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不良反应(共10篇)
新生儿不良反应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尼美舒利致新生儿肾脏不良反应, 从而得到解决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尼美舒利致新生儿肾脏不良反应患者40例, 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 。对尼美舒利致新生儿肾脏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将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处理之后, 有12例患者在被治疗3天之后就康复了, 而且患者在60h之后, 发现了尿液。其余28例患者在治疗后5-10d痊愈。结论 在对新生儿发热的治疗过程中, 必须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看患者是否为感染性发热或者非感染性发热。另外对尼美舒利的药物使用, 必须要严格控制。只有这样, 才能够避免尼美舒利致新生儿肾脏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尼美舒利,新生儿,肾脏不良反应
尼美舒利:该药物最初是由瑞士Helsinn公司研发, 并与1985年在意大利上市。该药物除了对COX-2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之外, 其还对COX-1有一定性的抑制作用。其一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来降低前列腺素的形成, 并进一步的来抑制炎症情况的发生, 最终也会影响到患者身体内的体温调节中枢。而就其对肾脏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在肾功能的衰竭。由于新生儿的肾血管的阻力比较的高, 但是血管灌注的压力却比较的小, 而且肾血的流量也比成年人低, 因此, 服用该药物之后, 极易造成肾脏不良反应。为了能够对尼美舒利致新生儿肾脏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对此, 我院做出以下研究, 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尼美舒利致新生儿肾脏不良反应患者40例, 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 。对尼美舒利致新生儿肾脏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将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尼美舒利致新生儿肾脏不良反应患者40例, 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 。其中男性为26例, 女性为14例。最小的新生儿只出生了8d。最大的新生儿出生了30天。平均出生天数为 (15±0.23) d。体重为2500-4000g。平均体重为 (3230±230) g。40例患者处于发热的症状。其中有26例患者为不显著性的失水。有14例患者为允奶量减少。从而导致患者的机体出现了失水的情况。并且都服用了尼美舒利药物。在服用药物之后, 患者出现了肾不良反应。有12例患者出现了进行肾器官衰竭。其余28例患者为进行功能肾功能不全。对患者进行三维彩超检测, 检测结果都为正常水平。
1.2 新生儿肾脏不良反应的特点
有40例患者出现少尿或者无尿的症状。具体表现如下。1有2例患者为无尿的症状。2其余患者表现出少尿的症状, 而且少尿的时间持续到1-2h。有15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具体表现如下:5例患者表现出高钾血症, 低钠血症以及低氯血症。所谓的高钾血症极为浓度为6.9mmol/L, 低钠血症的浓度为120.45 mmol/L, 低氯血症为84.29 mmol/L[1]。有12例患者出现了代谢性酸中毒。该患者的p H值为7.23, 有10例患者出现了心功能不全。具体表现如下:患者的呼吸次数为60次/min, 患者的肺部的两侧没有了湿鸣。心率达到了150-160次/min。有13例患者出现了利尿期。而且利尿期的时间持续到4-5d。
1.3 对新生儿肾脏不良反应的处理
1.3.1 医务人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督, 并时刻记出入量, 测定患者的血压。
以及定期对患者的肾功能, 电解质进行检测。另外还要对患者的血气进行检验。
1.3.2 医务人员要对患者的液量, 使患者的液量满足一个等式:
患者的每天使用奶量+静脉的输液量=没有显著性的失水+患者在前天的排尿量+患者的肠道失水量-患者的内生水[2]。
1.3.3 对于出现高钾的患者, 我院则对其进行1-2m L的葡萄
糖酸钙来进行治疗, 从而来将患者的血液的碱性的程度减低。
1.3.4 对于出现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我院则对其进行限液氧治疗。
另外还要对患者给予0.5-20.5μg/kg的多巴胺治疗, 从而来使患者的肾血管得到扩张。不过在治疗过程中, 没有使用阳地黄。
2 结果
通过处理之后, 有12例患者在被治疗3d之后就康复了, 而且患者在60h之后, 发现了尿液。其余28例患者在治疗后5-10d痊愈。
3 讨论
3.1 新生儿的肾功能比较容易受损
以下为新生儿的肾功能比较容易受损的原因。 (1) 生儿的肾血管的阻力比较的高, 但是血管灌注的压力却比较的小, 而且肾血的流量也比成年人低。 (2) 新生儿的低血容量。 (3) 有效的循环不足[3]。具体表现如下:缺氧, 低温, 败血症以及肺透明膜瘸。 (4) 药物。对患者使用大量的血管扩张剂或者血管收缩剂。
3.2 在对发热的新生儿进行治疗时, 首先已去人员要分清患者发病的原因。
并针对患者的发病的原因来进行治疗。在治疗时, 首选以物理原理来进行降温。实在不行, 在选用药物来进行治疗。但是在治疗期间, 对尼美舒利药物的使用要慎用。
参考文献
[1]刘剑.选择性COX-2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现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6, 23 (8) :756-761.
[2]商红, 张石革.高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物的进展与合理应用[J].中国药师, 2003, 6 (2) :113-116.
[3]吴仲明.警惕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的肾损害[J].中国临床医生, 2007, 35 (8) 65-66.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篇2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属性,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只要是药物,就有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药物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其他疾病。下列方法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正确用药五原则
1.记录好个人用药史
详细记录个人治病时用药的不良反应史,如过敏性反应。
2.对症用药
根据医生诊断,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证再用药。不少患者凭自己的患病症状和用药经验盲目购买、使用药物,结果可能会延误疾病的诊治,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这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
3.给药时机恰当
比如,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在饭前服,而阿司匹林这类解热镇痛药要在饭后服。
4.根据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
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注。我们平常听到不少患者说“注射用药比吃药见效快”,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从药物被吸收到发挥作用的速度来看,注射确实比吃药见效快,但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然见效快,但是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往往是比较严重的。
相对于注射给药,口服给药吸收慢,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用药安全系数更高。两种给药途径相比,口服给药比注射给药简便、易行、安全。注射用药和口服给药都是治病的一种手段,究竟采取哪种方法治疗,应由医生根据药物的类型、疾病的性质和病情来选择。
5.不要随意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剂量
新生儿不良反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就诊的130例黄疸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各65例。男75例, 女55例, 年龄48 h~27 d, 平均 (11.1±0.4) d, 病程2~14 d, 平均 (5.7±0.6) d。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并且经过相关化验检查确诊。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黄疸的蓝光治疗仪采用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ND14-XHZ-90。治疗组给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 3~5 h/次, 每次照射时间间隔2~4.5 h;观察组给予蓝光持续照射治疗, 11~17 h/次, 间隔7~11 h后继续照射。光源置于患儿体外45~50 cm处, 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使患儿体温波动在36.5℃~37.3℃, 室温控制在26℃左右, 湿度控制在60%左右, 治疗过程注意保护患儿的眼睛、会阴、肛门, 禁止涂抹各种护肤品。在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同时常规给予患儿维生素B2片 (10 mg/片, 西安崇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548) 口服, 半片/次, 3次/d, 照射治疗结束后1次/d, 连服3 d;严重的患儿给予人血白蛋白 (2 g/支, 国药准字S10950007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具体用量根据患儿病情决定, 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两组患儿除了上述治疗外, 辅以对症支持治疗。3 d为1个周期。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以实验室测定患儿血中胆红素含量作为标准。显效:患儿治疗3 d内胆红素含量下降3.0 mg/dl以上;有效:患儿治疗3 d内胆红素含量检测较前有下降, 但下降程度低于3.0 mg/dl;无效:患儿治疗3 d内胆红素含量检测较前无变化[4]。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病, 主要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异常引起, 可能与母乳、溶血、高危妊娠、感染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临床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黄疸可于生后3 d左右开始, 临床症状轻, 对患儿健康没有影响[5,6,7]。病理性黄疸于生后1 d或1周内出现, 可维持较长时间且临床症状严重, 易反复发作, 严重时可透过血脑屏障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8,9]。因此, 一旦临床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必须马上处理。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使用蓝光照射治疗, 其原理是通过波长420~480 nm的蓝光降低患儿体内胆红素含量, 使胆红素在转变为可溶解物后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10,11,12]。蓝光照射常可导致腹泻、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其考虑主要与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生成过多的中间产物、光线照射等因素有关[13]。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提前注意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 如果治疗过程出现不良反应, 必须及时治疗[14,15]。本次研究中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经过及时治疗均痊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不仅效果显著, 治疗时间短,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和治疗时间段的选择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治疗的13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各65例。治疗组给予蓝光间断照射, 观察组给予蓝光持续照射,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生儿黄疸应用蓝光间断照射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正确应对药物不良反应 篇4
副作用:在药物剂量和用法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使用目的之外的作用就叫药物的副作用。如用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性腹痛时,可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等现象;异丙嗪具有抗过敏作用和镇静作用,在用于抗过敏治疗时,所引起的困倦、嗜睡就是副作用。因为这些副作用是在应用常用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所以难以避免。
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或人体敏感性较高时出现的对人体有害反应。如磺胺类药可引起血尿;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等;合霉素、氯霉素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磺胺、头孢霉素等,镇痛消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中草药如马蔸铃、关木通、广防己等对肾产生损害等。
依赖性与成瘾性:常服某些药物,如可待因、眠尔通等,会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或成瘾性,停用后可产生一系列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又如长期服用去痛片、雷米封、对氨基水杨酸钠容易产生依赖性,使药效降低。
因此,使用药物时,既要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又不可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
“无任何副作用”不可信
医学界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是长期的。有的药品上市时间长,使用经验较多,对不良反应的认识也较全面,其说明书上罗列的不良反应内容也较多。相反,有的药品上市时间很短,人们对其安全性的认识很有限,其说明书上可能没有很多内容可写,但并不说明其更安全。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广告宣称某药品“无任何副作用”,绝对是不可信的。
做好4点,规避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大多数常见药品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停药后就会消失,不需要特别处理。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的,个体的差异在量方面,表现为有些人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同量的药物可以引起和一般人性质相似但强度很大的不良反应。
因此,用药者首先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切不可到“黑诊所”找没有行医资格的游医开处方拿药,更不能自己随意到药店买药滥服。
其次,买回来的药物要认真查看药品说明书,看看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并严格遵照执行,千万不可擅自更改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再次,是对副作用大的药物不应长期连续服药,有药物过敏史及肝肾功能受损者,在用药前必须向医生说明。如果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应定期去医院做检查,以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用药者一旦发现自己有较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并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及时接受诊治。
新生儿不良反应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产及危重新生儿100例, 其中早产儿72例, 危重儿28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RDS) 6例, 新生儿肺炎7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 (MAS) 6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3例, 新生儿吞咽综合征2例。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4例, 女26例, 胎龄28~37周, 平均胎龄 (32.5±2.5) 周, 试验组中男23例, 女27例, 胎龄29~37周, 平均胎龄 (31.8±3.1) 周。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在入院后予吸氧、保暖、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对照组予胃肠内营养和静脉输注葡萄糖为主要供能方式。试验组于入院后2~6 d用“全合一”营养液作为营养支持。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的患儿待纠正后或病情平稳后再行胃肠外营养。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支持治疗方法对患儿实施治疗, 试验组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对患儿实施治疗, 方法如下。PN热卡量分配为:碳水化合物占50%、脂肪占35%、氨基酸占15%。当口服热卡为85 kcal/ (kg·d) 时可停止静脉营养。PN配方中葡萄糖浓度11%~12%, 输注开始速度4~6 mg/ (kg·min) 渐增至6~8 mg/ (kg·min) ;剂量由6~8 g/ (kg·d) 开始, 若尿糖阴性, 增加1 g/ (kg·d) , 渐加至14~16 g/ (kg·d) 。5%复方氨基酸首次量0.5~1.0 g/ (kg·d) , 增加0.5 g/ (kg·d) , 至足量2.5~3.0g/ (kg·d) , 使用时配成≤2%的浓度, 可从生后24 h开始使用。脂肪乳用10%中/长链甘油三酯 (MCT/LCT 50∶50) , 开始量0.5~1.0 g/ (kg·d) , 增加0.5 g/ (kg·d) , 渐增至2.5 g/ (kg·d) , 配成≤2%的浓度使用, 供热量≤总热卡的30%, 脂肪乳一般在PN 2~3 d给予。维生素和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 (水乐维他) 及脂溶性维生素 (维他利匹特) 各1 ml/ (kg·d) , 钠、氯按生理需要量供给, 生后5 d内如无低钾血症一般不补充钾。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患儿实施支持治疗后, 试验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对患儿实施支持治疗后, 试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3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早产儿生后应用静脉营养对保证生后早期的能量需求起重要作用。且危重新生儿往往呼吸、消化功能有障碍, 较长时间不能经口喂养而影响营养的补充, 甚至危及生命[1,2,3]。静脉营养可提供足够的热量, 保持正氮平衡, 支持免疫功能, 还可以保证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保持体液平衡、电解质平衡和代谢功能的稳定, 使患儿度过呼吸衰竭、出血等难关[4,5,6]。本组病例均于生后第1天开始使用静脉营养, 结果表明, 试验组患儿静脉营养期间平均日体重增加20~30 g, 体重下降时间缩短。国内传统静脉营养为生后48 h后, 加用氨基酸, 72 h后加用脂肪乳, 而国外则是提倡早期静脉营养, 即生后第1天即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研究证实传统的静脉营养于生后前几天若依靠单纯应用葡萄糖作为能量输入, 每天可丢失储存蛋白质的10%, 若给予1.5~2.5 g/ (kg·d) 氨基酸和脂肪乳即可避免内源性蛋白质分解, 给予3.0 g/ (kg·d) 氨基酸和脂肪乳即可达到与宫内相似的蛋白质增长速率。脂肪乳剂在外周静脉营养中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 推迟营养液发生外渗的时间, 本研究结果提示早期应用氨基酸和脂肪乳能够提供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足够的蛋白需求和能量需要, 避免了早期能量的消耗, 使生长发育更接近宫内生长发育水平。在本研究中针对各项肝功能安全性指标进行分析, 未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高胆红素血症、仅1例发生高氮血症。关于脂肪乳早期应用, 脂肪乳剂会影响胆红素代谢, 但是只要白蛋白供应充足, 脂肪乳剂不会影响胆红素代谢, 其应用也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梁永吉.探讨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在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4, 24 (1) :126-127.
[2]肖斌.全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50例临床观察.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8) :7-8.
[3]蔡威, 汤庆娅, 吴江, 等.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2 (9) :1214-1217.
[4]李里, 陈雯霏, 杨利平, 等.肠外营养中氨基酸对新生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20) :3974-3977.
[5]陈艳华, 秦徽.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早期微量喂养与全静脉营养支持的对比.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1) :226-227.
新生儿不良反应 篇6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茵栀黄颗粒,不良反应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后者患儿有高胆红素血症, 酸中毒、溶血病、感染及红细胞酶缺乏, 若不及时诊治会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1,2]。选取我院患儿病例应用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 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63例) 和对照组 (63例) , 其中观察组男性患儿30例, 女性患儿33例, 胎龄 (37.23±1.27) 周, 年龄 (3.23±0.79) 天, 体重 (3.09±0.42) kg, 胆红素浓度 (308.51±32.35) umol/L, 对照组男性患儿34例, 女性患儿32例, 胎龄 (37.47±1.31) 周, 年龄 (3.44±0.68) 天, 体重 (3.25±0.77) kg, 胆红素浓度 (315.28±33.41) umol/L, 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科学》病理学黄疸诊断标准, 排除颅内出血、阻塞性黄疸、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等。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单纯蓝光照射治疗。所有患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症并进行常规喂养及护理, 同时行酶诱导剂苯巴比妥 (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1408039064) 5mg/ (kg·d) , 分为2~3次口服, 尼可刹米 (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1406190404) 75mg/ (kg·d) , 分3次口服治疗。采用南京图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蓝光治疗仪进行治疗, 每日连续照射8h。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儿在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颗粒 (山东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1307130423) , 1g/次, 每日3次, 两组患儿治疗疗程均为7d。
1.3 疗效判定
治疗效果:根据《实用新生儿学》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标准[3,4]。其中治愈, 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 黄疸完全消退;显效, 血清胆红素基本恢复正常, 黄疸基本消退;有效, 血清胆红素有所下降, 黄疸有所减轻;无效, 血清胆红素下降不明且有明显上升趋势, 黄疸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治疗效果用%表示, 用χ2检验, 黄疸消退时间、血清红胆素水平用 (±s) 表示, 用t检验, 如果P<0.05, 则表示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经治疗, 观察组 (n/%) [治愈47 (74.60) , 显效9 (14.28) , 有效7 (11.11) , 无效1 (1.58) ]总有效率为98.41%, 对照组 (n/%) [治愈32 (50.79) , 显效15 (23.80) , 有效8 (12.69) , 无效8 (12.69) ]总有效率为87.30%, 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 (P<0.05) 。
2.2黄疸消退时间、血清红胆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血清红胆素含量为 (3 1 3.2 6±34.41) , 对照组治疗前为 (309.54±32.57) ,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红胆素含量为 (93.28±16.41) , 对照组治疗后为 (125.49±18.57) 。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为 (5.09±0.71) , 对照组为 (5.86±0.84) , 观察组胆红素下降幅度为 (222.35±26.44) , 对照组为 (183.94±24.48) , 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意义 (P<0.05) 。
2.3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 其中观察组有4例出现轻度腹泻等不良反应, 占6.34%, 停药后即可缓解, 治疗效果表明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黄疸已经消退或减轻后又重新出现和加重, 多属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是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感染、胆道畸形和新生儿肝炎等。严重时可损伤新生儿神经系统, 甚至会产生致死的核黄疸。某些红细胞遗传性缺陷或先天性代谢酶、免疫因素破坏体内大量红细胞, 进而发生溶血和贫血, 使血内胆红素过剩, 均可造成肝前性黄疸[5,6];或由胆、肝、胰肿瘤、结石及其他炎症导致胆道梗阻, 胆汁不能及时排入小肠而造成肝后性黄疸;或受药物性损害引起中毒性肝炎, 黄疸出现时血清转氨酶升高明显, 无发热。病理性黄疸因造成缺氧、贫血和缺氧脑血病等致使胎儿和小儿脑部受损, 严重导致脑瘫。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时, 以基于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用药为多, 首选中西治疗联合的方式提高治疗效果[7,8]。
本研究采用的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其蓝光治疗原理为胆红素吸收光线, 可促使未结合胆红素Ixa Z型转化为异构Ixa E型, 其水溶性异构体可通过胆汁排泄到肠腔, 以此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但蓝光会引起腹泻、发热、核黄素缺乏、皮疹及青铜症等不良反应, 因而及时补充核黄素, 及时补充水分, 避免体液丢失[9,10]。茵栀黄颗粒中成药提取物有金银花、栀子、茵陈、黄芩苷等组方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之功效, 其中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功效、黄芩苷味苦、性寒, 具有凉血解毒, 泻火除烦及清热利湿功效, 茵陈味微苦, 性微寒, 微辛, 具有退黄和清热利湿之功效, 上述药物联用会加强清利湿热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 病理性黄疸的病原微生物会受到组方中栀子、金银花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对机体的变态反应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 进一步减少红细胞的溶血作用和促进胆汁排泄。此外, 茵栀黄颗粒还能对D-氨基半乳糖对肝脏产生的急性损伤进行抑制, 降低异硫氰酸导致的血清胆红素, 保护肝脏。本文研究结果中, 采用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在治疗效果、退黄时间、血清红胆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应用蓝光治疗患儿, 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 (P<0.05) 。
参考文献
[1]李举, 郝晓广.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6 (1) :34~36
[2]伍庭林, 伍廷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茵栀黄颗粒联合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15 (12) :89~93
[3]荣志坚.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62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2;11 (11) :120~121
[4]兰敏.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延边医学, 2014;14 (18) :77~79
[5]唐骏.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18 (14) :68~69
[6]廖亮荣.口服茵栀黄颗粒及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研究进展[J].内科, 2013;8 (1) :92~95
[7]汤媛, 胡建儿.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要点[J].辽宁中医杂志, 2014;6 (7) :1491~1494
[8]蓝建芳.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0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2;50 (13) :145~147
[9]李江鸿.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辨析[J].环球中医药, 2013;8 (z1) :90~92
中药不良反应浅析 篇7
1 剂量过大
中药在常规用量下, 一般不会有副作用, 但剂量过大时, 亦可出现不良反应。如木通剂量过大时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白果、杏仁剂量过大引起中毒。特别是一些药性峻烈, 治疗量与中毒量甚为接近的药, 如蟾酥、斑蝥等, 剂量过大时, 更易出现不良反应, 甚则中毒。
2长期服用
有些中药, 特别是一些含铅、汞化合物的矿物类中药, 长期服用, 可因蓄积而引起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朱砂、赭石、六神丸可引起肝、肾损害, 儿童长期服用蜂王浆等滋补液引起过早发育、月经来潮等不良反应。
3误服误用
所谓误服误用, 乃因缺乏中药知识或不知其毒, 或不识其真伪而致。中药品种繁多, 同名异物, 一药多名。如误食蟾蜍、鱼胆, 或将商陆当人参、紫茉莉作天麻服用。
4辨证不清施治不当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论是论治的基础。只有辨清病症所属的证型, 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那种不分寒热、虚实、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用药方法是使用中药的大忌, 如太阳病误用吐法、下法非但不能治病, 还会使病邪由表入里, 病情加重, 又如阳明病心下硬满者, 病位偏于上部, 其病机当是阳明无形之邪热聚结于上, 气阳滞不行, 尚未入腑成实, 故不可攻下。若辨证不清, 误用攻法, 会使脾胃阳气受伤, 病邪内陷而下利不止, 预后不良等不良现象。
5中西药配禁忌
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在与西药共同使用的过程当中, 由于酸碱中和反应、沉淀反应、综合作用等化学反应的存在, 有些中药含抑制某些西药的活性, 甚至使西药的作用消失或产生其它副作用, 由于这些中西药合用的配伍禁忌, 不像“十八反”、“十九畏”那样被重视, 临床上出现此类不良的病例, 时有所闻, 如酸性中药 (山楂、牛黄等) 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易产生结晶尿、血尿;夏枯草、白茅根配服保钾利尿西药, 则容易产生高血钾症;穿心莲的抗菌作用是主要通过促进白细胞的吞噬来实现的, 所以红霉素、庆大霉素与穿心莲合用能降低它的疗效;五味子及其制剂不宜与磺胺类同用, 因五味子中含有五味子酸, 它可使尿液酸化, 磺胺类药的代谢产物在酸性尿液中会加重尿结晶的形成, 从而出现血尿、尿闭等不良反应;使用茵枝黄时, 用维丙肝、肝泰乐等药会出现风团样皮疹等等。
6患者个体差异和煎服不当
人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一些安全性很好的药物也会产生不良反应。许多中药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 具有产生变态反应的基础, 少数过敏体质患者用药后, 容易产生过敏反应。年老体弱、婴幼儿以及肝、肾病患者, 对药物耐受性较差, 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的药物毒性可随煎煮时间改变, 如生南星、生半夏等, 某些有毒药物可通过长时间加热煎煮, 以降低其毒性。如生南星毒性强, 煮沸4 h以上, 毒性大大降低。但有的药物如广豆根, 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 毒性却明显增加, 所以应加强注意区别对待。
7炮制不妥
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 经过加工炮制可减缓或消除毒副作用, 减少其不良反应。如半夏的姜制, 常山的酒制, 巴豆制霜等。如不按法炮制, 或该炮制的不炮制, 服后难免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管窥 篇8
1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1.1超量使用、滥用和误用
这是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剂量不同,功效各异。药物的药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由量变导致质变。此外,长期使用会使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而中毒。又如牛黄解毒片是一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长期服用,致成瘾性。[1]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实际上,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为了强身健体,自取补药,很多药中部分成分相同,联用后不良反应加重。
1.2药物自身因素
中药品种复杂,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如木通科木通无毒性,而马兜铃科关木通毒性较大,如混用,后者极易产生肾损害;又如广防己误以粉防己使用,过量易产生肾损害。[2]中药同西药相比,化学成分复杂,质量的因素多,中药饮片品种繁多,产地加工不同,且性味功能各有所异,成药的每个品种也有不同的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牌产品,而不同的品牌产品在质量疗效方面也时常参差不齐,甚至相差甚远。在一个疗程内尽量选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药品。
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1.3中西药联用
近年来,中西药配伍在一起制成的中成药使用,中西药联用现象已较为普遍,而中西药间不良相互作用也愈加严重。一些含有机酸的中药如山楂、乌梅、生脉散、五味子丸、保和丸等药物不宜与磺胺类西药合用,因这些药物可酸化尿液,使磺胺类药的溶解度降低,致使尿中有结晶析出,引起泌尿道损伤或出血:含钾的中药如夏枯草、白茅根与安体舒通、氨苯喋啶合用时,易产生高血钾;大黄及其制剂不宜与复方甘草合剂同服,因大黄中的鞣质与甘草酸反应生成沉淀,影响疗效。据报道清开灵注射液与丁胺卡那霉素及维生素B6配伍产生沉淀,用后局部组织发炎引起过敏,严重时对患者心、肝、肾造成损害。
1.4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些超敏体质的人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婴幼儿的肝功能、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因此对药物的处理功能不如成年人,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老年人肾功能下降,肾血流量减少,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而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血中药物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再者老年人有多发疾病和营养欠佳倾向,用药品种较多导致不良反应率增高。对于孕期妇女,慎用中药,以防引起对胎儿的致畸或流产等不测,另外,乳母用药也要注意。
1.5改变给药途径
随着中药剂型的改进,中药注射剂日见增多,这对提高疗效,缩短起效时间,加速中药化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一部分中药的有效物质并未完全清楚,对药物成分的各种性质,体内代谢过程,量效关系,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储存条件等研究工作滞后,临床使用注射剂时难免有毒副作用或过敏反应发生。[3]
2提高中药安全应用的途径
2.1加强药材的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模式;严格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管理,避免因商业利益回避不良反应、禁忌等警示性内容;对那些功能、主治尚不明确的中草药,特别是代用品应严格控制使用。
2.2合理用药
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病人应遵从医嘱,不要擅自增加剂量,延长疗程。
2.3加强中药毒的研究
我国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是有限的。尤其是有些现代中药制剂制备不同于传统制剂,毒性大小也必然不同。如青蒿素历代文献均无妊娠禁忌的记载,但研究中发现,青蒿素对多种动物均能引起严重的生殖毒性。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文献记载,而应对常用中药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加强中药毒理学基础的研究,为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4)
2.4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检测体系和逐级申报、管理和分析系统,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监护,才能有效解决这个。利用各种预防、诊断和分析手段,充分调动中医药人员和患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识别和防卫能力。做到事前防卫、事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决策分析,使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杜东升.我国1915~1990年中药不良反应概括.中药杂志,1992,17(7):435-438.
[2]郭世民.试论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与预防.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5):58-60.
[3]蔡小燕.212例中药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20(3):352-353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 篇9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
众所周知,中药的应用很复杂,一种中药常常有多种用途,一种疾病往往应用多种中药治疗,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相当多。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一些中药的毒、副反应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药学服务临床经验,就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做以探讨,以供借鉴。
1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解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等。
2 不良反应分类
2.1 病因学分类
2.1.1 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使固有药理作用持续和增强。由于不同个体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该类型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个体易感性差异大,并受年龄、性别、病理状态因素影响,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
2.1.2 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如药物疗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质(指患者的特殊遗传素质)有关。该类型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经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也很难发现,发生率虽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高。此类伤害又可分为特异质反应与变态反应两种。特异质反应是指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先天性代谢紊乱表现的特殊形式,即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后天性代谢异常。变态反应也称药物过敏反应,本质上是一类病理性免疫反应,由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过敏反应对机体的危害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停药后可恢复,重者甚可致死亡。从接触抗原至出现症状,时间差异很大,反应持续时间也不相同。
2.1.3 与中药配伍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常由发生配伍禁忌及中西药配伍发生相互作用等引起。
2.1.4 药物依赖性 分为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前者是一种机体的适应状态,临床表现为对某一类药物特有的停药综合征;后者即所谓的成瘾,是一种原发性、慢性、神經生物学疾病状态,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成瘾的产生和临床表现。
2.2 病理学分类
2.2.1 功能性改变 系指药物引起人体的器官或组织功能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多为暂时性,停药后可以恢复正常,无病理组织的变化。但有些功能性改变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亦可十分严重,甚至引起器质性改变,常需住院治疗。
2.2.2 器质性改变 系指药物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出现病理性器质改变。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器质性改变,与疾病本身引起器质性改变无明显区别,因此鉴别诊断时不能仅根据组织病理检查,还应参照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此类型又可细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3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3.1 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3.1.1 中药处方不合理,滥用或误用中药 医生处方项目填写不全,书写不规范,服法不清楚或不详细,或出现禁忌中药同用现象。如远志有宁心安神、止咳祛痰、益智增慧的功效,用于临床前必须炮制,以保证用药安全,常见的炮制方法有盐制、甘草制、蜜制、朱砂拌远志等多种。如果处方上只写远志或远志肉是欠准确的,如强调镇静安神就用朱砂拌远志,突出止咳化痰应用蜜制,健脑增智宜用甘草制远志。有的药物处方疗程过长,也容易引起重要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因中药与化学药一样,具有疗效和毒性的双重作用,有的中药本身就有毒性。
3.1.2 中药质量标准不规范或品种混乱 我国中药品种繁多,特别是近年来,中药新制剂、新工艺不断增加有许多中药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进行临床观察;中药混乱品种、伪劣品种、代用品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较多,给用药造成困难;中药在不同剂型中所显示的总体毒性也不同,例如双黄连制剂,各种口服制剂及外用制剂一般比较安全,很少有不良反应,其水针及粉针剂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究其原因主要与中药注射剂药物纯度不够,含有未除尽的杂质有关。
3.1.3 中西药不合理联用 近年来中西药配伍复方制剂以及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应用的种类日益增多,有的产生了协同作用,效果比单方的好,有的则可能减低疗效。如一个常见的咳嗽病证,有的患者在服用含氰苷的苦杏仁的同时又加可待因,在服用含生物碱的川贝母、黄连的同时又服用含氨茶碱类西药,最后发挥疗效的究竟是中药还是西药,还是共同起效?产生了什么样的配伍变化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增加量的认识。在临床中确实也产生了一些由于合用不当而导致毒性增强,不良反应增加,甚至产生危害的情况,如苦杏仁、枇杷叶及其中成药与吗啡、杜冷丁、磷酸可待因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合用,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
3.1.4 中药使用与中医理论脱节 许多临床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只重视临床,对中药来源、采集、加工炮制、真伪鉴别、新制剂等不熟悉或重视不够,常常导致误服、乱用。而中药生产、供应部门对中医临床如何合理用药多不过问,出现盲目生产、加工和销售中药的情况。中药有寒热温凉等药性特点,是治疗作用的基础。临床因辨证失准,寒热错投,功补倒置等药不对证而引起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时有发生。热者用热药,火上加油;寒者用寒药,雪上加霜,易引起不良反应。如治疗妇科出血症常用的宫血宁,临床效果很好,但有的体质虚寒患者服用药性寒凉的宫血宁后易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这点说明书尚未写明。
3.2 机体因素
3.2.1 体质 由于机体差异导致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因而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会具有极大的差异。如过敏体质、个体差异、特殊人群等。
3.2.2 性别、年龄 患者的年龄、性别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许多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肾功能普遍减退,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及排泄功能,造成蓄积中毒。
新生儿不良反应 篇10
药品不良反应 (英文A d v e r s e D r u g R e a c t i o n, 缩写A D R) ,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 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国际上对药品不良事件有统一的定义, 药品不良事件 (英文A d v e r s e D r u g E v e n t, 缩写为A D E) 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 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药品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含义不同。一般来说,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确定的反应, 而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它在国外的药品说明书中经常出现, 此反应不能肯定是由该药引起的, 尚需要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