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测

2024-08-11

临床检测(精选12篇)

临床检测 篇1

心血管病特别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在发达国家约40%的死亡由心血管病所引起, 有人预测到2020年它也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似乎无力改变这一趋向, 如何准确判断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并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成为临床医学一个重要课题。

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检测血脂项目水平是了解体内血脂代谢状况的一个重要手段, 血脂检测项目主要有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 载脂蛋白系列如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脂蛋白 (a) 等、载脂蛋白如载脂蛋白A (apoA) 、载脂蛋白B (apoB) 、载脂蛋白C (apoC) , 载脂蛋白E (apoE) 以及它们的一些亚类等, 这些项目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体内血脂合成、代谢情况, 对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都具有应用价值, 但这些血脂项目临床应用价值有哪些不同?应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检测这些项目?这些血脂项目检测结果应如何分析评价?正在成为临床心血管病专家、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等密切关注的问题。

在众多血脂异常检测项目中, 最早被重视并应用的是血清总胆固醇, 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能够降低导致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的危险。由于胆固醇是低水溶性的, 在血浆中与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复合物运输, 大部分的胆固醇是在低密度脂蛋白中, 因此指导血脂异常检测和干预治疗的重要组织———美国全国胆固醇教育 (NECP) 先后多次发表有关学术文件, 其中将低密度酯蛋白 (LDL) 胆固醇 (LDL-C) 作为血脂控制和监测的主要目标。这是因为在血脂异常的干预治疗过程中监测LDL-C的作用已被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证实, 而且已经为大多数医生所熟悉。但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 如果仅以LDL-C作为单一目标也有不足之处, 这是因为目前常规检测LDL-C多使用Friedewald法计算, 这一计算方法受到TG检测值的影响, 在TG值增高时, 其应用就要受到很大限制。基于上述原因, 2002年NECP成人治疗专家方案Ⅲ (ATPⅢ) 正式将非高密度脂蛋白 (non-HDL-C) 增添为血脂异常治疗效果的第二指标。由于检测non-HDL-C无需空腹采血, 不受饮食因素影响, 也不受高TG值的影响, 只需检测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可得到, 因此无论从检测方便程度或经济角度来看都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各类脂蛋白除高密度脂蛋白外, 每一分子的LDL、VLDL、IDL及脂蛋白 (a) 基本上都含一分子的apoB, 故apoB能代表除HDL-C以外即non-HDL-C的水平, 因此apoB甚至有可能是比non-HDL-C更好的观察指标。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些进展, 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使血脂检测项目更科学合理, 更有助于心血管病的预防治疗, 更好地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服务。

临床检测 篇2

在90年代,PCR技术在我国临床诊断曾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PCR产品生产产家的良莠不齐,PCR技术本身的特点对于实验条件提出特殊的要求,造成各种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反而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和错误。目前荧光PCR的兴起以及标准试验室的认证为PCR的应用显示出更为光明的前景。

一、早期诊断:免疫学诊断主要是抗原抗体反应,应用于临床通常在体内产生抗体以后,许多病原体的抗体产生存在较长的“窗口期”,不利于对疾病的早期诊断;而PCR方法直接检测病原体的DNA/RNA,能大大缩短“窗口期”。以HCV为例,免疫学检测的“窗口期”平均长达70天,而荧光PCR可将“窗口期”缩短59天,显然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二、药物疗效观察:对原体的药物治疗中,免疫学指标的变化通常比较滞后出现,且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从而对临床判断难以及时提供直接证据;而荧光定量PCR检测可直接反映病原体滴度是否受药物治疗发生变化,从而为药物疗效观察提供直接依据,以供治疗方案参考;同时药物治疗中可能引起的基因变异等情况更依赖核酸检测提供直接证据。

三、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评估受侵器官或组织的炎症发生程度以及是否发生病变;长时间机体病毒高水平的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往往预后不好。因此对病原体的定量PCR检测对病情和预后评估均有参考意义。

四、加快疾病的诊断:许多病原体到目前为止仍旧依靠传统的细菌培养作为诊断手段,操作繁琐费时。以结核杆菌为例,传统培养法需要1-2个月,而荧光PCR可将检测时间缩短至半天,能更及时地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五、疾病的发病监控:许多病原体可以感染人体后整合入细胞内成为整合型,而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又重新进入活动期并引致发病,临床上希望通过检测病原体基因的数量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找出其活动以及是否引起发病的规律,荧光定量PCR可以为此提供直接证据。

六、遗传疾病的诊断:荧光PCR可实现对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多基因突变等的检测。对产前诊断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七、献血员的筛选:PCR的高灵敏度及其对窗口期的缩短使其在提高输血安全方面有重要作为,目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均已采用PCR对献血员进行筛选。

八、肿瘤的诊断:荧光PCR可对原癌基因的突变和易位等作出检测;对原癌基因的mRNA进行定量分析;有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甚至癌前诊断;探索癌变发生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区别肿瘤的良性和恶性以及炎症反应。

梅毒检测方法的临床诊断意义 篇3

【关键词】梅毒;检测方法;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9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81-2

梅毒(Syphilis)是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梅毒的病原体是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是一种对人有严重致病性的螺旋体,能侵犯任何器官,产生各种症状。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故梅毒是唯一的传染源[1]。其传染途径,后天性梅毒主要通过性交传染,少数可通过接吻传染,也偶有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病。得不到治疗的梅毒患者,在感染后一年内,其传染性最大,病期越长,传染性越小。感染四年后,通过性接触一般已无传染性,但仍可胎传[2]。本研究选用常用的RPR和TPPA2种方法同时对87例早期梅毒血清进行检测,比较梅毒检测实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根据经我院皮肤性病科自2006年7月-2009年2月收治的65例确诊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占64.62%,女性患者23例。最小年龄21d,最大年龄53岁,平均年龄为32±4.2岁。I期梅毒29例,Ⅱ期梅毒22例,III期梅毒10,潜伏梅毒4例。病程:最短1d,最长3个月,其中梅毒硬下疳溃破1~4d者7例,5~10d者20例,>10d者27例。

1.2试剂:TPPA试剂盒(富士瑞必株式会社日本东京);RPR试剂盒(上海荣盛生物有限工司)。

1.3方法:取患者血清,采用TPPA利用纯化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Nmhol株)SEBODIA抗原包被明胶颗粒和RPR两种试验方法进行对比检测分析。试验操作参照试剂盒内说明书进行。

2结果

本组65例被测患者结果显示,3l例两种方法都为阳性,22例TPPA为阳性;2例RPR为阳性。见表l、2。

表1 两种方法检测梅毒患者血清的阳性结果;

试验方法 检测例数阳性 阴性

RPR 6537(56.92%) 28(43.08%)

TPPA 6559(90.77%)6(9.23%)

表2 梅毒患者的RPR、TPPA试验的阳性检出率和病程之间关系;

破溃时间例数RPR阳性TPPA阳性

1-4d 72(28.57%)5(71.43%)

5-7d 20 8(40%)12(60%)

10d2727(100%) 27(100%)

3讨论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潜伏早期的梅毒患者也有传染性[3]。这种病原体通过粘膜或有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后,经淋巴系统及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几乎可以侵犯全身各脏器和组织,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病程中有时呈无症状的潜伏状态。梅毒的主要是传播途径是性接触,有些人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但接吻、带菌的毛巾、剃刀、餐具、输血等等也可以传播梅毒[4]。本病分3期:①一期梅毒。即硬下疳,潜伏期2~4周,外生殖器部位发生暗红色硬肿块、浅溃疡,有软骨样硬度,周围淋巴结肿大。②二期梅毒。在一期梅毒1~2个月之后,全身皮肤、粘膜发生对称泛发皮疹、斑疹、丘疹、脓疱疹等。粘膜可发生粘膜斑、扁平湿疣,传染性强。③三期梅毒。发生在感染后2~3年乃至10年,皮肤为树胶样肿,还可涉及骨、关节、心、血管,表现为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和主动脉瘤等,侵及神经为脊髓痨,全身麻痹(麻痹性痴呆)。先天梅毒有早期先天梅毒,相当于后天二期,但较重。晚期先天梅毒与后天相似,但很少发生心、血管及神经病变。主要为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哈钦森氏齿(上门齿中央切痕,下小上大,宽厚相等)、佩刀形胫骨等。各期之间可有潜伏梅毒,无症状,仅血清反应阳性。治疗使用青霉素或红霉素、四环素等[5]。

梅毒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传染病,梅毒、结核、麻风并列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6]。梅毒的病原体是一种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是一种小而纤细的呈螺旋状的微生物,长度为5—20nm,直径<0.2nm。它有6—12个螺旋,肉眼看不到,在光镜暗视野下,人们仅能看到梅毒螺旋体的折光性,其活动较强。在其前端有4—6根鞭毛样细纤维束,其末端呈卷曲状。在未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时,螺旋是规则的。因其透明不易着色,又称之为苍白螺旋体[7]。梅毒螺旋体是厌氧菌,在体内可长期生存繁殖,只要条件适宜,便以横断裂方式一分为二的进行繁殖。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剂(如升汞、石碳酸、酒精等)很容易将它杀死。

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4~6周,血清中可产生抗类脂抗原的非特异性抗体和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根据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后产生两种抗体的特征将血清血试验分为两大类[8]。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目前最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为RPR,适用于梅毒筛查、疗效观察、复发或再感染的检查。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①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目前最具有代表性。可作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RPR等)初筛阳性标本的确证试验。梅毒患者经过抗梅治疗后,不能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不能区分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应结合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结果进行诊断[9]。

通过临床我们认为非梅毒螺旋体试验阳性可能表示:①现症感染;②复发或再感染;③生物学假阳性。梅毒螺旋

(下转第184页)

(上接第181页)

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能表示:①现症感染;②既往感染;③感染了梅毒,梅毒螺旋体抗体终生阳性,不能作为治疗效果的指标[10]。

所以,为了排除非梅毒螺旋体试验的生物学假阳性结果,为了确认非梅毒螺旋体试验的阳性结果,所有的非梅毒螺旋体试验阳性标本必须用特异性梅毒螺旋体试验进行确证。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一般来说灵敏度较高,但特异性较差,假阳性的机会较多,因此主要用于大量人群中进行筛选[11].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的特异性及灵敏的均比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为高,但由于方法较为复杂、费时,一般只用于证实诊断。另外,梅毒临床诊断除了实验室检查还应结合相关依据:如(1)病史:包括不洁性接触史、配偶健康情况、本人过去有无性病的临床表现及患性病回购的治疗情况.怀疑胎传梅毒时,应询问其母亲婚姻、妊娠、分娩情况,兄弟姐妹的健康情况,以及患者有无早发和晚发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12].

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于诊断二期、三期梅毒,以及判定梅毒的发展和痊愈,判断药物的疗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梅毒血清学检查包括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前者常用于临床筛选及判定治疗的效果,抽血后1小时即可出结果,费用也低廉。后者主要是用于判定试验,但是它不能判定治疗效果,一旦患有梅毒,这一试验将终身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可用作临床筛选,并可作定量,用于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 国娟,倪蓝.748例梅毒患者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10B.

[2] 李金明编著.临床酶免疫测定技术[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3] 宋继权,盛晚香,冯谊.ELISA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258-259

[4] 郭兑山,宁平,方德强.梅毒螺旋体抗体IgG ELISA和RPR试验的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2):88.

[5] 唐跃华,谢健敏,刘建辉.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280-281.

[6] 于柏峰,林永前,刘冰.四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实验室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03,3:825-827.

[7] 李金宇,张建萍.TRUST测定结果与梅毒诊断关系的探讨[J].皮肤病与性病,2003,25:50-51.

[8] 万德胜,郑和香,姚换娟.三种检测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方法评估[J].热带医学杂志,2003,3:75-76.

[9] 吴志华.现代性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84-8

[10] 黄波,钟方木,纪红星.3种梅毒诊断试验的临床应用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10-11.

[11] 冯烨.梅毒血清学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2004,5(2):106.

临床检测样品的采集和送检 篇4

1 样品采集

事前要做好采样计划, 如确定需要采集的数量及采集的部位、种类等。准备相关的用品, 如清洗液、消毒液等。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疑似为人畜共患传染病时谨慎操作, 发现血液凝固不良、天然孔出血疑似炭疽感染病例严禁剖检。

1.1 血液样品

血液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检测样品, 主要用于血清抗体检测。

1.1.1 采样猪的选择。

进行猪群免疫效果监测的送检血样, 应在猪群免疫后14~21 d采集, 采取随机抽样方式, 一般20~50份血样可以代表所在猪群的整体情况。发病猪群进行实验室抗体检测诊断时, 要选择足够数量的临床症状典型的猪只进行血样采集, 用于病毒检验的样品应在猪发病初体温升高时采集。疫情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按猪群一定比例随机抽取猪只采集血样。

1.1.2 采样方法。

最好选用一次性的注射器或者一次性的真空采血管, 经耳缘静脉或前腔静脉采集, 应根据猪只大小选择大小和长度都合适的针头, 尽量避免反复穿刺, 减少对猪只的刺激, 采集血样的量为5~7mL。

耳缘静脉采血多用于中大猪或种猪。站立保定, 用力在耳根捏压静脉的近心端, 用酒精棉球反复涂擦耳静脉使血管怒张, 针头朝着耳尖方向沿着血管刺入, 缓慢抽取所需血液量, 然后用干棉球或棉签按压止血。

前腔静脉采血大小猪都实用。小猪一般采用仰卧保定, 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后, 手持一次性注射器 (10~40 kg小猪用9 mm×25 mm针头;10 kg以下乳猪用7 mm×20 mm针头) 向右侧凹窝处, 由上而下, 稍偏向中央及胸腔方向刺入, 见有回血, 即可采血;中大猪采用站立式保定, 用猪保定器套住猪的上颌骨用力向前上方牵引, 使猪的上颌骨稍稍吊起, 让猪的胸前凹窝充分暴露, 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后, 手持连接12 mm×38 mm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 朝右侧胸前凹窝最低处, 由下而上, 且垂直地向凹窝处进针, 见回血后, 轻轻抽动注射器活塞采集血液。采血完毕, 拔出针头, 术部用酒精棉球压迫片刻止血后, 解除保定。

1.1.3 血清的制备。

采集后使用离心机离心析出血清, 没有离心机也可静置 (勿摇晃或振动) 平放5~20min, 析出血清后低温保存, 尽快送检。

1.2 组织样品 (血液以外的组织)

主要用于发病猪群的病原检测。采样前要对刀、剪、镊子等使用的工具进行消毒, 采取一种病料, 使用一套器械与容器。

1.2.1 采样猪的选择。

最好选择临床症状典型, 能代表整个猪群发病特点的病猪2~3头进行取样, 样品采集应新鲜, 全面。

1.2.2 采样方法。

应选取病变典型部位的组织, 以淋巴结、扁桃体、流产胎儿、病变明显的脏器及粪便为主。采集病料要及时, 应在病死前或病死后立即进行, 最好不超过6 h。注意无菌操作, 防止取样过程中病料间的污染。

1.2.3 细菌性疾病。

送检前5~7 d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最好送检发病典型的活猪, 如送脏器进行检测, 取材应尽量无菌操作, 24h内送检。

1.3 肠道内容物或粪便的采集

选择特征明显的肠道部分将带有粪便的肠管两端结扎, 从两端剪断, 采集的粪便应力求新鲜, 也可用拭子插到直肠黏膜表面采集粪便。

1.4 两种类型的猪传染病的样品采集

1.4.1 病毒性疾病。

猪瘟主要采集扁桃体、淋巴结、脾脏、肾脏和血清。猪伪狂犬病主要采集脑和扁桃体。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主要采集肺、血清、扁桃体、脾淋巴结, 死产和流产胎儿的脾、肺、血清。猪圆环病毒主要采集肺脏、淋巴结、肾脏和血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采集脑、肿胀的睾丸、脑脊髓液、死产胎儿的脑组织, 血液、脾。猪细小病毒病采集流产或死胎的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等新鲜脏器。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主要采集粪便和肠内容物。

1.4.2 细菌性疾病。

猪链球菌采集肝、脾、淋巴节、关节液、脓汁。猪副猪嗜血杆菌采集未治疗过的发病猪的浆膜表面渗出物及肝、关节液。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梭菌性肠炎主要采集小肠内容物。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采集鼻、支气管分泌物和肺脏。猪巴氏杆菌病 (猪肺疫) 采集急性病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肺、肝、脾、淋巴节等。

2 样品保存和运送

正确的保存和运送方法是保证样品质量的重要条件, 应遵循尽快送检, 低温保存, 切实做好生物安全措施, 保证不污染环境的原则。

2.1 血液样品最好在2℃~8℃冰箱内保存, 尽快送检, 超过7 d则会引起血清中抗体活性下降, 影响抗体效价。如是全血凝固样品保存时间不宜超过3d, 时间过长会引起红细胞破裂, 影响血清的提取。

2.2 病毒检测病料应在4℃以下环境保存, 24 h内送至实验室, 短时间不能送达的可于-20℃冷冻保存, 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小型液氮灌冻存。

2.3 细菌检测病料可于4℃~20℃环境12 h内送检效果最好, 如果需要保存较长时间才能送达, 可采用2℃~8℃低温保存, 不宜冷冻。

骨密度检测仪的临床使用意义 篇5

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因素有很多,日常生活中有些人: 1.口重。食物中加入过量的盐。

2.咖啡与茶。研究发现过量摄入咖啡的人,钙的排泄明显增加,其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也增加。

3.吸烟。主要影响到骨骼的外层也就是皮质骨的密度。4.蛋白质摄入多。高动物蛋白质饮食很容易引起钙缺乏症。5.过量食用巧克力。

6.饮酒。可能是乙醇能抑制骨形成,同时也抑制肠道对蛋白的摄入,使雄性激素的分泌减少,能够引起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一般都伴有疼痛症状,很容易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痛风、关节炎等病相混淆,往往到了晚期发生骨折时才被发现。这里有几个误区,必须予以澄清:1.老年人腰背痛,除了腰椎间盘病变外,一般都是骨质疏松。2.血钙正常时也会得骨质疏松。3.骨质疏松一直以来被认为不是病、不必太在意。但是会影响生活质量,有时甚至影响生命。4.不少人认为这是年龄老化、绝经而发生的正常现象,身材变矮、驼背是必然现象。其实,如果从儿童、至少从中年起开始预防,到了80岁,我们走路照样能腰杆笔直。

康奈尔骨密度检测仪

用于检测人体骨骼骨矿物质含量并获得各项相关数据的医疗检测仪器,称为骨密度检测仪。骨密度检测仪测试的结果数据以T值为主,还包括Z值,骨密度,骨量等数据。目前市场上骨密度检测仪有多种,超声波骨密度检测仪是国际卫生组织采用的骨密度金标准。一般认为,女性应在绝经前期(45岁左右),男性在50岁左右,到医院做一次骨密度测定。老年人应每年或两年检测一次骨密度。

骨密度测量学的临床应用意义:1.诊断。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诊断分类,T(或Z值)标准判断骨骼状况;2.预测。进行骨折风险评估;3.监测。判断骨量的变化以及对疗效的确定。简单说,骨密度检查有四点好处:一是确定自己有无骨质疏松,需不需要补钙;二是如果有,到了什么程度(检查有量化数字);三是可以了解哪个部位骨质疏松得严重,做好预防骨折的准备;四是过一段时间复查,验证治疗效果。

骨密度测量的适用症:

1、50及50岁以上的男性和正常绝经后的妇女,使用T值。

2、20~50岁的男性,适用Z值,但不能仅依靠骨密度来诊断骨质疏松症。

3、绝经前女性的诊断(20岁到绝经):WHO诊断标准不适用于健康绝经前女性,适用Z值和临床体征。

4、围绝经期妇女的骨质疏松症诊断适用于WHO诊断标准。

儿童和青少年(5~19岁)的测量指征:1.儿童和青少年的骨质疏松症诊断不能仅依靠骨密度测量指标进行诊断,需要结合临床显著骨折史、低骨矿含量或低密度来诊断,应用Z值。2.能引起儿童和青少年骨丢失的疾病有:慢性炎性疾病、与低骨量相关的内分泌疾病、有儿童期癌症病史、重型地中海型贫血、在10岁或之前发生过骨折、非肾器官移植者,还有慢性制动者:像脑瘫患儿等。禁忌症有:妊娠妇女,近期做过胃肠造影,近期做过同位素核素查(72小时后可),过多的骨科固定器,严重肥胖(超出设备的体重上限,可用其他部位替代)。

临床检测 篇6

【关键词】孕妇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临床意义

作为人体内常见的一种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在感染人体后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它能够通过产道、胎盘等路径传播给新生儿及胎儿。妊娠妇女感染后,这种病毒常终身潜伏于感觉神经节中(有时也能在肾上腺组织、迷走神经和脑中检出),可以导致先天畸形、死胎、早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果,目前已经成为致畸的主要因素之一[1]。为了具体探讨分析检测孕妇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的临床意义,本文随机选取了564例2005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同孕期的孕妇,并检测了他们血清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的阳性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5年6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同孕期的564例孕妇,年龄为20-41岁,平均年龄为26.7岁,所有患者均无遗传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早期妊娠产妇357例,中晚期产妇有207例。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空腹抽取2ml静脉血,用杰韦弗生物芯片阅读仪和生物蛋白芯片检测她们血清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的阳性率。

2结果

单纯疱疹病毒Ⅰ抗体的IgG、IgM阳性率分别为89.04%、0.93%,Ⅱ抗体IgG、IgM阳性率分别为91.37%、0.72%。

3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隶属疱疹病毒科a病毒亞科,在全球分布极为广泛,它可以在人、鸡、猴等多种动物培养细胞中大量地增殖。这种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或皮肤、粘膜的直接接触等途径进入机体,潜伏在机体,直到发生疱疹才会产生可见的特征病变。病人或者病毒的携带者都是它的传染源,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在有些地区感染率甚至超过了80%),尤其是25-37岁间的妊娠妇女[2]。从流行病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分为HSV-Ⅰ和HSV-Ⅱ两个血清型,HSV-Ⅰ型可以从口唇病灶得到,而HSV-Ⅱ主要从生殖器病灶中分离出来。HSV-Ⅱ感染主要由病毒和宿主两方面因素决定,由于在妇女妊娠期间,孕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这样就会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作用,使得妊娠妇女的感染率要高于没有妊娠的妇女。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孕妇,可能会导致宫内感染,使新生儿及胎儿出现流产、畸形等不良妊娠结果外,还可能使他们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给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因此检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在本次调查中的564例不同孕期的孕妇,单纯疱疹病毒Ⅰ抗体的IgG、IgM阳性率分别为89.04%、0.93%,Ⅱ抗体IgG、IgM阳性率分别为91.37%、0.72%。这就说明,当孕妇的IgG抗体呈阴性,身体内就缺乏抗体,免疫力就会下降,感染单纯性疱疹病毒的危险性也就增大,这就必须及时给予预防感染治疗,密切观察胎儿的生长情况和感染状况,在妊娠早、晚期更应该注意,如果情况严重可以考虑采用剖宫产或者将新生儿与母亲隔离。另外,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孕妇的机体内会发生全身或局部性的炎性反应,人体内一些相关的免疫细胞因子的含量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故在使用抗病原体治疗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免疫调节治疗[4]。

总之,单纯疱疹病毒对孕妇的感染的危害及感染的普遍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虽然关于它的治疗方法还有一些争议,但是检测孕妇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在降低不良妊娠率,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保障母婴的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广大医师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张学宁,白中华等.4种病原体宫内感染的综合性诊断方法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19(25):176-177.

[2] Nian Ping, Hao Yingying Zhu Xiaochun, and so on. Four kinds of pathogen infection of the maternal serum screening [J].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2003,26 (03):142-144.

[3]范江,曾毅,张绍基等. 宫颈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正常妇女和宫颈癌病人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Ⅱ型抗体测定[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2,14(02):240-243.

[4]李桂艳,刘静,穆孜智.1089例孕妇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实用医技杂志,2006,09(23):136-138.

ADH检测的临床新研究 篇7

1 急性实质性肝细胞损伤

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患病过程中, 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的血清ADH活性与其它常用的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的酶学指标呈良好的相关性, 对急性肝炎ALT>300U/L以上的样品, ADH与肝损伤呈显著的相关性, 阳性率可达到100%。急性实质性肝细胞损伤患者血清ADH活性显著升高, 可达正常上限的5倍;经t检验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 。

2 急性中毒性肝损伤

因ADH主要存在于肝脏, 且95%在肝中心小叶区, 所以在急性中毒性肝损伤中的升高表现得更为突出。另外, 一些在肿瘤的治疗中使用的化疗药物 (如二氯二胺顺铂、锑洛龙) 等, 也会因类似于急性中毒性肝损伤的原因而使化疗病例出现血清ADH活性明显增高的现象。通过对各种肝病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 血清ADH测定对急性肝病无论是病毒性或是中毒性所造成的肝细胞坏死均有显著增高。

3 酒精性肝病

乙醇主要在肝内被乙醇脱氢酶和微粒体酶氧化系统代谢, 产生乙醛等有毒物质并起强烈反应和潜在的损害。这些产物可能会干涉其它营养物质尤其是脂质等营养物质的代谢, 这样也会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在对酒精性肝病、大量饮酒无肝病者及健康人的血清ADH活性分别进行了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 酒精性肝病于其他2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 而大量饮酒无肝病者与健康人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4 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变时血清ADH活性呈中度-明显升高, 经t检验与正常参考值比较高于正常对照组 (0.01>P<0.05) , 与血清AL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5 肝移植后移植物功能

ADH活性和血清ALT、AST活性有相关性, 并且较之变化更快。术后并发症不同, 乙醇脱氢酶活性的高值也不同:在血管综合症患者, ADH活性显著增高;在细菌感染或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患者, ADH活性适度升高;在急性细胞排斥反应和胆管炎患者, ADH活性仅有轻微升高或仍然保持在参考范围内。当发生血栓时, 肝血流减少, 肝小叶中心区域受到严重损伤, ADH表现出极度升高;而在急性细胞排斥反应ACR中, 由于ACR的损害主要局限在肝入口区, 所以ADH的升高相应很小。在肝动脉血栓症和门静脉血栓症患者中, ADH的升高要早于ALT和AST, 并且一旦这种造成损伤的原因得到解决, ADH的恢复也比ALT和AST快。所以ADH可以用来确定肝移植后发生肝损伤的主要位置和造成损伤的原因是否仍然存在。

ADH比ALT和AST释放到血中早, 加之ADH在血中的半衰期比ALT和AST都短, 因此, 它的血清水平在造成肝损伤的原因移除后恢复得更快。所以ADH作为一种诊断肝细胞坏死和监测中毒性肝损伤及衡量肝移植后移植物作用的血清学指标较ALT和AST更为敏感。体内ADH的分布有较高的器官特异性, 除肝脏含量丰富外, 其他组织如视网膜、胃、小肠黏膜及肾的ADH含量甚微, 多数器官如心、胰、骨骼肌及红细胞等均不含此酶[说明ADH是诊断细胞坏死的特异性指标, 与ALT和AST同时测定有利于对病情轻重的判定, 并可作为鉴别ALT轻度增高肝病的特异性定位依据。

6 鉴别诊断

可鉴别梗阻性黄疸, 脂肪肝, 代偿性肝硬化, 这些疾病血清的A D A均正常。

摘要: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 同时人体摄入的绝大多数物质都要通过肝脏代谢, 保证肝脏的正常工作和对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需要对肝脏的功能进行实时监测, 清中常用来反映肝细胞损伤以及判断损伤程度的酶有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乳酸脱氢酶 (LDH) 、谷氨酸脱氢酶 (GLDH) 、腺苷脱氨酶 (ADA) 等, 这些酶中最常用的重要的酶仍为ALT和AST, 它们能敏感地提示肝细胞的损伤及损伤的程度。乙醇脱氢酶 (ADH) 95%含于肝小叶中心区, 在肝细胞浆中占80%~90%, 小部分在微粒中, ADH在乙醇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脏是酒精在体内的主要代谢场所, ADH是使酒精氧化最主要的酶之一, 约80%~90%的酒精经ADH氧化, 因此肝功组合中加入ADH检测对肝脏损伤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关键词:ADH,检测,肝脏损伤

参考文献

[1]Lieber CS.Relationships between nutrition, alcohol use, and liver disease[J].Alcohol Res Health, 2003, 27 (3) :220-31.

[2]黄玉红, 王轶淳, 王炳元, 等.酒精性肝病血清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变化[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 (10) 1:24.

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 篇8

关键词:血常规,检测,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测是我们在临床上最常用的基础化验检测项目之一。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测量等, 以往是靠手工操作来完成。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日, 血常规检测已由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血液检测仪完成, 在样本采集、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结果准确性已明显优越于手工操作。仅需采用0.1m L血样, 可检测20多项结果, 时间只用0.5~1.0min。其报告结果准确及时,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相应的科学依据。

1 血常规检测概述

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 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 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红蛋白也称为血色素, 遇盐酸后变成褐色酸性血红蛋白, 然后再加蒸馏水, 直到与标准比色柱颜色一致时, 所读到的液平面刻度, 便是血红蛋白的克数。血常规检查也要同时进行血涂片, 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 及用血细胞分类计数器进行白细胞各类细胞的观察与分类计数。因此, 血常规检测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和分析, 这三个部分与血浆共同组成了血液。血液经过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来参予和完成机体代谢的每项功能活动。因此, 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人体的内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发生改变, 会直接波及全身各器官生理上、功能上的变化。所以, 做好血液学检测和分析对了解疾病性质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2 白细胞检测临床意义

白细胞 (WBC) 是具有抵抗外侵细菌的能力, 为身体组织和细胞间起到防御作用。人体某部位发生细菌性炎性反应或某组织发生坏死时, 白细胞计数会增加。但孕妇和激烈运动后, 白细胞数也会增加。白细胞减少时, 可能是病毒性感染、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自体免疫性疾病等导致。白细胞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中,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1%~5%, 嗜酸性粒细胞约1%~4%, 嗜碱性粒细胞约1%, 淋巴细胞约20%~35%, 单核细胞约1%~6%。

2.1 嗜中性粒细胞

增高多表示为急性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多有核左移或有中毒颗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广泛组织损伤;各种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多为病毒性感染或患者体弱, 急性感染或中毒反应不够, 脾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高度恶病质。

2.2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值为 (50~300) ×106个/L。增多表示为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 (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等) 、血液病及肿瘤 (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减少多为伤寒、副伤寒早期和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等。

2.3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出血、严重烧伤、重金属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及类白血病反应等, 减少常见是脾功能亢进症、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非白血性白血病及磺胺药中毒等。

3 红细胞检测临床意义

红细胞 (RBC) 的功能是在人体组织细胞中担任运载氧气, 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任务。红细胞过高, 可能是红细胞增多症或是地中海贫血。一般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350万个、女性低于300万个可视为贫血。红细胞增多见于: (1)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 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 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 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减少见于: (1) 急性或慢性失血; (2) 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 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 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红细胞计数有以下几方面。

3.1 血红蛋白 (HB)

血红蛋白存在于于血液中, 电携带氧气的重要物质。血红蛋白过高可能为血红蛋白增多症。血红蛋白减少或不正常, 可能是低血红蛋白血症或是缺铁性贫血。一般情况下, 血红蛋白在10g/d L以下属于严重贫血。

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 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 (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Hb低于45g/L者应予输血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 ;低于105g/L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180g/L者应作进一步检查。高于230g/L者, 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3.2 红细胞压积 (HCT)

又称是红细胞比积, 是指在一定容积中红细胞于血浆的比值。各种原因如脱水, 大量的血浆渗出, 使血液浓缩, 红细胞压积可增高;贫血可使红细胞压积降低。低于0.14者必须给予输血治疗 (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不宜) ;低于0.33者应进一步检查, 寻找贫血原因。男性高于0.56、女性高于0.53同时结合血红蛋白增高应考虑血浆容量问题。达到或高于0.70者为紧急静脉放血的指征。

3.3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增高多表示红细胞过大, 常见于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性贫血, 巨红血球症, 口服避孕药及老人。MCV低表示红细胞少, 常见缺铁性贫血或慢性疾病贫血等。

3.4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

是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过高, 表示有高色素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心力衰竭等。过低表示缺铁性贫血等。

4 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甲状腺功能检测的临床体会 篇9

甲状腺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典型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亢进、典型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和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且其症状和体征常有非特异性和进展缓慢的特点, 这就使甲状腺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断受到限制, 如果仅就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价, 就会导致漏诊。所以, 甲状腺功能障碍的诊断、治疗和监测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特别是对早期和亚临床甲状腺疾病, 试验的敏感性明显优于临床诊断。临床常用的甲状腺功能检测项目包括总甲状腺素 (TT) 和游离甲状腺素 (FT) , 在血液中绝大部分甲状腺素 (T) 结合于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 仅0.03%是游离的。 FT是血液中具有生物活性的部分, 当与促甲状腺激素 (TSH) 联合应用时, 能得出最准确的甲状腺功能状态评价。

1甲状腺功能检测项目

1.1 TT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在2种甲状腺激素中,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的含量<10%, 是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 在外组织中转化而成。当FT异常时, 常加做T3或FT3。主要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 对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诊断无帮助。

1.2 TSH TSH是由垂体分泌的激素。

TSH的降低反映了循环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升高 (甲状腺功能亢进) , 反之, 则反映了甲状腺激素水平的降低 (甲状腺功能低下) , 其通常是甲状腺功能异常时最先出现的标志。超敏TSH测定方法的建立, 使血清TSH的测定, 特别是动态的观察, 成为诊断所有类型的甲状腺功能最可靠的试验。

1.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 兴奋试验

TRH是由下丘脑分泌的调节垂体TSH释放的激素。可通过测定静脉给予TRH后TSH的反应性来评价垂体—甲状腺的功能。在接受500U的TRH后30~60min内, 正常个体的TSH将在基线的基础上升高10~20倍。

1.4 TSH+血清游离甲状腺素 (FT4) 和TSH+FT4+

FT3 (1) 当患者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时, 首选TSH和FT4测定。 (2) TSH测定可确定或排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诊断, 但对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诊断不可靠。当怀疑患者有垂体或下丘脑性疾病时, 除测定TSH外, 还应测定FT4。 (3) 当TSH<0.10mIU/L时, 应该加作FT测定, 或者对TSH<0.10mlU/L以及 FT4正常的患者加测FT3, 这是对TSH水平升高患者的进一步评价。 (4) 当灵敏度不高 (灵敏度>0.02mIU/L) 的TSH测定方法是唯一的检测途径时, 提倡TSH、FT4、 FT3同时测定。 (5) 有2种少见的TSH介导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分别是分泌TSH垂体腺瘤和垂体选择性地对甲状腺激素拮抗。当考虑这2种情况时, 单独测定TSH将会漏诊或误诊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应选择TSH+ FT4+ FT3测定。

1.5 其他甲状腺功能试验

孤立的血清TSH水平异常并不总是支持甲状腺功能异常, 有些非甲状腺疾病和药物也可导致TSH异常。 (1) TSH水平升高见于:非甲状腺疾病所致低甲状腺素血症的恢复期;锂、氨碘酮等药物对甲状腺激素产生的抑制可引起暂时性、可逆的TSH水平升高;真正的甲状腺功能低下。 (2) TSH水平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恢复期;可引起血清FT4水平降低的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妊娠前期3个月;多巴胺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当临床怀疑有非甲状腺疾病性的FT4降低时, 可选FT3作为鉴别诊断的试验。>80%的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Graves病) 患者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 (TRAb, 早期为刺激型) 水平增加, 所以其测定对建立Graves病的特异性诊断有帮助。此外, TRAb (阻断型) 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和评估母体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胎儿的影响也有帮助。

2讨论

临床检测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7月至2014年4月间于我院呼吸科、儿科等因咳嗽、发热且经门诊治疗无效者入院治疗的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2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 ( 1) 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持续1周以上,且经自行服药或者门诊治疗无效者; ( 2) 各患者均参照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确诊,其中儿童参照胡亚美等编著的《实用儿科学》( 第7版)[4],成人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发布的《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5]进行; ( 3) 患者入院后服用抗生素( 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病情有所缓解者; ( 4) 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研究的276例患者中男142例,女134例,年龄2 ~ 76岁,平均( 30. 2±14. 7) 岁。

1. 2 研究方法

276例患者自初诊时收集血液样本,- 20℃保存备用,分别进行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

1. 2. 1抗肺炎支原体抗体分型检测对于抗体分型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进行,包括Ig M、Ig G、Ig A抗体的检测,所用亚型抗体的检测所使用的检测试剂盒均由以色列Savyon Diagnostics公司生产,实验操作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其中Ig M、Ig G或Ig A 3种亚型出现1项阳性者,即定义为ELISA结果阳性。

1. 2. 2被动颗粒凝集检测凝集试验采用 日本FUJIREBIO株式会社生产的SERODIA—MYCOⅡ检测试剂盒进行,设立阳性、阴性对照,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实施。试验结果以滴度表示,以1∶160作为阈值判断结果是否呈阳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各患者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的实验结果,计算检测符合率,评价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按照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的结果将阳性患者分为不同滴度组及不同年龄组,统计各抗体亚型的阳性率;同时,根据各滴度组抗体分型明确其与病程的相关性。

1. 4 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 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一致性分 析行Kappa检验,相关性分 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 此外,对于不同滴度、不同年龄的抗体亚型阳性率对比行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均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比较

抗体分型检测及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的结果如表1所示,以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结果为准,抗体分型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87. 7% ,阴性符合率为75. 3% ,总符合率为83. 7% 。两种检测 方法的一 致性检验 发现,Kappa系数为0. 705,P < 0. 01,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间存在相关性( r = 0. 683,P < 0. 05) 。

2. 2 不同滴度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

按照被动颗粒凝集试验的结果,将患者按照滴度的差异分为低滴度组( 1∶160 ~ 1∶320) 、中滴度组( 1∶640 ~ 1∶1 280) 、高滴度组( 1∶2 560) ,各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情况如表2。随着滴度的增加,Ig M、Ig A及亚型组合Ig M / G / A阳性比例也逐渐增加 ( P <0. 05) ,而各组间Ig G亚型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注: 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2. 3 不同年龄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

将被动颗粒凝集试验阳性者按照年龄分组分为幼儿组 ( 5岁及以下) 、青少年组 ( 6 ~ 15岁) 、成人组( 16 ~ 60岁) 、老年组( > 60岁) 4组,统计各组特异性抗体亚型阳性的分布情况,结果见表3。Ig M阳性率以幼儿组最高,而Ig A和Ig G阳性率以老年组最高。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发现,各组间Ig M、Ig G及亚型组合Ig M/G/A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而Ig A阳性率间 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 P >0. 05) 。

2. 4 不同滴度组与病程的相关性

一般地,抗体分型能够反映感染发生的进程,血清检测存在Ig M阳性者表示为早期感染; 而仅存在Ig G抗体阳性则为既往感染; 若存在Ig M/G/A 3者均为阳性,或者Ig M、Ig G阳性或Ig A、Ig G阳性,则表示初次感染或现症感染。以此为依据,低、中、高滴度组患者中现症感染者的比例分别为76. 9% 、60. 6% 、97. 6% 。此外,在高滴度组41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

注: 括号中为所占百分比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对于学龄期儿童而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如何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对于预防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原菌培养、PCR诊断技术[6]及血清学检测,其中,病原菌培养最为可靠,但其有耗时长、影响因素较多、阳性率低等缺点,不能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需要; 而PCR方法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假阳性、假阴性结果偏高,也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因此,目前仍多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进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对于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多采用抗体分型检测和被动颗粒凝集检测进行,前者用于特异性抗体亚型的分析,后者通过测量血清抗体的总水平进行评估。对于被动颗粒凝集检测,本研究依据文献检索[7]及临床经验以1∶160作为诊断急性感染的临界值,结果发现其与抗体分型检测的符合率为83. 7% ,一致性检验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对不同滴度组的抗体分型检测结果显示,被动颗粒凝集检测阳性者中以Ig G亚型最为常见,与已往报道[8]结果以Ig M抗体为主有差异。对于Ig M而言,其阳性例数随着滴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低滴度组患者的Ig M阳性率仅为10. 6% ,因此,被动颗粒凝集检测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增加,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阶段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阳性率较实际感染率偏高[3]。对不同年龄患者的特异性抗体亚型分布情况研究发现,Ig M阳性率以幼儿组最高,而Ig A和Ig G阳性率以老年组最高。对于近期再次感染支原体的老年患者,其血清抗体分型检测可能仅存在Ig G阳性而无Ig M和Ig A抗体产生,因此,需要联合检测抗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Ig G、Ig A才能确保抗体分 型检测对 于各年龄 段患者诊 断的准确性[9,10]。

乙肝五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篇11

【关键词】乙肝;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75-02

乙型病毒性肝炎已成为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性疾病,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的持续提升和病原学研究的推进,从而极大地发展了乙肝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根据业内人士的一项估计,中国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已经达到一亿人以上。在乙肝检测中,乙肝表面抗原,即HBsAg;表面抗体,即抗-HBs;e抗原,即HBeAg;e抗体,即抗-HBe;核心抗体,即抗-HBc等五大指标已成为乙肝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的重要内容,其改变对于乙肝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对乙肝五项指标的分析

1.1 HbsAg阳性指标

这一指标是感染的标志,说明患者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属于感染的最早表现形式之一,主要处于乙肝的潜伏期,也就是黄疸或者肝损害变化之前2至8周出现,主要是在3个月之中转阴,一部分会保持阳性多年,从而成为乙肝病毒的携带者。

1.2 抗-HBs阳性指标

这一指标是注射乙肝疫苗后以及乙肝治愈的主要标志。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证明患者感染过乙肝病毒。由于表面抗-HBs是和HBsAg相对应的中和性抗体,因此当接种乙肝疫苗或者有乙肝病毒隐性感染之后的2至3周内就会产生这种抗体。Ab可以在机体中无限期地存在着,大多还会存留至终身。由于其出现在乙肝的恢复期,所以可以作为乙肝恢复的重要参考指标。

1.3 HBeAg阳性指标

这一指标是复制标志,表明不但有了乙肝病毒感染,而且还存在着病毒的复制,所以也就具有了相当高的传染性。通常认为,HBeAg只见于HbsAg呈阳性的患者血液之中,也就是在乙肝潜伏期HbsAg出现之后就会产生阳性,但是其消失一般都要早于HbsAg,存在于慢性延缓性或者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的血液之中,少数还可呈现出持续阳性。对急性乙肝来说,如果HBeAg持续阳性,就有可能往慢性乙肝方向发展。与之相反的是,其可能性比较小。所以,这一指标可以作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病人是否具有传染性以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1.4 抗-HBe阳性指标

这一指标表明传染性比较小,尚未转移,是病毒显著受到抑制的重要标志。抗-HBe阳性出现意味着疾病有所缓解,传染性有所减弱,其预后较好,大多存在于非活动性肝炎病人的血液之中,并在表面抗原阳性或者表面抗体阳性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

1.5 抗-HBc指标

这一指标是灵敏标志,呈阳性意味着近期或者持续感染,主要是觉得Ab并不具有保护性。抗-HBc出现于HbsAg出现阳性的2至4周,也就是在机体感染乙肝病毒之后的l2至20周和HbsAg抗原并存着,而且一旦滴度愈高,病情也就愈重。当HbsAg转阴之后,依然可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 乙肝各项指标在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2.1 抗HBe与抗HBc无法成为乙肝治疗成效的观察指标

抗体主要是指病原体特定抗原成分在刺激机体之后所形成的特异性免疫产物。在临床治疗之中,即使是抗菌素或者抑制病毒药物的使用会让病原体消失或者在数量上大规模地减少,然而抗体在机体之中有可能会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

2.2 HbsAg与HbeAg也无法成为乙肝治疗成效的观察指标

抗原作为病原体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应和病原体的数量构成正相关的关系,然而,实际上并不是完全这样。因此,HbsAg 与HBV相互间缺乏着正相关的关系,自然也难以成为判断疗效成效的重要判别指标。HbeAg属于HBV 核心抗原中的重要可溶性成分,和HBV之间具有相当好的相关性,这也是判别乙肝患者传染性高低的重要血清学指标之一,虽然有许多人是这样做的,但实际上也并不全面。HbeAg也具有自身的问题。HBV的基因结构中共含有四个编码蛋白基因,分别为S基因、C基因、P基因及X 基因。C基因主要负责编码HbcAg与HbeAg。因为HBV基因组的前C基因容易出现变异,主要表现在前C区末端的1896位出现了G-A 突变,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的终止密码子,即TAG,从而阻断了HbeAg的形成,造成HbeAg的缺失或者转阴,然而,实际上HBV依然可以大量地存在或者复制。所以, HbeAg也无法成为乙肝病人抗病毒治疗的主要疗效观察指标之一。

2.3 抗-HBs是真正具有定量检测价值的指标

抗-HBs虽然具有定量检测的价值,但是依然不适用于乙肝病人的抗病毒疗效的观察,而是用在对机体注射乙肝疫苗之后对免疫效果进行判断。抗-HBs是一种中和性的抗体,并在体内中和HbsAg,从而对HBV感染产生保护性免疫之作用,一般认为10 mIU/ mL所具有的抗-HBs对HBV是具有免疫力的临床能力。一旦某人依据程序注射乙肝疫苗之后,如果血清之中的抗-HBs定量超过了10 mIU/mL,那就说明了免疫已经成功,受免疫者具备了对HBV 的免疫力。与之相反的则说明了免疫注射的失败。抗-HBs在体内存在比较长的时间,免疫力和持续时间之长短以及抗-HBs含量之高低成正比关系。很多人在注射了乙肝疫苗数年之后实行抗-HBs定量检测,如果低于10 mIU/ mL,则需再次注射乙肝疫苗,从而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HBs,以求提高免疫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乙肝五项指标检测的结果,应当在应用与分析的过程中更加密切地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生化指标加以综合分析。虽然在临床中不能只凭乙肝五项指标出现异常就诊断为乙型肝炎人员,但是也绝不能忽视乙肝五项指标的异常状况,从而延误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春和. 乙肝病毒五项指标TRFIA定量测定与MEI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2).

[2] 姜会萍. 某市健康人群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J]. 荷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1).

常用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检测应用 篇12

1 甲胎蛋白 (AFP)

AFP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胎肝和卵黄囊合成, 在胚胎12~14周达高峰, 血清浓度可达1~3g/L, 胎儿出生1年后即降至正常水平, 约为5.8μg/L。但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 AFP基因表达重新开放, 于血清中可检测到AFP浓度显著升高。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一般说来, 良性肝疾患血清AFP上升是暂时的, 大多在2~3周后下降或处于波动状态, 常伴有转氨酶的同步或略早的上升;持续高水平见于原发性肝癌和非精原细胞的睾丸肿瘤, 在早期时也无转氨酶上升。目前用LcA凝集素亲和免疫双相电泳等方法测定岩藻糖化的AFP来鉴别良、恶性肝病已在国内实验室中逐渐开展并取得满意效果[1]。

2 癌胚抗原 (CEA)

CEA是广谱性肿瘤标志物。97%健康成人血清CEA浓度在2.5μg/L以下。整个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EA均可增高。CEA>20μg/L, 高度提示结肠癌。其他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骨肉瘤、甲状腺癌、膀胱癌、霍奇金氏病等, 非肿瘤性疾病如肠道炎症、肝硬化、结肠息肉、肾功能不全以及吸烟、妊娠等CEA都可升高。故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 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 但CEA对预后判断和疗效观察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如CEA血清水平与结肠癌的Duke分期密切相关, 与乳腺癌的有无肝转移密切相关。

3 癌抗原125 (CA125)

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 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测定和和盆腔检查的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对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和间皮细胞癌诊断的符合率也很高, 卵巢癌发生转移的患者血清中CA125更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水中也可见CA125升高。CA125升高也可见于多种妇科良性疾病, 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癌颈炎及子宫肌瘤、胃肠道癌、肝硬化、肝炎等。

4 癌抗原199 (CA199)

CA199是一种低聚糖类肿瘤相关的糖类抗原, 消化系统癌肿患者血清199明显增高, 如胰腺癌、肝胆系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分别可为正常均值的683、535、279和115倍, 以胰腺癌为最高, 故CA199被认为是对胰腺癌较好的标志[2]。肿瘤复发时, CA199可再度升高, 并且发生于影像学诊断之前。因此可用作监测肿瘤的复发。

5癌抗原50 (CA50)

从乳头状浆液囊性卵巢癌中提出OVCA433抗原在小鼠中形成的单克隆抗体OC125所能识别的肿瘤相关抗原称为CA125, 是一种卵巢相关抗原, 健康成人上限为35U/ml, 但不少非卵巢癌的恶性肿瘤也可见CA125上升, 如妇女胰腺、肝、肺、胃肠道、子宫和乳腺的癌肿。

6 β2微球蛋白 (β2-MG)

β2-MG是恶性肿瘤的辅助标志物, 也是一些肿瘤细胞上的肿瘤相关抗原。在恶性血液病或其它实质性癌病中, 突变细胞合成和分泌β2-MG, 可使患者血清中浓度显著上升, 在淋巴系统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中尤为明显, 在肺癌、乳腺癌、胃肠道癌及子宫颈癌等中也可见增高。β2-MG不但可以在肾功能衰竭、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及炎症时升高, 而且在多种疾病中均可增高, 故应排除由于某些炎症性疾病或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所致的血清β2-MG增高。脑脊液中β2-MG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

7 铁蛋白 (Fer)

铁蛋白是由脱铁蛋白组成的具有大分子结构的糖蛋白, 分子量45万, 由24个亚单位聚集而成。亚基分为心脏型 (H型) , 较酸性和肝脏型 (L型) , 较碱性两种。不同比例的H和L亚基聚合成纯聚体或不同杂交体, 为同工铁蛋白 (IF) 。不同同工铁蛋白电泳时出现不同的IF图谱, 胎儿组织的H型占优势。正常人血清铁蛋白含量约为10~150μg/L, 一般不超过200μg/L, 目前认为, 酸性铁蛋白对肝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对造血系统肿瘤也可作为追踪病情, 观察预后的参考。目前已分别获得3H和L亚基的单克隆抗体, 将在肿瘤特别是肝癌的诊断和导向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逸民.肿瘤标志物及其检测的进展概述[J].临床检验杂志, 1991, (1) :4244.

上一篇:网络工程实验支持系统下一篇: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