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问与答

2024-06-04

课堂中的问与答(共3篇)

课堂中的问与答 篇1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 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就教师而言, 应从教学目标出发,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 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并能引导其积极思考、分析, 寻求最佳答案, 进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就学生而言, 应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自学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期师生共同讨论, 进而增长知识, 开拓思路, 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 提不出问题, 提的问题不恰当, 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波利亚认为, 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时, 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经验, 即“相似块”, 在外界信息进入大脑后自动被耦合、接通和激活, 从而被激活的部分在认知结构中不断扩散延伸, 以寻求建立符合期望的联想和链条。因此, 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所设问题是否能起到激活学生的目的。

一、难易适度, 注意科学性

课堂提问, 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 掌握教材的重点, 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 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 不断转化, 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 学生只需信口回答“是”或“不是”, “对”或“不对”, 无须动脑, 这样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 如果教师再缺乏适当的启发诱导, 并且一提出问题就马上催促学生回答, 一见学生被问得目瞪口呆, 不知怎样回答时, 教师就自行讲述, 包办代替。这样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探索心理, 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恰当的提问应当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然后逐渐提高难度, 使学生易于接受, 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 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计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 也便于将新知识同化, 使学生认知结构得到巩固和完善, 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提问深度恰到好处, 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果子”, 这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新颖别致, 注意趣味性

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 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时, 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 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 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掌握新知, 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课堂提问, 给学生身心的愉悦, 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循循善诱, 注意启发性

问题给出后, 面对手足无措的学生, 教师绝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教师应当考虑周到地、不显眼地帮助学生”。教师怎样考虑周到地、不显眼地帮助学生呢?那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要启发学生答问, 而不是代替学生回答。

我们知道, 问是开启思路, 答是问的延伸, 是思维成果的展示。问得妙, 还要答得恰到好处, 才是高质量的训练。因此, 为了更好地使这两个环节相互促进, 把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们要高度重视启发学生答问的指导。

当然, 问题提得再适当, 学生在思考分析确立答案的过程中, 总还会遇到一些困难, 仍然不能保证学生准确、迅速作答, 这时候教师要善于想办法指点迷津, 让学生由“山穷水尽”转到“柳暗花明”。这时首先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前以及在提问的过程当中注意铺垫好问题的背景。通常, 对背景了解越深越透, 越容易找到正确思考问题的角度, 解答问题的把握性越大。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到问题的答案。其次, 在问题提出后, 要适当地暗示问题的答问范围。否则, 学生找不到依托, 无从下手, 因此教师有必要先做一些引导工作, 确定答问范围, 即让所提问题更加具体而明确。比如:问“下列数是什么数呢?”学生无从下手, 若改问“下列数中哪些是无理数, 哪些是有理数、整数、分数?”问题就明确很多, 学生便可从已有知识出发, 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于如何启发答问的思路, 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通常可给学生提两条建议:其一是将后续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设计为前面学习过程中已经解决过的问题模式, 此时可以提示性地问学生“前面见过类似的问题吗?”据说即使在高考答题中, 此种方法也能帮助解决50%-80%的题目;其二是从问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差异入手, 向着缩小差异的方向探索, 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时可以提示性地问学生, “条件给了什么?结论需要什么?”从而使学生找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轻松解决问题。

四、正确评价, 注意鼓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动脑的积极性, 不要怕学生在发问或答问时出“乱子”。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鼓起勇气谈了自己的看法, 结果说错了, 便会引起哄堂大笑, 甚至下课后还要受到同学的嘲讽。于是, 这个同学再也不敢发言了, 别人也会引以为戒, 认为一定要有绝对把握才能发表意见。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诱导, 如何给予评价。而对于学生答问的评价与指导也是一种艺术, 首先对学生的答问要及时点评, 否则不但会影响提问的效果, 而且由于对学生的答问置之不理, 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挫伤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其次在评价时, 对学生答问的正确性应予以明确的评价;答问有错的应及时纠正;答问表达不畅的应给出示范;对创新性的答问应适当重复, 并进行表扬。总之, 答问的点评应多鼓励, 少贬斥。

综上所述, 在课堂教学中有益的、到位的提问, 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反之则是“徒劳的提问”。而学生通过答问以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可以寻求必要的帮助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与答 篇2

一、问可以有正问、设问、疑问、反问、曲问和连问

正问就是老师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按问究道。这是为引起学生某种思考而作的逻辑发问。这种提问法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直接寻求答案。设问就是把讲授内容组成一连串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线索,用设问的语句一个个提出来,又一个个地自我解答。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力,在问题提出来后,老师可以设想各种各样的方案,然后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后导出必然的结果。疑问就是有怀疑的,不肯定的口气提出问题,设置疑团,使学生觉得有矛盾存在,然后老师再摆事实,讲道理,引证各种事例,去获得正确的结论。反问就是学生逆向思维发挥作用,或是当学生作出错误的回答或出现错误的理解时,可抓住错误的症结所在,组织反问,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反省,及时发出错误,找出错因。曲问就是拐个弯,委婉含蓄地问,就曲弃直,不直接提出索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精心设计提出与此有关的其它问题,然后托出索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连问就是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判断后,可进行深究,促使学生深刻领会知识的原理用其内在联系。

二、无论是以上哪种提问,都要表现出明确性、启发性和适宜性

明确性是指提的问题必须明白易懂,科学合理。有位老师问学生: 三千克萝卜加二千克白菜等于多少? 学生答: “五千克。”老师又问: “五千克什么?”学生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像这样在课堂上出现提问的“卡壳”现象,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太笼统、不明确、不合理。

启发性提问就是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闸门。比如,一位教师教圆这个概念,开始就问学生: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做成三角形、四边形不行吗? 学生被逗乐了: “不行,那样无法转动。”教师又问“做成椭圆形行吗?”学生大笑: “那样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引出了圆的定义。

适宜性的提问可以是指提问的时间是否适宜,也可以是指问题的难易是否适宜,还可以是指提问的数量是否适宜。

教学中的答主要指老师的答,其中包括对老师提出问题而学生最终不能回答的答,对学生在教学中主动提出的问题的答。

正答和曲答。正答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所疑,从正面回答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干脆、利落的托出答案,迅速解决学生的疑问。曲答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直接回答,而是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巧妙地、委婉的、曲折的回答出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促使学生思索,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无论是正答还是曲答,都要答得有启发性和准确性。

启发性回答。它又可分为寻求方法之答,还要提供几种能找到答案的可行的途径或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鼓励思考之答是学生问到许多非常一般的却又难记忆的知识的问题。例如,爱因斯坦详细而具体的告诉学生查阅什么书便可知道他们想知道的知识,以指出寻求知识的途径代替提供现成的答案。最后他又指出,作为科学家的大脑记忆着两种东西,一是现在的具体的知识,二是找到知识的地方,某些知识只需要记住它在什么地方找到便可以了。这一回答,不仅告诉了学生知识存在的地方,也告诉了学生科学的记忆知识的方法,很有启发性。

回味性回答。它与启发性回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寻求方法之答,鼓励思考之答,还是多重选择之答,都有一定的回味性,都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此外,回味性回答还要深入浅出,机智灵活,使学生获得美德享受,产生无穷的回味。例如,一位优秀语文老师针对学生写作文拘谨,怕写错了丢脸而不敢放手写的心理,提出开头可不必“严于律己”,只要不拘一格的大胆的写就可以了。可是学生对此顿生疑惑: “严师出高徒。老师,你怎么不主张严格呢?”这位老师避开学生咄咄逼人的问话,转而问学生: “你们谁学过游泳? 谁学过骑自行车? 想想看,学游泳,学骑自行车,不都是从不严格开始的吗?”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答: “得先呛水! ”“没跌倒爬起,哪有蹬车如飞呀! ”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简洁而透辟地回答: “说的对,写作文也是如此,没有不严格就没有严格,不严格是严格的母亲。”这位老师的回答机智而又灵活,包含深刻的哲理,却有通俗生动,深入浅出,一下子拨动了学生深处的琴弦,使学生难以忘怀。

准确性回答必须有的放矢,所问之答,切中要害,抓住要领,不能使瞎猜,不能使也许,大概的含糊其辞。有位老师再讲解完草船借箭一课后,有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 “老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神? 他是个天才吗?这个问题课文内容里没有答案,怎样回答才能准确,有力呢? 老师迅速回忆了自己所知的关于诸葛亮的知识,果断地回答: ”诸葛亮不是个天才。他的智慧来自于观察,有知人之明,也来自于他善于思考,有独立的见解。”这个回答抓住了要领,有的放矢,准确清楚。

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恰当的问答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教学就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始终充满着流动的生机,所以,答与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亦是课堂教学富有活力的积极因素。

课堂问答艺术是老师教学艺术的重要部分,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答问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同是一问答,因人而各异,我们切不可将其变成僵死的东西,要灵活深挚,全面考虑,恰当使用。

摘要: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改变,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让学生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理想”。而“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提问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种提问,都要表现出明确性、启发性和适宜性。问与答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恰当的问答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教学就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始终充满着流动的生机,所以,问与答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亦是课堂教学富有活力的积极因素。

课堂中的问与答 篇3

答:教材中所叙述的内容是泛指热敏电阻的特性, 而不是对某一支热敏电阻而言。在实际使用中热敏电阻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正温度系数 (PTC型) 热敏电阻, 另一类是具有负温度系数 (NTC型) 热敏电阻。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是以钛酸钡为主要材料, 再掺入微量的锶、钛、锆等稀土元素后, 烧结而成。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随着温度升高阻值变大;另一类具有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 其中大部分是利用锰、镍、铜等氧化物也有使用铬、锌、钛等的氧化物为原料, 按一定比例混合, 用陶瓷工艺制成。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随温度的增加阻值下降。

问:我使用的是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控制技术》书中表2-3中 (P25) 热敏电阻的符号为什么和普通电阻一样?我看很多电子刊物热敏电阻的电学符号如图1所示。什么原因?

答:电路图的各种符号和画法规定可以在国家标准中查阅。图1中采用的热敏电阻的符号是过去国标中曾使用过的, 目前很多电子书刊也还在使用。而我们教材中使用的是国家标准 (GB) 1999年, 2000年, 这是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CE1996年以来的最新版本国际标准。

问:我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控制技术》教材。在教材P133页第一行, “小资料”中对热敏电阻的介绍很好。

但由于篇幅所限, 内容少了一些, 我在教学和实验中很想了解关于热敏电阻器命名及意义, 也想了解一些常用热敏电阻的参数。请求贵刊给与帮助。

答:关于热敏电阻参数的命名及意义可参见表1。表2为部分常用NTC型热敏电阻的主要参数。表3为部分PTC热敏电阻的主要参数。下面将热敏电阻主要参数的意义介绍如下:

热敏电阻器的主要参数:除标称阻值、额定功率和允许偏差等基本指标外, 还有如下指标:

(1) 测量功率:指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下, 电阻体受测量电源加热而引起阻值变化不超过0.1%时所消耗的功率。

(2) 材料常数:是反应热敏电阻器热灵敏度的指标。通常, 该值越大, 热敏电阻器的灵敏度和电阻率越高。

(3) 电阻温度系数:表示热敏电阻器在零功率条件下, 其温度每变化1℃所引起电阻值的相对变化量。

(4) 热时间常数:指热敏电阻器的热惰性。即在无功功率状态下, 当环境温度突变时, 电阻体温度由初值变化到最终温度之差的63.2%所需的时间。

(5) 耗散系数:指热敏电阻器的温度每增加1℃所耗散的功率。

(6) 开关温度:指热敏电阻器的零功率电阻值为最低电阻值两倍时所对应的温度。

(7) 最高工作温度:指热敏电阻器在规定的标准条件下, 长期连续工作时所允许承受的最高温度。

(8) 标称电压:指稳压用热敏电阻器在规定的温度下, 与标称工作电流所对应的电压值。

(9) 工作电流:指稳压用热敏电阻器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规定电流值。

(10) 稳压范围:指稳压用热敏电阻器在规定的环境温度范围内稳定电压的范围值。

(11) 最大电压:指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下, 热敏电阻器正常工作时所允许连续施加的最高电压值。

(12) 绝缘电阻:指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 热敏电阻器的电阻体与绝缘外壳之间的电阻值。

问:我使用的是地质出版社的《电子控制技术》教材, 教材P28页中介绍的驻极体话筒连接方法中, 驻极体话筒的外形结构如图2 (a) 所示。而市场上买到的驻极体话筒的外形结构多为图2 (b) 所示, 应怎样连接?

上一篇:形与神下一篇:学习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