运作与人类的思维功能是相似的, “世界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隐喻的运用结果。[8]英国著名修辞理论学家L. A. 理查兹在其著作《修辞哲学》一书中也指出, “一切语言基本上都是隐喻的, 隐喻是通过抽象来发生作用的。”[8]齐曼也同意理查兹这一观点, 并将其推广至科学实践, 他指出, “科学理论不可避免是隐喻的, 甚至最严格的科学模型也是通过类比和隐喻起作用的。”[3]180
与众不同的是, 理查兹并不同意传统的隐喻观点———认为隐喻的运用是一种天赋, 一些人具有而另一些人则不具有, 而且是不能传授的; 同时也不同意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在语言中运用是特殊的、例外的东西, 是对正常运作模式的一种偏离。一般认为, 以理查兹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 已不仅仅把隐喻看成是在演说或文章中产生文体效果的修辞格或是语言中的装饰品, 而是把隐喻定义成把一个所指意义用于指一组与特别的方式相关联的事物, 以便能够发现另一组事物中相似的关系。隐喻的过程就是从一个所指意义中借用一种特点把它连接到另一个所指意义上,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已经无意识地运用了排列、分类、比较和抽象[9]等原理。我们用下面的图4来表示隐喻的本质:
如图4所示, 作为语言修辞实践中的两种方法或技巧, 无论是类比还是隐喻都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利用事物之间相似性或相关性来探知或理解未知事物特性的进路。隐喻首先引起更为细致的类比, 接着浓缩化后的类比又形成隐喻[10], 而隐喻又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一方面是“迷人的”相恰性、形象性、 简约性和跳板性, 而另一方面又是“潜在的”模糊性、歧义性和“魔性”: ( 1) 相恰性是与自恰性相对的一个概念, 是指由隐喻连接起来的A事物和B事物之间相似性的可能性、恰当性和匹配性, 如我们可以说“太阳是一个红色的气球”, 但我们说“太阳是一个黑色的叉子”就是缺乏相恰性的隐喻; ( 2) 形象性是隐喻最为“迷人”的特点之一, 它借助“喻体”的某一特性, 通常是“喻体”的外在形象或某一强大功能, 来表现难以观察的或抽象的“本体”, 如哈维将其理论研究的心脏看成是日常的水泵, 显然哈维这里使用的水泵隐喻就是借助了水泵的泵水功能; ( 3) 简约性是指通过隐喻 ( 尤其是那些把抽象概念视为具体事物的隐喻、把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术语的隐喻) 的使用使那些复杂、繁乱和晦涩的认识或理解变得简单、明晰和易于理解, 如医学上曾经把一种中枢神经类的兴奋剂定义为学名甲基苯内胺, 又名甲基安非他明或去氧麻黄素, 后来医学上又根据其外形和特性被隐喻为冰毒[11]; ( 4) 跳板性是隐喻最显著也是最富争议性的特点, 隐喻的使用意在构建起不同语域之间的通约, 搭建起所予与映射、判据与猜想、常规与假设之间的桥梁, 从而超越了一维的字面意义和单纯的经验判据, 消解了稳态的指称理论与僵化的逻辑桥梁, 摆脱了严格因果决定论的逻辑限制与束缚。[12]
与隐喻的这些优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隐喻的 “危险性”特点也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的, 其中, 模糊性和误导性就是指有些隐喻在借助那些熟知的、 有形的和具体的事物来表达那些抽象的、无形的和难以定义的概念的时候难以克服的弱性, 因为在使用隐喻的时候, 主观性的作用较为明显, 如“太阳是一个红色的气球”这个隐喻, 两者的对等性和可靠性是值得怀疑的, 在其中尽管我们可以清楚无误地认识到气球的特性, 但我们却无法清楚地根据这个隐喻了解到太阳的全部特性, 而且我们甚至会因为这个隐喻而错误地形成对太阳的认识; 此外, 当肉身体验或通过这种体验获得的知识发生变化时, 无论是具体概念, 还是抽象概念所依赖的语境都发生了变化, [13]对概念的理解是否需要调整, 隐喻是否需要转移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如“气球”遇冷收缩, 遇热膨胀, 那“太阳”具有这样的性质吗, “太阳还是一个红色的气球吗?”; 隐喻的“魔性”[14]是由一些反对隐喻的批评家们提出的, 他们从科学史上失败的隐喻事例出发, 认为隐喻易造成与实体的 “偏离”效果, 甚至会干扰和误导科学的研究, 理由很简单, 无论是类比, 还是隐喻都无法提供可靠的可遵循的逻辑通道, 毕竟它们都是直接飞跃彼此事物的方法, 其哲学或逻辑学的“危险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隐喻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弱性, 但其“迷人性”也是让人难以抗拒的, 当我们立足于科学领域来审视科学中的隐喻的时候, 也会发现科学史中充满了把科学隐喻作为发现新事实和提出新概念的重要工具的事例, 甚至最伟大的科学家也认为, 运用科学隐喻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15]我们无法想象缺失了隐喻修辞后科学理论、科学概念以及抽象的科学实体会变得怎样难以让人接受和难以让人理解, 也无法想象一旦隐喻从科学领域消失, 如没有了“场”、没有了夸克、没有了DNA模型等, 其结果会使科学世界变得何等的枯燥和呆板, 也许即使是那些科学主体的初级认识也会完全丧失殆尽。
三文学美辞效果
最后要提到的第三种科学修辞语言战略是通过纯语言文学手段来实现的, 其中包括那些美辞的使用、美学理论的运用以及文稿文字的重复、加重、斜体来达到使科学理论和观点在交流和评价效果上的缩小或放大, 最终实现作者意图的突现或回避。正如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所言, “科学家在撰写公开发表的著作时, 都采用了将能够赢得有鉴别力的科学同行们赞同的典型方式。其中有些的确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了作为说服性文献的科学文本上; 也有人关注把意义模糊的实验室观察结果转变为没有问题的科学文本; 还有些人则关注的是科学中口头和书写形式的论述的模式; 最后, 还有些人注重分析科学论文及其科学读者的变化。”[16]
从语言学角度看, 修辞说到底就是通过运用语言表达的规律、技巧来实现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美辞劝说艺术, 修辞的语言目标也当然重在追求语言表达上的“信” ( 语言承载信息的可信度) 、“达” ( 表达与交流的顺畅) 和“雅” ( 美辞语言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境界享受) , 其中“信”就是“贝叶斯修辞”的范畴, “美的”或者“雅的”效果正是科学修辞语言战略中一项重要的表达技巧。
必须指出的是, 我们这里提出的“美辞”概念, 并不是简单的那些“华丽”的辞藻和华而不实的“修饰”, 而是指一整套致力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和境界的包括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学科在内的语言加工过程中全部体现出来的技巧和规律的概括。其中, 有的表达明晰、生动和形象, 而有的表达则体现出更难达到的美———平白、流畅和朴素; 有的表达符合美的整齐、匀称、比例、节奏、和谐等原理, 而有的表达则符合“杂多与统一”的美的原则。此外, 为了突出作者的观点, 还会使用文字表达的技巧, 包括文字的加重、加点或斜体, 也会使用文字上的重复、顶真、递进、诘问、质询等来加强语气, 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可见, 这些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的使用, 充分体现了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张力———长与短、断与续、整与散、静与动、繁与简、常与变、虚和实、抽象与具体、省略与反复、直言与曲说、平易与奇警、直觉与通感等[17], 从语言学角度看, 这些正是修辞所独具的美辞功能和效果。
当我们审视科学语境或科学文本时, 就会发现众多运用美辞修辞的范例:
范例1: 在哈维《心血运动论》一书的文本表达中, 运用文字表达技巧最多的就是形象比喻的美辞手法, 每当哈维要描述肉眼无法看到的理论实体和经验实体的时候, 他就会在其后面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方面是达到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类比或隐喻的效果, 而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文本表达的效果。
“与其功能相应, 心脏是生命之起源, 人体内微宇宙的太阳, 或命名为人体世界的太阳”;[5]55“心房也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那样, 只是作为血液的源泉和贮藏处, 因为除了作为容器, 心房的搏动就没有作用吗? 不是的。心房是血液最先的驱动器, 特别是右心房, 就像曾经说过的, 是‘第一个生最后一个死’的, 它的搏动有助于血液输入心室, 再通过心室不断地收缩, 使运动着的血液更容易更有力地输出心室。就如一个击球员, 如果他在球弹回时击球, 要比只是随手把球扔出去要有力得多, 也会击得远得多。另外, 与一般的看法相反, 心脏或其他任何东西, 并不能自己膨胀或扩大, 而且在扩张时将血液吸入腔中, 除非像一块海绵, 一开始被压缩下去, 随后又恢复到正常的状态。”[5]100 - 101
范例2: 在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 使用最多的美辞手法就是通过文字加点的技巧, 来突出作者的观点, 最终使那些哪怕是最谨小慎微的细节也得以放大化和加重化, 使那些哪怕是多么难以言表的理论也得以清楚化和具体化, 使那些哪怕是多么晦涩、多么易被他人误解的观点也得以明朗化和准确化。
“我们可以比喻说, 自然选择在世界上每日每时都在仔细检查着最细微的变异, 把最坏的排斥掉, 把好的保存下来加以积累; 无论什么时候, 无论什么地方, 只要有机会, 它就静静地、极其缓慢地进行工作, 把各种生物同有机的和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18]
范例3: 语气上的自问和反问、语气上的递进和渐强、文字上的重复和回文也是科学家劝说和论辩的常用语言战略技巧。
“我们所看到的在人类手里发生巨大作用的选择原理, 能够应用于自然界吗? 我想我们将看到, 它是能够极其有效地发生作用的。……我们既然看到有用于人类的变异, 无疑地是有用的, 那么, 在广大而复杂的生存斗争中, 有利于生物本身的变异, 难道在许多世代的历程中就不会发生吗? 如果会发生, 那么个体之具有任何优越的性质, 无论怎样细微, 将有较好的机会以生存繁殖, 我们对这件事还有疑问吗?”[19]
事实上, 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缺少了这些美辞表达的科学文本会有多么的枯燥和呆板, 也根本无法想象只有逻辑符号和公式充斥着的科学文本会有多么的晦涩和刚性, 唯一能想象的结果只有一个——— 也许, 只有元作者能独享其失去交流和表达功能的 “真空中的”科学孤本, 这正如罗姆·哈瑞所言, “即使是那些用因果语言写出的文本也一定不是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框架, 而是作为一个用来把某种权威的气氛赋予这个报告的修辞装置而被说明的。因为实际的研究方法包括被试在这些叙述上作注释, ‘试验者’以这些叙述呈现它们, 它也可能包括一个被试者找到正确的词描述自己, 等等。……他们当作因果律所呈现的不是别的, 正是话语惯例。他们不由自主地成了叙述家。”[20]
科学战略 篇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已经从创建之初的名不见经传,成长为我国军民结合得好、综合实力强的军工集团之一。多年来,集团公司以实施战略管理为抓手,锐意改革,攻坚克难,推动企业在科学发展中实现了新跨越。
一、以战略引领企业改革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集团公司狠抓以战略管理推动发展。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及时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发展战略,有效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军民结合型企业集团的战略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综合实力大幅增长。从昔日亏损严重的军工集团到今天的世界级企业,集团经济规模不断跃升,主要经济指标居国防科技工业前列。到2011年,集团资产总额达2480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3.3倍;营业收入2799亿元,是2003年的5.6倍。“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7.49%,资产总额年均增长21%。
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在战略引领下,集团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11年,集团公司实现利润81.8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38倍;上缴税金124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3.1倍。“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利润年均增长49.31%,上缴税金年均增长39.37%。
民生福利持续改善。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不渝地实施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的原则。2011年,职工人均年收入4.31万元,比2003年增长了2.7倍。大力实施“退城进园、退城进郊”项目,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建立帮贫扶困长效机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以“零事故”为目标。
战略地位稳步提升。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力量和中央直管的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始终把特种产品放在绝对优先位置,在完成国庆60周年阅兵、亚丁湾护航、北京奥运安保等国家重特大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连续4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连续6年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获得A级。2012年,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7位、制造业500强第8位。
二、实施战略管理的实践
在实施战略管理中,集团公司不断完善科学战略体系,不断充实战略实施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军工特点、集团特色的战略引领发展之路。
以“保军报国、强企富民”为使命,把忠实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我们始终牢记使命,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大力提升军工核心能力,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实现跨代跃升。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先进军工和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优势资源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聚集,特种产品、车辆、新能源、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汽车产业不断优化战略布局,稳居国内第一阵营。新能源产业高起点、高水平发展,已逐步成为集团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装备制造业正向大型化、重型化、集成化、成套化发展,输变电领域掌握了世界尖端研发制造技术。不断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发新能源车型及新型节能发动机,引导和推动建立自主品牌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统一标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以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为着力点,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创新为先导,不断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与管理模式,努力营造敢想敢试、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2004年开始实施“科技兴企”战略,2009年集团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成以兵器装备研究院为顶层、9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为龙头、36个省部级技术中心为骨干、专业研究院所与联合研发中心为支撑、企业研发机构为基础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数字兵装”建设成效显著;加大科技投入,新产品贡献率超过50%,拥有专利量超过7000件,连续多年居央企前列;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居国内第一、世界第十三位。
以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为方向,不断完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始终坚持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开放心态审视自己,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提升集团的战略管控能力。设立财务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改造升级资产公司,大力开展资本运作;成立事业部和专业公司,集团化管控、专业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规范董事会和监事会建设,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以改革促发展,35户企业完成政策性破产,一大批社会职能项目剥离移交,清理非主业子公司462家;相继实施26个退城进郊、退城进园搬迁项目,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始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与福特、铃木、标致雪铁龙、马自达等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全球研发资源,形成了“五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出口增速明显加快。
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重点,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深入推进“领军人才开发工程”。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以“四好班子”创建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的高素质企业管理者队伍。实施院士培养推进计划,实行科技带头人与技能带头人制度,建立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与技能人才队伍。共成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10多名,累计1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汽车领域11人,居行业首位。重视为科技人才营造成长、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薪酬分配体系,实行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制,大幅提高科技人员工资水平,职工收入逐年稳步提高。通过实施具有集团特色的人才战略,科学发展的内驱力极大增强。
以精益管理为指导,推进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精益管理,构建以消除浪费和降本增效为目标、以绩效持续改善为核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精益管理体系。实施成本领先行动计划和面向成本的设计管理,成本竞争优势和企业精益管理水平不断升级。大力推进基层星级精益班组建设,着力推进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目前,精益思想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以关注顾客、全员参与、杜绝浪费、创造价值、持续改进、追求卓越为特征的精益文化逐步形成,成为推动集团加快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坚持产品质量至上,“每一支枪、一发弹都坚决做成精品”成为集团一贯坚持的质量准则;生产优质产品,成为矢志不渝的追求。
以着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法宝,形成企业发展的独特战略优势。始终坚持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和,努力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高度重视党组自身建设,着力提升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抓班子带队伍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成员工好理解、好执行的企业语言,内化为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追求。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推行“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坚持典型引路抓党建,把一大批鲜活的典型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坚持以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氛围。
以调整升级为抓手,在战略转型中推动企业持续发展。调整发展方式,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战略产品、盈利产品和特色优势产品。调整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重点攻关,加快实现由分散科研向集智攻关转变、由仿研跟踪向自主创新转变。全面打造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体系,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跃升。创新营销模式,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市场协调发展转变。坚持精干高效、运行有序,压缩管理层级,优化员工队伍。调整分配机制,实施全员绩效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三、实施战略引领需要遵循的原则
总结集团公司实施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感到:战略管理能力决定企业命脉。正确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关乎企业的兴衰成败。其中把握“五个根本”至关重要。
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谋划战略的根本前提。解放思想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掌握先进理论,不断更新观念,才能确保战略谋划的前瞻性,确保战略的科学性、指导性、权威性;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善于打破常规和积习,才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企业快速崛起。
始终把立足全球化竞争作为制定战略的根本取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特征更加突显。企业是全球化竞争的主体,世界范围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主战场。只有立足全球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制定发展战略,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又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始终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作为完善战略的根本遵循。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善于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落实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每一环节。要始终依托国家战略制定企业战略,自觉把企业战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自觉服从、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牢牢把握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战略实施的根本目的。推动科学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基本保证,是抓住机遇,赢得挑战的关键。必须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与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落实于企业战略之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下苦功,推动企业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
始终把强化执行力作为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战略决定命运,执行决定成败。在战略实施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大力提倡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和高昂的斗志,把提升和锻造执行力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功,使坚强的执行力成为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
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 篇3
与此同时,那些从事中医、古汉语、二十四史研究等工作的,不管在实际工作中能否用到英语,只要参加职称评定,就必须经过外语考试这道门槛。在社会舆论以及教育和用人等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畸形的语言格局:英语成了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一个资格和门槛。全民学英语的教育方式,已经弱化了对汉语言的学习。国内的教育环境缺乏对母语的热情,国人的汉语水平日渐退化。
为此建议如下:
1.重视汉语教育。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文化密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各种象征、情感、记忆,承载着他们对起源、目的、价值的共同想象。汉语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唯一纽带,在传承文化、训练思维、塑造精神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建议从小开始重视汉语教育。小学至初中,重视中文语言文字和口语表达的教学。除语文、数学课程外,大幅度减少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变成高年级后的选修。大幅度减少各类考试的科目,给孩子体会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的逻辑和美感留下空间和时间。
3.治理中学、大学、考研等各教育阶段的“英语崇拜症”。确定外语教学中英语与其他外语合理的比重和格局;职称晋级和干部提升与外语水平要求不应该一刀切。
4.在大学课程中改变英语教学方向和方法,重视与外语相关的应用教育。除外语专业外,降低外语分数在高考中的权重。
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篇4
减贫与发展是反映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 认识和掌握贫困化发生机理、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是制定扶贫规划的重要依据。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 但实际效果不佳, 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 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实践中, 需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的战略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制度体系。
健全精准扶贫的分级行政体系应摆在首位。全国宏观层面重在制定连片贫困区精准扶贫规划与配套政策, 率先解决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短缺问题;省域层面重在分类指导、分区诊断, 将扶贫开发与区域规划、城乡发展相结合, 促进贫困地区产业互动、区域联动;贫困县层面, 则应立足发展阶段性、差异性, 精准识别贫困村、贫困户, 将扶贫开发与发展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进程相融合, 实行整村推进、靶向治疗。
由于贫困情况不断发生着变化, 推进精准扶贫离不开管理机制的创新。需要创建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专家指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模式, 构建政府管理、法制约束、市场调节的融合机制;健全多维度贫困测算与动态管理方法, 切实解决漏贫、返贫、“被脱贫”等“三贫”难题, 纠正追求数量指标、主观冒进导致的“假脱贫”;扶贫资金项目申报责权应下放到县, 让贫困县灵活、精准支配资金, 变“大水漫灌”为“精细滴灌”。
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治理体系不健全, 已经成为贫困化的重要原因。精准扶贫制度应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和公平的分配权利, 创新国家政策性银行机制, 建立精准扶贫专项授信基金, 破解扶贫企业资金缺、贷款难的困境;也应进一步推进贫困县综合改革试点, 围绕消除贫困村、整治空心村、根治乡村病, 激励企业、民众和社会团体投入中国乡村的减贫与发展事业。
科学战略 篇5
相关才子对此类毕业论文这样描述:
1建立以重大危险源健康档案为代表的安全科技基础体系
科学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安全工作涉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是一项非线性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安全科技工作的重点,就是在这一巨系统中划分单元,逐一寻找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给出单元解和系统解。遵循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天人合一”的态度看待物质,从重大危险源人手,以几何场、物理场、生物场……等形式,抓住主要的、本质的元素,建立危险源健康档案,实现定期、不定期体检,诊断与治理。这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预防为主”的根本。
评价物的安全度需要有其状态参数,需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对比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数字化的健康档案是安全工作走向现代化的标志,必将成为监控预警、评价分析、科学治理、救援响应等工作的决策依据,也必将会成为“科技兴安”、“科技兴国”的战略基础。2建立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的质量、安全综合体系
标准来源于科学、来源于经验、来源于教训。它应是人类的财富,决不能成为摆设。标准化是“科技兴安”的本质性工作,标准化是判别政策、成果的试金石,是推广科技成果的核心要素。在哲学层面上,标准化又是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斗争的焦点。质量与安全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孪生兄弟,他们会同步成长、同时消亡。因此,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企业之生命、产业之生命、现代化之根本。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体系,是系统工程,是需长期建设与发展的动态过程。我们既要注重标准的研发,更要注重标准的遴选,永葆标准的科学性、纯洁性与合法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标准在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权威性和规范性。从现阶段的国情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趋势,必将真实地反映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3树点示范。实施
浅谈现代科学仪器发展战略 篇6
关键词:现代科学仪器科学仪器发展趋势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TH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05-02
1前言
我国科学仪器工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具有了自主研究及生产开发的能力。如对色谱、质谱、波谱、电镜以及电化学等多种科学仪器的生产研究。综观当前科学仪器的发展来看,我国专业生产科学仪器的骨干企业只是有少数,根本无法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我国改革形式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大批的技工与贸易相结合的科学仪器公司纷纷成立。这些科学仪器公司的工作人员多数是来自于研究所、大学以及仪器的生产厂家,专业知识高,技术技能强,拥有一批专业的科学仪器制造人才,对科学仪器的研制及开发有着重大的作用。为了使制造出的科学仪器同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以及在市场上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切实保证制造出的仪器性能,使现代科学仪器本身不断的向自动化、微型化、智能化、个人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现今,在制造科学仪器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挑战是一个比较直观的问题,未来科研活动及各类社会活动等需要的将是更加高技术、高含量的仪器。国家领导人、企业家及科技工作者都要多现代科学仪器的发展高度重视。
2发展科学仪器的战略意义
当前,评价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在于精湛的科学仪器、优秀的研究型人才、良好的制造环境及科技投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就结合了这几个方面,要实现此战略,就要从科研任务、设备、研制基地、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等多方面去做好相关的工作,要切实的保障现代科学仪器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要加快科学技术得出改革及发展。
科学仪器在现今,已经是一种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其被应用于对物质的组成成分、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还应用于对高科技术的数据信息测量与控制,科学仪器在我国的各种科学研究、社会生活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发挥出的作用愈来愈大。
在目前,由于科学器的智能化转变,使其由单纯的分析仪器身份向一名分析者身份转化,科学仪器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其自身也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凭其对一些重要的新原理知识、概念的分析,自身的应用软件不断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新技术不断的得到广泛的发展,科学仪器以更高的科技水平飞跃发展。科学仪器向智能化的分析模式转变,如激光、计算机技术、超导及各种各样的成象、变换技术,这些将对我国医学、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学仪器在这些层面的应用,使得仪器自身的敏捷度、测量速度、分析精确度得到更更快更准的发展,其使用的范围更加广阔。科学仪器将会向更加小型化、网络化和简便化发展,其的可靠性及全自动化程度得到不断的提高。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科学技术及工业发展的水平高低,从国家的科学仪器的水平就可以直接体现出来。在当今,世界各个工业国家,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早已发现科学仪器的发展的重要性,把其列到新兴产业的范畴,把发展科学仪器工业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生产力的强大支柱。故而,发展科学仪器,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3我国现代科学仪器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在实施中,从现代科学仪器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其正在向如下几种趋势发展。
3.1科学分析仪逐渐向大众化、个人化、日用品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分析仪器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分析仪器销售价格不断降低,各类实验室及个人都能有能力购买。分析仪器越来越微型化的发展,使得分析仪的操作方法也越来越简单,只要对普通市民进行简要的讲解,他们也能够很好的使用。如核磁共振Cn仪、傻瓜式相机、傻瓜式运动仪器等等,这些仪器已经成为当下的时尚主流。所以,过去精密、难懂、难操作的科学仪器在当前,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个人化、日用品化的科学仪器。
3.2科学仪器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由于科学分析仪逐渐向大众化、个人化、日用品化方向发展,与其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的是,过去强调大型的政府性质的实验室逐渐被小型化的共享实验室取代,目前,随着全球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精密贵重仪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向不同层次的人群实行网络化资源共享,科学仪器的网络化真正走向轨道。
3.3科学仪器向系统工程化及全局化方向发展
过去科学仪器只停留在重量型的实验室使用,通过科学仪器,科学家对物理学、微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为获取各种实验数据或证实各类原理而使用。如今,科学仪器对全球的高科技经济、全球的生态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而,科学仪器的发展趋势逐渐在全球科技中走向系统化与全面化。
4我国现代科学仪器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科学仪器不断向智能化、网络化、个人化等方向发展,为了顺应这些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制造工业等加大了对科学仪器的研发,在这其中,我们发现,我国科学仪器方面普遍存着问题。首先,我国的科学仪器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科学仪器的研发生产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科学仪器的整体技术系统性较差,我国科学仪器的总体水平还很落后,基础比较,集成力度不够。目前一些数据显示,我国的部分科学仪器还是依靠进口,一些专用的仪器需求还未得到满足。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我国缺乏对科学仪器发展机制的建立健全,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题底线为仍未被巩固好。一直以来,科研生产没有得到很紧密的联系,发展机制并不完善,企业研发的实力差,致使高水平产品的缺失,我国科学仪器的市场竞争力相对于外国的科技技术较差。
5发展我国现代科学仪器的战略总结
新时期水文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篇7
崔广柏教授在科研方面涉及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等多个领域, 建立了大水体生态系统的学术思想, 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及省部重点课题, 特别于200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太湖流域富营养化控制机理研究”。曾主编、参编专著《湖泊水库水文学》、《城市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等5部。1989年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水历史是人类与水互动的历史, 所以某种意义上, 人类的历史就是水的历史。水循环不止, 人类繁衍不息。如果有一天, 水声戛然而止, 那么人类也将真正成为了过去。
“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这是崔广柏教授在座谈中讲的第一句话。地球淡水总量为3500万立方千米, 目前可利用的淡水约10.5万立方千米。你看到的不只是一组简单的数字, 而是地球的命脉。
水, 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公共性的社会资源, 为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但随城市化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如达标水资源不足、城市内涝、污水染道等。由此就涉及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科学发展, 那么新时期水文发展如何更为科学?与水打了近60年交道的崔教授带给了我们这样几点思考——
水科学时代
“要充分认识水科学时代特征。”
新时期水文科学是从水文、水资源到水环境、水生态, 再到水景观、水文化、水旅游、水安全的一系列拓展。这表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且以政府为主导的系统工程。所以在水环境保护规划上, 采用水文、环境、经济、气象、市政、规划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尤为必要, 同时, 也要以政府为主导, 使高等院校及涉水部门协同合作, 原型观测与数值模型相互结合。
目前,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诸多问题, 如防洪压力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过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等, 所以这就涉及到治水思路和水管理体制的革新, 而核心问题就是理念的更新。崔教授讲到, 应把传统规划设计方法和手段与现代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先进规划的现代化发展的引领作用;并以先进的规划为基础, 把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 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可现如今因涉水事务的管理不善, 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极大挑战。就城市而言, 城市水系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城市文明之源, 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可如今走在城市里, 污水直接排放、垃圾直倒河道、河道连通受阻却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许多河道因长期得不到疏浚, 造成断面萎缩, 水体黑臭。另外, 围网养鱼失控、湖泊湿地破坏等也带来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景观失调的问题。而暗沟排污也屡禁不止, 部分河道采用暗渠形式排放污水, 这存在极大的环境和安全隐患。
可见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退化已经成为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最突出的水问题。因此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是现今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那么从那几方面着手呢?崔教授据多年考察的经验, 强调这么几点:污水入网。明确污水排放单位与污水公司的责、权、利, 促进与污水排放单位的交流沟通, 并接受项目业主的监督;垃圾入站。对各垃圾点进行清理, 纪委跟进督查, 分片分点督查整改和清理的进度, 追责到底;河湖连通。清淤是首要任务, 另通过其他工程措施将湖泊、湿地连接起来, 把过境洪水资源和区域内灌区的灌溉回归水存蓄, 发挥众多湖泊的调蓄作用;恢复生态。平整弃料堆、恢复植被工程、建设景观生态河道等;生态补水。向因最小生态需水量无法满足而受损的生态系统调水, 补充其生态系统用水量, 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自我调节的基本功能, 或实现新的生态平衡的活动。如恢复河道断流、消失的尾闾湖泊湿地等;此外, 还有湿地建设、恢复明渠等。当然, 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容忽视, 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湿生植被的恢复对原生动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水利与生态
“要重视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相结合的建设理念、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崔教授在谈话中如此强调。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江河的依赖急剧增加。以太湖流域水系为例, 其河道总长约12万km, 河道密度达到3.3km/km2, 湖泊共189个 (>0.5km2) , 流域内现有20座大、中型水库, 整个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7.4亿m3, 总用水量2001年为298.7亿m3, 2004年306.4亿m3, 2007年361.0亿m3。依赖的加剧也致使我们对江河的担心不断增加, 应及时做好工作防止江河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崔教授以张家港市为例, 对已有河道、未开河道及规划湖泊等做了图解, 介绍并肯定了其水资源中长期综合规划。当下城市河流污染加剧、海水上溯距离不断增加等, 区域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可谓亟待解决。
水系是城市的安全保障, 是城市的生态载体, 是城市的发展之基。水系承载着城市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及生态安全。同时, 水系作为城市的生态载体, 直接反映着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 影响着城市的形象与地位。而城市水系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服务功能, 也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推进河湖水系连通,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维护河湖健康, 构筑水安全保障体系, 是一个城市不容推卸的责任。
由此, 河道治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崔教授谈到, 河道治理首先要考虑到河湖本身的结构形态, 是直线型河道还是弯曲型河道, 据此进行岸线调整。其次要考虑到河湖周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当年太湖蓝藻、滇池富营养化就是很好的反面例子。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势必会与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 也势必会造成经济增长的中断和倒退。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如果经济效益的获得置公共安全于不顾, 又何谈人民的幸福安康。另外, 河道的治理还需考虑到水资源水环境管理体制。崔教授提到, 当下要着力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推进水资源有偿使用,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执法监督与公众参与, 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其中, 在河湖水系连通的问题上, 则需同时考虑河湖的结构性连通和功能性连通, 充分认识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 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围绕‘水活’创新思路, 強化生态水利观念;围绕‘水畅’统筹规划, 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围绕‘水清’加强协调, 规范河湖水事秩序。”崔教授说到, 这是保障工程安全运行、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定位, 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 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 寻求最佳的河流生态工程方案。整治一新的九江长江大堤及其它一些兼顾生态景观的湖泊蓄水工程都是不错的, 而我们的目的也是如此, 水利工程本就应是安全经济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水型、生态型、环保型、景观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新时期治水
崔教授谈到,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重大转变和战略部署。
在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中, 要实行“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等三条红线限批控制管理。“围绕水资源的配置, 全面实现以供定需、区域用水总量控制, 是实现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的重要手段;围绕水资源的保护, 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全面实现入河湖排污总量管理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 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性保障措施;围绕水资源的节约, 全面实现定额管理、用水效率控制, 是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崔教授说, 三条红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同时, 挖掘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潜力, 如污水资源化、雨洪资源的利用、过境水量的利用, 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是围绕三条红线, 严格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和管理, 以‘三条红线’为核心, 着力推动用水方式的转变。”首先调整粗放用水解决水危机, 其次加强水治理倒逼产业结构升级, 最终构建水文明促进人水和谐。
崔教授讲解了浙江省“五水共治”的例子。浙江省委省政府2013年提出“五水共治, 治污先行”, 重点突破治污难题, 同时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齐抓共治, 具有新时期的治水新思路;把水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五水共治的首要任务来抓, 具有战略决策意义。“五水共治”体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扎实推进“五水共治”的坚强决心。“五水共治”是一项战略, 细细推敲, 其科学内涵就是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核心, 把水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首要任务, 把江河湖库连通的河湖综合整治作为重要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宏观目标, 把理念和认识的不断提高作为长效保障。
水文化内涵
“要拓展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建设理念, 打造美丽中国。”
就全国来说, 现有的水文化资源并不匮乏, 甚至丰富, 但不少都已遭到破坏, 这就需要我们做正确的规划整治。而对于打造新的水景观, 景点就要注入文化元素, 使景点由单一的休闲功能向融合着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的景点转化。习总书记最近指示, “各地区、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尊重农民意愿, 突出农村特色, 弘扬传统文化, 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这并不是单纯要求“面子”上的整改, 而是“突出特色”、“弘扬文化”。这也提醒了我们, 人居环境整治要拒绝“舞台布景”, 留住“活态城镇”。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 精神是民族的灵魂。而水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 其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水文化有广泛的社会性, 反映水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历史的悠久性, 是生命之源, 人与水打交道之初就有了水文化;有内容的精博性, 是民族文化的宝库, 内容博大精深, 如景观水文化、行为水文化、心理水文化、时空水文化等;有方向的先进性, 是历史的积淀, 有时代烙印, 体现与时俱进的特色。“水文化是中国的母体文化, 我们要挖掘丰富文化资源, 彰显历史之韵, 加快文化建设步伐, 传承文化之魂。”崔教授说。
生态中国才是美丽中国
“以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力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顺应这一趋势将会稳占发展先机。”
建设水生态文明,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
中国未来的城市化不是低层次的规模扩张和人口集聚, 而是要建设资源高效可持续、环境清洁安全、生态健康优美的生态文明城市, 从灰色文明到绿色文明, 最终实现蓝色文明, 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化过程, 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崔教授表示, 水生态文明理念包涵“自然文明”、“用水文明”、“意识文明”、“管理文明”这几方面。自然文明即“水循环完整稳定, 自然水生态健康, 水环境系统友好, 水景观优美”, 用水文明即“供水安全保障, 防洪安全保障, 全社会用水高效, 废污水排放控制”, 意识文明即“公众认知程度高, 社会水公德建立, 区域水文化丰富, 领域科技发达”, 而管理文明则是“法制发挥完善, 制度健全有效, 管理体制合适, 公众广泛参与”。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崔教授呼吁, “我们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线, 不断加强对水的客观规律的认识, 探索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新思路。充分调动全民积极性, 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风气, 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而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力。
科学构建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篇8
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现状
早在1994年, 即我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的第二年, 相关专家便提出了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我国的石油储备包括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等四级石油储备体系, 目前已经启动了国家储备和中石油、中石化的企业储备两级体系建设。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总共规划了三期, 其储量安排大致是:第一期1000万至1200万吨;第二期2800万吨;第三期2800万吨。一期四座储备基地分别位于沿海的镇海、舟山、大连、黄岛, 截止2008年12月镇海、舟山、黄岛三大基地已基本建成, 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预计相当于十余天原油进口量, 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 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原油进口量, 到2015年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90天远期目标可望实现;同时, 我国第二批原油储备库也开始兴建、运行, 新疆鄯善、甘肃兰州、四川万州、辽宁铁岭、黑龙江大庆、林源、甘肃兰州、广东湛江、汕头和茂名开始陆续兴建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原油储备库, 中国正在扩大战略石油储备的范围。但是目前我国的石油储备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应该借鉴他国的石油储备经验, 有计划地建立我国的石油储备制度, 分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特点的石油储备体系。在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过程中, 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构建科学的政府管理体系, 科学规划透明运作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关系着国家的安全,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机构体系, 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 透明运作。
1. 组建科学的战略储备管理机构。
世界各国构建战略石油储备体系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美国石油储备的主体是政府, 日本是政府导向, 储备主要由政府进行, 法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由国家、专门机构和石油生产经营者三家共同参与管理, 德国是“联盟储备”机制, 官民联盟储备、政府储备、民间储备量的比率为57∶17∶26。我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由政府 (国家) 储备和民间 (石油企业) 商用储备两部分构成, 国家是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投资者, 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2007年12月18日,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 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是中国石油储备管理体系中的执行层, 宗旨是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石油储备保障, 职责是行使出资人权利, 负责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和管理, 承担战略石油储备收储、轮换和动用任务, 监测国内外石油市场供求变化。该中心的成立增强了中国石油储备管理力量, 理顺了中国石油储备管理层级关系, 拉开了我国石油储备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的帷幕, 将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石油储备管理体系, 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建设, 规范石油储备运作, 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高了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的管理能力。目前, 储油的决策权在发改委能源局, 基地管理者的职能是负责看守储罐和保障注油安全。
2. 资金保障, 科学规划。
国外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来调节。我国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可以考虑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金”, 基金的运用要有规范的程序和监管措施。2008年下半年, 油价低迷为我国大规模增加战略石油储备提供了很好的时机, 但执行起来并不会顺利, 一方面是原油储备基地的储油基础设施有限,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储备基地都是地面罐, 将来的维护、运行成本会很高, 安全性也不如地下存储的方式好。要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石油战略储备技术路线和储备量,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美国运用盐穹储油技术储油的每桶成本为1.75美元, 如果采用地上储罐设施, 每桶容量的设施投入需要15~18美元, 至少是盐穹的10倍。从长远看, 我国也可以将储备的重点放在地下, 我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地下溶洞, 经过改造用于战略石油储备也不是不可能的。战略石油储备属于超级庞大的工程, 需要政府的合理规划设计, 在工作中, 政府机构要坚持透明化、市场化的原则, 打造战略石油储备阳光工程, 以保证石油储备设施的质量。同时增加石油储备政府要有长远规划, 从长计议, 不能一窝蜂来做。
3.慎用国际资源。
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的油源主要来自沙特、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不论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中使用的是原油还是石油产品, 抑或是两者的结合, 国际资源对中国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较高比例地采用国际石油填充中国的战略储备, 将使我们走进一个两难的境地:油价走高时不宜于买, 油价走低时国际石油交易商不见得愿意以低价向中国出售石油以供战略储备使用。所以, 要寻求合适的进口原油的比例。
以油价为信号, 市场化适时调整储备量
1.高油价时坚持“慢慢进、悄悄做、不断做”的储油策略。我国在战略石油储备工程建设之初, 设计的理想吸储价位是30~40美元/桶。超过这个价位吸储, 国家就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采购成本、维护成本和市场成本。但迫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 只能上调吸储价位的预期。战略石油储备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繁杂任务, 按照中国设计原油储备能力为9000万立方米的储备总量来推算, 没有一年半载, 不可能实现罐体全部注满。国际油价波动幅度较大, 何时储油是我们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国际油价暴涨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放缓, 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储备石油的步伐, 因为中国的情况与欧美不同, 尚未形成能够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石油储备, 越早完成储备计划就越主动。在油价较高的情况下, 要坚持“慢慢进、悄悄做、不断做”的储油策略。2006年8月, 我国向第一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开始注油, 300万桶原油入库, 这是镇海基地正式注入的第一批油, 也意味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终于实现零突破;2007年3月, 我国开始向第二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舟山注油。在高油价情况下, 我国并未停止注油, 这种决策是正确的。
2. 低油价时坚持“深挖洞, 广储油”的储油策略。油价较低的时候, 要抓住机遇, 适当加速增加原油储备, 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成本, 还可以迅速建立成原油储备, 一举多得。2008年7月份原油价格由最高点开始下跌, 我国原油储备加快了步伐, 11月份向第三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黄岛注油730万桶, 镇海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接近尾声。12月又向新疆鄯善原油储备库一期工程开始注库储备, 新疆油库是我国最大的原油储备库, 全部完工后将建成800万立方米的库容, 是国家建设的第二批原油储备库中第一个开始注油的项目。
加快立法, 依法保障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实施
在构建本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普遍通过法律形式来保障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开始对战略石油储备立法, 从美、日、德、法等国的战略储备制度看, 1975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 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日本政府于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 要求所有石油公司和石油进口商, 在政府财政援助下进行基础储备。1978年, 日本政府又修改了《石油开发公团法》和《石油公团法》, 规定由兼有政府职能和国家石油公司特点的石油公团承担国家石油储备任务。德国《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规定, 德国石油储备协会承担国家法定的石油储备义务。法国《关于工业石油储备库存结构的第58—1106号法》确立了政府对战略储备石油实行永久监控。四国对于储备目标和规模在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有法可依, 为战略石油储备提供了科学有保障的运行。但是,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石油储备方面的条例或部门规章, 自2006年起, 国家连续两年将《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列入抓紧研究范围, 但至今尚未出台。必须抓紧相关立法, 只有在出台相关的法规之后, 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才能真正开始走向完善。
储油于民, 藏油于民, 探索多种储备方式
国内油品体制改革速度明显加快, 希望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够迅速上马、多元化经营, 进而真正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1.发挥储油主体多元化。中国参与战略石油储备的主体在持续多元化, 以三大石油集团为主体, 还有民营企业和外资公司。如广东政府就一直在致力建设地方成品油储备和湛江新基地储备。政府要统一指导、出台相应鼓励政策, 鼓励民营和外资公司合理储备石油, 同时要加强监管, 掌握油储公司的石油储备量。对于一些燃油短缺频发的地区, 一些终端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储备适量的成品油, 充分发挥石油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逐步达到国家石油储备的总体目标。
2. 探索利于增加原油储备的方法。我国第一个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注油已接近尾声, 在镇海基地注油的过程中, 有相当部分储罐租赁给了中石化用于商业原油储备。因为, 一方面, 不管是哪家公司进口了原油, 只要装进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罐, 就等于达到了储备的目的, 一旦国家需要, 随时可以将租赁给中石化的储罐和商业石油储备一并收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所有。另一方面, 如果不租赁出去的话, 这些罐体每年同样会产生高额的闲置和维护费用, 这也减少了石油储备的成本压力。
企业创新战略应践行科学发展观 篇9
所以, 企业创新战略既要坚持发展的第一要义, 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企业不能做到两者之间的统筹兼顾, 就会出现发展上的停滞或者紊乱, 更谈不上持续发展了。
简单来说, 企业制定创新战略, 应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没有以人为本, 为用户服务的核心理念, 即使创新出再好的科技成果, 都有可能无用武之地。如当下一些企业, 连CVT为何物还不知晓, 就开始开发无人驾驶、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系统。且不说能否成功, 即使花费巨额的资金和巨大的精力获得技术上的突破, 那么, 如何解决其与用户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恐怕也是一道“世纪难题”。
企业创新战略无法坚持科学发展观,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决策层的发展观念依然比较陈旧落后。当前, 存在于某些企业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有的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 有的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产值为中心”, 还有的甚至弄虚作假, 贪大求洋, 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更有甚者, 一些企业借“发展”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 如有的打着“兼并重组”和“提升规模”的幌子, 动辄提出要做“国际一流”和“世界某某强”;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 以口号代替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贯彻落实。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篇10
当今世界,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社会的来临, 人才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成为决定一国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同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 区域已经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因此,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既是面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 也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战略从性质上讲是从属于发展战略的, 人才强区战略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来实施, 区域经济发展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的发展观念和发展要求决定了人才开发和使用的理念和方向;另外, 人才战略又是发展战略的“制高点”, 占据了人才“制高点”, 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以人才强区战略促进科学发展, 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二、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强区战略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1. 把握人才强区战略与区域人才开发战略的根本区别。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才强区战略不等于单纯的区域人才开发战略。区域人才开发强调的是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取向的人才开发和管理, 其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而人才强区战略更加强调的是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取向的人力资本追赶战略。人才强区战略不仅仅重视人才开发, 更重视人力资本的运营与增殖。
2. 要正确处理区域人才开发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人才开发, 一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二是优化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资本结构和资源配置, 更好地发挥其他资本的作用;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单纯以人才论人才, 只强调人才的总量、质量, 而不重视人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 那么人才很难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支撑力量。人才战略要注重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协调性, 坚持人才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
3.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大人才”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 在人才强区战略中坚持以人为本, 一是要树立“大人才”的观念, 使各方面人才都得到重视, 最大限度地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来;二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必须循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指标体系, 围绕提升人才素质、提高人才能力、增强人才活力和实现人才价值来开展。
4.“五个统筹”与人才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
科学的发展观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统, 强调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内的“五个统筹”。在人才强区战略中落实“五个统筹”, 就要统筹协调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 为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以人才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人才强区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性障碍分析
1. 经济工作部门与人才工作部门分割。
很多人认为, 人才开发、人才资源管理工作是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的事, 与经济的直接关系不大, 管经济工作的领导无须过问, 管钱、管事、管人割裂开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全员人力资源管理, 因此, 人才资源的管理者不仅仅是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每个部门的领导本身就是人才资源的管理者。对于这一点, 领导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
2. 干部考核体制障碍和统计体制。
在人才开发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根本上来说是将我们现行的以物质资本优先开发的发展模式转变到人才资本优先投入的发展模式。但是现存的政绩观和干部考核体制仍是以经济指标来考核政治干部, 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体制性障碍。我们强调“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 但在实施中会因为缺乏对领导干部相应的人才工作考核指标而流为一句空话。
再看中国的统计体制, 人才统计数据缺乏, 现有人才统计的指标、方法、数据都远远落后于人才工作的需要, 除了统计的客观困难造成的外, 还能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对人才的重视不够, 推进力度还不够。
3. 人才战略制定以及人才政策执行的体制障碍。
从战略制定和政策服务上看, 中国不同区域的人才战略及政策制定趋同化现象比较突出。而且, 区域政策的出台更多是单纯的政府行为, 执行完了政策对于结果没有一个追踪、反馈、评估的过程, 其政策执行的监控、修正也比较薄弱、主观。
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的若干建议
1. 加强人才战略的科学决策与监控约束。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是人才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 我们也要引才引智,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政策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人才战略中, 吸取专家参与, 一方面提供更专业的智力支持,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 专家在人才战略实施中还能起到很重要的监督和反馈改进作用。
人才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才政策的执行都需要纳入人才工作的考核。从促进科学发展出发, 建立目标管理制度, 合理分解目标任务, 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 提出明确的绩效标准要求, 严格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建立人才信息追踪和动态调整机制, 监控战略实施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重大偏差, 修正对策和方法, 保障战略的落实。
2. 分层次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技术。
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是人才强区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要从三个层次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和技术。首先是在领导干部中普及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 使领导干部从经济学角度去认识人才以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和第一资本的作用, 从政府管理创新的角度去学习和掌握人本管理的艺术,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其次是在主管人才工作的组织人事部门普及, 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人事部门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最后要在全民中普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 组织成员的充分参与是组织收益和效率的保证。在三个层次普及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是要依托培训来完成, 这是一切人才工作的前提, 必须切实实施, 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媒体工具加强宣传、教育、讨论也是一条非常有效、快捷的途径。
3. 利用市场机制, 围绕产业集聚人才。
产业和人才有着内在联系, 一个区域有什么样的产业就会集聚什么样的人才, 反过来, 人才集聚会给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集聚效应。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市场规律, 坚持用产业集聚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是实现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重要途径。为此, 首先要以区域优势产业为依托集聚人才;其次要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集聚人才, 这是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重要途径;三是要以项目为纽带集聚人才, 以各种形式, 甚至是鼓励带薪带职, 柔性引进的方式吸引创新创业型人才参与到相关项目中;四是要围绕产业链延伸来集聚人才。
同时要树立两层市场的概念。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是在两个层面进行的, 一个是外层市场, 另一个是内层市场。外层人才市场是区域性人才市场, 主要促进人才流动, 完成人才资源初次配置;内层市场在单位内部, 完成人才资源的二次配置, 实现人才价值。以市场为导向, 促进产业与人才的互动, 首先在外层市场要重视专业人才市场的作用, 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专场、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交流会、电子信息产业与人才发展研讨会等等;要在内层市场重点解决人才的浪费问题, 重视结构资本与人事匹配, 促进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建立科学、有效的全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提高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4. 坚持统筹发展, 优化人才的空间与产业布局。
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人才工作也必须围绕“全面、协调”的要求进行部署。人才在社会经济中的统筹协调则主要是调整和优化人才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人才的空间布局, 不仅要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也要考虑郊县农村及边远民族地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聚集不同性质的人才。围绕产业发展搭建人才发展的事业平台, 促使人才由聚集走向合理布局。人才的产业布局, 不仅仅是产业间人才与产业内部行业之间人才的合理布局, 更重要的是根据产业发展积聚人才, 尤其是根据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来集聚人才, 把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统筹起来;根据产业链延伸来集聚人才, 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5. 积极进行产权制度试点, 探索人才资本价值实现形式。
人才资本产权制度是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 要求遵循资本形成和运营的一般规律, 兼顾人才资本的特殊性, 确立人才资本的产权地位, 加速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为此, 应积极推行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探索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的方法和途径, 大力推进人才资本化进程, 充分发挥人才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才强区战略不仅重视人才开发, 更重视人力资本的运营与区域的科学发展以及竞争优势的获取。首先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强区战略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继而分析人才强区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性障碍, 在此基础上, 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才强区战略要加强战略制定的科学决策和监控、分层次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和技术、促进产业与人才的互动、优化人才的空间和产业布局、试点人才资本产权制度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才战略,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邓玲, 等.成都市人才战略研究[R].成都市十一五规划前期重点研究课题, 2004.
[3]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0.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科学战略 篇11
民机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战略型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高端产业,国际竞争与日俱增,中国商飞公司成立以来,就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目前全球正在发展50座以上喷气飞机的公司共有七家,波音公司、空中客车公司主导了国际干线飞机市场,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主导了支线飞机市场。俄罗斯、日本等正在厉兵秣马,力图占有一席之地,国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二是民机发达国家占据先发优势,新进入者技术门槛高、适航标准高。而我国民机研制从来没有走过完整的研制过程,基础薄弱,国内配套能力不足。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合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未来10年,我国民机产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下决心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二是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民机产业市场需求旺盛。未来20年,我国干线飞机需求量超过4000架。三是公司地处上海,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明显。四是在立足自主研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合作使全球资源为我所用。五是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为我们招揽全球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要追赶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四年多来,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牢记使命、团结拼搏、攻坚克难,边规划边建设,边研制边引才,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明确了民机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二是全力推进C919大型客机和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研制,C919大型客机项目全面转入工程发展阶段,累计订单330架(编者:截至11月18日,订单总数达到380架),计划2014首飞。四架ARJ21新支线飞机已累计飞行2800多个小时,预计1至2年内完成适航取证并投入航线运行。三是加快建设“一个总部、五个中心”的能力平台建设。四是积极打造以“以中国商飞为核心,联合中航工业,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民机产业体系。五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员工数量从组建时的3800多人增加到7700多人。六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独特优势。开展党员“闪光行动”,发挥支部“灯塔效应”,着力培育大飞机精神,努力把党组织的独特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更加坚定了我们实现“两个建成”,把大型客机项目建设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把中国商飞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航空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十八大后,中国商飞公司将认真开展学习贯彻十八精神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世界眼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大力发展大型客机项目这些高端装备制造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注重协同创新,变被动为主动,抢占制高点,全面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我们确立了未来10年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到2018年,即公司成立10周年时,力争进入全球先进民机制造商行列。
如何科学确立普通高中的战略地位 篇12
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 在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布局中, 始终存在着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 这就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战略不明。其主要表现是: (1) 战略上没位置。近年来,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巩固提高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 普通高中几乎成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禁区。 (2) 投资上没保障。可以说, 在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 普通高中是唯一没有实现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教育。其结果导致普通高中建设债务负担严重、编外教师工资及福利负担沉重、普通高中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政策对高中学校投入不利。 (3) 办学上没人管。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不执行国家教育方针、不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在高中教育中大搞文理分科、不执行国家基础教育学制等“四种现象”。
基于以上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认为, 科学确立普通高中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刻不容缓。
在战略上必须明确普通高中的科学定位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延续, 既是基础教育的终结阶段, 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既影响着中等教育结构, 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因此, 普通高中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健康运转的“枢纽”, 它上影响整个高等教育, 下影响整个基础教育, 横向上又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结构和教育分流。因此, 必须尽快确立普通高中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必须承认, 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表现。总体上讲, 普通高中是我国应试教育表现比较突出的领域。现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功利化教育倾向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 普通高中在道德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既丢掉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又远离了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 几乎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普通高中不改革, 中小学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得到真正实施;普通高中不改革, 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基础。因此, 必须确立普通高中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普通高中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 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期”, 必须确立普通高中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战略地位。国际上, 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高中教育发展计划。如美国有“蓝盾学校”“科学高中”“人文学校”“州长学校”等项目;英国建有数学等特色高中;加拿大政府为科学高中的学生提供为期几个月的研究项目;韩国设有16所科学高中和19所外语高中, 开办科学探求班,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等等。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制定切实可行的普通高中发展战略。
在保障上必须确立政府的主体地位
我国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至今没有确立政府投资在普通高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 只给“人头费”, 几乎不拨付其他任何财政经费的, 恐怕只有普通高中了。在这种情况下, 普通高中发展最大的资源是“好生源”, 有了“好生源”就可以向重点大学输送学生, 向重点大学输送的学生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上学, 有了更多的学生来上学就可以收到更多的学费, 得到更多的奖励。于是, 千方百计地抢拉生源, 千方百计地保障“好苗子”上重点大学, 就成为学校办学的着力点。为此, 重点保“好学生”, 放弃大多数学生, 也就成为普通高中教育办学的必然现实了。
政府投资不到位给普通高中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是:高中教师和教学资源设施的配备向高考需要保障的文化类课程倾斜, 致使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德育、体育、音乐、美术类教师和实践技术类课程教师配备不足, 各种功能教学用房、教学设施、实验器材、实践场所、体育场地、图书资料匮乏。
笔者认为, 国家应尽快出台加快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就如何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普通高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作出具体的政策规定。一是各级政府要把普通高中的基本建设投资列入财政预算。普通高中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政府应该承担基本建设经费。当前, 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 通过整体规划, 确保经过若干年的努力, 化解普通高中发展中的各种建设债务。二是各级财政切实保障普通高中教师的工资待遇。各级政府必须在按照最近三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重新核定编制的基础上, 将高中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不留缺口、全口径地纳入财政预算。三是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需求配备各种教学设施。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基本标准, 在此基础上, 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投入, 保障普通高中教学设施的足额配置。四是保障普通高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国家应该出台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 在此基础上, 各级政府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五是建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体系。现在, 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 再到高等教育, 国家建立起了完善的助学体系。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将我国普通高中助学体系的这一“缺口”尽快补上。
在办学上必须保障国家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
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和力度, 切实保障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贯彻落实。
1.实施“文化课质量改进和提升工程”。我国教育向来重视基础知识文化类课程的教育教学, 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 我国的基础文化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着严重的“知识本位”和“应试训练”的弊端, 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在坚持为学生打牢基础的同时, 必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施“音体美和实践技术类课程保障工程”。音乐、体育、美术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技术类课程的教学, 始终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薄弱环节。而正是由于这些课程的开设不到位, 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此外, 还应加强对普通高中办学的管理, 严厉处罚破坏国家学制和课程方案的行为。
在体制上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改革
尽管我国有一套从省到市、县的重点中学教育体系, 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 我国中小学教育对天才青少年的培养陷入了与常态青少年一个模式、一套课程、一种方法的“窠臼”之中, 这对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形成了极大障碍。
如何加强对我国天才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现在有一种声音, 主张实施所谓“早期超常儿童教育计划”。对此观点, 我不敢苟同。中国人历来有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 再加上我国实行的独生子女人口政策, 往往把几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此, 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 再到校外教育, 我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甚至在许多方面已经走上了歧途, 不必要也不能再给我国儿童早期的健康成长加上另一个功利主义教育的“指挥棒”了。
笔者认为, 应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中启动“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所谓“特色高中”就是普通高中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标准要求之外, 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师资水平、国家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趋势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资源, 为那些具有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研究与发展机会, 为具有特殊才能的青少年的成长创造条件。
“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是由国家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或一些具有学科优势的教学型大学, 与国家认定的“特色高中”采取联合办学或联合培养的方式, 共同培养优秀高中生。其具体合作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施高中生“课程先修, 学分互认制度”。高等学校认可特色高中学生的课程选修成果, 按照高校的要求, 特色高中学生在高中学习中提前选修的某些课程, 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 大学承认其学习经历, 并给予相应的课程学分。这种合作方式, 有助于高中学校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二是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办学。参与“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的高等学校, 可以通过联合开发课程、高校实验室等资源向高中生开放、高中生参与高校的科学实验, 与高校科研人员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 开展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的联合培养。三是实行“高考直通车”制度。就是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招收一定数量的具有天赋的预科生, 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管理, 采取联合办学的办法, 这些学生只要达到了双方制定的联合培养方案的要求, 可不参加国家统一的高考, 而通过面试等自主招生的办法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深造。这种办法与当前通行的高中教育相比, 可节约将近一年的应试备考时间, 对于加快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科学战略】推荐阅读:
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06-01
从地球过程到人地和谐--地球系统研究科学战略的思考09-21
投资战略成本战略08-30
战略设计与战略实施07-15
战略创新企业战略06-26
战略优势与关键战略08-20
战略定位和战略重点10-01
建立战略执行能力战略09-01
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案例06-14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