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人才发展战略(精选12篇)
企业物流人才发展战略 篇1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也处于高速发展中,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式的成立、起步、成长以及消亡;在这一些系列的过程中,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我国所有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90%,仅从这点数据就可以看出,企业的发展成败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斗争中前行,虽然我国企业规模发展迅速,但是我国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却在逐步下降当中,这点说明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企业发展壁垒将会更加坚实。
但是无需过分悲观,让我们回到企业的本质上去看待问题,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间竞争的核心在于什么?在于人才的竞争,也就的说现今至很长一段时间的未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潮流中屹立不倒,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企业的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有企业具有持续性创新氛围,员工具有持续性的创新能力,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那么对其企业员工而言,如何获取长久持续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呢,在笔者看来,追根溯源,最终将体现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再教育。
目前就国内企业员工工作的环境而言,由于企业自身的资源、财力、物力的限制,很多的企业没有提供给员工一定的学习再造机会,致使企业员工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对企业基本工作流程以及方式方法都掌握之后,就缺乏了再学习提升自身的意愿,久而久之,企业人才总体水平在竞争激流之中水平逐渐下降,更别说创新思维能力,造成这样结果的根源就在于企业没有提供给员工适当的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
总之,企业员工能力的提升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但企业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企业员工没有获得一定的再学习机会,至于如何使企业员工进行再学习、再教育也逐渐成为业内人士探讨的话题。笔者首先通过对我国环境下企业员工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依据分析结论,针对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能力,使之获取更多的再教育机会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1 国内企业员工再教育方式总结及分析
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记录,2011年我国中小型企业合计超过10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这说明2011年我国企业数量将达到1100万户左右,就业人数占我国总人口数的70%左右,创造出我国GDP的60%左右。企业在我国财富创造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解决了我国人口的就业问题,但这仅仅是宏观层面的结果,具体化到微观层面企业就会面临很多问题,据国内很多企业领导指示,企业员工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现象,尤其是在春节前后,企业员工流动比例平均达30%左右,这对企业来说是不利的,对于在企业中工作的员工来说也是一种伤害,产生这样现象固然有很多的原因,员工很少有机会进行再教育,同时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很少是导致人员流动频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如何使企业员工获得更多的再学习、再教育机会,企业高层也应该密切关注。
1.1 正规化交流渠道不足
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员工获得再教育的机会,主要是在企业内部获得,通过企业外部(如高校,企业高管面访交流)获得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就很少,对于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就几乎没有获得外部资源进行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这样学习交流渠道的不足,必然导致企业员工知识结构的不严谨、不规范、不深厚。举例来说,企业针对员工学习教育的机会主要采用的形式是班前例会、周工作总结,月工作总结,企业年工作会议等会议的形式进行,虽然会议比较多,但是,首先企业员工不能够获得更多的新思维方式,原因在于,这些参会人员都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并且大多数情况参会人员主要集中在日程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群体,彼此对彼此工作方式、思维习惯、彼此的特征都很了解,在各自的心智模式中已经将其固定化,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很难使企业的员工从这些会议中获取比较有价值的东西或信息。
1.2 理论学习机会缺乏
前面一个小结我们已经论述,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员工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包括班前例会、周工作总结、月工作总结、企业年工作会议等会议的形式。这些渠道都是由企业内部组织自发组织,以解决实际生产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可以说企业员工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以及工具方法就必不可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知识体系或工具方法是具有局限性的实践学习机会,但其自身的理论深度缺乏,是导致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知识体系以及工具方法具有极强的局限性的根源所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在密切关注员工的动手能力之时,也要注重企业员工理论知识的积累,这往往是企业员工获得创造性思维以及持续性创新的后劲。
1.3 相关配套机制不合理
虽然目前国内很多大型企业尤其是其中的国有企业已经注重企业员工能力提升的培养,并逐步将培训机会的获取惠及每一位企业员工的同时将培训学习定期化常态化处理。但是企业员工并不愿意主动去获取这样的机会,笔者通过与企业这类群体交流找出了企业员工做出这种动作的根源。很多企业为企业员工再教育及再学习提供了这样的学习平台以及学习机会,但是由于各种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员工一些行为的出现,具体表现在:第一,由于员工外出学习或培训,企业内部的一些福利结构就流失,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从生理需求逐步过渡到心理以及情感上的需求,但这种过渡过程中,并不能以损害之前获得的需求为前提,反而是以前低级需求能够充分满足的条件下进行。依据这一原理,企业员工在获取外出学习、再教育的机会后,如果想对不参加学习以及培训而言,自己的各种待遇有所下降,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员工不愿意参与培训,或参加培训的目的不纯;其次,再教育以及再学习之后,员工在一定时期内职位或福利待遇没有得到一定的提高,这就使得员工对企业的感知以及忠诚度逐渐出现下降的势头,导致企业优秀员工的流失,对企业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2 企业员工获得再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类:首先是企业关注度不足,导致配套设置滞后;其次,再教育获取渠道不足;第三,再教育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针对以上的三大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策略。
2.1 企业高度重视,视人才为资本
针对第一类问题,企业相关配套实施滞后,笔者认为这是由企业员工、高管等人的行为方式导致的,因此需要从这类群体中进行突破。
对于企业高层领导而言:企业的员工是企业价值的载体,只有企业员工通过再学习、再教育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企业才能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产品质量的提升,最终导致企业品牌影响力以及关注度的提升。因此企业高层领导应转变思维观念,不应该将企业员工看成成本的载体,只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支出,而应该将企业员工看成企业利润的载体,将企业员工视作自身的工作伙伴,不能将自己看做是企业的领导、员工的领导,而是看成员工的教父、兄长,拉近自己与员工的之间的实际距离,从而能够从企业员工身上获取更多更真实的想法,之后依据员工的真实需求并结合企业的实际,为企业员工创造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最终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自身的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企业大多数员工都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对于一些理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知晓,因此首先应通过企业会议、正式非正式的交流等方式改变这类群体的心智模式,使这类群体将企业视作自己的家,将工作不仅仅当做工作,而是将工作当做事业去做,充分展示自身的主人翁精神,对于一些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主动争取,要明白这种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短期内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的价值,但能使个体能力在短期内出现质的飞跃,对自身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2.2 校企合作,拓展再教育渠道
对于高校而言:首先,依据社会实际需求,拓展专业学科范围,为企业输出需要的人才。高校是人才孕育的摇篮以及发源地,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输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高校学科建设不应该脱离社会实际需求而进行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人才的多元化的,有些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复合型人才,在高校目前的学科建设中可能是无法培养这样的人才,因此企业首先要做的是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告知高校,在高校得知实际需求之后,应下放相关的文件着手这类学科的建设,依据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完善高校的学科体系的建设,为企业输出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其次,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以及提升企业高层的能力。目前对于企业的高层领导而言,很多都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在退化,这与社会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如何巩固这类群体的专业知识,提高这类群体的知识储备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依托高校这一有利资源,通过集中培训的模式,聘请高校的相关行业的学者及专家进行授课,提高企业高管的知识储备,提高这类群体的见识,为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巩固企业的软实力;第三,与企业合作,增加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企业输出更优秀人才。前面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主要侧重于企业的利益,此条主要从高校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提出了进行校企合作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可以依托企业这一难得的学习平台,与这些企业之间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每年输入一定量的学生去这类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不仅能够使企业的高管获得不同的思维理念,对改善其自身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作用,更能够提升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这类群体更快、更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相结合,为企业输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对于企业而言:首先,企业需要改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发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不高是企业一直想要改善的问题,但对这点的改善,首先需要从企业的管理制度下手,有刚性管理制度逐步引入柔性管理制度,之后完全由柔性管理制度替代;其次,对于员工晋升通道机制也应该进行相应的修改,在改善晋升机制的同时使之透明化、显性化处理,这样不仅能使员工清晰看到更能使员工知道,企业是真心想要弥补之前工作中存在的漏洞;第三,激励机制方面应将结果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通过权重分配,能够全面、客观的去评判员工的行为。此外还有审计等多方面都需要进行修改,笔者在此不可能详细的进行阐述,只能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其次,将企业内部培训定期化、常态化处理,不断提升在职员工的综合能力。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企业想要在竞争中激流勇进,就需要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的高层领导持续学习、不断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学习培训定期化、常态化成为企业学习培训的核心环节,笔者认为学习定期化指的企业内部员工组织的学习培训的定期化,如班前例会、每周总结会等必须定期化,不能因为其他任何原因而改变;常态化主要指的是外出学习机会的获得以及外聘专家授课的常态化,由于外出的学习机会以及外聘专家的授课会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对于外聘专家而言,由于这类群体工作比较繁重,不可能定时定点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常常出现今年是1月份培训,但明年的培训计划定在5月份)。因此不可能实现常态化,但定期化是完全可行的,通过定期化以及常态化的策略,企业能够保证每个员工获得应有的学习机会,这对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高层领导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第四,校企合作,为企业高层在学习创造条件。EMBA模式,首先起源于国外,目前在中国也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一种企业高层获得再学习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首先由企业向高校推荐一定数量的人员进行再学习,之后由高校对企业的这些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就由高校组织相关专家,在高层领导业余时间内进行集中授课,并获取相应的学科学分,在完成所有课程并通过毕业答辩之后,颁发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校企之间进行合作,免去了相关了考试环节。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企业高层领导而言,可以与高校进行联合,并以类似EMBA人员培养的模式,使企业高层领导获得更多的再学习机会,以此提高企业高层领导的综合实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给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后劲支撑。
2.3 再教育方式新思路
首先,针对企业聘请外部人员而言,既可以选择同行业、同领域的专家,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企业的专家,只要在实战界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都可以外聘;其次对于授课方式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如探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等,以丰富教学模式;第三,增加正式以及非正式的交流机会,尤其是企业非正式交流的机会,对于很多企业而言,非正式的交流渠道一般由企业员工自发组织,并只有局部人员参与,企业应主动组织一些非正式的交流,通过这种无压力的方式对企业员工进行再教育。
摘要: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本投入也成为占据我国各种不同企业类型投入成本的很大比重,企业的竞争已经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成败也逐渐体现在人才发展战略的成败。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企业人才再教育的形式进行总结并提出其中的不足之处,针对获取再教育渠道拓展,再教育方式等多个层面提出自身的意见及策略,与业内人士共享。
关键词:人才,战略,优缺点,完善
参考文献
[1]马燕.企业员工培训与发展高效继续教育[J].企业管理,2011,(04).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企业物流人才发展战略 篇2
一、物流对企业核心因素的影响
(一)物流对企业占领市场的影响
物流的本质是服务,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客户服务。作为为顾客服务的主要构成部分——物流服务,则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消除生产和消费之间沟通的障碍,是企业迅速出击、抢占市场的捷径。物流服务各环节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物流服务水平。因此,物流企业要快速发展,开拓并占领市场,要把握市场对企业物流的本质需求,并逐步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以提升企业物流服务能力和品质。
(二)物流对企业获取信息的影响
传统物流的信息获取途径单
一、滞后,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的及时获得和传递。现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谁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面市场的信息,谁就占领了制高点。因此,企业为了谋求物流服务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迅速传递和处理物流信息的管理系统,这是支持物流服务的中枢和保障,使物流全过程的动态协调、控制完全实现从网络前端到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才确保障企业物流的顺畅通达。
(三)物流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现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物流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销售就是物流,物流就是销售。物流不仅是企业后勤服务的保障系统,而且更是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只有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才能确保赢得客户的青睐。帮助用户满足其需要,也就是使企业自身也寻求到与客户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途径,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规模小、落后、粗放、物流市场不成熟
我国GDp指标占物流成本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经过推行现代物流,这项指标已经控制在10%左右。我国自1998年降到21.4%以来,连续7年上下徘徊,20*年仍为21.3%。虽然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反映了我国物流的粗放与落后。少数企业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质量和效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适应,存在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
(二)供需不平衡,社会物流粗放
经权威机构调查数据表明,20*年我国的货运总量为161亿吨,货物价值总额为38.4万亿元,货运平均价值为2384元人民币/吨,只有美国的40%。一方面,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公司繁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而且绝大多数企业都涌向运输领域,造成我国运输能力,特别公路运输能力极为分散,形成恶性竞争,导致运价过低,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需要,影响专业物流服务的拓展。
(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当前,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既存在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硬约束”,更有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的“软约束”。一是体制性约束。20*年,我国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20%左右,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10.6%。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现存的地方保护、暗箱操作、恶性竞争等问题,更由于行业诚信体制不健全,造成物流效率低下。
(四)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物流粗放也明显地表现在物流市场不成熟。我国物流外包业务绝大多数还只是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一些新兴的物流业务外包比重很低。从物流费用构成的差距,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在于物流的组织管理水平。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总费用的14%,远远高于美国3.8%的水平。反映出我国无论社会物流专业化水平、还是社会物流组织能力和物流管理
水平都有待提高。
三、加块我国现代物流企业与市场协调发展的途径
从我国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状况看,企业物流发展的根本要从产品到销售的渠道上畅通;就要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达到降低物流成本;以超强的技术规模,加强企业物流的现代化管理和人才培养,降低生产销售总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一)从生产到销售的渠道上畅通
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上。现代企业必须对市场做出正确预测,许多企业之所以发展迟缓,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市场需求的转化反应缓慢,最根本的还是企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渠道不畅通。产品要以动态、经济型、品牌意识为导向,提高产品发送的速度,保证准时送货,方便顾客产品的实物配送,要考虑到顾客随时能买到所需的产品,通过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品的销售,提高物流的流通效率,增加产品的透明度,以合理的营销渠道带动企业物流活动,充分认识销售和物流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激活沟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企业快速反应,迅速出击抢占市场的捷径。
(二)加强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未来物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网络的竞争,现代物流要求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内的物流任务,因此在整个物流业务过程中,通过网络保持信息沟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加快订单处理速度,通过对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全过程,提高顾客服务满意度、产品的售后服务、实现网络化经营所带来的规模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采取各种各样的网络促销手段,如电子商务促销、广告、宣传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快节奏降低成本,提高销售额,扩大市场份额,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
和加强客户感染力。现代物流企业必须主动发掘市场需求,并对市场需求迅速作出反应。加强市场开发能力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同时建立客户的服务窗口,以树立现代物流企业的品牌形象。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三)企业物流现代化的管理和人才培养
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是提高物流能力,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现代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就是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畅通、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管理的社会化趋势,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专门的物流中心提供,已实现少库存与零库存;最终目的就是降低成本。要着力培养一些既懂经营,又有掌握现代物流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建议
(1)现代物流是横跨众多产业部门的复合性产业,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束缚,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快制定“十一五”全国现代物流业专项规划。(2)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强铁路、港口、多式联运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对于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议国家应该给予支持。(3)为企业经营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配送车辆进城、土地管理、货运代理、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几方面的政策,企业要求比较强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抓紧研究实施细则,把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在实处。
物流外包:企业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篇3
[摘要] 物流业务外包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行物流外包的企业还很少,物流外包业务也仅局限于基本业务,并且对物流外包的满意度也普遍偏低。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物流外包的重要性,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业务外包,正确选择第三方物流外包商,全过程管理和监控物流外包。
[关键词] 物流外包 核心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
外包(Outsourcing),其本意就是“外部寻求资源”。一个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是企业经营者最关心的问题。企业物流外包就是将其非核心的物流业务的一部分或全部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以充分利用专业物流公司的专业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的一种管理策略,是企业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一、企业物流外包的作用
物流作为企业的支持和辅助业务,一直是企业外包业务的首选对象。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可以给企业带来以下好处。
1.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
核心业务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内涵。一般上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资源的占有状况、技术设备的配置和产品的竞争力,来确定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核心业务是指在技术、人才和资源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同时又是利润重要来源的业务。而非核心业务则是企业的非主营业务,如制造型企业的物流、财务、IT、设备维修等。物流外包就是把企业非核心业务的物流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从而把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以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一般工商企业的自身物流技术、信息系统、运输网络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往往滞后于其核心业务的发展。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则在这一领域拥有优势。通过将运输、仓储等相关业务交由更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操作,利用其专业化的物流优势和规模效益,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投资和运营成本,有利于企业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核心业务的开发。
2.有利于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业务外包的又一原因。通过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他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成本,由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本企业自身所不及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将物流業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更有效的运营物流系统,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获得规模效应。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整合许多客户的作业,在客户中分享资源,分摊物流设施的投资,降低单个企业的物流费用。如 HP公司,其在美国的11家工厂,原来各自处理自己的进货和产品仓储和分配工作,供应线路混乱,协调复杂,经常出现运输车辆空驶,效率低下。1993年,HP公司将其物流业务外包给从事货物配送的Ryder Integrated Logistics Company, 精简了资金的仓库和卡车运输业务,并由后者统一管理各个工厂的物流业务。结果在1994年,HP公司仅原材料运到工厂所需费用一项,就比过去减少了10%以上。
3.有利于企业保持灵活性
物流业务外包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为了保持企业的灵活性,避免在物流设施上进行过多的投资,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和产品的变化及时调整物流网络与物流战略。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将企业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物流外包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支付服务费用,而不必在自己内部维持物流基本设施来满足需求。对于业务呈现季节性变化的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对企业赢利性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对于这样的企业,配置物流设施的能力是根据需求旺季确定还是根据需求淡季确定,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无论怎样配置都可能造成物流能力的浪费或不足。而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就不必担心业务的季节性变化。
二、我国企业物流外包现状
1.物流外包实施率低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出版的《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3年调查报告显示:第三方物流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一项主要选择内容,大部分企业以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的形式利用社会化物流服务。但只有53.3%的企业对物流业务进行了外包,还有46.7%的企业还没有进行物流业务外包。虽然比起2001年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的第三次全国物流供求状况调查结果:仅有20%左右的生产企业和13%的商业企业实施了物流外包的数据高出了许多,但我国企业采用物流外包战略的比例仍然偏低。而且在已进行物流业务外包的企业中,外包物流业务量占企业物流业务总量的比例也明显偏低,70%以上的企业外包物流业务量占总物流业务量的比例在50%。
2.企业外包的物流业务仍集中于基本业务
《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3年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外包的物流业务内容仍集中于传统项目,主要集中在干线运输、中转运输、仓储保管和市内配送等领域,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信息管理等高增值、综合性服务的外包比例仍较低。企业外包物流业务类型情况(表)。
资料来源:《 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3) 》
3.企业对物流服务商的满意度较低
《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3年调查报告显示:随着企业物流外包比例的提高,企业与物流供应商的交往不断加深,对物流供应商的期望也在提高,2003年度调查显示,企业对外包后的物流服务基本满意的达到了60.7%,不满意的占8.9%。可见我国物流企业虽然在满足工商企业的低层次物流需求方面,尚能令大多数客户满意,但企业对物流供应商提供的物流服务的满意度仍然较低,特别是如何提高令企业感到特别满意的物流服务产品,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实施物流外包的措施
1.从战略高度认识物流外包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企业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习惯于搞小而全、大而全的经营模式;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成功合作,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经营模式,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物流,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1)认清当前企业竞争态势,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当前企业竞争环境复杂,竞争内容呈现出动态化特点。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得国内市场国际化,我国企业的竞争对手也从传统的同行企业扩大为相关行业企业。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所采取的竞争行为也会因时间、地域、竞争对象以及顾客的不同而变化,企业竞争的主题日趋多元化。企业必须认清当前竞争态势,不断探索新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打破传统观念,树立第三方物流理念。目前我国市场状况己进入买方市场,企业利润已进入微利时代,通过在生产领域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空间已经非常狭小。企业经营者寻求成本优势和差别化优势的视角开始转向物流领域,物流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和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被“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束缚,企业自营物流现象普遍,物流不仅不能成为竞争优势和利润源,反而成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障碍。第三方物流不仅使企业能集中于核心竞争力,还能获益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经营能力,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企业必须打破自营物流的传统观念,树立第三方物流理念,积极寻求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3)积极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做好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准备。引进第三方物流服务是企业经营方式的重大改变,它对企业物流绩效和物流成本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但同时它也需要企业内部进行大量的改革,才能使第三方物流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竞争优势。使用第三方物流有可能引起企业内部人员的排外和抵触情绪,促使物流部门人员削减,产生人员培训需要,增加人力资源部门工作,需要新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要求整合双方的信息系统。因此企业高层领导必须参与外包物流过程,加强外包物流的宣传和动员工作,拟定富余人员安排方案和相关人员培训方案,制定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做好准备。
2.确定物流外包的服务范围
企业拥有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企业不可能在所有业务领域都获得同样的竞争力,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因此,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自身企业的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并把非核心业务的物流进行细分,确定哪些项目自营,哪些项目外包,以何种形式外包。一般来说,下列物流业务应该外包出去:
(1)合作者能完成得更好;
(2)合作者能够以更低的费用完成;
(3)合作者能以更快的速度完成;
(4)需要在不同文化的国家进行的;
(5)在企业内部进行代价太大的;
(6)投资回报率较低的。
确定物流外包项目后,应成立物流外包项目小组,这支队伍至少要覆盖法律、人力资源、财务和外包业务等领域。然后确定具体的物流外包计划,包括项目分几个阶段,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3.谨慎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信誉、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物流外包战略的完成,应慎重选择物流供应商。选择时应基于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重点考虑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能力、成本、经验、灵活性等因素。一般来说,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评价指标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投入指標:物流供应商拥有的固定资产、人力、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如:是否拥有现代化的仓储设施与运输工具,是否拥有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
(2)能力指标:物流供应商的服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迅速修复物流障碍的能力和个性化增值服务的能力;
(3)兼容指标:企业与物流供应商负责人的观念和理念、处事风格、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兼容性,是否愿意与企业成为长期合作伙伴等。
4.进行物流业务外包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
为了使物流外包业务顺利进行,必须把管理和控制贯穿全过程。企业对物流供应商既不能约束过紧,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也不能放任自流,影响物流外包业务的质量。物流外包企业应把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纳入自身的整个管理体系中。(1)要明确物流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各自职责和工作范围,双方要承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2)物流外包企业要帮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业务流程和资产的梳理,包括目前企业有哪些流程?流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目前是如何操作的?现在有哪些资产?应如何处理这些资产?(3)协助物流供应商制定物流外包后的工作流程、规范项目标准、KPI指标,确定相关的对应接口人员、费用标准、结算方式、异常问题处理方式等。最后,对物流供应商的管理、质量、成本和绩效进行监控与考核。监控的手段可以直接与客户沟通,可通过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人员的反馈意见,可通过KPI指标和现场监控等方式了解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运作状况,并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效益直接挂钩。
总之,物流业务外包强调的是物流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强调企业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越来越被推崇的新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宋玉:是自营,还是外包[J].物流世界,2001,(1):11~13
[2]刘小群: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管理[J].商业经济文荟,2004,(1):63~65
[3]Hum Sin Hoon, etc. Report on The Logistics Futures Survey, Department of Decision Sciences, 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1
[4]王淑云:基于核心能力的物流外包[J].企业经济,2004,(2):76~77
[5]张巍李静芳:企业物流外包决策[J].现代物流,2001,(4):29~31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中国物流网 http://www.china-logisticsnet.com
医药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篇4
关键词:医药企业,物流,发展战略
一、引言
医药物流投资热风的兴起是企业提高竞争力、降费增效,扩大物流配送功能,推动医药流通代理配送制、零售连锁制,争取更多的上下游客户,实现整个供应链协调管理的需要。但是如果不能恰如其分控制投资,正确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那么将很可能造就一种虚火上升的现象,而虚火上升将给中国的医药物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要在面临外资带来的挑战时加强自我核心竞争力,真正走出目前医药物流的“黑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就必须加强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
二、医药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 配送中心扎堆,大型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加剧
目前企业投资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情很高,申报的项目少则数千万元,多则高达十几亿元,将医药物流的盘子越做越大,尤其在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地更是“虚火过望,高烧不退”,都在建设国际水准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但是一个区域范围内药品销售总量有限,而扎堆建立医药物流中心,有可能浪费社会资源,并引起恶性竞争。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策的影响,许多物流中心是由厂商、批发商或零售商管理,其物流组织形式分散、低效、高耗,势必对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物流各环节割裂,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很难与国外企业抗衡。
2. 物流管理不科学,综合性物流服务较少
目前国内医药物流的发展最缺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虽然医药物流的基础设施与装备已初具规模,但大多为粗放经营,服务同质化、运作效率低。医药企业希望得到药品去向、到货情况、费用及其他服务内容等信息,但往往无法实现。医药物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相当有限,多数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不能很好发挥物流的服务功能,尚不能满足医药企业更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虽然企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但是市场营销能力很差,因而缺少有效的供给引导作用。
3. 物流成本过高
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缺乏足够认识,往往只看到直接的运输和仓储成本,而把管理和库存成本排除在物流成本之外。实际上,在整个物流综合成本中,显性成本(如运输、储存)约占50%~60%,隐性成本(如库存控制、信息处理等)约占40%~50%。库存量过大与流动资金周转慢不仅成了加大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而且成为影响医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外,过多的交易环节和复杂的交易渠道使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流动无序,必然导致在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损失。据统计,我国医药物流的平均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远远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物流费用率(美国该项指标仅为2.6%)。
4.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医药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调查显示,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我国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同时,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另一方面,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已建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而关系到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所占比例却很小。虽然一些物流企业提供了货物跟踪系统,但功能仍很不完善,例如信息实时性不高、信息定位不精确、信息获取不方便、信息管理不规范、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接口,很难实现无缝的信息共享。在现阶段,信息显得非常重要。各种物资到达的时间和数量、离开每个地点的时间和数量、在途时间和数量、生产量和需求量等各种信息都影响着物流作业的效率或功能的发挥。
三、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
1. 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医药物流绝不仅仅是药品配送、药品分销的流转。医药物流的核心应是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面对外资药品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国内药品流通企业却存在着物流成本高、药品零售价格走势越来越低的不利局面,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无法与其抗衡的,组建联盟可以联合各企业的力量,同时也可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竞争力。只有在仓储和运输的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开展多种经营(如仓单质押、物流托管等),通过联盟企业间的物流配送合作,才可降低单个企业的物流成本,减少流通环节的利润损失,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而分销区域的共享,可使单个企业扩大分销的药品的数量,分销量越大,分销商能从药品生产商手中拿到更低价格的药品,减少企业的进货成本。同时,争取到更多的品种代理权,减少分销商之间的竞争。而这些都将促进国内医药物流行业的平稳向前。高端物流具备了产品整合、渠道整合、终端整合三方面的优势。
2. 明确定位,制定差异化战略
企业发展应以增强核心业务的内涵式发展为重点,明确企业的核心业务定位和市场定位。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是多层面、多环节的,并且具有个性化的多样性,从表象的组织结构到深度的企业运作,从整体经营的固定模式到细微管理的差异策略,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和服务方向都有不同的侧重。每一个物流企业都会有其独到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资源,比如有的物流企业有硬件上的优势,有的物流企业有成熟完善的网络,有的有软件上的优势,还有的公司有大量的客户资源。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就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优势、核心竞争力、所处产业的生命周期、竞争对手的状况、技术实力、财务能力、管理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因素,自我发展,才更能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能力。差异化顾客的客观存在成为企业差异化战略选择依据,它决定了企业差异化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例如,有的企业是以提供快速运输服务(如飞机)为专长,以小批量多频次快速运输,满足对药品时效具有特殊关注的客户;有的企业以专门提供低成本运输服务为专长,以大批量少频次的低成本运送,来满足某些对运输成本比较关注的客户;同样,有些企业可专业提供冷藏运输服务或类似的特殊要求运输服务;还有的以专门地区的物流网络为专长提供服务。
3. 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
企业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完善化、网络化,除了自动订货、传递信息和转帐、物流全过程追踪等一般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还在功能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物流管理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制作等。企业为了保证向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必须强化、完善和健全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实现物流服务网络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优化,企业只有形成物流服务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需要。
4.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强将成为影响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将物流过程中实物库存暂时用信息代替,形成信息虚拟库存,建立需求端数据自动收集系统,在供应链不同的环节采用EDI交换数据,建立基于INTERNET的数据实时更新和浏览查询、共用数据库、共享库存信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处理功能,将企业各个物流环节、各种物流作业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并为管理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决策信息。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全球低成本营销,拓展业务和市场,借助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实现网上宣传和网上营销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凌辉: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在现代医药企业中的应用.北京:网易商业报道,2007
[2]胡慧平:沃尔玛给医药物流的启示.北京:《医药经济报》,2006
企业物流人才发展战略 篇5
1、引言烟草,作为利润高,进入门槛低的“黄金”行业,一直为国家所垄断。入世以后,我国在仓储、服务、检测,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方面,均作出了市场准入的承诺。虽然不知何时 中国 才能全面开放国内烟草市场,外国烟草生产企业及批发零售企业不知何时才能有权利瓜分这块“蛋糕”,但烟草物流的引狼入室,已成燃眉之急。今后几年出现的情况很可能是烟草的生产,销售渠道依旧牢牢的掌握在国家手里,但与其相应的物流业务,将会全面对外开放。届时国内烟草业内被保护了几十年的各个规模有大有小、水平有高有低的物流部门,将免不了硬着头皮与国外物流大鳄们拼个你死我活。
2、中国烟草物流企业在竞争战略方面所面临的 问题 中国烟草物流企业成长于传统的计划 经济 体制下,充满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就竞争战略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1)部分烟草物流企业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 影响,习惯于按计划行事,没有制定自己的竞争战略在国内烟草物流企业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里,整个宏观经济的特征是短缺经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较大,但企业产品的供应却相对较少,市场中的空白处极多,总体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产品的供不应求,造成消费者基本上无选择余地,消费行为是盲目的。而由此造成企业产品之间基本上没有竞争。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烟草物流企业隶属于烟草公司。企业自身往往不具有独立制定竞争战略的权利,所制定的计划往往要与烟草公司发展计划相一致。这种商流物流合为一体的经营体制,严重限制了烟草物流企业的发展。(2)多数烟草物流企业对自身情况以及业界发展形式没有清醒的认识,竞争战略订的不切实际改革开放以后,部分烟草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性,但由于缺少优秀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的经验,所制定的竞争战略 内容 空洞。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遇到问题后可能会随时改变以前所制定的战略,致使其图有其表,更多的充当一种企业包装的功能。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竞争战略是要在竞争发生的产业宏观舞台上追求一种理想的竞争地位,旨在使企业保持一种持久的,有利的竞争地位。烟草物流行业具有很强的长期盈利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在这个行业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企业的定位决定了他的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竞争战略如果制定的不恰当,即使是在烟草物流行业,同样会使企业处于被动的地位。
3、国内烟草物流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波特教授提出了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三种基本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即企业大规模投资,通过规模化降低单位成本,从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标新立异战略,即企业力求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他选择被产业内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特质,并为其选择一种独特的地位以满足客户的要求;目标集聚战略,即企业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他们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通过为其目标市场进行战略优化,尽管企业并不拥有在全面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但集聚战略的企业致力于寻求在其目标市场上击败竞争对手。根据国内 目前 烟草物流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领先型企业。领先型烟草物流企业,依托少数大型城市,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物流体系,在国内同行业中规模较大,拥有先天的优势。目前国内拥有此种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多,包括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另一类是成长型企业。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以中小城市以及部分大城市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烟草物流企业属于成长型烟草物流企业。由于当地市场规模有限,他们与领先型企业相比处于相对的劣势。3.1 领先型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由于有较大的当地市场,这类企业在进行大规模 现代 化投资时风险相对较小,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与后面将要讨论的各类企业相比,此类企业成为行业内总成本领先企业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此类企业应利用自己的先天优势,采用总成本领先战略,走扩张性道路。总体来说,其发展可分为三步。(1)通过投资先进的物流设备,以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占领当地烟草配送市场。由于当地市场的规模比较大,使他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实现规模效应(2)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的经营业务,利用已有的规模优势,将触角伸到糖果、酒类、食品等相关行业的配送市场,将配送品种增多,由单一的烟草配送企业发展成一个多元化的配送企业,充分发挥大规模投资的设备的优势,进一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从而全面取得总成本领先(3)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后,横向扩张,将覆盖面辐射到周边地区,谋求更大的发展。以上海海烟物流为例,其通过引进自动化、半自动化的分拣设备,高技术含量的立体化仓库,使其拥有了高人一等的技术优势,在牢牢控制上海烟草配送市场的基础上,将业务扩展到上海地区的酒类配送市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海烟物流将会以上海为立足点,全面辐射长三角地区,成为地区性的物流霸主。
论电力企业的人才战略 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41-03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自豪地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资金、设备、市场全部夺走,但只要公司的人还在、组织还在,四年之后,我将仍是钢铁大王。”人力资源的优劣在企业生存发展中起多么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电力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电力企业的同时,也要树立新时代的电力企业人才战略。人力资源所特有的挖掘潜力要求其开发与管理应当具有战略性。什么是人才战略?判别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不是战略性的,可以有两个标准:一是在公司总体战略安排上,是否将人力资源作为一个支撑战略来看待;二是公司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工作是否成为战略实施的主要体系之一。离开这两个标准,人才战略将成为一纸空文。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力生产是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五个环节形成的系统化行业,集产、运、销于一身;电力工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正向着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高参数、高电压、高自动化的方向迅猛发展。于管理,于技术,于服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人才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动力,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电力企业的人才也要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由以往通过技术和资金获得竞争优势转向由获取或开发面向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以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电力企业人才层次及人力资源的特点
1.电力行业的人才结构层次划分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技术、经济、管理决策层:主要是指企业及工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如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具有独立的分析、判断、设计、规划、决策、实施、协调和开拓等综合指挥管理能力的人才。(2)生产、经营管理层:主要指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管理人员。具有广泛领域或范围的各种不同工作的能力,既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有对他人的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的能力。(3)生产、经营执行层:主要指技术员、高级工等生产和经营的工作人员。具有在一定情况下进行较大范围内各种不同工作活动的能力,有一定的责任感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能与他人进行协作的能力。(4)生产经营操作层:主要是指生产和经营领域的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人员,如中级工,具有进行一定范围内各种工作活动的能力,包括一定的处理故障能力。(5)半技术操作层:主要是指生产经营领域的职业中的部分岗位工作人员,如初级工,具有职业岗位群众辅助性岗位的各种活动能力。(6)其他人员。
2.电力企业的人才特点
(1)电力技术研究人员:技术研究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决定着企业的具体生产运营。相对于其他行业的技术人员来说,电力的技术研究人员突出特点在于技术性、专业性强,环境适应能力要求高。要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耐性,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不仅要通过持续不断学习以掌握高精尖端技术,而且能对生产经营领域内的各个环节的技术非常熟练。这对企业选拔和培训人才时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
(2)电力运营维护人员:运营维护人员有着双层的职责。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运营维护技术,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广大的电力用户,要与他们打交道,进行协调和控制。众所周知,电力运用极为广泛,大到各级工厂、政府,小到千家万户,包括居住相对分散的农户。这对电力运营维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并不断学习技术,而且因为代表着整个企业与电力用户交涉,还要有极高热情的服务精神,有与人协调和沟通的能力。因此,在选拔与培训环节要本着服务人才素质要求高、优胜劣汰的原则,对真正有服务意识的人员方可采用。
3.管理及职能部门人员:管理人员是整个企业的脊梁骨。最高管理人员的决策与规划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中低层管理人员则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担着对指示的上传下达,对属下的领导和指挥,对领导决策的执行与监督等任务。于电力企业而言,管理人员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因为电力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作用,而且因为涉及的对人、对事等方方面面极为广泛,因此说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重要。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应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要站在战略的角度来选人和用人,要时时刻刻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人才战略紧密相连接。
二、电力企业该如何树立人才战略
1.电力人才的储备:在企业所有可运用的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中,人力资源是唯一可连续开发、深层次和无止境开发的资源。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开发,是电力人力资本运用的源泉。因此,要树立人才战略,最基本的是要改变人力资源是生产成本的观念。要着重于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而开发的首要是人才的储备。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是教育,教育是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是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教育除了引进后的培训教育和工作实践中的教育学习以外,还包括有电力职业教育。大力开展电力职业学校教育,这些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战略作用。企业可以举办普通电力高校、电力职工大学、管理干部学院、职工中专、干校、培训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教育相结合,而且企业也可以与这些学校的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例如美国的AMR公司就与当地的一些学校联合开发一些课程,向他们提供本公司的一些系统和软件,结果这些学校的很多学生成为了该公司的雇员,并表现出了对业务的娴熟。因此,让企业或者成为毕业生的实习基地,或者企业与学校联动设立一些课程,或者企业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育与活动,这样对以后接纳优秀人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电力人才的引进: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因此电力企业的人才引进对电力企业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的发展都起着关键性的战略作用。只有正确地引入合理有用的人才,才能被企业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为企业创造效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引进人才之前,理所当然应该做的是要进行工作分析和工作设计。工作分析是获取有关各种工作的信息的过程,工作设计则是决定哪些工作任务应当归结到某一特定工作任务上去。工作设计的方式应当同企业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战略要么是需要完成一些新的以及与过去有所不同的任务,要么是需要以某种新的方式来完成与过去相同的任务,尤其是电力企业,新的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对企业的运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才的引进可以分内部引进和外部引进。内部引进要切实打破干部、工人身份和部门的界限,加强人才选拔的民主化程度,对企业内部所有管理岗位制定岗位工作标准、技能要求、上岗条件,凡符合条件的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均可报名参与岗位竞争,通过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上岗人员,尤其是对一些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应避免在少数人较窄范围内的选拔。外部引进要公开招聘信息,透明招聘条件,广纳贤士,不同类型的岗位要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考核与评选,对符合条件的给与多样化的考试,认真甄选,积极培育人力资源甄选机制,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使企业所有岗位都变成开放式的,让企业所有员工、让社会所有优秀人才都来参加选择,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电力人才的岗位培训: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培训人才上的座右铭是:“企业的前途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来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培训,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改革创新的孵化器,是构建企业文化、实现企业价值观的重要措施。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素质,真正实现员工发展和公司发展相统一,还有利于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解决电力企业常见的“留人难”的问题。企业培训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以适应强化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首先,员工培训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对不同职务、不同层次的员工要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与技术手段。例如,如前所述,对技术人员,要重点把好技术上的关,侧重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学习;对于运营维护人员,则除了要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外,还要有极高的服务精神,要培养员工的沟通协调能力;对管理人员,则要重视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等等。其次,员工培训应与能力开发及人员合理流动有机结合。员工的潜质是需要开发的,通过合理的能力开发手段才能更全面更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且,还应当有适度的人员流动,可以促进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利于员工相互之间的职业交流。再次,员工培训必须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和企业的年度发展计划制订培训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施。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是所有战略的基础和根源,因此,人力资源战略要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来制定,人力资源的培训计划也要按照企业的年度发展计划要求来执行。最后,要做好培训后的效果评估,确保培训的效益。培训后进行各种形式的考核,适当给予反馈,对不合格的员工给予再教育或者妥善处理。
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任务。除了进行岗位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外,企业还应当注意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能将电力企业办成学习型、创新型企业,从而进一步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热情。从而形成一种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使人力资源发挥潜力。
4.电力人才的薪酬与激励:选好了人才,又进行了良好的职业培训,接下来便是“用人”,即如何促进员工更好地激发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电力企业人才的效益发挥具有更为突出的特色,因为创造了多少价值,发挥了多少效益,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度量的,有形的。因此,要建立工资与企业效益和个人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考评标准、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在考评过程中,要注意对考评者素质的教育和培训、业务技能的指导和帮助以及考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得心应手。同时,要不断健全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国际经验来看?熏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产权激励”,二是“权利与地位激励”,三是“企业文化激励”。所以,企业应建立起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通过职工工资、奖金等方式促进职工的工作激情;提高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增大人力资本在经营活动中的权利,对员工进行适时适当的提拔和推荐,让更多的员工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增强员工的企业满意感、荣誉感;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满足员工的精神要求,以保证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
中国的电力企业虽然仍然处于国家的保护范围,相对于其他某些行业而言,还具有垄断性质,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电力市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国际企业的竞争和冲击,电力市场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市场竞争与人才竞争异常激烈。没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来指导公司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指导企业的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是难以适应这一多变的市场局面的。因此,要想立足于电力行业,国内电力企业应当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市场环境适应能力,注重人力资本和市场观念,确立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用战略的眼光,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当成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使用,将人才市场信息与内部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盘活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合理和动态的平衡,才能实现电力企业的更强、更大。
参考文献:
[1] 李万宝.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9).
[2] 李宁.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3] 李锦.重视电力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J].云南电业,2003,(3).
[4] 杨富春.抓人力资源开发,促电力企业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1999,(9).
[5] “中国电力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研究”课题组.电力行业人力结构与教育结构关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1998,(2).
[6] 刘世琦.开发研究与探索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J].供电企业管理,2004,(4).
企业物流人才发展战略 篇7
关键词:现代物流,仓储管理,转化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的消费需求形式也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传统的仓储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货物储存、保管、中转等服务已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零库存(JIT)、联盟及物流供应理论的出现,使得仓库所扮演的战略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现代仓储物流企业只有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物流重新进行整合,以周转速度快、综合多元化业务形态和较好的客户服务为物流目标,由静态的储存转为动态的储存,注重货物的流转率,尽可能周到地为用户提供包括货运、储存、包装、加工、配送等有形服务和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为社会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通过整合化管理、自动化管理、零库存管理等手段加快物品的周转,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我国仓储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设施简陋,设备陈旧
我国目前的仓储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传统的储运企业发展起来的,库区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修建的,功能单一,利用率低下,优势不突出,库场设施设备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技术落后,机械化作业程度低,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人工作业的基础上。
1.2 观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
我国的仓库数目虽然很多,但是仓库管理水平却不太高。究其主要原因,是对仓储管理不够重视。许多仓储企业采用“手中有货,心中不慌”的管理方式,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争取货源上,一旦货物到手,往仓库里一放,就以为是万事大吉。至于如何管理好库存物资,就不太关心。同时我国社会上普遍对仓库工作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仓库不需要知识,也不需要技术,致使仓库人员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1.3 仓储业务面窄,经营方式单一
大多数仓储物流企业目前主要集中于物流职能的仓储业务,其物流活动常常呈现简单的存储、包装、装卸、保养等活动状态;而现代物流需要对遍及供应链的整体物流过程进行管理,其物流活动除了有储存和运输外,还常常提供存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多种物流增值服务。传统仓储式受货主的委托,提供保管服务的被动式经营管理;而现代仓储物流管理需要向供应商和消费者两头延伸,通过物品包装、仓储、装卸、加工配送等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
2 仓储型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的必然性及经营发展对策
2.1 现代物流企业是仓储型企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一体化和经济竞争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仓储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由单纯存储仓库向物流经营方向转变;由国内企业向国际性企业转变;由单一的服务向多方位、全方位的物流服务转变,是摆在仓储企业面前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现代物流的需求说到底,是由于客户对服务的高层次需求。满足客户这种需求,是仓储企业发展所必然面临的一个台阶,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物流是仓储企业在经营形式上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仓储企业今后发展的必然性。
2.2 整合现有资源,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仓储型物流企业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在物流市场中的定位,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通过调整仓库机构的布局和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区域优势,通过增添一定的装卸设备,改善现有设备的落后状况,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作业效率。
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以及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其在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大规模数字化定制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在大规模定制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在于速度,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缩短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时间,这要求企业内部及其供应链伙伴之间通过信息传输系统和电子化物流网络系统来保证对其物流的控制。因此,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条形码、仓库个性化管理系统等物流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用户及相关单位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2.2.1 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高效服务,开展个性化的特色物流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传统的仓储物流提供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实现物品的空间与时间的简单转移,不同物流商之间的差异体现不充分,难以提高服务收益。因此,现代物流应采取一站式全方位物流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在各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增值服务,以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表现出与市场竞争者的差异性。笔者认为,物流服务包含了为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它涉及到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等全部实物运作业务,甚至还包括订单管理、供应商协调、退货处理、资金结算、信息反馈等其他服务。在保证主体服务功能的同时,扩大规模,加快货物的流通速度,从为客户节约物流费用出发,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与客户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能起到既保证物流企业有稳定的客户群,又能节省企业运作成本的良好效果。
仓储型物流企业在向现代物流转化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自身特点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
2.2.2 采用现代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管理理念,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传统仓储企业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仓储物流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一席之地,就要加强作业人员培训,改变原有储运从业人员知识水平较低和年龄偏大的状况,培养一批思路开阔、事业心强,高效精干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同时改变沉旧的管理理念,做到:
(1)以客户满意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客户需求多样化不断升级的结果,仓储企业在向现代物流服务融合和转化中,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将满足客户需求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宗旨。
(2)以“双赢”为策略,建立合作伙伴。企业运作应强调物流服务要向它的上游和下游寻求服务对象,并同他们建立起战略伙伴协作关系,形成跨行业、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战略伙伴的建立,一方面是提供服务给合作伙伴,降低其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客户有稳定的物流保障系统;另一方面使企业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和可靠的分包方做保证,降低经营风险。
(3)以“零库存”为目标,降低客户经营成本。能否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重要区别,也就是在于能否减少客户资金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等各项费用,仓储企业在帮助客户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获得合理的利润,也是建立物流仓库之根本。
(4)建立供应链管理概念。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相关的参与者所组成的关系链条。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供应链所有关系进行有效管理来达到实现确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传统的供应链中,供应商只有在取得订单后才开始参与整个供应过程。当今企业协同化的发展要求供应商必须在设计阶段积极参与。仓库应努力将最终客户和最初供应商都纳入统一业务流程,在内部的业务流程之间以及与业务伙伴之间做到信息分享、交换和流动的同步化,同时在供应链当中注入知识的价值,从而在提高客户满意度和收入的同时大大降低成本。现代物流企业提供跨地区、跨国界的服务,以全球的战略思想管理物流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制度所带来的环境变化,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优质服务。
实践证明,这种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与客户结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业务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泽,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赵涛.仓储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6.
企业物流人才发展战略 篇8
1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物流企业是在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执行资源调配计划而发展起来的全国性物资储运网络系统,主要开展仓储和运输等服务。现代物流也包括传统物流中的储藏运输等环节,但是它更代表着各种物质资源物流活动的集成协调,现代物流中的这些局部活动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经过权衡而能达到比较好的配合。现代物流是以传统物流的仓储、运输业务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由此延伸的加工、配送、包装、信息服务等功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提升,注重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资源的合理规划,是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前提,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业务。
2 中国物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
2.1 物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新形势下,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物流行业要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地实现从思维方式到经营方式的转变。物流行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在提高整体的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扩大规模和专业分工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不断用市场需求的变化为目标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方式。
2.2 发展我国物流业的战略和目标
2.2.1 发展战略
坚持调整和优化结构、速度和效益相结合,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化服务为根本目的,使物流业的发展在整体上有较大的突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城乡结合,促进全国物流系统合理布局。坚持统筹规划,加强宏观政策指导。要把制定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相互配套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作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加快研究制定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政策。
2.2.2 发展目标
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和深化体制改革,使物流业初步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物资流通需要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在经济中心城市造就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物流企业;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效率的区域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若干条以沿海重要港口城市为中心的国际多式联运系统,以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
3 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的转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国有传统仓储业面临着现代物流的冲击,商品库存由过去的批量大、品种少、周转慢,向批量小、品种多、周转快的方向转化,特别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的发展,对仓储业、仓储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仓储业走向现代物流必须注重以下功能要素。
3.1 改善仓库的管理功能
传统仓储业对仓库的考核简单地定在库房利用率、出入库差错率、商品的完好率上,大部分标准的制定与统计都是人工操作,并不注重该商品流转何处,何时何地实现其使用价值,对于仓储企业来说,更无商品的时间价值、管理价值的概念。随着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指标已不再是衡量仓储企业优劣的标准,而需要制定新的仓库管理标准。现代仓储管理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专业仓储企业应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存储功能和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上,并在成本—质量之间做好利益权衡。
3.2 注重仓库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随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的发展,现代物流必将有着更大的作为,特别是现代物流中信息流贯穿于始终。仓储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集中的优势,通过合理加工和利用,使物流信息增值。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仓储标准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比如,商品的码放、托盘的使用、仓库的恒温性,乃至仓储技术术语的应用以及管理等等。因此,传统仓储业要向现代物流转换应及早地将标准化纳入到企业战略中来。
3.3 注重仓库自动化、智能化建设
当前,80%以上的仓库依旧沿袭着人工装卸或半人工装卸,人工验收、等人力操作,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为事故,不仅影响商品的验收、发货的准确率,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诚信度。因此,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转换,应考虑如何提升仓库装卸及收、发、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3.4 注重加工、配送业务的拓展
现代物流不仅要求仓库有储存、保管功能,还要求有分拣、配货、包装、加工、配送功能。传统仓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商家在入库保管过程中实现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的功能,不仅帮助商家降低流通成本,也能提高仓储企业的创收能力,并完善其服务功能,以实现向现代物流的转换,真正实现商品的场所价值、时间价值。
3.5 积极主动建立网络
传统仓储企业应选择合理的仓储网点和仓库类型,尽量使自己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的仓储网点。同时,企业还应具备为具体客户提供网络仓储的能力。传统仓储企业要实现现代物流,应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大流通中去,与那些先进的物流企业、先进的生产企业、先进的营销企业主动结盟,不仅为他们提供自己的服务,同时从他们当中吸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有条件地建立自己的网点、配送体系等,形成一个跨地区、跨地域的物流网络。
3.6 制定人才战略,加快人才培养
要实现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转换,离不开有知识、懂管理、有操作能力的物流人才。就目前统计,北京市从事物流工作的员工有10万人,在仓储业中工作的员工也不下几万人。这其中真正了解现代物流,有创新意识,愿意献身于物流事业发展的,也许不多。因此,仓储企业必须制定出自己的人才战略,尽快引进、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3.7 依靠政府、协会的作用实现转型
物流市场的发展和规范,一靠政府,二靠中介组织。特别是传统仓储业要向现代物流转换,离不开行协会的指导,需要行业协会帮助沟通企业与政府的联系。因此,政府、行业协会是促进传统储运业转向现代物流的必要条件。
4 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的转换
运输是物流的重要环节,如何降低运输费用,使物流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源泉,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工作。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买方市场的形成使企业间竞争空间激烈。工业企业间的竞争正在从生产领域扩大到非生产领域。物流管理,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创造竞争优势的新领域。例如石油化工行业,对物流的依赖性就很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作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物流量大,物流费用惊人,仅中国石油一家每年采购供应额就达500亿元,工业物流成本的静态资金量达400亿元,如果加上中国石化,中国海油每年投入产出的物流资金量,高达近千亿元人民币。
为了运输企业的发展和我国运输业的大发展,必须放弃传统的运输,发展现代物流。根据我国物流需求水平和运输业的现实基础,笔者认为,要使传统的运输转变为现代的物流服务,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4.1 通过长期契约或动态联盟的方式,延伸现有的物流功能
运输企业要提高服务意识,同服务对象结成战略伙伴协作关系。当单一的运输功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时候,可以通过契约方式,创建自己的联盟体系。
联盟的方式可以是比较稳定的长期合作,也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进行短期联盟或动态联盟。联盟的对象由客户的需求而定,可以与其他运输方式的企业联盟进行多式联运服务,也可以与仓库、场站进行联合,组成物流的集散体系。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空间,还可以与货代、船代、装卸、加工等其它物流功能组成一体化的服务实体。
现代物流运作强调物流服务企业要向它的上游和下游寻求服务对象,并同它们建立起战略伙伴协作关系,形成跨行业的、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因此,作为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要同它的上游企业(比如制造业)和下游企业(比如销售业),建立起紧密联系的伙伴关系,使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与物流服务企业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专业物流服务企业要有能力为用户提供多方位、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使用户切实从使用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中获得比它们自己经营物流更多、更好、更方便、更经济合算的效果。
4.2 利用运输组织的专业优势,参与商业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
国际连锁业的成功便表明了先进的配送体系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连锁店发展初期,专业的配送体系是现实的。中小型连锁企业对社会配送的依赖可能永远难以摆脱。因此,公路运输业在运输方面的专业性对连锁商同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专业的公路运输企业应积极参与商业流通的物流配送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努力拓展存货管理、物流分拨和配送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大力的发展社会化配送服务。
4.3 改造或新建基础设施,向综合性物流实体进行转化
应该说,代表现代物流业最新趋势的还是新兴的、综合性物流实体。综合物流企业具有服务对象广、服务质量高、市场适应性强和规模效益明显等特点。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综合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难以在市场上形成积聚效应。有实力的公路运输企业应积极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在竞争中争取主动。
在向综合物流转型的过程中,需追加大量的投资,也需要有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我们可以利用“入世”的大好机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国外成功的物流企业开展合资或合作经营。这方面,国内己有一些成功的范例。
4.4 适当引进外资
建立中外合资物流服务企业,是我国公路运输企业尽快掌握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有效途径。在现阶段适当引进外资,发展中外合资物流企业,是基于如下考虑:目前最现实的困难是资金紧缺,通过引进外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是目前解决资金缺乏,进行运输工具更新,引进技术,建立必要的物流设施的一个途径,另外,合资经营,是为了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国际上现代物流的经营思想、管理技术和运作方式。
5 总结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外来竞争的压力下,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必须提升服务水平。为实现战略目标,我国物流企业,尤其是仓储业和运输业必须实现向现代物流的转换。仓储业要改善仓库的管理功能,注重仓库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注重仓库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注重加工、配送业务的拓展,积极主动建立网络,制定人才战略,加快人才培养,依靠政府、协会的作用实现转型。运输业要通过长期契约或动态联盟的方式,延伸现有的物流功能,利用运输组织的专业优势,参与商业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并且适当引进外资,改造或新建基础设施,向综合性物流实体进行转化。希望我国物流业早日实现现代化、国际化。
摘要: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根据现代物流业形成发展的一般机理,文中将从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关系、中国物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换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并针对仓储、运输等传统的物流企业,分别研究它们融入现代物流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传统物流业,现代物流方式,发展战略,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辉民.现代物流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集装箱化.2000,4.
[2]周启蕾,朱国宝,萧汉梁.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流通经济.2000,2.
[3]翁心刚.现代物流的特征及其理念[C].中国区域国际物流高峰会论文集.2000,6.
[4]杨华.传统储运怎样向现代物流演变[J].中国储运.2005,02.
[5]刘琛.新经济格局下的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08.
[6]南岚.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共生模式发展博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20.
企业加强人才发展战略的研究 篇9
1 企业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人力资本战略管理理念
从市场调查的结果来看, 我国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概念的认识都比较滞后, 缺乏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人才的意识, 尤其是针对企业中低层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型人才的队伍建设方面更是缺乏长远性考虑。这一点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策略和使用手段原始方面显得更加彻底, 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正确直观地认识到了人力资源项目在企业内部项目中创造的收益率有多高, 长期将人才资本错误地理解为成本构成之一, 导致现在很多企业的中低层技术型专业人才失衡不具持续性。
1.2 企业管理角色缺位、错位
由于我国市场的特殊性, 目前来说我国企业对市场的规划管理观念力度仍不够及时到位, 因为在人才的管理方面人们更多地将其进行人为的划分, 但实际上只有企业内部才真正得到执行, 尽管出台了相关人才政策 (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 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部分, 但企业是否实施得不到保证。企业的人才维护方面的力度还不够, 这就要求企业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
1.3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自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飞快, 高等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使高等人才市场呈现出饱和状态, 近年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一些院校经费不足、资源相对短缺, 已经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高校实力不足, 培养的人才不足以填补市场人才缺口,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校本身是由力量更为薄弱的地方学校改组而来, 高校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这些现象更是直接影响到企业专业生产, 导致企业技术人力资源严重短缺。国家面向中职学校的投入不足, 造成了市场上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幅减少, 这要求政府重视教育发展, 弥补市场缺口。
1.4 偏重初级、临时培训, 忽视后继培训
众所周知, 企业中员工的流动性非常的大, 因为大部分企业只会用人而忽视了后继深造和培训, 制约了人才的后续发展空间, 不具稳定性, 所以人员才会频繁流失。根据相关调查得知, 面对薪资待遇、工作稳定、发展机会、工作环境四个选项中, 高达47.4%的员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发展机会, 因为它代表着更高层次的业务范围, 更多的锻炼机会, 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正是因为如此, 企业一方面要频繁地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培训和对老员工对于新设备的培训等, 另一方面又担心培训好的人才本公司留不住, 或自立门户发展成潜在竞争对手。最终造成既要面对巨大的人员流动又在后期培养上后继无力的两难境地, 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1.5 行业人才发展规划滞后
目前虽然已经有了人才发展的规划, 但却始终没有正式出台具体企业人才发展规划或者各行业的人才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确定行业人才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具体实施措施, 起到使其与重点人才规划衔接联合组织发展衔接的作用。但目前行业人才发展规划相对滞后, 不具任何优越性。
2 完善企业人才发展的对策研究
2.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全面加强人才建设
人才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多领域的。因为对于企业而言, 具体的人才应与其公司内部具体岗位相对应, 人才的定义是根据岗位的需求而变化的。任何一家企业都是由纯粹的所谓高层或纯粹所谓底层构成。只要适合岗位就是人才, 只要适合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都是企业的“人才”, 而不是人们印象中只要提起人才就想到高层管理阶级的“精英”们, 事实上现在最短缺的就是那些关键技术掌握者, 不管是高层管理阶级的“精英人才”还是车间技术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 都同样是企业人才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普通员工平时看似不是十分重要, 就没有将其加入到企业人才建设体系中来, 时间一久就会导致人才建设体制的失衡。想要健全人才建设体系, 要在注重“精英人才”的同时把普通员工也纳入到企业员工队伍建设范围内, 将整个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才能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2.2 建立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 为人才建设奠定基础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增多, 企业内员工结构大多由“农民工”构成, 且由于流动性极强, 导致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从属关系十分松散。毫无疑问, 过去的“大锅饭”、终身制会制约员工劳动积极性, 缺乏发展活力。但是要防止矫枉过正, 如果失去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必要内在联系会导致员工难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二者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会使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大下降, 不仅会损伤“农民工”的自身利益, 对企业也有不小的影响。不仅使员工的流失速度大大加快, 还会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活力。所以, 为了加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长远发展计划一定要自觉地加强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的紧密联系。把人才队伍建设得更加完善和谐。通过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福利和报酬来维持住企业内部的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为更深层次地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2.3 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为人才建设创造条件
一个好的企业是能让它的员工愿意为企业服务的企业, 那么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 在内部机制上必须做到公正、公平, 这样员工在心理上才会达到一种平衡。但是, 企业也应该让内部的薪酬福利等稍微地向优秀人才倾斜, 根据其单位时间能产生的收益作衡量制定福利发放规则。在内部拉开一定的收入差距, 这样才能让各层次的员工拉开距离, 不仅符合我国目前现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 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4 完善用人机制, 为人才建设提供保证
企业内部分配的公平、公正对企业的作用是无比重要的, 因为它不仅能吸引和稳定人才, 而且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如果没有了公平、公正, 员工就不可能有积极性, 甚至他们会对企业失去信心。但是又不能让收入差距拉开过大, 形成巨大的两极化贫富差距,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公伤害最多的还是企业的底层员工。正如上文所说, 尽管底层员工是最普通的员工单位, 为公司带来的创产收益也许没有高层多, 但也是企业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这一部分人才, 只有让他们的报酬与付出成比例, 保证他们相应的福利和报酬才能保证人才的不流失。所以, 对企业来说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是兼顾到各层次员工的福利, 实现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并顺利建立与企业间的从属关系的目的, 对企业来说建立科学的薪酬机制, 保持合理薪酬水平, 是极其重要的。
2.5 重视人文关怀
有时对于企业来说, 从资金上不允许他们通过高薪酬的方式吸引员工, 稳定人才队伍相对稳定, 此时就可以从人文关怀入手, 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企业通过建设与员工之间长期友好和谐的劳资关系维持与员工的紧密劳动关系;建立相应的员工交流平台和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机制, 满足员工的精神自我需要;明确发展目标, 从高度上保持员工个人和企业之间目标和利益的一致性。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相对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保证, 举办企业内部的特色活动丰富企业文化, 最终达到能满足员工心理和社交需求的目的, 进而紧密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彭玫, 蒋祖励, 刘永建.试论人才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0) .
[2]高艳.企业人力资本经营研究[D].西北大学, 2006.
中国企业物流发展战略探讨 篇10
一、现代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企业传统物流已逐渐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企业物流包括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等。纵观现代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其在下述四个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
1. 企业物流的系统化趋势。
传统企业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企业物流提出了企业物流系统化。具体地说,使企业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进了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与此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消费者手中,最后还有回收物流。可以这样讲,现代企业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商品的流动,以达到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同时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
2. 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
当前企业物流业正向高科技、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企业物流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企业物流的信息化是指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电子商务和物品条码技术应用等等。电子商务是指在电子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基础上,利用电子工具实现企业间商业交换和行政作业的全部过程。电子商务(EC)所涵盖的内容应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和互联网上贸易(IC)两个主要方面。而企业物流条码是指企业物流过程中用以标识具体商品实物的一种特殊代码,它是由一组黑白相间的条、空组成的图形,利用识读设备可以实现自动识别、自动数据采集。可以说,在企业商品从生产出厂到运输、交换,整个物流过程中都可以通过物流条码来实现数据共享,使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准确,提高整个企业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
3. 企业物流与社会化物流中心、批发中心、配送中心结合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个生产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除了一些主要部件企业自己生产外,大多数属于外购。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或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或零库存。目前国外配送商品已十分广泛,不仅有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以及图书、光盘等均可配送。这种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不仅可以进行集约化物流,在一定半径之内实现合理化物流,从而大量节约流通费用,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流动资金,实现资金流的合理化,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现代企业应物流与社会化物流中心、批发中心、配送中心完美结合,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风险。
4. 企业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
按照流通规律,企业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商流解决的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实现,经过商流,商品变更了所有权;物流解决的是商品生产地与销售地域的位移,生产时间与销售时间的变更和商品价值的实惠;信息流解决的是商流和物流之间的信息传递,它们是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的信息流的综合。在现代企业,不同产品形成了不同的流通方式与营销途径,比如生产资料不仅有直达供货与经销制,而且还有配送制、连锁经营、代理制等,这就要求企业物流随之而变化,企业物流的含义逐渐扩大化,包含物流、商流、信息流,实现了“三流一体化”。
二、现代企业物流战略模式
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模式是根据现代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来确定的。同时由于近十几年来,企业物流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在物流战略上不断求新、求变,以构建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货主物流需求不断向高度化方向发展,这体现为追求在必要的时间配送必要量、必要商品的多频度少量运输或Just-InTime运输这种高水准的物流服务将逐渐普及,并成为物流经营的一种追求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该如何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适时、有效地开展物流战略成为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从总体上看,企业物流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即时物流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向精细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其中即时制管理(Just-In-Time)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它的基本思想是“在必要的时间对必要的产品从事必要量的生产或经营”,因而不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浪费和造成成本上升的库存,即所谓的零库存。即时制管理是即时生产、即时物流的整合体。
2. 协同或一体化物流战略。
协同化物流是打破单个企业的绩效界限,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出最适宜的物流运行结构。在如今流通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各经济主体都在构筑自己富有效率的物流体系,因而反映到流通渠道中必然会积极推动有利于自身的物流活动和流通形式,这无疑会产生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冲突。除此之外,不同规模的企业也会因为单个企业物流管理的封闭性产生非经济性。
3. 高度化物流战略。
高度化物流战略主要表现为全球化物流战略、互联网物流战略、绿色物流战略三种。
第一种,全球化物流战略。当今,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经营不断延伸,出现了一大批立足于全球生产、全球经营和全球销售的大型全球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出现不仅使世界上都在经营、消费相同品牌的产品,而且产品的核心部件和主体部分也趋向于标准化。
第二种,互联网物流战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向市场渗透,正在促使企业的商务方式发生改变。由于互联网具有公开标准、使用方便、相当低的成本和标准图形用户界面(GUI, GraphicalUser Interface)等特点,使得利用互联网的物流管理具有成本低、实时动态性和顾客推动的特征。
第三种,绿色物流战略。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不仅因为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还表现在容易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所以,如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所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对于企业物流管理而言也是如此。
三、企业物流战略规划设计原理及步骤
现在,企业物流受到大多数行业与市场的重视。许多企业也把物流推向了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然而,这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物流的潜在影响力和战略意义,但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那么,企业应如何进行物流战略规划呢?
1. 企业物流战略规划指导思想。
企业物流战略的研究制定、物流管理活动的组织开展、物流职能与其他职能的相互协调,必须有战略思想进行指导。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指导思想:(1)物流战略论。从单纯的职能或技术角度认识物流影响了物流作用的发挥,从战略意义上看待物流可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2)物流系统论。物流系统化是现代企业物流发民的趋势。物流系统的整体功能并非各功能要素的简单迭加,而是通过系统要素间的整合,产生出新的功能即系统整体最优化。(3)物流价值论。物流在企业的价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物流创造顾客的买方价值和企业的战略价值;物流服务具有增值性。(4)物流营销协同论。包括两层含义:企业的营销战略与物流战略必须密切配合;企业物流活动过程本身是服务的过程,物流服务需要相应的营销手段。
2. 企业物流战略规划设计原理。
企业要获得高水平的物流绩效,规划设计成功的物流战略,必须了解一个企业的物流系统的各构成部分如何协调运转与整合。企业物流战略规划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层次着手进行。第一层:战略层,即通过顾客服务建立战略方向。第二层:结构层,即物流系统的结构部分,包括渠道设计和设施的网络战略。第三层:职能层,即物流战略的职能部分,尤其是运输、仓储和物料管理。当前,职能部分的战略考虑主要是对企业物流作业管理的分析与优化。第四层:执行层,即涉及到日常的物流管理问题。涉及到日常的物流管理问题包括支持物流的信息系统、指导日常物流运作的方针与程序、设施设备的配置及维护、以及组织与人员问题。其中信息系统和组织问题对有效的物流业绩特别重要。
3.企业物流战略规划设计步骤。
企业开展物流的战略设计规划, 并不是全方位同时开展, 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笔者以为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应该遵循如下步骤进行物流战略规划。第一, 物流系统设计。应从成本核算和工位作业环节的最小单元开始, 以降低成本和系统优化为原则, 对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确定物流活动内容和管理范畴。第二, 明确企业物流服务的主体。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发展完善企业自有的物流系统如天汽集团、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 还是将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生产活动中剥离出去如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那样, 这应对企业物流功能剥离退出成本和物流经营费用进行科学的测算后进行决策。第三, 积极引进JIT、MRPII等管理技术, 按供应链理论对企业内的生产管理进行整合。第四, 建立企业物流的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 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第五, 按ABC会计核算方法建立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制度, 这包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预算、物流收益评估的方法和规范。第六, 按物流战略规划管理原理建立或改造企业物流组织, 保证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1. 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 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
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3. 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
4.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5. 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6. 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7. 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
8. 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
9. 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机械工业出版社
[2].赵林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企业目标决定人才管理战略 篇11
当前,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然而,企业雇主们究竟该如何为留住宝贵的人才资源而奋战呢?在法国Audencia南特商学院教授Mickal Naulleau看来,人才管理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因此,雇主首先应该能够定义他们的长远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条件,然后再进而探讨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才能。Naulleau强调,“人才管理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能够自信而确切地说出自己的事业正在走向何方。”
认准发展目标
早在1997年,麦肯锡的一份报告就指出,雇主们正在为留住宝贵的人才资源而奋战。然而,至今我们都没有这方面明确的指导,企业很快就发现人才的管理的问题远远多于切实可行的方案。
“人才”这个词本身就不是很容易解释。多数企业都无法确切指出其定义。确实,他们可以大谈某个员工的领导能力、潜力和表现,但因为从事的工作不同,人的履历也不同,定义“人才”的基本标准会千差万别。
虽然这个问题很复杂,但企业又无法回避人才管理。在Naulleau看来,企业需要理解到是,人才管理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简言之,人才的流动可以与其他任何资源相关,这些资源可以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方为企业提供保持竞争力所需的动力。因此,雇主首先应该能够定义他们的长远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条件。一旦这个战略问题提出了,就可以探讨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才能。”
调整招聘心态
在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看来,人才管理似乎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和人脉,并不是靠“培训”所支撑的。Naulleau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最上层的管理者需要经过培训理清企业长期战略和人才管理之间的关系。他们需要经过培训获得“识才”的能力,然后知道如何建立一套系统来管理被发现的人才。
Naulleau还指出,招聘者也需要拥有全新的心态。最重要的是接受这样观念:有才能的雇员已经演变成了“客户”。如今员工换工作或跳槽比过去快很多,因此也有着比过去更大的职业灵活性。其结果是,雇主需要努力找到并留住有才能的员工。要做到这点,他们可以在招聘过程中像争取传统客户那样使用统一的品牌识别和营销策略。
“未来十年,人才供不应求趋势还会加剧。”Naulleau解释称,“因为有丰富经验的年长雇员数量将超过年轻雇员。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只会让那些有才能员工的地位显得更高,而真正的人才将是越来越稀有的少数。”
管理人才的雷区
尽管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行为、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但Naulleau依然表示,有许多人才管理的问题至今没有“既定”的答案。许多企业在人才管理的“雷区”中尝试调动员工却失败,进而成为“人才管理战”的牺牲品。
那么,什么是人才管理的雷区呢?Naulleau举例指出,这些优秀的人才通常都是非同寻常的,所以很难实施广泛使用的人才管理政策。相反地,每个人才个体都应有特别的追求—无论对于时间还是精力来说,这样的追求都会消耗巨大。而且,决定为人才管理进行这样的投资,也可能会加剧与那些“才能”一般的员工之间的紧张关系。多数公司认为,只有5%的员工拥有才能,这意味着人才管理政策可能疏远95%的员工,并让他们失去动力。如果企业多数员工觉得待遇不好,那么让少数人感到高兴也没有任何好处。
浅谈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 篇12
一、中小物流企业的内涵
所谓中小型物流企业, 是根据企业固定资产, 年营业额, 年上缴利税和企业员工规模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当前一般指那些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下、年营业额数百万至数千万、企业员工500人以下的为中小物流企业。据官方统计, 目前国内已经注册的物流公司有70多万家, 按照这一标准, 我国约有99%的物流企业为中小物流企业。
二、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
我国的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规模、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它们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影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 企业规模偏小, 信息化程度低
专业的物流企业应具备物流基本机能和柔性化的综合物流能力, 但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扮演的还是“储运公司”的角色。大多数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只能在业务量较大、建设网点较方便的城市等小区域范围内活动, 很难实现向用户相对较少、交通欠发展的周边地区辐射。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相对落后, 很多中小企业仅仅建立公司主页和内部局域网, 没有对企业信息化做全面长远的规划, 同时很难引进使用一些比较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2. 运营绩效偏低, 管理效率不高
物流公司的运营绩效一般通过运输车辆的日程安排是否合理、运行路线规划是否最优、车辆的满载率等指标衡量。在企业现实运作中, 装卸工的业务熟练程度不够, 导致了车辆空间利用不合理;配送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培训, 经常出现随意安排行驶路线、服务质量欠佳等情况。无形中降低了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 使得中小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 缺少统筹规划, 利润来源单一
大多数物流企业在物流网络和物流设施铺设的过程中, 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是为了争夺市场、开辟渠道, 很少从物流业的全局发展。中小物流企业在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中, 认为运输给公司创造的利润最多。中小物流企业的更高目标应该是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提供的服务不仅具有“行动力”, 更重要的是有“思想力”, 这样才可以给企业带来更长远的效益。
三、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
1. 建立信息战略联盟, 全面优化物流系统
实施高效战略物流管理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 而每个中小物流企业资金、技术、能力有限, 不可能拥有物流过程所需的全部软件和硬件设施。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形成信息战略联盟。通过整合物流企业管理、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的核心能力, 实现联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 分享顾客和市场、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最后实现双赢的目标。除此之外, 还应重视优质服务、高效快捷、合理利用空间、有效库存控制等多方面指标的提高, 真正实现全面优化企业物流系统。
2.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中小物流企业改善基础设施配置, 加强网点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而中小物流企业多属于民营企业, 和其他民营企业一样摆脱不了融资难的命运。中小物流企业只有通过改善运作环节、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具体体现在合理调度运输车辆、科学规划运输路线、减少空载超载现象、充分利用车内空间等。中小物流企业应以最合理的成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包括快速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产品质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
3. 重视物流人才培养, 形成核心竞争力
市场物流服务需求瞬息万变, 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能力和质量, 必须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 而是达到物流服务指标离不开高素质的物流从业人员。近几年来很多高校设有物流管理的相关专业, 首先可以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引进物流人才。高校应届毕业生虽然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但他们学习力很强, 会给企业的发展注入无限活力。其次, 要提高企业在职员工的专业素质, 很多物流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 工作中大多凭借自身积累的经验, 如果能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员工素质能力提高的同时企业的服务也会上一个台阶。最后, 为企业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 重视从内部选拔人才, 使得员工更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 优秀的人才更加努力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4. 加强物流服务创新, 促进供应链整合
中小物流企业想在市场竞争中闯出自己的天地, 离不开企业在各方面的创新, 创新使企业的物流服务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的作出调整, 使客户在付出同样成本的条件下获得更满意的服务, 如何把握差异化客户是中小企业物流创新的核心所在, 物流服务创新的目标是在明确自身行业特点和物流业务范围的基础上找出大型物流企业服务的空隙, 推出在产业范围内能体现自身优势的特色服务, 使用户对选择过的中小物流企业产生偏好与忠诚, 除此之外, 在物流核心业务基础上提供物流增值服务, 体现自身的服务专业化和业务灵活性。
最后, 企业应特别重视供应链整合, 当前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供应链的竞争, 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不仅节约资源、优化产业链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流动资金, 同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更好地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企业可以考虑引进适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 创新物流服务, 加快反应速度, 减少库存积压, 保证运输质量, 提高企业效益。
摘要: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 物流企业的数量众多, 竞争日益激烈。本文在分析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瓶颈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应建立信息战略联盟, 全面优化物流系统等战略。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物流服务,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孟曙艳.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J].现代商业, 2011, (05)
[2]孙志伟.基于信息化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 2010, (04)
【企业物流人才发展战略】推荐阅读:
物流企业发展10-28
物流企业发展瓶颈10-15
我国物流企业发展07-04
京东物流企业战略10-21
中小企业物流发展07-25
企业物流的营销战略09-03
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研究12-03
企业物流战略规划08-24
物流企业的战略管理08-14
广东省物流企业如何实施品牌战略 开题报告08-20