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传播

2024-07-05

跨界传播(精选6篇)

跨界传播 篇1

一、前言

将艺术和审美的范围变得更加开放、综合、宽广是将传统的封闭观念进行超越, 这就是当代艺术的跨界倾向。在信息和数据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 各门艺术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中最明显也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以戏剧和影视为主的艺术产生了界限模糊和边缘稀释的状态。

二、跨界叙事在戏剧与影视之间的体现

(一)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在现今社会各种时髦的词语当中, “跨界”逐渐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一概念在被人们广泛应用的过程中, 直接掀起了大众文化的热潮, 同时它紧密联系着后现代文化语境。超越和跨越最初的艺术界限就是艺术领域对跨界的充分展现, 现阶段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 跨界及越界等手段是被艺术家非常重视的一种艺术渲染手段, 它成为一种艺术领域特有的资源, 对跨界这一艺术创作手段的有效应用, 帮助艺术家们有效的打破了传统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的种种约束。艺术家们将不同的艺术表现和阐释空间进行了全新的开拓。在审美泛化的语境内当代艺术的跨界现象转变了传统的评判标准, 以兼容和多元的形式对其进行了呈现。因此, 戏剧和影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摒弃了传统的封闭艺术形态, 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共同促进, 这就是戏剧与影视之间形成的跨界。两者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

(二) 戏剧与电影之间叙事的相互依赖

近年来,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内外的电影行业发展速度加快。在飞快发展的电影行业当中, 戏剧成为电影表达艺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也可以说, 戏剧的融入是电影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法国著名戏剧导演乔治·梅里埃在后期开始从事电影事业, 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人生的前半部分戏剧根底是他在电影业取得重要成就的重要条件, 他将一种全新的电影创作风格带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充分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在电影中将戏剧因素进行了充分的应用, 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圣女贞德》就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同时, 在中国的电影当中也有《定军山》是电影与戏剧叙事跨界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最早的无声武打戏剧片, 它的内容中将中国传统的民族本土戏曲进行了充分的应用, 使观众们眼前一亮, “影戏”的叫法就这样被广泛流传。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相对应西方国家较落后, 而我国具有博大精深的京剧等各种戏曲表演的历史, 这就决定我国在发展电影事业的过程中是无法摆脱戏剧的因素的。[2]

(三) 戏剧与电影之间跨界叙事的方式

戏剧与电影之间叙事相互依赖, 因而二者的叙事是关系紧密的, 它们都是时空双跨的综合叙事艺术。它们进行跨界叙事的过程中, 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动作”的有效应用, 在表达意义的过程中都是通过人们的动作来进行的。在进行戏剧与电影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断进行合作和交流,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的动作来辅助其得以完成。戏剧和电影虽然都是供人们来进行欣赏的, 然而却不能将电影看作是对戏剧的简单呈现。在将二者进行跨界叙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它们是来自不同的语系的, 就语言方面而言, 戏剧能够使用的技术要比电影少很多。

三、跨界传播在戏剧与影视之间的体现

(一) 跨界传播范围的扩大

近年来, 艺术的传播方式和路径都受到审美泛化的严重影响, 传统的严格艺术界限被打破, 跨界传播的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和数字技术的条件下, 促进了多样化传播媒介的出现, 促进了戏剧与电影的跨界传播程度的提高。例如, 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是近期最受欢迎的电视连戏剧之一, 而它是将网络同名小说进行改变而来的, 在受到人们极大地喜爱之后, 又被伤害成功的转换成了同名的越剧。所以说, 作为一种多向跨界传播的有效方式, 改编是非常重要的。戏剧、影视、小说等都拥有相互改编和跨界传播的功能。[3]

(二) 戏剧与影视之间的跨界传播方法

作为一项成功的艺术试验, 在泛美语境中戏剧与影视之间的跨界传播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在促进戏剧与影视之间跨界传播的不断进步过程中, 首先, 要拥有足够大的胆量来打破传统不同艺术之间的界限, 将事业进行扩大, 对不同领域的文化和社会进行扩展性的研究, 用研究模式的建立来促进文化的阐释, 并以兼容并蓄的方式进行。作为一种越界的行为, 在研究文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文化传播和文化阐释的行为必须首先将研究的视野进行跨文化的确立。然后就是要将不同地域的理念进行确立。将文化地理的版图作为研究艺术和艺术对象的重要基础, 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在文体文本中进行充分的体现。最后, 就是将跨时代的意识进行充分的建立, 将不同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纵向的梳理, 将艺术发展中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掌握。

四、结论

伴随着信息和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 促进了各门艺术之间的融合, 不同种类艺术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在这种情况下, “跨界”一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电影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 戏剧与电影之间的跨界叙事与传播受到了艺术家们的一致认可, 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摘要:戏剧与影视跨界是一项拥有较长发展历史的艺术, 其中叙事与传播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将叙事和影视进行分开观看和研究, 也可以针对它们之间相重叠的部分进行充分研究和欣赏。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一部能够被称之为艺术作品的电影基本上都能够与戏剧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 同时将其进行良好的再现。作为综合叙事艺术, 戏剧同电影都是时空双跨的。在现阶段数字和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情况下, 多样化的媒介在促进电影与戏剧跨界传播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戏剧,影视,跨界叙事,跨界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建波.文学与影视的互动镜像及国家影视文化建构[J].管子学刊, 2012 (02) :70-75.

[2]马聪敏.艺术学“升门”后戏剧与影视学艺术教育的历史现场及未来发展[J].当代电影, 2012 (09) :123-129.

[3]张经武.新问题与新视域——21世纪中华戏剧与影视东南亚传播[J].戏剧文学, 2014 (08) :77-83.

跨界传播 篇2

功能是医药企业市场跨界的核心优势体现

医药企业为跨界产品注入了某种功能特性,这种功能特性成为医药跨界产品最具差异化的核心竞争优势体现。

我国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可调节机体的功能,又不以治疗为目的。它必须符合下面4条要求:

1.保健食品首先是食品,必须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

2.保健食品又不同于一般食品,它具有特定保健功能。这里的“特定”是指其保健功能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而且经过科学验证是肯定的。同时,其特定保健功能并不能取代人体正常的膳食摄入和对各类必需营养素的需要。

3.保健食品通常是针对需要调整某方面机体功能的特定人群而研制生产的,不存在对所在人群都有同样作用的所谓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

4.保健食品不以治疗为目的,不能取代药物对病人的治疗作用。

可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是保健(功能)食品的共有特性。所以,功能传播也就成了保健品市场传播的核心。

在进行功能传播的时候,医药企业必须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功能定位,要让消费者在需要某种功能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的产品,一个准确的功能定位不仅能迅速撬开市场,也能树立鲜明的品牌个性。

功能诉求一定要有明确的定向性

在功能诉求方式上,根据诉求利益的明确性与否,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宽泛性功能诉求,一种是定向性功能诉求。

宽泛性功能诉求是指功能的宽泛化或是放大化诉求,一般是采用某种弱向性的健康概念进行诉求,如脑白金的“年轻态,健康品”,静心口服液的“静心送给妈,需要理由吗”。它们通过宽泛性的功能诉求使产品的目标群体最大化、销量最大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与此相反,定向性功能诉求是通过保健品功能利益的明确化,让消费者能清晰地感知到该产品的功能,如血尔的“术后、产后补血”。

在今天的功能产品市场,消费者更加理性,也更加务实。消费者对功能性产品到底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功能利益会更加关注,因此在现阶段,功能性产品的功能传播,就必须给自己定向,要让消费者明确地感受到你到底能做什么。

定向性功能诉求是消费者初次购买、重复购买功能性产品的直接动因。定向性功能具有引起目标群体关注与沟通的有效作用。定向性功能满足目标群体对特定需求的渴望,启动目标群体对产品的初次购买。

定向性功能诉求还能够促进消费者重复购买。消费者初次购买功能性产品及使用后是否进行重复购买,关键在于消费者对该功能性产品定向性功能诉求的自我功效评估:如果自我感觉身体状况有相应的改善,这种改善不需要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有一点差异感觉就可以,消费者就会给自己一个“有效”的反馈信号——认为这个产品的功能确切,再次购买将由此产生。由此可见,定向性功能诉求更便于给消费者提供清晰判断产品功效的感知标准。

有人认为,功能的定向会让你的目标消费群范围变得狭小,事实上,功能的定向可以帮助你更快地锁定目标消费群,能更快地激发消费者的功能需求,从而撬动市场。

功能传播也要进行感性升华

功能产品传播的主流方式是直接的功能诉求,将产品自身的差异化功能特点展现给消费者,多数消费者购买功能产品也是主要考虑这一点。但是今天的消费者需求来自多方面、多层次,仅有产品功能突出,或者传播上局限于理性的功能展现,有时无法打动他们,或者无法全面满足消费需求。特别是当产品严重同质化时,更是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时,我们就可以为功能产品注入某种情感元素,让功能传播实现感性升华。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通过情感诉求,往往更容易激活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每天给你一个新太太……”这样的广告语不知唤起了多少渴望魅力永存、渴望关注与呵护的太太的心声,太太口服液准确切中目标群体的内心渴望,避开对手的功能说教锋芒,所带给受众的满足,已经远远超过产品功能本身。

当你的产品与对手高度同质的时候,情感交流就成了拉拢受众、狙击对手、形成区隔最有力的办法之一。

跨界传播 篇3

同样, 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的发展, 也带动了农机企业在产品品牌传播方面的提升。除了以往高可信度的平面媒体传播外, 很多企业开始进行网络传播和电视传播, 还有些企业开发新媒体传播平台进行传播, 甚至有些企业开始在跨界营销上有所斩获。

所谓跨界营销, 就是品牌传播中的跨界合作, 他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方式的融合。跨界合作对于品牌的最大益处, 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从而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跨界营销早就出现在农机企业的品牌传播之中, 但真正的大规模、大影响力跨界, 2012年算得上是农机行业的元年。

2012年6月, 奇瑞重工赞助冠名全国公路自行车冠军赛, 引起了行业的轰动。冠名为“奇瑞重工”杯的公路自行车冠军赛是重要的国家级赛事, 同时也是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的积分赛, 共有20支车队、218名专业自行车运动员报名参加, 集结了目前国内公路自行车各大高手, 代表着我国公路自行车的最高水平。

奇瑞重工相关负责人表示, 奇瑞重工冠名全国公路自行车冠军赛, 是因为自行车运动是低碳、环保的体育运动, 这项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所奉行的绿色健康理念, 与奇瑞农业装备“绿色就是明天”的理念不谋而合, 更是奇瑞重工传播绿色人文理念、支持中国体育运动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国内大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与重要体育运动赛事文化传播相结合的创新之举。

这项赛事在农机行业网站“第一农机网”上发布之后, 被行业较多的知名人士转载到微博, 并得到了广泛传播。据不完全统计, “奇瑞重工”杯公路自行车冠军赛微博转载和评论超过1 000条, 以此测算, 传阅人数接近10万人, 而这仅是“第一农机网”一个网站所造成的影响。

和跨界营销共生的推广系统, 包括微博、微信和信息平台等新型推广模式。随着微博的走热, 各大企业几乎都开始了微博推广, 建立微信平台, 以更及时的推广产品和品牌。农机行业知名人士、奇瑞重工总经理王金富的微博, 关注度超过2万人, 他每发布一条消息的传播度, 几乎相当于《农业机械》杂志月发行量的一半。

《农业机械》杂志的信息推广平台, 有近5 000名精英农民、2 000多个农机企业负责人以及近1 000名部委领导和行业专家组成, 每周影响超过1万人, 也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平台, 广受企业的关注。

跨界营销、新媒体平台等新的传播方式, 让农机企业的品牌传播影响力更大、更具体, 而且不少品牌传播的性价比也在不断降低。但不少农机企业在选择传播方式上, 也因品种繁多而不知如何应付, 被忽悠者大有人在。

跨界传播 篇4

一、“一带一路”构想在沿线国的认识现状

“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人口总量30.8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4%;GDP总规模达到12.8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7%。因文化差异、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这些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认识差异较大,对于“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以及这一内涵背后的时代潮流,认识也较为模糊。基本呈现三种态度:一是大部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一带一路”持欢迎态度,全面支持“一带一路”合作倡仪;二是有些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持怀疑态度,构想能否惠及自身,如何实现“共建共享共羸”的包容理念存有疑虑;三是少数西方国家开始持反作态度,逐步趋于开放性犹疑的态度。美国知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刊文称,中国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向其他国家出口自己的发展模式,一场历史性的发展模式之争正在中国与美欧西方国家之间上演。这种认识的不同与差异,对于“一带一路”构想的顺利推进将产生较大影响。现如今,传播力也是生产力,文化传播所承载的作用日益重要,要让“一带一路”构想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首要的是促进沿线各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好文化经济学,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

二、利用各种渠道客观传播“一带一路”构想的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是建立在文化相互理解、吸收与融合的基础上的,为沿线国之间提供交流与对话沟通的重要管道,它强调的不仅是经济的交流,政治的协调,更强调民心的相通,这种国与国之间文化的相互包容与学习为“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发展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关键要看我们能否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机遇,能否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背后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和世界发展机遇的“相互转化”。“一带一路”的建设不是一簇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沿线各国之间相互学习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历史和社会制度,达到彼此相通。我们要尊重他国文化传统,同时,我们更要借重各种渠道将我们的优秀文化、历史传统以及我们的声音传递给他国人民,实现我们的软实力输出。新闻媒体、跨国企业和出国旅游人员都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使者,承载着传播各国文化的使命,应客观真实地理解并传播“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的了解与传播,促进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三、用开放包容理念传播“一带一路”沿线国文化

“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出发点是沿途国经济、文化等共同繁荣与复兴,以文化的交流、民意的相通为经济发展铺路搭桥。这需要各沿线国要具有包容互鉴的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使古丝绸之路精神焕发青春。为实现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文化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我们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理念,客观真实的讲好“一带一路”的“共赢”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尽可能讲好的故事,但也不能全部是好的故事,那样会让人感到不真实,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效果。我们需要学习掌握沿途国的文化,了解他们接收信息的习惯和方式,设定好新闻传播议题,把我国的优秀文化特点传播出去,让他们了解我们、接纳我们,从而促进彼此的交流与信任,展现一个真实“一带一路”沿线国文化。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真诚相待,是促进文化了解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客观展现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展现国家的整体素质和向心力,但不要有倾向性地、过于主观地进行宣传,效果适得其反,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需要智慧。新闻传播的核心在于落实“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使“共赢”通过形象的载体变得可触摸、可感知,使所有参与国了解透过“一带一路”可实现多赢与繁荣,带来的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的一体化和经济文化的全面复兴。

四、以文化交流夯实民意基础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合作

早前,西方人走出去,通常是传教士先行,商人如影随形。传教士学习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文化习俗,从事医疗卫生、教育扶贫先赢得当地民心,才打开商业局面的。文化对于促进经济合作具有独特优势,在国际经济交流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资源能源匮乏,在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目前,中国已与许多“一带一路”沿线签订了基础设施投资协议,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文化交流要等到我们全面合作之后再进行,我们应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开放的胸襟深度参与到“一带一路”构想的文化传播中,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民意的互联互通。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更加密不可分,文化、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表现越来越明显,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文化的交流、传承与发展,使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民可以相互了解,进一步夯实民意基础,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融合。促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合作,而且必须彼此了解相互的文化,求同存异,实现跨文化管理在保持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相互学习、借鉴、包容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文化的交流、沟通、利用是经济进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的兼容是经济的发达之路。“一带一路”并没有忽略文化,而恰恰在很多方面是文化先行。作为一种创新的地缘经济合作方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互惠的利益共同体,注重依靠区域主体自身的文明特点、发展特征、资源与制度禀赋的优势以形成发展合力,以文化交流打下民意基础,不断扩大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是我国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构想。“一带一路”构想的文化传播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历史纵深感,以高度的责任心审视当下,以开放包容、相互欣赏的态度学习和了解周边国家文化,深入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传播正能量,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扎实的民意基础,营造文化共通、民心相通的局面,推动沿途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一带一路”区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胜荣.媒体要重视“一带一路”构想的传播效果[N].察哈尔快讯,2014,1

[2][英]帕特乔恩特、马尔科姆华纳.跨文化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8

[3]赵磊.“一带一路”:打通发展“痛点”,仰望人文“高点”[N].光明日报,2016,5

[4]赵明昊.“一带一路”要做好共、通两篇文章[N]澎.湃新闻,2016,3

[5]陈平.“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的途径探究[J].文艺传承,2016,3

[6]王明江.东西方企业管理差异的文化探源[N].中国企业报,2001,2,15

[7]叶飞宋佳烜陈璐.“一带一路”释放文化软实力[N].中国文化传媒网,2015,3

[8]吐尔孙·艾拜.“一带一路”战略下,新闻报道关注点、重点的再把握[J].中国记者,2016,2

跨界传播 篇5

信息源多点, 传播形态多样且实时传播且信息流量速度加快、接受信息更直接、更迅速、更多样、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 而不是仅被宣传

主动传播与被动传播、社交媒体、主流媒体报道内容相互渗透、传播渠道多样

建立实时信息在线互动并通过网络收集素材、数据、有关质疑及负面不实观点、非真实信息会持久出现在搜索引擎, 维护组织声誉、形象、品牌传播工作面对新的挑战

学者和研究者关于公关角色研究, 主要可分为三大类:1.从事管理的经理人角色;2.从事传播的技术专业者角色;3.参与策略、决策的咨询人的角色。

20世纪初, 爱德华-伯内斯 (BERNAY, E.L.) 曾将公关人员定位为“公共关系顾问”, 这是一种较为小众的定位。比较类似的观点是美国学者卡特里普 (CUTLIP, S, M.) 和森特 (CENTER, A, H.1971年) 提出的公关人员是“专家诊断者”。1979年, BROOM&SMITH提出:“公关从业人员日常生活所从事的活动”, 这是一种“所做即所得”的观点。Gruning&Hunt (1984年) 提出了公关的四种模式, 即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不对称模式、双向对等模式, 马里兰大学所进行的研究表明, 公关从业者的角色和四种公关模式之间存在明确的实证性关联。Reagan, Anderson Sumner&Hill (1990年) 的研究结果表明, 经理人负责做决策, 对成果负责;技术人员做业务的工作, 负责传播相关撰写、修改、协调及上级交代的工作, 对工作结果负责。

面对并迎接新媒体环境下带来的挑战, 公关公司、企业公关部从业者需要更好承担并扮演起二个跨界行为者角色, 即任务相关的显性角色及维护相关的隐性角色。

一、任务相关的显性角色:

公关面对的日常的工作大部分属于自上而下形式, 基本上是任务驱动型。这种外在显性特征是与如何解决问题紧密相关的, 即:围绕确立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解决问题。公关公司主要完成来自客户的任务, 而企业公关部主要面对组织对其职责所要求的。显性角色具体表现有:1.涉及企业及产品的信息设计与制造者, 如:撰写新闻稿、发言稿、内外部出版物制作者;2.相关舆情信息寻求者/消费者, 如:了解舆情、舆论;3.信息研究/分析者, 如:研讨相关内容, 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内容;4.修辞的实践者/商谈的沟通者, 如:策划符合社会及公众利益的专题活动, 回答问询、持续保持与媒介的良好关系、安排对人或产品的传播活动。

关于“显性”角色, 公关从业者承担着被称之为“议题管理”的职能, 根据Heath和Nelson (1986) 的观点, 所谓议题就是“一个关于事实、价值观或者政策的可辩论的问题”。但由于可辩论问题的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 因此, 可辩论问题的解决涉及多方因素, 如果没有针对议题引发的根源进行分析研究和解决行为支撑, 就无法对“议题”进行有效管理, 在很多时候,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二、维护相关的隐性角色

与“显性”角色相比, 非显性的角色也是不容忽视的。Grunig (1984年) 认为公关从业者在开展正面宣传的同时, 在维护角色中, 可为组织提供可能出现行为的早期预警指标体系, 并制定各种情境变量可以帮助组织确定要不要对于这些采取有计划的回应措施。一般而言, 维护角色作用及结果常常是非直接的、非外在的、非直接感知的, 这种维护角色可以称之为隐性角色。隐性角色具体的任务之一是对舆情监测, 即对组织所处舆论环境的各种变化保持经常性的敏感, 并应该对这些关键变量的出现的规律性和异常性情形加以评价, 一旦发现或者识别出有涉及和影响到组织或者相关群体的异常的时候开展预警, 另外, 隐性角色具体表现在:整体声誉及形象与相关方群体之间良好的关系的维护者;企业愿景/文化、决策形成的参与者、战略积极的支持者、协调者或者企业声音的解释者。

需要指出的是:影响公关从业者的显性、隐性角色的确认和形成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的因素有:

从业者能力和表现

公关从业者能否持续为树立并维护差异化形象和品牌提供有价值的成果, 是决定公关角色的关键因素。如能否充分体现富有创新的、富有成效的传播和执行能力, 另外, 公关公司、企业公关部的人数多少、每年预算大小、公关管理者的魅力等也对角色的产生着影响。

公关从业者对自己也有“期望角色”, 并试图通过对于自身工作的具有说服力衡量手段和方法, 以便获得专业认同与尊重。比如:实施传播控制 (communication controlling) 方法, 衡量新闻稿的原发、转载媒体类型、转载地区、转载数量传播的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传播效果、传播控制的聚焦并展示所做的价值。

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不仅取决于公关自身, 影响/限制公关部门发挥价值和空间的最大因素所处的舆情环境和组织的变化和发展。如:组织发展战略的类型 (稳定型或创新型) ;市场的竞争性 (很稳定或很不稳定) ;组织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可以适应或须开发新的能力才能适应) ;组织发展及创新的节奏 (很慢或很快) ;组织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 (很慢或很快) 等因素。

事实上, 公关从业者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下, 并不仅仅扮演一种角色。Hutton曾在公关进行了“策略性关系管理”分析的基础上, 罗列了公关的六个“者” (每一个“者”属于随机角色, 即可以转化的和兼任的角色) , 这六个随机角色分别是:说服者、倡议者、教育者、改革者、资讯提供者、形象管理者。角色的多重性会导致认知上模糊性, 从业者自身的期望会与在组织中角色不符的情况, 其结果会产生角色的混淆, 会形成心理上的冲突和压力, 对公关从业人员待遇、升迁、加薪等带来负面的影响。

角色如长期处于不明确, 会出现二种偏向, 一个是超出其本身的功能预期的“越位”, 另一是其本身的作用被其他部门所替代的“抢位”。长此以往, 造成“高不进、低不出”的局面, 从而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公关人员从业队伍。

跨界课程、跨界专业、跨界设计 篇6

访学的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 成立于1867年, 学校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培养出许多著名艺术家, 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这是一所兼并艺术博物馆和学院的双重角色的学校。学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艺术硕士生。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思想, 学院的优质教育在欧洲广为流传。

该学校的跨界课程设计如下:整个课程设置是为了激励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互相进行交流, 沟通。这是本课程的课程目的。专业老师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确定跨界课程的主题、指导学生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后与学生一起进行展示设计和举办展示活动。课程主题的确立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主题的确立应从学生可操性考虑、主题的确立希望能够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主题要用艺术的形式来交流。

该学校上学期跨界课程的主题是-------童年 (学校会在每年年初确立主题, 整个项目完成周期相当于一学年) , 作品要求与历史有关, 但是希望能超越历史, 要以个人来对待这个主题, 要学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和创作, 当学生作品完成以后, 学校会组织学生的作品做集中展示, 主题“童年”的展示在德国的慕尼黑展展出。每个展览时间较为短暂, 但讲究其中的过程, 其展览的目的可以当成一个实验的过程。展览要具有创新的形式, 要体现不同的功能性。 (在其中学校要求: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进行展厅设计, 要把展览当成实验室, 在过程中寻找和探讨一些问题, 这是重点) 所谓实验室, 就是要强调实验性打破专业性。跨界课程学生的构成来源一般横跨几个专业的学生, 童年这个课程集中了数字媒体, 绘画, 结构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学生整个学年做一个主题项目, 在过程中学生们要学会分工, 以便负责不同的方面, 最后再汇总。要注重过程中的活动参与, 在这里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对于跨界课程的作品要求是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 不同的创作手段, 作品形式不限定。要求学生的思维模式不要局限于历史和艺术来研究主题, 还要有超越这些范畴的自我思考, 通过主题寻找其它有关知识。关于跨界课程的评估, 有意识的是评估其中有一项是由辅导员来监督评估学生的的专业, 具体包括:学生对于项目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完善?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这个评估过程可得学分1分。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可以不受限制, 都是临时由不同专业调来。那么对于一个主题下不同形式作品, 学校的评判原则是:主要根据环境对作品的反应来进行评判, 不是由老师们单独打分的。对于跨界课程的课程结果, 要求能为科研提供帮助, 所以必须含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这是关键。最后文字会形成文献发表, 可用于传授和传播。除此以外还要求注重设计思想的根源, 此外这个主题的创作还支持着学生们今后的毕业创作。

在这次访问中, 还了解到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还开设了一门独创的学科, 就是该学校开设的跨界专业学科——艺术和科学专业, 它属于跨界艺术新专业。新专业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怀社会问题、关注城市设计、移民融入等现实问题。专业对所有人开放, 不必有艺术背景。这个专业的得以发展和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的工作室开放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的工作室面向各专业学生开放, 只要学生提交的课题和专业对接, 辅导老师在工作室学生人数有名额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 这也给学生们提供了跨专业学习的机会。该专业的层次为本科 (较少) , 硕士, BMD, 属于学位体制。该专业的专业方向:项目可以自由选择, 关键在于自己想做什么?关于项目主题的确立, 比如之前一个主题, 名为《抽象和经济》,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主题涉及的范围较广, 给学生的可操作面较广,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专业负责人会邀请学生老师包括外校的人员来共同研究这个主题, 反思抽象艺术, 发现其自相矛盾的地方, 并且研究在同一时间空间里面与经济的关系。还邀请律师来讲专利与精神财富的关系。然后整个学年, 把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知识汇聚在一起, 用不同的形式画作和论文文献, 来最终完成对问题研究的艺术范畴的结论。跨界专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需要修30个学分, 这些学分可以去不同专业修相关课程, 属跨界学科。学分结构组成:29+1=30学分, 其中1分为设计反思, 反省思考设计过程。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源, 学校有相对应的考试来选择学生。该专业的教师来源统一由学校委员会确定, 例由可以由1名雕塑教授和1名媒体教授主要带队, 为专业主要负责人, 其他教授则是临时的, 他们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每个学期每个项目由一名教授负责, 项目都与艺术有关, 项目可能是专业之间的跨界, 也有可能跨校。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还了解到, 维也纳艺术应用大学对于专业负责人的选择也很独特, 学院介绍说他们的建筑专业的负责人都是外聘的, 而且属不同的学科, 如来自于生态学科或物理学科, 他们也有来自不同的国家, 因为在他们看来, 不同专业, 不同的历史背景会为本学科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关注点。学生在学习开始首先要确立自己的主题, 这其中包括:对项目进行描述;确定实现需要什么专业知识, 从而对所需要的知识去选择性的学习, 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去不同的专业课堂上去完成, 这些学习过程目的都是为将要完成的项目做准备的;除了课堂上的学习还需要为完成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对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想法。这些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的设立, 在我看来都是为了实现创新的艺术形式来服务的。

那么奥地利艺术应用学校是如何看待创新的艺术形式实现问题?回答是:不追求其商业性, 因为大部分设计不是马上可能就会实现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最终还是会实现的。这就是说他们追求不是眼前的利益, 他们目的是要培养一种创新艺术, 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文化底蕴, 最终起到精神食粮的作用。

在跨界模式下, 出现了许多新锐的创新设计人才, 下面例举一位跨界设计的代表性人物——托马斯·赫斯维克。托马斯·赫斯维克曾被评为“英国当代最具创意奇才”的建筑师。他的成长经历是, 原本学三维设计出身的他, 在设计建筑之前接触过制造业, 手工业, 材料业和小型的发明等诸多行业。目前他的作品横跨建筑、设计、雕塑、家具、时尚、公共艺术等多种领域。而这种跨界的开放式, 也是托马斯最享受的一种设计状态。在赫斯维克的设计工作室里不仅有建筑师、设计师, 也有英国伦敦十字区的技术工人, 工作室也更像是一个“实验室”。正因为有这样的技术支持, 他和他团队的奇思妙想才能变为现实。

一方面, 赫斯维克的思路总是不受常规所限;另一方面, 他又是谨慎务实的行动者, 重视调研和可操作性。其代表作品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种子圣殿——它是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该馆的设计思路来自于影片《侏罗纪公园》的情景, 琥珀里保留的恐龙DNA中得到。灵感来自于玩具——新型的培乐多炫彩发廊。他的其它代表性作品有:一百万码金属线和15万颗高尔夫大小的玻璃珠做成的雕塑;钢筋和木材制作的桥-----可卷动的桥梁等等。这些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很重要的一点是, 他说他对于建筑的理念是种房子而不是建房子。他是跨界领域的姣姣者。

上一篇:语文课说话训练下一篇: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